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收稿日期:2010_04_12

作者简介:薛 莉(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与应用。

文章编号:1005_0523(2010)04_0096_05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薛 莉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绘画是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中国画源远流长,它以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和色彩画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曾经历了从绚烂至极到质朴平淡的变换,这种绘画色彩运用风格的变换,是两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互动的结果。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思想对中国绘画色彩发展的影响,及促使中国画色彩变化的文化诱因。

关 键 词:中国文化思想;中国画;色彩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绘画是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中国画源远流长,它以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和色彩画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曾经历了从绚烂至极到质朴平淡的变换,这种绘画色彩运用风格的变换,是两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互动的结果。中国文化思想以儒、道思想为代表,两种思想相互补充,就象中国典型的图式太极图一样,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成为两种文化思想的源头。中国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受特定时代因素的影响,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不同文化思想此消彼长的显现。

中国画以用色的特点划分为绚烂至极的重彩画和质朴平淡的水墨画,在整个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前期重彩画的发展突显出绘画的社会功能,“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南齐?谢赫),绘画以政治、宗教、道德等内容为主,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记录。以唐代为界,水墨画逐渐兴起,绘画内容也慢慢由严肃的政治、宗教等题材向世俗化题材拓展,文人阶层的壮大推动了水墨的发展,使水墨成为表情达意的媒介,还原了绘画脱离社会功用的纯粹本色。

1 儒家审美文化对重彩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重彩画(图1)设色丰富艳丽,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就色彩而言,先秦时期已有正式的理论文字记载,枟考工记枠中讲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这一段文字中提到了“五色”的概念,即青、赤、

白、

图1 唐代周枟簪花仕女图枠

第27卷第4期

2010年8月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of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Vol.27 No.4Aug.,2010

黑、黄,很明显是从“五行”的观念衍生而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色”被定为“正色”,而其它颜色为“间色”。伴随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面对前人较为零散模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两大主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向影响着后人对美的追求和评价。1.1 “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的儒家中庸理性之美与重彩画色彩观的形成

在美学观点上,儒家态度积极,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提出了“尽善尽美”、“绘事后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观点,其思想集中关注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绘事后素”是孔子的一个观点,“素”即素色,也曾被解释为绘画的“素底”,“素以为绚兮”中的“绚”则是指“五彩”,“素”与“绚”是相对应的,“素”是一种单纯的朴素的美,而“绚”是一种多彩的绚丽的美。朱熹对“绘事后素”的注释是:“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枟考工记枠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儒家的美学思想一方面重视事物的内在美,反对表面雕琢与装饰,主张朴实与节俭,反映出儒家美学对朴素之美的肯定。孔子又说“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在孔子看来,事物只要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美,就无须表面多余的装饰,把外表的华丽看作是铺张浪费,反映出儒家美学的另一面,即对艺术社会功用的强调,认识到外在形式美的存在和必要性。儒家从“礼”的思想出发,运用外在的文饰将不同阶层的人加以区别,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礼”的标准。枟礼记?礼器枠对华美的服饰从等级上作了规定:“天子龙纠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纟熏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在这里色彩和图像象征着等级和地位,有了这些外在装饰人才超出了本体的自然属性,而成为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以上儒家美学的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统一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中。“质”是指内在的美好的本质,“文”是指外在装饰,一个人只有外在的“文”同内在的“质”统一起来,才能“然后君子”,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否则,就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儒家中庸理性审美观念的影响下,重彩画形成了绚烂之中蕴含朴素之美的独特用色特点。1.2 儒家以“礼”为核心的伦理性文化特质与重彩画“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色彩的选择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致,“孔子看重色彩的象征性,即象征德行、尊卑、等级、秩序等伦理内容,并把色彩归类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这些颜色不可以随便混淆,如同君臣、父子、男女有着严格的界线一样。”[1]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中,色彩成为社会秩序识别符号的象征,同时又可表现丰富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绘画内容,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记录,符合统治者宣传教化的需要。正是基于孔子对绚丽之美的肯定和统治者对艺术社会功用的需要,色彩有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从秦皇汉武到大唐盛世,绚丽的色彩伴随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它拥有蓬勃生命力的上升期阶段,色彩自身也完成了最辉煌的一段发展历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从远古至汉,绘画都是朝廷的事物。枟周礼枠记载:“冬宫设色之工,画绩钟筐幌。”“春宫司常掌九旗之物。”“冬宫梓人掌五彩之侯。”总之绘画是朝廷提出要求,匠人负责实施,属于朝廷艺术系统的活动[2]154。绘画在朝廷艺术系统中被突出的是它的社会功能,即对世人的教化,“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子,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忠臣孝子,莫不叹息;见淫妇妒夫,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者何如也。”(曹植枟画赞序枠)突出教化功能的绘画,因其题材严肃,表现内容多以人物为主,不仅画面中人物的大小有主次之别,用色也一样有主次之分。另外,宫廷绘画中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等为主要表现内容,“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色彩艳丽沉着。朝廷的进取讲究社会秩序,而华丽的色彩在此担当了社会秩序的符号象征,又是宫廷富丽和多彩生

活的生动显现,符合皇宫贵族的身份地位及审美趣味”。

[3]对重彩画如何赋色,南齐谢赫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古人对色彩的描绘是直观的,同西方写实绘画的用色相比是主观意识中的写实,这种对色彩写实性的要求,也影响着重彩绘画风格的谨细和五彩绚烂的面貌。这种绚丽之美不仅反映在唐代的金碧山水和人物画中,也呈现在宋代黄家父子富贵风格的花鸟画中。“唐代是重彩画最成熟最繁荣的时代,此时的壁画作品线纹精炼,色彩丰富而协调,尤其服装的色彩变化非常微妙,不仅红、绿、青、紫褐色绚丽多姿,更有浅有深,或鲜丽,或略呈灰调,在一张画中绿色就有许79第4期薛 莉: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多不同的面貌,可见当时色彩运用的高度技巧。”[4]唐代的山水画同样有着多彩富丽的色彩样貌,“青绿山水画的创始者李思训、李昭道生活在唐朝盛世,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盛世强国的骄傲,对壮丽山河的表现欲,在画面中他们运用金壁青绿诸色着色,画风精工繁茂、绚丽端厚。……宣泄出盛唐人心中的豪放之情。”

[5]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宗炳枟画山水序枠)绚丽的重彩画同素朴的水墨相比,应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现,是高超的绘画技巧与绚丽色彩完美结合之下对古人眼中世界的描绘记录。2 道家审美文化对水墨画的孕育

中国画发展到唐代不仅将重彩画推向了顶峰,也在绚丽的色彩之下孕育了水墨发展的契机。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士人阶层的队伍急剧庞大,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整合与成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繁盛的大唐气象之下,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并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局面。受禅道思想的影响,以王维为代表的画家放弃了色彩表现的无限可能性,选择了以“运墨而五色具”,开创了水墨画风(见图2)。张彦远在枟历代名画记枠中解释水墨画:“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青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清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纟卒。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水墨毫不逊“色”的表现,使其逐渐发展为中国画典型的符号语言,这里的“五色”是比绚丽的“五色”更有意味的“五色”。王维的水墨山水静逸、秀润,完全不同于李思训父子贵气的金碧山水,两家绘画不同风貌之下的玄机,正如徐复观先生说:“金碧青绿之美,是富贵性格之美……李思训完成了山水画的形象,但他所用的颜色,不符合山水画得以成立的庄学思想的背景;于是在颜色上以水墨代青绿之变仍是于不知不觉中,山水画在颜色上向其与自身性格相符的、意义重大之变。

”[6]190

图2 宋代苏轼枟枯木怪石图枠

中国画对水墨的自觉选择契合了道家的美学思想,而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怎样的呢?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那么“道”所产生的万物也应该以“自然无为”作为自己的本质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此意。这表现在美学领域就是将“自然”作为一种审美境界来加以追求。

同孔子所肯定的“五色”论相对,老子是反对绚丽之美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里提到的五色、五音、五味、应该是好看的、动听的、美味的、迷人的,即人们通常认为是“美”的事物。老子对这些美持否定态度,那么他所提倡的“自然”之美又是怎样的呢?枟道德经枠中曾经用“玄、素、朴、淡味”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素”应当是某种纯正单一的“极色”;“玄”即黑色,“其色黝然”既不晶莹剔透,也不艳丽夺目,它是89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2010年

“素”,是“朴”,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装饰的天然之美,也是事物最本质的美,它虽不及五彩炫目亮丽,却给人不同于五彩的更加持久的美感。

道家对“素朴、自然”的倡导灌溉着中国美学思想的成长,并影响着后世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成为古代艺术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审美观。古人推崇自然之美,以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成为美学中一个最高原则。因为水墨颜色正和“道”一样的朴素,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造化”自然的本性,是物象最本质的颜色。张彦远的枟历代名画记枠中,甚至将“自然”之美作为上品之上,认为画可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和谨细。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提倡与追求,影响着画家的审美意识,使其对墨色的情感体验,显示得更为特别。到宋代以后,尤其在文人画家眼中,墨色远远胜于五彩,墨的浓、淡、干、湿、变幻无穷的层次,使塑造的形象脱去铅华,留下最本质、最美的“意象”。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是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追求。

3 文人对水墨画发展的影响

水墨的兴起与发展同文人的绘画创作紧密相连,早在汉末已有记载于书的士大夫画家,如张衡、赵岐等,经由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代文人画的形式发展完备,在元代达到顶峰,迥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使文人画同朝廷绘画和民间绘画区别开来。

其一,道家对“自然”、“平淡”的提倡,使文人最终选择了以“墨分五色”代替“五彩”。文人追求文学创作的“平淡”意味同他们的艺术创作审美追求相一致。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并认为“诗画本一律”。文人的诗、书、画的创作旨趣息息相通:“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也”。(苏轼枟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枠)对于“自然”、“平淡”的追求,诗与画也是相一致的,“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枟书黄子思诗集后枠),这里的平淡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平淡,是看似平淡,其实纤浓,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枟评韩柳诗枠)是看似简单,实则求之不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枟题张司业诗枠)

其二,道家隐逸的思想使文人转入了对个人自我世界的关注,墨色的淡雅符合了文人的精神气质。对文人来讲“画面色彩处理只是一种寄托的载体,它无需追求千变万化自然色光,只要心里得到充实,心灵得到慰藉就行,它是一种哲学的艺术。”[7]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屑与朝廷权贵同流,又不能容忍同一般大众流俗,表现在绘画上,就是画风要有足够的文人气象,在色彩的选择上,墨色的淡雅符合了文人的审美取向。

道家隐逸的思想体现在文人的行为实践中,并非真的彻底走入自然中的山林,而是进入了中隐的园林境界。在园林之中,文人既可不用脱离红尘而得林泉之趣,又可保持个体在空间和精神上的独立。园林成为文人心灵的栖息地,他们在置石、叠山、理水、莳花营造的自然之境中,吟诗、作词、挥书、题画、抚琴、品茗、游乐,在园林之境中培育出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人画的独特样式。从道家隐逸的思想到文人对中隐的追求,再到园林实境的具体表现上,就是宋代园林建筑中白墙青瓦,粟色门窗表现出的淡雅之美。而在这园林境界中脱胎而出的文人画,也自然的以墨色的朴素趋同了园林的淡雅之境。宫廷绘画追求富贵之气,民间绘画有媚俗之风,文人画则更多的表达着对自我的认识。在文人眼中,对墨色的选择,既能使自我的身份得以确认,也实现了自我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其三,“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在中国古代,‘品’,还是探研、评估、评价艺术作品文野、优劣的一

种方式。”[8]文人对人物品藻的追求,使他们鄙弃技法的卖弄,而欣赏“得意而忘言”,“逸笔草草”的作品,使

水墨不为复杂形象和色彩的限制,成为直抒胸臆,简洁直接,自由洒脱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的艺术实践中,他们一方面,轻法度,重以神写形。只要得到神,并不考究形如何,要的是“意足不求颜色似”,“笔不周而意已周”。另一方面,文人画讲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以“戏墨”为乐。情感总是转瞬即逝,捉摸不定的,“随类赋彩”的重彩画步骤繁琐,显然不适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情感,因此文人需要一种比运用五彩更直接快捷的手法。水墨画没有了复杂的赋色步骤,无论怎样变化都能始终保持既丰富又和谐的画面效果,也符合文99第4期薛 莉:中国文化思想与中国画色彩之嬗变

001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2010年

人清高的气质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机遇下,文人画选择了水墨,并使中国绘画从绚丽的面貌逐渐转向质朴平淡的另一端。

参考文献:

[1]韦晓坚.论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色彩审美意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8(12):78_79.

[2]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苗军.院体画对中国画色彩理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08(4):86_88.

[4]董有国.中国画色彩地位的变化和时代特征[J].艺术探索,2009(2):89_91.

[5]程莹莹.中国画色彩观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127.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汪光芜.中国画色彩审美观念的流变[J].国画家,2008(2):70_71.

[8]文艺.传统绘画中的品格与性情[J].文艺争鸣,2010(8):155_156.

EvolutionofChineseCulturalThoughtandColorsin

the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

XueLi

(SchoolofArts,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Paintingisaspiritualsymbolofculture.Withlonghistory,colorfulpaintingtechniquesanditscolortableauofChinesepaintingreflectthesplendiddevelopmentcourseofChinesepeople.ApplicationofcolorintheChinesepaintinghastheexperienceoftransformationfromsplendidextremetoplaininsipid.Thestylealternationistheresultininteractionofthetwomainstreamcultures.Fromtheangleofculture,thispaperdiscussesanimpactofChinesecul-turethoughtonitscolordevelopment,andthereasonsofcolorchangesinChinesepainting.

Keywords:thoughtofChineseculture;Chinesepainting;color

(责任编辑 王全金 李 萍)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 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 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 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篇二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 我画的国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 我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地上的葡萄等等。

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三青调匀,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 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哎呀,太难了!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 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摘要: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讹传会附等影响,颜色的运用代表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对其颜色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析,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特有的民俗民风及其文化蕴意。 关键词:京剧脸谱;色彩;文化蕴意 脸谱是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表现符号,也是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京剧脸谱是戏曲人物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但大多学者认为脸谱是由面具逐渐演变而来,在《中国面具》一书中,讲近现代面具衍化物时严世善先生把面部文化的发展归纳为“文面——代面——绘面”或“文面——面具——脸谱”,很清楚的交代了面具与脸谱之间的关联。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形式多样,能够准确、真切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脸谱可以直接让观众辩别角色的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的创立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对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加以概括。京剧脸谱勾谱精巧、色彩鲜明、绘画性较强、富有图案特色。对京剧脸谱的内在文化研究,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思想寓意,探寻出京剧脸谱的用色规律,对阐解民族的、民间的特殊色彩具有文化意义。 一、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 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是从京剧演员对化妆艺术的注重而产生的。在色彩的使用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用色广泛、色彩鲜艳的特点,运用颜色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其京剧脸谱色彩形成的依据为: 1、人物名字或特点进行联想。 2、讹传和附会。 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以写实、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通过化妆来产生装饰性的图案,富有极强的欣赏价值。京剧脸谱的色彩多为鲜明的原色,一个脸谱最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旦”为女性人物,其它都是男性人物。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形、神、意三个方面,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表现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二、京剧脸谱用色的传统观 (一)传统“五色观”的认知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画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关于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我想谈谈给我感触最深也了解比较多的以下几点。 一、构图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再分条谈谈其中的几点。 三远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 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现分述如下。 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就总结有构图学 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就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高远 《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 上仰视,才觉得高远,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 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 明/沈周/庐山高 宋/范宽/溪山行旅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与创新

传统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1、“眼中之竹”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高三(9)班黄旖韵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国画,本质特性,博大精深 正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 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宗教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宗教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情色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由这种理论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一旦用于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展现出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 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 “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 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 画国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没事时就会画国画。我画的国画有葡萄、白菜、萝卜、梅花、荷花……可多了!我最初画的就是葡萄。我 画的葡萄有:篮子里的葡萄、树上的葡萄、掉在地上的葡萄等等。 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样画葡萄的吧! 我先从中国画颜料里拿出藤黄、曙红等颜料,再拿出一根中号的毛笔,然后把毛笔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再把藤黄花菜三青调匀, 就像画括号一样,两笔画一个葡萄,……你们一定会想:这么简单,谁都会。不过,在画国画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哎呀,太难了! 国画就是这样,看着简单,画着难,比如用墨的时候,要注意干湿,浓淡的变化……那是因为别人画国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会觉得很简单。你刚刚学,当然会觉得难。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 的体系而为世人瞩目。 我以后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多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多画国画,画好国画,长大了当一个有名的国画家。 中华传统文化—国画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 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 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 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 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 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 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 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正确把握中国画笔墨意象特征既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中国画论概念程式 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映射着独特的“物”“我”逻辑———“借形写神”“得意忘形”。 笔墨造型形式笔线主观客观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中国画不仅具备了东方特色,更具备着鲜明的华夏民族特色。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美感特点主要是受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特有 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支配的,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绘画形式的主流从比较严谨缜密工整的写实、着色的画法,发展到注重心灵抒发、注重 神韵气势的写意风格,是中国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绘画特点很多,但其传统本色拟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深邃的意境 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很多,大多根据特定主题进行构思、取景、构图、造型以及安排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上下功夫,并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之,“意旨”是画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感受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 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表现力强的绘 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持久的吸引力。 中国画表现形式比较概括、简练。自然界形象至为繁杂,绘画时必须加以概括、取舍,画面却要求表达的内涵愈“多”。中国画主张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要求景愈少而意愈深, 如果景少而意寡就不行。概括是舍弃不必要的细节,中国画在人物形象、衣纹组织、山水树石、花鸟草虫等无不进行大胆概括,大量去掉烦琐细节。关键在作画时胸中画意要浓,随兴抒意,意不在形迹,落笔工中求写,直中含曲,经意而不经意,变幻多机。提炼是复杂现象 中单纯简练的造型法则,如,人物勾描、渲染、山水皴法、花鸟点簇等,表现形式愈单纯, 简练效果愈佳。景物中的某些局部亦可大胆省略,这些留下的空白不是无画,而是有画,是更重要的画。山水画中的远景全留空白,仅有数帆,但觉天水一色,浩淼无际,意境深远, 给观者带来无穷的想象。 2 传神的笔墨 关于用笔,谢赫在他的著作《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一幅画有了“立意”,通过什 么形式来表现并完成呢?作为中国画,其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形象除了借助于色彩外,更主 要的是借助于运笔着墨。所以,笔和墨加在一起,经过画家的巧妙运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 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画家对笔墨运用的造诣深浅,决定一个画家的功力高低。这就是说,画 家对笔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物象的表现,意境的表达;能否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均 取决于运笔着墨这个基本功。 中国画很重视线条的表现艺术,善于用线条来塑造形象。所谓“骨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 去表现形象。“线”是表现客观物象、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有人称为“物象之本”。中国画塑 造形体时特别注重“线”的运用。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或是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都很讲究“线”,并和书法相通。用笔的提按、重轻、粗细、浓淡等勾线技巧,使每一线条都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某种感情倾向,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技巧。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一定要以 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靠笔墨来表现,并以线为主。古代画家的用笔,依赖于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深厚功力,对线的组合已达到以笔为主骨的 境界,在有限的创作空间范围内,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

第9卷第6期 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12Vol.9No.6 一、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 五色是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划分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色彩也概莫能外。五色与五行学说中其它事物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 (一)青 “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又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 [1] 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 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二)赤 “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学界认为,这是古代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其间包含了原始的巫术礼 仪。红色的赤铁矿粉被认为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粉,其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黄 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 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四)白 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汉语中白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无缺。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荀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 [2] 但 是,“白”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多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禁忌词。五行学说中西方为白虎,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五行说中“白”与“秋”对应,秋天的肃杀衰败之景也让人想起衰老、凋零和死亡。久而久之,“白”就有了凶丧之意。在葬礼中,人们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白色属金,有刚健、收敛、变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 宋瑭杰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色体系;儒道佛;色彩观 141··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创作心得一:国画创作的10心得 作一般的画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就可作画,难在把画画得美,要想画得美,应从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气韵生动,这是作画最重要的原则,南北朝著名书画评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傳模移写。”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可见其重。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意是画作只要有气韵,形状笔墨差一点也无妨。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我总结的是人物画要注重神态,特别是眼神和体态,山水画注重气势,要大气磅博,花鸟画注重韵味,要典雅隽秀,简称态、势、味。 二是讲究法度,作画讲技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巧,二是章法,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仅限于技巧却忽视法度。法度是指作画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之所以称法度,意即它象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重要性,绝非可有可无,在关乎美感度上讲,它比技巧更重要。法度最重要的是画幅的构图,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指整个画面安排布局,哪里画主景,哪里画副景,哪里画配景,各个景物怎样搭配,统一协调。古人总结了许多模式,如半边型,占中型,对角型,工字型,s字型,z字型,c字型布局等,画面最怕就是布局不当,凌乱无章法,更忌讳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满纸画得一点空间都没有。 三是要有古意,之所以强调古意,除关乎美感度外,古意更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它将中国传统写意为特色的风格与西方写实风格明显区分开来。 四是骨力用笔,骨力用笔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重要内容,所谓骨力笔,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要有力度,国画线条有十八描之多,在山水画中,尤以铁线描,折芦描最显骨力,画石山石头树木多用这两种线条,而游丝描和兰叶描多用于画土山土堆。其骨力就差多了。 五是笔法细腻,国画有粗笔细笔之分,粗笔豪放粗旷,细笔隽秀温婉,故国画总的发展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精髓,但随着时间与时代的变更,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被重视了,慢慢趋于没落。大向艺术画廊本着以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为己任,力争使书画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现代再发展,中国家庭挂中国画,把国学文化传承到每个家庭。搭建书画家与收藏爱好者交流平台的原则,团结广大书画收藏家,书画爱好者,一同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并创建爱心事业,资助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 大向艺术画廊的作品由于都是由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支持,并对西城残联残疾人朋友爱心的奉献,作品大多都是由艺术家捐赠或半捐赠而来,因此价格远远低于艺术家本身的市场价。 艺术爱好者购买我们画廊的作品就是在对我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是对西城残联的残疾人朋友捐赠了一份爱心,帮助残疾人朋友就业,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对生活有了动力与向往。 艺术品投资是继房地产、股票的第三大投资市场,当下房地产投资受到限制,房产税相继出台;趋于当今泡沫经济发展情况下股票投资风险增加,上下波动幅度较大;艺术品投资如今地位凸显,保值增值的功能被空前地发挥了出来。所以艺术品投资将是当今最为稳定收益最大的。 大向艺术画廊的作品种类繁多,价格也是低的几百元至高的上百万元的,能够用于居家装饰、送礼、收藏的都有。能够满足于社会各阶层大众的各种需求。让每个艺术爱好者都能够挑选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佳作。 中国是讲究人情事故的,每逢过年、过节,或求人办事的,都有送礼的讲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资的最求与享受已慢慢淡化了,而是进一步的追求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了。送烟、酒类礼品,于人健康无益又偏于俗气,而以送书画为礼既显高雅,又能使人在欣赏书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洗礼,“陶冶情操、修养性灵。获得更为宝贵的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 购买中国书画挂在家里对熏陶子女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书画还具有祈福佑安,调节风水之功能。画面通过特殊的颜料和色彩妙接天地灵气,在画面演绎,妙用造型画彩等等是风水画的天机。能够营造气场与心理场。为家庭聚财保平安。 同时大向艺术画廊为购买者提供五星级的服务保障,这在其他的艺术品销售机构是没有的。 大向画廊提供五星级的售前售后服务保障:(承诺包退、保修、包换的,保证所有献爱心的艺术爱好者的个人财产受到保护。) 大向画廊保证所有作品都是书画市场最低价:(大向的作品都是近现代作家及作家亲属为了支持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对西城残联的残疾人朋友爱心奉献,无偿捐赠和半捐赠过来的,其价格也是要远远要低于艺术家本身的市场价的,买的只是画的装裱费用。) 大向有专业的鉴定团队,可确保作品的水平与价值:(大向艺术的特邀顾问及鉴定专家朱群鹏老师在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师从康殷老先生,常年跟随康殷老先生学习古画鉴定研究。并且经常与嘉德、太平洋、荣宝、瀚海,北京等拍卖公司保持业务往来。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中国画院书法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