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1、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D )

A. 懂得生命的有限性

B. 知道人生无常

C. 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D.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2

【单选题】(3分)

2、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A )

A. 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

B. 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

C. 教会人们认识死亡,了解死亡

D. 帮助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获得心灵安顿

3

【单选题】(3分)

3、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D )

A. 我是谁?

B.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C. 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

D. 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

4

【单选题】(3分)

4、死亡学的创始人是(A )

A. 梅欣尼可夫

B. 罗伯特·富尔顿

C. 罗斯维尔?帕克

D. 荷蒙?菲菲尔

5

【单选题】(3分)

5、1963年,(B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A. 荷蒙·菲菲尔

B. 罗伯特?富尔顿

C. 西塞莉?桑德斯

D. 库布勒?罗斯

6

【单选题】(3分)

6、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的死亡教育期刊名称是( C )

A. 《临终关怀》

B. 《死亡研究》

C. 《死亡教育》

D. 《死亡学》

7

【单选题】(3分)

7、在华人文化圈内,第一个把死亡学本土化为“生死学”的学者是(A )

A. 傅伟勋

B. 钮则诚

C. 余德惠

D. 郑晓江

第二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D )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 上帝造人

D. 进化论

2

【单选题】(3分)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C )

A. 猿猴的进化

B. 上帝的创造

C. 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

D. 地球的演化

3

【单选题】(3分)

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A )

A. 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

B. 了解生命秘密的需要

C. 论证人是否为上帝所造

D. 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4

【单选题】(3分)

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D )

A. 生命对于所在星球、宇宙的意义

B.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

C.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外的他人、社会的意义

D. 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

第三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蒙田的意思是( A )

A. 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B. 天天想着自己有一天会死,会让自己失去束缚,获得自由。

C. 在死亡之前先对死亡思考一下,生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D. 拥有死亡意识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可以在生活中随心所欲。

2

【单选题】(3分)

死亡无所不在的事实要求我们( B )

A. 生活需要小心谨慎,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B. 拥有死亡意识,反思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C. 每时每刻都要准备好和死亡的决斗

D. 在自己生活中不可以太放肆,要谨防死神的报复

3

【单选题】(3分)

皈依宗教作为超越死亡的一条路径,其合理性在于( C )

A. 正如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世界是神创造的

B. 只有宗教才能拯救人类

C. 相信宗教的来世之合乎心理卫生,可以缓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紧张

D. 宗教比一般的迷信更加具有科学性

第四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濒死体验是(C)向人们报告的主观体验。

A. 终末期病人

B. 休克后苏醒的病人

C. 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

D. 已经死了的人

2

【单选题】(3分)

《life after life》的是(B)从搜集的上千案例中精选了一百五十个左右写成的濒死体验报告集。

A. 库布勒·罗斯

B. 雷蒙德?穆迪

C. 阿尔伯特?哈伊姆

D. 乔治?里奇

3

【单选题】(3分)

我们从濒死体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是(C)

A. 人类是有灵魂的

B. 人死后仍然会以其他生命形式继续生活

C. 濒死体验为人们征服死亡提供了一个心理支柱: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某种意义上,那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

D. 濒死体验是终末期病人的梦幻意识,终末期病人应该得到恰当的心理治疗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 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 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 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 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 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

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 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 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 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 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 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 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

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 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 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 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 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 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 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

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 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 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 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 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 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 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 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

死亡教育

一、什么是死亡教育 伴随着死亡学研究的兴起,死亡教育也开始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推行了“死亡觉醒运动”其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死亡焦虑”与此同时,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出现在美国。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顿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也有人说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主题,使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言之,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死亡基本知识教育、死亡与生命辩证关系教育、死亡心理教育、死亡权利教育。死亡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将死者的临终教育,而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普遍教育。死亡教育不是教人们如何去结束生命, 也不是美化死亡, 而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 领悟死亡的本真价值, 由死观生, 反思人何以生、以何生, 从而激励人们热爱生命, 积极创造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二、大学生需要死亡教育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大学生从阳台纵身一跃的时候大喊:救我。真的要在濒临死亡的时刻才能真正认识死与生的意义吗?死亡教育就是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从生知死,向死而生”。 1、让学生懂得死亡对每个人类生命来说都具有真实性、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生死是一个生命机体必经的自然过程,从而消除和缓

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容的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2、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命。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个,因此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这唯一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3、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死亡的本质及意义, 做到了解自我, 珍惜自我生命。 4、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掌握科学有效的调试心理和情绪的方式方法。 四、死亡教育的途径 1、倡导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 向死而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 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 不变的。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 只有理解了死, 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 更清楚地看清人生自我发展的无限。海德格尔由此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蕴含着哲理的生死观, 是对人生的理性把握, 是以重死的方式来激发重 生的欲望, 它引导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直面死亡, 用倒计时 的方式审视生命, 积极入世。因此, 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应当将“向死而生”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2、死亡课程教育。在大中专院校我们既可以开设死亡学、死亡哲学和死亡社会学等专门课程,让大中专学生系统地接受死亡教育,也可以把有关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和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设计教材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学习资源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非语言符号 ___两大类。 4.___模象直观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精神心理条件____、__审美条件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教学理论 ___、___学习理论__及传播 7.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程序性 ____。 8.在使用投影仪时,如果影幕上的图象模糊,应调节投影仪的__光圈__________。 9.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50/8(或6.25)___mm。 10.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磁头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

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1.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演示型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2.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电磁转换___过程。 13.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编写教学程序(课件)___ 和___选择课件__工作。 14.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磁迹跟踪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5.教学设计以___优化教学效果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教学系统___作为研究对象。 16.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输入设备___和_输出设备____组成。 17.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行为主义联结学派____、__认知学派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8.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教学目标的平衡___。 二、判断题: 1.上每一课程时,应该把自己的所做的课件、教案、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文档、视频、音频等资料拷贝到计算机的E盘分区。(对)2.在上课时,我们老师可以将自己与该课程相关的软件装在计算机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最新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生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生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不同教育对象,重点自有不同(Leviton, 1977a, 1977b; Morgan,1997)。Wass(1994)则认为一般离不开以下三大层面:(1)接受死亡相关的讯息;(2)发展处理与面对死亡相关事件的能力与技术;(3)澄清与培养个人的价值观。Corr等人(Corr et al.,1997,pp.13-17)阐述死亡教育的层面及其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在认知层面目标上:应提供学习者各种死亡有关事件与经验的信息,并提供辅助使其了解这些经验,提供事实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并能统整信息和经验的教学活动,是达到认知层面目标的方法。情感的层面:应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其重点在于教导人们在面对丧离时,如何洽当地处理哀伤与丧恸的情绪,分别与讨论哀伤的反应是重要的方法;另外,对于尚无丧离死别经验者,也能使其运用同理心并协助居丧者能够健康地纾解情绪。行为层面:协助人们知道如何或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如何或与如何协助他人表现死别的哀伤;例如安宁照顾对濒死者的照顾、丧葬仪式及一些自助团体(自我成长团体的形式)对哀伤的处理等。价值的层面:则在于协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亦即藉由死亡的必然终结性来反省生命意义及其重要的价值。 内容 一般而言,死亡教育内容多衍生自Leviton所提出的三个层面:「死亡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其引起的情绪问题」、「对死亡及濒死的调适」等相关主题(Leviton,1969;Eddy & Alles,1983),张淑美在《从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兼论我国实施死亡教育的准备方向》(1998)一文将之归纳如下: ?死亡的本质及意义: (1)哲学、伦理及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观点。 (2)死亡的医学、心理、社会及法律上的定义或意义。 (3)生命的过程及循环;老化的过程。 (4)死亡的禁忌。 (5)死亡的泛文化比较。 ?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1)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 (2)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 (3)性别角色和死亡。

现代教育技术(答案版)

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技术94定义是什么?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04定义是什么?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利于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什么?每一个范畴各包含哪些内容?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设计: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评论: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利用: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开发:文印技术、音响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技术。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进入教育领域,为建立新型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三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说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5.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6.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7.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8.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 9.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10.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 11.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第二章: 1、什么是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 媒体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籍、画册、报纸、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的播放设备等。 当媒体承载的是教育信息时,被称为教育媒体,教育媒体是指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 现代教育媒体指直接介入教育活动,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信息工具,由硬件和软件两个要素组成。 2)教学媒体的类型有几种?如何划分? (一)按照作用于人的感官分类 (1)听觉型媒体:呈现听觉信息的媒体,如广播、录音。 (2)视觉型媒体:呈现视觉信息的媒体,如幻灯、投影。 (3)视听型媒体:呈现视听觉信息的媒体,如电影、电视。 (4)相互作用型媒体:使用者视听触觉可同时参与的媒体,如计算机课件。(二)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分类 (1)光学投影类媒体:主要通过光学放大元件,把透明或不透明的图片、标本、实物放大投射到银幕上,以呈现教学信息。如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等。(2)电声类媒体:能将声音信号转化为音频电信号和磁信号,并记录、传输、放大、播放的媒体。如扩音机、收音机、录音机、激光唱机和唱片、录音带等。 (3)电视类媒体:能将静止或活动的图像转化为视频电信号和磁信号,并记录、传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生死教育发展历程

生死教育发展历程 死亡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成年人会选择对孩子隐瞒很多身边的死亡事件。然而这种出于善意的“保护”,很多情况下却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道听途说”反倒加深了孩子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一件事情:对于死亡,隐瞒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死亡问题,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死教育势在必行。 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生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他们树立合理的死亡观,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之死与自我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死亡观;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探索各种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为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正视死亡问题,进而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与生存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个阶段。 然而,死亡似乎看起来是阴暗的、沉重的、令人内心寒颤的,如何以一种不那么沉重的方式来影响社会,教育学生?需要从事生死教育的教育者自身对生死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同时对生死与生死教育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生死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演变。做到全面把握,避免一叶障目。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生死教育的发展历史,生死教育最先源于美国的“死亡学”研究,进而发展为“死亡教育”,最后在引入到台湾及内地时改叫为“生死教育”。其中详细的历史进程如下。 “死亡学”的研究是“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内容广泛,包括自杀、堕胎、儿童与死亡、临终关怀,涉及的学科涵盖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心理学等等,随着研究额推进,“死亡教育”也在其中应运而生1。死亡教育在美国兴起的主要原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文化息息相关,“美国人崇尚年轻、成就、健康、个人主义、自我控制价值等,这些观点都无法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死亡问题。尤其是当代医疗技术,在本世纪中叶随着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之后呈现风起云涌之势,却仍然对许多疾病束手无策,更为一向相信人定胜天的美国人增添不少死亡焦虑,死亡教育也由此应运而生。”2美国的死亡教育经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3,Pine(1977)认为美国死亡教育发展阶段分为第一阶段探索期(1928-1957),1928年以John C.Gebhart发表的第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论为标志,学界开始对死亡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第二阶段发展期(1958-1967),在此阶段死亡教育的内容已经纳入到了大学以及学院的正式课程设计之中,第一个死亡教育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成立;第三阶段兴盛期(1968-1985),在此期间Kubler-Ross(1969)《死亡与濒死》一书的问世,使得死亡教育领域受到了护理人员、神职人员、社工乃至普通大众的密切关注。到了70年代末期,死亡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课程中被认可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扩散到了中小学之中。此外,一些社会上的死亡教育相关的训练会以及工作坊十分普遍,各种有关死亡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媒体报道也越来越多;第四阶段成熟期(1985-)研究调查(1985)显示美国61%的大学都提供过至少一堂有关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而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医学院、药学院以及护理学院都已将死亡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到了学科之中,由此可见死亡教育实施的 1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P11-P13 2郑晓江.穿透生死[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P296 3张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论述与实践[M]高雄:高雄復文图书出版社,2005。P3-P34

(完整版)现代教育技术试卷答案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玉溪师范学院2012至201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试卷编号:A ) 120 考试方式: 考试考查 闭卷开卷仅理论部分其他 ) 学院: 专业: 班 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单项选择题,多选无效!请把答案填到答题卡上,试卷上无效! 1. 根据AECT05定义,教育技术学的三个研究范畴不包括( )。 A .创造 B .管理 C .应用 D .评价 2. 认知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学习是( )。 A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 B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C .学习是刺激——反应——强化 D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3. 建立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 )。 A .加涅 B .斯金纳 C .华生 D .皮亚杰 4. ABCD 法设置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是指( )。 A .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B .对象、结果、条件、程度 C .对象、结果、条件、标准 D .对象、行为、条件、结果 5. 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育家是( )。 A .加涅 B .奥苏贝尔 C .布鲁纳 D .布卢姆 6. 教育评价的功能不包括( )。 A .激励功能 B .诊断功能 C .调节功能 D .排名功能 7. “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这反映的是( )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8. 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协同作用的 B. 线性的 C. 顺序排列的 D. 互为倒置的 9.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强调的是( )。 A. 学生的“学” B. 教师的“主导”作用 C. “学教并重” D. 自主学习设计 10. 关于学习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 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B. 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 C.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D. 各种学习理论都非常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11. 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A. 布卢姆 B. 布鲁纳 C. 加涅 D. 奥苏贝尔 12.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 )。 A.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 B.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 C.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等三个环节 D.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 13. “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持这一观点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14.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不包括( )。 A .学习理论 B .教学理论 C .系统理论 D .艺术理论 15.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下面陈述错误的是( )。 A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 B .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C .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科 D .教育技术学是应用学科 16. 从资源教学应用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学历史演变的阶段是( )。 A .视觉教学——直观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学 B .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传播——视听教学——教育技术学 C .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学 D .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直观教学——教育技术学 17.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建立程序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皮亚杰 B .华生 C .弗洛依德 D .斯金纳 18. 评价教学媒体材料的基本标准不包括( )。 A .教育性 B .新颖性 C .技术性 D .艺术性 1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其典型特征是( )。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答案

玉溪师范学院2012至201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试卷编号:A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专业: 班 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单项选择题,多选无效!请把答案填到答题卡上,试卷上无效! 1. 根据AECT05定义,教育技术学的三个研究范畴不包括( )。 A .创造 B .管理 C .应用 D .评价 2. 认知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学习是( )。 A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 B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C .学习是刺激——反应——强化 D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3. 建立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 )。 A .加涅 B .斯金纳 C .华生 D .皮亚杰 4. ABCD 法设置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是指( )。 A .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B .对象、结果、条件、程度 C .对象、结果、条件、标准 D .对象、行为、条件、结果 5. 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育家是( )。 A .加涅 B .奥苏贝尔 C .布鲁纳 D .布卢姆 6. 教育评价的功能不包括( )。 A .激励功能 B .诊断功能 C .调节功能 D .排名功能 7. “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这反映的是( )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8. 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协同作用的 B. 线性的 C. 顺序排列的 D. 互为倒置的 9.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强调的是( )。 A. 学生的“学” B. 教师的“主导”作用 C. “学教并重” D. 自主学习设计 10. 关于学习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 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B. 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 C.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D. 各种学习理论都非常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11. 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A. 布卢姆 B. 布鲁纳 C. 加涅 D. 奥苏贝尔 12.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 )。 A.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 B.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 C.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等三个环节 D.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 13. “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持这一观点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 A. 行为主义 B. 认知主义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14.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不包括( )。 A .学习理论 B .教学理论 C .系统理论 D .艺术理论 15.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下面陈述错误的是( )。 A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科 B .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C .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科 D .教育技术学是应用学科 16. 从资源教学应用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学历史演变的阶段是( )。 A .视觉教学——直观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学 B .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传播——视听教学——教育技术学 C .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学 D .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直观教学——教育技术学 17.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建立程序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皮亚杰 B .华生 C .弗洛依德 D .斯金纳 18. 评价教学媒体材料的基本标准不包括( )。 A .教育性 B .新颖性 C .技术性 D .艺术性 1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其典型特征是( )。 A. 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 B. 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