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功

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功

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功
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功

伊斯兰教对地缘政治格局中民族心理的调适

功——以新疆地区为例

汤夺先

心理调适功能是伊斯兰教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对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尤其是中亚各国的影响下,我国新疆某些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的心理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而伊斯兰教可以发挥其对穆斯林群众民族心理的调适功能。

发挥宗教的心理调试功能,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心理调适功能是宗教的一种基本功能,是宗教之于社会稳定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心理也有着积极的调适功能。有研究者提出,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对穆斯林的心理建设功能,对民族习惯的影响功能、伦理道德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等。在我国新疆地区生活着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情溶化为民族心理,升华为本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同一民族群体间往往融入较鲜明的情感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要素。宗教信仰就是该地区民族群体交流和情感投入最明确的方式之一。宗教信仰往往成为信教群众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凝聚力加强的桥梁。所以,必须重视并发挥伊斯兰教对信教群众的心理调适功能,实现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相互认同,减少因宗教排外性而引发的冲突,从而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地缘政治格局影响下的新疆地区穆斯林的一些心理变化

新疆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其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以及我国国家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前影响部分穆斯林群众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可能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形势的担心、焦虑和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心理,这是人们对于社会形势的基本反映,是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

二是面对周边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动荡不安的局面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差距拉大等现实,部分穆斯林可能会出现不思进取的悲观失望心理。

三是在民族偏见与生存社会不稳定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影响下,新疆某些地区存在着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隔膜、戒备、防范心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不断下降,心理隔阂逐渐加深。这主要表现在: 部分非穆斯林群众错误地认为某些穆斯林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容易产生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而部分穆斯林群众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事实可能会认为是其他非穆斯林夺去了他们的资源和就业机会,进而对之产生偏见、怨恨甚至仇恨。

四是部分穆斯林群众基于现实社会中的某种不公正现象而产生的失衡心理、怨恨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偏激心理和民族敌视心理。这是隔膜防范心理的更进一步发展。在新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民族感情与宗教感情相互

交融,难以分清社会、民族、政治、宗教等问题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有一些人站在民族和宗教的角度上去观察分析、认识一切,由于缺乏社会常识,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看成是民族问题或是宗教问题,就可能导致出现民族失衡心理和敌视心理,进而可能演变成民族偏激心理,造成大范围内的民族意识增强以及民族怨恨增加。

五是穆斯林中某些人的崇洋心理与盲从心理,以及被动参与民族分裂活动的无知心理和无原则民族认同心理。

六是宗教认同、跨国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错误心理。

安抚心灵、两世吉庆、仁爱中道、爱国爱教——伊斯兰教的心理调适内容

宗教可以以超现实的方式增强信徒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信徒应付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强度,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消除心理隐患。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冯今源认为,伊斯兰教可以满足穆斯林心灵的渴望与祈盼,用信仰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要求他们以坚定的信仰把握自身,把握生活,超越自身,超越生活,不断地去追求自身的完美,追求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信仰在人们心灵上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形成深层的制约力量,从而使道德在人们心灵深处成为巨大的权威。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调适穆斯林心理的功能。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的正向功能,调适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的各种特殊民族心理,使之转化为对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保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积极作用的民族心理。

第一,针对安全感缺失的心理,伊斯兰教能够给穆斯林群众一个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归宿。宗教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显然可以成为穆斯林情感认同、群体归属的纽带和精神向导。伊斯兰教教义明确要求信仰后世,《古兰经》指出“不信后世者,确是偏离正路的”。并且,伊斯兰教认为死是自然的,是归真复命的过程,要求人们不要畏惧死亡,这样容易使信仰者确信可以暂时挣脱威胁人类安全的困境和压力。《古兰经》云:“凡欲获得后世,并为此而尽了努力的信道者,这等人的努力是有报酬的。”所以,对穆斯林群众而言,追求后世能够使他们找到心灵的彼岸世界,这样就为消除穆斯林因为现实世界的不稳定局势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做好了准备,为他们提供了对未来的安全感,重新鼓起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增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针对悲观消极的心理,可以发挥伊斯兰教两世吉庆的思想,消除人们的消极心态,将其扭转到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关注现世利益、谋求现世发展的方向上来。伊斯兰教是提倡“两世吉庆”的宗教,讲究两世并重,既要相信“后世”,也须重视“今世”,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圣训》云:“今世是后世的田园。”耕耘今世,向往后世,既是神圣的人生追求,又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不懈努力的动力,激励穆斯林以坚韧的毅力、高昂的斗志,投身于现世的奋斗之中,完成真主赋予的使命,继而实现造福全社会、造福全人类的目标。

第三,针对隔膜、戒备与防范以及失衡、怨恨、偏激、敌视等心理,通过对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的宣讲等活动,对不利于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的民族心理进行合理的调适、还原,强化各族人民之间的和睦、友爱、团结、互助。伊斯兰教

是一个重视平等团结的宗教,只有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更好地和平相处、减少矛盾、消除隔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和谐。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谨守中道,避免偏激的行为和过分的做法,以中正思想为指导,坚持走正路。对此,《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你们不要过分,他(指真主)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可见,坚守中道、反对偏激、维护民族平等团结是伊斯兰教教义应有的内容。

此外,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中有诚实守信、宽恕待人、远奸近贤、中庸行事、以德报怨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内容。如伊斯兰教的美德主要有:敬畏、忍耐、宽恕、诚实、公正、互助合作、利他、言语优美、结交好人、重视礼节等。这些美德构成了穆斯林的道德规范,而且无不与社会文明要求相吻合,它们对于消除人们之间的误会、怨恨、偏见等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合理引导,发挥其团结群众、和睦乡邻的重要功能。宗教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爱的渴望,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正如西北民族大学马明良教授指出的,“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爱,不局限于其信仰者之间,而广及于全人类,无论民族、种族、肤色、语言、国籍、贫富、强弱、智愚,乃至宗教信仰”。这种广泛的伊斯兰之爱显然有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隔膜心理,使人们因为爱而产生心灵沟通,进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

第四,培养穆斯林群众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的民族心理以及自觉维护祖国边疆统一、社会环境安定的民族心理。伊斯兰教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暴力的宗教。追求和平,反对仇恨、暴力和恐怖是伊斯兰教基本的宗旨和精神,是广大穆斯林的基本义务之一。《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

不要跟随恶魔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这段经文告诫穆斯林当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平,反对一切阻碍和平的言行。

爱国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伊斯兰教教义强调“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也提出“爱护生长你们的土地,属于信德之一半”。在政治上将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是伊斯兰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表现,必须努力做到“爱教必先爱国,爱国不忘爱教”,为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安定的政治局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宣传伊斯兰教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伦理道德规范,使穆斯林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认同是其他一切认同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加深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其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反对无原则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 他最重要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内容简洁,由三卷组成: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的分类”,探讨并研究了“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以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为例,解剖分析群体特征。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居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控制,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何为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是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与个体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一、成员组成群体后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时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颇为不同。这种群体心理在个体成员身上不一定会体现出来,受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大于有意识因素,在勒庞看来这种无意思因素易受暗示而激发出来。二、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有普遍的性格特征,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是群体的共同属性,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在勒庞看来,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站上风。 三、群体一般只有普遍的品质。作者认为群体中叠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他倾向于精英统治。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也与个体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情感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各种刺激因素都是群体产生兴奋的原因,导致群体行为冲动、多变、急躁。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由无意识控制,听命于暗示,对理性无动于衷,失去判断能力,极易轻信。群体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容易进行歪曲反映,例如神话的产生就是不断歪曲、夸大的结果。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点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引起相互传染,产生集体幻觉,而这种集体幻觉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正英雄。 群体情绪存在夸张与单纯的特点,群体情绪的夸张容易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非常迅速的传播开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些成功的演说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群体的心理,夸夸其谈、信誓旦旦、不断重复、绝不论证,以此来煽动群体,而由于群体的情绪特点也极易被煽动。 群体思想较为保守,行为偏执、专横,缺乏个体的包容性。然而许多事实表明群体的道德可能低劣,也可能崇高,这需要利用暗示的方式对群体加于诱导。群体观念包含两部分,一是极具稳定性的基本观念,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二是多变的非基本观念,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非基本观念总是来去匆匆,昙花一现,最终回归到基本观念,但基本观念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历史变迁非常缓慢地改变着。群体缺乏理性,喜欢借助于观念,没有批判精神,而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借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主备人:陈海云审核:汪明新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4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教义、影响的扩大。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与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区域、首都、强盛。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起到了什么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交流的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的繁荣起着促进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中的作用。 (二)格物致知 Ⅰ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位置:自然条件:。 2、伊斯兰教的创立人,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这部书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年是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为何把这一年当做是伊斯兰教教历的元年。 3、穆罕默德为统一阿拉伯半岛所做的贡献:穆罕默德领导取得多次胜利,到他去世之前,基本统一了。 4、年,新型的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到8世纪中叶,称为地跨的大帝国。世纪以后,靠征服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逐渐衰弱下去。 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对直接文化作出的贡献: 1、把阿拉伯的、和教带到世界各地。把东方的特产和带回阿拉伯。 2、阿拉伯人将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加以改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视界——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____________海军获胜(温泉关之战) A. BC480 B. BC490 C. BC492 2 【单选题】(2分) 除了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和其他体育竞赛活动之外,另一个带有民间性质的泛希腊宗教活动就是的狂欢秘祭。 A. 月神节 B. 日神节 C. 酒神节 3 【单选题】(2分)

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而导致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A. 同情和绝望 B. 赞同与落魄 C. 怜悯和恐惧 4 【单选题】(2分) 把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结合起来,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A. 亚里士多德 B. 毕达哥拉斯 C. 泰勒斯 5 【单选题】(2分)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 A. 帝国主义

B. 资本主义 C. 官僚主义 6 【判断题】(2分)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决定因素是:战争成本和战争意愿。 A. 错 B. 对 7 【判断题】(2分) 希腊的原子论和苏格拉底的认识论都强调,万事都有规则是没有逻辑的,这个无序规律具有几何学的美感和谐统一。 A. 对 B. 错

8 【判断题】(2分) Stoicism也称佚乐派以寻求娱乐为人生目的。人的幸福就在消减欲望,心灵快乐。 A. 对 B. 错 9 【判断题】(2分) 三圣是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2分) 早期的希腊科学是很难与哲学相区别的。肇始于阿基米德的自然哲学,本身就是对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的一种科学解释 A.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位于欧洲中部,地中海北岸,北纬36-47,土质肥沃,农业发达。 A. 罗马 B. 希腊 C. 意大利 2 【单选题】(2分) 布匿战争共发生了几次?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

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艺复兴(一)已完成1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科学的中心是哪里? ?A、希腊 ?B、阿拉伯 ?C、罗马 ?D、巴黎 我的答案:B 2 全球的文明发展过程都是同一个体系的。 我的答案:× 3 巴比伦神庙留下了大量观测天文的泥石板。 我的答案:√ 4 一下对灌溉技术贡献最大的是() ?A、埃及人 ?B、巴比伦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我的答案:B 5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 ?A、阿拉伯人 ?B、中国人 ?C、印度人 ?D、希腊人 我的答案:C

6 苏颂生活在那个年代? ?A、宋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 我的答案:A 7 中世纪世界科技的中心在() ?A、德国 ?B、意大利 ?C、英国 ?D、阿拉伯世界 我的答案:D 8 文艺复兴的机械的自然观,是出于对上帝造物的信仰,而不是说它来源于一种科学精神。 我的答案:√ 9 文艺复兴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我的答案:√ 10 文艺复兴是在什么时候兴起的: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我的答案:A 11

文艺复兴的中心是: ?A、德国 ?B、希腊 ?C、意大利 ?D、英国 我的答案:C 12 伊斯兰文明是哪个国家创立的: ?A、法国 ?B、希腊 ?C、德国 ?D、阿拉伯 我的答案:D 13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史是以()为中心展开的。?A、自然 ?B、科技 ?C、神学 ?D、哲学 我的答案:C 14 中世纪阿拉伯文明没有受到()影响。 ?A、阿拉伯数字 ?B、炼金术 ?C、炼丹术 ?D、航海术 我的答案:D 15 欧洲中世纪时期哪个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A、伊斯兰文明 ?B、印度文明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以后传入印度、东南亚、北非和西班牙。12世纪传入印度后,取代了印度原有宗教建筑,莫卧儿王朝时,是其极盛时代。其代表作是建于1630-1653年的泰姬玛哈尔陵。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窿,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建筑上装饰高度发达的几何纹样图案,并采用彩色琉璃石砖,装饰性极强。 泰姬陵在这些特点方面都有所体现,不同之处在于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局部镶嵌有各色宝石,造型完整匀称,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整个环境极为单纯、宁静而优美,碧水绿树蓝天,衬托着白玉无瑕的大理石殿堂,圣洁肃穆,从而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极品这一。 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中亚、北非、东南亚包括我国西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如:摩洛哥大清真寺,可容万人祈祷,成为摩洛哥国家标志性建筑。中国新疆香妃墓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 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

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

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俗称的“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两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击了处于纽约的世贸中心一二号楼,这两座建筑在遭到撞击后相继倒塌。9时左右,恐怖分子劫持另一架民航客机撞击了位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导致五角大楼的局部受损并发生坍塌。 但是,美国的建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这两座建筑呢?作为恐怖分子,对于政治的敏感自然要高于我们,这个行动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 首先说世贸中心的情况。世贸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的代名词,其中更是随时都有着大量的世界人才,也是金融流通的场所。而五角大楼,全称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的总部所在。同样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代表的是美国国防部,甚至是美国军事当局。其中同样有着大量的人才和重要资料。 这样一来,恐怖分子撞击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表层原因就昭然若揭了。其一,是对美国政府的公然挑战。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都是美国的代表性建筑,对其进行撞击就可以有效地打击美国的国际尊严。其次,是对美国造成极大的损失。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都是人才的汇聚之处,而这次撞击,致使其中的人员死亡,其中更是有大多数的人是重要人才,损失不可估量。此外,单单是固定资产,都是很答的损失。 但是,深层原因显然不止如此。

据美国政府表态及基地组织的残余资料表示,本拉登直接参与了对“911案件”的策划。那么,本拉登为什么要制造这次恐怖袭击呢? 这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分不开的。二战以后,美国沿承了之前老牌强国的一贯做法,对伊斯兰国家进行了经济掠夺,低价买入石油资源。与此同时,美国向伊斯兰国家输出西方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念,使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体系遭到了冲击与破坏。美国还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对伊斯兰世界进行压抑和打击,甚至直接入侵。它长期支持以色列,压抑巴勒斯坦;长期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相继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侵占伊斯兰领土,屠戮伊斯兰人民。因此,在本拉登所处的伊斯兰世界中,有着普遍的反美情绪。在其眼中,美国就是邪恶的象征。他们对其进行恐怖袭击,自然在他们眼中是“对罪恶的制裁”。 这样一来,所谓的“911事件”倒可以说是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碰撞。因此,之所以选择五角大楼和世贸中心,主要是想用这两个代表性的建筑物来表明伊斯兰国家——尤其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对于美国霸主地位的不满。毕竟,这两个建筑是最显眼的。撞击了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也就是所谓的杀鸡儆猴,可以有效地产生打击作用。 这,大概就是美国的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被撞击的原因了吧。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文明》 习题

第2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基础知识 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2.阿拉伯人将民间故事汇集整理,创作了世界名著()。 3.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地点是()。 A.麦加B.麦地那C.巴格达D.巴勒斯坦 4.公元8世纪,古代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 A.耶路撒冷B.麦地那C.巴格达D.麦加 5.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开始于()。 A.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B.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C.阿拉伯半岛最终完成统一D.穆罕默德逝世 二.综合能力 6.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正确的是()。 ①大体统一阿拉伯半岛②创立伊斯兰教 ③出走麦地那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7.小明的爸爸送他一本世界名著,书中主要内容有:阿拉伯国王、勇敢的苏丹王子及巴格达富丽堂皇的宫殿等。这本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是()。 A.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时代 B.希腊文化发展的时代 C.罗马文化发展的时代 D.印度佛教发展的时代 8.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了许久,然其民族仍然存在至今,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 A.血统B.语言C.宗教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有关阿拉伯文化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这与他们重视教育和知识有关。 ②阿拉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与阿拉伯帝国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有关。 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成就。 ④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称罗马公教)、新教(或称基督新教、 耶稣教)和东正教。 ⑴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在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对犹太人进行残酷镇压。为此,犹太人多次起义,起义失败使一些人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 来拯救受苦的教民。犹太下层民众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 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即是由此教派演变而来。最早的该派教徒多为奴隶、被释放的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组进行活动,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但由于其宗教向各民族开放,包括罗马人在内的各民族人士参加,原来敌视罗马统治的精神逐步转为对现实罗马统治予以容忍,宣传爱仇如己,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

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给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⑵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 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也出现了罗马与君士坦丁两个中心。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分离,加上后来对教义的解释和仪式的差异,彼此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断绝一切往来,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教派。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东正教会,又称"正教"。西部自称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在西部,教会政治权力扩大,利用特权霸占了不少领地,对农民进行剥削。教会还出售各种神职、"圣物"、"圣骸"、"赎罪卷"来榨取人民血汗。教会的腐化与利用所谓"异端"镇压教徒与人民的反抗,使教会完全成为走上与人民对立的统治集团。教会成为人们反对封建的焦点。德国的教士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使西部统一的教会从此不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部广大地区广泛进行下去。结果,改革后的新教不但出现,而且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基督教从此又分成三个教派。 ⑶基督教的扩散与分布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笠堂显尽夔芝至QQ璺生墓曼塑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 管银凤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nationalism)是一种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运动。在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印度作为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不仅是印度国内动荡的根源,也严重威胁着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主要从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层面对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印度宗教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很早就已萌芽。早在公元7、8世纪伊斯兰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时期,伊斯兰民族主义就已在印度初露端倪。穆斯林用“剑与火”的方式征服印度后,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和统治而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对不皈依伊斯兰教者进行暴力惩罚并课以重税,摧毁印度教神像,屠杀印度教徒。①面对伊斯兰民族的入侵和残酷统治,印度教徒奋起反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印度教民族反抗伊斯兰民族侵略的斗争。印度教民族主义也随之产生。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都产生得比较晚,大致形成和发展于英国取得对印度的统治权之后。 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印度本体和许多土邦分别向英王负责。当时南亚次大陆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为了复兴印度并赶走英国殖民者,许多信奉印度教的仁人志士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利用印度教进行民族启蒙宣传。“复兴印度教”成为印度觉醒的最为重要的内容。许多民族运动领导人也力图把民族爱国主义与印度教结合在一起,以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利用其影响力团结广大印度教信徒。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以下简称国大党)成立。该党虽然自称没有任何宗教倾向并声言代表全体印度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其党员、高层领导等多是印度教徒,因而该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1915年印度大斋会在加尔各答建立;1925年,印度教极端分子成立了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简称RSS)。这两个组织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印度教民族的宗教、文化,促进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皈依印度教,在政治争端中代表印度教徒的利益,力图在南亚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为了与“穆斯林国家”理论相对抗,印度大斋会的首领V?D?萨瓦卡(VinayakDamodarSavarkar)和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领袖M?S?戈尔瓦卡(MadhavaSadahivaGolwalkar)也 ①参见拙文:《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载《世界民族),2005年第3期,第28页。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人类学视角下的中东社会 2016年01月12日 11:03 赵萱 生于湖南,长于广东。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201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留学和访问 研究。 本文为赵萱博士做客凤凰网大学问沙龙第17期《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的独立演讲实录: 感谢主持人。我想分享一些本人近年从事中东社会人类学研究期间的发现。 本人2007年的时候在叙利亚留学过一年的时间,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境地区也就是耶路撒 冷做了一年的田野考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我讲三个看似小、实际很大的话题。 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有没有听过“DAESH”这个词?如果大家浏览英文网站或者阿拉伯语的网站,我们对ISIS这样一个组织不会陌生。2014年12月24日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从官方话语层面终结了对ISIS的命名,而改用Daesh,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是2015年12月,一年之后我们中文的知识界仍然在使用ISIS的命名,甚至有很多的媒体会直接把它翻译成我们更加熟知的“伊斯兰国”。 其实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我们对“伊斯兰国”这个概念在中文实践上面也许做的还不够,因为伊斯兰国组织里面既没有伊斯兰的内涵,更加没有国家的内涵,在我看来ISIS只是一个地区极端性的武装分子。也许我们应该用阿拉伯语的简写翻译来对这个ISIS,就是Daesh,可能更加合理。而且类似翻译的例子在我们中文知识界早已不是个例,比如哈马斯、法塔赫,以及塔利班等等。所以今天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非穆斯林大众对伊斯兰有一定的误区,我觉得国家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就是话语实践上面我们做的不够。 第二个话题,在阿拉伯世界,包括刚刚杨桂萍老师也提到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实际上有不同的地区传统。比如又中国的、阿拉伯的、波斯的、土耳其以及印度的各种伊斯兰教的传统。然后,这个不同地区的传统造就了什么?造就了一个不同文化生态,不同形态的中东国家。 我们对中东国家往往有许多习以为常的印象,但更多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很不一致的东西我们却并不熟悉。比如说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黎巴嫩46%的人口是基督徒。黎巴嫩宪法上规定黎巴嫩总统一定要由天主教马龙派的人出任。也就是说,整个中东地区和伊斯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著述,于1895年出版,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版本,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权威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曾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一、内容简介 勒庞对“群体”的界定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如街头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如政治团体、宗教派别、军人等)。本书主要是论述异质性群体。 该书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念且用事例进行了说明。勒庞对群体的态度很矛盾,他虽然极力贬低群体,但又肯定了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勒庞让我们深入认识了解了“群体”这一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特点特征 1、冲动、易变、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

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它可以在转眼间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侩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 2、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义和团的团民相信法术可使自己刀枪不入。 3、情绪夸张而单纯。群体的感情极为简单而夸张,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比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韩德强在保钓游行中掌掴老人还觉得占着义理、义正词严。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提供给群体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迷恋传统,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或高尚或低劣。因为不计名利,顺从、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例如,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战胜,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6、群体的信仰盲目的服从、残忍的偏执、要求狂热的宣传。如宗教法庭迫害伽利略、布鲁诺等进步人士等,这些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自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中东伊斯兰世界便陷入群雄混战的格局中。在农耕时代时,尚有塞尔柱、伊尔汗国,可以凭借武力,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中西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强行整合到一起,实现短暂的政治大一统。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连这种昙花一现都不再有,相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加分裂,发展到今天,别说边缘地带,就是作为主体部分的中东,都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 这当然不符合伊斯兰的利益。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年代,伊斯兰世界地处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自身又四分五裂,这无疑对其发展壮大构成极大阻碍。所以,伊斯兰世界内部,尤其是中东核心区一直有统一伊斯兰呼声。那么,中东伊斯兰世界到底有没有政治统一的可能呢?云石君在此做个分析:看过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大国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板块,凭借主体板块的强力,辐射出一个广阔的势力范围;其二则是通过一条利益纽带,将各次级地缘板块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次级地缘板块愿意让渡部分政治权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以更好的攫取利益。当年阿拉伯帝国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云石君在之前的《地缘政治62:伊斯兰为何能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和《地缘政治

63:伊斯兰为何从统一走向分裂》两节中已经说过:阿拉伯帝国形成之时,东西方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西亚地缘板块愿意通过政治整合,扫除东西贸易过程中的政治藩篱,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当丝绸之路衰落后,再无足够的利益驱动,能让各次级地缘板块将政治权力交予中央,而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的极端撕裂,又决定了中央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四方,所以分裂就此形成。而到近代以后,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中东作为亚欧非三大陆地缘中心的特殊区位及其丰厚的资源,吸引西方列强对其争夺,而英美两霸主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难以直接掌控,遂采取分而制之的办法,促其分裂为十多个国家,并极力维持这种分裂状态。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重建这种商业纽带,的确是重新打造统一体系的好办法。所以云石君在上一节中曾经说到,中国的一路一带,因为可以重建欧亚陆上经济连接体系,迎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统一诉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仅凭于此,伊斯兰世界就能重归一统。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是维系阿拉伯帝国的关键,但在现代,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中东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枢垄断地位被打破。工业时代,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中东传统商路的垄断地位。而在陆路,由于高纬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4-10-29 04: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文明史论】 作者: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 早期穆斯林天文学家的重要仪器—产自巴格达的黄铜制星盘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大门上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装饰 古阿拉伯人对宇宙的认识 伊斯兰教是继犹太教、基督教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一神教。同时,伊斯兰教又与佛教和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及其衍生的宗教文化既是构成伊斯兰文明的核心要素,也是伊斯兰文明创造力的源泉。由于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为

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其宗教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同为阿拉伯语,因此,它通常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称谓。但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非阿拉伯人所独创,而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诸多民族的穆斯林共同创造。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的宗教文化。其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即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及包括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在内的外来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自诞生后,在辉煌与衰微的跌宕的历史演进中,绵延千余年。 伊斯兰文明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是一种蕴含人文主义倾向的宗教性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创造力来自伊斯兰教,并从伊斯兰宗教文化中摄取养分。简言之,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伊斯兰教的创立取决于公元7世纪中叶前的百余年间,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那时的阿拉伯人尚处在野蛮的“蒙昧状态”(阿拉伯语为“贾希里亚”时期),主要表现有:一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不同氏族和部落构成半岛游牧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绝对效忠各自的氏族部落,并热衷血亲复仇。同时,由于生计资源的匮乏,各氏族和部落为争夺畜群、牧场和水源,始终处于绵延不绝的劫掠和旷日持久的厮杀中,致使半岛动荡不定。二是阿拉伯半岛盛行原始宗教和拜物教,其崇拜物繁杂,因人而异,成为多神教的中心。但因长期深受外来宗教,即信仰一神论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熏染,阿拉伯人的思维定式和文化传统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一神观念在朦胧中滋长,这预示着半岛多神信仰的危机。三是两大帝国拜占庭和萨珊王朝长期在西亚的角逐和争霸,导致传统商路的改变和汉志新商路的兴起,麦加逐步发展为半岛新的经济、

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第3章 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的中世纪。西欧的文化特色是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至于东欧与西亚一带,除了屹立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土耳其人也先后崛起,对东西文化交流颇有贡献(搭配图册页11)。 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逐渐发展,城市陆续出现,带动了近代欧洲的兴起。我在本章将学到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经过。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527年 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即位 7世纪 伊斯兰教兴起 800年 查理曼被教宗加冕 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1348年 欧洲爆发黑死病 1096年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 1054年 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110

3-1民族大迁徙与秩序重建 匈奴人在东汉时被中国打败后,辗转向欧洲迁 徙。公元4世纪后期起,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日耳曼民族,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被迫大举南 迁到罗马帝国境内,导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的中世纪。 日耳曼民族南迁后,在原来罗马帝国的西部一 带,分别建立了法兰克、东哥德、西哥德及汪达尔 等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在不列颠地区(今英国) 建立许多小王国(图2-3-1)。 ▼图2-3-1日耳曼民族迁徙与建国图 随堂练习 1.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 南、北两部。请问:辗 转向欧洲迁徙的匈奴 人,是属于南匈奴还是 北匈奴?请勾选。 □南匈奴□北匈奴 2. 下表为“日耳曼民族所 建的王国”,请你根据 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 入空格中。 选项: 甲、北非乙、西欧 丙、不列颠地区 丁、伊比利半岛 日耳曼民族建国建国所在地法兰克人法兰克王国()东哥德人东哥德王国()西哥德人西哥德王国()汪达尔人汪达尔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 多个 小国并立 () 111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南昌大学行政管理11级 风尘叹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通常认识,在阅读该书时我同样触碰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极为精细的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义,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的跟从书中理论否认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还是明白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群体竟然感觉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的确存在着种种现象昭示着群众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从众性。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在别人后面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体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文中得出“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35页 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报告 在民族生活中,群体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群体中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取代了个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成为了当下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致力于描述群体的典型特征,作者以纯科学的方式,考量群体所带来的难题。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基于社会群体的心理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清楚的现象后面隐藏着我们看不清楚的现象、以及其他我们压根就看不见的现象。 “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单独的存在,服务于群体的精神统一体的规律。成千上万个孤立的个体,可能会因为某些强烈的情绪的影响,获得心理群体的特征;而成百上千个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反而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群体可能拥有平庸的品质:群体之数量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个人的责任感可能随群体的匿名而减弱消失;在一个群体中,每一种行为和情绪都是具有传染性的,传染决定着群体特征的外在表现和所表现出的趋势;同时暗示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因。 本书中作者分析研究群体的基本特征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急躁。相比于孤立的个体,群体的控制自己的反射行为的能力是极其缺乏的。“一个群体可以轻而易举的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同样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扮演烈士的角色。”对群体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是消失的,他意识到人多势众带给我们的力量。其次,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中某个人的第一次对真相的歪曲,

是传染性暗示的出发点,群体总是习惯于用形象来思考,而形象本身会一课唤醒一连串其他的形象,最终与最初的形象毫无关系。有时候我们脑子里浮现出的奇怪的念头一直延伸下去,也是类似这般的毫无逻辑。第三,群体情绪的夸张和天真。这些主要都是体现在情绪方面,暗示和传染也为这种倾向提供了依据。第四,群体的偏狭、专横与保守。给予群体的意见,往往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整体拒绝。这就表现出其偏狭的特征,其强权则是专横的表现,保守其本能。 每一种文明都是少数基本观念的结果,这些观念一旦实现,所拥有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的观念,只有采取非常简单的形式,才可能被群体所接受,这受到群体性质的影响。从社会的观点去看,观念是不分高下的,观念的内在价值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其实是考虑它产生的效果。群体的推理能力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因此也相对拙劣,群体大概是没有正确的推理能力的,因为群体似乎总是没有自己的判断,绝不是经过讨论之后的采纳。而缺乏推理能力的群体来说,他们的想象力是比较强大和活跃的。这引发了一个思考,给公众的想象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其赖以发生并引起关注的方式吧。 信念,灌输进民众的大脑很简单,然而想要它留下牢固的地位扎根大脑却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而且其一旦确定,彻底清除也是比较困难的,革命是一种清除的方式,就像19世纪末的中国经历的一系列革命,想要把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移除一样,这是一个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受到普遍的基本信念的支配,每

020,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020,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上有着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容易思考天地神人的这种关系。崇拜月亮,星星,水源,祖先,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论对解决当时阿拉伯半岛上出现的部落之间的这种混乱和血亲复仇等等,对结束这样一种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这(伊斯兰教日益受到欢迎)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呢,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处于部落制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支军队,每一个部落民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部落民自幼习武,骁勇善战。第二点呢,是分享战利品的刺激。《古兰经》规定,在作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五分之四是分给前方的战士,五分之一是分给后方的。那么这种政策对前方作战的将士是很大的鼓舞。第三点呢,就是为主道而战的这种精神。根据《古兰经》,为主道而战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在战场上,穆斯林们作战常常是勇往直前。 在征服活动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个地方的时候,给对方做出三种选择。凡是直接皈依伊斯兰教的,就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税、土地税;如果要立约投降的话,就可以得到穆斯林的保护,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须要交人丁税,缴土地税,不过这个税比起在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那个税轻得多;既不皈依伊斯兰教也不立约投降,这种情况下才进行武力讨伐。 持续两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加剧了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茅盾,也加剧了它们的对立,这是伊斯兰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对立,也激起了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所以当时萨拉丁在反击十字军东侵的时候,提的口号就是“保卫伊斯兰”。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就是加速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穆罕默德说:“去学习知识吧,即便是远在中国。”在过去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然而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区寻找科学,即便是远在中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