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浅谈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浅谈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浅谈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浅谈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背景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幼儿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其他层级的教育。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幼儿教育,全面看待幼儿身心发展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影响。

2、意义

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形成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基础。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即社会性、人格品质,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并且,这一时期幼儿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幼儿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幼儿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幼儿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与认知。通过学前教育能够快速,正确地建立幼儿对自我意识、外部形象认识、年龄的意识、性别意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3、国内外现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开始重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幼儿”,呼吁纠正将幼儿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误倾向,把幼儿教育从“育智中心”转向促进幼儿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幼儿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幼儿教育民主化成为各国共同的理想。世界各国在努力实现幼儿教育民主化和追求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同时,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托幼一体化”“幼小一体化”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一体化”开始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变革和发展趋势。且此时幼儿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的介入使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根据《幼儿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和实际国情,纷

纷采用立法形式确立学前教育的地位,并纳入了义务教育范畴。国家对该阶段的教育不仅在师资、设备、财政上给予保证,而且也要求家庭尽其保证5岁以后幼儿接受教育的义务。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 亿人口中有3.67亿幼儿。2003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明了2003 至2007 年,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为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教育改善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具体而言,要求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为学前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关键的一环,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也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未来兴衰的大问题。而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相对数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的实行,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孩子成为家庭中最受关注的成员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中国幼教机构刚诞生20 多年的时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幼儿教育,他提出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解放幼儿创造力,幼稚师范教育改革的学前教育思想,为后期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4.1幼儿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早在20世纪2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当时中国的学前教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的幼儿园存在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他认为应当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为工农服务的幼儿园。直至今日,我国第一位学前教育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张博认为,当前的中国学前教育的这三种病依旧存在。

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是以广大人民的需求为着眼点,他站在广大人民需求的角度,对学前教育意义进行了论述。《稚园之新大陆》中,开篇指

出:“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幼稚园

应当到而没有到的是什么地方?幼稚园还有什么新大陆可以发现?接着他

旗帜鲜明地指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陶行知非常体察工农大众妇

女上工厂做工,孩子留在家里,无人照应,最感痛苦,若带在身边,那末

工厂的特殊紧张之环境,便要阻碍幼儿的发育。”他认为“倘使工厂附近

有相当之幼稚园,必能增进幼儿之幸福而减少精神上之痛苦,同时女工既

不必心挂两头,手边又无拖累,则工作效率,然也要增加好多,所以为幼

儿教育计,为女工精神计,为工业出产效率计,这种工厂附近必须开办幼

稚园。”同时,陶行知觉得同样最需要幼儿园的还有农村。他说:“农忙

的时候,田家妇女们忙个不了,小孩子跟前跟后,真是麻烦。哥哥姐姐要

帮忙操作,无暇陪伴弟妹玩耍,乡村小孩子就要缺乏照料。倘使农村里有

了幼稚园,就能给这些小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

帮助。”为了工农大众的需要,他呼吁“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场运动必

须开始”。他的观点,不仅解释了工农利益与学前教育的厉害关系,同时也指明了向农工开放幼儿园,服务于工农之路。

4.2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儿教育也应当普及。各种研究和事实均反映,人的行为,情感,习惯等在6岁前基本形成,这是幼儿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而且幼儿的发展状况会被这一时期持续性影响着,甚至幼儿今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都会受其影响,由其决定。性质和水平适宜的学前社会性教育有助于幼儿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环境,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成才。已有研究证明幼儿的认知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早期教育影响,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加上单调、无聊的环境刺激,会导致幼儿的认知方面的落后,丰富教学环境、适宜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4.3解放幼儿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教育的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幼儿的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了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幼儿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陶行知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相信他们,认识到幼儿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否则即便有了创造力,也会最终枯萎而得不到发展。因此,他曾尖锐的批评过那些不了解幼儿的糊涂先生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由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他针对幼儿教育提出了6大解放的要求:

1、解放幼儿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象、去思考。把幼儿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事实。如果不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子,无法领会大千世界迷人魅力。

3、解放幼儿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积累他们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解放幼儿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5、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从鸟笼似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自在的创造力。

6、解放幼儿的时间,使幼儿做支配时间的主人。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4.4论幼师教育的改革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生活处处有教育。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每时每刻都是教育时机:课堂教

学中孩子们听故事学认物,游戏活动中学习分享与合作,生活环节中懂得遵守规则,养成好习惯。幼儿园的每件物品都可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容:墙壁上的美丽图案是孩子们劳动的成果,自然角内的小花小草是孩子们关注的对象,操作角里的瓶瓶罐罐是孩子们数数的好材料。作为教师就是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把握每一次教育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以及独立生活能力。

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我认为,现在有许多家庭出现“啃老族”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幼儿时期没有培养他们独立的精神。陶先生有一首白话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这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非常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反对的是闭门读死书本的教育。为此,他竭力倡导幼教要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施教。他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中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他还强调教师要给幼儿“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区不切合幼儿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较适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

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幼儿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在普及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问题,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科学探索。他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德、智、体、美、劳、科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思想与实践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2期

[2]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运用[J];生活教育;2006年08期

[3]何晓明;浅谈“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年01期

[4]任俊德;以陶为师教学做合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4]丛元莉;以陶行知思想促进幼儿习惯养成[J];好家长;2014年24期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 页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的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 557页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页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页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 《答朱端琰之问》《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9页 我们可以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页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91页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2页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1页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教育原理》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11计教王雪旖110124368 一、案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以下是我选取的几则案例,以供研习: (1)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陶行知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了:“我可不识字。”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3)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所学校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这是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410851.html,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淑贤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先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在后来的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试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涵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 论给我的启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重要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启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他所指的“教育”,实际上是“满足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被外界的压力强迫着去学习一些所谓的以后都用得着的东西,然而当他们把这些有用的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这些东西。相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反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案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案 课程名称:陶行知生活教育 授课时数:1 授课日期:2014年3月12日 授课班级:11级教育学班 教学方法:教授法、比较法、实习作业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生能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概念,掌握生活教育的具体知识, 并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掌握实施生活教育的方法,能提出 自己的有关生活教育的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生活教育理念,学生感悟当一名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品 德,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正含义,并能说 出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重难点:(1)重点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核心含义,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理 解生活教育中蕴含的终生教育思想。 2、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思想,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 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整个社会的运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3、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 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 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 中心”。 (2)难点 1、杜威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理清杜威思想与陶 行知思想的异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渊源。 2、理解具体的小先生制、平民教育思想,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关 系。 教学对象分析:1、由于师范类的毕业生大多数是要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因此,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述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教 学的具体方法。 2、大学生的思考、观察、分析能力加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他们 情绪不够稳定,易波动,易疲劳,自制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加强师生的 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材分析:由于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等书中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明确的概述,但系统性不强,因此,为使学生 更容易掌握,同时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本节在讲授时补充了许多相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丙、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0 – 1946.7)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和创造的一生。 1927年1月,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错误,猛喝:“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他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明确指出“学校应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特点,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造就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精神’为目标的乡村教师为宗旨。”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发展、完善,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出发,为改善劳苦大众生活服务。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

独领风骚,熠熠发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说:“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动,是生活实践;“知”是来自行动的思想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指行先于知,先有行动,后有思想。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根据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改造而来的。他举了小孩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诸如此类的许多例子,摆正了知与行的位置,强调了行的意义,反映了知、行的关系的根本规律:“行—知—行”。陶行知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是亲身实践。他指出《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说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 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所提倡的,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终又回归生活,而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便是一所最好的最大的学校;另一方面,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便也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专业技能与处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应试”学生认为学校生活的价值就是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证书固然重要,可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便也枉然。因此,不止学生,甚至是老师,积极把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一学说亦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教育改革家。他的生活 教育理论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一、生活即教育;二、社会即学校;三、教学做合一。这些是他教育理念的精髓,也是现代教育中的经 典理论。实际的教学工作者亦是反复拜读,又会有新的理解。本文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浅析其对零零后中学科学教学的 几点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 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 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生活和教育本 就是相同的,两者相互结合,生活促进教育,教育又提高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所过的生 活是怎样的,那么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就是怎样的,所以教育来源于 生活。如果教育与生活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教育也难以切实落实。初中科学知识包罗万象,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他们的生活,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教学效果。 2社会即学校关于这点,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 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不但反对教 育阶级性的不平等,提倡教育的大众化,还意在拆除学校与社会之 间的高墙,让学生从社会中学,从自然中学。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曾经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浙 教版的科学教材删去了许多理论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学生活 动和实验,教师在教学时要落实相关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 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换汤不换药,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法, 学生脱离了做,就不能算真正的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教学做合一不 但是生活法,还是教育法。 二、对零零后科学教学的启示 零零后进入中学学习,约有两三年,这批孩子生活在社会条件 逐渐优越的时代,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家长 的娇惯,他们对实际生活接触较少,本人教过的孩子有的不知道米 来自谷子,直接经验比较欠缺。但他们与网络接触较多,思想比较 开放,间接经验比较丰富。科学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体。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注重科学与社会和环境 的联系进行教学,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记忆和接受。结合实际教学,本人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参与生活,体验生活鉴于零零后学生比较缺乏生活经验,有 学者认为在科学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要特别注重对生活的体验。比 如在“认识蜗牛”这节课时,不再单纯地让学生通过图片学习。而 是让学生提前去校园里寻找蜗牛,在课堂上观察蜗牛的生理结构, 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蜗牛是否有听觉、味觉、嗅觉等。让学 生在体验童年捉小动物的乐趣中,学有所成。 2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零零后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胆量 也比较大,乐于表现,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条件。所以教 师们在科学教学中,也会更加容易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关系。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卢梭所倡导的教育观是() A.爱的教育 B.自然主义教育 C.大教育观 D.进步主义教育 2、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张宗麟 3、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表达的观点是() A.父母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4、被誉为“世界学前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A.蒙台梭利 B.福禄贝尔 C.杜威 D.卢梭 5、《教育漫话》一书的作者是() A.福禄贝尔 B.卢梭 C.杜威 D.洛克 6、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设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幼儿园 B.儿童之家 C.快乐之家 D.幸福乐园 7、发展适宜性包括三层含义:即年龄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 A.性别适宜性 B.心理适宜性 C.个体适宜性 D.性格适宜性 8、高瞻-佩里计划的研究结果表明() A.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B.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学前教育投资是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 D.政策法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9、在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典范的人是(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洛克 D.皮亚杰 10、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 A.尊重儿童 B.重视儿童积极情感体现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11、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由独自搭建发展为能与同伴联合搭建,主要反映了游戏中幼儿( ) A.运用材料的水平 B.确定游戏主题的水平 C.建构形式发展的水平 D.社会性发展的水平 12、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看书 D.识字

简述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简述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 __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方面相形见绌的“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更不会大胆问、动脑想。以至于成绩每况愈下,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纠正他们自卑、封闭、脆弱、冷漠等心理,给教育摆出了新的问题,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亟待我们寻求促使“学困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转化“学困生”的光明之路。 1.陶行知教育思想管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陶先生在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 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分别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他的师德风范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遇到困惑时,又重温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如同重温了一遍经典,不仅在精神上获得了一次愉悦而快慰的旅行,而且陶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赏识教育思想,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都从实践的层面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爱”的教育

爱得真诚、深沉、博大是陶行知先生师爱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为教育、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只有教师付出真爱,学生才会走近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2)赏识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3)习惯养成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强调“终生教育”,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在他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