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一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一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思考题

1、马克思在《手稿》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理解?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5、在对待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6、如何理解《手稿》中的“人与人相异化”?

《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这部著作所反映的虽不能算是马克思十分成熟的思想,但却是他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手稿》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其中,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

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手稿》的基本结构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Ⅰ解释与阐发

一、概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一部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作为其正确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马克思的这部著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其早期思想发世展的真实图景。通过对

它的学习,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价值体系的比中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科学性。

从时间上看,任何一种思想观点的发源和成熟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成熟也有一个艰苦的发展过程。《手稿》就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里程碑。从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准备写一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用以清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对自己曾经产生过的不良影响。虽然经过了近一年的努力,马克思最终还是没能完成这部著作的写作计划,因为马克思发现,把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和针对政治、法律、道德等实际材料的批判混在一起会造成阐述上的困难,于是,他改变了计划,准备分别写一些小册子来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等等。马克思的第一个计划是写一部《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著作也同样没有问世,但马克思为写作这部著作而准备的手稿却部分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运用他当时的哲学观点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资本主义的经济现状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性观所作的批判。马克思当时正受到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跟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把伦理意义上的“真正的人”置于其理论坐标的中心地位。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认的是,《手稿》在理论的总体基调上还是不成熟

的。当然,说其“不成熟”并非意味着一无是处,这种不成熟恰恰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性的反映。

具体来说,在对《手稿》作出评价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手稿》所取得的理论成就。《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前统治过自己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用“人”掩盖掉了黑格尔抽象的理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通过自己以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宗旨的执著的理论探求,大大地加深和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一些原理和范畴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因而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扩大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手稿》的理论局限性。从思想的总体基调来看,《手稿》中的马克思正处于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他是以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方法为武器来完成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的。尽管在1844年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才能获得正确地理解国家和法的本质的“钥匙”,但当时他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来科学地完成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因此,他还不得不依靠哲学人本学进行分析和批判。就流行于当时的哲学理论而言,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理性观相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无疑具有更多的优点,除了其唯物主义的特性以外,费尔巴哈理论中对人的强调的倾向正好与当时马克思的理论需要相吻合。从费尔巴哈依据人本主义方法对宗教的批判中,马克思感到这是一种很有效、很实证的批判方法。于是,马克思很快就把这种人本主义的方法接纳马克思思想的

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他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中,才可能发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规律,才可能通过对“实践”作用的把握,找到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是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费尔巴哈的理论水平上的。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理论。站在历史的“看台”上,费尔巴哈自然会满足于对现实社会所作的人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而马克思则不同,他需要的是改造世界的理论,他是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融进历史的洪流,能指导代表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这就使马克思必然不会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抽象的批判,他必须赋予自己的学说现实的、科学的特征。马克思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是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后来的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成果的确是在克服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取得的。

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在他生前没有公开问世。1927年,莫斯科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收入了《手稿》的部分内容,题为《〈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手稿》第一次以德文发表是在1932年。当时有两个版本同时问世:一个是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编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一个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主编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早期著作》第1卷。因后一个版本略去了第一个手稿,并且在结构编排和字迹辨认上有不少混乱和谬误之处,所以,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是前一个版本。后来,前苏联马恩研究院还对这个版

本作了修订。《手稿》的原稿现在保存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历史研究所中。

《手稿》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手稿》进行研究,作出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和解释。这就是所谓的“《手稿》热”。我们现在来研读《手稿》当然不是为了猎奇,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研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成熟过程,并结合当代的实践阐发其理论意义。

二、“异化劳动”

立足于哲学世界观的思维视角,我们可以把《手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异化劳动”部分。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和理论

“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作为革命的斗士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必然结果。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之后,结合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马克思把哲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视为自己对现实的批判方法。这种哲学人本主义的批判推进到什么地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就扩展到什么领域。在1843年的“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主要致力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即国家学说,这一时期马克思得出了“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的概念。“宗教异化”概念的得出,直接来源于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对宗教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这样的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在19世纪上半

叶的德国,这样的观念是有现实基础的。1843年底开始,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开始深入到“市民社会”的领域,在1843年10月底到达巴黎之后,马克思集中研究了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启发马克思开始把劳动提升到其理论研究的中心视域。当然,世界观上的哲学人本主义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合理成分的有效吸收。在此时的马克思看来,就跟资本主义现实中的劳动一样,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非人的劳动,这种劳动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私有制的事实。作为对上述劳动的观念和现实的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用于指认那种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视为当然事实的劳动的内涵。

“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以“异化劳动”概念为中心,以对资本主义的劳动现实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为理论指向,马克思形成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目的向度上看,异化劳动理论一方面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异化本质:工人的劳动只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另一方面要揭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异化本质:它所研究的规律只是异化劳动的规律。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工人理应跟自己的产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不仅产品不属于作为其创造者的工人支配,而且,工人反过来还要受制于产品,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举例来说,一个面包工人,从马克思此时所理解的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既然作为面包的制作者,他就应该有权力支配他生产的面包。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却不是这么回事,面包生产者时刻都在受面包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他要集中精力保证面包制作的顺利完成,否则,他就可能被雇主开除。面包生产出来以后,他要期望面包都能被卖出去,否则,他就有可能拿不到工资。这在事实上也就是把工人降低到了“物”的水平,因为,对于真正的“人”来说,其劳动产品(“物”)应当是其主体本质的一种外化,是对他的生命力的一种表征,现在,既然“物”已经跟“人”的本质脱节了,被投进了市场的竞争关系之中,而且“人”也因而作为“物”并被强制加入“物”的竞争行列,那么,与这种异化的“物”相联的人(工人)也就只能是异化的人了。“物”的异化此而引出的“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在这里要表达的两层内涵。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

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劳动中,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体会到一种生命美感即人的美感的存在。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马克思甚至认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之间的这种异化在本质上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不过是对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关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是这样来界定的:它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本质,树要进行光合作用,猫要吃鼠,这是它们这个物种的根本特质。而人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就像不准猫吃鼠是违反猫的类本质的一样,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而且,还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当成了无需证明的一个理论前提。

马克思认为,人体现人的类本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过程。这二者共同达成人的劳动本质的内涵。但正像在前两个异化规定中已经说明的一样,这两个内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遭到了异化,劳动产品不再是人的劳动本质的对象化,劳动过程也不再是劳动本质的表征。

相反,它们都成了指认工人作为异化的人的重要前提条件。譬如,一个画家,从理论上讲他是最有可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己的劳动,也最有可能让自己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却做不到。他的劳动产品即他的画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愿意买这幅画的人。他的劳动活动即作画的过程对他来说更多的也只是维持其生存需要的手段。在艺术史上俯首可拾的为几斗米折腰的事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手稿》中,马克思透过“劳动”的视角,把这种事实界定为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就工人即无产者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者、资本家阶级,《手稿》中马克思用“非工人”的概念来指称这部分人。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度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这就导出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哲学判断和无产阶级阶级立场的内在统一。

“人与人相异化”中的前一个“人”,不仅包括工人,而且也包括资本家阶级。处在私有制度之中的资本家阶级,尽管拥有很多的财富,但离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真正的人的标准同样相距甚远;处在商品拜物教状态下的资本家,尽管其异化状态和工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同属异化的人则是无疑的。这句话中的后一“人”是指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这里的意思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是跟真正的“人”相异化的。本源

在哪里?就在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必须要被批判和推翻。显然,在对这一异化规定的阐述中,包含有马克思强烈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性。

(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

1.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座桥梁。在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之后,马克思的确接受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没有把自己沦为费尔巴哈主义者,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克思把费尔巴哈主要用于宗教批判之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运用到了宗教以外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宗教的异化拓展到了劳动的异化。尽管马克思此时对劳动的分析在方法上还尚未达到科学的水平,但如果没有这一转变,要想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形态分析方法,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异化劳动理论视为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异化”这个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它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等等。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社会契约论者如霍布斯、卢梭等就是在权利转让的意义上来使用“异化”这一概念的。只是到了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那里,“异化”才被用来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客观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费尔巴哈把“异化”与人的本质问题联系

在一起,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的异化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人们在观念世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上帝”;其二,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了“金钱”。这表明赫斯已经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推进到了经济分析的领域。然而,即使是像赫斯这样的人也没有赋予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以更多的内容,因为,在赫斯看来,人之所以被金钱统治,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人处于孤立的、非联合的状态,处于跟费尔巴哈的“类”完全对立的状态。赫斯并没有从对经济关系的历史分析中得出关于“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尽管不能否认赫斯的金钱异化的观点对青年马克思所产生的影响,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赫斯把金钱的统治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最彻底的表现,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却把私有制、贪欲、劳动、资本、地产、交换、竞争、垄断等等都看作是异化的表现形式。这样,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谈到了“货币”问题,并且在对货币的本性的理解上跟赫斯的观点还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马克思对异化的审视角度却不同了,他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这就必然要追溯到“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在最根本的层次上是一种劳动的异化,而不是一般所讲的人的非“类”状态。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造成以上三点理论缺陷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到此时为止,马克思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因此,他还不可能在思想上厘定一个理解社会历史的新的方法。这也说明,《手稿》只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而不是一部已经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著作。

三、“共产主义”

(一)《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

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私有制使人们变得愚蠢而且片面,因为在私有财产的统治下,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直接拥有它的时候,它才能算是属于我们的。譬如,一个面包,只有当工人吃它的时候,它才属于工人,在其它的时间,甚至包括工人在亲手制作它的时候,它都不属于工人。这样,与人的类本质相对应的人的一切丰富的感觉,就被一种直接拥有的感觉单一化、片面化、贫困化了。共产主义,作为是指把工人的即异化了的人的感觉解放成真正的人的感觉。人的感觉是全面的、自由的,而工人的感觉则是狭隘的、异化的。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感觉”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作为认识过程第一阶段的那种感觉,而是指包括了五官感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等等在内的广义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彻底解放了的人的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可以使人成为理论家。

所谓感觉在主体方面的解放,是指把工人的感觉能力提高到真正的人的感觉能力水平上。在马克思看来,正像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一样,如果人的本质力量尚处在工人的水平上,那么,即使对象世界成了对人的个性的确证,人也不可能真正占有其本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是以我的感觉程度为限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什么与人的质相协调的食物形式,对一个忧心忡忡

的穷人来说,最美的景色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真正解放人的感觉,除了必须使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即感觉在客体方面的解放外,还必须创造同人的类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真正的人的感觉,即感觉在主体方面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感觉在客体方面的解放还是在主体方面的解放,都必须依赖于劳动,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当然,此处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劳动”还不是指具体的、现实的劳动,还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劳动,马克思是把“劳动”作为其人本主义的逻辑构架的一个环节而提出来的。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马克思在这里借用了黑格尔的“扬弃”概念是有特殊用意的。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扬弃”是指客观精神的发展进程中后一个环节对前一个环节的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要旨所在,在马克思这里也是如此。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这两个概念是有特定

的含义的。在以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维构架的支配下,马克思把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即自然界(包括自然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称为“自然主义”的实现,把劳动主体即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的实现称为“人道主义”。归根到底,这跟劳动异化的消除是同一个意思。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由于劳动处于异化的状态,因而是谈不上什么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一方面,自然界成了人与人相异化的媒介,人的异化正是在对自然物的争夺中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处于异化状态的根源,被物欲所笼罩的人无节制地掠夺自然界,侵吞自然物,使自然界(包括自然物)根本不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实现,把自然界推向了异化的状态。而在共产主义的阶段,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克服。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本身就意味着自然界与人都得到了解放。自然界不再是人的异化的媒介,而是成了人道主义实现之纽带;人也不再是自然界异化的根源,而成了自然主义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阶段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曾形象地把自然界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还是互为实现之条件的,其中任何一方的单独实现都是不可能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为,自然界和人分别是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线索始终贯串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之中。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马克思这里所谓的私有财产的运动是指私有财产的异化及其异化之扬弃的运动过程,这显然是与劳动的异化和扬弃的过程相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是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以往全部生产活动的本质表现,且不说经济关系已经明朗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封建社会中也是一样。农民要生活,就得租地主的土地,地主要生活,就得把土地租出去,土地这种私有财产的运动就是封建社会生产活动的本质表现。宗教、国家、法、道德等等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它们是受生产的规律所支配的,因而,私有财产的扬弃也就意味着对一切异化的扬弃,人们在宗教、国家、道德等方面的异化将随之消失,人将从处于异化状态的宗教、家庭、国家中走出,走向真正符合人的本质的类的状态。

(二)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正像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具有的明显理论不足一样,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的要求相矛盾。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和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尽管马克思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因而,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以劳动为基本线索的,但由于马克思此时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所谓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一种超历史的、“应有”意义上的劳动,而真正现实的劳动即私有制下的劳动是被作为异化劳动而在被批判的意义上使用的,因而,马克思此时的理论建构所达到的只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维成果。它跟从现实历史中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尽管马克思对现实劳动的异化本性抱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但他对这种现实劳动的客观作用却依然很看重,把它视为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条件。正像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无论是在客体方面还是在主体方面的解放,都有赖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即客观化的劳动过程,这种观点给马克思以后得出物质生产力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观点打下了基础。(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由于马克思坚持从劳动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因而他始终没有倒向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如鲍威尔等人所主张的抽象自我意识的纯思辨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在这里很明显地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人和社会环境放进了一个关系的

维度内去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为马克思以后得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的正确观点奠定了基础。(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将导致一切异化的扬弃,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它们受生产的规律所支配。这种观点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结论作了很好的思想铺垫。

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还包含有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在区别其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进行的,共产主义不抛弃财产的物质内容,只抛弃财产的异化形式。这就是对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的很好把握。在对现实劳动的分析上也是如此。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是同一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共产主义要抛弃的是劳动的异化了的形式,而不是劳动本身。就劳动本身而言,它是人的类本质实现的手段及成果,因此,它是决不能抛弃的。人类重新占有对象世界并不是要求人们把历史推碾成废墟,然后在一张白纸上重画人类蓝图,而只不过是重新占有人们一度丧失了的本质而已。马克思在这里对辩证法思想的自觉运用,一方面与他从劳动的角度对人的类本质的把握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对黑格尔思想的有效吸收有关。

那么,马克思的这种科学逻辑与他的人本主义思维模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奇怪的矛盾关系,其实,事实本来就是如此。思想的矛盾性是马克思在《手稿》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站在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上,马克思必然要关注对

现实层面的具体分析,在这一思维角度上,他就很容易得出一些符合科学逻辑的观点;另一方面,马克思此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来从根本上提出一种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新的历史思维方式,因而,在总的思想基调上,他只能依靠哲学人本主义的思辨力量。这种情况说明,《手稿》已经开始了向正确世界观的迈进,但又仅仅是一个开始。因此,把《手稿》界定为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这是很恰当的。

(三)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两种“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观的批判

《手稿》中,马克思是在批判当时流行的两种共产主义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共产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认为,在他以前已经有人提出过以扬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共产主义观点,但所有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缺陷是不懂得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把私有财产与人的本质的异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大多是粗陋的和空想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集中批判了以下两种共产主义观点:

1.粗陋的平均主义共产主义观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形成的巴贝夫主义是这种共产主义观的代表,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彻底排除私人经济,建立一个完全平等的“国民公社”。这种观点尽管的确表现了当时法国无产阶级的要求,但从整体上看,它还带有原始平均主义的性质,这是由当时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水平所决定的。在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只是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属物而出现的,因而,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卡尔.马克思 --------------------------------------------------------------------------------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资本论》的先声,或者说得更明确点,当作是《资本论》的蓝图,或者甚至是拟好草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画家做了这种铅笔画的素描,以一种新生的动势画出来,而且正是这样倏忽出现,就比它们所包含的着作更雄伟。在这本手稿迷人之处,它们的逻辑不可抗拒之处,以及它们的辩证法令人信服之处,都有这种耀眼的重要东西...” --路易.阿图塞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着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 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目录: [ 第一手稿] (2) 工资 (2) 资本的利润 (19)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23)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24) 地租 (35) 异化劳动 (51) [ 第二手稿] ……68(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 第三手稿] (76)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81) 需要,生产和分工 (97) 货币 (112)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19) [ 第一手稿] 工资 〔I〕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此,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活动应该是

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特性在于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生命活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异化劳动则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即自己的本质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即人与人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 既然“异化”了的人不是合理的,那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便是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引出来的一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黑格尔曾将劳动引入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述,“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唯心的将劳动抽象化为“精神劳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然站在唯物的立场上,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他将人的本质归为“理性、爱情、友谊”等等。他错误的将黑格尔的观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的最普遍的知识。也是我们能够想象到能够看到的一面。我们应当是承认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平时作业 “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 姓名李丹丹 学号201421000727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任课教师刘晓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一.笔记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需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7页) 评述:结论性陈述。实际上,该书后半部分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已这里为逻辑基础展开。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说主体与主体的斗争,但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客体的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我认为此种分离实现的机制,主要在于“收益”或“利润”与劳动分离,却与资本相联结。 2.“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第8页) 评述:这是一段对供需原理——后世成为价格理论——解释劳动现象的经典批评。指望工人调整供给达到劳动市场的自然价格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其一,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灵活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而工人的能力和“功能”相对固定,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其二,调整劳动的供给,实际上决定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在某些时代,这意味着福利水平的降低;在另一些世代,则可能剥夺劳动者的生存权利。 3.“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评述:是2的合乎逻辑的推论。这里有一个反向推论。即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将逐渐减小,最终实现资本平面化。由3,这是否意味着不同行业的工资也有程度较弱的平面化趋势呢?我认为不然。第一,《1844》与古典经济学对“工人”的理解不同。前者强调工人权利以及其信息水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1844年4月开始写作的 一部早期哲学著作。这部著作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詹姆斯·穆勒等人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异化劳动 理论、私有财产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第一次从哲学、经济学和共 产主义理论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对资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和 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早年一部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尤其是本书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新时代理解社会主 义公平正义原则、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 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集中阐释了异化 劳动理论。按照马克思的阐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 劳动产品异化,工人和劳动产品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其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通过劳动过程不但不能发现自己的 价值,而且感觉到压抑和束缚,因此,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 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变成了 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同一只狗或者猪之类的动物,异化劳动不仅剥 夺了人的生产对象,也剥夺了人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 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自我活动,把自由活动贬低 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 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 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异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一个跟劳动格 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即资本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 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推广有奖] ? ?(《手稿》现由“序言”和[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四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为《手稿》规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弄清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全部“异化”和货币之间的本质联系。(一)序言 ?《序言》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本书的哲学基础。共10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 ?3.说明写作本文参考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 ?其中论述了下述观点: ?(1)阐明本书的论述重点。按原拟订计划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述政治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的关系。

?(2)评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费尔巴哈哲学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提供了真正的实证性的基础。同时,费尔巴哈哲学并未能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这就使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要。 ?(3)批评鲍威尔及其哲学。马克思认为,鲍威尔不能正视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以及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一种非批判的立场。他对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双重态度:一方面盗用费尔巴哈哲学的成果,一方面搬弄黑格尔辩证法诸要素反对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鲍威尔哲学说到底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神学漫画。 ?(4)阐明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马克思强调,这种批判的必要性要从马克思自己所作的实际批判中来加以解读。 ?[第一手稿] ?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实际上是从分配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完整word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 ——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 正文: 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这个人吧。马克思被定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由此我们大概是能想象得到《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大概内容了吧。是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的确是马克思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的思考。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先行者,这这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的绝好资料。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后还有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并且论述很多思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费尔巴哈而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各种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 (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 (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 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 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P50)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本来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本来劳动是人特有的东西,倒变成动物性质的东西。简言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说,劳动只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摧残自己。 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的生活、类本质相异化。什么是“类生活”?马克思说:“生产生活就是类的生活。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P57) 为什么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因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P57)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P58)这里马克思仍然是抓住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来区分人类和他类,来表明人是不同于他类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本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序言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 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5月第 3版 自然主义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 判。 土地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 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 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 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 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 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 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 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 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 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 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 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自然界作为生产的 条件 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 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 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 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 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 - Tag: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主义 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 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 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 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 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 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267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268 3、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269 4、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269 5、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有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

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

马哲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义)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上是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这种思想架构在《莱茵报》时期接触现实问题时即已发生动摇。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他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实现了第一次重大思想转变。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哪些思想呢? 1、自然决定的描述逻辑; 2、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隐性的支配性思想。 (二)写作手稿时的思想背景 马克思是哲学专业出身,他之所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蒲鲁东的影响。 《手稿》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批判。其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三)《手稿》中的两条线索 1、一条是明显的主导的人本主义的线索,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论的延伸和对赫斯经济异化思想的系统化。【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人本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秘密,劳动是资本的秘密,社会的人是货币的秘密。】 2、另外一条是隐蔽的不自觉的线索,即从经济现实出发的客观线索。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 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 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 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 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及其影响。 1、创作时间:1844年4月到8月。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 2、由来:梁赞诺夫——马克思《巴黎笔记》照相版手稿——10个笔记本中有3个是相对对立的理论文本。 3、出版:1927年。中文版:1957年。 4、传奇遭遇:最难解读、引用最多的解读;近期的2次重大解读(前苏联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理论界“类哲学”和“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 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 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赖特·米尔斯、弗洛姆、胡克、海尔布隆纳

最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汇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序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

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3版 自然主义P4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土地P44 土地仿佛是它的领主的无机的身体。 劳动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异化的程度P52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努力的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这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生产条件的日益丧失,劳动的副产品――污染对人(所有人)的统治的日益严重。 产品的异化P52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自然界作为生产的条件P53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与工人P5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篇手稿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它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包含着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它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的汲取,形成一套严密的,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他提出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赔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辩证分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也并不了解马克思思想,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有了收获. 这本书主要由三个笔记组成.其中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分析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对象以及他们的斗争的根源—收入源泉。三个对象为工人,资本家和土地占有者,他们的收入源泉分别是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认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根本不同的三种收入,至少性质上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工资是出于同资本的利润对抗的关系中,而通过资本的利润又处于同地租的对抗关系中。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第三手稿”分为“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和需要”“分工”以及“货币”五个章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