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学设计教案5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学设计教案5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学设计教案5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学设计教案5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

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 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谁能说说描写山的词语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五花山)。 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薛卫民的家乡五花山寻找答案吧。 (学生初读课文)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 (生: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 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课文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像美? 生:秋季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 师:把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划出来,标出序号,读一读。 教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1)金黄色(2)杏黄色(3)火红色(4)紫红紫红(5)翠绿 四、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轻轻地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的句子,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这种颜色的喜欢读出来,读得让听得人也喜欢。)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大声读句子。 师:谁喜欢金黄色?谁喜欢杏黄色?谁喜欢火红色?谁喜欢紫红色?请你们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分颜色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如: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并仿写片段。 教学重点: 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课件播放图片) 三、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1、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 预设一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四、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 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 自己好好地读读两句话,第一句话已经写出了树林的颜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去后面这半话呢? 2、 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师:像这样的句子,作者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阳光到集中到一起,这种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的写法我们叫它联想。(板书:联想)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作者看到金黄色,想到会是阳光,而不是别的灯光、月光或者什么光呢?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师:是的,金黄色和阳光的颜色是相似的,所以作者会由金黄色想到了阳光。那你能读出联想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师:联想的句子中往往都会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作者的想象,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围绕“自然”这个主题,《古诗两首》中《登鹳雀楼》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黄山奇石》课文通过描写“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日月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葡萄沟》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2.丛书简介 本单元主题丛书内容有以自然为主题的文章《黄山印象》、《飞越海峡看台湾》、《美丽的蝴蝶岛》、《南海明珠——海南岛》、《庐山云雾》、《五花山》、《美丽的长白山》、《美丽的武夷山》、《神奇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洱海》、《家乡的天鹅湖》、《江南小巷》,彰显了祖国山河壮丽,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还有“古诗中的风光”,集中了《四时》、《芦花》、《贞溪初夏》、《花影》、《出郊》五首写景的古诗。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经典国学文化特色。3.单元双线主题

人文性主题——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 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工具性主题——阅读主题: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表达主题: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 单元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单元课时安排: 周课时为__8_节,两周共计__16___节。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 熠熠yì演绎yì 2.释义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闪烁的样子。 五.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自己好好地读读两句话,第一句话已经写出了树林的颜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去后面这半话呢? 2、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师:像这样的句子,作者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阳光到集中到一起”,这种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的写法我们叫它联想。(板书:联想)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作者看到金黄色,想到会是阳光,而不是别的灯光、月光或者什么光呢?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师:是的,金黄色和阳光的颜色是相似的,所以作者会由金黄色想到了阳光。那你能读出联想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师:联想的句子中往往都会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作者的想象,句子中的“:好象”就这样的一个词语,你能给这里的好象换一个词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⑭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冯艳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义乌市香山小学冯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认识句群。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山的图片。(欣赏) 师:你能说一个描写山的词语吗?(高高的,险峻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3五花山),一齐读:3.五花山 师:关于“五花山”,你想知道什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五花山寻找答案。请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叫“五花山”? (学生初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出示: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师:“五花山”上到底有哪些颜色,请默读课文,圈出来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课文) 师:作者写了“五花山”的哪些颜色。(绿色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五花山的时候,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作者按照季节转换的顺序,写了五颜六色的五花山。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出示: “我”的家乡在大山里,一年当中,山的颜色是(不同的)。春天,山是(绿色) ; 夏天,山也是(绿色); 秋天,山不再是一种颜色,有(金黄色),有(杏黄色),有(火红色),有(紫红紫红)、还有(翠绿色)。 因此,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你觉得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美? 生:秋季 师:让我们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请细细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美?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谁先来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师:这段话第一句总写“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的了”,后面分写了山林的五种颜色(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色),这样的段落结构,我们称为“总分结构”。 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生: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点红) 师:在写法上,作者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写出了五花山秋天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你还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秋天,五花山的()色让你感到美? 指导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联系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联系与区别从定义上看: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 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从对应层次上看: 教学设计把整个具有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显示出“宏观性”,所 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辅助老师 自己上课用的。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从理念上看: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应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教 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以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 从构成上看: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 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这其中就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 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 对比两者的构成因素,会发现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 可少的。另外,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其实是不尽相同的。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案用“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它规定了 教学任务的上限,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教师和学生 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教师的任务就是 “教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也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 于“学习者中心”的,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教师的任 务只是“用教材”为学生服务,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必须结合学习者进 行分析,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大为先进,包括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 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在借鉴传统教案 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得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 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得编制教学预案得过程。?教案--堂教学得实施方案,即 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得特点,结合学生得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得表达方法与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与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一、教案与教学设计得相同之处?1、两者得教学目得与教学目标得确定,都就是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而制定。?2、计划性:它们都就是根据一堂课涉及得所有因素而设计得教学内容。为了保 证教学目得得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与钻研。?3、程序相同:对教材得钻研,确定教学目得,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得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得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与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得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就是根据学生得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得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与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得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得层次关系就是不完全对等得?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就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得传统教学思想得体现,它得核心目得就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 握得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得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强调教师得主 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得主体地位,这样导致得后果就是便于学生得知识增长,但就是她们得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得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得教,更重视学生得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得教学效果就是教学设计得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精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 教学目标: 1、感受五花山不同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美; 2、初步感受运用联想将句子写具体、生动; 3、仿写,通过联想写冬天的五花山。 课前:做个小游戏,示:你联想到了什么?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联想。 板书:联想 一、揭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哪些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示:图这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五花山。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 让我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觉得美的句子可以带上自己的联想多读几遍。(一)词语 示:淡淡的嫩嫩的浓浓的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师:第二组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叫做“五颜六色”。 示:涂过染绿集中跳跃 读读这组词语,你发现什么了吗?(动词) 示:紫绒幕布油彩 你们见过吗?→示:图→再读。 (二)理清结构 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板:春夏秋 三、研读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课文2、3自然段,感受感受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 1、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是怎样的?(绿)但绿的不一样,(示:春天的句子) 2、这淡淡的绿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图)一片片绿中透黄的嫩叶多有生命力呀! 一起读 师:用一个词概括五花山的春天,可以说是——绿中透黄 让我们把这种感受也写在段落旁边。

3、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的,(示:夏天的句子)这样的绿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座怎样的 五花山?(示:图) 4、这浓浓的绿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绿油彩)绿得都化不开了,可见联想要——合理。板书:合理 (小雨点)小雨点真的会被染绿吗?可见联想还可以带一点夸张。板书:夸张 5、引读:用一个词概括五花山的夏天,那就是——绿意浓浓。 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四、研读“秋” 这座山叫“五花山”,可是到现在我们只看到了淡淡的、浓浓的绿,那么这座山的名字,跟这座山的颜色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文章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生读)(示:最后一段) 这么多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还可以用哪个词?板书:五彩缤纷 下面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读一读,把你对这种颜色的喜爱读出来。看一看,这些颜色又会引起作者哪些联想呢? 交流: 金黄色:“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示:图)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作者由金黄色联想到阳光是多么合适,多么美妙的表达。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多么温暖与舒适,一起读。 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这杏黄色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杏和梨)真的有杏和梨吗?这是作者的联想。秋 天是丰收的季节!带着这种丰收的喜悦一起读。 火红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1、火红色给我们跳动的美,一起读。 紫红:“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1、紫红色是一种非常庄重的颜色,和同桌俩一块读读。 翠绿:“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1、(示:图)你觉得松柏怎样?(坚强) 谁来试试?一起赞美松柏这种刚强的美。 ——(图片再现)同学们,大自然真神奇,让我们捧起书本,跟着音乐,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五、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