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视与旅游联姻_基于2014年的影视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_张祖群

影视与旅游联姻_基于2014年的影视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_张祖群

影视与旅游联姻:

基于2014年的影视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祖群

【作者简介】张祖群,男,湖北应城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影视旅游

与文化产业(地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文化多样性研究:逻辑、案例与政策”(编号:2013D005019000005)、

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项目“文化多样性:逻辑关系、案例与政策研究”(编号:BWSK2013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首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编号:13ZDA07)科研成果之一。

一、文献检索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1)全文出现“影视旅游”的文献2014年达到1757篇,2013年为2589篇,2012年2357篇,2011年2058篇,2010年1690篇。进一步以“影视旅游”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4年为76篇,2013年为125篇,2012年为110篇,2011年为117篇,2010年为68篇。最近几年“影视旅游”文献都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4年略微减缓。(2)以这76篇“影视旅游”主题文献为样本,2014年有学位论文5篇,期刊学术论文49篇,报纸报道22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4年6期合计全文转载154篇文章,其中与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约10篇左右。笔者针对2014年的“影视旅游”的文献,将影视旅游放置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进行分析,梳理影视旅游发展特点,并从理论实践、民族崛起角度展望未来。

二、2014年影视旅游发展特点

(一)影视与旅游联姻呈现良好态势,亟待理论上提升总结,在实践上更加接地气

1.影视旅游的融合机理需要在实践中总结与升华从产业融合视角看,影视旅游发展体现为6种常见模式: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旅游、影视主题乐

园旅游、影视节庆旅游。[1]

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已是大势所趋。对此,影视创作主体、投资商、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影视与旅游产业的密切关联,从而更好地建立共识,全面协作,各尽其力;

并且,各地区应当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发掘本土文

化,锁定特定旅游者,探寻开放机遇。[2]

林琳(2014)在理清影视和旅游融合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影视与旅游之间的双向效应进而提出影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3]田靓雯(2014)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文化因素在影视旅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影视剧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播的影响,从韩剧和美国电影与影视旅游营销之联系等方面对影视旅游现

象进行理性思考。

[4]

吴美娟(2014)以《爸爸去哪儿》的大学生受众为调查对象,探讨观众在该节目的参与方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该节目受众的影视旅游体验主要表现、受众参与对实地影视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中国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应该采取哪些

策略以更加有效地融合和发展。[5]

笔者认为:近年来影视领域大量引进真人秀综艺类节目,不断热播并且吸引到大量的观众群体,覆盖多年龄段多种职业的受众。其中很大一部分份额是户外真人秀节目,使媒体传播优势和明星效应完美的结合,这对各地的旅游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促进作用。例如,《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每周一集选取国内某个城市(或景区),虽然受到时间、空间限制,这些旅游胜地都只是一个个剪影,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群体去进一步搜索旅游信息并且去实地游览。热播《极速前进》等节目则使影视带来的旅游效应拓展到了世界各地。虽然节目不能将各地旅游风光详实描述,但荧屏中那一闪而过的景色,浮光掠影中吸引更多目光,让观众停不下追寻的脚步。

2.影视旅游存在问题与地方化策略相对比国外影视旅游发展,国内影视旅游主要存在发展速度缓慢、产品单一(多停留于观光层

面)、影视拍摄外景地制作粗糙等问题。[6]-[7]武术影视产业作为影视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独特分支,来源于武术、武术影视产业推动武术发展,同时邢中有(2014)也对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严重缺失、缺乏市场竞争力、融资面临诸多问题、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欠缺。[8]向雨希以《泰囧》的热映为案例总结影视旅游作为一种目的地营销工具之特点,力求从成功的影视旅游案例中寻找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创新之路。[9]国内学者针对贵州、海南[10]、辽宁[11]、吉林[12]、黑龙江省哈尔滨[13]、河北省秦皇岛[14]、广西宜州[15]、浙江象山[16]、浙江省磐安[17]等,纷纷提出促进当地影视旅游的快速发展的策略。例如余永霞(2014)采用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对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民族经济发展视角,提出只有体现贵州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实现贵州特色经济战略。[18]我国影视旅游借用的地方化旅游资源暴露出缺乏地方特色,似乎都是大山大绿大水,抑或是荒凉的古城堡、沙漠,游客在荧屏中看到景色都有“似曾相识”的错觉。相比较,瑞士拍摄的一些影视作品,借用的一些特色小镇,他们都有自己小镇独有的标识,独有的手工制品,独特的饮食文化,甚至丰富多样的语言,让人在不同影视作品中看到多元化的瑞士。

3.电影取景促进旅游地发展的多重措施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因为拍摄《铁道卫士》、《长空雄鹰》、《刘老根》、《集结号》等经典剧目,主打“鸭绿江畔 仙境宽甸”文化名片,赋予湖光山水以厚重的人文色彩,有力带动了影视文化旅游发展。[19]电影《中天》、《为你而来》等剧组对宁德白水洋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取景拍摄。谢婧(2014)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等相结合,对白水洋景区发展影视生态旅游产业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并根据“影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的建议。[20]孙莹(2014)针对云南影视衍生品的发展欠缺之现状,认为应该借助新媒体开发云南旅游、借助名人开发旅游、利用自然优势打造旅游产品等。

[21]谢婷(2014)提出了洪江区旅游发展目标,洪江古商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如与商业、工农业、地产业、影视业的结合,可以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22]蓝天翔(2014)认为浙江省“雁楠”(雁荡山—楠溪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一是对已有的旅游产品升级,其中包括,宗教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古村落文化旅游。二是设计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其中包括永嘉学派文化博物馆、大型文化旅游度假区、影视基地、具有瓯菜文化的特色饭店4个方面。三是对两景点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开辟徐陶足迹游、拜佛寻仙游、红色记忆游、古村落寻根游、金庸影视游5条新的文化旅游线路。[23]唐瑞蔓(2014)以大足石刻的银幕呈现为主进行分析,认为一个旅游地的银幕呈现是影视旅游能否有效开发的前提与基础,要着力解决银幕载体选择、银幕植入方式、银幕形象塑造三个关键才能实现有效的持续的影视旅游。只有深入渗透银幕之中的当地情境脉络,使旅游地风光与影视情节有效融合,才能使影视与旅游交相呼应。[24]影视作品取景会给旅游景区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或负面影响,当年的《无极》对云南香格里拉景区的造成的生态破坏至今是一个教训。有关部门还需要更加完善旅游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条例才行。总之,电影取景促进旅游地发展需要根植于地方文脉,将影视内容本身与地方风光、民俗风情有效结合,同时最大程度规避影视拍摄对于旅游地环境负面影响,以多种措施促进旅游地发展。

(二)影视基地(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促进影视旅游目的地综合营销

中国新一轮影视基地建设凸显主题化,形成自然景观(如西塘、安吉)、民俗风情(镇北堡)、历史题材(央视四大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三大类影视基地[25]。基于营销学的视角,宁夏镇北堡影视城与横店影视基地两者在定位、产品设计、观众体验、提升顾客满意度手段上都不同,成为西北、东南引领中国影视旅游之翘楚。[26]周卫芳(2014)归纳横店影视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注重影视景区文化元素的挖掘、精心设计影视景区文化体验活动、升级智慧服务以向游客宣传影视旅游文化内涵、创办横店影视主题博物馆等开发方案。[27]纵观2014年影视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有3个事件:美国好莱坞中文卫视(HCTV)2014年正式落户青岛M6创意园,这是国外影视企业进驻中国一个标志性事件。国华影视基地成北京郊区(香河)文化产业龙头,而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落地北京通州则势必影响未来北京影视旅游的空间格局。湖北红安影视基地拍片获奖有效宣传红安,也掀起一股红色旅游风潮。

1.美国好莱坞中文卫视(HCTV)2014年正式落户青岛M6创意园:青岛M6创意园位于青岛交通商务区,毗邻铁路青岛北站,利用原青岛国棉六厂老厂房

改造扩建而成,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28]在成功举办“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美国好莱坞中文卫视(HCTV)必将进一步大力推动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促进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完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等。

2.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落地北京通州:经过2013年的合作框架协议签署、2014年的谈判运作与协商,北京环球主题公园①项目最终落地于北京通州(台湖镇剑桥中学东侧)。去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游览的朋友或许都有一种难忘经历,以笔者课题组一名学生为例:“由于此前去过香港和东京的迪斯尼,对于同类别环球影城本来不是特别期待的,但是去过洛杉矶环球影城之后,这种把影视制作和周边旅游完美结合,无缝连接和融合的经历让每一个游客都有一种置身其中、参与其中的神奇体验。哪怕我不是一个影视迷,也会对这里每一个影视作品、制作流程、制作模式产生极大兴趣。就是这种影视与旅游充分融合所达到的完美效果,没有丝毫刻意,拼接得恰到好处”。(访谈材料1,访谈人:XWY,2015年1月)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占地120公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将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文化创意与本土文化元素融合,预计设计哈里波特魔法世界、变形金刚3D历险、神偷奶爸小黄人乐翻天、侏罗纪公园河流大冒险等影视基地(城)经典游乐项目。迪斯尼基于动画背景打造的旅游综合体,不具备环球影城集制作幕后和衍生游乐于一身的双重性。2015年北京将加快环球公园建设速度,学术界、旅游业界、影视业界大多期待北京环球公园建成,也许可以带动“中国化”的影视旅游产品取得更大进步。

3.红安影视基地拍片获奖有效宣传红安:湖北红安影视基地建成后已拍摄完成 8 部影视片(包括电影、电视),6 部“黄冈出品”的电影已经公映,其中4部电影获得各类奖项:2008年上映的《黎明行动》先后荣获湖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全国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中宣部评审)、全国文艺最高奖项(2009),填补了黄冈电影文化的空白;2011年电影《守护童年》荣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12年上映电影《全城高考》被推荐为“优秀国产电影”,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13年末、2014年初的电影《青春派》,连获“最佳影片奖”、“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下半年公开播映的《铁血红安》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收视率高达2.63%、网络点击量过10亿)[29],有力带动了红色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发展。[30]这种影视基地拍摄,带动当地红色旅游飞速发展、切实助力扶贫发展、提高区域软实力、提升文化形象的做法,必定在未来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有效传递影视旅游的正能量。

可以预见,影视基地(城)建设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促进影视旅游目的地综合营销。此外,张祖群(2014)建议深度挖掘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科学规划融入国际化发展,实施影视旅游目的地综合营销。[31]国内影视基地(城)建设要避免同质化与低层次重复,要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实现“一条龙”服务,有效延伸影视产业形态。影视旅游者到影视基地(城)、影视取景地体验影视的文化魅力,关键是实现从银幕想象空间到现实旅游空间的位移转换,实现从影视拍摄地向旅游目的地的价值转换。

(三)文化产业园区多样化,微电影文化园区异军突起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措施,可以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动力,对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引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2]。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各地更是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各地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呈现多样化的形态(表1)。其中以微电影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有主题公园式和楼宇式两种亚类型。于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而言,微电影文化园区尤其值得重视。微电影文化园区不能仅局限于电影产业链的某个具体环节,而应该向整个电影产业链横向、纵向乃至跨产业拓展。电影产业只有拥有的独特的电影文化创意,才能具有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电影文化创意的生态系统,需要有效结合电影文化创意与其相关产业整合、文化地理空间、社会发展等,构建具有共生关系的“区域合作网络”。 [33]要合理引导民营资本进行微电影文

①笔者按:环球主题公园是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旗下的大型主题公园,它与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乐园并称为世界三大娱乐主题乐园。

化园区投资、改造、招商、运营和管理,打造电影拍摄制作基地、数字影视技术研发基地、微电影文化交流基地、人才实训基地和数字影视动漫衍生品开发基地。

根据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举办“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年会”(2014-01-27)可知,文化产业园出现同质化严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硬件不完善、软件和服务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开发成本高、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文化部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也仅对数量提出了要求,规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不得低于60%,国家出台主要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条例中没有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进行质量评定等约束。因此,要遵循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政府应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市场机制,通过科学产业政策来引导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要建设好、营造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系统、文化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34]文化产业园区要体现旅游功能、观赏游览、娱乐休闲功能、影视制作传播等某一种或某几种核心功能,同时延伸多重业态,打造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综合实力。正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之下,让我们聚焦到北京:2014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出台《关于东城区建设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15年时间,引进10位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聚集100个创新创意能力突出的文化创业团队,培育1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青年英才,形成文化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合计有23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体现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在此基础上,我国第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于2014年12月15日落地北京“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78平方公里核心承载空间)。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传媒业、广告会展业、艺术品交易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业等八大产业,并将建设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中心、文化创意及设计产品会展中心、云计算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文化企业总部基地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性项目。可以预见,未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引领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必将成为推动

文化产业园区名称发展模式内涵特点文献来源

杭州西湖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园和之江文化创意园杭州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发展

模式

园区建设的“城区建设”和“政府要素”等主要影响因素,创意产

业发展的城区可投资性和宜居性是关键因素,地区品牌和创意阶

层是园区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策略,对区位的高要求和依赖,是文

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

吴开嶂(2012)[35]

辽宁本溪市文化产业园区本溪山麓文化

创意产业聚集

区共生模式

共生理论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与必然

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的首要条件是产业集聚化。分析了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在制度构成与外在制度构成。

丁立义(2013)[36]

西安曲江新区旅游文化

产业园区

三大核心运营模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文化项目带动模式

和产业集聚模式”,四步运营路线“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带动

-产业集聚发展-城市价值提升”,支持园区发展的四维体系(文

化遗产资源、资金、政策、市场支持)。

朱海霞等(2008)

[37]、杨博(2010)

[38]、宋竹芳(2013)

[39]

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政产学研资

介”六位一体

六位一体,互为依托,本质是构建集约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培养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代服务业。

何岩(2014)[40]、李

玉丰(2014)[41]

微电影文化园区(福建漳浦)主题公园式微

电影文化园区

电影制作、水幕广场、演艺制作、步行街、会所主题酒店等多重

业态。

周洁(2014)[42]

微电影文化园区(天津东丽区、宁波海曙区)楼宇式微电影

文化园区

吸纳电影后期制作、影视培训、数据支撑等30多家企业落户,延伸

产业链;力推影视拍摄设备研发,收取高额租金。

表一: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生力量。

三、研究展望

第一,影视旅游亟待理论上提升总结,在实践上更加接地气。影视旅游在发展中前行,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晰影视旅游存在发生机制、协同营销机制、影响机制三种机制差异。要实现影视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遵循影视旅游的内在规律,在回归艺术学本身学理上和嫁接文化产业上有效结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4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影视界、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电影、电视创作者源头活水在人民,根植于人民与大地,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笔者相信,未来更多的充满着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的,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会不断涌现。

第二,影视旅游作为影视文化产业,乃至地方(国家)文化产业一部分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目标,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拍摄更多更好作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44]在这里,笔者想做个比较:韩国政府为了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付出惊人的努力,推出“一源多用”模式,制定“文化立国”战略,设立相关文化发展机构,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资金支持机制,积极开拓亚洲和欧美市场等。[45]其电视剧音乐电影在亚洲等地刮起一股韩国旋风,受到部分观众的热捧,被称之为“韩流”。近两年来韩国电影产业的复兴与迅猛发展,“以小博大”的创作调整、各种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完善措施、影视管理部门赋予的自由开放度等都对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6]这使我想起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其中影视演员陈道明特别建议“要推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2015年1月28日)。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电视节目不再以购买韩国节目版权或直接照搬为主,地球村的人们都对来自中国的“华流”作品爱不释手,都离不开中国影视作品,都喜欢到中国来旅行,都喜欢来中国留学或就业,都喜欢中国古老的文化,都对中国人友好,都羡慕中国……那么,中国就真的“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了 ,中国文化软实力就真的提升成全球标杆了。

参考文献:

[1]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6):29-35.

[2]徐望.影视发热 旅游升温——谈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J].文化学刊,2014(6):143-150.

[3]林琳.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效应探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4):48-50.

[4]田靓雯.影视旅游的营销模式与文化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68.

[5]吴美娟.受众参与对影视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76.

[6]王征.当前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路径探析(上)[J].中国电影市场,2014(10):16-18.

[7]王征.当前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路径探析(下)[J].中国电影市场,2014(11):18-19.

[8]邢中有.我国武术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40-45.

[9]向雨希.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新方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14-15,17.

[10]许春媚.海南影视游迈向“升级版”[N].海南日报,2014-06-25(B06).

[11]杨锐.辽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1):43-48.

[12]杨茉.吉林省影视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120-121.

[13]崔伦强.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对策[J].学理论,2014(4):92-93.

[14]葛春颖,周彦超.旅游兴市背景下秦皇岛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业,2014(23):130-132.

[15]冯雅力,董菁.从影视传媒的角度探析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河池宜州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1):144-145.

[16]陈晓桦,娄毅平.象山:影视效应搅热采摘季[N].中国旅游报,2014-06-09(6).

[17]陶宝东.磐安大力扶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N].金华日报,2014-11-17(A01).

[18]余永霞.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6):97-100.

[19]刘桂英,何婷婷.影视旅游:宽甸绿色经济增长新亮点[N].丹东日报,2014-03-05(5).

[20]谢婧.生态旅游与影视产业结合初探——以宁德白水洋世界地质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1-106.

[21]孙莹.云南影视衍生品的发展与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4):112-114.

[22]谢婷.旅游目的地导向的旅游业态开发——以湖南洪江区为例[C]//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2014:223.

[23]蓝天翔.雁荡山、楠溪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44.

[24]唐瑞蔓.大足石刻的银幕呈现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电影评介,2014(14):61-63.

[25]王玉海.中国影视基地走向主题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7(8).

[26]贾新明.宁夏镇北堡影视城与横店影视基地的比较研究——基于营销学的视角[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1):172.

[27]周卫芳.游客感知视角下横店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J].特区经济,2014(5):194-196.

[28]张华.美国好莱坞中文卫视入驻青岛M6创意园[N].青岛日报,2015-01-06(2).

[29]刘牧.湖北广电精品频出背后的秘密[N].光明日报,2015-01-24(9).

[30]孙振佳.推动黄冈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N].黄冈日报,2015-01-08(5).

[31]张祖群.试论全媒体时代影视旅游的产业链与品牌建设[J].电影评介,2014(21):1-5.

[32]李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10(9):146-148.

[33]高红岩.融合与共生:电影产业的文化创意战略选择[J].当代电影,2014(7):14-20.

[34]郭新茹,谭军.相关性产业关联互动、企业分蘖机制与文化产业空间集群演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6):184-190.

[35]吴开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以西湖区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36]丁立义.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7]朱海霞,杨博,权东计,王峰.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特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1):152-162.

[38]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9]宋竹芳.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模式及开发效应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3.

[40]何岩,孙爱东.“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探——以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60-62.

[41]李玉丰.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J].中国外资,2014(4):189.

[42]周洁.中国微电影产业发展与微电影文化园区建设研究[J].电影评介,2014(14):17-20.

[43]张权生.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J].齐鲁艺苑,2014(2):105-107.

[44]周玮,姜潇.标记当代中国文化新高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述评[N].光明日报,2015-01-11(1-2).

[45]傅亚玲.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特区经济,2014(12):96-98.

[46]张燕,谭政.2012-2013:韩国电影产业复兴的新界点——兼论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1):44-49.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 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 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 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4. 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5. 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6. (美) 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7. (加) 罗伯特·C. 刘易斯, 理查德·E. 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 (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9. 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0. 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1. (美) 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2. 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 陈志辉,陈小春. 旅游信息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 贾鸿雁. 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5. 黄娟琴.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国土资源遥感,2004,(3) 26. 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学刊,1995,4. 27. 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8. 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 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0.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1. 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2. 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3. 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4.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5. A.J. 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5315653.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文献综述】基于优劣势分析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基于优劣势分析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一、引言 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影视城基地在祖国大陆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遍地开花,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地方因此而收益,也会有不少地方吃到过苦头,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开发影视城,又是需要怎么样在自身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的发展,本论文就从我们开发影视城旅游的佼佼者—横店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在开发影视城当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着重保护些什么。 伴随这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感受,所以对于影视文化旅游老说,如何抓住游客的内心深处越来越值得我们旅游开发商去关注,影视文化旅游乃是影视和旅游的交叉产物,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给游客带去更多的享受,所以就要求在建设影视旅游的时候要注重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带动旅游产品,尽量避开自身的劣势,取长补短,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从完美的一面感受旅游地,而避开一些劣处,本文就以此作为出发点,具体论述。 二、主题 此次的参考文献资料主要是来自于网络收集,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基本上都是一些关于国内外在影视城开发建设或者影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论文。自此我讲其中的参考文献进行了如下的大致分类: (一)关于横店影视城整个建设背景的以为建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参考的是王芳的《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模式研究》,张勇的《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_以无锡影视基地_横店影视城为例》。 1.在这两篇文章当中,编者比较详尽的给我们介绍了目前横店影视城的一个发展现状以为在我国的一个整个发展环境是怎么样的,其中《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模式研究》更加详细的介绍了横店整个布局的情况,以及这样布置建筑的优势,有利于我们对影视城的一个整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_以无锡影视基地_横店影视城为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 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 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 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 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 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 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 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 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 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 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 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 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 义”。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 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 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但在对旅游等 一系列的概念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旅游业以及将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 研究难以成为可能。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在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研 究。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一词的学术内涵是个舶来品,由此衍生了许多相 关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学、旅游业、旅游者等等,而其 中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旅游学和旅游业。在三者的理解上时常混淆不清,无 法达成共识。例如,“旅游活动”在某些文献中因使用上的需要,也常常被称 作为“旅游现象”,还被简称为“旅游”。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申葆嘉(2008)在“我的旅游观”中提出“旅 游是什么?一个可以意会、难睹全貌的社会存在”,又说“的确,旅游是一个 十分奇特的现象,这是一个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恐怕至今还没有 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看到它运行的全貌。”谢彦君(2010)指 出:“学界对旅游现象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漠然、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形,造成 了我们对各个旅游相关范畴在理解上的偏颇或错谬”。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很多时候很多人受到与旅游相关或相类似的现象的蒙蔽,先入为主地 用自己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来进而据以判断旅游的本质,从而陷入了本末倒置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最新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 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 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 李宏,胡智慧.国外技术转移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12(5):1-32. 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刘岩.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D].锦州:渤海大学,2013. 马敏象,屈娥,李金玲.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J].云南科技管理,2012(2):46-50. 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03-206. 司徒唯尔,席与亨.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J]. 管理纵横,2010(13):12-13. 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提升大学技术转移能力政策的价值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2(39):88-95. 王俊,任真.韩国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4):32-38. 孙占芳.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87-88. Zhang Bo,Tao Qiuyan.Research of SME 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from multiple perspcetive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1):124-136..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5315653.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文献综述

南通大学 信 息 技 术 检 索 作 业 论文题目: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 姓名:顾鹏斐 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班级: 132班 学号: 1315052037 指导老师:钱智勇 日期: 2015年5月4日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 顾鹏斐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 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第一阶段,观光旅游。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第二阶段,休闲旅游。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体验旅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1979)认为,旅

国际旅游市场调研文献综述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出境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 中国的出境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首先对出境旅游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出境旅游的内涵为出发点,从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市场特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近三年国内出境旅游市场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当前国内在出境旅游市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以期为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展开了研究,但是由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统计信息不足,学者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去研究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这就导致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为出境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阻碍了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旅游市场营销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出境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探索出旅游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够促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以中国民众为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相关理论与概念 国内外在旅游研究中,对出境旅游有不同的界定。在国际上,出境旅

游即出国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公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国内,对出境旅游的界定存在特殊性。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由于实行高度自治与大陆居民赴港澳旅游需交付外币,而台湾目前还未回归祖国,故中国大陆居民赴港澳台旅游习惯上被列为出境旅游的范畴。同时,中国大陆居民赴边境国家旅游活动因边境贸易与边民往来而实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在出境地点、出境人员、活动范围、时间、目的及使用证件上的特别规定而作为出境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中国的出境旅游实际上包含出国游、港澳游与边境游 3 种形式。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还无公认的定义。总体而言,国内对出境旅游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缺乏对出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者行为等相关理论的认识。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仅限于出国游与港澳游,暂不考虑边境游。 三、文献综述 1.探讨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旅游业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综合性产业,它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出境旅游更为突出,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变动都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张传丽首先从国内客源市场角度对出境旅游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旅游交通因素、旅游服务因素和政策因素。从境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目的地的产品价格、旅游吸引物、空间距离、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目的地的安全因素等。黄爱青深入分析广东省出境旅游市场发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第10卷第3期 体育科学研究V o.l 10,N o .3 2006年9月Sports Sc i ences R esearches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03DGQ 3D 11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 B0312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十五0规划 (第二期)项目(2003E0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Schoo l o fG eograph i ca l Sc i ence ,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Fuzhou 350007,Chi na 作者简介:孟铁鑫(1982)),男,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开发和规划。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孟铁鑫 摘 要: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体育旅游需求研究和体育旅游影响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013-04 Su mmary of Do m estic Research on Sport Touris m MENG T ie -x i n Abstrac t :Dom estic theo re ti ca l research on sport tour is m is i n the ascendant .Through t he ana l y si s o f research docu m ents con - cerni ng t he sport tour is m i n Ch i na ,t h is paper presents a su mm ar i zed account o f Chi na p s researches on the sport touris m i n four aspects of re levant concepts defi n i ng,t 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prospects of s upp l y o f spo rt t our i s m,researches on the require - m ent o f sport tour i s m and researches on t he i nfl uence of sport tour i s m.T he paper a l so puts f o r w ard som e fi e l ds and directi ons to wh i ch spec ial attention shoul d be pa i d i n the days to co m e . K ey word s :Ch i na ;sport tour is m;touris m research 0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20世纪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两门学科的切合点和交叉点日益扩大,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展。但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近年来,在广大旅游、体育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旅游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学术水平,从中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国体育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 综观国内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体育旅游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体育旅游保障体系的架构等几方面。 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原则、开发模式、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总体来看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1 建立在分区域的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显著 许多研究者结合具体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优劣势、品牌策

郑州旅游宣传片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分析 摘要:对于城市的宣传旅游首先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一个好的旅游形象片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宣传口号。形象宣传口号是旅游者易于接受的、了解旅游地形象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旅游地形象的提炼和界面意象,也是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旅游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宣传口号为基础的对外宣传是必须可行的,它能让人先入为主的去了解你所宣传的城市,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本来要宣传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宣传;口号;设计;分析 一、郑州旅游形象历史文化背景简介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南25公里。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郑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就是商王朝的都邑。由于其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到十七世纪,城墙也只有4.5公里长。十九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才逐步开始上升。郑州绿化覆盖率达35.5%,被誉为"中原绿城"。郑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它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以“山、河、古、根、拳”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旅游点150多处。其中,闻名中外的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功夫的摇篮;黄河大观、黄河游览区和花园口旅游区向游客展示黄河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新郑黄帝故里和故都说明了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二、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1、文化旅游市场亟待规模化规范化 文化旅游市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经营单位各自为战,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且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部门缺乏宏观调控、整体营运、培训提高等运作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并提出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基本手段,以寻求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活动 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

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