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600年前的今天,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

600年前的今天,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去了解郑和远航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

2、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1)齐读。这句话中的“顶峰”是什么意思?(最高峰、无人能及)

(2)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那么三者表现在何处呢?

3、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

4、全班交流。

(1)规模最大:

①出示第二节,指名读,你从哪里感受到规模大?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小节,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

②第一节最后一句。

(2)时间之长:

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长达28年。

点出: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出示“郑和远航图”。

讲解:这就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图。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印度古里即返航,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的东海岸,最远到达索马里、肯尼亚等。

扩展介绍:最后一次远航……才回到祖国,不幸的是,63岁的郑和因积劳成疾,魂断古里,逝世后由随从将骨灰带回祖国。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齐读第6小节。

(4)总:由此可见,这样的规模、时间、范围的确堪称当时“顶峰”。

所以说——“郑和远航……顶峰。”(齐读)

三、了解第一次远航的经过,感受远航的意义:

1、从一个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个白发苍苍、最终积劳成疾、客死他乡的老人,放着一个富饶的泱泱大国不待,却终年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出示。

2、回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的小标题,生说,师板书。

3、逐部分学习:

“扬帆启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场面”的壮观——“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与哪些人的友好交往并画出那些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的地方。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指导朗读(分组读出彼此间的友好)。

“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习: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镇定自若、有勇有谋、顽强等

4、郑和远航,意义非凡,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感受英雄的伟大壮举!

四、指导复述:

1、请学生说说复述的好方法。

2、教师小结:想象画面,复述“友好交往”;理清条理,复述“扬帆启航”“战胜凶险”。

3、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进行复述。

4、复述比赛(按课文顺序)。

五、总结升华:

1、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评: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通番碑

看过刻在上面的每个字

双目有意闭合

为静静地恭听

只有你会唱的

那首西洋涛歌

其实,它是仍在流动的

郑和的血液与心潮

七叠神韵

一脉豪情

在万里鲸波里咆哮

越是最想倾诉

就越是沉默冷静

立在六十二艘宝船的启航处

从你的字里行间

我听到万人击水的回声

课文学习完了,让我一起来记住这个名字,那就是——郑和!

记住这次伟大的航行——郑和远航!

六、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七、板书设计:

10、郑和远航

航海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表现了顽强的探索精神

友好交往远航意义:开阔了眼界

战胜凶险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一)】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 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②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 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 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 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 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 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 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郑和远航》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郑和远航》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zhěng qí qíng lǎng mǎ tóu pài qiǎn fān yì pèi bè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多音字组词。 看kàn________兴xìng________中zhōng________

kān________xīng________zhòng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魁梧 指挥 告别 启航 规模 宏大 4.写出近义词。 乐意—________友好—________凶险—________ 呼啸—________袭击—________迅速—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乐意—________友好—________凶险—________ 顽强—________袭击—________迅速—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遣________魁________ 夷________拳________ 遗________魅________姨________券________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雄伟________________浩浩________________扶________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自若化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摸摸 8.词语搭配。 精神________A.招展 彩旗________B.顽强 身材________C.宏大

5下10《郑和远航》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 执教时间:2010年3月23日 执教班级:雅周镇中心小学五(3)班 执教老师:卢应兰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 生:读题。 师: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师: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回到600年前,领略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盛大场面? 生:(兴奋)想。 (播放视频) 【让学生在气势雄浑的声像中产生强烈的心灵效应,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和 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引领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 二、研读课文,感受“远航”。 师:看完视频,那么,郑和远航究竟是怎样的远航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出来了,请大家到课文中找一找。 生:我找到“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多媒体出示句子)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想想从哪儿可以感觉到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生1:从1、2小节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生2:从郑和的船队前后到达过30多个国家,可看出“范围之广”。 生3:郑和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可以看出时间之长。 师:大家自由读1、2小节,圈画出一些含有数字的词语,从中品读宝船的雄伟壮观。“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乘坐一千多人”……可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来估量,边读边想宝船的雄伟壮观。 生:这艘宝船真是太雄伟壮观了,由此可见,当年的明朝非常富有。 师:那么我们朗读时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品悟文字呢? 生: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师:就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大声地朗读1-3小节吧! 【本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指导朗读,通过各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三、研读感悟,走近“远航”。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纪念白求恩教案 新人教版

12、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背诵、理解名句含义 2、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白求恩同志去世后发表的一篇议论文,学习本文要求学生知道:“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而且,引导学生学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有条件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二、人物介绍。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公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3、写作背景: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12月1日为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三、自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汇,进行语言训练。

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寿安里小学杨建华 教学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 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划清了文章的层次脉络,知道了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还知道了文章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主要分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2)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再次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一伟大的壮举——郑和远航。(生齐读课题) 2、出示目标。 (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扬帆起航”(课件出示1—3节) 策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1—3节,划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一下批注,写写你的理由。 2、组长组织组员交流,并做好汇报准备。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①关于宝船的长度、高度、宽度等。(通过具体数字体现船大,用教 学楼进行对比。) ②“船上配备着航行罗盘……水船。”(装备精良、随行船只分工明确。) 是啊,船很大,装备精良,随行船队分工明确,规模很大,的确是

宝船! ③“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第一次出使西洋。”(看出送行人很 多,连皇帝都参与了,从“人山人海”看出。) ④“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从具体数字看出随行人很多。) 4、宝船如此壮观,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呢? ①指名答:自信、矫健、勇敢、坚定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握拳、起航、健步、高举、大步等) ③指名读、齐读。 5、下面句子更精彩,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出发了。” ①指名读 ②从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船队呢?(气势宏伟的船 队,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比喻句和浩浩荡荡。) ③指名读——范读——齐读 任务二:学习“友好交往”(课件出示第四节) 过渡:郑和的船队规模大,装备精良,随行人多,显示了明朝经济的强盛,而这次访问书上说是一次什么样的访问呢?(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 策略:默读课文,看看这节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次“友好访问”呢? 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展示交流: 相机拓展: 1、想象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会说些什么呢? 2、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老百姓会怎么想呢? (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 总结: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威胁,有的只有友好的情感,让我们齐读第四节。 任务二:学习“战胜凶险”(课件出示第5节) 过渡:任何成功之举的背后都藏有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艰辛,这次航行也不例外,大声地读读第五节,说说这次航行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指名答(风浪海盗) ②险恶的风浪 ★自己读读风浪这段话,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十分凶险?(脱缰的野马咆哮呼啸等)这是海浪的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清贫》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被俘.(fǔ fú)裤裆.(dǎnɡ dānɡ) 筹.集(chóu shòu)矜.持(jīnɡ jīn) 深山坞.(wū wù)企.望(qí qǐ) 金镯.(zhuó shǔ)威吓.(hè xià) 二、比一比,再组词。 俘()矜()涛()坞()浮()怜()筹()呜() 三、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 ..三天?!齿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 ..过。 奢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矜持不苟 ....,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矜持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面的句子,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1.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2.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3.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 4.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 作者运用插叙的方法讲述了“一桩趣事”。() 2. 《清贫》一文选自《可爱的中国》,作者是方志敏。() 3.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4. 因为被俘,所以作者叙述的语言是沉痛而悲伤的。() 六、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能否将句中的“捏”改为“摸”,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身之后,国民党士兵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这句话描写了人物的()。 A. 神态 B.语言 C. 动作 (2)这句话表现了方志敏同志怎样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八次2

泗阳县南刘集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1、第八次设计日期使用日期 设计者庄永峰三年级上册第2课时 /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1、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 2、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不懈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教学过程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一)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八次》的主人公是谁?(苏格兰王子布鲁斯) (二)那么,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呢?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互相讨论一下在这件事中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 (三)交流 热爱祖国的人。 1、从哪里看出布鲁斯是个热爱祖国的人?(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2、“英勇地抗击”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遇事不灰心”或者“坚持不懈” 1、布鲁斯是否一开始就不灰心的呢?(不是) 2、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读第二小节) (“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信心”) 3、但后来布鲁斯王子又怎么会恢复了信心? (1)默读第三、四小节。思考:A 布鲁斯王子在磨房里看到了什么? B 布鲁斯王子看到后有什么表现? (2)从哪几句可以看出蜘蛛织网非常艰辛。又从哪几句可以看出蜘蛛织网很专心、很执着,没有被困难吓倒? 出示三句话反复朗读体会 [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 [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直到第八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A、为什么说“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而不说“网

破了,丝断了”?(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有序,先后是不可颠倒的。) B、这段中还有那句话也是这样准确、有序、不可颠倒呢? C、从“终于”这个词看出什么?你觉得蜘蛛怎么样? D、朗读,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讨论:看到这些,布鲁斯王子有什么表现?(“感动极了”)(4)王子为什么感动?从哪儿看出王子的感动? (“猛得跳起来”、“喊道”) (5)指名边表演边朗读第4小节。 (6)让学生集体表演握紧拳头朗读,想想这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写什么呢? (同桌讨论后交流) 4、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了,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了吗? 齐读第五自然段。 5、请你想象一下:当时鲁斯王子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 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 (四)默读课文,说说布鲁斯王子终于成功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启示和鼓舞,都还有重新振作起来的可能。因此前文用到了“几乎”这个词语)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课文以后,你得到的启示。(有志者事 竟成) 2、想想以前学到的一些这方面的名言。 板 书设计 11、第八次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派遣、仪器、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复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郑和远洋”表演的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 2、小结: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也会发出同样的赞叹。 3、板书课题:郑和远航。 4、师生交流郑和的生平: 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 5、引导学生结合文题进行质疑和交流,梳理质疑产生的问题: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学指导(一)”。 (2)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派遣码头仪器赠送撕裂范围抱拳瓷器炫耀化险为夷波峰浪谷扶老携幼镇定自若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瓷”“撕”是平舌音;“炫”“鬓”“遣”“拳”“范”是前鼻音;“赠”是后鼻音,也是平舌音。 (4)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重点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四个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2、试读全文,读通语句。 (1)出示“自学指导(二)”。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三、合作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1、引言:“郑和航海”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壮举,你愿意做一个义务宣讲员,把这一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复述出来,讲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为中华悠久的文明历史而骄傲吗? 2、出示“复述指南”。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活动一: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 1984 年,《中华民族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 5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 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 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活动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堂反馈: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C )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B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这首藏族歌曲《翻 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 )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B )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11课 第八次》同步练习卷(2)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同步练习卷(2) 二、标题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他手中拿着几.(jījǐ)本书,靠着茶几.(jījǐ)睡着了。 (2)我委屈得几.(jījǐ)乎哭了。 2.看拼音写词语。 dǎzhànɡ āi shēnɡtàn qì shòu shānɡ mòfánɡzhāo jí。 3.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1)古十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 (2)蜘蛛重心扯起细丝在次结网。。 4.按要求写词语。 (1)“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读了这句话,我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夸夸蜘蛛。 (2)“布鲁斯感动极了。”这句话让我想到、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5.我是选词高手。 激烈猛烈强烈 (1)经过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 (2)中午的太阳光十分。 (3)厂长的话一结束,会场上立刻展开了的争论。 (4)我走向船头,迎着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 6.按要求写句子。 (1)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改成“被”字句) (2)对这场战争,他几乎 ..失去了信心。(用加点词造句) (3)早晨,我喝了一杯牛奶和两片面包。(修改病句) 7.一百多年前,人们虽然已经知道病菌会使人生病,但还不知道怎么去杀死病菌。这时,

一个叫埃尔利希的德国人决心制造射杀病菌的“魔弹”,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染料”。于是他废寝(qǐn)忘食地在化学实验中找答案。 到底哪种“染料”可以治病呢?埃尔利希在实验室里配制了各种各样的“染料”,不停地给染上疾病的小白鼠注射。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埃尔利希把每一种用过的“染料”都编上号,两年过去了,埃尔利希试用了几百种染料,耗(hào)费了几千只白鼠,仍然没有找到这种“魔弹”。埃尔利希没有灰心,仍然一种一种地试下去,实验室的长椅成了他的床铺,累极了躺一会儿再接着实验。 1907年的一天,当埃尔利希试到第606种“染料”时,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六〇六”!注射一两针“六〇六”就能治好无法医治的梅毒。 “六〇六”的诞生告诉我们:经过605次失败而不灰心,才可能得到第606次的成功。(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废寝忘食: (2)轰动: (3)诞生: (3)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仍旧﹣﹣消耗﹣﹣ (4)“六〇六”的诞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

《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寺坪中心小学涛 【教材依据】《和远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简要点明了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文章点面结合,具体周到,详略得当,适宜学生迁移运用,对习作很有帮助,同时融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易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和远航》是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和这一伟人,感知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首先,我以描述和第一次远航三个阶段场面的词语为基点:让学生立足这十二个词,概括总结和第一次远航的三个阶段。其次,我带领学生就和第一次远航的这三个阶段进行重点学习,对其余六次远航简略了解。这正好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引导学生体会和远航伟大的历史意义,以此来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通过练习说话,加深学生对和远航这一壮举的理解。再以课后习作这一形式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掌握这种详略得当的好方法。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有重点的学习课文。 3、能学习课文有点有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讨论、朗读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国策。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团结。 3.知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自主导航】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__________下,在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 2.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________确定下来。1984年颁布了《___________》,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_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_______5个省级自治区。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战略,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2006年,_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自治区。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2006年,青藏铁路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 1.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2.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何时确立的? 3. 民族区域自治按什么设置自治机关级别?我国现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当地民族有什么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 动的语言。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 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音频。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图片欣赏 (1)播放背景音乐《生僻字》,借助耳熟能详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惊叹中引入对中国最令人惊叹的民间艺术——微雕的学习。 (2)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微雕”技艺的若干图片,让学生在感受我国雕刻技艺精湛的同时,增加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图片欣赏,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相信你们会更为惊叹吧?微雕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研习文本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 “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2-5),思考: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核舟之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奇巧”? 提示:如第2段中对对联的描绘,核舟那么小,船舱上的对联内容却清晰可见,足见雕工之精细。 (如第3段中的“珠可历历数也”,如第5段中对船顶题名及篆章的描绘,“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等,无不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家的细心。) (过渡语:王叔远的“奇巧”不仅体现在所刻景物之多、雕工之精细,更体现在对人物“各具情态”的细致刻画上。除了主要的人物,对于一些貌似不必要却必须存在的小人物也是刻画得相当有趣。) (3)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第6段为何连用了9个“为”字?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含答案

第四单元 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 叶猴们在跳荡着、嬉闹着,它们有时会打架吗?北极渡鸦们滑上、滑下,它们这是在表演吗?露脊鲸们扬起“帆”,乘风远航,它们是在游戏吗?有人认为它们是在演习,演习生存的本领;有人认为它们是在娱乐,娱乐是它们的天性;有人认为它们是在学习,学习是实践的预演;还有人认为它们是在锻炼,锻炼就像体育运动。动物充满了奥秘,奥秘有待于揭开,揭开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动物游戏之谜》告诉我们,动物会游戏,而关于游戏的目的,虽然有专家研究出了成果,但这些并不是最终成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动物并不是像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它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内心活动。 爱护动物,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可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考这个话题。自以为主宰世界、智慧独有的人类,原来总认为对动物的杀戮是理所应当的,对动物的保护是给予它们的恩惠。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动物也许是有着较高的智慧甚至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抛弃偏见,重新审视世界,给予动物——我们地球家园的好朋友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也许是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事。 [运用角度] “保护动物”“关爱生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 【课外运用】 1.动物与人类同属于地球母亲的骄子,它们虽然与人类“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

它们的的确确是一些可爱的生命,它们有喜怒哀乐,也有生老病死。它们与我们人类一样,也时刻为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担忧,而我们人类呢?却常常无视它们的权利和生命。 在地球上,人类和自然界中的所有动、植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动物乃是 “一母同胞”。在《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那么的活泼有趣:猴子“走钢丝”、玩“倒立”,渡鸦“坐滑梯”,鲸鱼学“扬帆”;它们会单独游戏、战斗游戏,还会操纵周围事物游戏;野象能模仿人类踢球,黑猩猩会嚼烂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等等。它们都以自己的智慧生活在这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地上,我们不应该因一己之私来惊扰它们,更不能因自己的“口腹之需”来杀害它们。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伤害它们。我们拥有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不能让动物们和我们人类一起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制止自己的行为,生态就会不平衡,世界的资源就会没法循环,我们人类也会灭绝。虽然有些动物会伤害我们人类,但那是我们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才导致的。只要我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让动物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那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让我们和动物们一起来珍惜这个美丽的家园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教诲.(huì)反馈.(kuì)汲.水(jí)濒.临(pín) B.舀.水(yǎo) 嚼.舌(jué) 干涸.(hé) 称.心(chèn) C.衔.接(xián) 聒.噪(ɡuō) 圈.子(quān) 棘.手(jí) D.赔偿.(chánɡ) 歼.灭(jiān) 嬉.闹(xī) 氛.围(fèn) 解析:A项,“濒”应读bīn;B项,“嚼”应读jiáo;D项,“氛”应读fēn。 答案:C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导读: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的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听读范文 3、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强调个别字写法读法) 4、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5、请同学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标记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反馈 1、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指导分段 (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指导分层)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回到600年前,跟随郑和的船队一起去经历一次远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详略精当的写法 3、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前置作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一、自读学习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