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三) 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三) 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三) 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三) 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课时跟踪检测(三)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一、选择题

1.生物体内含有的二糖不包括( )

A.麦芽糖B.蔗糖

C.果糖 D乳糖

解析:选C 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形成的二糖,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都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果糖属于单糖,不是二糖;乳糖是由葡萄糖与半乳糖形成的二糖,存在于动物乳汁中。

2.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二糖和多糖分别是( )

①乳糖和葡萄糖②乳糖和麦芽糖③蔗糖和麦芽糖

④糖原和纤维素⑤植物淀粉和纤维素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选D 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葡萄糖是单糖。蔗糖和麦芽糖都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的多糖。

3.“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这是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变化。下面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

D.麦芽糖为二糖,葡萄糖为单糖

解析:选A 在动物的消化道内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再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吸收,并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该生物应是动物。

4.下列关于糖类生理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B.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C.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D.纤维素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解析:选D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五碳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是单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纤维素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作为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5.在人体中,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是( )

A.磷脂 B.胆固醇

C.脂肪 D.维生素

解析:选B 胆固醇在人体中,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

6.海豹皮下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 )

A.脂肪 B.葡萄糖

C.淀粉 D.糖原

解析:选A 储能物质包括脂肪、淀粉和糖原。动物细胞中只有脂肪和糖原。糖原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在皮下存在的是脂肪。

7.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分别是( )

A.蛋白质、脂肪 B.糖类、脂肪

C.脂肪、糖类 D.糖类、蛋白质

解析:选B 糖类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8.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可以把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是植物多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B.蔗糖是植物二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C.糖原是动物二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D.脱氧核糖是单糖,不能再水解

解析:选C 糖原是动物多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9.纤瘦的人,体内含量最少的脂质是( )

A.脂肪 B.磷脂

C.胆固醇 D.性激素

解析:选D 纤瘦的人体内的脂肪虽然没有胖人多,但其含量比性激素要多;磷脂是生物膜的成分,含量较高;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因此含量也比较多;激素在体内的含量是很少的,且性激素和人体胖瘦没关系。

10.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 )

A.核糖和脱氧核糖氧化分解供给的

B.葡萄糖氧化分解供给的

C.蔗糖和乳糖氧化分解供给的

D.淀粉和肝糖原氧化分解供给的

解析:选B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RNA和DNA的成分,属于结构物质,一般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蔗糖和乳糖属于二糖,水解形成单糖后才被细胞氧化分解;淀粉和肝糖原必须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细胞呼吸利用。

11.下列关于脂质和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脂类物质都由C、H、O、N、P等元素构成

B.等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完全燃烧,产生的CO2、H2O和能量完全相同

C.脂质和糖类均只有C、H、O三种元素组成

D.葡萄糖易溶于水,而脂肪不溶于水

解析:选D 脂肪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等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完全燃烧,脂肪释放的能量多,糖类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葡萄糖易溶于水,而脂肪为脂溶性,不溶于水。

二、非选择题

12.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结构的成分之一,请根据下面的概念图回答问题:

(1)如果某种单糖A为果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是葡萄糖,则它与葡萄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质①是__________。

(2)如果某种单糖A经缩合反应形成物质③作为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________;如果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作为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则物质③是________;如果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作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则物质③是__________。

(3)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②,其中碱基是尿嘧啶,则某种单糖A是________,形成的物质②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某种单糖A与磷酸和碱基结合形成物质④,其中的碱基是胸腺嘧啶,则某种单糖A是______________,形成的物质④是__________。

解析:(1)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缩合失去1分子水形成的;麦芽糖则是由两分子的葡萄糖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2)构成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3)与尿嘧啶相连的单糖是核糖,与胸腺嘧啶相连的单糖是脱氧核糖。

答案:(1)蔗糖麦芽糖(2)淀粉糖原纤维素

(3)核糖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是 C、H、O

B.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二糖水解的产物是单糖

D.淀粉、糖原都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

解析:选D 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是 C、H、O;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水解后的产物是单糖;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

2.某动物体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其中、代表不同的单糖),则代表的二糖可能是( )

A.麦芽糖 B.乳糖

C.蔗糖 D.乳糖或蔗糖

解析:选D 据图可知,该二糖是由两个不同的单糖组成,动物体内的二糖是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形成;动物体内虽然没有蔗糖,但是在动物体内可以把蔗糖水解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3.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磷脂仅由C、H、O 3种元素组成,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在其他部位和植物细胞中没有

D.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解析:选D 磷脂由C、H、O、N、P 5种元素组成,是构成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脂肪不仅是储能物质,还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作用。

4.右图是由3个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

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Ⅰ二糖、Ⅱ乳糖、Ⅲ糖原

B.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C.Ⅰ固醇、Ⅱ脂肪、Ⅲ磷脂

D.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解析:选D 糖原不是二糖。核酸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脂质包括固醇、脂肪、类脂。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性激素。

5.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B.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C.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解析:选D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苷酸的组成成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葡萄糖是单糖,不能被水解。

6.下列有关多糖的叙述,哪一项是不可能的( )

A.是生物的能源物质

B.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相对分子质量大

解析:选C 动物细胞的糖原和植物细胞的淀粉是能源物质;植物细胞的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核酸,不是多糖;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7.脂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与脂质相符的是( ) A.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四种

B.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膜中都含磷脂

C.脂肪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D.固醇类物质对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解析:选D 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三种;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所有的细胞膜中都含有磷脂;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对生命活动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8.人体胆固醇的生理功能之一是( )

A.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B.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

C.作为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解析:选D 维生素D具有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的功能;无机盐离子能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糖原是人体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非选择题

9.下图表示细胞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请依据主要功能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E 在动物肝细胞中是指 ________,在植物块茎细胞中主要是指________。

(2)除F 外,脂质还包括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下图是H 的组成示意图,已知图中b 表示五碳糖,c 表示碱基。据图回答问题:

元素a ―→??????

????b c d ―→e―→f

如果f 具有双螺旋结构,那么b 为________,c 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如果f 是单链结构,那么e 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能源物质E 是多糖,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原,在植物块茎细胞中主要的多糖是淀粉。(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因此储能物质F 是脂肪;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3)遗传物质H 是核酸,结合题意与分析图示可知,元素a 表示C 、H 、O 、N 、P ;e 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每一分子的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五碳糖(b)、一分子的磷酸(d)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c)组成。核酸包括DNA 和RNA ,DNA 是双螺旋结构,RNA 是单链结构。如果f 具有双螺旋结构,则f 表示DNA ,组成DNA 的五碳糖(b)为脱氧核糖,组成DNA 的碱基(c)包括A 、T 、C 、G 4种。如果f 是单链结构,则f 是RNA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e)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1)(肝)糖原 淀粉 (2)类脂 固醇

(3)脱氧核糖 A 、G 、C 、T 核糖核苷酸

10. [实验探究] 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项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

(1)现有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50只,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应将这些小鼠分成________组,每组小鼠各________只,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在实验中起__________作用,通过________组的实验结果比较,可初步说明四环素能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中药制剂能__________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累积,并随中药制剂含量的增加,这种作用________。

解析:(1)该探究实验的目的为探究中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自变量为四环素和中药制剂,因变量是肝脏脂肪含量,按照表中的实验设计,应将100只小鼠分成5组,每组小鼠各20只。(2)、(3)甲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通过与乙组的实验结果比较,可初步说明四环素能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其余三组与乙组对照说明某种中药制剂对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并随中药制剂含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增强。

答案:(1)5 20 四环素和中药制剂

(2)对照乙(3)抑制增强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3、合作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设计思路: 1、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层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归纳糖类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和作用。 3、引导学生活动:据图探讨单糖、二糖、多糖的转化。 4、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引导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5、以生活事例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脂质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及作用。 6、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活动,解决生活疑惑。 7、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8、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推断单体与多聚体的关系,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9、师生共同总结。 八、教学过程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糖类小专题(精选.)

“糖类”小专题知识归纳 1.糖类的化学组成、种类和结构 (1)化学组成和种类 (2)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的结构简式,可联系的内容有: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元的化学式,单糖、二糖、多糖的分布和功能。 2.几种糖的性质 (1)葡萄糖的化学性质。①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银镜反应,用班氏试剂进行尿糖的测定,用斐林试剂进行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测定;②能跟酸起酯化反应;③氧化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有:动、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的比较,厌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 (2)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①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麦芽糖具有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还原性糖(还有果糖)与非还原性糖的鉴定;②水解反应,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可联系的内容有: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它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3)淀粉的化学性质。①跟碘作用呈现蓝色,可联系的内容有:用碘液检验淀粉;②水解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有:食物中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过程,工业上用硫酸等无机酸作催化剂水解制葡萄糖。 (4)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3.糖类的功能: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绿色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过程,叶片遮光实验,适当提高温室内CO2的浓 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 中耕松土,种子的储藏,蔬菜的保鲜。 5.人和动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糖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及 部位,葡萄糖被吸收的方式、途径,葡萄糖在细 胞内的代谢,血糖的正常值,低血糖症、高血糖症和 糖尿病血糖浓度的范围,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 时细胞呼吸的产物、能量,北京鸭等饲养动物的肥育 过程,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的关系。 6.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 可联系的内容有: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参与血 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参与血糖平衡的神 经——激素调节的具体过程,低血糖的病症、病因及 其防治,糖尿病的诊断、病症、病因及其防治。 7.生物学意义 ①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 要能源物质;②淀粉和糖元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中 储藏能量的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word.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 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 C.D、E、F 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B.水平衡调节C.内分泌调节D.血液pH值的调节 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A.W区B.V区C.S区D.H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教学设计 阳春市第一中学何方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一种水果组织(苹果),学生自带一样自己感兴趣的组织进行检测。

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 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 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 (1)先预测,再检测。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和实测结果。 4、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分工,材料仪器的分配和管理。 组员:对提供的一种组织液和自带的组织用相应试剂进行检测。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尝试分析其中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再探究课题见板书) 教师:不直接解疑,鼓励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 5、成果交流,评价反思 实验反思:预测与实测相符? 小组间的异同? 存在问题? 教师公布答案,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1)实验纪录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和推论 (2)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创新思维和能力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1、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 2、注重培养自疑自析的能力,“教为了不教”。 3、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 4、试剂用量的差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 5、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时的安排矛盾。 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一、实验原理()+()()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二、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 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 (最接近人体的体温) 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 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 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最新生物必修三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 生物试卷 第Ⅰ卷(客观卷) 一.选择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2.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和消化道 B.细胞内液和血浆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3.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O2 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5.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传出神经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感受器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产生抗体的细胞() A.吞噬细胞 B.靶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8.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9.下列不属于淋巴器官的是() A.胸腺B.脾C.骨髓D.垂体 10..扦插时,保留有芽和有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 C.产生生长素 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11.如右下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侧照光,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12.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13.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必修)(彩图版)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 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 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3、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负反馈) 小结: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2、调节无机盐平衡的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3、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过程:血钠降低、血钾升高→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钠升高、血钾降低(反之则相反) 小结: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2020年】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练习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 练习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解析:选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 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 解析:选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 织液。 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高中生物 糖类化学

第一章糖类化学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个是错的) 1、关于糖类的叙述() A 生物的能源物质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B 作为各种生物分子合成的碳源 C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功能 D 纤维素由α-及β-葡萄糖合成 E 糖胺聚糖是一种保护性多糖 2、关于多糖的叙述() A 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而成 B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不是同一种多糖 C 糖原和碘溶液作用呈蓝色,直链淀粉呈棕红色 D 糯米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豆类淀粉全部为直链淀粉 E 菊糖不能作为人体的供能物质 3、关于单糖的叙述() A 一切单糖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都具有旋光性 B 所有单糖均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 C 单糖分子具有羟基,具亲水性,不溶于有机溶剂 D 单糖分子与酸作用可生成酯 E 利用糖脎的物理特性,可以鉴别单糖类型 4、关于葡萄糖的叙述() A 在弱氧化剂(溴水)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B 在较强氧化剂(硝酸)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二酸 C 在菲林试剂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 D 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分子断裂,生成乙醇酸和三羟基丁酸 E 葡萄糖被还原后可生成山梨醇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 2.单糖有α-及β-型之分,其糖苷也有α-及β-糖苷之分,天然存在的糖苷为α-型。 3.糖苷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叶片和树皮中,动物细胞中也存在少量糖苷。 4.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键为α(1→3)键。 5.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他们之间以α(1→6)键连接。 6.葡萄糖是右旋糖,是许多多糖的组成成分。 7.果糖是左旋糖,是糖类中最甜的糖。 8.抗坏血酸是山梨醇的衍生物。 9.单糖与醇或酚的羟基反应可形成糖苷。 10.多糖可分为同质多糖和杂多糖两大类。 11.糖蛋白分子中以蛋白质组成为主,蛋白聚糖分子中以黏多糖为主。 12.糖脂分子中以脂类为主,脂多糖分子以多糖为主。 13.天然葡萄糖分子多数以呋喃型结构存在。 14.葡萄糖分子与强酸共热,可转化为糠醛。 15.异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1→6)键构成。 16.棉子糖在蔗糖酶作用下产生果糖和蜜二糖。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与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状态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唾液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 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 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2012年8月的奥运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补充纯净水进行调节 B .维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 相对稳定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 2、Na + C .胃蛋白酶、Ca 2+ 、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9.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 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肝细胞,饭后4 h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10.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1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分泌量上升,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 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 / 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 +、K 十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 +、K 十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某大学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14、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16.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 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 +、Na +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1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