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19世纪40年代

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学东渐。

(3)清朝长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①活动: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②地位: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评价:(1)进步性: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想潮流

(2)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②重在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

5.实质: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1.背景(1)清政府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2)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3.基本主张:(1)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2)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自强求富。

①根本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结果:洋务运动破产

③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

4.评价:(1)进步性:①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局限性: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只是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层次较浅

5.实质: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方式之争。

三、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郑;资产阶级维新:康、梁、谭、严)

(一)早期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1.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②西学的传播

2.人物:郑观应、王韬等

3.主张:前期:①政治: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②经济:与列强进行“商战”

后期: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4.评价: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二)维新思想(19世纪末)

1.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思想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

1、康有为:(1)表现: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2)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

(3)成因: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性和妥协性) 2.梁启超;(1)代表作:《变法通议》

(2)思想:①民权思想②君主立宪的必然性③变革教育制度

3.谭嗣同:(1)代表作:《仁学》

(2)思想:①提倡自由、平等。②批判专制、等级、纲常礼教

4.严复;(1)代表作:编译《天演论》

(2)思想特点: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宣传变法。

(三)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论战内容:(1)要不要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维新思想的影响

(1)宣传了维新派的主要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等

(2)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百日维新”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②思想: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资产阶级

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5.思想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7.思想影响:①在政治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8.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带有绝对性和片面性

补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一、旧三民主义

1.背景:1)政治:①亡国灭种的危局②仁人志士的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2)经济和阶级:①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个人:孙中山投身革命,1894年创立兴中会

(4)思想渊源: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②儒家大同思想、③进化论、④“单税社会主义”、

⑤马克思的《资本论》(了解就可以,不用背)

2.提出: 1905年11月8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发展。

4.评价:(1)意义: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

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

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局限: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孙中山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③五四爱国运动的风暴④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3.内容:(见下面表格)

4.评价: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

第23课、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形成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大革命(1924-1927)

①背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③理论: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①背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城市进攻接连失败

②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理论: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文章:《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七大报告)》

②表现:A.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B.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发展:解放战争期间(1945-1949),①文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②表现A.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B.《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5)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1949-1976)后

1)过渡时期(1953-1956)

①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独创:三大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平赎买政策、逐步过渡的形式

2)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6-1966)

①文章:《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理论:A.1956年《论十大关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B.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严格区分

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②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独创: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和平方式

第24课、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①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坚持“左”倾错误;②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

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内容:①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改革开放②肯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往前看”的思想路线

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上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二、形成过程

1.提出:1982年,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形成:1987年,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成熟深化:①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

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南方谈话:计划与市场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确立地位:1997年,中国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注意:邓小平的一些论断:

1)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992)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1978)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5):提出教育“三个面向”。

6)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工作得失标准,“三个有利于”。(1982)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往前看(1978)

三.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提出:①2000年2月,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背景:国内: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地位: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4)回答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

(1)提出:2003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发展: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

补充:1.材料: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什么?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并举例说明。

①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③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儒家思想在近代的发展

A.中国:(1)维新变法:康有为将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

(2)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

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西方:启蒙运动: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思想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材料:从18世纪后期,伏尔泰特别推崇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

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儒家思想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3.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学习也是需要积累以及背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 B. “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 1.普朗克与量子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 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 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 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政治: 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为政以德 (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哲学: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 (2)政治:无为而治 (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 2、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 (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 (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说课材料

(岳麓版-必修3)《文化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B插手欧洲事务;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加速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劣势: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②战略失误: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③国内矛盾: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出现了民族解 放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力量对比: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 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所以,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 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一战的性质 1、整个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注意:判断战争的性质,看作战双方的目的。一战作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局部:塞尔维亚、比利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1、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①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使英法受到重创;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④美国和日本乘大战之机崛起; ⑤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⑥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发展);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