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

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

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背诵古诗

四、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送别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走近诗人 1.古诗擂台赛。分组按朝代吟诵古诗。 2.赏画吟诗。课件出示几幅图画,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吟诵古诗。 3.走近诗人。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唐代诗歌更显得熠熠生辉。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并认识一位唐代诗人,他就是王昌龄。 课件出示诗人画像:头戴乌纱,身穿锦袍,慈眉善目,精神矍铄。 学生介绍王昌龄。 教师介绍诗人: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释题明意,了解背景

1.揭示诗题。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3.师补充介绍诗题意思和创作背景。“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辛渐是诗人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诗人的同乡。此次他将从芙蓉楼回到东都洛阳。那里有诗人关系密切的亲朋。诗人这时正在江苏南京任职,特意赶来为他送行。随机出示地图,明确江苏镇江、洛阳的地理位置。 三、读通古诗,疏通诗意 过渡:诗人与友人离别时迸发出怎样的情感火花,他又是怎样将这朵情感火花绽放在这首七言绝句之中的呢?我们来读一读全诗吧!(课件出示全诗)1.自读古诗,合作互助,努力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展示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回顾学法,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句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序、补省略等。 4.自主研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解古诗句的方法,边读边找出难解的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每句诗的理解。 5.合作研读:向本组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同学合作解疑,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对诗文所表达情感的独特体会。 四、交流点评,品读诗情 1.小组展示交流对每句诗、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从中体会到的诗境、诗情。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已有诵读经验的基础上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书写等活动积累送别诗。 2.通过回顾已学送别诗,提炼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抓住“夜”、“ 平明”等词感受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小组合作、补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寒雨”和“楚山孤”的意象表征,并抓住关键词“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通过拓展各类艺术作品形式,进一步明确本诗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 2学情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中的第三首古诗,其教材安排具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对送别诗的积累,二是对小学阶段所学送别诗的归纳和总结。 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能力。在诵读上,学生已掌握运用一定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已能够独立地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深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送别诗。因此,《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积累和理解,更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组诗,如回顾《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对“这一首”与“这一组”送别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一定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从而实现由一首诗带一组诗,一组诗促一首诗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进一步积累送别诗。 2.感知、总结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体悟《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3.深刻理解“寒雨”、“楚山孤”、“冰心”、“玉壶”的意象表征,充分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能读出故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读、唱、吟、舞、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难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丰富,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知道芙蓉楼现如今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

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你们知道这位好友的名字吗?(辛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古诗。 2.板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3.师读题 ①师:先听老师读,仔细听听老师在哪两处作了停顿。 ②指名学生回答 4.生读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送”字的? 生:是送别的意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2.谈诗人 师:谁了解王昌龄,看同学们地眼神好像不太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资料,认真看,待会儿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生看资料 师:王昌龄仕途平坦吗? 生回答 师:此时,你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疑问,王昌龄才华横溢,非但没被重用,反而两次被贬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 生疑惑 师: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读诗词背诵(3)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 ⒈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有《王昌龄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

芙蓉楼送辛渐备课模板(新)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杨义平 备课组成员:牛美丽、李勇、李颖、孟金华、张玲、杨义平、 金亚丽、何瑞香、李娜 执教人: 讲授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灵。 难点:体会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送别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李叔同的《送别》学生欣赏歌曲。 现在我们在欣赏的歌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创作的《送别》。在抒写送别情的诗歌中尤其脍炙人口。优美的旋律,略带忧伤的词句,让我们微微感到伤心。其实,这种离别之情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旋律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课件出示)出示课题,齐读。 2、学习古诗,应该从古诗的题目入手,那么,你从《芙蓉楼送辛渐》这个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辛渐即将回

家乡去,王昌龄特意赶到芙蓉楼来为辛渐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46页,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反复读,目标是将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读诗,教师倾听。 3、全班交流: 指名读 合作读、齐读 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感。谁来试试? 理解感悟、品读。 二、理解后我们会读的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句,好好品味一番,然后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写下来。 1、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2、对比品读,感悟孤独。 大家不妨来想一想,我们读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有寂寞的感觉吗?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有孤独的感觉吗?我们再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有孤寂的感觉吗?那么,为什么我们单单读这两句有你却是孤独、是悲伤、是寂静、是凄凉呢?想一想,这两句中的那字向你传递这这样的离愁别怨。 三、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1、寒雨:什么样的雨称之为“寒雨”?秋天的雨,有人说一阵秋雨一阵寒,夜:尤其是在这个下雨的夜晚,更是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2、难怪清朝诗人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孤:孤独的不仅仅是孤峙的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背诵古诗 四、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内乡县灌涨镇中心小学程红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 “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 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2.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小学教学资料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 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乐纪小学郭忠碧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齐读题目。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简介作者: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注意节奏]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3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 “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 (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4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冯小琴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冯小琴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 “”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 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叶县实验学校李晓鹏 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8则(优秀版)资料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8则(优秀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吴秀丽的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同学们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叶县实验学校李晓鹏 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

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一、揭题 ⒈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

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张家湾中心小学王宏义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参与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搜集几首送别诗。 二、课中探究

(一)、揭示课题 1、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2、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3、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4、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