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机互动农法与有机农法的关系

生机互动农法与有机农法的关系

生机互动农法与有机农法的关系
生机互动农法与有机农法的关系

生机互动农法与有机农法的关系作者:老芭

生机互动农业(Bio Dynamic Farming )缘起于1924年,当时,全世界的农业都还未以农药化肥方式栽种,等于说都还是有机农业的状况,当时欧洲一群农夫就已经发现有土壤生命力下降、种子繁殖力变弱的情况,于是请教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注),于是他为这群农夫进行八场演讲,成为生机互动农业基础。

在生机互动农法中,主张把土地上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加上地球运行与星辰变化,共同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以回归自然(不以单一作物大量栽培的反自然方式耕植)、不污染环境(配合大宇宙季节星辰以耕作历,播种、耕作采收及制作特殊自然成分之配方肥料)的方式,恢复土壤活力,进而使自然能使作物展现强健的生命力。

若要比较有机农业与生机互动农业(BD农法)的异同,应是说生机互动农业(BD农法)本就是要建立在已经是有机农业栽培方式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原本是一块以惯行农法栽培的土地,多年来已经经过除草剂、化肥及农药的毒害,而导致土壤酸化,则是不可能施行BD农法的;必须先养地休耕数年,直到该土地已经余毒尽消,回复为有机农业无污染的状态,才可能开始施行BD农法。所以其关系顺序是:惯行农法→有机农法→ BD农法

有机农业的耕种原则

1. 生物多样性:屏除惯行农法为追求大规模机器耕作,降低成本、集中收益所使用的超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方式,因为这明显违反自然生态,而自然容易使作物招致虫害,此时就势必要施以农要化肥以辅助生长,致使作物就像在医院靠打营养针维持生命的病人,虽然外表看来漂亮,但其实生命力都很弱,也没有甚么营养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同时种植数种植物,建立一完整生态系,让动物、昆虫回到农场,也就是将单一化生产方式转为多样性。

2. 堆肥:目的是保留土壤中养分(正常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5%至3%),以农场中的作物制作堆肥,不使用氮磷钾肥料。堆肥分为固态肥(干式)或液肥,并且要注意氮、磷的比例。固态肥来源主要是动物粪便类,因此需要将动物重新带回农场;而液肥来源包含海草(含生长荷尔蒙、微量元素)、鱼骨头、农场中生产旺盛的杂草等。

3. 轮作:长期种植单一物种会使土壤贫脊,必须将轮作想法放入农业计划中。

4. 绿肥作物:作用是提高有机质含量。例如根类作物每公顷会吸收土壤中的氮约2公斤,种植绿肥作物,如绿豆等含氮量高的作物,可让土壤重新获得氮肥。

5. 休耕:让土壤休养生息1-2年,以自然恢复地力。

而今日有机农业面临的挑战,则包括有机种子取得不易,以及气候变迁带来的极端气候型态。以有机种子而言,现在的种子多为种子公司提供,以杂交或基改方式改变种子的生长机制,让作物无法自己结种,以保持公司利润。这个问题需要透过群体的力量才能有效解决。至于气候变迁常造成突然降下的暴雨或长期干旱,从事有机农法,要思考如何让雨水保留在土壤中。

生机互动农业的灵性意义与健康社群愿景

生机互动农业(BD农法)期许成为低耗能、低成本的农法。事实上种植有机的唯一成本仅仅就是人工,农场中需要很多人力,这样可使在都市丛林中找不到生命方向而迷惘的年轻人的回流农村,有工作可做。而开放农场,以工作假期概念让都市人一同参与农场工作,也能

降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并使人与人的关系,有机会在疏离冷漠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传统农业社会中纯朴的人际互动关系。

若我们静心思索--如何使生命力强大?从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可知,日出时,万物兴盛;日落时,万物进入休息状态,因此当生活作息正常、规律时,生命力会逐渐强大。

生机互动农法是一门研究生命动力的科学,对土壤中养分的输入输出(含氮比) 有不同层次的认知,也就是土壤生命力、种子发芽力、作物生植力;都必须与自然界共同合作运作,才能达到地球的生态平衡与人的内在自我调和。因此,生机互动农业的特殊之处即在于它结合了古老的农耕艺术与天文、科学,以灵性的观点注入农业,将宇宙运行的节奏原理带回农场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农艺体系。

目前在台湾宜兰的岛屿农场,已经有认真的农夫接受Mulder老师的亲自指导,成功的种植出了目前台湾唯一的BD米,生机互动农法的课程,也已经在该农场上进行第三年了,目前有来自台湾各地,甚至大陆的学员们,共同研修,都希望能为人类的健康饮食与地球的复育尽一份心力!

Mulder也介绍瑞士、新西兰等国家实行BD有机农法时,根据宇宙之运行,观测天象后所纪录的天文耕作历法;例如在满月的前二、三天或土星和月亮相对时,是适合作物播种之气候。

会中有许多来自宜兰地区的小农参与,其中一位小农提到对于BD农业的耕作历法是否也适用于台湾?Mulder表示,他也非常期待能有一套适合台湾的耕作历法,或是能将国外的耕作历法翻译成中文后再来实行调整。当中也有一位听众提问,在气候变迁下,此耕作历法是否仍适合实行?Mulder有信心的表示,尽管气候显现异常变化,宇宙的运行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定理。

注:Rudolf Steiner生于1861 年,1919 年在德国斯图佳创办世界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史代纳是世界人智学学会(总会在瑞士)的永久精神导师。人智学Anthroposophie 源自为希腊文,anthropos 意指人类,sophia智慧。依此学说,人可以发展更高的心灵能力,并藉此达到超高的智慧。「人智学」从华德福教育出发,已延伸到生机互动农业、建筑、医疗、科学、特殊教育、经济(小区银行)、音乐、艺术治疗、优律思美(律动)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遍及全球。(数据源:《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2003,光佑文化出版)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总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该如何做呢?从我自身的小小经验出发,我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构建师生平等的情感氛围。作为教师,我们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要适时表扬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解答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我们要做到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学生能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学生能表述的,不要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我们要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数学课中老师要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于练习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一些习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我认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摘要: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是著名的教室中师生教学互动行为观察系统,一种记录和分析教师在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事件的分析系统。文章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教学互动行为;代码系统 教室内的社会互动极为细致与繁杂,为了进行有效的观察,弗兰德(Flanders)在1970年提出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是一种教室中师生教学互动行为的观察系统。FIAS的作用在于运用一套代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在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发生在教室互动情境中事件的影响,以帮助教师了解并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FIAS出现之后,引发了许多对教室内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系统和方法的研究。一般而言,教室观察大致可分为两个取向:一是“量化观察法”,以系统的规则、记录方式来进行的系统观察;另一种是“质化观察法”,结合人的主观意识的观察技巧。作为教室观察的方法为求观察的广度与深度,理应兼采“量化观察法”与“质化观察法”。在各种教室观察方法之中,以弗兰德(Flanders)在1970年所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发表的年代最早,分类最为简明,易于执行与解释,而且能兼顾质的研究之特性与量的研究之客观优点。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一)概述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强调教室内师生的教学互动行为,它采用一套系统的、兼顾直接与间接教学风格的行为分类方式对教室

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类。同时弗兰德对每一类行为都下了操作性定义,以便教师及教学督导人员进行操作。弗兰德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弗兰德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弗兰德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弗兰德将教室中所有师生的语言互动情况分为10个类别,,,,其中1~~~~7类均为类均为类均为类均为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状况;第第第第8和第和第和第和第9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类则是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形;在上课中,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外,还有第还有第还有第还有第10类类类类,,,,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则是记录教室可能出现的静止状态((((安静或混乱安静或混乱安静或混乱安静或混乱))))。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说明事实时都属于“讲授讲授讲授讲授”((((第第第第5类行为类行为类行为类行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教师让学生上前演示、、、、推理推理推理推理,,,,如如如如“现在现在现在现在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请某某同学上来演示”这属于这属于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道德与法律常识范文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那些? 功能:1.认识功能。2.调节功能。3.教育功能。 作用:首先,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再次,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从本质上看,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2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 3.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4.从作用上看,两者互相补充。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护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 职业道德概述 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其本质是:第一,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联系。第三,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4、职业道德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1. 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2.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 3.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4.职业道德可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 职业道德的内容 4、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有那些? 一、正确认识职业价值。二、树立正确职业理想。三、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感情。四、磨砺职业意志。 7、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人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那些内容? 一、热爱本职,优质服务。二、热情好友,群众至上。三、真诚公道,不谋私利。四、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五、钻研技艺,提高技能。六、开源节流,提高效益。七、遵守纪律,服从调度。八、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如何做好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许多劳教人员就是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到进了监狱才懊悔不已。朋友们,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1、什么是道德修养?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

基于费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的课堂分析

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的中学化学课堂分析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翁建红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是著名的课堂分析工具,它包括三部分: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即量表;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标的迁移矩阵.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的编码系统如表1—1 所示.它把课堂上的语言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十种情况,分别用编码1—10 表示. 然而从新课改的实施理念和信息技术运用的角度来看,FIAS 也具有不足之处,新课改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活动占课堂的大部分。另外化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也决定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如下: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

为表现(7 个类别),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2 个类别),无法真实的了解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丰富的交互活动,但FIAS 无法反映出这一类互动:“沉寂”表达的情形复杂,含义也有所不同,把它们归为一类无法分清楚真实情况,FIAS 转化后的变量数据无法回溯;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活动,也有师生互动,但FIAS 无法反映出特殊的过程;另外,课堂板书也是教师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用“沉寂”所能表达的。基于此,我采用了顾小清老师等人改进了的FIAS,并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作了稍微的调整,形成了如表1—4 所示的ITIAS 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shnology-based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建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一直关注着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并一直致力于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学习氛围,以便于学生更乐学,爱学,在二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动手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而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也是要首先创造出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三法:1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小组团结互助。2在解答问题时,给孩子留下脸面。毕竟人无完人,即使是老师也同样会有疏漏,在评价学生的解题过程时,多鼓励。但也要点评出必须改的地方。3在作业时要针对当堂课的重点分类明确的布置作业。切忌不要全留,全些,造成孩子厌学的情绪。

二、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面对着枯燥无味的数学课本,很多孩子第一时间选择了逃避。从而让数学成绩一落谷底,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呢,在多次的备课和上课中,我探索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课前认真的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当前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经 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开始上课就把学生吸引过来,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乐趣,使学生兴趣浓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反应敏捷,情感丰富,活泼好学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渲染起浓烈的情感气氛,激起共鸣,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开始,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组长都是数学高手,让他们既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也是帮助老师管理课堂秩序,同时,小组评比也是有章可循的,每一周,评出最优秀的小组,给与奖励,同时,对后面的小组进行教育,帮助,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和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时间,学生人人爱组,各个互助

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

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FIAC) 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FIAC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观察研究,它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10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即一个表示这类行为的数字),如下表。 案例1、时间取样观察 将一堂课40分钟划分为800个单位,每三秒为一个单位。并设计成800个空格的数据表。然后将每个三秒出现的言语行为类型的号码记录在数据表相对应时间的空格中。 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 下面是一堂课开始时师生对话的记录示例(每句话之后的号码,代表言语行为的类别)。 教师:同学们,已经上课了,请大家安静坐好!(6) (之后三秒钟内,全班鸦雀无声)(10) 教师:王强!别趴桌子了,准备上课!(7) 教师:好!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三角函数的性质。(5) 大家好像很兴奋,看来很喜欢三角函数的知识。(1) 谁知道三角函数的性质?(4) 学生:老师!我知道。三角函数 (8) 根据上述对话,观察记录依次将号码填入记录表格。 在整节课的时间内,每隔3秒钟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从精确意义上讲,记录此表的最好方法是对照课堂实录,结合定格的方式记录。因为我们是现场听课当堂记

录,所以只能两人合作,根据个人的瞬时间里的主观判断进行分类记录,现将对高中数学一课的记录进行分析反馈。

合计 1:共36频次 2:共356频次 3:共7频次 4:共150频次 5:共27频次 6:共242频次 7:共72频次 数据统计表: 数据呈现: 1、本节课总体时间偏长,共花了44分30秒。 2、师生活动时间分配不当。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而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等活动时参与较多,时不时地把学生的话语“抢”来自己说,把自己变成了突出的事件了。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明确地凸显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教师与学生活动时间比例相当,说明教师还没充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从教师活动的三个类型比例看,教师过于侧重讲解,虽然这是一节概念课,但从教学情节看还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师的讲解却占了其活动的 89.22%,一是教师教学语言不精练,二是教师课堂提问度不够,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此外,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过少。课堂中教师极少评价,更不用说是表扬了。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 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立论纵观历史长河,朝代的更迭伴随着一步步法律的倒台与出现,而人类的道德光芒却依旧代代传承下来,追根溯源,道德的积累与实践是法律出现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这个基础才使得各种法律得以萌芽。 为阐述我方观点,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良好的道德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道德所具有的这些作用是法律所不具有的,因此与法律相比,除了约束的作用外,道德因其无法替代的附加价值,因而具有无法逾越的地位,更进一步讲,道德的影响不仅会改变个人,对于全社会而言,道德更是会促进社会全面的和谐与发展,它是人类千年传承发展出的美好文明,只有在道德风尚广播的作用下才社会才会维持稳定,因此从道德与法律的影响范围上讲,道德的作用更加具有广泛性。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虽然在执行上具有很强的力度,但是如果道德不被重视,一切用法律解决的话,社会必将混乱,况且法律至今尚未完善,在这种不健全的制约下,道德是唯一可以填补法律漏洞的方式,而且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受到的也多是道德约束力,有些法律也只能针对个别的群体发挥效力,所以比较道德与法律的效力,道德的效力更优于法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两者的影响范围上看还是从两者的作用效力上看,我方坚持认为道德比法律更为重要。 1、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谐的灵魂,道德是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力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 提出的“”不就是和谐社会的吗而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吗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就是和谐社会的依据吗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原材料”就是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薛锦池 摘要: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身为人师的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开放性问题,数学生活化,恰到好处的赞扬等,都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育数学活力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活力。而教师则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可尝试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兴趣没有了,还谈什么活力课堂。因此,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

如何“激”,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热爱学生,亦师亦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正所谓“亲其师,听其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例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许多情感问题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去处理,早恋现象是最平常不过的。试问身为老师的自己,何曾不年少。如花季节,情窦初开,对异性心存爱慕,又有何不妥?此时,如果教师不注重疏导而只是盲目打击他们,只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讨厌这位老师,甚至躲得远远的。我们先不管学生原本喜欢这学科到什么程度,但如此情形之下,学生上老师的课还会有好心态吗?久而久之,也定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成绩必然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更容易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课堂的活力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培养祖国希望之花的园丁,我们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这里谈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的欲望。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

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法1:36÷(36×1/6÷4)-4 ;解法2:(36-36×1/6)÷(36×1/6÷4);解法3:4×[(3 6-36×1/6)÷(36×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法4:1÷(1 /6÷4)-4;解法5:(1-1/6)÷(1/6÷4);解法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法7:4÷1/6-4;解法8:4×(1÷1/6)-4;解法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既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领域中,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共同调整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体表现在: 1.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 统治阶级道德和法律都产生于同一经济基础,并服务于该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决定了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依存。法律的基本问题,即利益问题,而利益要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利益能否实现又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评价。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共存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相互依存。 2.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 统治阶级道德有许多原则、规范、基本内容和要求,对法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的立法活动,必须与其道德要求相适应。随着道德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必然影响法律意识的发展,从而向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法律要求。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被明文规定在法律里,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他们的道德要求、重要原则予以确认,使这部分道德要求,同时也成为人们法律上的义务。 3.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 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的职能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的限度内,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以此来协调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的理想秩序。但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上各自从不同的方向来调整社会关系,两者的社会作用是有限的。因此,统治阶级道德与法律互相弥补对方调节的盲区,法律调整的范围需要道德的辅助,道德调整的范围也需要法律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来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