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镇化_(2014092503701.pdf)

新型城镇化_(2014092503701.pdf)

新型城镇化_(2014092503701.pdf)
新型城镇化_(2014092503701.pdf)

决策要参

国家信息中心第36期(总第440期) 2014年9月25日

本期导读

本期焦点…………………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

镇化 (2)

发改委:从五大领域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 (3)

统计局:2020年基本建成城镇化统计指标体系 (4)

各地实践

河北省:实现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5)

山东省:以“就地城镇化”带动农民居

住聚集实现非农就业和产业发展 (6)

江苏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7)

广东省:推行强县扩权试点“省直管

县” (9)

山西省: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

总体布局 (10)

安徽省:探索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

城镇化道路 (11)

贵州省:因地制宜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

建设 (12)

云南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城镇 (13)

宁夏自治区: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14)

福建晋江市: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市民和农民融合历史和文化融合 (16)

云南红河州:重点抓“八个字”推进城镇化改革 (19)

国外经验

亚洲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启示 (21)

观点精粹

张永岳、王元华: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 (26)

童中贤: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需解决

产业、人口集聚度低难题 (27)

内部资料

本期焦点

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会议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所有试点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

2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

本期焦点

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改委:从五大领域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

2014年,发改委从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五方面改革入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现有城镇建设征用土地制度,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建设用地和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的流转制度。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使城市政府的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融资工具,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好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建立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努力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来源:中国政府网)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 3

本期焦点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4 统计局:2020年基本建成城镇化统计指标体系

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9月,国家统计局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统计标准体系、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要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决策和管理,力争使城镇化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城镇化统计是科学监测和评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家统计局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改进城镇化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力争在2020年,使城镇化统计标准更加科学,统计调查制度更加健全,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更加完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及时准确;显著提升城镇化统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统计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为此,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改进城镇化统计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

完善城乡划分方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城乡划分办法,客观反映我国城镇和乡村地域;建立和健全城乡划分工作流程,完善城乡划分管理系统,提高城乡划分标准和方法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严控城乡划分质量。按照城乡划分标准,严格核定各地城乡地域的范围和变化情况;加快建立城乡划分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和评估方法,严格审核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通过系统筛查严格控制城乡地域划分的质量;积极利用卫星影像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级地域和特殊地域的位臵、边界、驻地和连接状况等进行甄别、验证、核实,确保城乡地域库中城乡属性和城乡分类代码真实准确。

完善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在人口变动调查中增加反映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医疗、养老、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市民待遇等情况;在城市社会经济统计、县域社会经济统计等调查中增加反映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城镇化质量的指标;建立综合反映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充实和完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健全城镇化统计相关的人口调查制度。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要求,提高年度调查样本对省级城镇化率推算的代表性,做好抽样框编制核实以

各地实践

及抽样分层,强化对省(区、市)扩大调查样本的规范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口变动调查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统一核定各省(区、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人口普查为基础,做好非普查年度城镇化相关数据的准确推算,加强并完善各省(区、市)城镇化率数据的审核评估,建立健全城镇化率国家统一审核评估制度,充分利用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城镇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务情况、城镇常住人口产业结构情况等指标,对各省(区、市)城镇化率进行统一审核评估;利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居住证制度和大城市积分落户制度等信息,评估常住人口数据质量。

建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体系。尽快完善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输出地调查,准确掌握农民工规模、流向的动态变化;适时开展农民工输入地调查,详细了解农民工生活状况以及与当地居民的差距;逐步建立以周期性人口普查与调查为基础、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常住人口统计与户籍人口统计互为补充、输入地与输出地经常性抽样调查相互配合,科学完备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统计调查体系。

同时,国家统计局已将上述六项重点改进工作逐项落实到了相关专业司,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城镇化统计将成为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国家统计局要求各相关司级单位及各级统计机构,切实增强做好城镇化统计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全面深化统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大力推动城镇化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来源:国际在线)

各地实践

河北省:实现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

县城要承载起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必须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河北省有114个县(市)建起了项目库,谋划千万元以上城建重点项目620个,完成投资489亿元,建设了一批道路、供水、供热、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关系民生、有效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项目。

园区是产业聚集的平台,是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更是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为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各地都把园区纳入县城整体规划,与县城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推进,使园区与县城做到了资源共享、设施配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 5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6 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市场的办法,解决瓶颈制约

各县(市)积极推动融资创新,设立城投融资公司;建立县城建设投融资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城建融资的业务指导。目前,河北省已有90个县(市)成立了124个投融资公司,其中56个公司正在向市场化转型。2014年河北省又对37个投融资试点县(市)补贴资金4.1亿元,作为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启动资金。

为筹措城建资金,各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民间活力。肥乡县全面放开城市开发市场,允许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投资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近年来,先后筹资110亿元,建成了图书馆、体育场、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曲周县通过采用BOT 模式、出让市政设施挂名权、引进财团注资建设等方式,构建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灵活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的资金运作体系。5年来,完成城建投资16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90项。

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和“高压红线”的双重压力下,河北省各地创新思维,向存量要地、向旧城改造要地、向节约集约利用要地,为城市建设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滦平县因地制宜,积极利用低丘缓坡地,引城市和项目上山,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青龙突破常规思维,对旧城进行大力度改造,通过高效集约综合利用开发,实现了向存量要地。(来源:河北新闻网)

山东省:以“就地城镇化”带动农民居住聚集 实现非农就业和产业

发展

山东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以“就地城镇化”带动农民居住聚集、实现非农就业和产业发展。

2014年9月3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将有1.4万个左右村庄纳入城市与小城镇,居住约1400万人口;2.1万个左右村庄撤并组建农村新型社区,居住人口约1800万,在城镇化改革中保留3万个村庄。《规划》预计,到2030年,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减为3750万人、2970万人。农村人口大致减少三成左右。

德州“就地城镇化”经验

山东省德州市在城镇化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就地城镇化的思路,即:“两区同建”实现就地城镇化。“两区同建”指一手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手抓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两区同建”实现了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城镇集中、产业向

各地实践

园区集中。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园区建设农民由个体生产者转变为园区产业工人,既有土地流转形成的经营性收入,又有园区打工形成的工资性收入,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得2013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3%,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来自园区的收入占到了农民总收入的45%以上。

2030年农村人口减少三成

山东城镇化改革将新建7000个社区,农村户籍人口的减少是大势所趋。

根据已实施的城镇化改革,1996年至2013年,山东省行政村数量从8.3万个减至6.5万个。农村人口数量也随之减少--从2000年至2013年,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从6880万人已经减至54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从5782万人减至4502万人。

《规划》表示,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山东省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特征,未来一段时间,人口转移仍将延续这一趋势。按照《规划》思路,县(市)和重点镇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向农村新型社区集聚是农村人口聚居的必然,兼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后山东将进一步完善县级城市和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转移、大量村庄规模的持续缩小,人口重新聚居、村庄合并将成为必然。

《规划》指出,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愿望,在“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时,对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不力,有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建设中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要素考虑不足,忽视乡村特色。因此,山东规划在城镇化改革中保留3万个村庄,其中含5000个中心村和2.5万个基层村。(来源:21世纪网)

江苏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年5月,江苏省召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指出江苏省将继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江苏省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子。到2020年,江苏省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2%,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

推进住房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江苏省明确,要建立市场配臵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与人口流动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以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7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8 公共租赁房为主要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并因地制宜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同时,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将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十二五”期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35万套,到2015年全省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重点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实施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努力解决好困难群众基本住房保障问题。针对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江苏省将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合理规划布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努力实现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全覆盖。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力改善人居环境。江苏省将加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能够长效运行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脏乱差”现象回潮,并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同时,加强与村庄环境整治的协调联动,优先支持尚未开展整治的村庄实施试点,着力推进集中连片、区域整治。

对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江苏省明确,将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同时,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系统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进一步解决好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打开“两横两纵”新格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东陇海线为两条横轴,以沿海、沿大运河为纵轴,以轴线上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周边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为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沿江城市群、沿海城市轴、沿东陇海城镇轴和沿运河城镇轴。同时,要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即着力提升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着力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发展、着力强化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此外,还将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在城镇功能定位、产业经济发展上加强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上促进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上注重统筹协调,把城市群、城镇轴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的核心区域,并继续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保护应有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江苏省明确,从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入手,统筹城市功能布局,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尊重自然山水环境,保护历史人

各地实践

文资源,实现产城融合、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和谐宜居;提高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塑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建筑文化、园林艺术和空间特色,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建设,增加更多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对旧城改造要坚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对历史街区、历史村落、历史建筑必须给予足够尊重,对于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必须尽可能地予以保护。(来源:中国建设报)

广东省:推行强县扩权试点“省直管县”

2014年9月,广东省发改委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订《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对象推进人口城镇化,以城镇群、大都市圈和县城为主体形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和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理想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管理和现代治理水平,创新城镇化发展机制,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入户:放开直系亲属随迁广深除外

《规划》提出,逐步消除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本地居民在身份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适当提高举家迁移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比例,优先将在城市稳定就业、有较高收入并长期生活的“沉淀型”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

《规划》将全面放宽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以外城镇的直系亲属随迁限制,全面放开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外的建制镇和中小城市有合法稳定职业、固定住所人员的落户限制。

交通:广珠城轨有望接驳澳门轻轨

加快港珠澳大桥、港深西部快速轨道、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规划建设,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香港段、深港机场接驳项目、广珠城际轨道与澳门轻轨接驳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和与香港西部通道相衔接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住房:住房公积金和补贴覆盖扩面

形成以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探索通过房地产税等措施,促进闲臵住房出租。建立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根据定价标准及个人出资数额,确定个人和政府或者个人和有关单位持有住房产权的相应比例产权。

关于房价上涨压力,《规划》提出合理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增加普通商品住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9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0 房用地供应,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缓解市场供求矛盾和房价上涨压力。

此外,还将扩大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覆盖面。研究扩大公积金缴存覆盖面的措施,适时启动公积金缴存使用立法,推进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调整,推进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和房租,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社保: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广东还将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把入户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采用公租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条件。2014年底前加快启动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户籍: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制

《规划》提出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以及其他所有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称广东省居民户口,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拓展居住证社会应用功能,实现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卫生保健、职称评定等权利和公共服务“一证通”制度。

管理:推行强县扩权试点省直管县

《规划》提出试点“省直管县”,合理划分市、县两级政府事权,逐步调整现行市带县体制,推行强县扩权,试点省直管县。近期重点探索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打包统筹使用、省级直接给县级单位下达土地指标等,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政策保障制度。

推行强镇扩权,把珠三角地区符合条件的少数“巨型镇”升格为市,在不调整行政级别下赋予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推进强镇战略。向中央政府积极争取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将符合条件的镇按照城市要求合理配臵资源和统筹规划建设,实行城市管理。(来源:新华网)

山西省: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 2014年5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了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重点任务。2014年,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质量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牵引,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上党城镇群、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为先行,着力发展“大县城”,加快建设小城镇,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资源环境集约化,力争在重点领域

各地实践

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突破。

主要目标包括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等4大类。其中,城镇化水平目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为54.06%,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求为34.01%,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30项重点任务是:制定城镇化规划和意见;提升规划编制质量;促进农业

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推行公交优先;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加快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宽带接入能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已核准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启动绿色建筑集中区建设;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推进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大县城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搭建投融资平台;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其中,每项任务都有完成时间、工作内容、完成效果等具体详细要求,并标明了牵头单位。(来源:中国政府网)

安徽省:探索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安徽省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在全国率先打破进城农民落户门槛限制,实行居住证制度,并以医改、社保、保障房等措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户籍改革、农地改革、投融资机制三管齐下,力求突破新型城镇化“人钱地”三个基本要素的瓶颈制约。

安徽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转变了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单纯追求经济规模观念,变成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发展,如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就业求职等需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着力形成以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格局,取得了较好成效。200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35.5%,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47.9%,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之前的7.5个百分点缩小到5.8个百分点。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缺钱”和“缺地”的问题。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11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2 建设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安徽在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整合政府性融资平台,探索融资新模式,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健康发展,开展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权等专项债券试点,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多领域合作,研究制定非公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等创新模式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为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安徽公布了农地改革时间表,2014年将在20个试点县启动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建设,并于明年完成试点县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7年在全省推开,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安徽省还在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优化和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发力,安徽省将继续创新探索,以开发区产城一体化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城镇化布局,发挥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来源:中安在线)

贵州省:因地制宜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

贵州围绕展示美丽乡村“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着力落实规划、推进项目、突出特色,努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城乡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贵州结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风情、自然、资源等实际,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

夏云镇是全国第三批综合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和贵州省42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近年来,夏云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优势互补”的特点和与县城同城化发展的要求,完成原14个行政村村庄整治规划和12个农村集中建房点规划,城镇建设规模由4.5平方公里增加到9.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发展也带动夏云镇运输、建筑、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安顺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旧州、夏云、大西桥、七眼桥、宋旗、幺铺、大山、江龙、水塘、天龙、白岩、轿子山、乐平、马官、永宁建设了15座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在黔中城市群版图上形成了集和谐家园、产业乐园、山水田园、世外桃源于一体的小城镇示范带。2013年,安顺城镇化率提高到39.5%,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乡镇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294.9

各地实践

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9475.4公顷,城镇新增就业15.04万人,新增创业户4600户,创业带动就业91578人,新增小微企业2597家。

贵州把小城镇的发展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来审视,全面推进了一批发展潜力大、生态条件好的绿色活力小城镇加快发展。2013年10月,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坚定了贵州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路径。截至2014年7月底,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8+X”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3.7亿元。《意见》实施近一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增加为114个,示范小城镇在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上“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源:贵州日报)

云南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城镇

2014年4月,云南省印发《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继续坚持“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山地城镇、突出中小城镇、实现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坚持“人本、集约、智慧、绿色、特色”的理念,以人为核心,以人口城镇化为重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城镇,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注重产业支撑和增加就业,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坚持生态文明,强化城镇建设空间管控,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山水、沿边、多民族特色,强化特色城镇建设;创新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遵循“以人为本、幸福和谐,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产城融合、互促共进,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统筹城乡、协调推进,科学有序、因地制宜”的原则。

《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达到5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1.2个百分点左右,再新增500万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布局进一步优化。“一区、一带、五群、七廊”的云南省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六大城市(镇)群聚集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滇中城市群一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13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4 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滇西、滇东南城镇群成为云南省区域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云南省城镇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7个层次的城镇实现协调发展,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新型社会管理机制基本建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有效进展,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山地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建设集约紧凑,城镇特色进一步突出。

城乡一体化成效显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以城带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产业、生态保护融合联动,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密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城乡一体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投资和公共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城镇文化特色浓郁。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城乡文化特色得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避免千城一面,城镇个性鲜明、形象突出、文化特色浓郁。

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财税金融、就业创业、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来源:中国政府网)

宁夏自治区: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2014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格局初步建立,基本形成级配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空间紧凑的新型城镇体系。

《意见》强调,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

各地实践

的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加快建设银川市、吴忠市、宁东新区构成的“大银川都市区”,使之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引擎和发展平台;推进石嘴山市、固原市、中卫市三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区域空间组织核心。

打造沿黄河、沿清水河两条城镇发展带。积极培育太中银和银宁盐两条城镇发展轴。加快发展平罗、盐池、同心、西吉、隆德、泾源、彭阳、中宁、海原等大县城,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培育成为小城市。集中打造42个工业、旅游、商贸等具有较强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辐射功能的重点镇,带动周边农村就地城镇化。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重点建设2000个左右中心村,促进散居村向中心村集中,边远村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迁移,近郊村向城镇区集中,城中村向城市社区发展,形成“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级配合理的城镇和乡村体系。

建设银川-宁东-吴忠-青铜峡-银川环形城际铁路

《意见》提出,将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国际机场,增开银川至吉隆坡、莫斯科、利雅得、开罗等国际航线,推动对阿落地签证,努力将银川建成重要的航空物流中转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

推进中卫、固原支线机场扩容,启动建设石嘴山支线机场。开工建设银西铁路和甘武、包兰、宝中及太中银定边至中卫、银川铁路复线,积极规划建设呼包银兰客运专线,形成拉动宁夏、辐射陇东蒙西的区域高速铁路圈。

构建“四环一轴”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西线高速建设,推进京藏、青银等高速公路改扩建,畅通省际、市际、县际、乡际道路连接。

打造城际快速交通干线,建设银川-宁东-吴忠-青铜峡-银川环形城际铁路,开行石嘴山-固原城际列车。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意见》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宽银川市区入户限制。凡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人口在建制镇和中小城市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职业、有意愿、有能力的,可直接转为城镇户口。

建设和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施分类移民,把具备条件的移民直接市民化。

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15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6 金制度覆盖范围。面向进城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免征印花税。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改革考试教育制度,实现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

城市住宅高度控制在县城6层,地级市10层,银川18层以下

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意见》要求强化质量效益,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同步规划建设城镇道路与供排水、燃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电力、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2014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建道路、城市新区推行综合管廊和共用管沟。

按照改造更新与创意保护并重原则,加大旧城区、旧厂区、旧小区改造,限制老城区建筑密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创造舒适安全生活空间,城市住宅高度县城控制在6层左右,地级市控制在10层左右,银川市控制在18层以下。

实施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八大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用3到5年时间,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危窑。到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乡(镇)和90%规划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探索承包地、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补偿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中国政府网)

福建晋江市: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 市民和农民融合 历史和文化融合

福建省晋江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突出融入融合,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突出同城同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突出品质品位,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突出互动联动,推动产业支撑高效化;突出根脉

各地实践

文脉,推动地域文化品牌化。

晋江在产业和城市融合、市民和农民融合、历史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对各地的城镇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市民和农民融合,保障覆盖待遇均等

晋江市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同待遇,实现了“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进得来,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28项市民待遇,目前已办理110万人;二是户籍全面放开,不设门槛,无房也可以落户,去年来已有9665人转入。

留得住,须靠住房保障。晋江市建立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企业员工宿舍、安臵房和人才房等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安臵房,地点好、质量好、价格适宜,市里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四级联动”,创造条件让外来工购买安臵房。

融得入,得从文化入手。着力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融入企业、学校和社区,有归属感。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晋江市通过同城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式,推动城乡待遇均等化和城郊村、城中村就地市民化。据统计,晋江城乡低保的受益对象超过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62.2万人,有12万名60周岁以上居民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同时,晋江建立“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维护被征地人员合法权益。

为营造城市吸引力,晋江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在教育方面,晋江将全市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晋江本地学生一样的入学升学权益。2014年8月,在晋江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达20.33万人,占总数的58%。

产业和城市融合,发挥集聚带动作用

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偏弱,是晋江的一大软肋。2010年,晋江开始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以梅岭组团为出发点,晋江拉开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城市建设布局。近年来,相继实施352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41条道路功能完善、景观提升和立面综合整治。教育、卫生、文体、市政配套、社会福利等5个系列的资源得到整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17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18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晋江市注重规划先导,在“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发展格局下,把以人为本、环湾向湾、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成片开发,近年来,晋江市共成片改造了16个组团、片区,每年提升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注重功能完善,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臵房建设的用地占三分之二,商业开发用地仅占三分之一;注重生态优先,4年来晋江市新建、扩建公园20个,新增水面3100亩、绿道28.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5万吨,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晋江坚定推进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突出互动联动,解决产业升级高端化问题。

结合城市改造,晋江把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实现产业集约集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增量优化,布局了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大批高端商业综合体,培育了新型业态,优化了经济结构。晋江还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启动实施“一区九园”开发区拓展规划,专业化特色园区和品牌工业园同步推进。2012年新拓5个专业园区,13个品牌工业园全面推进,带动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形成了产城乡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局面。为发挥城市集聚带动作用,晋江还培育壮大了一批高端商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港口物流、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2013年,晋江市三产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新兴业态蓬勃壮大,聚集了更多的人气和商业气息。

历史和文化融合,延续城市根脉文脉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保留、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晋江市在城市核心区—五店市传统街区实施保护性开发。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改造,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理格局、特色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集中展示闽南文化。

在城市改造时,晋江市并没有简单地大拆大建,而是将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传统民居由点及面、从线到面、凸显规模、彰显特色地可持续利用,并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分为3类进行保护:对于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对于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

晋江还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

各地实践

南元素、华侨元素。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开展晋江市传统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经验,成片保护陈埭涵口、灵源灵水、龙湖檀林、龙湖衙口—南浔、金井塘东、金井福全—石圳—溜江、深沪科任、东石玉记、安海九房、永和旦厝等10大古建筑群,以此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双赢。(来源:东南网)

云南红河州:重点抓“八个字”推进城镇化改革

2014年,云南省启动滇南中心城市群,即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建水县、弥勒市城镇化改革试点。2014年8月8日,云南红河州印发《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的意见》,红河州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

着力解决好“人”的问题,到2020年,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0%提升到60%首先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红河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0%提升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25%提升到50%。

此外,还将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5市县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左右,城镇人口突破2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同时,构建与城镇人口聚集相适应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镇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资源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

着力解决好“权”的问题,简化审批,建立城市间审批事项互通互认机制红河州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简化审批,建立城市间审批事项互通互认机制,凡在州域内审批过的项目,在本州任何市县均可落地。此外,还将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并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着力解决好“通”的问题,变“一群城市”为“一个城市群”

一是加快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在城市群内部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公路为基础,有效衔接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

二是加快构建州域综合交通网络。红河州正在抓紧建设两个机场—红河蒙自机场和元阳哈尼梯田机场;三条铁路—云桂铁路红河段、蒙自至河口铁路、弥勒至蒙自铁路;六条高速—蒙自绕城、蒙自至文山至砚山、石屏至红龙厂、泸西至弥勒、石林至泸西、弥勒至华宁等高速公路。

三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蒙自为主枢纽,以个旧、开远、弥勒、建水等为二级枢纽的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并构建以交通枢纽节点为基础的城市综

整合最新观点辅助科学决策19

各地实践

整合最新观点 辅助科学决策

20 合体,依托交通枢纽节点,规划实施若干城市综合体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着力解决好“地”的问题,健全农转城人口在农村的土地权益保障机制

红河州将加强规划管理、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同时,还将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业转移进城人口在农村的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做到“确权到人、权随人走、带权进城、同城同权”,并缩小征地范围,推广农民依法自主开发集体土地模式,实施旧城改造,盘活存量,拓展增量。

着力解决好“钱”的问题,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融资平台,组建红河发展银行和红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增加金融产品供给。二是,通过进外资银行,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组织等等,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互助担保机制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着力解决好“业”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民就业创业

优化产业结构:一产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原则,加快北部百万亩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二产按照“高端化、终端化、轻型化、园区化、特色化,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产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此外,促进全民就业创业,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着力解决好“房”的问题,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规划建设10万户

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到2020年,红河州完成做特民居52万户,做美村庄6800个,做优集镇140个。此外,还将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到2020年规划建设10万户,其中,到2017年完成8万户。目前红河州已组建了棚户区改造投资建设公司,正积极推进工作。加快发展城市房地产业。通过城市房地产的发展,提高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能力。

着力解决好“活”的问题,融入“一带一路”、搭建开放平台

一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国际大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打通经越南和广西的两条出海口,从战略层面积极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二是,搭建开放平台,高水准建设国家级蒙自经济技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我们总结了建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终于实现了国际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使14亿多的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X,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摘要:新型城镇化,精细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 Abstract: A new type ofurbanization,finemanagement will bereflected in the”information”,”intelligent”.Eighteen major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adhere to the road ofnew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andtownmutualcoordination ofbenign interac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Visibleurbanizationprogress in the futureis no longer areinforcedcementtype”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city,smartcity.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connotation;three 前言: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 第 1 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A. 政府引导 B. 覆盖全民 C. 可持续 D. 以上答案皆是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 题: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A. 统筹城乡发展 B. 统筹区域发展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3 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A. 新农合 B. 城镇居民医保 C. 城镇职工医保 D. 商业保险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4 题: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A. 第三产业资本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B. 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C. 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D. 第一产业中技术研发岗位的需要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5 题: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A. 商品有利于向城市流动 B. 农民在市场中地位提升 C. 公平竞争 D. 没有政府管理约束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6 题: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A. 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B. 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制度 C. 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管理为主的制度 D. 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管理为主的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7 题: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A. 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 B. 加强惩罚措施的制度 C. 建立非正式的制度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近期出版的主要书籍综述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李兵弟著 该书根据省域、市域、重点地区、县域、村镇等五个层面,精心选取了来自全国东中西不同地区的25个案例,凝聚了众多“三农”领域、城乡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城乡规划管理实际工作者的才智与心血,展示了当前城乡统筹规划探索的多元化局面。该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8%。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有机的社会整体,把城镇的繁荣发展与农村的转型发展作为互相关联的发展进程,实现城镇与农村互促共进,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同时,该书还总结了部分地区和单位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比较全面地、正面地阐述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法理、基本技术和规划方法,对基层的大量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与规划方法的升华,坚持保护农民利益、集约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科学指引。 《中国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和总体思路,展望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基本趋势,研究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城镇化、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李强著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