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和内容,以及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知识分析:

重点: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全面改革的关系;掌握和认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难点: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为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我们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历史的新时期,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改革开放的国内国外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从国内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迫使我们必须改革开放;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际看,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 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p138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A.改革开放的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B. .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二次革命”,是针对民主革命而言。(与民主革命相比有共性3点,性质都是解放生产力;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即都会引起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变革。);其个性(3点)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和对象;改革开放的内容和程度;改革开放的形式和手段都有很大的不同(急风暴雨的暴力式的质变与有领导有步骤的量变之别)。

a.经济制度(体现生产关系本质制度);

b.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式);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开放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开放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3.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提出了区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反映社会本质)和具体体制(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经济体制)p16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改变,而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邓小平将其称改革开放政策,即为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和开放是强国之路.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4.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历史潮流,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

(1)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2)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如何在新时期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认识到,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3)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认识基础。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可靠保证。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理论)

马恩列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

之义。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毛泽东只能对社会主义矛盾作最一般的概括)p139-p140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找到了基本形式,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实际出发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标准)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突破)

把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统一起来;(新认识)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新判断)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改革的历史进程是循序渐进的。先农村后城市,1992年后,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加快全面改革的进程。

(3)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当然也要包括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4)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绩是巨大的。大家有目共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世界地位。中国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实际上改革就是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四大特点,这四个特点成就了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

第一个特点,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彻底改变了经济的发展和道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经济增添了活力,这些制度创新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改革是量力而行的。中国的改革并没有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采取非常激进的办法,而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力,根据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根据经济的发展量力而行,一步一步地去进行的。正因为这样,改革的同时维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个特点,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总的来看,因为我们明确的目标是过河,只要我们能过河,那么开始时摸着石头也是必要的,当然我们在改革取得了成绩之后,会有更好的工具。回顾30年的改革,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逐渐的变化,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循序渐进的。

第四个特点,改革是路径依存的。“改革就像下象棋一样,你走第一步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你今后的几步,所以你一步如果走得不合适,那可能以后的几步就都会受到影响。”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内容)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没必要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政策)它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这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关系)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邓小平重要的治国思想。

A.三者的各自功能:

(1)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必备的政治社会环境。它指的是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即共建和谐社会。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是主要矛盾。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

强大动力。

B.处理好三者关系得原则: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累起来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其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发展需要改革,不改革就不可能加快发展;发展和改革需要在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而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实现。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总之,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有两个开放政策,将其称改革开放政策,即为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并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式的敏锐把握的结果。马克思在他的时代就阐述了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思想,揭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方向。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而使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经济日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他突出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不断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现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时期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学会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国内外的客观依据;

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而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行对外开放,是利用外部力量来促进本国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地大人多,资源相对贫乏。在这样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外国。只有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本国的资源状况,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她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有实力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学习、借鉴外国经济技术方面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对所有国家都开放;多层次:特区——内地梯度开放;宽领域:各种市场、各种资源都包括。P173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

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

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2)2001 年12 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自然会有新的特征、新的任务,要实施新的战略。从新的特征看,就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新的任务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增大;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渐增多。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实施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果说前一个时期的开放在“引进来”上下的功夫更多一些,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这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加成熟,要求也更迫切了。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把出口增长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转变为具有自主品牌技术含量高附加质的出口。要培植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组建生存和发展能力强的经济航空母舰。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等。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要加强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培训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要组织国有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和技术转让的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国际性的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4)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

补充:有关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的关系见补充资料。

总结: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

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29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思考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五)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

教学资料:

>>基本概念

1.改革: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1978 年以来的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新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即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理论精华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文献经典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 年9 月23 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2 页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

——《要吸收国际的经验》(1988 年6 月3 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6 页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年1 月18 日2 月21 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 页

对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

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同上》(1992 年1 月18 日2 月21 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 页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 年6 月30 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 、65 页

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

——《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 年10 月6 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8 、79 页

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在一九八0 年的水平上翻两番只是我们的第一个雄心壮志。我们还必须有第二个雄心壮志,那就是下一个世纪再花五十年的时间,使我们的国家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两个雄心壮志,都更加需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五十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的谈话(1985 年 1 月19 日),1985 年1 月20 日《人民日报》

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年1 月18 日- 2 月21 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 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实践集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实现的“零”的突破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实现的一次次“零”的突破包括:

最早实行联产承包制的农村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 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 户人家一致同意包产到户,并立下“生死状”,按下手印。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发端。

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公司是1980 年4 月,香港伍淑香女士所投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并领到了中外合资企业0001 号批准书。

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是1980 年8 月26 日宣告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

最早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首次正式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1981 年6 月22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首次进行的博士论文答辩是1982 年6 月中旬,6 位研究生分获理学和工学博士学位。

首次大规模开放小商品价格是1982 年9 月16 日,国务院决定将160 种小商品价格开放,实行市场调节。

城市改革正式起步是1984 年5 月10 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城市改革正式起步。

最早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是1984 年7 月在北京成立的天桥百货公司。

中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是1984 年7 月29 日,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自选手枪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是1986 年8 月3 日,沈阳防爆器材厂宣告破产。

最早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是1988 年10 月31 日,上海――嘉定18.5 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了零的突破。

第一所“希望小学”是1990 年5 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援建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南旗镇落成。

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综合体育大赛是1990 年9 月22 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

首家证券交易所开业是1990 年12 月19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此后的1991 年7 月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

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是1991 年12 月15 日建成的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它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独立自主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之一。

首家由国有企业开办的商业银行是1992 年12 月23 日在北京由首都钢铁公司开办的华夏银行。

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是1993 年成立的海南航空公司。

最早的信息高速公路开始实施是1993 年 3 月建立的我国公用信息平台的“金桥工程”。

我国第一条自行研制、全部国产化的光缆干线是1993 年10 月15 日正式建成通车的京汉广光缆干线。

第一笔由我国政府发行的全球债券是1994 年1 月14 日,由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发行10 亿美元全球债券。

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1994 年12 月14 日,由李鹏总理宣布正式开工的三峡工程。1997 年11 月8 日,大江截流工程下游围堰合龙,标志着第一期工程完工。

第一条准高速公路是1994 年12 月22 日正式通车的广深准高速铁路,全长147 公里,列车时速160 公里。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1995 年2 月15 日在南极改建成。

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是1996 年9 月正式全线投入运营的京九铁路,全长2536 公里,贯通9 省市。

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 台电脑,就有1 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再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 台电脑竟只能赚10 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出口8 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 !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 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

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我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美国、日本仅为5% 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 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 、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 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比如,“神舟六号”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路”。对此,美国进行了全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 万美元,而且只卖产品,不给技术。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起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 摘编自〈新华网〉

======================================================================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

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 ==============

30年走过的改革历程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

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

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

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

农政策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

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主要经验

第一,不断创新改革理

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

实践。

第二,紧扣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把改革开放与经济

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第三,把握社会经济环

境和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

改革措施。

改革30年重要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形象,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短短30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生产和贸易大国。而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随着改革开放而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举行。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

决策;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弯路之后,

终于在1978年12月的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了转折点。那就是抛弃“以阶

级斗争为纲”,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是这样表述的:

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

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一重大决策,解决了几十年来一直困扰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这

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解放历程的几点思考]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内容来看待,是在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才明确的,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全过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解放思想,党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精神,党

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晶。因此,讲解放思想,首先要从全局

来看,从整个历史过程来把握。

(二)解放思想的历史过程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曲

线、波浪式、台阶状。

解放思想有时表现比较突出、集中,甚至尖锐、激烈,既呈现出高潮,有

时又相对地缓和、平静,呈非高潮状。就思想解放的高潮而言,我以为,从近

二十年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两次“最大潮”和若干“次大潮”,即高

潮的峰状等级不完全一样。这种区分是相对的,高潮的等级不是讲具体内容,

而是指其社会影响的力度,掀起波澜面的广度。

(三)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最大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它解决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要平反冤假错案,解

放干部,首先就要破除“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十年“文

化大革命”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长

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且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的混乱,是非扭曲。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

小岗村农民大包干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签订"契约",决

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 小岗村农民不忘邓小平 ]

一个本来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6年前这里

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前夕,记者再次来到小岗村,见到了1978年发起「大

包干」的带头人严俊昌等。谈起当年往事,年近古稀的严俊昌以及健在的「大

包干」当事人仍激动不已。严俊昌回忆道:「当时我们心中也确实没有底,只是

为了摆脱贫困,不得已冒着坐牢的危险一搏了,没有小平同志,我们的命可能

都没了,大包干也不可能推行得下去。」

[

有感于安徽省委书记“小岗村的改革旗帜不会变”]

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同意会议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 邓小平: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 对建立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认识。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流传的关于经济特区的“警句”至今难以忘记。比如,“深圳除了五星红旗的颜色没变,其它都变了”。面对国内外种种议论,于是就有了邓小平1984年的经济特区之行。他走一路、讲一路。并且在同年的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l 月29日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2月9日为厦门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事非经过不知难。关于对经济特区的议论,并没有因为邓小平的这次视察而消失。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是东欧剧变,而后是苏联解体。于是又发生了关于姓“社”和“资”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经济特区又成了热点问题。什么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东西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等等。邓小平严肃指出,“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

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

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

息、打开市场”。 因此,“三资”企业“归根结底是有利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在时

隔8年之后于1992年又来到深圳、珠海等地。邓小平在视察中说,“八年过去

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得出结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

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邓小平上述对经济特区反反复复

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起点是何等

艰难。由此产生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1995年12月,卡斯特罗参观深圳后感

叹,“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创造如此奇迹”。

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经验是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重要实践依据

[ 光荣艰巨道远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道路]

精简机构

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发表

重要讲话,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同年5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部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这次改革使国务院各部门从

100个减少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少为3万人。

[ 2007,走向全面的制度创新 ] [ 中改院建议尽快推行大部制 ] [ 中国政府机构改

革的治道变革意义

]

实行联产承包制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及政社分设; [ 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看农村经济的根本矛盾]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阐明了加快以城市

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方向、性质、

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

[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的宏观体制改革 ] [ 我国的社会矛盾

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 经济体制改革第30个年头 将突出三大重

点]

深化企业改革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内容; [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分

析] [ 中小企业改革与经济增长 ] [ 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经济的

发展 ]

中共十三大召开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会议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今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 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进程提出基本判断 ] [ 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 ] [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