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_申丽红_梁小乐_高旭光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_申丽红_梁小乐_高旭光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_申丽红_梁小乐_高旭光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_申丽红_梁小乐_高旭光

·急性脑血管病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申丽红,梁小乐,高旭光

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73例,根据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采集静脉血检测TC、TG、LDL-C、HDL-C,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43.2%vs 6.9%,P<0.05);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较稳定性斑块明显增高(57.1%vs 36.4%,P<0.05);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个数无显著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的存在极易导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稳定性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之一。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动脉粥样硬化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emboli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plaq

ue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SHEN Li-hong,LIANG Xiao-le,GAO Xu-gua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Changzhi No.2 People s Hospital,Chang

zhi046000,Shanxi 

Province,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emboli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plaque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patients.Methods Seventy-three ACI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laque group(n=44)and non-plaque group(n=29).Their serum TC,TG,LDL-C,andHDL-C levels were measured.Their microemboli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by 

color ultrasonography.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erum TG and HDL-Clevel between the 2groups(P>0.05).The proportions of hypertension,diabetes,smoking,andthe serum TC and LDL-C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laque group than in non-plaque group(P<0.05).The rate of positive microembol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laque group than in non-plaque group(43.2%vs 6.9%,P<0.05).The rate of unstable plaques was hig

her than that ofstable plaques(57.1%vs 36.4%,P<0.05).The number of microemboli was not related withtha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Conclu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occurs in most of ACIpatients.Unstable carotid plaques result in microemboli which usually leads to ACI and its recur-rence.Stabil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artery-artery 

embolism.Key words:brain infarction;carotid artery thrombosis;ultrasonography,Doppler,transcranial;ath-erosclerosis

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4.03.005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0313018-

1)作者单位:0

46000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申丽红,梁小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旭光)

脑卒中在我国呈高发病率、

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等四高现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断改变,其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已成为检测脑血流中

微栓子的有力工具[

1]

。临床常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远段发现微栓子,大量的微栓子可以形成所

谓的“栓子雨”,从而提示斑块易损性[2]。本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脑动脉微栓子监测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以探讨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对防治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栓子脱落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或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23±11.87)岁,病程均<7d。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4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32±18.76)岁,无斑块组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6.42±12.78)岁。发病均在72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89±5.33)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排除大脑中动脉狭窄,排除脑干、小脑及枕叶梗死,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排除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严重的全身感染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2 方法

1.2.1 监测脑动脉微栓子 采用DWI公司BOX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微栓子监测软件,患者取平卧位,先进行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然后检测病变侧大脑中动脉,用2MHz双深度探头获取最佳大脑中动脉信号后用头带固定探头。探测深度为45~55mm,监测时间30min。设置栓子相对强度阈值≥9dB,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国际微栓子检测专家组共同认可的诊断标准[3]。短时程<300ms、信号强度比背景信号≥3dB、单方向出现在频谱中以及伴有尖锐哨鸣音。检测时,操作者始终监视显示屏,实时记录栓子信号,并在检测结束后,对照分析自动检测系统记录。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均从病史询问和入院体检记录中获得,患者入院<24h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5ml,化验生化指标。

1.2.2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采用美国Phil-ip HDISonoCT-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5MHz,依次显示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处,观察有无斑块、斑块的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测量管腔内径和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标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局部血管壁增厚者定义为斑块,并依据回声强弱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斑[4]。软斑和混合斑界定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组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例数(%)]

项目 斑块组(44例)无斑块组(29例)高血压21(47.7)a6(20.7)

糖尿病7(15.9)a2(6.9)

吸烟32(72.7)a16(55.2)

高TC血症13(29.5)a5(17.2)

高TG血症11(25.0)7(24.1)

高LDL-C血症10(22.7)a4(13.8)

低HDL-C血症5(11.4)2(6.9)

注:与无斑块组比较,aP<0.05

2.2 2组微栓子阳性率比较 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43.2%vs 6.9%,P<0.05)。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28例(63.6%),其中微栓子16例(57.1%),无微栓子12例(42.9%);稳定性斑块16例(36.4%),其中微栓子3例(36.4%),无微栓子13例(81.3%),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单发23例(52.3%),其中微栓子9例(39.1%),无微栓子14例(60.7%);多发21例(47.7%),微栓子10例(47.6%),无微栓子11例(52.4%),单发微栓子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微栓子检出情况 73例患者中,监测到微栓子21例,阳性率28.8%,记录到微栓子26个,微栓子2个的患者5例、1个的患者16例,栓子信号强度9~22dB。

3 讨 论

脑卒中可由颅内或颅外动脉血管病变引起,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两类,研究表明,斑块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特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 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台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 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 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 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

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 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 及斑块面积指标, 结合血脂变化, 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40个临床病例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绞股蓝能明显降低颈动脉MIT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血清中TC LDL-C 含量,升高HDL-C水平。通过研究绞股蓝对食饵兔AS内皮素- 1(ET-1) 和C反应蛋白(CRP)、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中药绞股蓝能降低高血脂和调节脂蛋白代谢,抗氧化损伤,纠正紊乱的血管舒缩功能,逆转ETmRN过表达,降低ET-1,保护内皮,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调节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银杏叶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活络。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内酯,具有改善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我院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 有助于缩小或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 梗死的发病率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功能为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本草纲目》谓其为“血中气药”。川芎嗪是川芎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具有典型的钙离子拮抗剂的特性, 有较强的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通过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 使用PHILIPS 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即肩下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由下及上,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于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内膜厚度,并观察有无AS斑块,记录斑块性质、形态、数量、质地及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血流参数,如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此病理改变主要累计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其中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部位(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且颈动脉位于颈部较浅表位置,超声易于探及,故多选择颈动脉作为检查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性改变为动脉内膜下斑片状增厚,因而评估颈动脉内膜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预后及转归有积极作用。 有报道称,25%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进行性加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导致的(李凤莉.张丽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另有研究提示,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大量研究也都证实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且超过半数为多发斑块,以硬斑为主,软斑和混合斑也占有较大比例,且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的膨大处,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的高切应力和湍流机械损伤等因素所致(张琴,黄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7-19)。有研究将150例脑梗死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速度情况做比较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阻力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均低于健康人群(相远英.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280-281),提示脑梗死发生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血流缓慢,远端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影响脑部血供。且脑梗死的病情轻重程度与软斑和混合斑出现的概率呈正相关(谢宏.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4):539-540),因此改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状态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为他汀类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存在影响肝肾功能、肌酶等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去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头部针刺透穴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厚度,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病损脑细胞功能得以修复,减轻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4,36(8):1199-1202)。有研究者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观察其对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率、斑块声学密度等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可有效降低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文章目录*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二、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三、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 1.1、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 1.2、高血脂诊断标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检验值如下:tc≥6.22 mmol/l,tg≥ 1.5 mmol/l,ldl-c≥4.14 mmol/l为升 高,hdl-c0.91 mmol/l为降低。血脂异常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 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

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散在的,可以在主动脉至直径3mm的动脉内膜发生,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现已基本清楚,但对这些变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颈动脉硬化斑块怎么治疗1、一般治疗: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 当给予降脂药物。 2、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内在化瘀筛血”配方,清血化脂,从而快速复合降脂,滤除沉淀的脂质、清理聚集的血小板、消融中微血栓等,恢复血液原始溶质比和粘弹度,消除动脉硬化斑 块的血脂形成原因“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消除”血脂紊乱沉淀、血流粘稠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紊乱、内膜粗糙发炎“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内因,从而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斑块的再生和复发。 颈动脉粥样硬化食疗应该怎样1、大豆,大豆所含脂肪主要为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6879776.html,/ 1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不顺畅就往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中风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轻度的动脉硬化不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所以颈部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而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这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从而使脑部缺血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这类病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6879776.html,/dmyhbsz/2014/0807/188947.html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血管内膜 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 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 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血管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血管内膜增厚或颈部血管斑块 形成,则提示全身血管粥样硬化形成。颈部血管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血管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及危害 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部血管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隐匿期(早期)动脉斑块的危害:

1、隐匿危害:血管斑块已形成,但尚无明显狭窄,因此没有器官受累临床表现,但血管血管管壁不断受到侵蚀、局部血流窝状冲击等危害持续存在而身体毫无感觉,这种身体毫无感觉而又持续存在且酝酿致命风险的危害,医学称之为隐匿危害。 2、突发危害:表现为血管斑块易突然脱落、造成突发性事件;因为此时血管斑块的主要成分为脂质条纹,质地松软,斑块表面存在絮状或凹凸不平,同时血管斑块底部与血管血管壁结合较松,附壁系数较低,容易在血流冲击下,造成血管斑块部分破损、脱落或血管斑块整体脱落,形成移动血管栓子,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血管,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突发缺血、缺氧、功能丧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有; a、腔隙性脑梗:早期颈部血管斑块、脑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造成脑血管梗阻,出现脑梗塞或腔隙性为梗塞,从而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 b、心源性猝死: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心脏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而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当脱落的血管斑块堵塞心主血管时,引起心脏急剧缺血坏死,从而引发猝死; 3、逆向刺激性生长、加快原血管斑块增大:增加血管血管管壁通透性,促使脂蛋白渗入、积聚,从而进一步加速原有血管斑块的增生、增长;所以,虽然血管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血管斑块形成,其生长速度会远远大于形成速度;临床上有很多例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微小的血管斑块,而血管斑块形成后,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几年间就呈几何倍数增大,这种危害,称为逆向刺激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使血管斑块加速生长; 4、顺向播散性生长、刺激新的血管斑块形成: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对血管血管产生系统性危害,不但对局部血管有危害,而且还会对血管血液粘稠度、血脂、脂蛋白、血流度等,都会产生危害,这些危害持续存在,会刺激其他部位的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这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颈部血管斑块,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后短短几年间,就发现脑部血管或心脏血管也出现了新的血管斑块;这种现象,称为血管斑块的顺向播散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刺激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 5、加速血管硬化:血管斑块和血管硬化,属于互为因果关系,血管硬化可以刺激血管斑块的形成,而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血管血管内壁的顺滑性,造成血管血管内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 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 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讲解学习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 酸,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 内皮素表达,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LDL-C水平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 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身体比较特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生病,而且越是老年人越容易生病,因为老年人抵抗力越来越差,再加上平时不锻炼身体,就更容易发生疾病,有种病年轻人也会很容易患,但是老年人患病的几率跟高,那就是颈动脉硬化,那么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呢?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1、近期疗效显著,只要有良好的适应症,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适合手术治疗,且术中术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出现后大都有生命危险,或须截肢以保全生命,而且手术治疗可选择性小,不能反复应用,对再狭窄或栓塞后难以治疗,远期疗效下降,这主要是血管再狭窄或栓塞,愈后欠佳。 2、除了西医的抗凝溶栓去聚降纤扩管降脂等疗法外,中医中药是中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一大特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肢体,经50多年临床研究,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总结国内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独创了“无痛疗法”的治疗体系。 预防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1、荞麦含有维生素有抗衰作用,中老年经常吃荞麦这不仅对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肥胖病、脂肪肝也很有好处。 2、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一种称为吡咯并喹啉苯醌的物质,可以防止过量的钙元素对神经原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因此提倡中老年平时适当饮些牛奶及奶制品,对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3、黑木耳有很好的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黑木耳中富含粗纤维及亚油酸的作用。黑芝麻是中医用作滋肾健脑的食疗佳品,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及视物昏花。黑芝麻中含有亚油酸、维生素、蛋白质,其中维生素可抵抗使人衰老的自由基,亚油酸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天然食物中,大枣、山楂、杏、杨梅、紫茄中含有维生素最为丰富。尤其是紫茄,每公斤含维生素7.2克以上。多食这些食物可改善微循环,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脑溢血。 颈动脉硬化怎么办?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上文提到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造成并发症,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疗法,虽然疗程比较多,但是很有效果,而且对身体没有多大的伤害。最好的方法还是需要预防颈动脉硬化,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健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6879776.html,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作者:胡美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5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 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 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 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仪器选用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受检者取平卧位,略将头部后仰,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患者平静呼吸,检查医师将探头放在颈部体表,从患者颈部根部开始扫查,分别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IMT。IMT值>1.0mm者,判定为增厚,IMT>1.3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者,依据超声检查特点、斑块范围及形态,判断斑块性质。 1.3观察指标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本组患者的IMT变化及斑块的稳定性。部分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呈均匀性低回声,后方无声影,属于软斑块;部分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同时探及无回声、低回声及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属于混合斑块;部分斑块表面光滑,内部呈均匀性强回声,后伴声影,属于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可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块则可判定为稳定性斑块。本组患者入院后,经治疗30d后、治疗90d后,分别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1-01-04朱昕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少,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①10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男39例,女61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1±6.7)岁。②正常对照组:同期本科体检者9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男31例,女59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1.7±6.1)岁。 1.2方法使用Dornier AI520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仰卧,颈后垫薄枕,头部稍偏向非检查侧,从颈根部开始向上,逐阶段地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两则颈总动脉(CCA)、分叉部(BIF)和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的横轴和纵轴实时二维图象,显示颈动脉横切和纵切面,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并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技术探测血流,帮助判定血管和其狭窄程度及部位,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有无,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等,超声检查和分析由一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医师施行,参照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根据内径狭窄率分为6级:①A级:CCA、ICA 的IMT<1.0mm,BIF的IMT<1.2mm,内膜可不光滑,但无明显隆起斑块形成,PSV<125cm/s。②B级:CCA、ICA的IMT≥1.0mm,BIF的IMT≥1.2mm,斑块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狭窄率1%~15%,PSV<125cm/s。③C级:斑块增大,狭窄率16%~49%,PSV<125cm/s,但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窗口消失。④D级:狭窄率50%~79%,PSV>125cm/s,EDV<140cm/s。⑤D+级:狭窄率80%~90%,PSV>125cm/s,EDV>140cm/s。⑥E级:血管完全堵塞,狭窄率100%,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信号。 2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2例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颈动脉斑块中,左侧斑块105处,右侧斑块107处,有69.4%(50/72)有二处以上斑块,29例为孤立斑块,右侧14例,左侧15例,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类型见表1。

探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对比

探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对比 发表时间:2017-12-28T16:17:31.1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作者:游立红 [导读]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正确的临床分析。 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脑梗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erforating artery disease type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60 cases of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hospital in February 2014 February 2016,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selected 60 cases of 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on combination and the abnormal rate of lipid metabolism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were 33.33% and 55% respectively,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3%,23.33%;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abetes rate was 48.33%,30%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of larg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related to alcohol consumption,smok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 Key words: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perforating artery disease;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正确的临床分析,是治疗和预防该病的关键[1]。该院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对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以及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42~67岁,平均(54.65±12.21)岁。对照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42~68岁,平均(54.78±12.3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注,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诊断主要为:出现在穿支动脉区且与临床症状一致的急性孤立梗死灶,不考虑其大小;载体动脉无任何程度的狭窄(DSA、CTA、MRA或TCD)或粥样硬化斑块现象;同侧近端颅外或颅内动脉出现大于50%的狭窄或易损斑块,该类梗死灶归为不明原因;存在心源性栓塞的梗死灶同样归为不明原因;无其他发病原因。 观察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分为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其中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具体为:排除孤立穿支动脉区梗死灶之外的任何类型梗死灶,均有颅外或颅内相应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现象,如狭窄或易损斑块大于50%;无心源性卒中以及其他病因[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临床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吸烟、无明确病因等临床资料。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的吸烟、饮酒等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生化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内皮细胞的具体机制如下:ox-LDL具备的细胞毒性较高,会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减少VEC生成NOS(一氧化氮合酶)的量,并导致NO(一氧化氮)的分泌量出现绝对减少现象,血管收缩后白细胞与血小板会黏附、聚集与启动,且主要于内膜损伤处开展,内膜异常增生且VSMC增殖后会致使内源性抗AS机制降低[3]。VEC遭受损伤后其脆性上升,使得黏附性与渗透性也得到强化,内膜中会进入大量LDL并逐渐沉积,经氧化后形成ox-LDL,而后再恶性循环[4]。 经研究后发现共同培养ox-LDL与内皮细胞24h后,细胞骨架经内皮细胞参加后形成的微丝被明显破坏、断裂、稀疏以及在分布时也比较紊乱[5]。在此作用下内皮细胞间隙逐渐增加,通透性获得提升,脂质成分在经由内皮层进入内皮下时更加便利,由此形成AS[6]。ox-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言。 任意点IMT≥1.0mm即为增厚;IMT≥1.3mm定义为斑块;发现IMT增厚或/和斑块者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仅有IMT增厚而未达到斑块标准者定义为单纯IMT增厚;既有IMT增厚、又有斑块者归于斑块组;发现斑块但动脉狭窄<50%者定义为非狭窄性斑块fNP);发现斑块且动脉狭窄≥500,6者定义为狭窄性斑块(SP)。 综合斑块形态学及超声学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表面不光滑、斑块50%以上区域回声不均质、低回声和不规则低回声暗区或/和溃疡斑块;稳定斑块定义为:表面光滑、斑块50%以上区域回声均质,或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血管狭窄程度用“N"法,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法(NASCET),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狭窄处残留管腔内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的管腔内径%。将颈动脉狭窄分为<50%;50-69%;70-99%;完全闭塞四个等级。并制定不同狭窄程度超声评价标准:①<50%:PSV(峰值流速)<125cm /s,EDV(舒张末期流速)<40cm/s,PSV ICA/PSV CCA<2.O;②50-69%:125cm/s230cm/s、EDV>100cm /s、PSV ICA/PSV CCA>4.0;④闭塞,无血流信号。“C”法:将颈

动脉狭窄分为<50%;50-70%;70-99%;完全闭塞四个等级。并制定不同狭窄程度超声评价标准:①<50%:PSV(峰值流 速)<120cm/s,EDV(舒张末期流速)<40cm/s,PSV ICA/PSV CCA<1.5; ②50-70%:120cm/s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高血压及微栓子的相关性分析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高血压及微栓子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5T09:21:10.2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5期作者:崔国静李勤李雪燃 [导读] 脑梗死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崔国静李勤李雪燃 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脑梗死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TOAST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微栓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可促进包括颈动脉在内的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且血压水平越高,病变越重,容易形成血管狭窄、斑块破溃、脱落等造成缺血性卒中。微栓子阳性提示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警信号。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拟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高血压及微栓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高血压;微栓子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发生坏死,进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在我国C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且复发性CI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及环境因素的变化,C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是TOAST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因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均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是CI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越重,容易形成血管狭窄、斑块破溃、脱落等造成缺血性卒中。现已证实高血压是导致LAA型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1]。 缺血性卒中有三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栓塞和低灌注,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导致了CI的发生,而大动脉壁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栓子造成动脉-动脉栓塞的机会多于脑血栓形成。微栓子作为一种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国内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微栓子的形成与CI密切相关[2],二者共同为急性CI提供了发病基础,增加了患者发病率。 1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血压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造成脂蛋白渗入内膜增多、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粘附、中膜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与CI关系最为密切。罗浩等[3]发现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贺燕林等[4]的研究发现高血压组较无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明显增加(P<0.01),在高血压患者中,同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占77.4%。现已证实高血压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多因素所致,年龄每增长1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增加1. 162倍;收缩压每上升1mmHg,斑块形成的风险就增加1. 027倍[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动脉内膜开始,斑块逐渐形成并突入管腔,造成管腔狭窄,可因脑组织低灌注或不稳定性斑块脱落产生微栓子或形成局部血栓而导致CI。研究显示[7],CI的高发生率可能与高血压伴有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相关。 高血压是各种类型脑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IST和CAST研究[8]均发现约75%的CI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Tatasciore等[9]研究表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升高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在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是导致CI发病率、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单纯控制血压往往无法达到防治CI的理想预期。 2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与脑梗死 微栓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密切相关。国外有研究[10]认为,高度狭窄的血管之所以易于产生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sm signal,MES),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管腔狭窄越明显,狭窄处血流速度越快,冲刷狭窄的血管壁和斑块所受生物学剪应力就越大,斑块越不稳定,可出现破溃、脱落,同时当血液流经狭窄处进入较宽的血管腔时,易于在涡流处聚集成凝块,从而产生微栓子,造成CI。罗旺胜等研究[11]发现在LAA型脑梗死中MES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类型的CI。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CI的独立危险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12]。吕杨平等[13]通过超声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与CI密切关联。不稳定性斑块具有大脂核、薄纤维帽,有斑块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表面溃疡等特征,脆性较高,容易破裂、脱落形成微栓子。研究发现[14],颈动脉粥样硬化后因斑块表面脱落导致CI的占大多数,特别是超声提示的不稳定性斑块,而因管腔狭窄所致缺血低灌注的仅占少部分。因此,MES的出现提示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卒中密切相关,斑块可多次脱落导致CI的反复发作。 颈动脉狭窄率越高,且斑块回声越不均匀、表面越不规则及存在再生血管时,MES阳性率越高[15]。MES形成直接影响急性CI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的制定,对于MES阳性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稳定斑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以减少CI的发生,而且在治疗后3个月内更需加强监测,以防复发[11]。 3 TCD微栓子监测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由于其无创、实时、便捷等优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一个主要应用领域即TCD 微栓子监测。自从1990年Spencer发现微栓子信号以来,TCD微栓子监测至今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开展,近年来已成为监测脑血流中微栓子的有力工具。 3.1 微栓子的来源、成分 微栓子来源可以是多血管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腔内血栓、大脑中动脉与椎动脉狭窄处斑块等发生溃破脱落均可成为循环中的微栓子[16]。文献报道[17],微栓子主要来源于颈动脉粥样斑块,部分来源于椎动脉狭窄处。 微栓子可能由气泡、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组成。对LAA患者监测发现,在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MES阳性率降低,推断为血小板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