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

班级:姓名:座号: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a) 舟子喃喃曰( nán )

2.文学常识填空

(1

(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同文欣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 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8.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 雪》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29湖心亭看雪(上交)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学习难点】学生能熟练的翻译全文。 【预习导学】课前熟读课文,辨音识字;结合注释,认知词语;围绕西湖,积累佳句。之后尝试完成下列内容。 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 二、听教师范读,划分课文节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读文。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 1、看谁读得准——给加点字注音:(C层的学生完成)(2′3′5′)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 ...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强饮 ..2、看谁译得精——解释句中加点的词:(B层的学生完成)(2′3′5′)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 ...有此人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炉火(6)雾凇沆砀 (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看谁辨得明——解释一词多义:(A层的学生完成)(2′3′5′)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古今异义词(2′3′5′) (1)余强饮三大白(强: ...). (2)更定(定:) 5、词类活用(2′3′5′) (1)大雪三日(雪:) (2)客此(客:) 6、通假字 余拏一小舟() 7、看谁记得多——积累关于西湖的诗词佳句或者佳作。(各组竞赛,多者取胜)(5′) 四、走进作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15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安所得酒乎?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⑦ ⑩ (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

29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湖心亭看雪》课文精讲

29.湖心亭看雪·课文精讲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喃喃(nán)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雾淞: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只,只有。 一芥:形容小船在湖中显得十分细小的样子。芥:小草,喻指细微的事物。 沸:水烧开时翻滚的状态。 客此:在此地客居。也就是在此居住的外地人。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通音乐,晓戏曲。他出身官宦家庭,年轻时虽爱繁华,但为人高傲,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明朝灭以后,他不愿为官,便披发入山,过着闲散的生活。他著作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记录了明代繁华生活的片断。在这些作品中,他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表现了追怀故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张岱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风景名胜,世情风俗,戏曲技艺,直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记。这些作品不但记录了他实际的生活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明末的某些生活侧面,内容比较充实。3.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隐浙江剡溪山中,专门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之后。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一次大雪后雪夜游西湖的经历,写出了雪夜西湖云天山水的素雅、宁静、淡远的景致和游湖人的雅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二、文章脉络

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2段:湖心亭偶遇。 三、写作方法 1.动静描写,第一自然段中,行舟看雪是动中观静。而第二自然段中,离船上湖心亭所见之景,便在静中求动。“铺毡对坐”,炉火正旺,煮酒正沸,这幅画显得有声有色。至于那在寂静、空旷、茫远背景下“对坐”者的“喜曰”“同饮”时的论雪,饮后作别的互问,返舟时船夫的“喃喃”之语,更是体现了在静中示动,寂中有声的特色。 2.角度的变换。“协和淞沆砀”,是从近处描写湖边树木的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写远眺之景。“湖上影子”则是作者想像凌空的俯视之景。同时,文中以所见之境的孤清衬所遇之人的雅致,以所遇之事可羡证所对之景可赏,这也是本文独具一格的地方。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说自己“独”去看观雪,后来在文中又交待“舟中人两三粒”,文后还写了舟子一人,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文章这样写并不矛盾,也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样写反映出他们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一个“独”字,充分展示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2.文章写自己在湖心亭遇“金陵客”有何作用? 像这样的雪夜,能在茫茫的湖上遇到一人,作才与那人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成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待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的情致心灵方面的交流与勾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等世俗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那种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时,也是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

最新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 29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 [ 注 ] 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 (3) 濯足于惠因涧 ( ) (4) 27.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 __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 上,“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 分) (二) 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 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 上下一白 ( ) 谒 辨才于朝音堂 ( ) 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

文言虚词 29课湖心亭看雪

初中文言虚词第一学期汇总 之 :之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共有三种词性。分别为动词、 助词、连词。其中动词和连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涉及文言语法作用的变化。用法较多。较难区分。一.助词: 1. 结构助词,翻译“的”(汉语结构助词有的、地、得)(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翻译:东面割对方肥沃的领土,北面收取邻国重要的城池。(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情,虽然不能都一一明察,必然根据实际情况。 2.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何陋之有? 翻译:(房屋)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本句省略主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在本句前面加上主语:房屋。 “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在句子中作宾语。“有”为动词作谓语。所以在原句当中:“何陋”做宾语,提前至谓语之前。 (2) 句读之不知,章之不解。翻译:不知道标点符号。 注:知道作为谓语,“句读”翻译成标点符号。在原句中 提前至谓语之前。 3. 取消句子独立性(重点)标志:“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翻译:我拥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呀! 4. 定语后置的标志。(1)云之崔嵬翻译:崔嵬的云。 二.动词 1. 到、往(判断标志:后跟地点名词)(1)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2)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翻译:于是离开他自己的家到关中去。 三:代词 1.代“他”、“她”、“它”,做第三人称代词。 (1)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司马相如)翻译:我见到司马相如,肯定羞辱他。(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翻译:公与他同乘,在长勺作战。 2. 代“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代词。(1)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为什么不拿脚试一下它们呢?(2)彼竭我盈,故克之(代指齐军)。 翻译: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充满士气,所以击败了他们。注:之代指前文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可译为“他”、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 , 居士 生活 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日,”。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 , 景, , 写景并不仅仅为了写景,在名篇中,景与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处见真情。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 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才出外去“赏”雪的。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

写少年时的事。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 小与大 文中“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都极言小,而湖是阔湖、雪中湖因与“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更是阔“湖”。一面是以小如盆景点出了人的渺小,一面又是以湖、湖天之大渲染了冰“冷”之深白“伤”之大。也即以“小景”与“大景”来对比更突出主景、主人之小及狂虐物风雪之凶和大。就是说文中“小景”是写孤独,“阔景”也是写作者愁绪无边。一句话,“小”与“大”都蕴涵作者那看似几近淡淡无迹却实在具有绵绵辽阔无边的哀愁。“小景”与“大景”本是客观存在,可在伤怀的作者眼里看来却是著有作者伤情的文中物。也即“小景”、“大景”因其辽阔,让我们感觉具有“作者不

湖心亭看雪(1)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①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课文注释】 ①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绝:消失。 ③更(ɡēnɡ)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⑨、 只有(淡淡的)一道西湖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课文注释】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一白:全白。一,全、都。 ⑧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⑨芥:比喻细微,微小。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⑩!”拉余同饮。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课文注释】 ⑩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文注释】 ?强(qiǎnɡ):竭力,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舟子:船夫。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主旨归纳】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写作特点】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巧用白描,形神兼备。 一、默写练习 1、第一轮:重点字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是日更定矣,余____(ná)一小舟,拥____(cu 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____ ____(hàng)____(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____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____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____。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____ ____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第二轮:上下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轮:理解性填空 (1)《湖心亭看雪》中直接描写雪景美不胜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心亭看雪》中借舟子之口从侧面表现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自述舟中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想像在岸边或山顶某高处眺望湖心亭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物是人非 B.湖中人鸟声俱绝声泪俱下面面俱到 C.余拏一小舟见余大喜余音绕梁 D.更有痴似相公者自力更生更胜一筹 2.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3.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答案:.( )考虑、想到 ()完全没有了 )尽力()于是,就 22. (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 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每小题2分) 23. ( 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 漫 水天一色(2分) 24. 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痴情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翻译画线句子。(4分) 绝: 遂: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