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

4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

4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
4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

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教育调节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困扰和问题的根源。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健全和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自我意识的理论,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并了解有关结构性练习。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要了解自我意识,首先应总体了解关于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理论,并把握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1.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自我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这里仅介绍有关自我概念的几个经典理论。

①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的先驱。他是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彻底的经验主义》中,对“自我”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即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存在物。詹姆斯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詹姆斯认为“我”与“我的”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

经验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三种成分。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最特殊的社会自我是他的恋人的态度。精神自我就它属于“经验的自我”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地说,指他的心理能力或性情。

“纯粹自我”指一个人知晓一切东西,包括自我的那些东西,所以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詹姆斯在论述纯粹自我时,是以“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理论为依据的。个人同一性就是“现在的自我与它想起的那些过去的自我相同”。纯粹自我是由不断更迭和传递其内容的当下思想所构成。詹姆斯把作为对象的个人称为经验自我(me),把当下思想看成是纯粹自我(I)。他认为纯粹自我接受不同的感觉并影响感觉所唤起的动作;它是兴奋

的中心,接受不同情绪的震荡;它是努力和意志的来源,意志似乎从此发出命令。

②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中阐述了他的自我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用下图来概括:

生存本能

生本能(快乐原则)

本我(非理智)性本能

死本能(破坏原则)指向自身:自责、自杀、自虐等分指向他人:憎恨、攻击、侵略等`

化本我

人格结构

自我(现实原则)三个暴君下的臣民现实客体我

主体我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超我(文明、道德)自我理想

良心

③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最初,罗杰斯也不重视自我概念,但他在临床上发现他的患者倾向于用自我来叙述,所以才重视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自我包括主格我(I)和宾格我(me)两个方面。他认为宾格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意识的态度系统而形成的;主格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宾格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它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使人可能超出现有的宾格我的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意志性、创造性和新异性。

罗杰斯还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real self)相对应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而现实自我包括对己存在的感知、对自己意识流的意识。通过对自己体验的无偏见的反映及时对自我的客观观察和评价,个人可以认识现实自我。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只是现实自我。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罗杰斯认为自我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意识和潜意识方面都重要。他既强调自我一致性的需要又强调正面关注自我的需要。

④米德的“客我”和“主我”

米德(G.H.Mend)把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称为“社会行为主义”。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他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这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实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它以主体姿态出现。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它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它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一有意义的符号、玩耍、游戏。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⑤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矛盾、冲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见下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品质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2.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①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

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②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外表美、对所有物的占用、支配与爱护等。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在组织中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自我。简而言之,社会自我就是个体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也表现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他人进行激烈竞争等。与社会自我相伴而生的是心理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常表现为自豪、自尊、自信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

从层次来看,上述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而且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个体不同的自我意识。

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所谓现实自我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投身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从自我观念存在的形式来看,现实自我是一种能被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在个体大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往往不稳定、易变化。研究表明,当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相一致时,个体会产生加快自我发展的倾向,反之,个体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试图改变现实自我。当理想自我建立在个体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时,它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

外环境,从而使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反之,如果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混乱,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刘玉华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安微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①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他经常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自己母亲的乳头一样津津有味,因为他把母亲当作他自己的一部分。可见,他还生活在主体和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例如,当他手里抓着玩具的时候,他不再把玩具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不过,他只是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他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并且像称呼其他东西一样地称呼自己。

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当做错了事时,会感到羞愧;当碰到矛盾时,会感到疑虑。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其他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喜爱,他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要求。应该说,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②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下列状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还不善于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③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考量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

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的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

④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统一,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统一,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忽视了每一阶段的健康成长,都会给人带来终生的遗憾。

4.自我意识的特性与功能

①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②自我意识的功能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一是导向激励功能。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自我控制功能。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是一个盲动、情绪化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是内省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内省和调节就是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调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自我意识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心理要素。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趋于成熟时期,因此,进行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必须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与特征,把握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注意矫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着力辅导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真实的自信心。

1、要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青年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分化——冲突——整合的过程,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分化——冲突——整合过程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过程。这时,原来儿童、少年时期“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I),它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的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理想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Me),它指实际所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现实我”。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

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表现为内心冲突,甚至出现极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焦虑不安。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是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上大学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

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三是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倾向,许多人往往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在公开场合很少发表个人的真实意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感觉十分“孤独”。

四是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大学生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强者如云,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五是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想追求、想奋进,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六是激情与理智的矛盾冲突。这是自我意识的自我控制方面的冲突。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摆脱监督和支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青年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易于冲动,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甚至有时被人利用,听到赞扬时容易忘乎所以,受到责难时立刻怒发冲冠,讲到哥们义气处又极易铤而走险。往往理智让位于情感,导致做出一些错事、蠢事。在做过错事、蠢事后,又会后悔不迭,马上变得一蹶不振,使自己陷于懊悔的惆怅之中。处于激情与理智的矛盾冲突中的大学生开初往往激情占上峰,意志力强的学生,理智才能控制激情。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

而由于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整合统一途径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其整合统一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并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互相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一般来说,自我意识能进行积极的整合统一的,往往心情舒畅、生活如意,容易成功;自我意识消极整合统一的,即不惜牺牲理想自我而趋同现实自我以达到整合统一的,则往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难有作为;自我意识无法整合统一的,则往往内心苦闷、心事重重、无所适从。因此,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努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积极的整合统一。

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就其年龄而言,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阶段。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生理发展阶段,使得他们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青年人的自我意识特点。

一是大学生较儿童少年时期更多地关注自己。上大学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生活上的独立促进其心理上开始独立,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关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他们不断地寻求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为之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能不断地觉察“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大学生在关注自我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并产生和别人交流的欲望,内心里却涌动着想被别人理解、想与

别人沟通的渴望。

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稳定,但未完全成熟,存在矛盾冲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这不仅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和自我评价的得分较高可以证明,而且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证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完善,如前所述,它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扰。

三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存在片面性。由于大学生掌握了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对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深入了解自己的愿望更迫切。“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大学生们十分关心并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们还经常主动地与周围人们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一切都表明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具有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学生能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来认识自己,但又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这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的表现。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上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常使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只看到表像而看不到本质。

四是大学生自我体验深刻丰富,但两极性明显。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有喜欢、满意自己或讨厌、不满意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体验,有喜悦或是忧虑的积极和消极的体验,也有紧张和轻松的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丰富、细腻、深刻,情感体验的基调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急躁等,而且两极性十分明显。当他们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当他们的言行举止被别人接纳时,就会表现出愉快、喜悦等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当他们受到挫折、批评时,就会产生低沉、忧郁等消极的否定的情感体验。

五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就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认知,表现出内疚、不安、自卑等负性情绪,以至否认自己、拒绝自己,甚至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六是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有明显不足。随着独立性的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增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同学能够理智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克服自己对专业学习的厌倦情绪,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管理自己。但少数同学还存在自我控制力差的一面,因此,大学生中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同学之间矛盾激化的情况也时常出现。一旦发生问题,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仍不能充分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努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2、要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①主观方面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与人格等。

理想的影响。理想是人们对未来所抱有的希望。人人都有理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界的期望及自身因素,都会使他们对未来抱有更丰富的期望。理想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确立什么样的理想,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也处于发展之中。因此,理想的树立对他们来说是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理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理想的感召力。理想是人的自觉的精神行为追求,树立了理想,人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动力。大学生如果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就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反之,夸大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对立起来,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其次,理想的现实基础。理想总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有许多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不顺利,理想得不到实现,就是没有根据现实确立理想,“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太大,甚至无法统一,其原因就在于此。

价值观的影响。价值的本质就是主体的功能和作用对客体(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就是指个人作用对客体(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在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个特点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个人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里,就是抽象地谈论“人”,人的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为自我发展提供条件,这样脱离社会的“理想我”构想,和“现实我”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我们鼓励学生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树立“理想我”,这种“理想我”不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到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现实背景对自我发展的约束,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地位、作用,正确地对待自我价值,从而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自我意识,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思维模式的影响。辨证的思维模式能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理想我”与“现实我”等自我的各种冲突矛盾中,能进行辨证的思维,有机地整合和统一自我的矛盾冲突;偏颇的思维模式则不能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的冲突矛盾中,不能进行辨证的思维,很难整合和统一自我的矛盾冲突,而使自己陷入焦虑和痛苦。在思维模式中,不同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意识。将个人的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等不可控制的外在客观因素的人,趋于自我保护和防御,缺乏正视现实和挫折的勇气,不利于自我认识和反省;将个人的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水平等自身内在因素,又易于丧失自信、自尊,导致自我畏缩性行为;只要辨证地归因,才能不断奋起,化失败为成功之母。

心理与人格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末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上也相应地处于尚未成熟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一些难以克服的心理和人格弱点成为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大学生有限的认识水平、不够强的心理承受力、性格上的缺陷等,都会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②客观方面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学校和教师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非孤立的抽象物,个体及其自我意识必然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和变迁加剧,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日益变动的时代。这种活跃开放的社会环境的确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心理矛盾与心理压力。社会环境的竞争性既给他们鼓舞,也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带给了他们。这既可刺激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追求,也可导致心理失衡和自我的失落。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会加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社会风气是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的风尚,它总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的准备者,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十分敏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风气还不能作出完全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对大学生关于理想、前途的认识,都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同时,社会风气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它必然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而形成意识的过程是长期的。所以一旦形成一种意识后,其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大学生自我意识是从中学生自我意识延续下来的,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中还要加强、完善。同样,在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者后,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是在差不多相同的背景上形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风气的影响,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尽可能消除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

文化氛围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导文化的影响。所谓“主导文化”是指在某一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是这一社会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无疑是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受这一社会主导文化的影响,当前青年学生自我意识中投身改革、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推进社会进步成为其主流。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社会前进方向是一致的。二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亚文化”是某一社会中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的文化。一般来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可融性较少,并往往以反或逆主文化的面孔出现,青年学生就难免不受它的影响。如现在的某些高校宿舍中的攀比风、赌博风、狂欢风等不良风气颇为盛行,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渐渐难以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也就难以实现。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接触社会层面等的限制,社会亚文化在他们的当中占有相当的市场。但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就一定会随着社会的主旋律而健康发展的。三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也逐渐浸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到影响。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在青年学生中通常会产生两种不同反映,一种是青年学生能够用辩证观点对西方文化进行正确分析、评估、对待,从而确定自我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吸收、消化程度,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种则认同西方文化中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侈的生活方式,过于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令人诧异的社会行为。

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个人人际环境是个体直接参与和接受影响的亚环境,是自我的现实存在圈。个人人际环境主要指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及其人际氛围,如父母、家庭、老师、学校、朋友、团体等对自己的影响。大学生已离开家庭、父母,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个人人际环境应数学校和教师了。首先学校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人际环境,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一些因素是自发地、非系统地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那么学校则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学校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来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教育内容最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对未来继承者的要求。通过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要使教育对象具有社会所希望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中有重要影响。教师因有丰富的知识而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言行、品德、信仰、精神境界等,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并受到学生的效仿。所以,教师角色不同于学校环境外的其他“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独特的。

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把握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各种因素,巩固和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影响作用,减少并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以便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3、要注意匡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常常出现如下偏差。

①自我认识的偏差:自我中心、从众

在自我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个我的存在。首先是因“自省”而来的“主观我”,这里要解决的是“我如何看我”,其次是因“人言”而来的“客观我”,这里要解决的是“我在他人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因得不到同时代公正的评价而抱憾终身,这个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总是要受个人出身、经历、教育程度和由个人社会地位所制约的视角所局限,很难做到全方位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而他人却可以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审视和评价,所以,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来说是必然存在的。

不少大学生未能处理好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这对矛盾,常出现两种自我意识的偏差,一种是只看重“自省”而发展为“自我中心”;另一种是一味受“人言”左右而变得丧失自我,

也就是“从众”。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想问题和做事都从“我”出发,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分析,盛气凌人。他们常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人际关系大多不和谐。从众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为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会不知不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主张,趋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即是一种较为普遍性的从众行为。在大学校园里常见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等。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从众心理过强,凡事从众,就会导致独立性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意识薄弱,有碍于心理发展。

②消极的自我体验:孤独感、自卑、自负

自我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满意则自我肯定,信心十足;“不满意”则自我否定,垂头丧气。为什么自己对自己会有满意与不满意的问题?这是因为人的自我认识是通过自省与他人反馈一并实现的,而且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过程,那么这里就存在两对交织的矛盾。其一是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的矛盾,源于“自省”与“人言”的差异;其二是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是综合了自我、他人评价后的现在的我,理想的我是综合了自我、他人要求的虚拟的最令自己向往的“我”。这层矛盾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从根本上来自于人自我成长的要求;如果以社会学习理论来看,则是因人际间的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你、他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现实的我与文学中、过去历史中的他、她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会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产生,这个榜样可以是跨时空、跨文化的。

孤独感是由于主观我与客观我不一致,得不到他人思想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代沟”的形成,同长辈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而且由于思想的深化、个性的分化,他们已不满足于同一般朋友交往,要求在更深层次上同知心的朋友互诉心声,情感共鸣,这时就往往产生缺乏知音的孤独感。

自负与自卑产生于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中,同属于自信的误区。一般来讲,现实我与理想我总是不一致的,二者之间总是有着距离,如何看待这二者的距离直接关系着自我体验。当对缩短距离充满信心时,正处于积极体验,也就是“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努力提高“现实我”以实现“理想我”。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但有些学生自信过度,自我感觉太好,骄傲、自大,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这种自我膨胀过度的自信是“自负”。自负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相反,有的学生在将现实我与理想我作比较中,体验到的是“失望”,认为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太大对自己缺乏信心,把目光总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从而逃避退缩,这就是“自卑”。自负与自卑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是不容忽视的自我意识偏差。

③消极的自我控制:自我放弃、懒惰、逆反

自我控制,即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它的强弱高低可以直接由情绪、行为表现出来。自制力强的人,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自制力弱的人,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表情就是“晴雨表”,行为充满“情境性”。自制、自律、自觉等是积极的自我控制的描述,而自我放弃、懒惰、逆反等则是消极的自我控制。

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开始有了明显的自觉性、主动性,但在追求上进的同时,由于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因而不少大学生常常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自我放弃。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中小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如今考上大学,总算解放了,再不愿意埋头苦读,只要求“60分万岁”,甚至面临数门功课不及格仍然无动于衷,消极懒惰。另一方面,大学生随着自我控制独立性的增强,常表现出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绝大多数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已达到法定的公民年龄,强烈要求像成年人那样独立自主地行事,不愿受父母的约束和教师的训诫。独立意向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然而大学生在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时会矫枉过正,表现出过分的独立意向,导致产

生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不分正确与否,一概排斥,情绪成分很大,有时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主要是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自己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经验。

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偏差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重叠的,因为它们都源于自我意识。在团体心理辅导应善于发现这些偏差,并努力将它们加以匡正。

4、要着力辅导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要辅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导向系统。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应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这种“内化”和“外化”作用是任何他人也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在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其矛盾的积极因素, 并排除其消极方面,就有可能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另一方面,使其矛盾中的“理想我”和“现实我”逐步走向统一,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为其自我意识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除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外,重点应从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引导入手进行积极引导,为自我意识的最终完善作出明确的导向。

第二,要辅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调节系统。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自我调控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完善自我意识的基础。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愿望、动机、个性等特征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取长补短,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一是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以及个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与他人比较,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参照系。大学生不仅仅要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与优秀的人们相比,与理想的人物和标准相比,“见贤思齐焉”。二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人们总是要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三是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必须经常反思自我,勇于并善于将自我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严于解剖自我,敢于批评自我。四是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认识和评价自我。大学生应打破自我心理闭锁,增加生活阅历,在积极参加实践与交往中使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得以发挥,以便进一步全面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五是综合分析评价。将通过各个途径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自我。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有以下几种方法其次要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对大学生来说,认识自我固然不易,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更难。欣然接受自我,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和喜悦的态度。欣然接受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将一个真实的我、本来的我展示于人们面前,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展示自我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此外,唯有欣然接受自我,才能自重自爱,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声誉,努力进行自我修养,谋求自身的发展。怎样欣然接受自我呢?一是要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能夸大,也不要贬低。二是要正确对待短处。短处有两种,一种是能够改进的,如不良的习惯等;另

一种是无法补救的,如先天的身材矮小等。对前一种短处要闻过则改,不可文过饰非;而对后一种短处则要勇敢地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三是要正确地对待失败。有的人面对失败一味地自责贬低自己,使自己丧失信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失败并不代表永恒的失败,须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学生应正确地对待失败,作生活的强者。

再次要努力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为了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自觉地塑造自我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所特有的自我教育功能。大学生既要注重自我又不应固守自我。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扎根,就必须努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就是超越现实自我而成为理想自我的过程。“自我”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大学生不应满足于现在的“我”,而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感受到肩负的历史重任,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我得以发展。

5、要辅导大学生建立真实的自信心

自信心表现个体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并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条件并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有所成就的信念。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真实的自信心。

①自信心建立需要的条件

自信心的建立需要以下条件:

一是自尊。自尊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自尊是对自己是否是“好的”、“有能力的”、“行事得体的”等方面的评价,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相应的自我意象。自认为是不错的,就会看得起自己、看重自己——自尊;自认为是不行的,就会看不起自己、看轻自己——自卑。有自信的人一般认为自己以往的行为是合理,对自己当前的观念和行为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归因,并对自我发展具有可控的信念。认为自我发展是由自控的人容易树立自信心,因而自控与他控也是自信心建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如果有坚实的基础,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对于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就会有自信。在工作中,能力强者自信心相应就要强一些。功底不足,能力欠缺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必然缺乏自信。

三是社会的支持。人的信心与社会环境相关,支持的人越多,自信心就会越强,所以,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如何与相关的人发生联系,如何取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是甚为重要的。

四是行动。不断将信念付诸行动的人容易获得真实的自信。因为自信,所以他才敢付诸行动;行为的效果又会激发新的动机,强化其自信心。只有“自信”的“思想”、“观念”而从未付诸行动的“自信”很难说是真实的自信。

②辅导大学生树立真实自信要注意的问题

在自我认识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这才能建立自尊。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最容易出现的两种偏差是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前者经常是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高估自我,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吹毛求疵。后者则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严重的自我否定还可能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以上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大学生建立真实的自信心。要建立真实的自信心,大学生必须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健康的心态的特点是乐观、向上、理智、坦然。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谁聪明能干的问题,只存在哪方面聪明能干以及怎样聪明能干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因此,要帮助大学生以理智的、全面的、坦然的态度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正视个体间智力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争取让自己的弱势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坚信“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才会在心灵的挣扎中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靓丽。

在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方面,要确立能力为本的奋斗目标,能力提高了才有自信的本钱。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致许多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受到压抑。有的大学生虽满腹经纶,但在实际问题面前却又束手无策。显然,这样的人会被社会的发展无情淘汰。人才的需求标准已由“学历本位”让位于“能力本位”。有专家强调智力的实践性,指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鲜明的区别。因此大学生在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才能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自信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在自我评价方面,要注意培养辨证思维,并选择合适的评价参照系统,以增强自信。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不妨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估应坚持发展的态度。每个人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变化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点是发现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为将来立足社会找到“入口”。要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还需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第二,应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综合评估自我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三,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不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多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看看有什么样的进步和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

在自我体验方面,要重视积累成功的愉快的体验,以不断获得自信。一是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行动目标,使之容易实现,自尊心、成就感获得满足,自信心就随之增强。二是可从小事做起,积累成功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三是多体会自己的优点,可以把优点列出来,反复看或大声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增强自信。四是应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抓!时机,让自己体验一次较大的成功,以克服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自我控制方面,要努力锤炼挫折承受力,以保护自信心。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并保护自己的自信心,还应不断地锤炼挫折的承受力。而只有了解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三、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结构性练习

在进行大学生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时,可根据团体目标和需求选择运用以下结构性练习。

1.20个我是谁

目的:强化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接纳。

操作:

①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要求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避免出现类似“我是一个男生”这样的句子:

我是一个的人。

我是一个的人。

……

②将陈述的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A.身体状况(你的体貌特征,如年龄、身高、体形、是否健康等)。

编号:

B.情绪状况(你常持有的情绪情感,如:乐观开朗、振奋人心、烦恼沮丧等)。

编号:

C.才智状况(你的智力、能力情况:聪明、灵活、迟钝、能干等)。

编号:

D.社会关系状况(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和别人应对进退、对他人常持有的态度、原则,如:乐于助人的、爱交朋友的、坦诚的、孤独的等等)。

编号:

E.其他

编号:

分类是为了了解自己对自己各方面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某一类项目多,说明你对这方面关注和了解多;某一类项目少或没有,说明你对这方面关注和了解少或根本就没关注、不了解。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和了解自己。

③评估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你列出的每句话的后面加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负号的意义则相反,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不满意、否定的态度”。看看你的正号与负号的数量各是多少。

如果你正号的数量大于负号的,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良好。相反,你的负号将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这显示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较低,这时你需要内省一番,寻找问题的根源,比如是否过低地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成为这样?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④分组交流。将团体成员分成4-6人的小组,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活动的感受。

⑤团体内分享。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团体内进行小组情况交流或个人体会的发言,供大家分享。

2.三个我

目的:协助个体作自我反省、促进协调整合自我。

操作:

①请先预备三张纸,首先在第一张纸上描述“理想的我”,时间约为10分钟。然后将已写好的第一张纸搁置一旁,暂时不准再观看。接着照此类推,在第二张和第三张纸上分别具体描述“别人眼中的我”和“真正的我”,每一次,大概10分钟时间。

②完成后,将所有三张纸放置在桌上,对三张纸上的三个“我”作出检核,主要是看看三个“我”是否协调和谐。若否,则差异何在,并尝试找出原因何在。请你留意另外一个重点:“理想的我”和“真正的我”是否协调一致?透过此重点,你往往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甚至矛盾之点。同时,往往会发觉自己一些对人生所产生的深层感受和渴求。

③为了达到更积极的效果,你应当努力探索,看看如何可以使三个“我”更加协调一致,制定促进三个“我”协调统一的方案。有了具体的计划,你会较易在生活中落实并作出改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三个“我”是协调和谐的。当一个人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没有太大的差距,个人理想也没有脱离现实,就是一个自我形象明确而健康的人。但当三个“我”不协调时,我们就该问自己:别人为何不了解我?我是否不能表里一致?不过,我们不必期望自己的三个“我”百分之百协调一致,因为那是不实际的期望,只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④进行上述思考后,请填写以下汇总表。

三个“我”协调一致吗?(汇兑表)

3.是谁塑造了我

目的:协助个人探索自己的发展历程,增强自知。

操作:

①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其塑造与成形,往往是有根可寻的。请按照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请在各方格中简单描述不同人物对你的看法、评价,及任何难忘的正面和负面的经历:

父 亲 母 亲 自 己 老 师 一位重要人物 其它 ② 在填写过程中,请重点作如下自我探索:

第一,你对哪一个人的看法最为重视?原因是什么?

第二,最难填写的或最少资料的是哪一部分?原因是什么?

第三,假设你很努力填写,却始终出现资料贫乏的现象时,你应当反省一下自己整体性人际关系到底如何?

第四,除非有充分理由,对于全栏出现空白的情况时,应做出探索。

③ 各栏所填写的,若是和谐又具正面取向时,反映你有着完整健康的自我。若不幸各栏资料出现矛盾时,或资料倾向负面取向时,你应努力面对自我。这项练习往往引发出你一些长期压抑的感受,有时还可能出现父母、其他人对自己的一些恶劣评价,甚至是羞辱性的,这实在是很痛苦的。面对这些情况,要设法作有效的处理,必要时,一定要寻求团体的帮助。 ④ 团体处理③中的认知与情绪。这就要求团体指导者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对负面认知和情绪进行矫正和疏导。

⑤ 团体分享与小结。

4.独特的我(我的长处和限制)

目的:帮助个人具体界定自己的长处和限制,学习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同时,肯定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

操作:

① 请认真地自行填写下表。同时你肯定也是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因此,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设法具体地发掘、界定你的长处,对自己做出肯定。下面要做的是:邀请你的家人或者熟悉你的同学、朋友(起码要有两位)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对你的了解,分别说出他们认为你拥有的长处。然后,你

把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三(或更多)种回答比对一下,看看其中有多少项是你没有发现,而别人却一致的看法。遇到这些项目时,你还可以和参评人做些讨论,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经过别人的帮助和诱发后,你的表格中往往是长处多过限制。请再填写下表:

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进行一些探讨:在限制方面,按“不能改变”的限制和“可以改变”的限制进行分类。分好类后,对于后者,还可定出改进的计划和方法。

④小组交流后团体分享,或直接进行团体分享。

5.个人盾牌

目的:强化个人对自己独特之处的接纳,树立“我之所以为我”的积极态度,增强自信心。

操作:

①分享: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长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如果你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那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得肯定你自己。?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自己,最后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②根据下列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做个自己的盾牌。答案有时是文字,有时是图案,在盾牌上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安排位置与顺序。

⑴画出出生到十四岁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⑵画出十四岁到现在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⑶画出你以前最成功的事项;

⑷画出你过去最快乐的时刻;

⑸画出你的一项专长;

⑹画出你想要加强的技能;

⑺你希望将来是什么样子?

⑻如果你一向无往不胜,但目前只有一年可活,你将会做什么?

⑼如果你现在死了,你喜欢别人用哪三个字来形容你?

图:空白的盾牌

③自我欣赏。在自我欣赏中增强自信。

④团体分享。

6.生命曲线

目的:协助你回顾“过去的我”,总结“现在的我”,展望“未来的我”,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评估。

操作:

①在一张纸的中央画一个坐标,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下图所示:

100%

50%

②闭目安静地思考一下,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以及对当前的人生仍具影响力的重要经历,并评价一下自己对这些重要事件的感受,按照发生的时间和对此事件的满意度在坐标上用一个点表示,并简要地把事件标注在点的旁边。

③将不同的点连成线,边看着线边反省,并对未来人生的趋向用虚线表示。

④在探讨的过程中,你可参考以下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思索,会令这项练习达到更佳的效果:

——你对过往的人生历程满意吗?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你认为自己生命的质量如何?有价值和意义吗?

请你仔细地再看看这简单而很有意思的生命曲线,并留心内心的反应。

⑤团体分享。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走进新生活”团体辅导方案 ——大一新生适应团体辅导 一、团体名称:我的大学我的家 二、团体规模:40-60 三、团体对象:12级新生 四、团体活动时间、地点:1号楼510、时间待定 五、团体活动目标:通过团体活动形式,促使班级成员尽快相识,初步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 提高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应对出现的难题和困惑,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团体活动方案: 七、团体活动过程:

1、调整心态,从零开始。也许考上高职你会有所失望,觉得似乎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同学, 但不要气馁,千万别消沉。高中所学的只是基础,而大学才会将你逐步培养成某方面的专业人 才,高职有着其更独特的优势,刚入大学大家机会均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最后的结果如 何,全看自己的努力。 2、做自己的财务管理。上大学了你得学会自己当家;攥着父母的血汗钱,算计每 月的吃、穿、用,既要考虑物质产品,又要考虑精神食粮。否则出现财政赤字,可是远水解不了 近渴,干着急。 3、家里”突然多了几个操着各地口音的兄弟(姐妹),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四年。相 逢是缘,大家都有优点,可以共同分享;也都有缺点, 更该彼此包容。 4、大学的社团名目繁多,每到新学年开学,校园里纳新启事到处贴,传单满天飞,千万要 沉住气,先忍一忍再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 先看看它的性质、以前组织的活动,再找师哥师姐聊聊,看该社团的口碑如何,最后要看它的会 费是否合理。如果上述方面你都能满意,那就去报名吧! 5、大学的学习几乎是堂堂换老师,节节换教室,上课同争议,下课各分散。自学是大学学 习的主要特征,不仅上课所学的要靠你的自觉性去消化吸收,即便你整个的知识体系也要靠自己 去补充完善。所以除了专业学习外,应适当涉猎课外知识,使自己丰富起来。 6、如果你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怎么办?没关系,专业知识都是相通的,一方面 认真学习、把毕业证拿到,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职业为目标, 以就业市场的要求为导引,建立自我学习系统,培养个人能力、资历。 八、结束: 1、体会分享: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用一句话说在现在的体会,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总结。 2、合唱: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结束活动。 九、评价: 十、领导者介绍: 领导者: 协助者: 观察者:

触摸心灵,悦纳自我(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讲座)教学文稿

触摸心灵悦纳自我 ——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讲座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山川,没有河流,一切有利于发展经济的资源它都没有。可是,它是全世界最有秩序的国家,是亚洲旅游业的巨擘,是一条腾飞中的“龙”。它就是——新加坡。 1972年,新加坡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政府启动国家各个方面的资源,以期待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许多部门都给本国领导写信,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旅游局局长也写了封信,在这封写给李光耀总理的信中提到:“我这个旅游局长真是没办法当了,我们的旅游实在是不好搞。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根本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些都是事实,新加坡既没有山川河流的优势,又没有人文历史的优势,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旅游确实难以维系,可李光耀给他回了一句话,仅仅五个字,就使新加坡日后成了亚洲第一大旅游城市,而它依然没有古迹,没有山川,没有河流。 这句话就是——“有阳光,足矣”。 李光耀运用这样一个心理上的调整,客观了解了新加坡的优势及弱势,使新加坡产生了旅游业上的巨大变化。 在工作中,我接触到许多学生,他们对自己期望很高,全面要求自己,当达不到时,就产生诸多抱怨或者否定自己。如果按照全面的观点来要求,新加坡没有什么名胜古迹,那就要去挖水库,造山,造古迹,很麻烦。上帝是公正的,给谁的都是一样的,你没有古迹、没有金字塔的时候,可能就拥有阳光。你没有阳光的时候,可能就有河流、山川、冰雪……每个国家,大小无论,每个人,高低无论,拥有的资源都是一样的,假如你非要有埃及的金字塔,非要有中国的长城,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在老师在工作中发现,引起许多来访学生痛苦和烦恼的来源在于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小明走进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并不象大多数人那样显得有些拘谨,他大大咧咧进得门来,拉张椅子金刀大马地坐下。没等我开口询问他的情况,他倒先对我们心理咨询室的布置评论了一番。我微笑着看着他的表现,等着他切入正题。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2)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二、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

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点不善表达的人。 请一组学生现在表达。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写说我是一个XX样的人。 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3、讨论: 讨论: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自我意识之性别角色认同心理辅导活动课

《自我意识之性别角色认同》 心理辅导活动课 理论依据: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对自我性别和角色的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内个体对社会自我的认知、评价和控制。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其内容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方面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自我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我喜欢自己吗)和自我控制(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情分析:你听说过“拉拉”、“同人女”、“腐女”、“伪娘”、“好基友”这些词汇吗?你知道它们的涵义吗?可能很多成年人看了都会摇头,可是在我接受的学生咨询案例和学生谈心中发现,对于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似乎对这些字眼并不陌生。其实这些称呼都跟目前社会上一个特殊而又敏感的群体——同性恋人群有关。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很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在单纯的孩子中流传?进一步调查和资料显示:采用最新本土化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各年级段的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青少年双性化发展较国外已提前至青春期;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设计理念:探讨高中生的性别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喜爱自己的性别,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性别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对象】高二年级学生辅导主题:性别角色认同

【教学目标】: 1、从外表、性格、兴趣爱好和行为举止等方面区分男生、女生性别的不同和差异。了解人的性别意识是如何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2、帮助学生逐渐认识自己,接受和悦纳自己的性别,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3、男孩女孩在学习和生活中应互相取长补短,塑造自己成为更有魅力的男生/女生。 【教学活动方式】 分析、讨论、调查研究、辩论赛、心理测试。 【教学策略】 紧扣“回归生活”原则,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情境创设,并立足于结合学生个人的经历、感受,寓教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学生对男生和女生的性别意识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正确指引学生的行为。 【教学准备】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课件、心理测试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彼此相知,同舟共济” 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很多,个个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家里的“小皇帝”。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在人际交往上也就稍显被动。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小群体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同在一个班级生活几个月都不知“她是谁”。然而,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下的今天,社会劳动分工日趋复杂和精细。仅凭一人之力,已经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辅导员在新建立的班级中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要在一个彼此陌生疏远的人群中快速地建立起一个团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这群人一个共同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发地分工、合作。最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他们完成了任务时,团体就会建立起来。他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彼此欣赏、互相鼓励。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 活动目的: 1. 使团体成员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2. 使团体成员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 使团体成员感受团结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 活动对象:12级汽车学院某班 活动场地:篮球场或汽车实验场 准备材料:6张报纸彩笔纸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开场: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我们将和大家共同开展一次充满活力、充满趣味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彼此相知,同舟共济”。在活动时,需要大家按照我的指示、积极配合,你们能做到吗? 好,刚才大家的声音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与信心,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热情与信心表示一下鼓励,好吗。(鼓掌) 写名字:每个人在纸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绍自己,做一个小小的名片,放在自己身上的任何部分,让大家能通过名片认识你。 同心圆: 接下来,在我们今天的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先请大家在5秒钟之内,男女相间,手拉手,以我为中心围成一个大的圆圈。(学生演练,主持人倒计时5-4-3-2-1)。好,我们已围成了一个大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同心圆”,请各位成员站在原地不动,然后轻轻地松开手。 二、热身活动 请所有成员看着我,跟我做同一个动作。 1.深呼吸 请伸出你的双手,十指交叉,双手紧握,放在胸前。请慢慢闭上你的双眼,暂停八秒钟的呼吸(辅导员从1至8,轻声数数)。 好,非常好,现在开始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空气的清新,感受气体从

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详细方案

自我成长-团辅方案 第一单元: 我是谁——探索自我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让成员们互相认识,建立小组,形成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并让成员们通过学习什么是自我意识,对自我有个初步的了解。 1、通过热身活动(刮大风、Hedin方程式)打破尴尬沉默的气氛,使气氛融洽活跃,使同学们更快地融入团体。 2、通过主要活动(你我的约定)使同学们尽快相识,保证团体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的团体氛围的形成,共建团体交往规范;(别人眼中的我、自画像)使大家在通过不同事物表现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对自我深入理解做好铺垫作用。 3.通过结束活动(一句话感言),让成员小结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二、活动内容(共 105分钟) (一)开场白(10分钟) (1)主持人介绍自己与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 (2)简单说明此次团体的目标及进行方式,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和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 团体辅导是模拟一个团体的体验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自我认识、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活动、纸笔练习等形式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主动、积极、勇敢的开放自我。在团体中你投入了多少,将决定你得到了多少。团起星火,体验翱翔,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3)团体宣誓 注意:在宣誓前,主持人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团辅所要遵守的五点原则并说明其目的。五点原则包括: ①守时。 ②注意力集中在此时,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③坦诚、开放。 ④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别人。 ⑤保守秘密 (二)热身活动:(共20分钟) 1、刮大风(15分钟) 活动规则: (1)大家先围成一个圈坐下来,间隔尽量大一点。 (2)主持人说出一些关于在场的同学们的某些特征的口令,比如大风吹大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那戴眼镜的同学就要离开原来的位置寻找一个新的位置坐下来。 主持人的口令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小风吹小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这时就是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遇见未知的自己——高中生自我意识辅导

《遇见未知的自己——高中生自我意识辅导》 【设计理念】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情绪体验、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积极的自我意识能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平稳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就是说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更加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和修正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激发并引导了个体的行为,青春期要给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如聪明和勤奋),那么他就可能选择学习高难度的课程。研究表明,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仅让一个人更倾向于友善和外向,而且给人以信心去尝试新的活动,接受挑战。自我意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本课时是认识自我,第二课时是悦纳自我。这一节课就是为悦纳自我做铺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2能客观评价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3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学重点】 能客观评价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重点如何突出】 认识自己并能客观评价自己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找知音的活动。活动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自我介绍和自我评价,同时还要请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来评价自己,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自己的积极性,接下来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介绍自己、自我评价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1)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年 (二)学科: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故事,影片,准备若干白纸。 2.思考目前存在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情况。 3.收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课题 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关注,学生已出现了较为独立的评价标准,但由于独立判断能力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所以自我评价的水平仍然较低,对自身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因而,指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使其对自我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对其今后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准备了《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这样一节心理健康课,利用集体辅导的优势,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开发潜能,争取成才。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识心理学含义和真正内涵。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教材分析 《我是谁——自我认识团体辅导》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发兴趣(分组做游戏) 学生起立,开始活动时,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坐下,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爱运动的人””刮到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大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认为不完全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盲区。通过活动和提问,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思考“我是谁”这个有趣话题,激发大家的参与乐趣,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卸下心理戒备,达到师生心理互融。 (二、)自己眼中的“我”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填充句子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与别人对你的认识是不是一样的? 1、师用五个句子给出自我评价 例:我是谁?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完整版)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咨询

助人自助——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请思考: 1、心理咨询师什么? 2、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3、如果你去心理咨询,希望见到怎样的咨询师? 主要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的形式 四、正确认知心理咨询 第二节心理咨询策略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 二、门诊咨询的策略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治疗方法 三、认知理论与治疗方法 四、人本主义理论与治疗方法

第一节心理咨询概述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就感到有太多的困扰,需要有人来解惑答疑。可是,那时只能求助于酋长或长者。后来,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为人们指点迷津。比如,古希腊时代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睿智幽默的诘问法,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自我。再如,我国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以他充满智慧的语言,为人们解除心病,史称“庄子之言犹药也,可以医人之病”。也许,这些思想家可说是最早的“心理咨询师”了。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当然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现代心理咨询奠定了基础。 课堂活动:电影中的心理咨询 观看电影《心灵捕手》,从中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是心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原因。电影告诉我们,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心理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利用心理咨询服务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看完电影后,可以和身边的同学、朋友讨论并交流观后感。 《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桀骜不逊,却又聪明绝顶的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威尔20岁,他没上过大学,却痴迷数学,自己博览群书,但是由于出身卑微、经济贫困,他只能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一名清洁工。改变他的命运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教授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难解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找到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道难题。数学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者之后,又写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终于找到了这个数学天才。 威尔从小被亲生父母所遗弃成为孤儿,又受到养父的虐待,因为缺乏家庭的爱和管束,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内心自卑却桀骜不驯,甚至到处大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管教所。最后经过数学教授的保释并向法官求情,才让他免受牢狱之灾。虽然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用尽方法希望他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辅导的心理专家,却都被威尔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可救药。 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桑恩,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年轻人。而这位受人仰慕的心理学家能做到吗?威尔在众人的帮助下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 一、辅导目标: 总体目标:抚平学生心理创伤,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认识车祸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惑,端正自己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会感恩。 具体目标:从认知上正确地看待车祸,通过情绪的宣泄、放松训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积极适应生活;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他们面对困境解决困难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辅导准备:学生凳围成一圈、纸箱、笔和白纸、《感恩的心》视频、《阳光总在风雨 后》视频 三、辅导对象:车祸受牵连的同学、老师。 四、辅导过程:第一步:讲明意图,建立信任今天我们开一个主题班会,是因为,我们有两个同学在车祸中离开了我们!想起他们我们依旧心痛不已!平时他们总是给我们带来欢笑,老师知道他们的离去给你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借这个班会课让在坐的同学对这两位逝去的同学表示祝愿,把我们对他们的爱通过特殊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这件事情的发生,除了带给你们巨大的悲痛,可能还有震惊和困惑:生活中的苦痛真的可以通过死亡来解脱吗?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及痛苦,甚至绝望的情绪? 第二步:情境重现,情绪抒发 团体分享: 1、车祸当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身体有些什么反应?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情绪,并引导这些情绪都是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正常反应。) 2、车祸过后,你做了些什么?想过怎样做?没法可施时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分享 中了解学生对事件的认知,并及时引导。) 3、小组讨论分享。(现在,你最担心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了解影响学生心理的关键问题,教给一些应对的方法,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重建安全感。) 根据学生讨论得到的情绪反应,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知道发生车祸后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 第三步:情绪罗列,端正认识 1、心理应激反应 当我们遭受一些重大的打击和挫折时,由于这些打击和挫折超出了我们个人的承受能力,因而会带来强烈的痛苦和压力,并引起情绪、认知、行为上的消极反应。 情绪上:感到悲哀、愤怒、愧疚与自责,焦虑、孤独、无助、疲倦;惊吓、苦苦思念、麻木感等; 认知和行为上:不相信、困惑、迷茫、失去目标和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失眠、食欲障碍、漫无目的和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做恶梦、叹气、坐立不安、哭泣等; 还可能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症状:如胃部空虚、胸口紧迫、喉咙发紧、口干、呼吸急促、缺乏精力等。 2、悲伤现象亲人或朋友的突然去世,这是非常大的灾难性事件,会导致我们的急性应激并出现各种悲伤反应: (1)某种形式的身心症状或生理不适 (2)逝者影像萦绕脑海不去 (3)对逝者或死亡当时情境感到愧疚

自我意识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自我意识团体辅导方案 一、相识与信任 【活动构想】 人需要交往,但只有互动与合作才会充实提高;人渴望交往,但只会向具有安全感的人打开心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小组活动,营造安全氛围,使交往对象逐步由少到多,通过渐进的自我袒露,帮助学生在小组团体里感到自在与自然,彼此间形成融洽气氛,彼此的认识逐渐深入,彼此的相似点被发现,信任感渐渐建立,凝聚力不断增强。 【活动目标】 (1)可以在两人小组较仔细地描述自己的特点与期待; (2)每个人可以说出每个成员的名字和每个人至少两项特点; (3)发现自己和其他成员共有的担心或问题; (4)增加自己和小组成员相处时的自在感; (5)组建心理活动小组; (6)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活动准备】 指定或自愿担任小组长,召开小组长会议,建议跨寝室、性别成立合作小组,每组6~8人,并公布于众。 指导者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最好道路不是坦途,要有阻碍,如上楼、下坡、拐弯,室内室外结合。每人准备蒙眼睛用的毛巾或头巾。 足够的空间,可以挪动的椅子。 音乐背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实施程序】 活动一:喜相逢 (一)热身活动(进化论) 全体活动,在空地或草地上,每人以“石头一剪子一布”定胜负,按“鸡蛋一小鸡一凤凰”进化。胜者进一级,负者倒退一级(最低级不用退一级)。开始时全部都是“鸡蛋”,但活动中找人决胜负只能找同级的猜拳,如“小鸡”只能找“小鸡”。活动中要模仿充当的角色的动作:当“鸡蛋”要双脚下蹲,双手下垂贴住身体;当“小鸡”要半蹲,手背放在身后行走;做“凤凰”就要双手展开,直立行走,就算是完成,取得胜利。

(二)相逢与互识 1.最佳搭档。 先准备彩色纸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把裁好的彩色纸由学生自由抽取。每人找到与自己同色且形状相匹配的另一半,组建成两人一组。 2.两人一组自我介绍,时间约8分钟。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如最引以为自豪的成就,曾遇过的最恐怖事件等。每人限时3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3.六人一组互相介绍。刚才自我介绍的三个组合并,每6人一组,每个组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向其他新朋友介绍。介绍完毕后,新朋友可以向被介绍者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被介绍者立即回答,当然,如果认为别人问的问题自己不想说,可以表达出来。这样,回答者因被全组其他组员关注而增加信心。 4.六人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按顺时针进行。每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项内容:姓名、所属、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6个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如第1个人介绍: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比较外向的王一兵”。第2个人则说“我是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学院的、性格外向的王一兵左边的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酷爱读书的刘力。”以此类推,每个同学都从第1个人说起。有的同学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全体成员可以一起帮他。当最后一个同学介绍完毕,全组为之鼓掌。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完成。(三)分享与交流 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全班介绍。大家评议给分,教师将得分写在黑板上。统计各组的成绩,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得分低的一组唱一首歌或做其他活动。 活动二:信任之旅 (一)暖身活动(棒打薄情郎) 选出一位执棒(模拟棒)人站在圈内,由他所面对的人开始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位被叫的人面前,此时如果他无法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人可一棒打下,将他打醒。他如能叫出另一个人的姓名,则执棒者就再跑到另外那个人面前,如他无法马上讲出另外一个人的姓名,也照样一棒打下。如此继续下去。可由3~5人轮流出来执棒。 (二)无家可归 大家随意站着,主持者口令:“变!五人一组……七人一组……三人一组……八人一组……”

认识自我团体心理辅导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课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目的: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情况,并深刻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正视和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3、能力目标 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自己以及同伴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评价,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形象,对自我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热身与导入(10分钟) 背后留言 1.活动目的 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2.活动步骤 ①每人拿出一张纸,在最上面一行写下自己的姓名,相互帮助用大头针把纸固定到自己的后背上。 ②在同学的后背上写留言。 ③10分钟后,同学们再次坐好,互相帮助摘下背后的爱心纸条,一起来分享 3.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要强调对待这次活动的态度:真诚,客观,负责; 2.在留言过程中,同学们不能讲话,要用非语言形式进行交流,留言 内容是你对别人的认识,包括优点、缺点以及建议,还可以写上自己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 3.在活动中要及时的调整。 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活动开展:(25分钟)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三、结束语(5分钟) 老师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建议,要从实际上帮助学生, 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做个幸福快乐的人。不要艳羡别人的风景, 其实我们都很优雅。 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竞争加剧,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其成长的历程中, 会遇到学习、交友、爱情、择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突现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 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编辑。 【关键词】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教育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 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经济结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 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 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 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 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 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 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 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3 学习方法指导 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 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 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 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 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 1.5 人生定向的 需求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2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活动 本章要点: 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翔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通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含义及意义,学会珍爱生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感悟人生。 班级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涉及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仰、感悟人生、珍爱生命等。 活动一:沧海一粟----树与人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协助学生检视自已的生命历程。3.协助学生领悟人生命的可贵。 主题:生命存在的意义 活动目的:体验人生的短暂 活动容: 1.参天大树。 2.树与人的对话。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生命教育在生理与身体层面的目标,主要是

促进学生仆人生理与身体的成长和发展,增进身体的健康;并学习对物质适度的感受与期待,使个人得以减少对物质的沉迷,以使有限的人生不至于过度耗费在追逐仆人感官的享受与物欲的满足上,而能投注精力在心理层面的成长与发展上。以便发展出更具独特性与社会性的生命意义,提升个人的人生与生命的价值。 活动方式:绘画法 活动材料: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种类的树?你喜欢哪种树? 二、分组: 按树的种类分组(树组、松树组、白桦树组、柳树组、苹果树组等)。 三、发展活动 (一)参天大树 每个同学画出自已喜欢的大树,想象它有多少岁,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饱受了多少世间沧桑,它都有哪些价值?自已和它相比,是怎样的感觉? (二)树与人的对话 每个同学与自已画的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并将对话写在树的下方。

(三)分享时刻 1.小组分享与讨论。 2.全班分享与讨论。 3.辅导教师结合大家的“作品”进行总结。 活动二:意外人生----盲人打棒球 活动目标:1.协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2.促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主题:珍惜现在的生命和健全的感官 活动目的: 1.体验眼盲者的不方便之处。 2.了解并珍惜自已的生命。 活动容: 1.盲人打棒球。 2.自我竞赛。 3.分享时刻。 理论分析:在心理层面,生命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在于协助个人发展建立有效的人际与人群关系的技巧,以产生有意义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以及发展积极正向的自我和自我认同。终极目标是协助个人寻求自我实现的生活。 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法 活动过程:

自我意识之性别角色认同心理辅导活动课

自我意识之性别角色认同心理辅导活动课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我意识之性别角色认同》 心理辅导活动课 理论依据: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对自我性别和角色的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内个体对社会自我的认知、评价和控制。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其内容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方面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自我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我喜欢自己吗)和自我控制(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情分析:你听说过“拉拉”、“同人女”、“腐女”、“伪娘”、“好基友”这些词汇吗?你知道它们的涵义吗?可能很多成年人看了都会摇头,可是在我接受的学生咨询案例和学生谈心中发现,对于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似乎对这些字眼并不陌生。其实这些称呼都跟目前社会上一个特殊而又敏感的群体——同性恋人群有关。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很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在单纯的孩子中流传?进一步调查和资料显示:采用最新本土化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各年级段的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青少年双性化发展较国外已提前至青春期;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设计理念:探讨高中生的性别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喜爱自己的性别,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性别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辅导对象】高二年级学生辅导主题:性别角色认同 【教学目标】:

(完整版)“自我认识”团体辅导策划书

“自我认识”团体辅导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认识自己,快乐成长 二、参与者与活动时长 大三,15-20人,70-90分钟 三、活动目的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以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定位。 四、活动流程 1、热身游戏——“盲人与拐杖” 目的:体验“需要他人”和“被他人需要”的感受,通过体验同伴之间的信任建立与责任承担,正确看待自我的价值。 时间:20min 准备材料:一半人数的布条、长绳7-8条 游戏规则: 1)将成员平均分为两组,两组人围成圆圈面对面站好,里面的一圈人面向外,外面的一圈人面向内。 2)站好后,里面的一圈人扮演盲人,用布蒙住眼睛,外面的一圈人扮演拐杖,主持人喊开始后,拐杖就围着盲人转圈,主持人喊停后,拐杖就停下,面对你的那位盲人就是接下来游戏中你需要帮助的人。 3)拐杖开始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带着盲人走一段路程,途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走弯道、跨障碍),需要拐杖带领帮助盲人克服。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无论什么状况,拐杖都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告诉盲人下面的路改怎么走。 4)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 分享:请问大家扮演盲人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对自己的伙伴的帮助满意嘛?为什么?做拐杖的时候,怎样理解你的伙伴?是怎么帮助伙伴的?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感觉? 2、认识自己——“我是谁” 目的:通过本次游戏全面的去了解一个完整的你,一个独特的你。 时间:20min 准备材料:印有七个假如的纸张,笔 游戏规则: 1)请参与者填写下面的句子: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水果,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交通工具,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树,我希望是,因为。 2)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发现知己。 请同学深入分享每个假如的原因,并去发现有没有与自己具有共同答案的朋友,他的原因又是什么? 分享:能够找到与自己完全一样的同学?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了解自己,做最独特的自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