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节

1.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是指地球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安全运作的空间只能在此限度内。地球限度指的是引发不可逆、突发环境变化的临界值;超过这个环境变化的临界值,将造成地球系统的不稳定,行成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风险。2009年科学家指出9大地球限度: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或生物圈完整性的改变)、臭氧破坏、海洋酸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N、P 循环的改变)、土地系统的改变、全球淡水的使用、化学污染、悬浮微粒污染(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及影响气候和生物的微粒)。

2.据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loss)、氮磷循环(nitrogen cycle and phosphorus cycle)、森林砍伐与土地使用变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3.人类世(Anthropocene):从地质年代上看,目前所处的年代属于“全新世”(Holocene),大约已经有11000年的历史。许多证据都表明,在1950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包括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大都市的急剧扩张、化石燃料的使用、矿山开采等在内的人类的活动,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50年来,地球的风化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臭氧层也遭到难以修复的损坏,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都与全新世10000多年来变化的趋势截然不同。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首次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已经生活在新的地质时期,其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循环,成为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4.结合自己所学的海洋基础科学知识谈谈海洋对地球限度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酸化等)。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门科学。

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

①国际岩石圈计划(ILP);②深海钻探计划(DSDP);③大洋钻探计划(ODP);④世界气候计划(WCP);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2)地球系统内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差别极大。研究方法:“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

3.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地球表面:大气圈 + 岩石圈 + 生物圈 + 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4.地质学: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此外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幔物质,地外物质等。

5.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6.水文科学: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7.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8.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9.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1)海洋科学研究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的作用显著;(3)学科分支细化且相互交叉和渗透,综合与整体化研究日趋明显。

10. 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来明合著的《海洋》一书,对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1.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

在大陆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象面。

2.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的,联系:外圈与内圈通过地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4.根据温度、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和散逸层。

5.根据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变化,可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莫霍面(M面):

7.古登堡界面(G面):

8.软流圈: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平均密度为3.5g/Cm3,其物质

成分与石陨石相当。软流圈内因温度增高,接近岩石熔点,岩石呈塑性,降低了

地震波速度。

9.洋:

10.海:

11.海洋和陆地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65%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北半球

面积的39%。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9%。

12.以经度0°,N38 °和经度180°、 S47 °为极点分割地球,则海陆面积比达到

最大,称“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水半球中心位于新西兰东北。

13.根据海洋的盐度、温度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4.洋(大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面积的90.3 %,深度

一般大于2000m,其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15.南大洋(南极海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

1970年的定义: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o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的连续海域。

16.南大洋的特点:(1)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2)独特的水团结构;(3)世界大洋

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4)对世界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

17.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个海,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9.7%。海的特

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18.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海分为:陆间海、内海、边缘海。

19.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其面积和深度较大,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

理化学性质与大洋有明显区别。(地中海、加勒比海)。

20.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渤海、波罗的海)。

21.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群岛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东海、

日本海、白令海等)。

22.海湾:大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以入口处海角的连线或入口

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海水可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相似,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的杭州湾(最大潮差达8.9m)。

23.海水的形成:海水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气作用的产物:水汽及其它气体通过岩浆活

动和火山作用不断从地球内部排出的(现代火山排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

24.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气体— CO

2,NH

3

,Cl

2

,H

2

S,

SO

2

等;二是来源于陆地或海底岩石的侵蚀,为海水提供Na+,Mg2+,K+,Ca2+,Li+等阳离子。海水中盐类阴离子Cl–,F–,SO42–,HCO3–等是火山排气作用的产物。岩石侵蚀为海水提供了部分可溶性盐。

25.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地带(水位升高、降低)。包括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

26.海岸(潮上带):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上,仅

在特大风暴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27.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

28.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海底部分(潮下带)。(下限:1/2波

长水深处,约10~20m)。

29.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海

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六种基本类型。

30.海滨:从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上最远处之间的海岸范围。包括前

滨和后滨。前滨:介于一般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后滨:从大潮平均高潮位到风暴潮期间为海水覆盖的陆上地带。内滨:从低潮线向海至破波带的外界之间的地带。外滨:自破波带的外界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

31.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32.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

动型大陆边缘两大类。

33.稳定型大陆边缘特点:无火山活动;极少发生地震;构造稳定。以大西洋两岸的

美洲、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此外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组成: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34.活动型大陆边缘: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一致,是全球构造活

动最强烈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环之称。进一步分为西太平洋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两者都以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35.大陆架(路架、陆棚、大陆浅滩):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

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36.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

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37.大陆隆:又称大陆裙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

深2000—5000m。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

38.岛弧: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现弧形凸向洋侧。

39.海沟: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40.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向下切入约1—2

Km,宽至十至一百多千米。

41.边缘海:在岛弧亚型大陆边缘,岛弧与大陆、岛弧与岛弧之间的还称为边缘海,

又称弧后盆地。

42.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

脉系列。

43.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大洋中脊分别有什么特征?

(1)大西洋中脊:边坡较陡、位置居中、延伸方向与两岸几乎平行的S形。北支伸入北冰洋的部分成为北冰洋的洋中脊,在勒拿河口附近伸进西伯利亚,

全长17000km,比正常海底高出1—3km;平均深度4008m,宽度1500—

2000km。由于它直接与两极海域相连,使它在水团结构和大洋环流上表现

与其他大洋有不同的特点

(2)位置偏东侧、边坡平缓;在转向东北以前的部分称为太平洋—南极海隆,转向东北以后的部分称为东太平洋海隆。东太平洋海隆的北端通过加利福

利亚湾后,潜没于北美大陆西部,南部向西南绕行,在澳大利亚以南与印

度洋中脊东南支相接。

(3)印度洋中脊: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北支延展进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大裂谷和西亚死海裂谷相通,东南支与太平

洋中脊相接,西南支绕行于非洲以南与大西洋中脊南端相接。

44.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

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面积的二分之一。

45.边缘海盆: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边缘海盆的形成演

化为(残留型)、(大西洋型)、(陆缘张裂型)、(岛弧张裂型)四个类型。

残留型:在古海洋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沟弧体系形成而与大洋主体分隔的古大洋的残留部分。大西洋型:在被动大陆边缘由陆地裂离形成的盆地。陆缘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俯冲引起陆缘张裂形成的盆地。岛弧张裂型:由大洋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岛弧分裂形成的盆地。

46.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A.Wegener)综合了当时地质

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大陆地形特性提出的。

47.两极同源分布:同时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南、北温带海区的动物。

48.海底扩张学说是由Hess 和 Dietz 提出,主要受以下思想的影响:联合古陆的重

建、拼合和大陆漂移;大洋中脊体系和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逐步变厚;海洋地壳的年轻性;大陆边缘的沟—弧体系、全球地震和火山的活动及分布特点。海底扩张的依据:(1)海底磁条带异常:在中脊轴部位强度较大,向两侧减小,大体上平行大洋中脊的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对称分布与大洋中脊两侧。(2)转换断层的发现:Wilson指出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3)深海钻探成果:从洋脊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

49.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成果,

并吸取了当时对地球内部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的统一角度阐明了岩石圈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

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对流;(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95%地震能量);(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运动过程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拉张、挤压和剪切)。

50.大洋沉积:海洋沉积分类具体是指水深分布、成分粒度和成因沉积三种主要形

式类型。

51.泻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

52.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类可划分5种类型,分别为(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

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沉积)。

53.现代陆架分布的沉积物是(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三种物质构

成。

第三章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1.海水是含有多种无机盐复杂的溶液,现已测定出80多种元素,其中有11种是主要成

分,占海水总含盐量的99.9%以上。

2.海水组成恒定原理: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

是恒定的。

3.海水盐度的首次定义:在 l000g 海水中,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Br-)和碘

(I-)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称为海水的盐度,以 S‰表示,单位为:g/kg。

4.海水的氯度:在1000g海水中,将溴和碘以氯替代后,所含氯的总克数。单位:g ? kg

–1 ,用Cl‰来表示

5.标准海水:用AgNO3滴定法测定海水的氯度时,国际上使用一种氯度值精确为

19.374 ‰的大洋海水作为标准,称为标准海水。其对应的海水盐度为35.000 ‰。

6.海水的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

7.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在海水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

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的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oC)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

8.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k(或1C°)时所吸收的热量。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海水热容。

9.比蒸气潜热:使单位质量的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

10.饱和水蒸气压: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的平衡时,水面上

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1.最大密度温度:海水的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

12.海水的压缩系数: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海水体积的负增量称为海水

的压缩系数。

13.等温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维持其温度不变,称为

海水的等温压缩。

14.绝热压缩: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与周围海水没有热量交换,称为海水的绝热压缩。

15.海水的绝热变化:海水微团作垂直运动时,若海水微团不和外界发生热量交换,海水

微团内部的温度会产生变化,称为海水的绝热变化。

16.当海水微团下沉时,因压力增加、体积变小,外界对海水微团作功,导致海水微团内

能增加温度升高;相反当海水微团绝热上升时,因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导致海水微团内能消耗温度降低。

17.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 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

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18.海水的位温比现场温度低。

19.暖心: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海水蒸发时水汽携带巨额热量进入大气,水汽凝结释放热

量形成。

20.海水的热传导:相邻海水在温度不同时,海水因分子运动或海水块体的交换,海水的

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称为海水的热传导。

21.海水的热传导系数λt为10–1量级,比纯水的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盐度

的增大略有减小,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22.海水的热传导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的,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

23.海洋中盐量(浓度---盐度)的扩散传输与热量传导相似,同样有分子盐扩散和涡动盐

扩散两种方式,不同盐度的海水,盐扩散系数不同。

24.海水的粘滞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随盐度增大而略有增大。

25.密度超量:γ= ρ–1000kg ? m–3,单位与密度的单位相同。

26.出现在海上的冰的来源有两种:①由海水冻结而成的,称为海冰;②进入海洋的大

陆冰川、河冰及湖冰等淡水冰。

27.海水的冰点和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都随盐度而变。盐度增加,海水的冰点温度较海水

最大密度的温度下降得慢。在盐度为(2 4.6 9‰)时,二者的温度值相同,为(-1.33°C)。而盐度大于该盐度时,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

28.盐度小于和大于24.69 ‰的两种海水,有着不同的结冰过程。盐度小于24.69 ‰的海

水与纯水的结冰过程相同。盐度大于24.69 ‰的海水,因其最大密度的温度点低于冰点,在结冰之前,随着温度不断降低,表面海水的密度不断增大,由此而引起的(热力对流)将一直持续到结冰为止。由于对流作用把下层海水的热量向上输送,从而使海水的冷却速率减慢,因此结冰的速度也减慢。这种对流作用可达到很大深度乃至海底。

29.海水结冰时大部分盐分被排出在海冰之外,因此冰下海水的盐度增大。由于海水的盐

度增大和由其引起的对流作用以及海水结冰时释放出的结晶热,都将延缓海水的结冰过程。

30.按海冰的运动状态分:固定冰、流冰。

31.海水结冰时,将部分盐分以卤汁的形式包围在冰晶的空隙中,形成“盐泡”。在结冰过

程中,将来不及逸出的气体包围在冰晶之间,形成“气泡”。因此温度在冰点和–8.2°

C(Na

2SO

4

? 10H2O 结晶温度)之间,海冰是由纯冰、卤汁和气泡组成,在–8.2°

C以下时,海冰中含有与温度有关的结晶盐的混合物。

32.纯水冰0°C时的密度一般为917kg ? m-3。海冰中因为含有气泡,密度一般低于此

值,新冰的密度大致为914~915 kg ? m-3。冰龄越长,由于海冰中卤汁渗出,密度则

越小。

33.海冰的比热容比纯水冰大,且随盐度的增高而增大。

34.海冰的热传导系数比纯水冰小,因为海冰中含有气泡,而空气的热传导系数是很小的。

35.大洋海水的盐度大于24.69‰,海水结冰过程中,海水都会发生铅直对流混合,这种

对流混合常达到相当大的深度,在浅水区可直达海底,从而导致所有海洋水文要素的铅直分布较为均匀。海水垂直对流又把表层高溶解氧的海水向下输送,同时把底层富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盐类的肥沃海水输送到表层,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有结冰的海域,特别是极地海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例如南极的鳞虾和鲸渔场闻名世界,与此即有直接关系。

36.海洋的热平衡:海洋中所有的热量收入和支出的总和。Q w = Q s – Q b±Q e ±Q h;

太阳辐射(Qs ),海面有效回辐射(Q b),蒸发或凝结潜热(Q e),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Q h),Qw为通过海面的热收支余相。

37.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也要向大气辐射能量。90%的辐射能集中在4~80μm,

因此海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8.影响海水平衡的因素:蒸发、降水、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

39.大洋水温的铅直分布特点:温度自海面向海底随深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上层等温

线密,温度垂直梯度大;深部垂直梯度小,水温趋向均匀;水温分布呈“W”形。

40.上均匀层:暖水区的表面直接受大气的影响,风、浪、海流所引起的湍流混合强

烈,由此在暖水区顶部形成一个温度垂直梯度很小的水层,称为上均匀层。均匀层的厚度在低纬度海区不大于100m,赤道附近约50—70m,赤道的东部更浅;在中纬度海区均匀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

41.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在均匀层的下部约200—1000m的深度,是一层温度梯度最

大的水层,并终年存在,称为“主温跃层”或“永久性跃层”。主温跃层将上层的暖水与下层的冷水分隔开来,其深度随纬度变化,在赤道附近主温跃层上升,在副热带海区下降,在中纬度海区上升至大洋表面。

42.季节性跃层:混合层下界,由于夏季增温强烈,形成强的温度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

在冬季表层降温,对流增强混合层向下发展,季节性跃层消失。

43.冷中间层:高纬度极锋向极一侧,不存在季节性跃层,在冬季出现逆温层,深度达100m

左右,夏季表层增温,混合作用的结果在表层形成厚度不大的均匀层,与逆温层之间形成“冷中间水”。

44.逆温现象:深海沟出现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现象;地热、绝热增温形成。

45.海洋水团(water mass):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

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46.水系(water system):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如:沿岸水系、外海水系

等是根据盐度进行划分。

47.水型(water type):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即:

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

48.温—盐图解:以温度为纵坐标,以盐度为横坐标,将测站上不同层次的实测温、盐值

对应地点在温、盐坐标系中,自表至底有序地把各点联结起来的曲线(折线)图。

49.海水混合的区域性:①海---气界面混合:海气界面及海洋上层是海水混合最活跃的区

域。②海底的混合:主要由潮流、海流等引起的混合。③海洋内部的混合:主要由海洋内波引起的海水混合。④“双扩散”效应引起的海洋内部混合。

50.双扩散:指海水水团的热量和盐量通过分子扩散而引起海水混合的现象,称为双扩散。

第四章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1.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浓度大于1×10-6mg/kg的成分(又称保守元素);而海水中的

微量元素是浓度小于该浓度的成分。Al 和 Fe 在海水中属于微量元素。

2.海水中的3大天然放射系是指:铀系、锕系、钍系。

3.海洋化学污染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1)碳氢化合物---石油;(2)海洋中的重金属污染;(3)海洋中的合成有机化合物污染;(4)海洋中的富营养化;(5)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4.海水对CO2的吸收取决于:①海水的静态容量;②大气—海洋之间CO2 的交换速

率;③海水垂直混合速率。

5.氮同化作用:NH

4+或NH

3

被生物体吸收合成有机氮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

6.硝化作用: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

3或NH

4

+氧化为NO

3

ˉ或NO

2

ˉ的过程

7.反硝化作用:NO

3ˉ在某些脱氧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化合物(N

2

或N

2

O)。

8.描述海洋中氮的转化过程:

9.试描述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

第五章海洋环流

1.大洋环流(ocean currents):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

水运动的现象。

2.海流的成因:在本质上是由太阳辐射能所驱动形成的。

成因1:受海面风力驱动----风生海流;

成因2: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差异驱动---地转流(密度海流)

3.海流描述的两种方法:(1)拉格郎日法:跟踪水质点来描述其时空变化。漂流瓶、

中性浮子等追踪海流。(2)欧拉法:在海洋中的某些站点同时对海流观测,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速度:m/s ;方向:向北流动记为0°,向东流动记为90°。

4.引起海水的运动的力: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等;

海水运动派生的力:科氏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

5.正压场:在静态海水中,海水的密度为常数或者只是深度的函数时,海洋中压力的

变化也只是深度的函数,此时海洋中的等压面必然是水平的,即与等势面平行。这种压力场称为正压场。

6.斜压场:当海水密度不为常数,特别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时(或者由于外部

原因),此时等压面将会发生倾斜,这种压力场被称为斜压场。

7.内压场:由海洋中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斜压场,称为内压场。在大洋上部斜压场一般

较强,随深度增加斜压场减弱。

8.外压场:由海洋外部原因所形成的斜压场,称为外压场。

9.地转偏向力(科氏力):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力,是指地球上一切作水平运动的

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偏向的一种力。这种水平运动的偏向力,最早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加以研究和确定的,故又称科里奥利力。

10.科氏力的性质:

①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

②在北半球科氏力垂直指向运动物体的右方,在南半球则相反;

③科氏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④科氏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比例。

11.切应力: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上产生的一种切向

作用力。

12.海水运动方程:海水的各种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其运动规律符合牛顿运

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对于单位质量的海水,其相对于地球的加速度和所受的力,可归结为以下的形式:

加速度 = 压强梯度力 + 重力 + 科氏力 + 摩擦力

13.海水连续方程: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其总质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消失。

14.地转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他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海水在运动过

程中,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时的定常流,称为地转流。

15.风海流的附效应:由于风海流水体的输送,导致海水辐聚或辐散,会产生海水的

升降流运动,称为风海流的附效应。

16.热盐环流:由温度、盐度变化引起的环流称为热盐环流。

17.无限深海风海流(亦称漂流)是海水摩擦力、科氏力平衡时的稳定流动。

18.赤道逆流:在南、北赤道洋流将海水输向大洋西部过程中,海面从西向东倾斜,

海水在热带辐合带附近顺斜坡流回东部,形成赤道逆流。

19.海底地形对水流的影响:海流上坡时,流速加快,科氏力增大,海流向右偏转;

下坡时海流流速减小,科氏力减小,海流向左偏转。南半球则相反。

20.艾克曼的漂流理论:

(1)基本假定:

①海水的密度分布均匀;

②稳定均匀的风长时间吹刮于无限宽广、无限深的(不考虑海岸和海底的摩擦作用)

海洋上,因而海面不发生升降;

③只考虑垂直湍流粘滞系数所引起的水平摩擦力,且摩擦系数为常数;

④不考虑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f为常数)。当海流稳定时,海流运动方程为:科氏

力+湍流摩擦力=0

(2)对方程的讨论:

①在海面,流速V0与海面风应力成正比,与湍流粘滞系数和纬度有关,合成流向

偏向风矢量右方45°;

②深度增加,流速迅速减小,流向偏风矢量右方(北半球);

③z= –π/a时,流速方向与表层流速方向相反,流速只有表层的4.3%。

21.大洋上空风场和大洋表层流场比较:

(1)东南、东北信风流----形成西风带的西风漂流;

(2)赤道流、西风漂流与大洋东、西边界流构成反气旋式环流;

(3)南、北半球的反气旋式环流是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并与南、北赤道流分别构成小反气旋式环流;

(4)北半球反气旋式环流以北的太平洋、大西洋有来自西风漂流和极地海流组成气旋式环流,南半球由于无陆地阻挡,形成南极绕极环流;

(5)南极附近海域形成从东向西的东风漂流;

(6)除印度洋外,各大洋表层环流模式相同,并有纬向不对称。

22.黑潮:是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流的延续。从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

主流从台湾东侧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水道进入东海,沿陆坡向东北方向流动。黑潮因其水色和透明度高于周围水体,使海水颜色深于周围海水而得名。黑潮水不是黑色,而是深蓝色。

23.西边界流区相应的海流:太平洋:(黑潮)、(东澳大利亚海流);大西洋:(湾流)、

(巴西海流);印度洋:(厄加勒斯海流)。

24.东边界流区相应的海流:太平洋:(加利福尼亚海流)、(秘鲁海流);大西洋:(加

那利海流)、(本格拉海流);印度洋:(西澳大利亚海流)。

25.副热带高压带(马尾渡)区:范围:赤道流和西风漂流的过渡地带,终年为副热

带高压控制。特点:海面蒸发量大,海水盐度高;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冬季有西风漂流特点,夏季有赤道流特点;由于海水辐聚,盐度大、含氧丰富的表层水下沉形成大洋次表层水;海水营养低、清静、水色高、透明度高等。

26.南大洋环流:东风漂流(向西流动的沿岸流):流速、流幅、流量不大,形成南极

底层水;

27.世界大洋中存在着五个基本水层,即大洋暖水区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大洋冷水

区中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如果按其温、盐等理化特性和源地作为条件,可在第一层等级把五层水视为五个水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1.按照波浪形成的动力,可把波浪分为以下几大类:风浪、地震波、潮波、涌浪、内浪。

2.按照波浪断面的几何形态,可将波浪分为两类:正弦波、摆线波。

3.按照波浪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进行波、驻波。

4.按照波长与水深的关系可分以下两种:深水波(d>1/2λ)、浅水波(<1/2λ)。

5.破浪(Breaking Wave):由于底摩擦作用,随着水深不断变浅,波峰处水质点的前进

速度将大于波谷处水质点向后运动速度,这样水质点运动的椭圆轨迹将受到破坏,当水深等于波高1.3倍时;波浪将发生倾倒,形成破浪。

6.孤立波: 浅海中存在的波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非周期性波动的波,称为孤立波。

7.界面内波:发生在两层密度不同的海水界面处的波动称为界面内波。

8.开尔文波:开尔文波(Kelvin Wave)是发生在大气或海洋中的,迎向地形边界(例如

海岸线)平衡科氏力的波动现象。开尔文波的一个特征是非弥散性,也就是说,波峰的相速度与波能的群速度在所有频率时均相等。

9.罗斯贝波:由于地球的转动和地球曲率而使位涡在深度和纬度上产生改变,这一改变

导致一种非常慢的大尺度振荡,即罗斯贝波。罗斯贝波是一种行星波。不考虑海水的非均匀性和可压缩性的罗斯贝波称为正压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千米。考虑了海水分层的罗斯贝波称为斜压的。斜压的罗斯贝波只能从东向西传播。

10.风浪和涌浪的差异:(1)风浪:由当地风产生,并一直处于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

状态。波峰尖、分布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常出现破碎现象并形成浪花。(2)涌浪: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入或风速减小、平息后遗留的海水波动。波面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和波长大、传播规则。

11.海浪的折射:当波浪向近岸传播时向岸浅水波随着水深减小,速度越来越慢,波浪的

传播方向完全与岸线垂直。这便是波浪的折射(Refraction)。

12.波浪的反射与绕射:当波浪传向堤坝和海岛等障碍体时,正面波碰到障碍物后,会发

生反射(Reflection),障碍物两侧波浪继续前进,向障碍物后方扩散,最后仍按折射原理传到障碍物后侧的波影区,这种现象称为波浪的绕射(Circumambulate)。

第七章潮汐

1.潮汐:在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地表海水发生周期性运动的现象为

潮汐,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运动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进退流动。习惯上,前者称为潮汐,后者为潮流。

2.潮汐的三种类型:正规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

3.在一个朔望月中,“朔”、“望”之后二、三天潮差最大,这时的潮差叫大潮潮差;反之

在上、下弦之后,潮差最小,这时的潮差叫小潮潮差。

4.天球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内表面分布着各种各样天体的球面。这

是一个假想的圆球。

5.黄道:地球每年绕着太阳在椭圆形轨道上公转一周,但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好像是太阳

在天空众星之间绕着地球旋转,那么,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每年也绕着地球作一周的视运动,此视运动轨道即为黄道。

6.黄道面与天赤道面的夹角为23°27’。

7.白道: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结果使得月球在天球上也有一个视运动的轨道,这个轨道

称为白道。

8.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度角。

9.引潮力差异的原因:地球上各质点的引潮力,一方面取决月球和太阳对它的引力,另

一方面取决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地球表面上各水质点的惯性离心力大小都相等,但各地水质点所受月球对它的引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各地水质点的引潮力也有差别。

10.椭球形等势面:由于在地月连线上引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在垂直地月连线

的大圆上引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因此,考虑引潮力后的等势面就变成椭球形,这个椭球的长轴指向月球,为潮汐椭球。

11.八分算潮法:

高潮时 = 月中天时刻 + 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 = 月中天时刻 + 平均低潮间隙

高潮间隙:月中天时刻到高潮时刻时间间隔

低潮间隙:月中天时刻到低潮时刻时间间隔

上半月:高潮时 = (阴历数-1) * 0.8 + 该港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 = (阴历数-1) * 0.8 + 该港平均低潮间隙

下半月:高潮时 = (阴历数-16) * 0.8 + 该港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 = (阴历数-16) * 0.8 + 该港平均低潮间隙

12.钱塘江形成较大潮差的原因?

13.风暴潮(storm surg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

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14.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

起的(台风风暴潮)两大类。

15.某年学生到某一正规半日潮海湾实习,初到之日(农历四月初五)观测得知该海湾 18

时 26 分为高潮时,请计算出第二天和农历二十日该海湾的高、低潮时。

答:正规半日潮:一个太阴日(24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潮差相等。

(5-1) 0.8+x=1826

x=1514

高潮间隙:1514-1224=0250

第八章大气与海洋

1.地球大气的铅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2.气象要素: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它们表征大气的

宏观物理状态,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气象要素中以气温、气压、湿度和风为最重要。

3.在旋转地球上,大气运动必定受到地转偏向力(科氏力)的影响,水平尺度越大,科氏

力的影响越重要,而水平尺度只有数千米或更小尺度的运动(例如小尺度和微小尺度系统)可以忽略科氏力的影响。

4.平均大气环流:一般说来,凡是大范围的、半球的或全球、对流层、平流层或整层大

气长期的平均运动状态,或某一时段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5.在北半球沿经圈有三个闭合环流圈:热带的哈得莱(Hadley)环流;极地的极地环流;

间接环流圈(费雷尔(Ferrel)环流)。

6.与三圈环流对应的地面气流,在低纬度和极地附近大致是东风带,而在中纬度是西风

带。高空气流在中高纬度地区基本上都是西风,与地面风带不同,主要系统丧失了经向风分量变成真正的西风。在赤道上空是东风控制。

7.季风是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以下特点:

(1)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接近于相反方向;

(2)两种季节(冬季风和夏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其气团性质有着本质的差异;

(3)能够给天气现象造成明显不同的各种季节,例如雨季和旱季、冬夏明显对比等。

8.依流场的观点称低压系统为气旋,带有锋面的气旋称锋面气旋。锋面气旋多产生于温

带,亦称温带气旋。

9.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是达到一定强度

的热带气旋。台风伴有狂风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世界各地对台风的称谓不同,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带风暴,在南半球称热带气旋。

10.请对台风产生的条件进行叙述?

台风形成最主要有3个条件。

(1)需要较高的海水温度,因为台风只生成在水温26 27℃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2)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即地球自转产生的改变风向的力(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这就是纬度低于5°海洋上没有台风生成的原因。

(3)要有一个原始涡旋,这样在台风形成初期不致因四周气流直接流入低涡中心,使之迅速填塞而消失。还有,在台风生成区高低空风向风速差别要小,这就是20°纬度以上不易生成台风的主要原因。

11.台风的结构:

(1)台风是一种天气尺度、暖中心的强气旋性涡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

(2)台风表现为强烈的气旋性环流,低层有强烈的流入,高层有强烈的流出,并有极强烈的上升运动。地面是气旋式辐合流场,气流从四周以螺旋曲线的形式流向台风中心区。台风天气表现为大风、暴雨、狂浪和风暴潮。

12.海洋的重要性质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太阳辐射的70%。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而言,海洋运动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中CO2的最大的汇。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海洋贮存的能量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

海洋热状况的变化以及海面蒸发的强弱都将对大气运动的能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海洋环流,西边界流(黑潮、湾流等),通过海气间的强烈热交换,海洋把热量输送给大气。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水汽量的绝大部分(86%)由海洋供给,尤其低纬度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不同的海洋状况通过蒸发和凝结过程将会对气候及其变化产生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因海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惯性使然,海洋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缓慢性和持续性。

(1)海洋可以把大气环流的变化的信息贮存于海洋中,再对大气运动产生作用;(2)海洋的热惯性使得海洋状况的变化有滞后效应。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减小了低纬大气的增热,使高纬大气加热,降水量亦发生相应的改变;使得大气对某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降低,CO2增加的气候效应被减弱(海洋吸收)。

13.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原动力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海洋有比较大的净辐射收入。热带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在热量贮存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通过热力强迫,在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运动方面,海洋,特别是热带海洋,就成了极为重要的能量源地。

(3)海洋热状况改变对大气环流及气候的影响,有几个关键海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温最高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东北太平洋海区及北大西洋海区的热状况对北美和欧洲的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

(4)海洋向大气提供的热量有潜热和感热两种,但主要是通过蒸发过程提供潜热。

(5)大洋环流既影响海洋热含量的分布,也影响到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过程。

14.大气对海洋的风应力强迫

(1)大洋表层环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北半球大洋环流为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

则为逆时针方向。南北半球太平洋环流的反向特征极其清楚。

(2)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所谓“西向强化”(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是其根本原因),最典型的是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西部海域,那里流线密集,流速较大,而大洋的其余部分海区,流线较疏,流速较小。上述大洋环流的主要特征,与风应力强迫有密切关系。

15.大洋上空风场和大洋表层流场比较:

(1)东南、东北信风流----形成西风带的西风漂流;

(2)赤道流、西风漂流与大洋东、西边界流构成反气旋式环流;

(3)南、北半球的反气旋式环流是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并与南、北赤道流分别构成小反气旋式环流;

(4)北半球反气旋式环流以北的太平洋、大西洋有来自西风漂流和极地海流组成气旋式环流,南半球由于无陆地阻挡,形成南极绕极环流;

(5)南极附近海域形成从东向西的东风漂流;

(6)除印度洋外,各大洋表层环流模式相同,并有纬向不对称。

第九章海洋生物

1.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生物遗传变异、生物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系统:生物体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其生存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

个自组织的具有生态功能单位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3.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利用:①食物②医药材料③工业材料④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

环境和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

4.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论述题需就各店进行扩展):

①利用过度;②自然条件改变的危害;③海洋污染威胁;④外来物种的入侵;⑤全球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5.生物区系:某一地区的各类动物和植物的总和。同一自然地理区域内,由于环境条件

相同,各类生物有特殊的物理性状、生态性状,进而形成生物区系中不同动植物种类。

在一个生物区系内有若干生物种类是这个地区所特有的,称为特征成分(特有种)。

6.分布中心:在一个生物区内,最适宜某种生物生存的环境,从而生物的个体数量分布

最多。一般来说,生物的科、属、种的密集分布区,通常为该分类单元的分布中心;

现存物种分布中心不一定是其起源地区(地质时期中发生了迁移)。

7.阻限:海洋生物种群繁殖个体数量过大时,则向分布区外迁移、扩散,扩大分布范围,

在迁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①广阔的海洋—浅海生物的障碍;②大洋中脊—底栖生物的障碍;③地狭—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的障碍(巴拿马地狭);④陆地—海洋生物扩大分布区的阻限。

8.生态系统的特征:

①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②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越多调节能力越强,但调节功能有

一定限度);

③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改变、信

息系统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原因。

④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9.食物链: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

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与被摄食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

10.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包括海洋初级生产力、

海洋动物生产力)。

11.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

(1)海洋中的污染物与生物学过程

海洋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港湾,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它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伤及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①污染物的生物吸收;

②污染物质的生物积累:生物积累、生物浓缩;

③海洋污染物质的生物转移:污染物质沿食物链的转移、污染物质从生物体内排出;

(2)赤潮: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3)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

(4)海洋生物对海水中声和光的物理效应。生物对海水中声波的散射和反射;海洋动物噪声;海洋生物对光的散射与吸收;

第十章海洋中的声光现象

1.声线:波长与介质的不均匀尺度相比可忽略,以射线方法定性描述声波传播轨迹。声

线朝声速小的方向弯曲。

2.声速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升高1。C,声速变化是原来的0.35%;盐

度增加1,声速增加1.14m/s;海水变化100m,声速增量为1.75m/s. 温度对海水中声速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压力,通常盐度变化多忽略。

3.引起声能损失的原因有: 1.声能在空间扩展;2.海水介质的吸收;3.海中气泡、浮游

生物和海水团块的散射;4. 波动海面的反射与散射;5. 以及海底沉积层的反射和吸收等。

4.反波导型:

5.水下声道型:

6.在主温跃层附近,声速存在最小值。

7.声呐在冬季的作用距离比夏季远得多。这是因为冬季的传播条件为波导型,而夏季为

反波导型传播。

8.海洋环境噪声源包括海浪飞溅形成的噪声、风与海浪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击岸

浪发出的声音、雨滴声、海洋湍流、生物噪声、海水分子热运动所辐射的噪声、远处航船噪声和沿岸工业噪声(指已形成平稳随机过程的随机噪声)、地震扰动形成的低频声波、冰层破裂产生的噪声、火山爆发以及远处风暴引起的噪声等等。它们的频率从人耳听不到的超低频直到超声频段。在低频范围,海洋环境噪声听起来像低沉的隆隆声;在高频段则像煎炸爆裂的咝咝声。

9.19世纪初,人们在进行海洋调查时,用一个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透明度盘)垂直沉入

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为止时的深度,这一深度叫海水的透明度(马尾藻海)。

10.将透明度盘提升至透明度一半深度处,俯视透明度盘之上水柱的颜色,称为海水的水

色。

11.海水的颜色简称水色,它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射光(白光)的成分而从海面正上

方所看到的海水的颜色;而海色则是指以反射、散射等多种光谱从海面映射出来的色彩,它与太阳高度、天空状况、海底、地质和海洋水文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12.海面向上的光谱辐射和海水的水质密切相关,它决定了海色:清洁的大洋水呈蓝色,

含泥沙的沿岸水呈黄色,叶绿素含量较高的营养水呈绿色。

13.光进入海中,受到海水的作用将衰减。即使最纯净的水,这种衰减也是很严重的。引

起衰减的物理过程有两个:吸收和散射。

14.海水中引起光散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水分子和各种粒子,包括悬移质粒子、浮游植

物及可溶有机物粒子等。散射的机制主要有两种: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水分子散射遵从瑞利散射规律;粒子的散射遵从米氏散射规律。清洁大洋水主要是水分子散射,沿岸混浊水主要是大粒子散射。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1.中国近海海域水温、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何特征?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均匀;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是西北高而东北低,等温线呈西南-东北走向;黄海水温分布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的多

中国近海水温的铅直分布: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下,海洋失热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使混合层的内的分布非常均匀;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有助于底层冷水维持。

中国近海的盐度分布:渤海盐度最低,黄海表层盐度分布与沿岸流系的盛衰有关;东海表

层西北部盐度低、东部至南部高盐;南海表层盐度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差异明显

补充: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这类物质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

总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

4.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海流形成的原因归纳有两种,第一是海面上的

风力驱动,第二是海水的温盐变化;它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拉格朗日法,一种是欧

拉法。

5.重力势、等势面、位势高度、位势深度的定义

重力势:从一个水平面逆重力方向移动单位物体到某以高度所做的功;等势面:联结

位势相等的面;位势高度:从下等势面向上计算的位势差;位势深度:从上等势面向下计

算的位势差

6 ENSO是指什么,他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ENSO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7 海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 的成分。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所以称为主要成分。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几条?

(1)地球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2)地球表面刚性的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它被一系列构造活动带(主要是地震

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面板状块体,每一个构造块体就叫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

(4)海底扩张实际上是一对岩石圈板块自冲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

(5)板块边运动、边产生、边消亡,周而复始,在地球表面留下板块活动的痕迹。

(6)地幔物质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原动力。

2.提出位温概念有何意义?

在分析大洋底层水的分布与运动时,由于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效应往往明显,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狂背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这个是我整理出来的可能会考的名词解释,括号里是历年出过的题目) 第三章 1.海水: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的混合液体。 1902年盐度定义(07、09):1kg 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是g/kg,用符号%表示。 2.海水组成恒定性: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在水样中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的比值是近似恒定的。 3.氯度(08):1kg 海水中的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氯离子的总克数。单位是g/kg以符号%o来表示。 4.标准海水(09):氯度值为19.374%。,对应盐度值为3 5.000%。。 5.盐度与氯度关系式(07): S%=0.030+1.80500%。 6.热容:海水升高1K「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J/K,J/C 7.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升高1K (C)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 J/Kg/K,J/Kg/ C。 8.热膨胀系数: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热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9.比容:单位体积的质量。 10.位温(08):海水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 11.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

12.绝热变化(15):在海水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3.饱和水汽压:对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14.海水渗透压:如果在海水和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就会慢慢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压力增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15.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 16.海水状态方程:海水状态方程是指海水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此用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17.海冰: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称为海冰,但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除海冰之外,还有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水中的淡水冰,广义上都统称为海冰。 18.极锋(12):大洋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形成极锋。 19.大洋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 (13):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而递减,在递减率(或温度梯度)最大处的一定厚度的水层称为“温跃层” 大洋中低纬度和中纬度的海域,大约在200米和1000米水层之间的温跃层,由于它不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纲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纲 1. 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那些启示?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陆地资源几近枯竭,环境状况渐趋恶化。众多的有识之士,预见到这些危机,并把目光再次投向海洋。一些国家相继制订了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许多知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异口同声地称21世纪为“海洋科学的新世纪”。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也更加关注海洋事务。仅从1994年算起就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建立国际海洋法庭,召开“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利用大会”,“保护海洋环境国际会议”和“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并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等大事。何以如此?盖因全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寻求出路。如何将上述可能变为现实?海洋科学则是架设在它们之间的桥梁。海洋科学在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 2.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密度状态方程? 3.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海洋热平衡方程(Sea thermal equilibrium equation)是指描述海洋中特定海区某一水层热收支的方程。 方程式:Qs-Qc-Qe-Qn±Qw±QA=Qt 式中: Qs为海水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 Qc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辐射热交换而失去的热量; Qe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蒸发热交换失去的热量; Qn为海水通过与大气的接触热交换失去的热量; Qw为该水层与垂直方向上其他水层的涡动热交换; QA为水平方向上的海洋热平流。 如方程左边各项之和大于零,Qt为正,表示给定时间内该水层收入的热量较放出的热量为大,海水的热含量增加,水温因而增高。 反之,Qt为负,表示热支出大于热收入,海水热含量减少,水温随之降低。 因此,Qt是直接体现海洋温度变化的热量要素,可用来说明给定海区的水温变化的过程。 4.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何关系? 水型,斯维尔德鲁普1942年首次定义水型,其后广为引用。通常它是指温盐度均匀,在温—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由于性质完全相同的水样,其观测值皆对应于温—盐图解中的一个点,故水型实质上是“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由此引伸,即可给出水团的集合论定义:“水团是性质相近的水型的集合”。水系原为陆地水文学的术语,在海洋学中水系可定义为“符合一个给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换言之,水系的划分只考虑一种性质相近即可。在浅海水团分析中,经常提到的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就是只考虑盐度而划分的。前者指沿岸低盐水团的集合,后者是指外海(受大陆径流影响较小的)高盐水团的集合。 5.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海洋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海洋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海水不断地发生混合。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的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例如热量、浓度、动量等)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1、 海洋和()关系最为密切。A A,大气B ,生物 C ,地质 2、 基础海洋科学的分支。 A , B , C , D ,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D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化学海洋学、 D ,太阳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渔业海洋学等 军事海洋学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及环境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及区域海洋学等 3、 1687年英国人()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B A ,贝努利 B ,牛顿 C,富兰克林 D ,拉普拉斯 4、 中国对海洋科学历史的贡献:早在( )千多年以前,已发明指南针,且至少在1 500年以前就用于航海B A,1 B,2 C, 5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 A100 B150 6海的水文特征:C 3 D, 4 宇宙大爆炸大约在( )亿年前B C200 D250 A, B, C, D, 7, A, C, 8, A, 9,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靠近陆地,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受陆地影响大; D 面积大,水浅; 面积大,水深; 面积小,水浅; 面积小,水深;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底质为陆屑 大洋按地理位置划分: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洋是:A 太平洋 B,大西洋 渤海属于:B 南大洋 南大洋 B, D, 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B 内陆海 C 边缘海 D 海峡 )米内的范围B 0 D400 A 陆间海 10, 大陆架指海岸线到水深( A100 B200 11, 中国最大的海区 A 渤海 B 黄海 12, 海冰的危害:D C3 D C 东海 D 南海 D 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A 港口 B 航运 C 海上油气开发 13,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A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 B 海洋科学属于地理学体系 C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物理学体系 D 海洋科学属于环境科学体系 14, 海洋科学的分支:C A,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 军 事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B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C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D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 极地海洋学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1-10)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水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8、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称为海洋生产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二、名词解释 ( 1、饱和水汽压: 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4、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科氏力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海水对CO2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海水的静态容量,即达到平衡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多少,即热力学平衡问题; 二是动力学问题,即大气-海洋之间二氧化碳交换速度有多快; 三是海水铅直混合速率。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

必做作业 向一个没有学过海洋学的人介绍并解释大尺度海流与普通人直觉相悖的现象。 一、风海流体积输送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冰洋浮冰随海水运动的方向与风吹方向不一致)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风海流是湍切应力和科氏力平衡时的稳定流动。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引入一个理想的海水模型: 1)密度均匀; 2) 海区无限宽广,海面无起伏; 3) 风场均匀,长时间吹; 4) 科氏力不随纬度变化; 5) 只考虑垂直涡动粘滞系量引起的水平方向的摩擦,且视为常数。 也就是说,在我们研究的理想海水中,密度均匀,海区宽广,这意味着因密度造成的海流和地形的制约因素可以不考虑;风场均匀并且恒有风,意味着风海流的动力是源源不断且均匀的;科氏力,也就是地转偏向力不随纬度变化,即海水的受力不会因位置的变动而改变大小;同时,我们只对水平方向上海水层之间的摩擦力予以考虑,方便起见,将其大小视为常数。 于是,我们可以在理想海水海面上加一股定向的风,假设风吹向北。由于海水表面与大气的摩擦力的存在,海水得以运动,而科氏力的存在,又使得海面上海水流动方向与风向存在一个45°夹角,即海面海水流向东北。

我们继续研究更深处海水的运动状态。可以想见,随着深度的增加,风的动能越来越多地通过摩擦力做功转化为海水的内能,海水的流速在竖直方向上显著减小,到达一定深度后,海水的流速甚至不到表面流速的5%. 另一方面,科氏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客观存在着,并显著改变着其方向。如果把海水看做由一层一层薄薄的海面拼合而成,那么,上一层海面的运动会带动下一层海面的运动,他们间的摩擦力因上一层海水的运动产生,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一致,但科氏力的方向不会改变,于是他们的合力方向愈发向右偏(对于科氏力向右的北半球而言),进而导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方向都较上一层偏右,在到达某一深度时,甚至会偏向与表面海水完全相反的方向。 该模型被称为埃克曼(Ekman)深海漂流理论,在三维空间中,每一层海水速度矢量终点的连线呈螺旋状下降,该曲线叫做埃克曼螺旋线。 而对沿竖直方向从海面到无限深处速度的定积分,便是风海流的体积输送量。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北向和东向分别求定积分。计算结果告诉我们,北向的定积分为零,而东向的定积分为一常数。这也就意味着,虽然速度方向千变万化,风海流的体积输送方向却是与风向垂直的正东! 积分算是十分复杂,我们不妨定性地解释这一现象。上文说到,从表面到深水,每一层海水的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方向不短偏向右,而运动速度减小的速度是远远快于方向变化之速度的,这就意味着,当海水运动方向指向正南或西南时,它的速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海水向西运输的体积微乎其微,难以与向东运输的体积抵消,但向南和向北运输的海水体积大致相等,相互抵消,总量为零也就并不奇怪了。所以宏观来看,海水的体积运输方向是垂直于风向向东的。 二、洋流的西向强化现象(大洋西岸洋流比东岸强许多) 显而易见,考虑全球范围的洋流运动时,如果仅仅加入风应力和不随纬度变化的科氏力时,大洋环流会是图(a)中的样子:一个套着一个的环流圈。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VIP专享】

《海洋科学导论》思考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从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来源?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6、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8、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9、滨海沉积物主要有哪些?说明各自趁机作用的控制因素及沉积特点。 10、大陆架沉积作用过程有哪些?说明现代陆架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分布规律。11、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请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12、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第三章: 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何谓海水盐度? 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 3. 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实用价值? 4. 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上和现在的)。何谓海水状态方程? 5.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 6.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 7.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 8. 世界大洋热平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如何? 9.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特征。10.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1. 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何谓季节性温跃层? 12. 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3. 何谓海洋水团?它和水型、水系有什么关系?14. 何谓海洋混合?引起混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 涡动混合与对流混合效应有何异同之处?在不同纬度的海域中和不同季节中它们对海况的影响有什么变化与不同? 16. 海洋中温度、盐度与密度细微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科学导论作业复习(重新整理,精简版)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书本: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

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课外:随着国际国内海洋科学技术一些大计划的推出和国内对于海洋科技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面部署了科学技术工作,并将海洋技术列入前沿技术,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型海洋工程与技术装备,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这些都为海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我们相信,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洋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也一定能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全球海陆分布极不均衡,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2.5:1,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分别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分别是80.9%和19.1%。从全球来看,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洋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李宏鹏 学号:1004132227 任课教师:杨娟、刘宝林、周东身 学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3-5

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的意义。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 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这门课带我重温了初高中时学习的基础海洋知识,例如全球有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一些地质成因。同时,更进一步的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五大洋。此外我还学习到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这也让我联想到高中化学时学到的海水淡化技术。 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这些气候效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 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这个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信在海洋科学领

12年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答案

1、海洋学研究意义何在? 面海而兴,背海而衰。⑴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海洋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环境,并且各种海洋灾害污染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⑵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制品,丰富多彩的生物)、化学资源、动力资源(发电)、矿产资源(油气、锰结核等)⑶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匀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地球外圈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水圈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生物圈中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全部到处都有了生命的踪迹,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在地表附近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相互重叠,又使地球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表层物质结构,在地球表层,通过水、生物以及其它各种物质循环进行着彼此间复杂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地球外圈通过岩石圈和地球内圈联系在一起。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3、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最新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1

《海洋科学导论》 复习 第一章概述 一)选择题 1、整个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B) A)96% B)71% C)56% D)48% E)29% …….. 8、以下哪个因素影响着二十世纪的海洋学? A、经济; B、商业及交通; C、军事目的 答案:1\B 2\B 3B 4 D 5 B 6 A 7A 8 C 二)重点复习题 1).海与洋的区别是什么? 2).科学能达到真理的高度吗?请说明原因 第二章地球系统及海底地形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最近似—— A) 标准圆球体B) 标准椭球体C) 长方体D) 梨形球体 ……. 25 海底峡谷的特征:A、是V字形地貌;B、是侵蚀地貌特征;C、常出现在陆坡上;D、常出现在山地海岸的外缘;E、上面都是海底峡谷的主要特征;F、上面没有一个是正确。答案:1\D 2\A 3A 4 B 5 D 6 AD 7BC 8 ADE 9ACD 10E 11 E 12E 13A 14B 15E 16E 17 B 18D 19 B 20ABCDE 21B 22C 23 B 24T 25ABCD 三)重点复习题 什么是海岸带? 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章海洋沉积 二)、选择题 1.在钙补偿深度(CCD)以下, A)具有硅质硬壳的生物不能生存;B)钙质软泥开始形成;C)水温开始升高;D)深海黏土不存在;E)海水中的碳酸钙溶解 ……… 8、深海和浅海沉积物的分布不受下面哪个因素的影响? A、水深B)距离陆源沉积物的源头的远近;C)生物活动性;D)有无海沟的存在;E)以上答案都不是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1、陆半球陆地约占47%,海洋占51%;水半球海洋占89%,陆地占11%。 2、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地球的平均球面深度 为2646米。 3、南大洋是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是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 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4、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属于陆间海,渤海和波罗的海属于内海,东海和日本海属于边缘海。 5、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也称之为潮上带、潮间 带和潮下带。 6、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活动型大陆边缘也称之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结构上都有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7、中国的渤海和黄海海底地形为大陆架,东海海底有2/3大陆架和1/3的大陆坡, 南海海底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 8、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大西 洋大洋中脊位居中央,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印度洋大洋中脊大致位于中央呈“入”字型展布;太平洋大洋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 9、海底的矿物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锰 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 10、海水的盐度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年基于化学方法的首次定义、1969 年的电导盐度定义、1978年的实用盐度定义。实用盐标PSS78采用了浓度为 32.4356‰的氯化钾溶液作为电导标准。 11、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 的。海水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当其为负值时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海水压缩系数小,所以在动力海洋学中为了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海水在绝热下沉时温度升高,绝热上升时温度降低;位温就是指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当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 12、海水的冰点是盐度的函数,随着盐度的增大冰点下降。 13、海水的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其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一般海水 密度在1020-1030千克每立方米,目前使用密度超量表示海水密度,使它与历史上使用的条件密度在数值上一致,保持了资料使用的连续性。 14、海冰的形成通常比纯水冰困难,其盐度一般为3-7,盐度的高低取决于冻结 前海水的盐度、冻结的速度和冰龄等,结冰时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海冰的盐度要大。海冰由冰晶、卤汁和气泡组成,因此其抗压性要比纯水冰差。 15、影响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子有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蒸发或凝结潜热 以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海面有效回辐射是热量主要支出部分,其大小与海面水温、海上的水汽含量和云的特征有关;其次是蒸发,有利于蒸发的条件是水汽的铅直梯度大、海面水温高于气温以及海面风大等。 16、影响水平衡的因子有蒸发、降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等。大洋的表面盐度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