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学原理总复习笔记 李辉

政治学原理总复习笔记 李辉

第一章导论

什么是政治?

1.“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

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3.“政治就是对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戴维·伊斯顿

政治的三层含义

1.政治是指正规的政治行动主体,包括国家、政党、政府等机构和社会团体所发生的各种活动;

2.政治通常同公共生活和公共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不同于私人事务;

3.政治同权力、财富和资源的分配相关,它发生在所有的组织机构及社会存在的各个层面上。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政治合法性

个体性权力的经典定义:

韦伯: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自己的意志即使遇到反对也能贯彻的任何机会,而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达尔:A拥有支配B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能够使B做某些B否则不会去做的事情。(Who Governs?)

组织化权力的四网络理论

社会是由多重交叠和交错的社会空间的权力网络构成的。

组织权力的四个理想类型(IEMP):

1.意识形态权力:满足人类的审美和超越物质需求而产生的权力

一套理论体系,该体系极力鼓吹:如果某一社会改造计划得以实施,未来就会比现在更好。意识形态常常被用来支持现存政权的存续和运转,也即意识形态常常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超越性的意识形态:宗教;世俗性的意识形态:政府所鼓吹的各种学说和主义

意识形态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生的意义、道德共识、审美或习惯性仪式、特定群体的内聚性的士气(乔治·奥威尔:《1984》)

2.经济权力: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权力

通过自然资源的提取、改造、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组织而实现的权力,垄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群体构成统治阶级

3.军事权力(暴力):出于安全防卫而产生的权力

通过对兵器和武装人员的组织而建立起来的权力

政治权力:依托于暴力而建立起来的权力

暴力:通过物理强制而迫使人服从

(1)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暴力是获得政治权力的基础

(2)暴力构成政治权力的来源,但是并不是权力的全部

(3)权力的行使并不涉及到暴力的直接使用,而是以暴力为后盾

(4)权力致力于维持一种恒久的社会关系,而暴力的直接使用则有可能破坏现存的权力关系(5)暴力虽然可以为权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常常用于权力无效之时,且暴力的增多可能意味着总体权力的减少

?结论:

帕森斯:政治体系中的暴力好比是金融体系中的黄金:由于它构成了该体系的基础,所以它是有效的;但如果该体系还没有僵硬到不能适应新情况,那么在日常交易中就不需用到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权力好比是钞票,暴力好比是黄金。)

暴力资源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常常适用于便利地建立权力,但是仅靠暴力资源并不能形成稳定的统治

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三维权力观

1.从精英主义(elitism)谈起:

帕累托:什么是精英?精英的循环论

莫斯卡:统治阶级与政治阶级(political class)

米歇尔斯:组织中的寡头统治铁律

米尔斯:美国的权力精英,托克维尔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维权力观:多元主义(pluralism)

一维权力观:

A.权力的实际运作

B.决策制定

C.关键议题:两党的任命权,城市再造工程,公共教育

D.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冲突

E.主观的利益,被看作是通过政治参与揭示出来的政策偏好

(参考书目:罗伯特·达尔:《谁统治?》,江苏人民出版社)

影响决策的三种方式:stick,deal,kiss

二维权力观:议程设定(agenda setting)

A.决策制定和不决策

B.各项议题与潜在的议题

C.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或者隐蔽的议题

D.主观的利益,被看作是各种政策偏好或者愤恨

(参考文献:Peter Bachrach&Morton S.Baratz:Two Faces of Power)

三维权力观:思想控制

对于以行为为中心的权力观的批评

A.决策制定和对于政治议程的控制(并不必然通过各种决策的方式)

B.各项议题与潜在的议题

C.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或者隐蔽的冲突,以及潜伏的冲突

(参考书目: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1.什么是权威?

权威(Authority)的原型是“创始人”(Auctoritas)之意,指诗歌、家庭或城市的创始人,意指对创始人的尊敬而使其表现出来的威信(Auctoritas).

简言之,权威是一种权力的统治对象从良心上的服从,认为统治者有理由统治的权力

2.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威是合法化或正当化的权力

(2)权威是排除了强制和交易成份的权力

(3)权威是一种反对者也内在服从和同意的权力

(4)权威以权力为基础,权威很少在缺乏权力的情况下行使

合法性(Legitimacy)的含义

1.马克斯·韦伯:

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包含着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也就是对服从的利害关系的考虑,而这种考虑可能是因为别有用心,也可能是基于真心的诚服。

2.马丁·李普塞特: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

三种合法性类型及其变种

1.法理型权威

2.传统型权威

3.克里斯玛型权威

(参考书目:韦伯:《支配的类型》)

4.新传统主义:各种合法性类型的组合形态

(参考书目:安德鲁·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第三章国家形成与国家的本质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不同点:

1.从血缘到地缘:国家按照地区来划分他的国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不再同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直接符合了,公/私开始相互分离。

思考:经济剩余为何一定导致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出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二卷)

国家起源理论

A.不成问题论:亚里士多德

B.社会契约论:卢梭、洛克、霍布斯

C.水利灌溉论:

政治社会学:组织化需要→集权

政治经济学:经济性的服务→控制

D.战争驱动论:强制、军事征服、征兵、提取资源和组织化

水利灌溉工程与政治权力形态

“灌溉”在古代社会的含义:与雨浇农业相对

中央集权化的水利管理模式还是地方化的水利共同体模式?

迈克尔·曼的“核心—周边”理论:

不是围绕大型水利工程的组织化导致了中央集权,而是对水利技术的控制,导致了对灌溉所产生的经济剩余的控制,出现了中央集权,或者其他类型的政治形态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卷;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绝对主义国家

是指在这些国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现代国家区分于传统国家的特征

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中央集权:制度与技术

垄断强制手段:现代化武器与军事工业

唯一的政府机构

统一的行政安排

(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现代国家形成的条件

资源的大量获取

安全的地缘政治

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战争中获胜

地方权贵力量式微

现代国家兴起的意义

1、在传统社会中属于土地贵族的政治权力,都逐渐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中央与地方之分。

2、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至基层社会,民众开始向国家提出诉求。

3、国家形成之后,借助国家强制力量去进行民族建构,使共同地域内的人口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

4、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兴起了个人的政治权利。

暴力潜能分配理论

国家可以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国家的最重要功能在于:清晰界定产权,为社会提供激励;提供意识形态,克服社会中的搭便车行为(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第四章国家与社会关系

流匪与驻匪: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隐喻

1.一个稳定的匪帮,总是攫取普通人产出的一小部分作为其稳定的税源,保持普通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动力。

2.匪帮的臣民——即使匪帮首领年复一年地从他们身上榨取油水——也宁愿需要一个固定的匪帮而不是间或窃取他们的流动匪帮来统治。

3.一个固定匪帮在他控制的土地上有自己共容利益,因此愿意提供国内秩序与其他公共物品。所以,他不是一匹捕食鹿的狼,而是一个要确保其所养的奶牛能够得到保护的牧场主。

(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国家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不仅仅是各种社会力量斗争的场所,而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反过来去支配、控制或影响社会。

(斯科契波:《国家与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

市民社会的含义

从这一术语的大多数用法来看,其主要思想是,市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结社自由应被当作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它可以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A.最低限度的含义,只要存在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市民社会便存在了;

B.较为严格的含义,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通过那些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建构自身并协调其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

C.最高级的含义,只有这些社团能够相当有效地决定或影响国家政策方向时,才能称之为市民社会。

公民权与公民身份(citizenship)

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

公民权利:生命、财产、言论、宗教

政治权利:选举、参与、组织政党

社会权利: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福利

公共领域

政治领域:国家、政府

公共舆论领域:由非政府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以及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甚至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团体。公共舆论领域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进行调节,国家通过公共舆论领域而获得合法性,市民社会则通过公共舆论领域去挑战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并提出利益诉求。

市民社会:由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劳动领域所组成

家庭:不具有生产功能,是个人爱好和道德自律的空间

第五章国家的政体形式

什么是政体?

狭义:政体是指国家内部的统治结构。国家政权由一定的实体所组成,这些实体分化组合的原则、方式和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一国的政体。

广义:包括国家在追求自身统治目标的政治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

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为了公共利益(正常政体)君主制(Royalty or

monarchy)

贵族制(aristocracy)宪政(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为了私人利益(变态政

体)

僭主制(tyranny)寡头制(oligarchy)民主制(democracy)

马基雅维里的政体分类

君主制:世袭君主国,新的君主国

(《君主论》)

共和制:打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循环论

(《李维史论》)

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

一、君主政体:一个人按照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其驱动力(原则)为荣誉

二、专制政体:一个人不受法律的约束而随心所欲、反复无常地统治。其原则为恐惧

1、有宗教的专制政体:专制者受宗教条约束

2、没有宗教的专制政体:专制者只遵守习惯

三、共和政体: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其原则为美德

1、民主共和政体: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并通过选举来指派自己的代理人行使具体的管理权。美德体现为爱祖国、爱和平等

2、贵族共和政体: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由贵族参议会来处理共同事务。美德体现为节制

三种政体的腐化及其挽救

1、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腐化:

不平等精神或极端平等精神的产生,前者使得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制或贵族制,后者使得民主共和制走向一人独裁或(多数)专制主义

2、贵族共和制政体的腐化:

节制或宽容原则的丧失而产生专横,直至出现暴君

3、君主制政体的腐化:

君主私欲的膨胀,放弃荣誉原则,他的大臣失去了人民的尊敬

4、专制政体本身就是一种腐化的政体,必然会走向腐化,但是气候、宗教或人民的才智可能会延缓这一趋势

如何防止政体的腐化

1、共和国的保有方法

领土应该狭小,使得人人都可以直接关注公共利益,防止公共利益的私有化

2、君主国的保有方法

领土应该适中(如果狭小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共和国,如果太大的话,则有可能使得国中显要人物不将君主放在眼里)

3、专制国的保有方法

专制国适于大国,但是君主必须要有快速的决策和执行系统,法律必须出自个人

4、共和国的出路

共和国太小,则亡于外力;如果太大,则亡于内部邪恶。

如果要创造出既有共和国的内在优点,又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的话,其出路就在于建立起联邦共和国

密尔:代议制政府

1.好政府的标准:

能促进社会利益的政府

2.代议制政府为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开明君主制:君主是超人

直接民主制:所有人都是专家

代议制政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全体人民参与的政府;可以保证足够大的范围,有足够多的多样性,以利于社会繁荣。

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控制权。他们必须完全握有这个最后权力,无论何时都是支配政府一切行动的主人。

代议团体保持的是最后控制权,但不应当管理国家事务。议会对于行政的职责是:保证那些决策者是胜任的。

极权主义

二战期间的德国、意大利和苏联

1、一套全面渗透、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而不是宪法作为最高统治依据,为统治者提供统治的正当性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政权组织的依据,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受一个领袖统帅的群众性政党

受领袖统帅的政党排斥其它政党和社团的存在

人民只能接受政党的动员而被动参与政治,没有主动和自由的结社权利

3、一套忠于元首个人的秘密警察对社会和军政机构的全面监控

4、执政党对群众信息和新闻媒体的全面控制

5、国家控制和指挥整个经济系统

讨论:极权主义/全能主义(Totalism)/集权主义(centralizationalism)

极权主义的起源

1.反犹主义:作为政治问题的犹太人问题

2.无阶级社会和原子化的个人

3.平庸的恶(the banality of evil)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权威主义政体或威权主义政体

1、缺乏一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效性成为政府的唯一合法化来源

2、大多数政权者存在着一套有名无实的宪法或选举制度

统治群体通过一个霸权性政党或个人关系操纵选举而上台执政

3、个人或小集团对政权的有限垄断

独裁者、家族成员、军人或官僚占据政权

政党、社团或媒体的有限自由

4、大众的参与受到统治者的压制

没有极权主义政体下的动员式参与

也没有自由民主政体下的自由参与

权威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区别

威权主义缺乏可靠的合法化和一种全面的意识形态;

不对人们进行什么思想灌输;

偏好政治冷漠而不是大众动员;

接受“有限的多元主义”。

“用户友好型权威主义”(user-friendly),权威政体的韧性(resilience)

?什么是单一制:

中央政府拥有全部权力,只是为了管理的需要,才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授予地方政府一定权力。因此,所有权力都归中央政府保留,中央政府具有最终决定权。中央政府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决定其授予地方政府的权力数量和种类、程度和范围,以求在维护中央政府权威和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之间取得平衡。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领导和控制,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权威,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划分,只有职能范围的划定。

?什么是联邦制

联邦制政府遵循“保留权力的分权”原则。这一原则认为,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固有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让予的。中央政府的权力采取列举的办法,即在宪法或法律中对其所应具有的权力加以明确规定,而凡是没有列举的权力都由地方政府保留。

第六章民主与民主化

一、民主的涵义:实质与程序

1.民主的实质性定义:人民主权

●存在“人民的意志”吗?

●主权又包括什么?

●难题:”分裂”的人民该如何行使“统一”的主权?

2.民主的“最低限度”标准或“程序性定义”:

民主就是一个由民众在定期的、程序公正和规则公开的竞争性选举中选择国家执政者的政治体制。

熊彼特:民主的程序性定义

就“人民”和“统治”两词的任何明显意义而言,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人民真正的统治。民主统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

民主实质上就是一种政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现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

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民主=选举(选举是民主的底线)(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

民主的程序与制度安排

1.选举产生的官员

2.自由、公正、定期的选举

3.表达意见的自由

4.接触多种信息来源

5.社团的自治

6.包容广泛的公民身份(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

实质民主理论

公民的政治行为是理性的,对参与政治有浓厚兴趣。

所谓的“共同福祉”是清晰可见容易实现的,并且所有人在这一问题的判断上没有障碍。

民主政治具有多元目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藉以实现自我,人格才趋于完美。

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阿罗不可能定理

美国学者阿罗曾经给出过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有三个选民(I,II,III)和三个候选人(A、B、C)。选民I对三个候选人的偏向是A>B>C,选民II对于三个候选人的偏向是C>A>B,选民I I I 对于三个候选人的偏向是B>C>A。这就导致这样一个循环:在候选人A和B之间大多数选民更喜欢A(选民I和II),在候选人B和C之间大多数选民更喜欢B(选民I和III),在候选人C 和A之间大多数选民更喜欢C(选民II和III)。这样,不同的选举规则就会造成不同的候选人胜出。

操纵选区划分

第七章政体的民主化

选举民主与参与民主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大胆预言,“在立即可分享信息的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参与式民主变得重要”。

托夫勒:“电子计算机对政治体系带来了难以数计的冲击。那些集中化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也许将增加国家对个人的控制能力,但非集中的、小型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却会加强个人的力量。”

网络公民(netizen)

工作场所与生活社区中的民主

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mocracy)

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政治共同体中,协商过程中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理性的,不存在特殊成员的利益具有超越其他任何公民利益的优先性

协商民主为政治决策提供合法性,并强调公开性和责任性。

协商民主的核心假设是,协商过程的参与者要承担公共利益的责任,为更大利益而节制甚至牺牲自我利益。

协商民主继承的是西方政治理论源流中的共和主义传统,是对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的修正和批判,后者强调权利,而前者强调义务

三、民主化的标准和路径

1.威权政体的退出、通过竞争性选举来实现多党之间和平交接政权;

2.当所有的重要政治行动者都接受选举过程作为分配公职的唯一游戏,民主化也就宣告完成了;反对党第二次合法上台执政

3.最好把民主化理解为一个复杂、长期的、动态的和结果未定的过程,它是迈向更加规则、更多

共识、更富有参与性的政治类型。

更高的标准:巩固的民主,民主在社会、制度甚至心理活动中,还有在利弊的权衡中,都成为一种惯例并且内在化。

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

“民主巩固”最简单的意义,就是人民已经确信民主制度是处理公共事务的最好方式,而且也愿意遵从民主制度所规定的方式来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

“两次轮替检定说”(two-turn-over test):民主巩固至少要以两次政权和平交接为前提。

只有统治者愿意按照选举结果放弃权力,只有当政党轮替成为常态,民主政治才能真正稳固。第一次政权易手通常只具有象征意义,而第二次交接则说明了社会中的两大政治集团充分忠于民主,愿意在选举失败之后交出职位和权力

第八章阶级与社会分层

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像马克思预见的那样走向崩溃?

1.达伦道夫:资本的变化;劳动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变化;阶级冲突的制度化

2.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

3.布雷弗曼与马尔库塞:工人阶级还具有战斗性吗?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1.劳动与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2.剩余价值理论

3.阶级分化理论:阶级对立简单化,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阶级与阶层

阶层就是指有人社会资源多,有人社会资源少的不平等状态(富永健一)。

阶级关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阶层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地位,通常用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衡量——断裂(质)VS.连续统(量)。

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群体,相反阶层是建立在职业、收入等基础之上的可流动的群体。

阶层体系体现了阶级关系,反映了阶级导致结构性经济不公平的方式。

阶级理论面临的挑战

政治科学的概念背后通常隐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

(1)阶级与阶层——阶级再生产VS.社会流动

(2)阶级与利益集团——阶级统治VS.多元主义

(3)阶级与身份群体——经济(生产/分配)VS.文化(消费/生活方式)

第九章政府体制与政府职能

政府的概念

1.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订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说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

2.狭义的政府:仅仅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3.政府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政府是国家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家涵盖政府,政府概念小于国家概念;国家是主权概念,政府是政权概念;公民可以合法地挑战政府,但是不能合法地挑战国家;政府的正常更替不会带来国家的灭亡。

政府组织体系的横向结构

1.分权制衡式结构:以美国为代表

总统为最高行政长官,内阁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议会提出议案,由总统签署通过,总统如果否决,议会可以2/3多数强行通过;最高法院可以审查议会法案是否违宪。

2.议会集权式结构:英国为代表

议会是英国政府的权力中心:议会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是英国最高上诉法院,掌握着司法权,体现了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合一;上院议长作为大法官参加内阁,又是立法、司法和行政的融合;下院有立法权和监督权;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首相,执掌最高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是立法和行政的融合。

3.元首集权式结构:法国为代表

国家元首的权力凌驾于其他各政府机构之上,成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的“仲裁者”和“保证人”。在行政上,总统拥有不受议会控制的对于行政人员的广泛任命权,统领一切内政外交大权;在立法上,总统拥有法律审批权,议会通过的法律要送交总统签署颁布;另外,总统还拥有将法律草案提交全民公投通过的权力;在司法上,总统作为司法独立的保证人,担任最高司法会议的主席;总统有权以任何理由解散国民会议,无需任何副署。

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的形式:一院制和两院制

立法机构的代表性:议会的构成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人口学组成特征。

立法机构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的形式:

总统制:最高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总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法律程序任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

委员会制:最高行政机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是一种集体元首制,政府首脑只是一个行动委员会的主席,瑞士为代表;

内阁制: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内阁总理(首相)由国家元首任命,或者经国家元首提名由议会选举产生。

半总统制:政府向议会负责,总理由总统任命,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法国最为典型。半总统制其实比总统制的总统权力大,内阁是其附属,议会不能弹劾总统,总统却可以解散议会。

政府职能的含义:

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政府职责是指政府在这种特殊组织所应该肩负的责任;政府功能是指政府将其所肩负的社会寄托的责任付诸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特征:

生产具有不可分性,要么向全体提供,要么不提供;

规模效益远超过私人物品;

对其的消费有非排他性;

对消费者收取费用的交易成本特别高;

政府与市场:该不该干预?

反方:

看不见的手:我们不能指望肉商、酿酒师或者面包师会恩赐给我们晚餐,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出于私利的考虑而给予我们晚餐。——亚当·斯密

守夜人国家:

正方:

市场对于社会的嵌入性:一个自我调节的神话

发展型国家理论: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市场失灵理论:

公共地悲剧:看不见的脚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政治家和管理者相信,公职人员加多了一定反映了工作量的增长。老百姓认为,公职人员成倍上升,结果是某些人吃闲饭无事可干。真实情况怎么样呢?帕金森从大量的统计数据推知,职工人数和工作量互不相关,即工作量没有增长,公职人员还是要大量增长。据帕金森的统计资料,英国海军在1914年—1928年期间,服役的主要军舰从60艘下降到20艘,下降67%,皇家海军官兵从146000人,下降到100000人,下降31.5%,与此同时,海军部官员却从2000人上升到3569人,上升78.45%。

帕金森认为,公职人员的增多,有二个内在的动力:其一,公职人员倾向于增加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公职人员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

第十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政党:从邪恶到必需

马基雅维利:公民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团结和友谊,只有那些为了祸国殃民共同作恶的人,才勾结在一起。

博林布鲁克:政党之治理,必终结于宗派之政府。政党乃政治之邪恶,而宗派则为所有政党中最恶者。

休谟:个人的(personal)集合和真正的(real)集团

伯克: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

现代政党理论

a.多元主义理论:当多元主义与多样性被认为与个人主义不冲突时,政党才被接受下来

b.政党的新属性:

政党不是宗派:

政党是整体的部分:虽然是部分群体的代表,但必须保留对整体的回应性

政党是表达的渠道:

政党产生的途径

?内生途径: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议会内部的议员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权力集中于议会党团和政党领袖。

?外生途径: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

政党制度的内涵

政党制度是指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政治模式。

“相关性”政党:那些让主要政党在竞选或组建联盟时不得不考虑到的政党可以称为相关性政党。如果一个政党弱小到大党根本不用担心它来争夺自己的追随者,它就不是相关性政党。

一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

?一党制

一个政党长期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掌政权的政党政治模式

政治稳定、整合能力高,但易于导向专制(党治国家)

两党制

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的选票,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

政治稳定、相互制约,兼具民主政治特征,但代表性较低,两党共识程度较低

?多党制

在多党存在的国家中,各党竞相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

联合执政的多党制:不存在一个议会多数党,而由几个政党组成政党联盟联合执政。政党联盟容易分裂,导致政局不稳定。

单独执政的多党制:议会多数党执政。在一党具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容易走向专制,在一党只具有微弱优势的条件下容易导致政局动荡。

多党制代表性高,易形成共识

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冰点论:民主国家政党体制的稳定性(Lipset,Martin&Rokkan)

?迪维尔热定律:多数选举制导致两党制

?中间选民定理:各政党及其决策者向中间靠拢

?全方位型政党:意识形态“包袱”减少;高层领导地位是否巩固,不看其能否实现本党目标,而是看其能否实现国家利益;个体成员作用降低;淡化自身阶级属性,鼓励从人口中尽可能多地吸收拥护者;确保与不同的利益集团都有来往,争取选举上的支持。

政党的政治功能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社会化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5、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政党执政方式

1、制定基本政策主张

政党制定基本政策,一旦执政将给予党领袖决策权。决策依赖幕僚、内阁和智囊机构。党组织一般不提政策建议,或只具有咨询作用

2、控制议会

建立议会党团和督导员制度,监督议会内党员的活动,对不服从命令的党员,可以开除、不支持其下一届竞选、将其职务推荐他人

3、组阁

内生型政党的党领袖具有组阁全权,外生型政党的党领袖服从议会外党组织,只有建议权

政府成员以政府名义而不以政党名义活动。总统或总理依赖政府成员对其本人而非对党的忠诚

四、政党体制

1.基督教民主联盟:企业主、农场主、职员和知识分子(天主教、男性政党)

2.社会民主党: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3.自由民主党:经济自由主义

4.绿党:“大家谈论德国,我们谈论天气!”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定义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internalized)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的“集体记忆”。

政治文化的类型

1.村落地域型(parochial)

2.臣民依附型(subject)

3.积极参与型(participant)

4.混合型:(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东方出版社)

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

1.认知要素:对于领导人物和政策所拥有的知识

2.感情要素:对某个体系有成见和天生的反感

3.评价要素:基于以上两者对一个政治体系的评判。

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个体的政治倾向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两种取向)

第一种立足于个人的独特成长(the idiosyncratic personal growth)。Greenstein(1968:551)指出,政治社会化即包括生命历程各阶段中的所有政治学习,不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计划的或非计划的,都囊括在内。

第二种则主要是从社会体系的角度来看,如Langton(1969:4)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将它的政治文化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理论预设

“共识模型”(consensus model),其基本特征就是四个预设:其一,政治社会化始于个人成长的早期,并具有结构化的特征。

其二,政治权威人物(political authority)的仁慈形象(benevolent image)。

其三,对政治权威人物的信任会转移给政权(regime)。

其四,政治社会化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维持。

政治社会化的四种理论模型

(1)终身持续模型(lifelong persistence model)

(2)终身开放模型(lifelong openness model)

(3)生命周期模型(life-cycle model)

(4)世代模型(generational model)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党派认同、沟通模式

学校:课程设置、政治技能、社团活动、志愿者

同侪群体:

工作场所:政治氛围、“单位”(中国)

大众传媒、选举、重大事件: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9·11、移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