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动减振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主动减振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主动减振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主动减振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建模与仿真

第1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第2章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参变量 X-----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i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X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 i X决定。 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 i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王茂芝,徐文皙,郭科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要:数学建模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参与数学建模培训的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 对数学学科的宏观驾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模型的求解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工具和数学软件的使 用能力,数学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建模预处理阶段,专题培 训阶段及模拟和实战阶段. 关键词:数学建模;工科数学;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O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5)01–0079–0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对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和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 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 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数学实验室 的建立等多种教学方式、措施和手段的出现都是数学建模活 动的开展带来的实际教学改革成果.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组 织、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的实际,针对在数学建模培训 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以及开设的专题,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对 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一些探讨. 1 数学建模培训的目标 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 题的教学活动方式.由于实际问题背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同时也因为数学学科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导致在数学建模培 训过程中相关课程(或专题)的开设既要考虑到点,又要照 顾到面.在点和面相结合的同时,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多

种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3]. 由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参赛对象是大学二、三 年级的学生,所以参与培训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基本都学过《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 3门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数学建模集中培训(集 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数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详尽地讲解.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方法是:根据数学建模的目标要求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1.1 数学建模培训的能力要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对于参与数学建模培 训的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数学学科的宏观驾驭能力.也就是通过培训,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科划分、专业设置、相关课程设置、学科特点等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占领制高点的过程,对于后续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清醒的认识.这 一步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整个培训过程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求参与培训讲解的指导老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复杂问题背景,要学会理清两个 问题.一是透过问题背景知道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信息;二是要求我们明确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紧密联系上面两个问题,实现两个量化.一是对已知条件的符号化和量化; 二是对需解决问题的转化和量化.最后,再联系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对数学建模方法的领悟,借助一系列数学工具(方程、函数、矩阵、向量等)把量化后的符号(变量)组 织起来建立数学模型. 第三是数学模型的求解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和数学软件

教务处排课系统建模

教务处排课系统建模 摘要:为解决教务处排课系统选课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主要数据结构,再设计出算法程序,从时间、教师、周开课次数、冲突检测及解决等方面处理排课问题。 关键词:排课系统,数据结构,算法,冲突检测,建模。 每年开学时需要选课,有时排课系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部分是因为排课系统本身的算法问题。设计一个合理算法对于学生选课方便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排课系统的介绍。 1.排课系统的基本要求: 1.必修课尽可能的排在上午;例如,数学、英语、专业课等安排在上午,而 体育、计算机、实验等安排在下午。 2.一个教师如果上午连续上四节课,尽可能的将四节课都安排在一个教室; 3.一周上多次的课程尽可能间隔至少一天,比如高数,如果一周上六节课, 则尽可能安排周1、3、5上午上课;因此同一节的课程一周最多上六节课,且只能在周一、周三、周五。 4.同一专业的课程不能有冲突。 2. 问题的描述: 根据排课的优先级,应该先将全校各个专业本学期的专业课安排好,再考虑教师的教学问题,即如果某一个教师某天上午或下午连续教四节课,确保后一节课的教室号与前一节相同。判断同一课程一周上几次,一次则可以在五天中无课程的时间中随机抽取一天安排课程,两次则可以分为周一和周 三、周二和周四、周三和周五三周时间来排课,三次则只能是周一、周三、 周五一种排课时间。 3.基本算法的描述: 设要安排的课程为{ C1 , C2 , ., Cn} ,课程总数为n , 而各门课程每周安排次数为{ N1 , N2 , ., Nn} ;每周教学日共5 天,即星期一~至星期五;每个教学日最多安排4 次课程教学,即1 ~ 2 节、3 ~4 节、5 ~ 6 节和7 ~8 节(以下分别称第1 、2 、3 、4 时间段) . 在这种假设下,显然每周的教学总时间段数为5 ×4 = 20 ,并存在以下约束关系: n ≤20 (1) N = 6n,i =1,Ni ≤20 (2) 自动排课问题是:设计适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以确定{ C1 , C2 , ……, Cn } 中每个课程的教学应占据的时间段,并且保证任何一个时间段仅由一门课程占据. 4. 主要数据结构

武汉理工大学数学建模与仿真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论文题目:金属板的切割问题 姓名:李冬波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号:012121136329 选课老师:何朗 2014年6月22日

摘要 金属板的切割问题要求对金属板的切割方式进行构思,希望通过数学可以达到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可能性。应该先通过穷举的方法找到所有可能性,在所有可能性中保留最优的可能性。所谓最优即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可能。 在确立了6种切割模式的基础上,再建立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以模式为基点,将题中订单需求转化为求解金属原料此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在通过LINGO软件的数学规划模型求解功能求解出目标函数值,并通过检验证明,该模型求解出的最少原料使用量与具体切割模式是完全满足题目要求的。 关键词:切割模式、非线性规划、 LINGO

目录 一、问题重述 ------------------------------4 二、问题假设 ------------------------------4 三、模型建立----------------------------------------------5 符号说明------------------------------------------------5 建立模型------------------------------------------------5 四、模型求解----------------------------------------------6 五、求解结果---------------------------------------------7 六、结果检验分析---------------------------------------7 七丶结论-----------------------------------------------8 八、参考文献---------------------------------------------8

管理系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系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anagement system mathematic modeling 课程编号:MAGT3776 学时:32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外学时:20)学分:2 适用对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经济博弈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经济数学模型教改组编.经济数学模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理学 院,2005. [2]齐欢,代建民,奇翔.公共部门数学建模方法及案例.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7. [3]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应用课 目的:使本专业学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并能应用到专业领域。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初等经济方法模型、微分学模型、线性代数模型、随机决策模型和AHP、博弈论的相关知识、MATLAB的基

本功能和使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管理系统数学建模的知识有所掌握,使本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建模中去。 三、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初等经济方法模型 2.掌握微分学模型 3.熟练掌握线性代数模型 4.掌握随机决策模型和AHP 5. 掌握博弈论的相关知识 6.熟悉MATLAB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公共部门数学建模概论 1.公共管理与数学建模概况 2. 复杂科学与公共管理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1章 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1.1 数学与科学计算 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离不开数学,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紧密联系,数学又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数学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精细刻画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性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人们探讨原因、量化过程、控制风险、优化管理、合理预测。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即计算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关交叉学科分支纷纷兴起,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解释和预测实验中难以验证的、复杂现象的方法。科学计算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科学计算涉及数学的各分支,研究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任务,它是各种计算性学科的联系纽带和共性基础,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它面向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它又是各计算学科共同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完备形式往往不能方便地求出精确解,于是只能转化为简化模型,如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忽略一些因素而简化为线性模型,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目前使用数值方法来直接求解较少简化的模型,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使科学计算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已成为科技人才必需的技能。因此,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 1.2 数学建模及其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具体问题时,首先必须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建立起能描述并等价代替该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进行推演、论证和计算,得到欲求解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最后用求得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过程和求解数学问题数值方法的误差传播分析。 1.2.1 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对象的循环,一般通过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如图1.2.1所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如图1.2.2所示。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翻译”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属于归纳。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则属于演绎。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导出结论。演绎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对解释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课程时间安排数学建模

课程时间安排数学建模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课程时间安排的优化模型 摘要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对大规模排课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给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少,约束相对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排课问题。解决排课中的问题,既能满足老师授课上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对上机时间的合理安排。让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满意。 让老师满意,就是安排尽量少出现像同一天同一位老师上1-2节,7-8节,最好是1-2节面授然后4-5节课上机;让同学们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比如,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至少应隔一天上一次,另外对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课程尽量安排在最好的时段,上机时间要安排在面授课之后;让学校满意,就是尽量减少因出现问题而不得不为老师调课的次数。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并通过matlab实现算法和给出模型的解。 先将123班级课表和20张老师课表转换为0-1变量,有课改为0,没课改为1,组成两个矩阵,然后可用VB编程得到一个新的矩阵,两矩阵中元素都为1时,新的矩阵对应的元素就为1,即老师和班级同时有空时为1。将多目标函数转换为单目标函数,其他的要求可直接在约束条件中满足。然后用lingo软件编程解决(其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可用lingo的语句表示出来) 关键词:排课问题 0-1矩阵矩阵的乘法优化目标矩阵 lingo VB 1 问题重述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

数学建模: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数学建模: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2012年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队员 题目 A题:课程安排优化问题 关键词排课问题,优化矩阵,有效矩阵 摘要 每学期的开学初,总有许多老师对阳光校区的课程安排很有意见,本文选取武汉纺织大学机械设计系的师生情况、课程、教室间数为研究对象,以课程与上课时间之间的关系矩阵为目标矩阵,通过用各影响矩阵优化目标矩阵的方法,对机械设计系的课表进行了重排。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 运用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武汉纺织大学机械设计系的课表进行重排,将所得新课表与现有的课表进行比较,显然新排的课表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根据新课表中每节课对应的相关因素(课程名称、教室、老师、班级)进行分析整合,可衍生出新的安排表(如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上课老师人数的研究安排校车的接送)。我们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所排课表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以···大学机械设计系的课表为例,可得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我们所排课表的满意度主因素分别为校车接送次数、在阳光校区逗留时间、专业课排在早上,可见对本模型使三方的满意度基本均衡且都超过80%,即做到了三者兼顾的满意最大化。最后,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

一、问题重述 我校现有三个校区,有在校学生近25000人,其中阳光校区在校学生人数最多。阳光校区现有四栋教学楼,分别是3号、6号、7号和8号楼,四栋教学楼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如从3号楼到8号楼步行需要约10分钟。我校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中,一天共有13节课,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是1-2节、3-5节、6-8节、9-10节、11-13节。按学校的规定同一门课程一天中最多可集中上3节课,一周不得超过6节。同一年级的相同课程可以合班上课,合班一般由各个院系或公共课教学部门给出具体安排。每学期临近结束时,学校教务处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向各院系下达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由各个专业将教学任务分解到具体的任课教师,然后由教务处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每学期我校的课程表排出并开始运行后都会受到师生的抱怨。有学生说自己的课程分布不均衡,某天要上10节课,而某天又一节课都没有;有的学生抱怨一天中要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反复奔波;有的教师抱怨自己的课程安排太分散,从南湖跑到阳光路上要花近两个小时,却只上两节课,这样太浪费时间。由此可见,我校的课程安排尚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请完成以下任务: 一.了解我校师生对课程安排的需求; 二.了解我校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 三.收集与课程安排相关的数据; 四.建立我校课程安排的优化模型,分析模型的优缺点。 二、问题分析 首先,解决班级、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多对多关系,例如当出现多个班级上同一门课而该由多个教师任教时,课程是否合上,由哪几个班级合上、哪位教师任教的问题。解决上应满足可 手动调整的要求。然后,取出全部班级,求出班级所上课程的优先级总和,按优先级高低排定班级顺序,按此顺序且遵照排课规则为每一个班级的每一门课程安排上课时间与地点。 首先,要进行预排课处理。预排课处理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1) 班级与课程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即合班上课的问题; 2) 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即为每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在预排课处理完成后,以班级作为外部大循环、以课程作为内部小

长安大学排课问题数学建模论文最终版

一、问题的重述 排课问题是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在每学期末都要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资源作出下学期的教学安排, 这主要体现在对课表的编排上。其中涉及的关键要素很多, 包括教师、班级、教室和授课时段等。根据排课总体目标、约束条件、及优先级, 充分利用紧缺资源, 设计并实现高校课表安排系统。我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渭水校区有包括从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20个学院近700个班级,教学任务繁重,课表安排难度较大;第二,校区地处偏僻,距市区较远,老师上课需乘车来回奔波,如果课表安排不当,就会导致部分老师前往渭水乘车次数过多或在渭水逗留时间过长;第三,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与习惯,应根据课程的难度与重要性进行课程时段的安排,若安排不当,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第四,为节省学校在校车往返方面的开支,安排课表时应尽量减少校车运行车次。为此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排课要求,综合考虑教师、课程、班级和授课时段等因素,协调合理的编排课表,制作一个系统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使老师、同学和学校尽可能满意,并且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和可变动性。让老师满意,即让每位老师一周前往渭水的乘车次数尽可能少,同时还要使每位老师在渭水逗留的时间尽可能少;让学生满意,即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在时间段上尽量间隔开来,另外相对重要的课程应尽量安排在较好的教学时段上;让学校满意,即节约学校开支,使每周派往渭水的车次尽可能少。 二、问题的分析 课表安排的主要任务是把各学院的课程汇总, 然后根据教学计划或教学环

节制订全校各班级的课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将这类题归为以老师、学生和学校的满意情况为多目标的多约束的规划问题。为了使课表的编排准确、合理、快速、高效,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以下可行性要求: 1、课程的优先级:将大学所有课程分为三类,1)公共必修课:多个学院开设的课程,课程重要且开设的班级数最多,这类课尽量安排在最好时段;2)专业必修课:少数学院或一个学院开设的课程,课程重要且开设的班级数较多,这类课尽量安排在较好时段;3)其他如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少数班级开设的课程,课程相对简单,可以任意安排时段授课。 2、课程时段的规定:将每天分为5个时段(上午两个,下午两个,晚上一个),并规定为:1-2节课为第一时段,3-4节课为第二时段……依此类推。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程难度与重要性,将课程时段按有利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即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 3、时间段的分配优先级: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共20个时段用来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及部分选修课,每天晚上及周六、周日安排其他课程;先安排公共必修课表,在剩余的时间段安排各系专业课程,最后再安排选修课程;将相对重要的课程安排在较好时段。 4、时间段的有效性:1)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的两次授课时间必须隔天,但相隔天数不宜超过两天;2)一个老师一天的两节课应连排, 即尽量安排在同一天上午或同一天下午, 为教师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也减少了派往渭水的车次 5、应避免各种冲突:1)教室不冲突, 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不能安排两门课程,人数不能超过教室的最大容量;2)学生不冲突, 同一班级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

数学建模 SPSS 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管理研究中,不仅经常需要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而且还经常需要考察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即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就是测度两组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典型相关分析计算步骤 (一)根据分析目的建立原始矩阵 原始数据矩阵 ? ?????? ?????? ?nq n n np n n q p q p y y y x x x y y y x x x y y y x x x 2 1 2 1222 21 22211121111211 (二)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化并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 = ?? ? ? ??2221 1211 R R R R 其中11R ,22R 分别为第一组变量和第二组变量的相关系数阵,12R = 21 R '为第一组变量和第二组变量的相关系数 (三)求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 计算矩阵=A 111-R 12R 122-R 21R 以及矩阵=B 122-R 21R 1 11-R 12R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 别得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 (四)检验各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 第五节 利用SPSS 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第一步,录入原始数据,如下表:X1 X2 X3 X4 X5 分别代表多孩率、综合节育率、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人均国民收入和城镇人口比例。 研究人口出生与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的相关。

1、点击“Files→New→Syntax”打开如下对话框。 2、输入调用命令程序及定义典型相关分析变量组的命令。如图

输入时要注意“Canonical correlation.sps”程序所在的根目录,注意变量组的格式和空格。 第三步,执行程序。用光标选择这些命令,使其图黑,再点击运行键,即可得到所有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高校排课优化模型

高校排课优化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班级数量也不断增加,且各班级有不同的开课计划,而教室数量有限,因此课程表的编排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课程安排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编制课程安排时,应尽量使时间、教师、学生、教室合理,均匀,而不冲突地分配。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配置,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尽管我们无法做到课程安排使上课时间绝对均匀,但我们应尽量编制一个简便、可行性强的较优课程安排表。在此背景下出现下面问题:现有数学系6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二年级各2个,三年级、四年级各1个。各年级的开课计划如下(表一)。可以供使用的教室数量为4个,每周上5天课,每天上午可排4节课,下午可排3节课,但星期二下午不排课。另外,有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数学实验和程序设计语言三门课程需要安排在该实验室。担任这6个班级教学任务的13名教师的授课任务如下(表二)。 表一 表二 根据以上一组简化的数据来讨论以下问题: ⑴给这6个班编制一个课程安排表。 ⑵寻找一个通用性的排课方法。

2 二、问题的分析 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安排课程,使得各班、各门课程和各位教师的上课时间都比较均匀。对于第一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⑴将问题符号化,即用符号数字代替文字说明,简化题目。⑵给出一个符合限制条件的课程安排表。 第二问:排课过程中常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纵观这些约束条件,它们对排课过程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特定资源的需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导致了局部资源瓶颈的产生,使得虽然总体上满足有解条件,但局部不满足有解条件而导致求解失败。另一种是对课时排布特性的要求,例如排课要求课时安排有连续性,即在一门课程的一个进程内,编排的课程表在此进程内的任意两个周的授课节次应当是一致的。所以要找到一个通用性的排课的方法,就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三、模型的假设 ⑴假设某一课程参加的总人数小于所安排的教室的座位数。 ⑵假设任一个可以使用的教室(除计算机实验室外)其设备配置相同。 ⑶假设任意两个班都没有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上同一课程,即没有两个班混合上的大课。 ⑷假设任一门课程都是两节课连上,没有单独的一节课。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一问: 将这6个班级分别记作A1、A2、B1、B2、C 、D ,4个教室分别记作①、②、③、④,计算机实验室记作⑤。 下面给了一个这6个班的课程安排表(表四、表五、表六、表七、表八、表九): 表四

排课问题分析

排课问题分析 摘要: 本题要求我们对多约束条件的典型组合进行分析,求解,并作最优化处理。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先对各个元素间的冲突做预处理,进行约束条件的规划,再通过matlab软件将教室、教师、课程和时间间的约束条件统一化,构成R-T-C表(详见附表),再将各个元素进行优先级的计算,从而根据排课的优化模型,求出最优解。 经过对所给的表格,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师明显缺少,比如课程学时要求有160个课时,然而教师能上的课时仅有116个课时,所以开始排课时,不考虑教师,向教师中安排课程。?由于同类课程最好不要放在一起,同时根据老师的需求和教室的开放时间进行分配,经过与我们实际的课表的排课情况的分析,比如隔一天排同一课,课程类别不同的课程不在同一时间上课,我们可以大致的排出一个按教室上课的表,即R-T-C表。通过对R-T-C表的分析,发现有很多课没老师上和老师没课上的情况,我们就对其进行相应的,合理的调整。最后发现还是老师要外聘。将外聘14名老师去上相应没人上的科目,具体情况见附表。 最后,我们得到了一张相对优化的,以教室为准的课表(详见附表),从而解决问题(1)的要求。对于我们课表的安排,发现再没对晚自习有其他条件约束是不会对所排的课表有所影响。 关键词:排课问题组合规划多目标函数数据量化优先级 一、问题重述 对于有课程40门,教师共有25名,教室18间的条件下合理的安排课程表,而课程、教师、教室的具体属性及要求详见附表(表1,表2,表3) 对于课表德编排,题目有如下规则:每周以5天为单位进行编排;每天最多只能编排8节课(上午4节,下午4节),特殊情况下可以编排10节课(晚上2节),每门课程以2节课为单位进行编排,同类课程尽可能不安排在同一时间。 要求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请你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编程计算,给出较为合理的课表编排方案,分析 你所给出的方案的合理性。 2.如果不准晚上排课,排课结果是否有所变化,如何变化? 3.对教师聘用,教室配置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教学的改革及各项教育工程的实施,新的教育体制对课表的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排课问题屡屡皆是,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不仅科目多样,而且教室、老师多变,这使得排课问题往往是很令人费解的。经过分析,排课问题就是的多资源组合问题,问题的求解就是找出各个元素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将各个元素间的联系进一步确定,转化成一个可以量度其大小的值,从而确定优先级,而我们又将如何确定各元素间的关系,目标函数的确定? 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知道,本题主要分析的是建立一个排课的优化模型。而它是一个在课程类别、教师编号、教师及时间上的一个四维空间模型,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的组合规划

课程时间安排-数学建模

课程时间安排的优化模型 摘要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对大规模排课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给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少,约束相对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排课问题。解决排课中的问题,既能满足老师授课上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对上机时间的合理安排。让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满意。 让老师满意,就是安排尽量少出现像同一天同一位老师上1-2节,7-8节,最好是1-2节面授然后4-5节课上机;让同学们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比如,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至少应隔一天上一次,另外对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课程尽量安排在最好的时段,上机时间要安排在面授课之后;让学校满意,就是尽量减少因出现问题而不得不为老师调课的次数。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并通过matlab实现算法和给出模型的解。 先将123班级课表和20张老师课表转换为0-1变量,有课改为0,没课改为1,组成两个矩阵,然后可用VB编程得到一个新的矩阵,两矩阵中元素都为1时,新的矩阵对应的元素就为1,即老师和班级同时有空时为1。将多目标函数转换为单目标函数,其他的要求可直接在约束条件中满足。然后用lingo软件编程解决(其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可用lingo的语句表示出来)

关键词:排课问题 0-1矩阵矩阵的乘法优化目标矩阵 lingo VB 1 问题重述 排课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排课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此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难度都非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满足于求解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对此可行解的进一步优化往往通过手工完成,效率很低。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专家和数学专家都致力于对大规模排课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给出一个规模相对较少,约束相对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排课问题,请同学们加以解决。 目前,某校的计算机上机课大都安排在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有5个机房用于学生上机,每个机房大约容纳90人。安排上机的课程共有4门,指导上机的教师共有24人,其中20人为课程的授课教师,见附件1,其他四人为机房的管理人员,依次为陆老师,章老师,张老师和彭老师,其中陆老师负责2个机房。共有123个班级需要上机,详细名单见附件1。教师和学生的上机时间不能和他们的授课课程时间冲突,为此我们给出了各位教师和各个班级学生的课程表,见文件夹附件2。四名管理人员可全天进行上机指导,但只能在自己负责的机房进行. 要求: (1)为了保证授课效果,学院规定每个老师在同一个时间段只能为1个班级进行指导;而同一时段允许有两名教师在同一个机房分别指导一个班级; (2)上机指导老师尽可能指导自己授课班级的学生; (3)周末尽可能不安排上机;其次晚上尽可能不安排上机。 (4)为了减少教师到新校区的次数,上机时间尽可能与其授课时间安排在同一天。 (5)还有其它要求可根据高校教学的情况,酌情给出,给出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和大部分老师、学生的要求。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自行车外胎的使用寿命 问题: 目前,自行车在我国是一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小巧、灵活、方便、易学,而且价格适中,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不小的益处。但是,自行车也有令人头痛的地方,最常见的问题莫过于扎胎了。扎胎的原因有很多,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外胎磨损,致使一些玻璃碴、小石子很容易侵入、扎破内胎。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如何估计自行车外胎的寿命,及时更换? 分析: 分析角度:由于题目里未明确指出我们是应从厂家角度,还是应从用户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合理判断。若从厂家角度,我们面对的应当是一大批自行车外胎的平均寿命的估计。这样的估计要求一定精确度和相对明确的使用环境;而从用户角度来说,面对的仅是个人的一辆车,不需要很高的精确度,这样的寿命估计更简单,易于随时了解,下面仅从用户角度进行分析。 产品的使用者需要了解产品的寿命,是基于安全性及更换的费用来考虑的。我们将这两个标准作为主要标准来分析,首先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定义寿命、何时为寿命的终止。寿命的定义要做到科学,直观,有可比性,在航空工业中航天飞机的使用寿命是用重复使用的次数来衡量,而工厂机器设备的寿命则以连续工作的时间来定义。本题外胎的寿命亦可用时间来表征,但由于外胎的寿命直接与其磨损速度相关;而磨损速度又与使用频率及行驶速度相互联系,致使外胎的寿命不一定与使用时间成正比(这种非正比关系使我们不能拿一辆—天跑200公里的自行车与一天只跑1公里的自行车进行寿命比较),降低了可比性。如换成自行车的路程寿命来比较,就好得多。产品寿命是在安全性和更换费用相互制约下达到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外胎的安全系数降到用户不可接受的最低值,更换费用(寿命越长,在一定意义上更换费用越低)也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省。 弄清了上面两个问题后,我们继续明确建立模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及建立模型的重点难点。 自行车使用过程中,一来影响因素多,二来这些因素之间彼此相关,十分复杂,要做到比较准确地估计使用寿命,不但要对外胎的性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对使用环境更不能忽视。当然我们由于是站在用户角度上来考虑的,相对地就可忽略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 这样的数学模型面对着两个主要问题。一、自行车使用寿命与外胎厚度的关系,二、外胎能够抵御小石子破坏作用的最小厚度。后者可处理得相对简略些(如只考虑一块具有一般特征的小石子对外胎的破坏作用),而重点(也是难点)是第一个问题。车重、人重、轮胎性质(力学的、热学的、甚至化学的)和自行车使用频率等都左右着它们的关系。这么多相关因素,不必一一都加以考虑(用户是不会在意这么多的),有些因素,可以先不考虑,在模型的改进部分再作修改,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如:摩擦损耗有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损耗两种,由于滚动摩擦占用的时间(或路程)显然占绝对优势,因此可重点考虑。但滑动摩擦造成的一次损坏又比滚动摩擦大,在刹车使用过频的情况下,就不能不考虑了。 最后,需对得出的结果用简单清晰的文字进行说明,以供用户参考。 案例分析2:城市商业中心最优位置分析 问题: 城市商业中心是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定位过程。商业中心的选址涉及到各种因素制约,但其中交通条件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即商业中心应位于城市“中心”,如果太偏离这一位置,极有可能在城市“中心”地带又形成一个商业区,造成重复建设。 某市对老商业中心进行改建规划,使居民到商业中心最方便。如果你是规划的策划者,如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数学建模课表安排

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课表安排问题 编号:J4004 摘要:每学期的开学初,总有许多老师对新校区的课程安排很有意见,本文选取宝鸡文理学院某系某专业的师生情况、课程、教室间数为研究对象,以课程与上课时间之间的关系矩阵为目标矩阵,通过用各影响矩阵优化目标矩阵的方法,对新校区各系各专业的课表进行了重排。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0-1矩阵法,矩阵的乘法等数学方法,建立优化类数学模型来求解有效矩阵,根据有效矩阵初排课表,结合多方面因素建立修正矩阵,对初排课表逐层修改,得出最优排课表,最后通过lingo软件加以实现。运用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宝鸡文理学院数学系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表进行重排,将所得新课表与现有的课表进行比较,显然新排的课表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根据新课表中每节课对应的相关因素(课程名称、教室、老师、班级)进行分析整合,可衍生出新的安排表(如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上课老师人数的研究安排校车的接送)。我们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所排课表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以宝鸡文理学院数学系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表为例,可得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我们所排课表的满意度主因素分别为校车接送次数、在新区逗留时间、专业课排在早上,计算得评价指标分别为 0.88、1、1,可见对本模型使三方的满意度基本均衡且都超过80%,即做到了三者兼顾的满意最大化。最后,通过我们建立的模型,我们给教务处排课表问题给处了一些合理的、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字:排课问题 0-1矩阵矩阵的乘法优化目标矩阵满意度

一. 问题重述 每学期的开学初,总有许多老师对对新校区的课程安排进行抱怨,还有许多老师要求调课,教务处对这一问题很是头疼。根据宝鸡文理学院院的实际情况,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既要让老师满意,又要让同学和学校满意。 让老师满意,就是要让每位老师在一周内前往新校区上课的乘车次数尽可能少,同时还要使每位老师在新校区逗留的时间尽可能少,比如安排尽量少出现像同一天同一位老师上1-2节,7-8节;让同学们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比如,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至少应隔一天上一次,另外对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课程尽量安排在最好的时段;同时为避免下课楼道拥挤,对于上午有四节课的班级,在教室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更换教室;让学校满意,就是要节约支出,每周派往新校区的车次尽可能的少。 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收集相关数据,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1) 建立排课表的数学模型,并研制出排课表的软件包; 2) 利用建立模型及软件对本学期新校区的课表进行重排,并与现有的课表进行比较; 3) 给出评价指标评价你的模型,特别要指出模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 对学校教务处排课表问题给出你的建议 二. 问题分析 问题一:通过对多张课表的研究,发现排课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间关系如下图 分别以单箭头左边的为行右边的为列建立两关系间的有效矩阵A 、B 、D ,由A B 得矩

数学建模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由模型求解可知,在满足模型条件的假设(4)的条件下,当所给阳性的先验概率0.3066p ≥时,在不分组的条件下每个人一次一次的检验可以使总次数最少;当所给0.29290.3066p ≤<时,进行一次检验比分两次组和不分组均可使总次数最少;当00.2929p <<时,分两次组总次数比分一次组总次数要少。 当p 固定时,为了是人群中总的检验次数最小,就需要确定每组中的人数k 。根据固定值p 的大小分类讨论: 当0.3066p ≥时,此时不需要分组,即1k =时可使检验次数最小; 当0.3066p <时,此时需要分组,要使人群总的检验次数最小,只需要使每个人的检验次数的期望值E ξ最小,通过引入与11k E q k ξ=-+ 变化趋势相同的连续性函数 )2(,11)(≥+-=x x q x f x ,对于一个给定的p ,可以求出函数(x)f 的极值,又由分析知'(x)f 是增函数,所以求出(x)f 的极值就是(x)f 的最小值的取值m x ,故取与m x 最相近的两个值(上取整和下取整),代入ξE ,然后比较两个函数值,找出较小的一个,以此类推,可以确定,每一个给定的p 要使人群中总的检验次数最小所对应的人数k 。 在0.3066p <中,当0.29290.3066p ≤<时,进行一次分组检验比进行两次分组检验和不分组检验可使检验次数最少;当00.2929p <<时,分两组比分一组总的检验次数少。 模型检验

当然这都是在假设(4)的前提下做出的,现举一例具体说明上述假设的合理性:设0.002p =时,经过上述计算可得,当23k =时可使在一次分组的情况下平均每人检验次数最小,为满足假设(4),可以取24k =(此时平均每人检验次数仅比23k =时多510-次,故在检验100000人时总次数才多一次,故可忽略),然后取112k =或更小(如16k =),此时一定可以做到分两次组比分一次组平均每人检验次数小。当然此时还可以继续求满足条件的第二次分组平均每人检验次数的最小值。 由于题给条件是人群数量很大,基本是健康人,先验概率p 很小,所以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