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

——“儿童诗”群文阅读

蒋军晶

【文章】

1. 《阳光》[台湾]林武宪

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

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

【课例呈现】

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

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

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

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

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候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好看吧?

生:好看。(笑)

师:你觉得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

生:题目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

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根据题目来推测,花一把还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二句)

生(读):花一山好看。

师:没看到过这样景象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

生:满山的野花。(众笑)

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星星。

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花一山好看吗?

生:好看。(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

生(读):花一盆还好。

师:你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了吗?

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

师:你从“还好”感觉出什么?

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

师:我觉得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会差那么一点点呢?

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芬芳,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种植的。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

生:虽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土地生长的,它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

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

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

师:你怎么体会的?

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觉没有生命了。

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觉他们是自由的。花一盆被人类所饲养,但是它们仍有生命。而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生命了,花一把仅仅是欣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考虑到后面,所以就笨了!

(掌声热烈)

师:你觉得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自由,最后到没生命没自由。

师:认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其实真的没写完——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师:除非什么呢?(生跃跃欲试)赶紧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生书写)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写得好,你就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但是,蒋老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部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尴尬很尴尬。(众笑)

生:除非——赠人,手有余香。

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

师:你们想的方向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

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师:方向不一样了。

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

师: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不是送人呀?

生:不是。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到温暖。

师: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

生:除非——再扎一把花。(生笑)

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笑声不绝)

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重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

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美丽的一把假花。(全场爆笑)

生:除非——送给妈妈。

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生鼓掌)

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

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

生:想。

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笑)

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如果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相信我读给大家听。(师读诗)有味道吗?(生自由读)

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

师:刚才我们感受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觉得诗人写得比我们好,蒋老师也豁出去了,写了一首类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但是我不会给你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

【出示课件】:

颜色

()好看。

()好看。

()还好。

()就()了!除非

()。

(生写诗)

生:红色好看。黄色好看。蓝色还好。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表示有人去天堂。(众笑,掌声不断)

生:红色好看。绿色好看。灰色还好。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全场鼓掌)生:黑色好看。白色好看。灰色还好。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掌声热烈)

四、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

师:时间关系,我要出示我写的那首诗了。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越。但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

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

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

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

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

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

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

生:是——把青蛙的皮肤涂黑,让小蝌蚪能尽快找到妈妈。(掌声)

师:这就是真正的诗啊!

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生笑)

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老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众笑)

生:好希望这样哦!(笑)

师:下课!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新)蒋军晶课堂实录最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2012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四 魏小娜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单篇精读教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阅读课型,即课堂教学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长期以来,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这种课型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课型。面对这种情况,不少研究者也都指出:…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

的课程形态。”① 那么阅读课还可以怎么上?蒋军晶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以下简称《蒋文》)无疑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一、“群文阅读”的认识和实践基础 “群文阅读”的探索深受20世纪初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教育观点的启发,认为在学校里往往只发展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我们的“课文教学”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这不仅是教学操作的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教学的自身局限引起的,群文阅读的尝试就是要努力去弥补这一不足——它是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同时,这一探索也基于国外的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实践,如日本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在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要读十几篇文章。 “群文阅读”的探索还源自研究者对日常教学的反思,《蒋文》指出:“2010年10月到11月期间,我反复给孩子们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总觉得留有遗憾:神话固有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对神话的好奇感并非发自内心。我一时感觉挺失败的。”——相信不少教师都有这种同感:基于单篇文章精读教学的失落和遗憾。于是研究者“大刀阔斧地改变

《月光曲》课堂实录(蒋军晶)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设计 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一小蒋军晶 课前准备与谈话: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生:老师好老师:请坐。) 正式上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完整版)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作者:————————————————————————————————日期: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 ——“儿童诗”群文阅读 蒋军晶 【文章】 1. 《阳光》[台湾]林武宪 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 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 【课例呈现】 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 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 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 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

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 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 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 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 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蒋军晶去年的树群文阅读

军晶:文学阅读课《去年的树》群文阅读 (2014-09-27 16:28:00) ▼ 分类:【美文推荐】 军晶:文学阅读课《去年的树》群文阅读 军晶: 各位同学,我们上课了。请大家看着我,尽管我长得不太帅。上课的时候我们要集体交流,要是有人说话的时候,大家最好就看着他,这样交流起来就很有意思。今天的这堂课,我们要读三个童话,是同一个作者,我把作者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请你们读一下,可以吗? 学生: 新美南吉 军晶: 好,那同学们觉得这个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不用说理由。 学生: 日本的。 军晶: 你们同意吗?其实,当你读过很多故事后,有时候凭名字就可以感觉这个故事是哪个国家的。比方说汤姆、杰克,一般来说都是英国或者美国的,如果是什么郎,就是日本的,如果是什么斯基的,大概就是俄罗斯的。 军晶: 新美南吉确实是一个日本的童话作家,我们下面就要读他的童话了,但是今天比较特别,在读童话之前,请大家先看两幅画,好不好?你们要表现得兴奋一点。先看第一幅,这幅画的作者是丰子恺,看完两幅画之后,你大概可以感觉出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了。大家说说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 简单明快,而且他的画好像从来不画脸。 军晶: 对,所以当时有人写文章评价丰子恺的画,说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你说这个作者是不是在骂丰子恺?那是什么意思?你听懂了吗?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什么意思?

学生一:我觉得有可能是想增加美观吧。 学生二:我觉得是他怕把脸画错了。 军晶: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是说明他画画简单明快,寥寥几笔就把画画下来,有些画是这样,有些童话也是这样,篇幅短小,语言简单明快。比方说我们马上要读的《去年的树》,你们已经读过了,对不对?那是你们自己读的,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去年的树》讲了两个人物,是哪两个人物呢? 学生: 是一只鸟和一棵树。 军晶: 你说这一棵树和一只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 是朋友关系。 军晶: 读过提纲的同学们会知道,那是朋友关系,而且非常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童话的第一段就写了,请你们一起读一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军晶: 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着鸟儿唱,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的话,他们的生活还会这样继续下去,对不对?他们的生活如何继续呢?可是故事要发生一点变故,第二段意外就发生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两句话就把故事讲清楚了,简单明快,因为鸟儿要走了,就出现了这个童话的第一次对话,是谁和谁的对话? 学生: 是树和鸟的对话。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军晶: 对,树和鸟儿的对话,简单明快,第二年鸟儿真的回来了,但是没有看到树,只看到一个树根,于是出现了这个童话的第二次对话,是谁和谁的对话呢?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据蒋军晶课堂实录整理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据蒋军晶课堂实录整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朗读,能正确、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巩固对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 2(静心阅读,能结合文章背景、联系人物的身份角色,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来体会“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途径(外貌、动作、语言等)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通过学习,产生阅读、亲近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王熙凤这一小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领悟小说表现其性格的途径。教学难点:能从最初的王熙凤关心林黛玉这一印象中体会其炫耀地位、讨好贾母的性格;产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理解课文背景及人物关系 1.了解片段出处: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其中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他的作者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时间才写成。《红楼梦》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 2.明确主要人物:王熙凤、林黛玉、贾母。 3.理解人物关系:贾母在贾府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权威最大,在荣国府里,说话一锤定音。但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把家政交给别人来主持,最后她看中了谁呢,她看中了她的孙子媳妇王熙凤,于是王熙凤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这林黛玉又是谁呢,林黛玉是贾母外甥女儿,是贾母口头心头,天天挂念的心肝宝贝。在这篇文章中,林黛玉因母亲病世,初进贾府,初次见到王熙凤。

二、初读课文,交流对王熙凤的最初印象 (一)出示研究主题: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 (二)交流课文朗读情况:(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交流难读之处。 (三)反馈人物最初印象。 1.从人物服饰:(1)师生配合朗读:感受语言的对称;(2)概括段落内容:描写人物穿着打扮;(3)交流人物印象:珠光宝气,服饰华丽,身份高贵等等。 2(从人物言行:(1)默读全文思考;(2)交流人物印象:关心黛玉,性格泼辣,不拘小节。三、再读课文,质疑王熙凤的“关心” (一)寻找关键语句:默读文章,用横线勾画最能体现王熙凤对黛玉的关心的语句。 (二)细读关键语句。 1.感受王熙凤的“关心” (1)朗读关键语句(三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了解关心内容:年龄、学习、身体、心情、生活所需。 (3)设想黛玉心情:你是黛玉,听了哪句会心生感动, (4)朗读关键语句。 2.质疑王熙凤的“关心” (1)追寻“询问”结果:设想自己是王熙凤,通过师生问答,追问经过上述一番对林黛玉的询问后,对黛玉的每一方面是否了解。 (2)引入深入思考:这就奇怪了,你们不都问了吗,怎么就不知道呢, (3)出示原著后文: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领悟真正用意:?否定“关心”: 同学们,对于上述那段话,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她在说这一段话时,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一停,看了原文之后,你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 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

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 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 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蒋军晶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 蒋军晶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上他让学生读了六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2009年,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创世神话》。课上,我让学生读了七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成为后面“群文阅读”理论文章引用率最高的一个课例。 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 王林博士撰文称:“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国内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这就是群文阅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 我的回答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教师》2011-02 一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 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 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1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 (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2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蒋军晶群文阅读《创世神话》课堂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创世神话》课堂实录 整体思路 1.听(讲)故事《盘古开天地》,聊创世神话的产生原因 2.比较阅读中国、日本、蒙古创世神话 (1)推测所阅读创世神话所属区域并寻找理由 (2)基于地域性、民族性,“创作”北欧(冰岛)创世神话 (3)体会《盘古开天地》的民族元素 3.比较阅读中国、印度、罗马创世神话 (1)找出各创世神话之间的共同点 预设:发现“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的神话母题 (2)质疑,挑起认知冲突:不同地域、民族的创世神话为何有这么多共同点? (3)小组聚焦讨论:“宇宙卵“母题的形成原因(猜想) 4.比较阅读创世神话、“宇宙大爆炸”科普说明文 (1)围绕“真实”进行讨论 (2)今天读神话,可以读什么 (3)补充阅读他人的创世神话读后感 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巨大的问题——世界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几千年。我们这个世界,有天空,有大地,有满天的繁星,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这样一个漂亮、丰富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请你们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讨论,1:36——2:34) 师:各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我在听你们的关键词:有的小组说到了盘古;有的小组说有一双看不见的巨大的手创造了这个世界;有的小组说到了“宇宙大爆炸”……说法很多,但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你们选择——(生答)宇宙大爆炸。是的,宇宙大爆炸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先进仪器进行了大量观测后所做出的一个推测。这个推测目前也被大部分科学家所接受。关于宇宙大爆炸,蒋老师推荐了一本书——《万物简史》。我很佩

服这本书的作者,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前出地为我们介绍科学,其中就有“宇宙大爆炸”。书中的语言怎么生动有趣把读者紧紧吸引住呢?让我们来看一段。 (生观看ppt“宇宙大爆炸”资料,教师介绍资料。)师:“宇宙大爆炸”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一两千年前,有一个小孩问爸爸或者爷爷:“爸爸、爷爷,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爸爸和爷爷会不会说宇宙大爆炸? 生:不会(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那时候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宇宙大爆炸。 师:那他们会怎么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呢? 生:爷爷会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孙子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师: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啊,为什么要讲这个假故事给他听呢。 生:古代的人不会认为这是假的,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这么来的。 师:当时,原始人相信世界就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因为相信,所以流传。我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我们再换一幅图片,比如现在有一个古代欧洲的小孩,问他的爸爸或“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那爸爸和爷爷是不是者爷爷: 也跟他讲盘古开天辟地?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国外古代的时候,科技比较发达,所以可能知道一点。 师:错了,如果你看过《万物简史》就能知道,西方也是到了近代才有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生:外国的古代,爸爸和爷爷会跟他讲亚当和夏娃。 师:想到国外,马上想到了亚当和夏娃。他的意思是国外也有自己的神话。师:我们今天先来读读国外的创世神话。我待会发材料,有两个创世神话, 请你读完后猜测一下,这两个创世神话是哪个国家的?文章后面有一个范围请你们选择的。 (教师发下材料,生读材料。8:48——12:40)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随感: 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精彩来自学生。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 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群文阅读(蒋军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 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 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 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 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 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 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 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 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 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 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 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 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可是我

群文阅读心得体会

今天学习了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一文,我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收获。 2010年,蒋老师上了一节研究课《创世神话》。课上,他让学生读了7篇文章:1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6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地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不够热闹,如果放到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这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呢?我把它称之为“群文阅读”资格都没有。但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这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呢?我们把它称之为“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甚至有日本的一则教学案例,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读了十几篇文章。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蒋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群文阅读”,如果仅仅是让孩子多读几篇文章,或者让孩子感受真实的阅读情景,又或者是让孩子体验到自主的学习空间,这些远远不够。在我看来,“群文阅读”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

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了: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有人要问了,难道单篇文章的教学中就投有“发现”吗?当然有,不过单篇阅读教学中,发现往往是借助教师的“讲”和“问”,由教师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诱导出来。这样的“发现”,现实的模拟性不够强。而群文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 他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吗?为什么不能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样新的可能呢?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让我们也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能力的效果,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群文阅读”到底怎么教——以蒋军晶“创世神话”为例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王林慧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下面以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为例,谈谈课堂操作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利用默读和浏览策略,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 群文阅读要区别于单篇阅读。单篇阅读更侧重于精读,而群文阅读多采用默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略读的方式进行。 “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内容载体是神话故事。神话不是某个人遣词造句创作出来的,是原始人的集体智慧,是口耳相传来的,因此,教学神话,没有必要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 默读、浏览,侧重于信息处理。在教学中,要想锻炼并且提升学生的默读、浏览水平,课堂里提出方向明确的、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是关键。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提出了三个主干问题: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个性特征了吗?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相近之处了吗?为什么各国创世神话会有如此多的相似点?这些问题使学生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考力提出巨大挑战。 二、利用小组对话和讨论策略,拓晨群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对话等读书会形式的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讨论要想成功,取决于三点: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开放,多面向,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要有可参与性,每个学生都可以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例如,蒋老师在课堂中追问为什么原始人都喜欢把最初的世界比作一个蛋,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想象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就是适合讨论的问题。第二,师生讨论、对话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充分鼓励、引导、、点拨、启发,给学生创造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氛围。在整堂课里,蒋老师充分展现出他高超的与学生“对话”的智慧:“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你太厉害了,竟能发现这一点,你能再解释一下吗?”“说句实话,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我可以把我个人的想法说出来吗?”……这些真诚、充满尊重与爱的引导智慧让对话不断深入。第三,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讨论的技巧。在这堂课里,学生善于倾听,愿意分享观点,思维不断被激活。 三、利用比较阅读策略,发现群文阅读恰切的教学路径 “比较”是群文阅读用得最多的阅读(教学)策略: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的、比较表达形式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已有所发现。

蒋军晶的群文阅读

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创世神话》群文阅读 2010年11月27日 整体思路 1.听(讲)故事《盘古开天地》,聊创世神话的产生原因 2.比较阅读中国、日本、蒙古创世神话 (1)推测所阅读创世神话所属区域并寻找理由 (2)基于地域性、民族性,“创作”北欧(冰岛)创世神话 (3)体会《盘古开天地》的民族元素 3.比较阅读中国、印度、罗马创世神话 (1)找出各创世神话之间的共同点 预设:发现“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的神话母题 (2)质疑,挑起认知冲突:不同地域、民族的创世神话为何有这么多共同点? (3)小组聚焦讨论:“宇宙卵“母题的形成原因(猜想) 4.比较阅读创世神话、“宇宙大爆炸”科普说明文 (1)围绕“真实”进行讨论 (2)今天读神话,可以读什么 (3)补充阅读他人的创世神话读后感 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巨大的问题——世界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几千年。我们这个世界,有天空,有大地,有满天的繁星,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这样一个漂亮、丰富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请你们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讨论,1:36——2:34) 师:各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我在听你们的关键词:有的小组说到了盘古;有的小组说有一双看不见的巨大的手创造了这个世界;有的小组说到了“宇宙大爆炸”……说法很多,但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你们选择——(生答)宇宙大爆炸。是的,宇宙大爆炸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先进仪器进行了大量观测后所做出的一个推测。这个推测目前也被大部分科学家所接受。关于宇宙大爆炸,蒋老师推荐了一本书——《万物简史》。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前出地为我们介绍科学,其中就有“宇宙大爆炸”。书中的语言怎么生动有趣把读者紧紧吸引住呢?让我们来看一段。 (生观看ppt“宇宙大爆炸”资料,教师介绍资料。) 师:“宇宙大爆炸”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一两千年前,有一个小孩问爸爸或者爷爷:“爸爸、爷爷,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爸爸和爷爷会不会说宇宙大爆炸? 生:不会(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那时候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宇宙大爆炸。 师:那他们会怎么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呢? 生:爷爷会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孙子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师: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啊,为什么要讲这个假故事给他听呢。 生:古代的人不会认为这是假的,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这么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