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周报答案

语文周报答案

语文周报答案
语文周报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A(读音依次为shàn/xiān,chen/chuànɡ,cì/sì。B.读音依次为chěnɡ,ru?/nu?,ch à/shā;C.读音依次为biě/biè,kuì,b?/pō;D.读音依次为lǚ,lì/lí,ní/nì。)

2.D(“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史不绝书”等。)

3.C(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不管”改为“尽管”;B.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领起的语句应调换顺序;D.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4.D(句④紧承首句“人猿相别”,应放在前面;句②接着谈语言,并引出“语文”;句⑤紧承句②中的“口头上”、“书面上”,结合很紧密;句③与句⑥结合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的作用,其后接①较为连贯。第①句是总结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B(A.间:疏远;C.示:给人看;D.除:任命。)

6.C(均为副词,才。A.介词,用/介词,把;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动词,到。)

7.D(①是说孟嘉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②是说孟嘉诚实。④是说凭孟嘉的名望和才能,符合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8.B(“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与孟嘉相当”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孟嘉与郭立的名声相当,而郭逊的名声在孟嘉之上。)

9.(1)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谨按采行事/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2)①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得分点:“以”、“右”各1分,句意准确通顺1分)

②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察孟嘉的举止。(得分点:“目”、“以”各1分,句意准确通顺1分)

10.(1)一方面紧扣标题写景,(1分)另一方面又融情于景,引出后面的怀人念远之意。(2分)

(2)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万里梦”,点明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这是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彻夜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深刻,这是实写。(3分)

(能答出一种手法且言之成理即可)

11.(1)瀚海阑干百丈冰/胡琴琵琶与羌笛;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三、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12.CE(C.原文是“文化散文要从生命体验出发,不是从史料出发,不能被史料牵着鼻子走”;E.原文是“散文的文化精神不仅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应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和重铸”。)

13.B(指史料中蕴藏着的内在的精神风骨、思想质地和生命气象。)

14.①不少文化散文丢失了散文的精髓与实质,文化成了散文的“胭脂”;②一些作家在叙述时,对史料的开掘缺乏新的精神价值,缺乏生命体验与独到的发现和见解。③大多数作者为了追求书卷气而沉迷于故纸堆中,一味地旁征博引、摘章断句,缺乏生机与美感。④

相当一部分散文把笔墨集中到对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的客观呈现上,停留在一般的感慨追忆、寻古访幽上,停留在一般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层面的表达上。⑤一些作者在运用史料、组织素材的过程中缺乏统摄与整合,开掘与熔铸。(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5.文化散文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的,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2分)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的《负暄琐话》,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举出一例即可得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6分。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①贾知县为人刁钻狠毒,像“蚊子”一样搜刮民财不择手段;(2分)②贾知县深谙“蚊道”——“逆来顺受”就可以过关。(2分)

17.小说开篇写了蚊子的密集和狠毒。(2分)这样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紧扣住题目,突出了蚊刑的厉害,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刻画。(2分)同时,狠毒的“蚊子”也影射了对百姓有害的人。(1分)

18.匪首明白了:赶走了这个贾知县,还会有别的“贾知县”来压榨百姓。(2分)蚊刑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所以土匪最终把贾知县给释放了。(2分)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一种拍案惊奇之感,体现出一种传奇风格。因为在读者心中,坏人应当受到惩罚,而文本中的贾知县却“逍遥法外”。(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①现在大多数人都还在读诗;②网友更爱读古代诗歌;③超过半数的人不看好当下诗歌的社会影响力;④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诗歌。(一点1分)

20.当下诗人普遍功利浮躁,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缺乏社会影响力,因而大多数受访者并不看好诗歌的影响力。(2分)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宽容,因为任何民族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宽容、沉淀和参与中产生的。在大量的创作尝试中,一些作品需要经过沉淀才能被准确地评判,若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则会有失公允。(3分)

21.【示例一】同意。(1分)尽管当下诗人因功利浮躁而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喜欢诗歌的大有人在,比如有的地产商以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做广告词;在遇到地震灾害时,人们用诗歌来纪念同胞,安抚人们的心;甚至连孩子都能随景而吟“黄河入海流”等。由此看来,诗歌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5分)

【示例二】不同意。(1分)诗歌应当是一种简练的语言,给人审美的享受或者强烈的共鸣,但现在的诗却再也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了。诗歌应该能让多数人感受到意境、体会到美,而当下诗人普遍功利浮躁,脱离现实生活,诗歌作品普遍质量低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国人的排挤。由此看来,诗歌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了。(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2分)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2分)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2分)

23.【示例】每一个降临世上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上帝也许不希望小悦悦再受世人的漠视,不希望小月月再忍受俗世的尘染。小悦悦,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没有世人的冷漠与白眼,没有良知的泯灭、人性的沦丧!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略

【参考译文】

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是江夏郡鄂县人。孟嘉少年丧父,奉养母亲、二弟,和他们住在一起。他娶了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个女儿为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当地人都称赞他。孟嘉淡泊恬静,有气量,二十岁时,同辈人都敬佩他。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的人,与孟嘉同时代而且名声相当,却常推崇佩服孟嘉。因此孟嘉闻名乡里,蜚声京城。

太尉颖川人庾亮,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担负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他征召孟嘉为其所管辖的庐陵郡的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他,问他下面风俗的好坏。孟嘉回答说:“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尘尾掩口而笑。诸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回家;母亲健在,兄弟一起欢乐,一家人和悦欢快。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孟嘉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孟嘉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参佐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座。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察孟嘉的举止。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来还给孟嘉。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座,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章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返回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完全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周在座的人为之赞叹。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任命。孝宗穆皇帝听说了孟嘉的声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他,他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说自己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孟嘉回到桓温府后,转官为从事中郎,很快又升迁为长史。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待人接物罢了。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遇到内心有所感触体悟的时候,就超然驾车,径直去龙山,看着景物畅快喝酒,到傍晚才回来。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人不能没有权势,这样我才能驾驭您。”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我已故的母亲,是孟嘉的第四个女儿。正如《诗经·凯风》“寒泉”之诗那样,对母亲的思念,充满我的内心。我谨慎地采录、考察孟嘉生平的行踪事迹,写成这篇传记。只恐有错误之处,而有损大雅君子的德行。所以我战战兢兢,真像是临深渊、履薄冰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