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漫谈史记之体例

漫谈史记之体例

漫谈史记之体例
漫谈史记之体例

漫谈史记之体例

06131302 1120131707 李鑫泽

从上古至今,是漫长而久远的,有些事已经泯灭不可追,但是我们仍旧会去尝试追寻那些逝去已久的东西,追寻那些蛛丝马迹。

就大部分记载历史的书籍而言,都是从最久远的一端开始讲起,直到终结的一刻,那就是编年体,这样的体例以时间线为轴,将过往的那些事情,历历在目地展现给我们。

春秋,古代五经之一,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由最伟大的儒家学者孔子编写,这本书的出世,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使得编年体成为最为常见的典范,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皆尽然,这些都是中华史上极为灿烂耀眼的明珠。

然而,提起史书最具象征性的丰碑,我们却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一定是史记。在我们心中,史记的地位不可撼动。

而史记却不是编年体,而是纪传体,如此的与众不同,用现在的话可以说很奇葩;因为我们都知道,但凡正儿八经的修史——哪怕是写关于恐龙的历史,我们都是从寒武纪讲到白垩纪;哪怕是写关于宇宙的历史,我们也会选择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一直到人类文明的诞生,但史记,却是这样的不同。

史记的体例无疑是一种创新,上下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这

种记载的方法有着明显的优缺点,优点上:按时间顺序记事,很多事情都放在一篇当中,能使读者便于了解同一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整个国家的形势如何,一目了然。而同样的缺点也很显著,在我看来甚至有些致命:一件事若发生了很久、经历了几十年,那就不得不散记在数年间,混杂在数百件事情当中,这无疑增加了读者了解一件事完整的来龙去脉的难度。

不仅仅是体例上的开创,在叙事方面,它也与其他史书截然不同。

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太史公的不幸遭遇使其满怀愤慨,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了史记的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画和论赞中都跳跃着自己愤慨之情,这方面比较出名的自然就是飞将军李广。

史记的的叙事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全书的阳刚之美无处不在,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

最后,它的语言风格很独特。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高度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之语、毛遂自荐之言,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太史公的叙述之言通俗、简练、质朴、生动、传神。太史公把许多古典文籍资料和民间材料提炼加工成符合汉

代人语言习惯的书面语。最后,有些语言接近当时的口语,

还引用大量的诗赋、民谣、谚语,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使作品激荡着诗的情韵,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充溢着感人的魄力。相比之下,春秋、左传等就显得枯燥乏味,可读性也较差,有些甚至写得较为隐晦生涩难以参透其中的意义与中心情感,对于市井老百姓来说,这些史书当中能够当作故事来读的也就是史记,它的趣味性是别的书不能比拟的,这同样大大增加了它在中国文化上了可传播性,大家都愿意读,愿意把它再介绍给更多人。

而班固所写的汉书相对于史记的改造,则是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相对的来说,立场是有一些变化的,我们看史记,是从一种人类的角度去观察的,有更广泛的意义,符合人之大义,人之情感;而汉书,则是一种官方的角度,站在官场写历史,在吸收了史记当中大量的史料的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不过,这不影响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气势恢宏,震古烁今,依旧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依旧是历史书最显著的丰碑。

《史记》的体例

《史記》的體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是一種以記載各種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其特點是:以年為綱,以事相從。 紀傳體史書的這種記載方法有著自身的優缺點。其優點是:按時間順序記事,諸事共載於一篇,使讀者便於瞭解在同一時間內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整個國家的形勢如何。其缺點是:一件事如果經歷了幾年或幾十年,就不能不散記在數年或數十年間,混雜在數十百件事之中,讀者想要瞭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必須付出很多的勞動和時間,來從事翻檢。 作為紀傳體史書的《史記》也同樣具備了這些優缺點。 《史記》一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全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體。 本紀——記載歷代帝王或最高當權者,共十二篇。 世家——記載諸侯世系(基本上是記述各國諸侯的歷史,有通變破例的做法),共十三篇。 列傳——記述各時期的將相大臣及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蹟,以表現各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列傳又分為、民族傳,專傳、合傳、類傳,共七十篇。 書——分專題記載各種典章制度,共八篇。 表——即用表格的形式記在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史表的作用,既可以使紀傳體免於繁冗和遺漏,又可以通過表的方式,提要鉤玄,使人對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一覽了如。

《史記》的五體,相互聯繫,相互配合。“本紀”是全書的綱,它以王朝為序,用編年記述歷代國家大事,“世家”和“列傳”是用來補充說明“本紀”的。“表”是聯繫“世家”和“列傳”的橋樑,它用表格的方式記載各個時期歷史事件的時間表現了歷史發展的線索。“書”是?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的,可以看作 是分門別類的專門史。五種結構是一種完整的體系,可以互為補充地記載複雜的歷史事實,便於參考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以及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五體中又以帝王將相為歷史的主人,迎合了當時的封建國家的政治需要和社會需要,因而為後代史家所遵循,一直在古代史書編纂方法中處於主流地位,歷代正史都未突破這一體例。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1《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一、《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1.作者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安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2.名称、体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 12“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30“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70“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10“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3. 写作目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史记》的成就: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叙事艺术:“互见法”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2)语言艺术 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相关常识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体例都是纪传体通史),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整理:唐俊阳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

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都是哪本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3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

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 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 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 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史学体例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着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着《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着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着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着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着。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互见法”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语言艺术 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 《史记》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史记》的纪传体对后代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在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史记》的影响日益增长

史书体例常识 编年体 纪传体 国别体 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 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 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 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编年

《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

《史记》是我年轻时就很喜欢的一本书,应该说,我接触文史,是从《史记》和《鲁迅全集》开始的。《史记》研究是我们进行文史研究的看家本领,尤其是研究文学的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可以增加文章的厚重分量的。文史哲贯通与古今贯通一样,是我们提倡的大文学观、大文化观、大国学观的基本命题。不读《史记》,就谈不上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何等缘分,它属于民族必读书之列。 一、 《史记》的书名、宗旨、写作过程我们先从《史记》的书名、宗旨和写作过程讲起,先讲《史记》的发生学,再讲《史记》的文化学 和文章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书,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需要大写的书。这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是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的。司马迁以前,中国还没有这么大的一本书。诸子书中,《老子》五千多字,《孙子兵法》六千字左右,《论语》一万六千来字,《孟子》三万四千字左右,《庄子》、《荀子》、《韩非子》,也就六、七万字,十余万字。就史书而言,《春秋》约一万八千字,《左传》是先秦最长的一本书,十八万字,《吕氏春秋》是集体写作的,二十余万字。司马迁一个人写了五十二万多字,在当时,没有大的魄力、没有大的智慧和才华,是写不出来的。别看现在的鸿篇巨制很多,放在先秦两汉这个背景下,《史记》就是一本很大的书。这本书长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态。中国的书,对中国人的影响,除了《论语》,很难找到第二本,有《史记》 对我们的2012年第12期 《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 杨义 作者简介杨义,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摘要]《史记》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形态的大书,它在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典范, 一是中国正史的典范,二是中国文章的典范,三是中国人物行为的典范。作为第一部完整形态的中国通史,《史记》把民族记忆写进了历史,为中华民族植下了文化共同体的根脉,在历史的纵向演进中展示了横向融合,是中国多元一统历史观的伟大尝试。《史记》具有诸子著作写作情结和先秦诸子思想自由的遗风,司马迁不仅从民间实地获取材料,而且获得民间思想,改造了历史写作的形式,他的历史观也因此带有深刻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史记》以人物为本位的史学体系,反应了人的意识觉醒的新主题。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所塑造的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久远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应该把它放到模塑中国精神这一高度去认识。 [关键词]文化心理结构多元一统历史观民间性开放性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I209;K2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128-11 文学语言学 128--

《史记》文化常识复习过程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艺术: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 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互见法”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个性较鲜明的特点语言艺术 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小说的体裁和叙事方式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