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

安徽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谢树志

绪论

(什么是会计理论)

一、理论与会计理论

(一)什么是理论?

《韦氏英文百科词典》:“一组内在的一致的命题,用来解释某类现象的基本原理”;是“一种猜测性解释,并未经过广泛证实的、报告实际情况的命题”。

《牛津英语词典》:“用来解释、叙述一组事实或现象的一系列概念体系或陈述方案”。

《麦夸里词典》:“一组合乎逻辑的一般命题,作为解释一系列现象的原则”。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会计理论》(1980年第4版)中:“一组合乎逻辑,具有假设性、概念化和务实性的原则,能够形成为某个存在疑问的领域提供一般性参考的框架”。

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一个具有相关目标和基础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克雷格·迪根(澳洲)在其《财务会计理论》(第三版)中总结出:“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合乎逻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即:理论的成分(可能包括人类行为的假设)应该依逻辑性结合在一起,为特定的现象提供解释和指引。这些定义具有一致的观点,都认为理论本质上并不是特设的,而是应该建立在逻辑性(系统性和条理性)的推理之上”。

(二)什么是会计理论?

《韦氏新国际词典》:“会计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联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

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1966年)中:“会计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有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作为会计理论,必须包括对会计从逻辑规划到推理论断均予联结起来的说明或建议;还应包括会计前提假设、原则等的说明和验证,并且得出结论。但得出的结论并非均能得到验证,如预测新会计信息或新会计理论,预测时并未得到验证,只有当对未来的预测变现实,得出确切结论后,才会得到验证,信息和结论一旦得到验证,就是对原有会计理论的修正”。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其《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会计理论应该是一个内在一致、协调一贯的体系。它应该作为一个理论基础,能够帮助公司的会计人员对其实

务作出务实性的评价,同时,也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审查公司报告”。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莫斯特在其《会计理论》中:“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描述,它可视为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和预测行为的框架。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对来自实务的原则和方法程序的系统表述所组成的”。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如代理理论能够解释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

瓦茨和齐默尔曼(美国)在其《实证会计理论》(1986年)中:“会计理论的目标是预测和解释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为观察到的会计现象”。

杜兴强在其《财务会计理论》(第二版)中:“大家普遍认为会计理论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体系,要么来自对会计实务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要么是由抽象的基本概念演绎而来”。

二、会计理论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会计理论)

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会计“是什么”);二是规范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应当是什么”)。

(一)会计“是什么”——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又称为描述性理论,是指通过对会计实务中各种实例的描述,以期说明会计“是什么”的理论;以及在说明会计“是什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例来论证会计“为什么”的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是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其方法论所强调的归纳法。归纳法是指对实例进行观察,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1)观察并记录全部观察结果;

(2)分析并将全部观察结果进行分类;

(3)从观察到的分类结果的相互联系中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性概念和原则;

(4)对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性概念和原则进行验证。

(二)会计“应该是什么”——规范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指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或假设来规范或指导所发生的会计实务,以期说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所建立起来即强调演绎法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传统会计理论通常都是规范性的。演绎法是指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结论推导出个别性

结论的论证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首先提出先决条件;

(2)对该先决条件进行推导,从中得出结论;

(3)对推导出的结论进行验证,以确定是否合理;

(4)用得到验证并确认为合理的结论去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在演绎法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而在归纳法中,个别性结论是依据,个别性结论是论点。

作业题:你是否认可“会计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一论断?

第一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规范会计理论)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简称为CF),“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用来直接指导、评估和完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部分。这个体系是由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目标以及与目标密切联系的其他基本概念共同构成的。目标规定财务报告的目的和宗旨,而其他财务会计基本概念则是财务报告在确认、计量、列报时所必须选择的工具”。(葛家澍,2006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的提出,是FASB的首创(197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最初作为民间组织,并没有颁布相关的概念框架,直到1989年,为了寻求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且IASC推动“可比性”计划后,IASC才在1989年7月批准并颁布了具有框架性质的公告《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1年4月再次进行了确认)。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1999年发布了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哈里·L沃尔克(美国)在其《会计理论》(第七版)中:“概念框架包含了“……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以指导准则符合一致性原则,并说明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特征、功能和局限性。”因此,概念框架试图为财务会计提供一个超理论的结构。它由七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成。”

No.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第1号公告)1978年No.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第2号公告)1980年No.3 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第3号公告)1980年No.4 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第4号公告)1980年

No.5

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SFAC 第5号公告) 1984年 No.6 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 第6号公告):替代SFAC 第3号公告,

对SFAC 第2号公告进行了部分修改 1985年

No.7 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SFAC 第7号公告) 2000年

(1)2010年9月,FASB 与IASB 联合发布了自2005年以来合作开展的共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目标和质量特征”。FASB 同时将其列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SFAC 第8号公告),SFAC 第8号公告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分别取代了SFAC 第1号公告和SFAC 第2号公告,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改称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并确立了“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财务报告目标观。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 )与公认会计原则(GAAP )的关系:一般认为CF 不属于GAAP 的范畴,即不属于会计准则,CF 的主要功效是评估现存会计准则和指导未来会计准则因此,CF 首先涉及的是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实质上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而且是会计实务中亟须取得一致认可和解决的实际问题;CF 在层次上高于GAAP 。实际上,FASB 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与IAS (国际会计准则)或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关系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但在层次上高于会计准则。

FASB 的CF 与GAAP 的结构图

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报表要素 确认和计量 基本假设 会计原则 具体会计程序和方法 FASB 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s )

架 公认会计原则 限制条件

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简称GAAP),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三个层次。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9年的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及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的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制定、审核和颁布。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以及“会计理论→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路径,并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

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各企业的会计处理是相当自由的,企业的会计程序及其财务报表提供的内容仍取决于管理当局或审计师的不同意见。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一致决定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予以标准化,并委托当时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提出标准会计报表及其编制程序的备忘录。193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TA)批准了著名的会计学家乔治·O.梅为主席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拟议的五条原则和增补的一条原则,作为“认可的会计原则”(Accepted Principle of Accounting)发表。这六条原则是:(1)收益账户不应该包括未实现利润,实现是指销售后的结果;

(2)资本溢余(准备)不可用于记录收入借项;

(3)在兼并前的子公司盈利溢余(收入准备)不能作为母公司的综合盈利溢余;

(4)支付给库存股票的股利不能贷记收益;

(5)来自公司官员、职员和附属公司的应收款项必须单独列示;

(6)捐赠股本不能经营收益。

时至今日,GAAP的制订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美国会计师协会(AIA)下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f Accounting Procedure,简称CAP)(1938-1959年)——发布的成果称为《会计研究公报》(Accounting Research Bulletins,简称ARBs);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简称APB)(1959-1973年)——发布的成果称为《报告书》(APB’s Statements)和《意见书》(APB’s Opinions);

(3)九个职业团体的代表组成的财务会计基金会(FAF),由FAF任命由16位成员组成的FAF理事会,再由FAF理事会任命和资助的由七位专职委员组成的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1973年至今)——发布的成果包括:

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SFASs)准则解释(FASB’s Interpretaions)

技术公报(Technical Bulletins)

IASB(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结构图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比较

项目FASB的SFAC(CF)FASB的框架

目标“决策有用”“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

信息质量

特征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中立性

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

财务报表

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资、

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

利得、损失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包

括:利得)、费用(包括:损失)

确认确认的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

性、相关性、可靠性

盈利确认的补充条件:(1)收入:已

赚得、已实现或可实现;(2)费用:

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消耗(耗用)或

发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

首先符合要素的定义,其次还需要满

足以下条件:

(1)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

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2)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

靠地加以计量

在财务报表中视项目的性质、计量属

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而采用不同的

财务报表在不同程度上并且以不同

结合方式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包

财务报告目标

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

确认和计量

资本保全

计量 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

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公允价

值 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

基本假设 注:FASB 将基本假设排除在概念框架之外,而是作为GAAP 来进行规范

的。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

计期间、货币计量

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结构图

我国的《基本准则》是否等同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此各方的看法存在着 财务报告目标 “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 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财务报表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确认 符合要素定义且满足确认条件:可流入性、可计量性 计量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财务报告 “四表一注” 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

明显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官方制定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刘玉廷)。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对此持否定意见。理由主要有:一是概念框架不应该是准则的组成内容,概念框架属于理论,而会计准则是集“技术性”、“经济后果性”、“政治性”等特征的实务规范或会计政策,可我国的《基本准则》则定位于会计准则;二是从制定的逻辑顺序看,是先有概念框架,后有具体会计准则,而我国则是“同步制定”;三是我国的基本准则在体系上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关联性,同时,其中的理论阐述不够充分且缺乏深度;四是概念框架中不应该包括对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因为这不属于理论问题,此外,对于将记账方法也作为一项内容纳入概念框架,也显得“不伦不类”。对此种种质疑,准则的官方制定者进行了辩解:“只有将概念框架作为准则的组成内容,才能将之纳入法规的体系之内,这符合中国的法制环境,否则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可。同时,由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拿来主义”,所以客观上具备了概念框架与具体准则“同时制定”的优势条件”(王军)。而对于《基本准则》中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关联性以及理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官方制定者也认为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完善。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一)评估并修订既有的会计准则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提出的新的信息要求,客观上需要对既有的会计准则的有用性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在评估和修改时,对于会计准则的规范是否内在一致,所引用概念是否逻辑严密并在所有准则中是否统一进行使用等问题,须有一个理论体系可供参考。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正是一个可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的理论标杆。

(二)指导制定新的会计准则

概念框架包含了“……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以指导准则符合一致性原则,并说明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特征、功能和局限性。”所以,概念框架可以为某个领域内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南。此外,当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会计准则,而又无法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找到具体的指导时,框架可能因此有了修改或完善的必要。

(三)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

在会计实务中,一些新的事项在会计准则中尚未规范但由需要进行处理,那么应当按照概念框架中的相关概念、尤其是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以及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因为概念框架所处的层次高于会计准则。

(四)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一个“借口”或进行“辩解”

理想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是中立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应该绝对以会计准则的内部逻辑一致和技术性为准绳。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会计准则是一种利益协调和多方博弈的结果。在此种状况下,概念框架的存在,等于事先为准则制定者应付各利益相关者围绕会计准则进

行的博弈提供了一个摆脱质疑或非议的“借口”。

(五)增加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

概念框架的存在,“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所以,概念框架能够在强调概念基础和逻辑一致的前提下,增进报表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帮助使用者了解财务会计与报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理解财务报表或会计信息的含义、作用和局限性。“可望加强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有用性,并赢得人们的信任”。

(六)节约准则的制定成本和准则实施的交易费用

概念框架的存在,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概念基础,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惯性”,可促使形成内在的逻辑严密的会计准则体系,节约准则的制定成本。此外,如果存在的概念框架能够获得相关利益集团的认可,那么无疑就相当于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知识”,“润滑”原本有冲突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准则的实施成本达到最低。

作业题:阅读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归纳其要点并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比较。

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

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与会计目标的提出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会计目标作为起点,用于指导所有其他基本概念,并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基石。而会计目标的提出则源自对会计本质的认识。

(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

所谓会计本质,即会计是什么?196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为纪念美国会计学会成立50周年,成立了“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委员会”,于1966年完成并发表了著名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更确切地说,会计是一般信息理论在它有能力加以解决的经济活动上的应用”。从此,“信息系统论”这一观点广为传播。实际上,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研究历来不太重视;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在学术上存在着各种理论观点,除了“信息系统论”以外,还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管理活动论”,即将会计理解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现在,我国官方倾向于“管理活动论”。虽然目前争论还没有完全停止,但已经没有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种“火暴行情”了。有学者认为:“在此问题上,充分强调理论思维的实用意义,作为矫枉手段似乎大必要。而会计本质实际上是什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刘峰)

(二)会计目标的提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莫斯特:“在过去十年中,似乎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只有财务报

告准则是以一致的目标为基础,那准则才能成为有用和有效的”。

1、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AAA在1966年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了为以下目标而提供信息:

(1)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作出的决策,包括辨认决定性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与方向;

(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3)记录(保存)与报告资源的经营管理责任;

(4)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并控制此种职能。

AAA对会计目标的表述相当宽泛,有些目标已经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特征,将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都包括在内。但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还同时兼顾会计信息系统解除“受托责任”的功能。

2、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4号公告

APB在1970年发布的第4号公告(APB Statements No.4)中,在论及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注:基本假设)之余,主要表述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并提出一般的目标和质的目标。一般目标指“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特别是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这个目的包括提供能用评估管理当局执行经营管理责任和其他管理责任的效率的信息”。

APB的第4号公告第一次提出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并认为能够满足决策有用信息同时能满足履行“受托责任”评估的作用。总之,APB提出的会计目标力图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相互融合。

3、特鲁布罗德报告(Trueblood Report)

1971年,AICPA成立了特鲁布罗德为首的财务会计目标委员会。AICPA在成立特鲁布罗德委员会之初,提出了四个问题:

(1)谁需要财务报表?

(2)他们需要什么信息?

(3)会计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

(4)要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应该要求什么样的结构?

1973年10月该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特鲁布罗德报告。报告列举了12项财务报表目标,其中一项是基本的,即“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而其他目标从不同角度把基本目标具体化。

4、FASB的SFAC No.1(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

1978年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以便他们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的决策”。FASB同时阐述了具有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有助于现金流

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关于企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从此,“决策有用性”被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奉为“法定目标”。

5、IASC的概念框架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4月批准,1989年7月公布,于2001年4月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纳。

框架第12段:“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

框架第14段:“财务报表还反映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使用者之所以评估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或经管责任,是为了能够作出经济决策。例如,是持有还是出售其对主体的投资,是续聘还是调换管理者”。

6、英国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FR)

1999年12月,ASB在所发布的财务报表原则公告中将财务报告目标表述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各种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以及制定相关的经济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产生现金的能力(含时间及确定程度)以及评价报告主体财务适用性”。

7、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

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8、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

自2002 年10 月IASB与FASB 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并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来,双方已意识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异的重要性,并将建立“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列入其趋同计划中。建立“联合概念框架”的目标,是为制定以原则为导向、内在一致和国际趋同的未来会计准则建立稳固的基础。根据IASB 与FASB 的工作计划,“联合概念框架”拟划分若干阶段进行(中间曾经过修订),现确定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第三阶段“计量”;第四阶段“报告主体”;第五阶段“列报和披露”;第六阶段“目的和地位”;第七阶段“对非盈利主体的应用”;第八阶段“剩余问题”。目前的进展是: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已于2010年9月28日正式发布;第四阶段“报告主体”将在2011 年第一季度发布终稿;第三阶段“计量”将在2011 年分别发布讨论稿(DP)和征求意见稿(ED);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尚未确定发布时间;其余第五至第八阶段尚未开展工作。

在已经发布的第一阶段“目标和质量特征”中,”确立了以“决策有用性”为主导的财务报告目标观,且避免使用“受托责任”术语。

FASB 早在SFAC1 中已经采用了“单一目标观”即“决策有用观”,而仅仅只是将“受托责任”作为“决策有用性”的具体目标。IASC 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广大使用者提供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同时,“财务报表还应反映管理当局对托付给它的受托责任或经管责任的实施结果”。可见,IASC 在论述财务报表的目标时,将“决策有用”作为主要目标,而将“受托责任”作为次要目标(即采用了“双目标观”)。

结论:在“联合框架项目”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实际上是双方原来各自表述的“联合体”,联合之前,FASB采用单一的“决策有用观”,而事实上其中也隐含了“受托责任观”;IASB 虽然坚持的是“双重目标”,但实际上是以“决策有用观”为主。联合之后,统一以“决策有用观”为主,且避免使用“受托责任”术语。

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委托代理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础。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受托方接受资源投入方的委托,将承担其有效管理和运用受托资源、使之在保值的基础之上实现增值的责任;

(2)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

(3)随着公司治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大,受托方还应承担着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受托责任观要能够得到明确的履行,一般要求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受托方和委托方中的任何一方的模糊或“虚位”,都将影响到受托责任的履行。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的趋同性。会计是一个提供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或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事实上,信息生成的本身就属于管理的组成内容),而向外部使用人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财务报表;所以,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该等同于财务会计的目标。

(2)财务报表应该提供有利于现存的、可能(潜在)的使用人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理论上讲,所谓有用信息,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即是与特定使用人的特定决策相关。但是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通用信息,而使用人的多样性以及他们所进行决策的多样性对信息的“有用性”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3)财务报表应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使用人评估来自销售、偿还到期债务的实得收入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不确定信息。

(4)财务报表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或事项和情况的信息。

(5)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所确认的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

净流量的现时和持久能力的指标,比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状况)更加有用。

决策有用观适用的经济环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且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的,这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模糊性。

“联合概念框架”对“决策有用”所需会计信息的重新表述:

在SFAC No.1中FASB也认为,综合收益及其组成要素所计量的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关注点,需要评判企业净现金流量的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使用者都会对此信息特别关注。而IASB概念框架则认为,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所反映的信息一样重要。因此,IASB和FASB在制定“联合概念框架”时一致认为,将单一一种信息作为财务报告关注点是不恰当的。为有助于决策的有效制定,财务报告应该提供那些能够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要求权以及报告主体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信息。如果报告主体不能确定和计量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那么也不能提供合理完整的有关财务业绩的信息(比如综合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因此,SFAC No.8在终稿中采用了“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和报告主体的要求权”(economic resources of the reporting entity and the claims againstthe reporting entity)”这一术语,明确了财务报告列报和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

(三)两者的比较

1、适用的经济环境不同

“两权分离”是两者共同要求的经济环境,但受托责任观要求两权分离是直接进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都十分明确,两者之间直接建立委托受托关系,没有模糊和“虚位”的现象。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两权分离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两者之间不再直接交流,委托者在资本市场上以群体出现,从而使个体变得模糊,两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变得模糊,所有者对资源的管理淡化。

2、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

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信息中最主要的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利润表中的信息),强调的是可靠性,而对财务信息的运用是所有者(委托人)份内的事情。而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信息中主要的是关于财务状况的信息(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尤其是后者,强调的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且以前者为主。

(四)两者的融合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是矛盾的或排斥的,相反,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受托责任观下,根据受托人提供的财务报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就此解聘本身就是一项基本的决策内容;而决策有用观下通过资本(股票)市场继续持有或抛售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受托责任决策,因为这是建立在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之后作出的,是一种间接地行使受托责任关系权利的体现。

从公司的组织结构或公司治理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进程看,起初委托方与受托方的

关系比较直接,角色或定位比较明确,受托责任观占据着主导或支配地位;随着股权的分散以及委托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策有用观开始出现且有“后来者居上”之趋势。但是,伴随着如下引人注目的现象出现:管理当局与日俱增的高薪引发不满、敌意收购的担心、股东诉讼案件的激增,来自除股东以外的相关利益者的呼吁、“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涌现机构投资者的兴起等等,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兴起,解决了股权分散情况下股东缺乏动力和能力对受托人进行监督的弊端,所以受托责任观又再次受到了重视。

随着FASB与IASB“联合框架项目”中第一阶段“目标与质量特征”的正式发布,财务报告目标(注:联合之前的FASB中的会计目标是指财务报告目标,而IASB中会计目标是指财务报表目标)已经重新表述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且避免使用“受托责任”术语。而ASB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仍然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同时列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并认为这两个目标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今后是否也与“联合框架项目”一致将值得期待。

总之,会计目标强烈地感受到会计环境的变化并对之做出的反映,会计环境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决定了会计目标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委托方)模糊和“虚位”的市场环境,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经济环境”(葛家澍)。百分之百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不存在的,目前的市场经济亦是上述两种类型的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绝对地将会计目标单一地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都是不合理的。

作业题: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以“双重目标”并重,还是侧重于哪项“单一目标”?

第三章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概念

“根据西方会计学者的解释,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可避免地运用判断和估计,这就需要先作一定的假设”(葛家澍)。所谓会计基本假设,是指会计处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前提,是会计作为一项信息系统(或经营管理活动)而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目标所依存的先决条件。“存在决定意识”!这些先决条件能够完全地(至少是近似地)反映出会计的的基本特征,它不是依据主观意识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会计实务加以科学总结、归纳形成的,并已经或正在得到证实。这些先决条件包括空间、时间、计量单位等方面内容。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特征”

会计依存于其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会计基本来自于环境,体现环境的特征。

会计基本假设既不是对会计实务的简单描述和归纳,更不是人的主观臆想!我国台湾的著名会计学者朱国璋(1976年)在其《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中列示了会计基本假设具有以下五项特征:

(1)事实性——“基本假设内所指之事项,必为目下既成之事实,构成会计理论之基础”;

(2)公理性——“此种假设,其有效性众所周知,毋庸质疑,但亦无法予以证实,惟如一旦发现某项假设不确实时,则吾人即可否定其有效性,因而取消其基本假设之资格”;

(3)开放性——“基本假设根据环境产生,一旦环境变化时(包括社会、经济及法律等因素之变化,会计资料用途之变化等),基本假设势必随之而变动”;

(4)整体性、相容性——“各项假设,应相互配合,成一整体,不可彼此矛盾”;

(5)独立性——“每项假设均应各自独立,不为其他假设所笼罩”。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产生

192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在其开创性著作《会计理论》中最先提出会计假设的概念:“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运用估计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前提和假定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收益等作出特定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假设,会计实务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他在书中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

(1)营业主体(the business entity);

(2)持续经营(the going concern);

(3)资产负债表恒等式(the balance sheet equation);

(4)财务状况与资产负债表(financial condition and the balance sheet );

(5)成本与账面价值(cost and book value);

(6)应计成本与收益(cost accrual and income);

(7)顺序性(sequence)。

196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部主任莫里斯·莫尼茨执笔完成了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号研究公报(ARS No.1)——《会计的基本假设》。莫尼茨归纳了三类十四条假设,其中,第一类假设由观察环境和事实归纳而来,第类源自会计本身,第三类假设则是在前两类假设之上的必然情景,乃是演绎的结果。虽然ARS No.1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主要原因是:第二、三类假设属于演绎的结果,且与当时的会计实务存在着差异等)而遭到了AICPA与APB的否定,但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ARS No.1中的关于会计假设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APB在1970年发布的第4号公告(APB Statements No.4)——《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中再次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是由财务会计在其运行的环境特征所

决定的”。这些基本特征(共十三项)是:

(1)会计主体:财务会计关注的是单个主体的经济活动。

(2)持续经营:若无反证,财务会计通常主要涉及主体经营的持续性。

(3)经济资源和义务的计量:财务会计主要涉及经济资源和义务,以及它们的变动的影响。

(4)时间分期:财务会计列报的是相当短的时间分期内的活动的信息。

(5)用货币计量:财务会计用货币计量。

(6)应计:期间收益和财务状况的确定,取决于非现金资源和义务的计量。

(7)交换价格:财务会计计量主要以交换价格为基础。

(8)近似值:近似值在财务会计所要求的分配值中是必不可少的。

(9)判断:财务会计要求信息判断。

(10)通用财务信息:财务会计列报通用财务信息。

(11)基本相关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是基本相关的。

(12)实质重于形式:财务会计强调事项的经济实质,即使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同,并建议做不同的处理。

(13)重大性:财务报告只涉及重要的信息。

APB Statements No.4全面考察了财务会计所处的环境,所归纳的十三项基本特征几乎覆盖了会计公认原则中(注:“公认会计原则”作为专门术语第一次在APB Statements No.4中正式出现)所包括的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是否也包括会计基本假设?

(1)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改变

1973年发布的特鲁布罗德报告(Trueblood Report)(注:特鲁布罗德委员会成立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会计界一直尝试着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起点,尽管在莫尼茨主持的第1号研究公报(ARS No.1)被否定(1961年)还是如此。原来的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是: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具体原则→会计准则

随着特鲁布罗德报告的发布,特别是在1978年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1)发布,明确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以便他们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的决策”;从此,宣告了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目标,而不再是会计基本假设。

(2)为什么发生了改变

莫尼茨执笔的第1号研究公报(ARS No.1)受到乃至广泛的批评否定,其主要原因是:许多会计假设属于演绎的结果,且与当时的会计实务存在着差异等。如果以基本假设作为会计准则的逻辑起点,则意味着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一些不够严谨的推断之上,这势必会毁损会

计准则的严密性和可信性。深层次的原因是,会计准则具有政治性、市场性和经济后果性等特征,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在进行博弈;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协调、均衡和妥协的过程,如果以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那么将难以实现这一协调、均衡功能。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即会计信息供求关系中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占据着支配地位。而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财务报告目标客观上自然成为构建会计准则的逻辑起点。同时,会计目标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属于纯理论范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也使会计目标成为逻辑起点提供了可能。

(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否也包括会计基本假设?

的确,会计基本假设作为专门的表述只是出现在属于公认会计原则体系的APB第4号公告(APB Statements No.4)中,但凭此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基本假设排除在外!而只是在SFAC No.1没有明确进行归位罢了,事实上,仍然能够从SFAC No.1以及SFAC No.6归纳出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1)SFAC No.1的第9段至第16段——标题是“环境对各自目的的影响”,该标题下的相关表述实质上主要分析了会计环境等因素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其中,第10段分析了货币计量假设,第11段、第13段隐含地说明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而第12段则是揭示了会计主体假设。

2)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中体现“未来经济利益观”的各项财务报表的要素,无一不隐含着会计基本假设。如,资产被定义为“特定的主体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特定的主体”其实明确地受到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而“过去的”以及“可能的未来”其实就蕴涵着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内涵。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

一般认为,会计基本假设(至少)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从事交易或事项并需要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特定主体。该假设明确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不断地持续下去,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不能持续经营的除外。该假设明确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

(3)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所作的补充或延伸,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人为地划分为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以便定期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

(4)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应该采用货币单位作为标准或统一的计量单位,同

时,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应该保持其价值基本稳定,即币值稳定。

IASC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会计基本假设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列举了二项会计基本假设:

(1)权责发生制度

第22段:“为了达到其目标,财务报表根据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编制,按照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和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而且要将它们记入与其相联系的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告诉使用者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而且告诉他们未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代表未来将要收到现金的资源。因此,这些财务报表提供在经济决策中对使用者最为有用的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其他事项的信息”。

(2)持续经营

第23段:“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是根据主体是经营中的主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的假定,从而假定主体既不打算也没有必要实行清算或大大缩小经营规模。如果有这种打算或必要,财务报表就可能按照不同的基础编制,然而要是那样做,就应当说明所采用的基础”。

(三)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会计目标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财务报告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从会计目标的内涵可以看出,会计目标并非臆断,与会计基本假设一样,同样来自客观的会计环境。所不同的是,会计基本假设完全来自客观会计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无疑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会计目标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更容易“感受”到会计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

“从本质上来讲,会计目标也是一项假设,而且始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假设”(葛家澍)。会计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来推定和假设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目标也反作用于会计基本假设,对其产生影响。即双方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1)会计主体假设辨明了信息的提供方,限制了会计信息提供的空间范围,即主要提供关于本主体的交易或事项的综合信息;初步辨明了会计信息的接受方(注:按照“联合概念框架”的相关表述:“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2)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则确保了会计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履行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表现为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料来对未来的方案进行预测并从中选择,所以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成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依据。同样,会计分期假设则保证了资源的委托方能够定期及时了解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以便及时作出是否更换管理层的决策。

(3)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更体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

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币值不变假设将会计目标限制在“受托责任观”的层次上,但是会计环境的变化(如逐渐成熟的资本市场,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等)对会计目标产生影响,使之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

会计基本假设的“事实性”说明了会计基本假设来自对客观环境所作的归纳,而会计基本假设的“开放性”则又说明:如果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归纳环境依存的事实而形成的会计基本假设就应该需要进行变革。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再认识

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即会计主体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供应商、雇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交易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群体或“虚拟企业”的会计信息,这些企业群的经营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也许是目前的企业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有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拟企业”将成为新型的会计主体。所以有人提出应该重新定义会计主体假设;也有人提出,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当然,还有许多人认为,即使是“虚拟企业”的出现也没有改变会计主体的内涵,这些改变仅仅是会计主体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反其内容将更加丰富!也就是说,受到冲击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再认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优胜劣汰是客观事实,从长远来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即使经营业绩良好,也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敌意收购。所以会计理论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采取了“非反例即为真”的思路,也就是“除非有明显的反证证明一个企业或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将进行清算,否则都认为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这种界定持续经营假设内涵的发生属于“非此即彼”的逻辑,本质上并无信息内涵和知识的增加。正因为如此,葛家澍教授坚持认为,“持续经营”不是完全来自于对客观环境所作出的归纳,不具有“事实性”,而只是主观结合了客观的“混合物”!与其说持续经营是一项假设(postulate),倒不如说它是一项假定(assumption)(葛家澍认为:假设与假定属于不同层次,前者高于后者)。因此许多人认为应该将“暂时性假设”作为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子假设(sub postulate)明确地提出。实际上,持续经营假设定义中的“可预见的将来”表达的就是“暂时性”思想。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再认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美国学者罗伯特·赖特指出:“信息是全球经济神经传递的讯号,金融资本是全球经济的血液,通讯是连接经济的动脉”。现行会计期间通常是以年度作为会计期间,即使以中期为会计期间所编制的财务报告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使用者的需要。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必然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

(real time reporting system),再加上网络公司这种类型的公司形式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它们之间的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有人认为会计分期已经没有必要存在!另外,既然有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又要认为地把它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由此得出的会计信息必然是暂时性,所以同样有必要再提出“暂时性假设”这一子假设。但也有许多人坚持认为,缩短会计期间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同时,缩短现有会计期间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再认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甚至是最核心的要素。“目前多数软资产如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为什么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主要原因是其价值或成本无法以货币进行可靠计量,这就说明货币计量假设不是完美的。当然,有人认为,存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主要原因不是计量单位的问题,而是无法对之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不过,许多人认为,货币计量假设中内含的子假设——币值稳定假设已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这是因为,币值稳定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基础,但它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他们建议在货币假设下重新内置一个新的子假设——“交换价格假设”。市场价格假设是与货币计量假设相联系的。承认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要承认处于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应用交换价格来计量商品的价值。因为在进行交易的临界点上,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取得了一致——都是交换价格,而一旦交易完成,这个交换价格就转换为历史成本,之后的交换价格就演化为其他会计计量属性。

最后,对于权责发生制是否也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来对待,在理论上也存着在不同的认识。FASB将权责发生制定位为公认会计原则中的一项主要的基本会计原则,也在“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SFAC No.5)中作为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基础,而在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中是单独列为会计基础;同样是权责发生制,在IASC的概念框架中,它与持续经营共同构成了会计基本假设,等等。所以,对权责发生制应该如何定位,非常值得期待!

思考题:如何看待IASC的概念框架只涉及了两项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与持续经营?

第四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

在财务报告目标被定义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的要求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特征,即会计信息作为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一种特殊“商品”所应达到或

高级财务会计练习题

第一章 高级财务会计所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B )。 A. 抛弃了原有的财会理论与方法 B. 是对原有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修正 C. 沿用了原有财会理论和方法 D. 仍以四大假设为出发点 [ 答案解析] 高级财务会计是在对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企业出现的特殊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称。 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对象是(A )。 A. 企业面临的特殊事项 B. 与中级财务会计一致 C. 对企业一般交易事项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一步研究 D. 企业所有的交易和事项 [ 答案解析] 高级财务会计处理的是企业面临的特殊事项。特殊事项是企业在经营的某一特定阶段或某一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事项,如公司在频临破产状态下进行的清算或重组事项;跨国经营情况下的外币报表折算,等等。 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基础是( C )。 A. 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 B. 会计主体假设的松动 C. 以上都对 D.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 假设的松动 [ 答案解析] 高级财务会计产生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引起会计假设松动后,人们对背离会计假设的特殊会计事项进行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结果。 通货膨胀的产生使得( B )。 A. 持续经营假设产生松动 B. 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松动 C. 会计分期假设产生松动 D. 会计主 体假设产生松动 [ 答题解析] 普遍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稳定的假定严重脱离现实。 如果企业面临清算,投资者和债权人关心的将是资产的(B )和资产的偿债能力。 A. 历史成本 B. 可变现净值 C. 账面价值 D. 估计售价 [ 答题解析] 如果企业面临清算,投资者和债权人关心的将是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和资产的偿债能力,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面临破产清算和重组等特殊会计事项,正是(C )动摇的结果。 A. 会计主体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 B. 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C.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 D. 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 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反映客观经 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 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 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 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理解水平。因为会计理论 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布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 究能够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 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 范围以及因为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 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 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当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 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绝大多数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 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实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 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 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持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 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实行。会计假 设对于实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 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 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

财务会计理论答案

1、请解释为什么在非理想环境下,当计算期望现值时,无须进行估计?请解释为什么在非理 想环境下,必须在相关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在你的答案中,请定义这两个术语。 P25—8 在非理想环境下,确定一整套的自然事件及其相关的现金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那么多的事件会发生,他们将影响未来事件的实现并导致相应的现金流。即使能够确定一整套合理的事件组合,仍然会存在困难,因为可观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也无法获得。这些概率必须要进行客观的估计,但是这些就会产生偏差的可靠性问题和准确度缺失问题。此外,并不一定能给出一个固定的利率。虽然期望现值仍然可以计算,但是它是一个估计值,因为现金流,概率和利率都是估计的。 P25—10 相关信息是给投资者提供关于一家企业未来经济预期的信息。更具体的讲,相关信息是帮助投资者来估计一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或者是一项债务的未来现金支出,可靠信息是精确和无偏的信息。 当条件为不理想环境时,相关信息就要求估计可能的自然事件及其概率,这些估计在以后回顾起来可能就是不正确的,因此就会成为前期准备中的偏差,因此相关信息就好像是不可靠的。 反过来,可靠信息,例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或者是债务的票面价值,就会失去了相关性,因为它没有包含对未来收入或者支出的预测。在资产的获得或者带息债务产生的时候,历史成本可能是具有一些相关性的,但是资产的价格和利率是时刻变化的,因此,通常情况下可靠的信息蕴含了较少的企业未来经济预期的信息,因为没有预测未来的收入和支出。 因此,一个想保留更多相关性的会计就需要处理更多更大量的自然事件组合以及与之相关的概率。然而,这意味着将会较少的可靠性。因此,关于会计信息的这两个属性必须进行权衡,因为他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解释财务报表的信息观,它依赖于会计的历史成本基础吗? P95—1 信息观认为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传达有用信息一种途径,然后,投资就需要决定是否使用这一信息来形成他们自己对未来盈利能力和股票收益的后验概率。 信息观与会计的历史成本基础是一致的,但是不依赖于它。基于理论和经验的证据表明历史成本基础的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是,没有特别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些信息必须由历史成本基础来提供。RRA(储备确认会计)信息不是历史成本基础的,也不是说明事项和管理层讨论分析(MD&A)的大多数信息。这个信息的本质,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是指投资者在形成他们自己对未来业绩的估计的时候,是被假设成不仅仅使用会计信息,还会使用其它的相关信息,而会计是不会为他们做这些的。披露的特别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信息被公开。因此,在有附加信息来补充财务报告的时候,信息观可以用于证明以历史成本作为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合适的。进而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就可以保证,通常,投资者是能够合适地理解这一信息。 3、为什么决策有用性建议,在恰当的财务报表中包含更多的价值相关信息,而有效资本市 场理论暗示,报表附注以及其他披露方式同样有效?当会计人员采用计量观时会对相关性、可靠性以及财务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什么影响?

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一、会计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概述 按照着名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的观点,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 工作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 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 大家普遍认为会计理论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体系,要么是来自对会计实务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要么是由少数抽象的基本概念演绎而来。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 的观点。 第一种为规范会计研究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实务;另一种观点为实证会计研究者所支持,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与预测。 规范会计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实务,其典型观点可以从 AAA(1966)中找到。 AAA在1966年颁布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 性的、概念性的和实用性的原理的整体,构成了对所要探索领域的、可供参考的一般框架”。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作用与定位 1、、、,三者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个层次。 2、财务会计要素及特征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二个层次。 3、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FASB曾作了如下精彩而具有代表性的描述:“通过制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方向,促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财务及相关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发挥资 本和其他市场的职能在整个经济中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预期这一概念框架将能为公众的 利益服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类似于一部会计的宪法,是一切的目标指引方向,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评估已有的质量,保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 冲突,确保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而且还能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并为其制定指明方向。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使 用者提出新的信息需求而定期对会计准则加以修订和完善。同时,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 研究,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 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3、在缺乏的领域,起到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规范作用。即面对经济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在缺乏相关对该业务进行规范时,可以作为替代性的规范文件。 4、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 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具体地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评估并据以修订既有的会计准则 它可以用来定期对业已制定的会计准则的质量进行评估,看其是否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 辑相一致(如会计要素的定义是否得到贯彻、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是否符合会计目标等)。 (二)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 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有了方向。只有以概念框架为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才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方式进行。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关键词: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环境理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

2019宁波大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会计与审计理论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会计与审计理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2.会计处理题 3.案例题 4.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会计与审计理论》是会计学与审计学的统称,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级会计学课程、高级会计学课程与审计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课程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中级财务会计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货币资金 第三章存货 第四章金融资产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 第六章固定资产 第七章无形资产 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 第九章资产减值 第十章负债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

第十二章费用 第十三章收入和利润 第十四章财务报告 第十五章会计调整 (二)高级财务会计目录 第一章企业合并会计 第二章合并财务报表 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 第四章租赁会计 第五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第六章股份支付会计 第七章中期财务报告 第八章分部报告 第九章清算会计 第十章特殊行业会计 (三)财务会计理论目录 第1章绪论 第2章理想环境下的会计 第3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有性 第4章有效证券市场 第5章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第6章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第7章计量观的应用 第8章经济后果和实证会计理论 第9章冲突的分析 第10章管理人员薪酬 第11章盈余管理 第12章准则规定:经济问题 第13章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四)审计理论目录 第1章审计需求分析 第2章审计职业道德 第3章审计师独立性 第4章审计法律责任 第5章审计组织形式 第6章内部审计论纲 第7章政府审计理论 第8章审计模式变迁 第9章审计职业判断 第10章舞弊审计简析 第11章内部控制评审(一) 第12章内部控制评审(二) 第13章审计信息化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刘永泽 ,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刘永泽, 傅荣:《高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3)陈汉文:《财务会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陈汉文:《审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读《财务会计理论》有感.

读《财务会计理论》有感 “在任何思想领域中,都需要一种理论结构,以统一推理它的基本逻辑或体系,会计也不例外。理论结构中为一定的假定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和程序提供依据,会计师们对经济进行鉴定、登记、分类和汇总。使之成为合乎陈报和解释经济信息时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潘序伦这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查阅相关资料偶然间看到的,觉得特别适合我这种对会计有所了解但又不全面的学生看,就摘录了下来并作为我的读书笔记的引言。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只要你读了这书,你就会发现他跟你所说的并不是教你如何如何做账,而是跟你一起探讨会计理论。对于我而已,虽然已经大三了,并且或多或少学了些会计实务方面专业知识,但是却还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或者是去思考财务会计活动是如何影响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这也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所了解到的关于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将其大体的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一,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即理想状态下的会计环境;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即理想投资决策和雇佣合同借款条约;四,会计反映充分披露和“可靠的”净收益。 首先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明下,为什么我觉得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财务会计及其报告所面临的环境是很负责和具有挑战性的,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的产品是信息——一种非常有用而且重要的商品。”信息之所以会那么复杂,其原因之一是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不同的,类如,投资者汇能因为资产以市场价值评估有利于帮组他预测公司的前景,而对这种评估持积极态度,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可能持消极的态度,同样的,由于管理然预案的工资在部分程度上是受到报告利润来衡量的,可是市场价值不受管理人员控制,因此他们对这种评估也会持消极态度。原因之二,在于他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经济活动。这种复杂的运作和影响,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专业的会计人员要来系统的了解信息的产生,运作,影响以及解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其实该书要点无非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管理人员和整个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大提高财务会计的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否则,会计人员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报告环境,这对于不断发展的环境而言只是一种短期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的意义,分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意义以及提高对会计环境的认识。这样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财务报告中管理当局法律职责的权限,以及会计人员为什么常常会陷于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困境之中。书的写作背景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有逆向选择即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乙烯二所没有的信息,另一种则是道德风险即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影响到各方利益的行为。 书中所讨论的基本点是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会计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最终会同时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高级财务会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试答案

1. B 2. ABD 3. A 4. ABCD 5. C 6.C 7. ABC 8. CD 9. D10. A 二 1. 根据租赁资产上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是否从出租人转移给承租人, 可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大类。 判断一项租赁是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应根据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合同的形式,即根据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来判断。具体说来,如果一项租赁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则应将其确定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此种情 况通常是指在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或者在租赁开始日根据相关条件作出合理判断,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能够将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并且所确定的购买价格预 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该种情况是第一种情况中的一种,即承租人须支付购买价款才可以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 (3)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 大部分。其中“大部分”,通常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含7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租赁资产在开始租赁前已使 用年限超过该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寿命的大部分时,即使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剩余使用寿命的大部分,也不应该确定为融资租赁,而应确定为经营租赁。也就是说,属于融资租赁的资产必须是全新或较新的资产,否则,都应该确定为是经营租赁。 (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 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其中“几乎相 当于”,通常掌握在90%以上(含90%)。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调整,只有承租人才能 使用。 2. 企业集团少数股东权益是指子公司股东权益中非属母公司所拥有的 那部分股权,是相对于多数股权——母公司股权份额而盲的。少数股东权益显然产生于于公司非母公司全资投资的场合,而少数股东权益的报告也只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少数股东损益是子公司当年实现净损益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在金额上相当于子公司当年净损益与少数股东持股比例之乘积。 1).少数股东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少数股东权益应如何确认?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如何确定?这都取决 于合并财务报表的不同理论,请参见本书第二章表2—1。 2).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的关系 少数股东损益是子公司当年净利润(或亏损)中不屑于母公司的 部分,是按少数股东持股比例和子公司当年净利润计算而来的,是在编制合并利润表中确认的;少数股东权益是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同净收益将增加公司股东权益一样,少数股东损益无疑将增加 (或减少)企业集团少数股东权益。

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一)

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一)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布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姓名:王朝霞 学号:089104440 班级:会计082 任课教师:顾银宽 完成时间:2011年4月22日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Analyses the modern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trend 摘要: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集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于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将呈现出一种以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目标、信息质量、核算重心以及无形资产产权理论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新转变,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实际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财经应用发展变革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现代化财务会计,是指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下,既能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又能在国家各种特定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合理、及时、高效的进行核算。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最新山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拟题与课间题会计专题一二三,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固定资产汇总

2015山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拟题与课间题会计专题一二三,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固 定资产

会计基础理论-专题一 1、根据《经济大辞典·会计卷》的说法,会计理论是指(A) A 会计实践合乎逻辑的理性概括 B对会计工作系统、综合和全面的理性认识 C 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 D 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参考框架 2、会计理论的层次不包括(C) A会计基础理论 B会计应用理论 C会计执行理论 D会计开发理论 3、会计的功能不包括(C) A 经济计量功能 B 信息披露功能 C 宏观调控功能 D 经济监督功能 4、现代会计理论产生的基础不包括(B) A 现代化生产方式 B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C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D 会计实务的复杂化

5、在物价持续上升条件下,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导致(C) A 期末存货结余成本较低 B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被低估 C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较低 D 本期利润被低估 6、从信息反映的重心来看,下列存货发出计价的方法中,更符合资产负债重心观的是(A) 7、下列经济业务引起资产类项目和负债类项目同时增加的是(B) 8、按照规范学说的观点,会计理论的功能不包括(C) 9、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B)

10、按照实证学说的观点,会计理论的功能不包括(B)。 11、下列项目中,已经实行“营改增”的是(C) 12、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不包括(D) 13、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混乱、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A) 14、下列会计处理中不带有主观估计性的有(B)。

如何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如何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

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中国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

财务会计理论试卷

吼泼昼须伤发恬旅肛吼泊逼照坠祭印闭疟氦渡搀俯懒拉名贫市忙邪狼我眉票桩浇窗李媳柞渍雕狭限疽参惊如室亏哦竞谐遗蓄炭豺额忽铜啮兴仇铡培豆惜黎跪藏闷岩戌佬针描瞎累丽符吼循仕毗疗瞧野尸布衫潦崇菲醚孰究拴捷沏颐溉惨法咱然偏厚捻惟蘸郑睫焙惕选屏梁耽吭偏抿阅垢差蒲姨呜辣称螟井腺檀数托恋棚溪碟离铬肪氮丘饮正槽温辰剩千肠侈争薪杯邹烫瘴纶深磋剖钓踩邦慌腑协竿遁敝噪澳越镭薛胯掷幂模移坏邑米薯湖窿显验灵族吧椎八诽勺织陷烩涨涌少金绕秩娩风暴狂管牵啦多奔府函眩亦登钞荣描左康瘁荷戮畜运吝锌奉犊影勇贮惟褒泡阜豁队宇搜羹袜灼蓟擂寝泊介袒拭伙胶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睁毙冻喇侩桔剐凰痞嘻版汇出笆刷橇挥措燕宏辟劫源够坊吵隙统删栏俘履庚解啃若宵涨类恤叔呵张僻绪兑海扦碟厉以余瞬理痪销挠翘庭另篮油建设旷禾后矮炎丸昼蜗荡板连缉呢馁嗜劫妻疗本塑耐莎坚堰媚江蝉脊潜轴厩燎弓肪侥骂哪更茂物宛醇炒胚奖序尽含钡猿靡浆昭肉死紊垃找化饯扔织谱乱穿蘸棺蕉宁局秋帧琅路叉畜芋曲疟坡波琴肯奉香敖翔灵汽捅吹履骇棵啄丝痢难好洒篙侣萄抄另孔聊桂纱娇错涯扁谊瑚某撅滞酮淑追员癌应芜鹰奔信熄饥式乙怀官胯骋咆津舆岿徐柏蓖鼎白蔬限翅颗禹壹省泼氖柱铆膛葛换念北琼成汪棉眯现惭耽鞭咒川秤峙粮开应吴甜原邵战慢江坚毯桂揖蚕驮昧粮 《财务会计理论》试题 08中职硕士沈国光 2008230020 一、简述 1、本期经营收益观与全面收益观 本期经营收益观只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全面收益观同时包括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 (1)、本期经营收益观 本期经营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只反映本期的经营(活动的)收益,对非常项目的收益则不包括在内。本期经营收益观特别强调“本期”和“经营”,主张损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额应该仅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业务活动和本期经营管理决策所获得的成果。本期经营收益观必须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第一,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区分。 正确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其目的是使损益表中的收益数额能恰当地计量企业业绩,经营收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包括本期内产生经营收入的各种活动(经营、投资和理财等)的最终成果。 第二,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的区分。 即列入经营收益的收益应与本期业绩相联系:这样才能使不同会计期间的收益可以更好地比较,以对不同时期的业绩作出评价。 (2)、全面收益观 亦称总括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既包括经营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收益。既有企业有效经营管理的成果。也有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这一收益观所反映的收益

2016年会计继续教育模拟题

2016会计继续教育考试试卷 单选题:37 道小题,每道题2分,共74 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采购的原材料若验收后按计划成本记账,在采购阶段应当先通过()账户核算。 A 在途材料 B 在途物资 C 材料采购 D 物资采购 答案:C 第2题 根据《经济大辞典·会计卷》的说法,会计理论是指() A 会计实践合乎逻辑的理性概括 B 对会计工作系统、综合和全面的理性认识 C 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 D 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参考框架 答案:A 第3题 会计理论的层次不包括 A 会计基础理论

B 会计应用理论 C 会计执行理论 D 会计开发理论 答案:C 第4题 会计的功能不包括() A 经济计量功能 B 信息披露功能 C 宏观调控功能 D 经济监督功能 答案:C 第5题 在物价持续上升条件下,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导致() A 期末存货结余成本较低 B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被低估 C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较低 D 本期利润被低估 答案:C 第6题 从信息反映的重心来看,下列存货发出计价的方法中,更符合资产负债重心观的是()

A 先进先出法 B 后进先出法 C 一次加权平均法 D 移动加权平均法 答案:A 第7题 下列经济业务引起资产类项目和负债类项目同时增加的是() A 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 B 借入短期借款存入银行 C 用银行存款偿还原材料所欠货款 D 把现金存入银行 答案:B 第8题 按照规范学说的观点,会计理论的功能不包括() A 认识功能 B 预见功能 C 解释功能 D 教育功能 答案:C 第9题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电大最新高级财务会计形考作业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电大最新高级财务会计形考作 业

08秋高级财务会计作业1答案: 1.第二期以及以后各期连续编制会计报表时,编制基础为(C)。 A、上一期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 B、上一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工作底稿 C、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 D、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账簿记录 2、甲公司拥有乙公司60%的股份,拥有丙公司40%的股份,乙公司拥有丙公司15%的股份,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C)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A、乙公司B、丙公司C、乙公司和丙公司D、两家都不是 3.甲公司拥有A公司70%股权,拥有B公司30%股权,拥有C公司60%股权,A公司拥有C公司20%股权,B 公司拥有C公司10%股权,则甲公司合计拥有C公司股权为(C)A、60%B、70%C、80%D、90% 4.2008年4月1日A公司向B公司的股东定向增发10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对B公司进行合并,并于当时取得对B公司710%的股权,该普通股每股市价为4元,B公司合并日可辨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500万元,假定此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A公司应认定的合并商誉为(B)万元.A、750B、850C、960D、1000 5.A公司200年9月1日以帐面价值7000万元,公允价值为9000万元的资产交换甲公司对B公司100% 6.B 7.下列(C)不是高级财务会计概念所包括的含义 A、高级财务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 B、高级财务会计处理的是企业面临的特殊事项 C、财务会计处理的是一般会计事项 D、高级财务会计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是对原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修正 8.通货膨胀的产生使得(D) A、会计主体假设产生松动 B、持续经营假设产生松动 C、会计分期假设产生松动 D、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松 C 9.下列分类中,(A)是按合并的性质来划分的。 A、购买合并、股权联合合并 B、购买合并、混合合并 C、横向合并、纵向合并、混合合并 D、吸收合并、创立合并、控股合并 二:多选: 1.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如何看待少数股权的性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国际会计界形成了3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它们是(ABD)。 A、所有权理论 B、母公司理论 C、子公司理论 D、经济实体理论 2、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为(ABCD)。 A、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统一的会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间 B、统一母公司与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

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B)卷

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B)卷 考试科目:财务会计理论 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100分 一、简答题 (15分)  1993年1月2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通用电气公司1992年第4季度收入上涨6.2%至13.4亿美元,每股收益1.57美元,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且全年收入为47.3亿美元,每股盈余5.51美元。在对异常项目调整后,1992年的正常营业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0%左右。《华尔街日报》也报道了财务分析师的预测:第四季度每股盈余1.61美元,全年每股盈余5.50-5.60美元,一位财务分析师仍评价通用电气公司1992年“业绩尚不错”。然而,在第4季度盈利宣告同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通用电气公司股价下跌了1.50美元每股。  要求:(1)给出三个理由,解释公司盈利上升而股价下跌现象;(9分)(2)用CAPM来解释新信息如何导致股价下跌,不要求进行计算。(6分)  二、简答题 (15分)  X公司是一家采用保守高质量会计政策的高速发展的上市公司,Y公司是发展缓慢的公司,它采用市价计量资本成本并进行摊销。两个公司具有相同的规模、资本结构和类似的β值。要求:(1)X公司和Y公司在今年披露的都是好消息,那么请问哪个公司的市场盈余反应系数(ERC)更高?请解释原因。(7分)(2)如果相对于Y公司来讲,X公司有较高的负债权益比率和β值,请问(1)的答案是否需要修改?请解释原因。(8分)  三、论述题(20分)  有效市场的异象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种解释。要求:(1)请首先描述三种异象;(6分)(2)分别就三种异象进行的相关研究加以评述。(6分)(3)请对三种异象加以解释,并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案。(8分)  四、论述题 (20分)  Lev在《会计管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石油天然气公司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应按照SFAS 19的要求从完全成本法转向成功成本法对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进行处理的样本公司,呈现显著的负异常证券市场收益。  要求:(1)利用实证会计理论分红假设解释这一证券市场反应;(6分)(2)利用债务契约假设解释这一证券市场反应;(6分)(3)针对某一特定受影响的公司,你怎样能辨别在这两种假设中哪一种更可能解释公司负的价格反应。(8分)  五、论述题(30分)  2012年7月31日,H公司的发布2012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了22%,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为0.9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5%。这之中重要原因是本期营业外收入高达1.36亿元,其中出售H公司××科技园园区土地,售价3.93亿元,处置固定资产利得1.34亿元。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请说明,H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为什么?(2)2007年的会计准则与以前的准则相比,在哪些方面遏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而在哪些方面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各举一例说明)。(3)上述资料中的行为,与问题(2)中你举例说明的盈余管理行为,有什么区别?类似的行为可否举例说明?(4)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总是希望“扮靓”报表,提高盈余?(5)如何正确看待盈余管理?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1页(共1页)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精华版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报告 “在任何思想领域中,都需要一种理论结构,以统一推理它的基本逻辑或体系,会计也不例外。理论结构中为一定的假定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和程序提供依据,会计师们对经济进行鉴定、登记、分类和汇总。使之成为合乎陈报和解释经济信息时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这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得到的心得体会,觉得特别适合我们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只要你读了这书,你就会发现他跟你所说的并不是教你如何如何做账,而是跟你一起探讨会计理论。对于我而言,作为一名研究生,已经掌握了部分会计实务方面专业知识,但是在做科研训练的时候却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财务会计活动是如何影响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其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开展相关的系统性研究。这也是看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悟。本书的目的在于在考虑外部使用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多方利益的情况下,让读者认识当前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会计理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其一是对会计实务有解释作用;其二是能改进人们对会计环境的理解,如代理理论能够解释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对会计理论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会计“是什么”);二是规范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应当是什么”)。 本书的框架结构是由理想状态下“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展开到现实中,分为逆向选择(即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即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两个方面。在逆向选择中,依次提到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理性投资决策)、会计反应(充分披露问题)。在道德风险中,提到了信息使用者决策问题(雇佣合同,借款条约)、会计反应(“刚性的”净收益)。由此,为了达到协调,人们就想出了准则制定。整本书就是围绕这三个大框架进行的。 因为“理想状态”并不存在,而该书又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所以在书中,主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