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海经》华文作者质疑

《山海经》华文作者质疑

《山海经》华文作者质疑
《山海经》华文作者质疑

?金沙江文化?

《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

唐世贵1

 唐晓梅

2

(1.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

(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已专文发表)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

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文学,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译而成。关键词 神话;考古;后裔;质疑

作者简介 唐世贵(1950———),男,四川江油人,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晓梅(1983———),女,四川江油人,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与艺术设计。

一、汉代以来对《山海经》研究面面观

(一)上古时代神化式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开篇即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郭璞注云:“在蜀伏山山南之西头,滨西海也”[1](1)

。“伏山”,即“汶

(蜀)山[2](1)

”,“西海”,即还未干涸的四川内陆海。所以,中国近代以前,古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研究者较为普遍的把《山海经》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亦是中华民族唯一的一部神话总集。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

(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

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大荒经》4卷及《海内经》1卷,5300字。在这30000余字中记载了约105个“国家”,约550座山,约300条水道,约100多个历史人物,约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上古时代神化式的百科全书。1957年,孙文青在《山海经时代的性质初探》一文里说:“它是4000年前的第一部地理普查资料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

原始社会末期的多方面的情况”[3](107)

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山海经》作为口头文

学,在巴蜀故地(梁州)流传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

到4000年前大禹、益才带到了中原。根据《孔子家语?执辔篇》载“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低

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4](695-P61)

。以及殷

商甲骨卜辞中的四方神名析、因、石夷、

宛,和四方风名俊、乎民、韦、犭炎,可以断定:《山海经》在夏、商王朝已经在中原地区有了一定范围的流传。然而,东夷族的商王朝战胜羌族的夏王朝后,夏族不得不向四周迁徙,一部分夏人重新退回到岷江中上游羌族故地,重新与曾留居在那里的羌族融合,成为卜辞中所说的“羌方”。商朝建国之初,便对西北地区的羌族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始则出兵征伐,继之要羌族向商王朝进贡。《竹书纪年》有“成汤十九年氐

羌来贡”[5](303-P102)

的记载;《诗经?商颂》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

王”[4](73-P271)

。商人洋洋自得口气,溢于言表。殷人对羌族的残暴统治,卜辞里记载最多。作为氐、羌族的巴人、蜀人,同样遭到商王朝的征讨和奴役,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谱记》曰:“蚕丛国破,子孙居姚、嶲等处”。很自然,巴蜀人的《山海经》在商王朝统治范围内必然会遭到禁止传播。所以,春秋时代的子夏也只是听说有《山书》,可能并没有亲自读到它。战国初、中期,《山海经》最终由巴蜀图语文本编译成为华文文本,却带有明确的政治动

本文是攀枝花学院重点社科课题:《山海经与巴蜀文化》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 H2006-01

?

21?第25卷第2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 .25.No .2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p r .2008

机,它之所以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出现,因为,她的一些作者原来就是中原晋国人的后裔,他们的社会心理迎合了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化了的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主要是以巴蜀山川地理志的外观、神化了的巴蜀童年时代的历史内涵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意蕴,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画面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神权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广汉三星堆的巨大祭祀坑、金沙遗址的祭祀台)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由那出土的6株青铜树和大巫师铜像印证了。那就将为走向“大一统”的神权政治提供了文化权力话语,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神化式的全盘控制,即以岷山(昆仑)为天地之祭祀中心,亦即“五山”“四海”为一家,这便是《山海经》的神化主旨。

(二)《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的相关看法

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罕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6](188)。益为大禹的治水助手,大禹选择益为其继承人,所以,刘秀将《山海经》的作者确指为禹、益。《汉书?艺文志》引用了刘秀这一观点。王充《论衡?别通篇》也主禹、益作《山海经》说[6](2)。夏禹出生于西蜀,他治水从西到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益可能是他的随从罢。所以,在《山经》之后有大禹的结语,这应该是益讲完之后,大禹所作的总结[7](179)。不过益的《山经》仍然是口头文学,因为是口头文学,所以随意性极强,后世一代一代的又补充了新的内容。

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仍然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8](3)。清代考据风盛行,却没有学者提出疑异。20世纪30年代后,有人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代的齐人、燕人、秦人、楚人、印度人和巴蜀人等说法。80年代,袁珂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初、中期楚地楚国人。而在此前蒙文通却说:“《山海经》的《海内经》四篇和《大荒经》五篇,我认为是巴蜀的作品(别有详论),这可知更远在西周时期,巴蜀已早有著述了”[9](251)。袁珂先生在《<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却说:“关于《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蒙文通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有过一篇论文,曾经论到。大意说:《大荒经》以下五篇的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经》四篇较迟,但也在西周中叶;《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最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作品。至于产生地域,则《海内经》四篇可能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经》以下五篇可能是巴国的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可能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的作品”[10](1)。袁珂在蒙文通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山海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2、《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3、《海内经》四篇。三个部分以《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早,大约在战国初年或中年;《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稍迟,是战国中年以后的作品;《海内经》四篇最迟,当成于汉代初年。它们的作者都是楚国或楚地的人[10](2)。其依据是:《汉书?张骞传》和《论衡?谈天论》只提到《山经》。《汉书?艺文志》说:“所谓十三篇者,去荒经以下五篇,正得十三篇也。古本此五篇皆在外,与经别行为释经之外篇”(郝懿行《山海经箋疏叙》)。因而,刘秀编《山海经》时只有《海内经》、《海外经》和《山经》,而没有将《大荒经》和《海内经》一卷编入。任乃强认为:“‘荒经’五篇,原是海内外八篇写定后,又由编纂者本人,或后人,再从旧文篇里辑录得原辑八篇未收录的好资料;往往是比原辑海经更可贵的史料。其末篇标云‘海内经’,表示为海内经四篇的增补”[11](317)。与蒙文通、任乃强先生观点接近的还有吕子方先生,他依据明代朱长春注《管子》的说法:“《山经》简而穆,志怪于恒,上古之文也”。在此基础上进而阐释道:《山海经》中“后人所增添的是比较系统、完整,比较致密、文雅的东西。而书中那些比较粗陋艰懂和闳诞奇怪的东西,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正是精华所在,并非后人窜入”[12](3-4)。然而,台湾苏雪林却“断定此书为阿刺伯半岛之地理书,古巴比伦人所作,而由战国时波斯学者,携来中国者”[13](582)。不

?

3

1

?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 第2期

过,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之毫无根据的臆测。

(三)《山海经》是“伪书”还是“旧籍”的观点

夏商时代,巴蜀人根据口头文学,最早绘制了《山海图》,刘秀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古之为书有图有说”,说明当时是有图的。杨慎说:“九鼎之图,其图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篇目考》说:“《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当是禹鼎也。大荒经已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微与古异也”。郝懿行继承了前人的说法,对《山海经图》的具体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郭所见图已非古,古图当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标出,但有畏兽仙人,而于山川脉胳,即不能案图会意,是知郭亦未见古图也”。他根据明藏的郭璞《山海经图赞》进行校订编辑成《山海经图赞》1卷,对每幅图有记载,古朴神奇,但离奇生涩,难以理解。明以后《山海经图》有好几种,较出名的是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18卷本前的图5卷,有图114幅,人神合一,奇禽怪兽,栩栩如生。但此“出明人意会,不足据(清杨希闵《山海经校记》

)”[3](73-75)

。有汉以来,学者们主要围绕《山海经》是“伪书”还是“旧籍”阐发各自的观点。司马迁在汉初,即言“《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

[14](908)

。可见他并不怀疑《山海经》是古书。

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

[15](90)

。王充《论衡?谈天》也说《山海

经》“为虚妄之言”,“未可信也”[15](90)

。《后汉书》

中提到《王景传》,明帝赐景《山海经河渠书》中曰:“然则是经,为山川舆地,有功世道之古书,非怪语也”。下至魏晋,因书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秦汉以后郡邑之名,颜之推即曾以为疑[16](848-P981)

。宋、明之际对《山海经》有所贬

抑,朱熹谓此书与《淮南子》乃附会屈原《天问》而

[17](4251)

。胡应麟则谓其文体特类《穆天子传》,

断为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又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因此认为“山海经,古之怪语之祖”

[18]

。朱熹、胡应麟亦善读

书,但却是一孔之见。惟清代纪韵《四库提要》议论为持平,“核实定名,实小说之最古者尔”

[19](1042-P2)

。20世纪初,四川经学大师廖平在

《〈山海经〉为〈诗经〉旧传考》认为《山海经》是《诗经》之传注

[20]

,这大概是20世纪初最早涉足《山

海经》性质的论文。“五四”时期,西学东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引入《山海经》的研究之中,鲁迅则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21](19)

。茅盾则说它

“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

乱的中国神话总集”

[22](125-126)

另一方面,刘秀父子则对“其文不雅驯”的《山海经》一书格外重视,认为书中的记载正是上古时期的真实历史。为此特向皇帝推荐该书,掀起一股读学《山海经》的热潮。降至魏晋时代,《山海经》之热尚未消停,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郭璞,他对《山海经》一书极其推崇,今人能读懂此书,其首功应归于他。在刘秀、郭璞等人观点的影响下,《山海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看做与史相关的“旧籍”,且一般并不怀疑其为“先秦古书”[23]

。唐杜佑认为:“《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

[12](2)

。宋罗泌在《路

史》中凭借《山海经》及其它谶纬之书的“史实”还进行了某些发挥,作为别史,《路史》中的中华人类童年的神话历史比《山海经》更为完备、线条更为清晰

[24]

。清吴任臣认为“周秦诸子,惟屈原最熟

读此经,《天问》中许多名物皆原本斯经。校勘家以《山海经》为秦汉人所作,即此可辨”

[12](5)

。国

学大师蒙文通先生看到了“自清世考古之学大盛”,“但清人的工作也只限于疏通文字、辨析异同,缺乏深入探讨。后来的古史学,也只不过是根据其需要而片段地征引”。他曾经从史学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深入、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与考察”,将《山海经》“提到古史研究的适当的地位上”

[25](43)

。因为远古历史,后人是无法从物质方

面来复原的,只有参照神话与地下文物,才可能勾勒出人类远古历史地理的大致轮廓

[26](282)。

二、《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一)巴蜀周边的地理环境

作为边缘地理志的《山海经》记载的山川远比周王朝代表主流意识的《禹贡》丰富得多,其记载山岳篇幅,相当《禹贡》记山部分的14倍。《禹贡》记山岳仅4列,而《山经》则记载了26列。《禹贡》只写了“东海”,而《海经》却有“四海”,因此,中华民族的“五山”“四海”观念,源自于《山海经》。巴

蜀人尊崇“九”为最高境界(与源于楚地的阴阳五行是毫不相干的),在《山海经》中出现数字“九”

?

41?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2期

66次,山与山之里距往往是以“九”来表示的。《中次九经》以玉(巫)山等为“中山”来构成“五山”,与“四海”合为“九”。依据北斗星方位:《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海经》以“都广之野”为“海内”,构成“四海”,描述的地理范围则可远及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阿富汗、俄罗斯等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人认为:“《山海经》中的某些部分相当精确地描写了北美大陆的地形地物和特产”。认为《东山经》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黑色蛋白石、金块,《山海经》中讲到了美国旧金山的海豹和会装死的负鼠,《海外东经》、《大荒经》中的“光华之谷”的描写就是讲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3](109)。法国的维宁隔海相呼应,很明显,美国人不过是为自己寻找殖民统治的理论依据,是一种牵强比附而已。1978年,台湾苏雪林在《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中说:“《山海经》的地理并非中华地理──有些是的,则系后人混入──我怀疑它是讲两河流域的地理书”[13](107)。苏雪林离开《山海经》描绘的巴蜀三大“乐园”,以政治有色眼光去比附《圣经》里的乐园。而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昆仑丘与西王母》一文亦说:“《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记叙古亚洲地理、博物、民族、宗教许多丰富宝贵的资料”[27](1577)。这其实是离开了大陆文化,在一个孤岛上的文化心态的表露。

20世纪初,就有人把美洲的印地安人说成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的移民。卫聚贤曾认为殷灭后有一批人逃到北美洲,《山海经》因而记载了美洲的一些特有动物和矿物[28]。正是在西方、港台人那种比附观点影响下,21世纪又有人把印地安人与《山海经》连接起来重操上一世纪的论调。其实,这种新“天方夜谈”并不新鲜,16世纪,西班牙人何塞?阿科斯特就提出来了。相反,20世纪,有人宣称:亚洲人是非洲移民的论调,但在四川盆地东缘的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及邻近的云南禄丰腊玛古猿的化石面前,日本的《读卖新闻》也不得不惊叹道:“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在中国发现头骨,人类起源于亚洲再度突起”。殊不知:人类进化原本就是同步的,独立进化的,外来影响仅仅是发展过程。原始人类的交流、迁徙又是以“战争”为前提的,每一次迁徙都要经历数百,数千,数万,乃至数十万年才能完成。因种种原因,原始群体的进化可能又不是同步,但是人类的童年时代的行为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猿人能画某一符号,印地安人的祖先可能也会画类似的符号,欧洲人的祖先亦能画同样的符号。在半坡村遗址的彩陶上发现有50多个种类的符号,在姜村遗址也有同样的发现,在青海柳湾遗址的彩陶壶上亦发现50多个符号[29]。这些符号有许多都有相似性,那这三处遗址的古人,谁是土著,谁又是迁徙者?贬低异邦,从2000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历代都有这样的人。古蜀人的都城三星堆祭祀台是5个,蜀人崇拜5,“这五个数目很可能是五个部族结盟的象征。还有一种可能,这里就是中华五帝的发源地”[30](13)。这违反历史真实的所谓“大猜想(指驴为马)”,掩盖不了杜撰者的用心良苦,把蜀人的“5”与以色列人的“十”拉扯到一起,“我认为三星堆人是早于摩西时代而离开中东的,也就是在3200年前”[30](14)。这就是历代极个别“中原中心论”者玩弄点文字游戏企图消解巴蜀文化圈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庐山真面目。其实,蜀国在开明九世已祀五帝(青、赤、黄、黑、白),而中原地区,到了汉代(刘邦)才具五([9](250)。三星堆的5个祭祀台,当然是蜀人为祭祀五帝而建造的。所以,上古蜀人祭祀“五帝”,与中原人所谓的“三皇五帝”是毫不相干的。相反,有人则认为“犹太人的‘根’在中国。犹太人就是我国上古时代‘有邰氏’的后裔”[3](319)。当然,这是另一类“大猜想”。炎黄部落据有中原以来,中原成为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数千年来,中原人(本书作者的先祖也是中原人)总有点优越感和或多或少的种族偏见。当西方各种思想传入中土后,一些人却拾起西方人的牙慧,而沾沾自喜。1894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编撰《中国古文明西来论》(《W estern O 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 on》)一书就是一个例子。他以巴比伦古史与中国古史相比附,认为中国民族来自巴比伦,巴比伦的酋长奈亨台(Nakunte)于公元前率领巴克(Bak)族东迁。此酋长即黄帝,巴克族即

?

5

1

?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 第2期

中国所谓“百姓”。此说认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全部外来,与本土无渊源,把黄帝以前伏羲、神农一笔抹杀。对于尊重古籍的中国学者,应该说是难以接受。但是,经过日本人的鼓吹,再传入中国,竟然流传一时,连章太炎等人也都相信

[31](69)

4000年前,益在对大禹口述《山经》时,既有

他们治水时考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有从封地、属国上报的地理“方志”,更有“海外”、“大荒”之地的间接材料

[32](282)

。所以,益以他们当时所在

地“薄山”为“中山”之首,形成了《山海经》内详外疏,近实远幻的格局。蒙文通、袁珂两位先生都认

为《大荒经》四篇成书最早,经中5次(蒙文通认为4次

[10](366)

)写到巫山。因而,巴人的《山经》是以

玉(巫)山为“中山”,来构成东、南、西、北五山。

巴人起源地之一在巴山(巴遂山,即“巴丘”)下的汉江中、上游,夏后启臣孟涂“司神于巴”,说明巴

人在夏朝已迁往丹阳(巫山)一带开发盐泉了

[10](277)

。商代,房州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盧国

的封地;周初,盧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后属巴国故地。《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盧国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亦曰:“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由此可见房州、金州为古盧国的地方,后来为巴国的领土,再后为楚国占有,最终为秦国吞并。《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亦曰:“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盧国先被庸国所灭,领土被庸国占领。公元前611年秦、楚、巴三国灭庸,巴国分得庸国的房州等地

[9](182-218)

。20世纪末,在今安康发现的西周青

铜器中有铭文《史密》中提到了古盧国:“佳十又一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合南尸籚、虎、会、杞尸、舟尸,佳不,广伐东或,齐师、族士、述人,乃执鄙宽亚。”地下文物足以证明古盧国的存在。同时在今安康市汉滨区与平利、旬阳两县交界的坝河乡古巴国2000多年前的祭示坑发现的画像砖中,有两块砖上分别刻有目前尚不能释读的18个

方块文字和8种符号(抑或为图语)[33]

。这一带地方原本是古盧国的故地,因为春秋时代,古盧国的这部分已经成了巴国的领地了。

沿清江而上的廪君蛮,是巴人构成的核心部落。“鄂西清江中、下游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大量的巴文化遗物;二是宋代出土的’安州六器’的西周铜鼎铭文(金文)’虎方’的地望,也在长江以南的清江长阳一带;三是殷墟甲骨文中所记的‘巴方’,经考证,亦即’虎方’其地望与早期巴国的地望一样,仍在鄂西清江长阳”

[3](285)

。上述西周青铜器的铭文

《史密》中的“虎”,就是指的“巴”。

《山经》大体是以玉(巫)山、岷山(先秦史籍对“岷山”有多种称谓,如:“昆仑”、“汶山”、“蜀山”、“西山”、“西陵”等,岷山本是昆仑的支脉)为“中山”,《海经》以都广之野(蜀伏山下之西海)为其“海内”,向周边辐射,构成东、南、西、北四海。其对山川、地理的叙述,直接反映出了上古蜀人历史文化的渊源流变轨迹。而岷江成为蜀人的母亲河,经中的“江”,应是岷江的特指,因为当时,“长

江”(金沙江,即经中的“黑水”、“赤水”)是流入南海的。《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墟,……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再佐以《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三危,入于南海。”这“黑水”应为梁州与雍州西面的界河,则应是今天的金沙江

[32](163)

。《海内东经》讲得最为明白:“岷

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其中,“城都”和“长州”,虽然是周以后的地名,但位置是正确的。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远古时代长江根本就没有形成今天的规模。《汉书?地理志》蜀郡下班固原注:“《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水经》云:“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32](163)

。“桓水”即大渡河,最后汇入岷江,岷江支流入南海,那么岷江本身就不言而喻

[34](573-P527)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

之间,有都广之野”。郭璞注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7](445)

。”但古蜀国鱼凫都

城遗址广汉三星堆(包括开明氏成都金沙遗址)未被发现之前,历来一些学者认为“巴国”、“蜀国”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正是20世纪20年代末鱼凫王城之遗物的发现,才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80年代先后出土的青铜神兽和铜树,与《山海经》里描绘的各种山神、神树进行印证、对照,我们就能够找到它的契合点。

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了鸟首(其一高40.3c m )、兽首(其一高20.5c m 宽26.6c m )等数十种青铜、玉石像。青铜鸟首正是鱼凫蜀王的图腾,它印合了《山海经》中可考证的约23种动物的1种。柏

?

61?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2期

灌、鱼凫、杜宇三代蜀王皆以《山海经》中的“四鸟”为其部落图腾、部落名称的。《山海经》大约在鱼凫氏时期,已经由口头文学刻画为简单的图语寓言了。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得知古蜀国已经有了图语,足以证明在杜宇氏之前巴蜀图语文字已经形成。后世的《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对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蜀王都有简略的记载,据此与三星堆出土的鱼凫、开明等青铜、玉石神兽像完全可以相佐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6株青铜树(其一高396c m,上端残损,估计应在5c m 以上)[33],我们可以断定这种青铜树,就是蜀王国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而仿制的用于祭祀和观测天文的座标之“神树”,枝上之鸟,即座标之准星。《山海经》中有“建木”、“若木”、“扶桑”、“穷桑”、“寻木”、“马桑”等。与其相近的,便有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蜀人铸此青铜树,上敬天神,下祈吉祥———成为巫师祭示时,口中讲唱图语《山海经》与神交流的“通天神树”。所以,《山海经?海内经》说:“大 爰过”[7](458)。意思是说大 (伏羲氏)就是从这“通天神树”升天的。然而,华夏民族信奉的龙图腾就攀援在铜树脚下,而《山海经》中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龙就有48(包括6次重复)次,龙的形象在《山海经?中次九经》中作了描绘:“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7](156)。马头龙或马身龙首的神,据传是駹的形象。信奉马头龙的冉駹人,又是岷江上游的远古蜀人,而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座上缠绕的龙,与《山海经》中的记载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二)《山海经》描绘的社会经济生活———巴蜀三大乐园

围绕昆仑的四条大河,是构成《山海经》三大乐园的基础。《山海经》是神话色彩浓重的古地理志,不像后世诗赋便于表达思想感情。但是其编译者对于沃土佳壤、美物胜景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所深深向往的“乐园情结”[35]。《山海经》描绘了古巴蜀人的三大“乐园”———有沃之国、都广之野、巫臷之国。《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7](397)。沃民所处的西部沃野,可以依靠采集为生,栽种水旱稻谷等也许不困难,还有各种各样宝物,犹其是“视肉”[36](848-P549),原来它是一种生物,这种生物四肢百骸都没有,只是一堆净肉,人们永远吃不完。其实,这沃民之国指的就是岷江中上游的茂汶小盆地———蜀山氏的发源地。20世纪末,新发现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营盘山遗址,出土了具有奠基性质的殉人坑,以及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这足以证明“沃民之国”的存在[33]。另一乐园———巫臷之国,在那里他们能够“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这完全是“原初的美妙”,是对“采集经济”的原始共产社会的记忆与向往,是典型的伊甸式乐园。巫臷之国他们以靠煮盐、贩盐,原本就不事稼穑。《大荒南经》曰:“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7](371)。传说巫臷的首领是帝舜的儿子“无淫”,可知虞夏之际,已经有巫臷这个部落了,巫臷国国邑,在今巫山县境内巫溪河谷的小盆地。“巫臷(咸)”的本意为制盐工匠,“咸鸟”即运盐工,因为食盐对于古人的非凡意义,因为它是从猿进化为人的必备条件,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神秘能力[37](250-251)。三大乐园都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是远古人类的神鸟,也是岷江中上游氐、羌人———与黄帝联姻的蜀山氏的图腾。乐园中之建木———寿麻,“正立无影,疾呼无响”,这应是鱼凫王都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通天神树的化身。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双流县,北纬31°,虽不会出现阳光垂直照射现象,然而,古今黄赤交角却不同。“太阳系九大行星自转轴倾角有相当的离散性,一般认为系行星形成晚期受到不规则的大星子撞击的结果。近年科学家根据地质时期的生物分布,推测在地球形成以后,地轴倾角仍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3](361)。后稷所葬的上古都广之野,不仅“正立无影”,而且还有冬夏不死的仙草———而不死或再生是乐园的一大神迹。不死,一直是许多民族原初美妙乐园的特征[35]。而《山海经?大荒西经》所写颛顼的“死即复苏”[7](416),跟后稷的死化神鱼同型,就是利用鱼蛇的冬眠———惊蛰来隐喻“乐园人”的不死或复生,表达了上古蜀人的神化思想。

(三)《山海经》中主神之辩析

《山海经》两处提到“大 ”,“然大 (太 、太昊)与伏羲在先秦古籍中,本各不相谋[7](448)”。却可从中得知:《山海经》的作者是把历史的上限

?

7

1

?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 第2期

断自大 (伏羲)、女娲的。出土于1942年长沙楚帛书为四方形,中间有两组文字,楚人实际上是把《山海经》中的有关大 (伏羲)、女娲、共工等(中原有类似传说)神话进行了衍化,并加入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这样就拼成了一篇楚人创世神话[38](213-215)。《山海经》与其比较,经中却找不到战国时代形成于楚地的阴阳五行思想,蜀人“以五

色为主”[39](185)

,那已是开明九世以后的事了。

《山海经》中记叙黄帝和颛顼的事特别多,因此,袁珂先生认为黄帝、颛顼是《山海经》的主神。据他统计,其中记叙颛顼的事凡16处;记叙黄帝的事凡9处;经中单言“帝”,而此“帝”实该是黄帝的凡9处,这样总共记叙黄帝的事是23处(经中有5处写到“轩辕”,但未必是指的黄帝,抑或比黄帝更早的部落首领,“帝”也并非全指的黄帝———作者说

明),连颛顼帝16处合计39处[10](9)

。黄帝在《山海经》中与蜀人是一种间接(亲戚)关系,还不能成为经中主神。在战国时代,实际上只有蜀、秦、楚三国

相传是颛顼之裔[14](36)

。对颛顼的颂扬,这应该是楚人与蜀人的共同社会心理,颛顼是蜀人的祖先之一,在《山海经》中实际上出现17次,居“群帝”之首。《山海经》“三皇五帝”已具规模,群帝中还有一位帝俊,“’帝俊’在《山海经》神话中就已经分化出’

帝舜’,也偶见’帝喾’(《管子?侈靡》、《封禅》再变作’俈’,《书序》又讹作’告’)。’俊’之即舜,已见郭璞注:’

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及俊妻娥皇而舜妻娥皇[40](19)

。”这样一来,舜与喾成了帝俊的化身。帝俊与黄帝在经中是各不相谋的,帝俊在先秦中原文献里无证,因为,他原本就是蜀人的创世之神,他的妻子羲和与常羲虽然生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帝俊和他这两位上古巴蜀天文学家与中原没有发生直接关系,因此,中原文献是绝对不可能记他们的。当周汉时期人为设置的“巴蜀禁区”在魏晋时代被冲破后,帝俊才在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系》中出现了,清郝懿行从其说,以为即是帝喾。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称“喾为 ”,《山海经》又屡称帝

俊”。《大荒经》“凡言帝俊者十二,帝俊当即帝 ”。该文又云“郭璞注于‘帝俊生后稷’下曰‘俊宜

为喾’余皆互异,”知郭注以帝俊为帝舜,不如皇甫谧以 为喾名当矣”。这是他将一甲骨文字因证

帝俊之即帝喾之结论[41](381)

。其原因是秦汉时代的神话传说把三位大神混在了一起,郭沫若《卜辞中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称:“帝俊与帝喾为一人,则帝舜与帝喾亦为一人,”“《山海经》之辑录者传闻异辞,盖以舜、俊、喾为三人”。然《山海经》中出现“帝喾”3次;“帝舜”12次,6次重叙他的葬所,而帝俊在经中出现过16次,仅次于颛顼,所以,蒙文通先生认

为帝俊才是《山海经》群帝的主神[1]

,可见三位神祇是各不相谋的。帝俊集中出现在《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中,足以说明他与楚地的盘古一样,是蜀人的创世之神,却比后世楚人编造的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早数千年(吴国徐整为孙吴政权争正统,在《三五历记》中新编造了盘古神话。初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宋罗泌《路史》皆以天皇氏作为人类的开端,并不认可后世人编造的盘古这位人类开天辟地之神,明朝嘉庆年间的湖广应城人陈士元在其《荒史》开篇又才把盘古抬了出来)。然而,巴蜀人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源远流长。《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

顼”[7](442)

。这些文字属于“简而穆”,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对巴蜀盐工尊奉的“池神”韩流未采纳,乃是《大戴礼》“比较系统、完整的东西”。这却足以说明蜀人与中原黄帝族的亲缘关系,从而亦把黄帝作为他们的次主神来崇拜,然亦说明《山海经》的作者可能与中原华夏族有一定联系,特别是对东方朝鲜、扶桑等海外之国的记载,虽然古蜀国在商周时代可能就有民间对南亚的丝绸贸易,从而获得了海外第一手资料。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民族迁徙,伴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最终使华文本的《山海经》在战国时代的蜀国能问世。

参考文献

[1](清)汪绂.山海经存[M ].杭州: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4.8.[2](清)郝懿行.山海经箋疏[M ].成都:巴蜀书社,1985.6.

[3]王善才.〈山海经〉与中华文化[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4]续修四库全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

[5]沈约注.竹书纪年[M ].文渊阁四库全书[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晋)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M ].长沙:岳麓书社,1992.12.[7]袁珂.山海经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

81?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2期

[8]黄开国.邓星盈.巴蜀哲学史稿[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9]蒙文通.古族甄微[M ].成都:巴蜀书社,1983.

[10]袁珂.神话论文集[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

[11]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山海经新探[M ].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12]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C ].收其《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3]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M ].台北广东出版社,1978.[14](汉)司马迁.史记[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5.

[15]转引自李衡眉.〈山海经〉的荒诞与科学解释[C ].人文杂志,1998.2.[16]颜之推.颜氏家训[M ].文渊阁四库全书[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7]朱熹.朱熹集:第7册(卷82)[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8]陈传康.从解释学角度看〈山海经〉一书的性质[C ].人文地理第12卷第1期,1997.3.[19]纪昀,等.山海经提要[M ].文渊阁四库全书[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0]廖平.地学杂志[J ]第14卷第3期、第4期,1923.[21]鲁迅全集(9)[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茅盾.神话研究[C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3]马端临.《文献通考》将《山海经》置于《经籍考?史考》中“地理”书之首(《文献通考》卷204).

[24]罗泌,字长源,号归愚,生平仕履不详。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父良弼,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其子苹,字叔华,号复斋.[25]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C ].1962.[26](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7]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昆仑丘与西王母下册[M ].台北联经书局,1979.[28]卫聚贤.中国人发现美洲[M ].香港巨轮出版社,1969.

[29]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C].考古,1976.6.[30]苏三.三星堆文化大猜想[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1]史式.五千年还是一万年[C ].新华文摘1999.9.

[32]刘少俊.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2.

[33]考古资料来源于“历史考古文献网”;中央电视台4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安康发现巴人遗物及文字》.[34]郦道元.水经注[M ].文渊阁四库全书[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5]萧兵.<山海经>的乐园情结[C ].淮阴师专学报,1997.4月.作者在文中极力回避了“巴蜀”字样出现,却又无可奈何地无法拉扯到宋国(后来竟有这样的人,为他填补了“空白”

)去![36](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M ].文渊阁四库全书[M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7]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8]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39](晋)常璩.华阳国志o 蜀志[M ].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7:185.[40]刘起釪.古史续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

[41]杨宽.上吕师诚之书[M ].1940.2.15.古史辨(七下)[M ].参见《观堂集林》卷九.

Questi oning the Authors of the Chinese

Text The Book ofMountains and Seas (I )

Tang Shi -gui,Tang Xiao -mei

(School of Hu 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Panzihua I nstitute 617000,sichuan )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 revi ous researches and the different vie ws of scholars in different ti m es t o ward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 mparative study of the archaeol ogical data in ter m s of its contents (mountains,fairy land,and p rinci pal g od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s published in “A Ne w Pr obe int o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of the Ancient Bashu

D ialect ”

).Therefore dra ws the conclusi on that :The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 written in Bashu dialect with illustrati ons e merged in the earlierW estern Zhou Dynasty,and consists of collected data passed do wn orally by the l ocal residents who were the arist ocrat descendants of the Kingdo m of Chu and mythol ogy of Chu A rea,Chinese or overseas geographical and hist orical facts .

Key words:mythol ogy;archaeol ogy;descendants;questi oning

?

91?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 第2期

?金沙江文化?

《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下)

唐世贵 唐晓梅

(攀枝花学院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0)

摘 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

(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已专文发表)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

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关键词 神话;考古;后裔;质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唐世贵(1950———),男,攀枝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晓梅(1983———),女,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与艺术设计。

三、属地论者对华文本《山海经》作者的种种看法

关于《山海经》作者,由于论者的属地不同,某些人从各自的“中心论”出发,因而分歧很大,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臆猜的、毫无依据的说法。何观洲

主张邹衍为《山海经》的作者[1]

,刘师培、游国恩、方孝岳、程耀芳等人都持《山海经》是邹衍的作品,苏雪林认为:“所谓《大荒》及《海外》诸经,则系神话地理。这部地理书恐系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录则非一人,故体裁总杂,文词亦颇鄙俚[2]

”。21世纪仍有些人持此观点。顾颉刚等主张非一人之所作,作者为秦人,如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中原河洛人说”,以郑德坤和日本人小川琢治为代表。袁珂等主张《山海经》作者为楚人或楚地人;吕子方、蒙文通等认为有巴蜀人的手笔(如吕子方《山海经杂记》等)。另外,卫聚贤主张“战国中年”的“楚以南人所著”,并进而推演为墨子弟子印度人随巢子写定[3](29)

。李行之认为《山海经》作者是楚国南部一位少数民族士

人,其籍贯之地望为今湖南省常宁县[3](344)

。还有人主张《山海经》有北方齐国、燕国人的手笔。归纳起来,《山海经》作者约三种说法:一种是“中原人(包括宋人、秦人、河洛人、齐鲁人、燕赵人)”说;第二种是“楚地人(包括楚南士人)”说;第三

种是“巴蜀人”说。另外还有“不是中国人”说,近

世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怀疑《山海经》不是中国人写的书,而是古时外国地理著作的“汉译本”,提出“此经盖我族在中亚细亚时相传之神话,至战国秦

汉间始写以华言[4]

”。继持此观点的是前面引用过的苏雪林,他们的观点赞同的人不多,却启示了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所谓“世界中心论”。《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何方人士?现在唯一的依据就是《山海经》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然后,辅之以地下考古文物来综合印证。

《山海经》的作者是“秦人说”、“河洛说”,其根据是《五藏山经》对陕中、晋南、豫西山脉记载的详细最正确,经文里距与实际相关一般不到二倍;离开这个地区越远,就越不正确[5]

。首先,益在向禹口述《山经》时是以自己所在地“薄山”为“中山”的,后世辗转移居蜀地的晋国贵族后裔的《山海经》作者尊崇大禹,便把它保留了下来作为中山“首经”。其次,陕东南、豫西南部分原本就是巴人的文化圈范围,相距陕中、晋南、豫西之河洛较近,巴人所记当然比较正确,并把其熟悉的山脉列入“中山”范围。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是秦人,那为什么要把华山列入《西山》中?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是河洛人、燕赵人,为什么要把太行之山、燕山列为《北山》?却要把巴人的玉(巫)山、高梁之山;

[基金项目]本文是攀枝花学院重点社会科学课题:《山海经与巴蜀文化?<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之一,编号:SH06-01。

5

3第25卷第4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年8月Vol .25.No .4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ug .2008

蜀人的岷山、女几山等列入“中山经”?这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人排斥异邦的文化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再看《山海经?大荒西经》唯一一则记载中原周王朝历史的文字:“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6](497)。”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从“有西周之国”的叙事方式看:作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叙写西周历史的,与其他先秦中原文献相比,找不到这样的叙事语言的,显然不是中原人的习惯语气。第二,作者叙述了西周与蜀国的亲缘关系。据《史记》记载,大禹的治水助手后稷亦出生于蜀地[7](20),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姜嫄为帝喾的元妃[7](8)。《国语?周语上》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8](406—P5)”。《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9](445)”。意即后稷死后葬于成都平原。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也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虽发端于西北的岐山,蜀地却是它的根源。主张《山海经》作者是“中原人”的人,原本就找不到什么证据来证明,仅仅从“中原中心论”出发进行臆猜,却不看看《山海经》1/2的内容究竟写的是中原还是巴蜀?是写上古巴蜀的“乐园”,还是河洛之“乐园”?中原文献,从孔子的《春秋》开始,先秦的《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所有文献都未曾直接描写过巴蜀。西周中原人写的《禹贡》,以中原为中心,只写了1海,4列山。大禹本出生于蜀地,治水又主要在西部,却从侧面写道:“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岷山导江,东别为沱[10](68—P126—131)”。作者写《禹贡》时,当时巴国、蜀国为南方之大国,但作者竟用了“梁州”代之。周王朝编纂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巴蜀民歌,为了不直接提到巴国、蜀国,却用了“周南”“召南”替之。《尚书》在叙述伐殷商之战时,说到了西南八国,提到蜀,却回避了巴。从这三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央王朝是怎样排斥、恐惧巴国、蜀国的存在。从周朝到汉朝,“巴蜀”这个概念,是一种忌讳,相对中原主流意识是文化领域的一个禁区。巴人的十分强悍,已经成为睡在商、周王朝身边的一只猛虎,早已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凡正统文献挖空心思避免出现“巴蜀”这样的字眼。司马迁《史记》在叙述大禹出生地采用的是汉初陆贾(先秦文献、铭文都未称大禹出生于“西羌”)一个极不准确的词汇“西羌”来代“西蜀”。杨雄作为蜀人,他的《方言》凡涉及到巴蜀,皆用的是“梁益”。他写的《蜀王本纪》,可能不敢公诸于世,所以,后人怀疑是不是他写的?试想: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原人会写巴蜀作为主体并占有1/2内容的《山海经》吗?有人说《山海经》“反映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先秦国家政治力量的趋于强大,以东周王畿所在的河洛为中心的文化趋向蘩荣”。两句话都加了后缀,演了一出“掩耳盗铃”的把戏后,宣称:“我还认为正如《禹贡》只能出于先秦儒家之手一样,它也是儒家学派的著述之一[11](3)”。只要读过《山海经》的人,可能在《山海经》中你是找不到孔老二的影子吧!有人认为《海经》的山川疆域只在今山东省中南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地域[12]。简直是闭着眼睛胡诌!为什么《山海经》的作者不把“今山东省中南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地域”描绘成齐鲁的“乐园”,《山经》为什么不把泰山列为“中山”?却要把它扔到《东山经》里去?

刘向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禹、益,他可能是把禹、益当成中原人看待的,因为《中山经》是以其地“薄山”为首经的。但此后二千多年来,中原人写的各种史书都没有把《山海经》作为其组成部分。因为,《山海经》既不是燕赵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齐鲁文化、河洛文化的构成的必要因素,更不属秦文化的范畴,她只能是巴蜀文化的源头和结晶。某些人原本是一种矛盾心态,要么对《山海经》进行贬抑、排斥,要么,排斥不了,便要把它拉扯到自己身上来,于是,拾起西方、日本、港台人的牙慧,炮制出了“中国中心”、“埃及中心”、“世界中心”、“帕米尔高原中心”,因为直接宣称“河洛中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啼笑皆非。“中原中心论者”正是在这种文化心态下曲折地运作的。20世纪30年代,“河洛中心论”者郑德坤在《山海经的研究》中针对“邹衍说”指出:“《山海经》是地理志,假使是邹衍作的,他安肯舍自己的学说而不书乎?[13]”郑文的指摘从内部击碎了“自我中心论者”之银样蜡头枪。因为《山海经》中根本就没有邹衍的“大九洲”、“神州”、“赤县”等概念。所以,赵庄愚在《〈山海经〉与上古典籍之互证》一文中说:“综合《大戴礼》、《世本》及《山海经》以深究

63

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4期

之,及承认《山海经》是非中夏民族之所记,和《帝系》之出自官书者异其源;及《山海经》之有本于传闻,和诸子之制造寓言小说者又有别[4](344)”。

清代考据风盛行,却没有人把《山海经》与楚人联系起来。楚人廖元度编《楚风补》一书时,把凡与楚地、楚人有关的诗文(黄帝、颛顼、尧、舜、禹伪托之遗文;《诗经》之《汉广》、《江有汜》、《崧高》、《 民》)几乎全部搜罗于书中,但唯独没有涉猎到《山海经》,在他看来《山海经》原本就不是楚人的作品。即使当代楚人张正明写的《楚文化史》,一部20余万字的专著,连《山海经》的名称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山海经》的作者是楚地楚国人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虽然,有人把黄帝元妃嫘祖拉扯到西陵峡(因嫘祖死于此),然后,以荆山、熊耳山为中心,却不敢正视:上古时代的鄂西不也是巴蜀文化圈吗?主张《山海经》作者是“楚地人”的人,其依据仍然是袁珂先生的观点,未能提出新的证据来。袁珂先生在受迫害的年代,为了对抗“中原中心论”者之无稽之谈,从语言角度,在《山海经》中找到了两个楚方言,便断定其作者是楚地楚国人。《尚书》、《夏小征》中有关天文词汇8个与《山海经》相同,这8个词汇全部得到甲骨文印证。假如《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原人”的话,此证据比袁珂先生的证据可信度高出4倍以上。然而,《山海经》文本内容,又是任何主张“自我中心说”的人无法逾越的龙门。主张“楚南人”的人不过是“项庄舞剑”,第一步如果能站住脚,第二步就会直接推演到屈原或宋玉等人身上去,重新操起朱熹、胡应麟的论调。下面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关于楚地神话,有《中次十二经》的“洞庭之山”的“帝之二女”;《海内北经》中的冰夷(河伯)等[14](6)。前一条直接涉及楚地,后一条间接与楚地有关,这是因为移居蜀地的楚国贵族,他们知道楚国的神话传说,而传之后人,所以其后裔在翻译、编写《山海经》时,羼和了进去,并列入《中山》之末。楚国立国已有数百年了,而《山海经》没有一处直接写到楚国历史文化的,这与屈原的《楚辞》是完全不同的,屈原是楚国人,他虽然深受巴文化的影响,但他爱他的祖国历史文化,在《楚辞》中尽情地抒发。而华文本《山海经》的作者其先祖因种种原因流落异乡他国,加之当时,群雄争霸,国家分裂,那时的人们对祖国的观念,与后世“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楚国对他们就没有多少值得留念的了,而巴蜀才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家园,借《山海经》这一块垒,抒发他们希望“大一统”的国家出现,然后,“五山”“四海”为一家的神化思想。蒙文通先生说:“《山海经》中《大荒经》最神怪,应是最古的书。《五山经》神怪少了,这是略后的楚人之书。蜀的中央都广之野很小,楚则要把自己的全境和巴蜀都说在中央区,显然是后起的看法。应该是楚人继承了蜀人之说,才会认为蜀也是中。吕子方先生从古历法研究,也认为蜀先于楚,说文化先于楚,也还是有依据的[15](258—259)。”蒙文通先生认为《五山经》是楚人继承了蜀人之说,换个角度看,楚国贵族后裔们在编译《山海经》时,是以原蜀人的《山海经》为依据,并未采用兴起于楚地正在中原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而仍然是上古蜀人的崇九神化思想。

从屈原的《楚辞》(《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招魂》)中考察,可以知道屈赋中所写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里所写的相同者又极多[14](7),“和《天问》神话故事相同的有:鲧禹治水和共工的故事,昆仑山神和黑水、三危等异境,珍禽异兽毒蛇奇卉,夏启得天乐《九辨》、《九歌》,羿善射等故事,舜受父弟虐待故事,王亥宾于有易故事,等等。可见这些是当时流行的故事,由这里看出《山海经》与《天问》的很大的一致性。但《山海经》比《天问》故事又要丰富些[16](19)。”屈原作品里和《山海经》里所描绘的有这么多相同之处,应当说是决非偶然,可以猜测:在屈原之时,巴人用华文写成的《山经》与蜀地楚人后裔翻译、编写的《山海经》先后流传于楚地,直接成为屈原取材的对象。蒙文通先生的老师廖平即对朱熹和吴任臣说过的《楚辞》与《山海经》的关系深有体会,他不仅主张“《楚辞》称述,全出《山海》、《诗》、《易》之博士学(《治学大纲》)”;而且根本就认为“因《楚辞》专引《山经》,而《山经》亦因之大显(《经学四变记》)[17](251)”。拟或屈原的祖先早已熟悉了巴人的《山经》:1997年的一次对屈原故里秭归县乐平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没有找到他们想象中的楚文化遗存。据此推测屈原的祖上应为原庸国的巫官,庸国被巴、楚、秦联军灭亡后,沦为巴国遗民,后又被楚国侵占,成为楚人[18]。因此,巴国的巫风对屈原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从整个《楚辞》来看,作为神话体系无疑显得单薄,《天问》所无的炎帝、黄帝、太皡、少昊、颛顼、帝鸿、祝

73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下) 第4期

融及伯夷、蚩尤等等在历史传说中很显赫的人物,《山海经》都有。《天问》所无的四岳,此书作’西岳’,这是传写之误[16](19)(《海内经》为“西岳”,《国语》为“四岳”。两书可能指的同一氏族,却各不相谋──作者注)。炎帝、祝融是楚(夏)地重要的神祇,屈原却闭口不谈,是有其缘故的,因为他是“帝高阳之苗商”。晚于屈原的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即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中的著名瑶姬传说“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 草”[9]1(142)。宋玉赋始涉及到楚人的祖先炎帝。考古资料证明:楚与蜀的战国及秦汉时期的漆器和织锦等工艺品上的图案往往都可以看到相似的神话母题,而这些神话题材又共同取自于《山海经》。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楚十二月神帛书》有“日月 生”、“帝 乃与日月同行”等语,帝俊乃蜀人祖先,亦可证明《山海经》华文本成书后,传入楚地,对楚文化的影响。

任乃强先生指出:“可怪在:秦岭山脉,北麓即是渭水平原,周、秦、汉代的王畿所在。汉族古称‘华族’,中原古称‘华夏’,都是依华山取名。无论作者生于周代、秦代或汉代,总当把它列在中山经内,为何偏是把它列在西山?相反,《中山九经》的岷山,女几、来山、崌山、高梁之山、玉山(巫山),明明皆是巴蜀的山,在秦岭的西南,去中原甚远,秦代才开置郡县,却又不收其入’西山经’或’南山经’,而收入’中山经’呢?[4](318)”《山经》原本就源自于汉水中、上游的巴人,巴族形成于玉(巫)山,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居住的山脉,列为“中山”。《海经》之“海”,即《山海经》开篇说的“西海”———四川内陆海;“四海”大体上是以都广之野(成都平原)为“海内”的。战国时代,以都广之野为“天地之中”,中原文人是绝不能接受的,只怕楚国文人也是无法苟同的。蒙文通先生谈到为什么会产生“以我为中心”的原因说:“中国农业是从三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是关中,一个是黄河下游,在长江流域则是从蜀开始的。农业使人们定居下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也就逐渐产生,三个独立发展的农业区,产生了三个’天下中心’[15](258)。”距今5000年前后,岷江上游茂县营盘山遗址未见有其他农作物,仅有的就是小米或黍。也就是说在5000年前,古蜀人已经开始粟的种植。营盘山遗址,原是蜀山氏、蚕从氏的都城所在地茂汶盆地,即《山海经》中的三大乐园之一:“有沃之国”。按古籍记载,后稷与小米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海经》载:“后稷是播百谷。”“稷降以百谷。”《淮南子?汜论篇》亦曰:“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尚书?吕刑》上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嘉谷’即粟,就是小米,乃为百谷之长”。周王朝的祖先后稷是出生于岷江的帝喾之子,死后就葬于蜀人的“天地中心”都广之野。到了“大一统”的汉王朝,才有人赞同“都广之野为天地之中”的说法。《淮南?地形训》上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日之所罢。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19](848—P545)。”这里说的是在昆仑山之下的都广之野(今成都平原)为“天地之中”。这一说法源自于《山海经》,是与当下的“中原中心论”大相径庭的。《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兽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9](445)。郭璞在“都广之野”下注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这几句话原本是《山海经?海内经》内容,后脱去(疑为“中原中心论”者,故意删去也。)成为郭注。如今广汉三星堆鱼凫王都城遗址的发掘,足以证明郭璞所断言的“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并非空穴来风。在《山海经》中我们只能找到“都广之野”“盖天地之中”这样的结论,永远无法看到“河洛为天地之中”、“燕齐为天地之中”、“埃及为天地之中”、“帕米尔高原为天地之中”这样的虚妄之言。在《山海经》中我们只能读到巴蜀的三大乐园,只怕永远再不会看到其他什么乐园了。秦汉时代就有人企图把那些无稽之谈羼入《山海经》中,都未能办到,更何况今人呢?因为《山海经》中直接、间接书写巴蜀历史文化、山川地理的2/3内容,2000多年来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客观事实了!

四、华文本《山海经》成书于巴蜀

关于《山海经》成书时代的论文很多,主要有何定生《〈山海经〉成书时代》[20]、陆侃如《论〈山海经〉著作年代》[21]、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22]、翁银陶《〈山海经〉作于楚怀王末年考》[23]。从这些文章中,大多数学者

83

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4期

认定的《山海经》成书时间在东周至汉代之间。不过,也有人认为“本书成书年代可上溯至夏商。”段渝认为“《山海经》的相对年代以儒家所说尧舜时期较为准确,即夏代建立以前,约在公元前21世纪[24]”。

确定《山海经》成书时代地域,首先,必须把口头文学、图语文本、华文本《山海经》分而论之,是不能笼统地论证《山海经》成书时代的。《山海经》在没有文字时代,作为口头文学,由大禹、益带到了中原,因而,在巴蜀和中原流传了漫长时期,巴蜀图语产生后,在鱼凫氏时期,巴蜀图文本《山海经》便问世了。华夏文本《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中期的蜀地。其次,阴阳五行,发源于楚地的春秋时代,以老庄为代表,但《山海经》中却没有阴阳家的思想,这就说明,《山海经》成书之时,并没有受楚地的老庄思想影响。刘起釪先生说:“《山经》述五方之山而未配五行,又以中国四周皆海,比《禹贡》知道只有东海的观念要早[16](18)”。《禹贡》是西周文献,所以,巴蜀文本《山海经》成书于西周之前,两部地理书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再次,不能脱离东周时代的政治、军事背景。中原人有一种优越感,一直把巴蜀视为化外之邦,以自己所在地为“天下中心”,怎么可能去书写异邦的历史文化呢?去歌颂巴蜀“乐园”式的生活?而周王朝急剧衰微,已自顾不暇。诸侯称霸,燕、齐人怎么会去编写与其称雄中原无关的《山海经》呢?古巴人在春秋时代,忙于军事扩张,后来又一直面对强大的秦、楚,战国初年,不得不转辗从汉水中上游向东南迁徙鄂西,再进入川东,长年与蜀处于战争状态,加之立足未稳,虽然巴人已经使用华语,却没有完成整部《山海经》编写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先后从晋国、楚国移居蜀地的中原贵族后裔,他们在开明氏蜀国,由官方提供条件编、译华文本《山海经》,才不可能存在在中原形成的对巴蜀的文化禁忌,由于思想的开放,才可能在《山海经》中立足蜀地,放眼世界,形成那种揽括天下的博大胸怀。因此,《海经》凡涉及蜀国祖先有关的历史神话、山川地理,几乎编在《海内经》里,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绘,无直接相关的就排入《海外经》中,写得极为虚幻缥缈。由此对华夏民族的另一始祖神炎帝(虽在经中出现过4次,按袁珂先生的说法,“炎帝”还可能是秦汉时添入《海内经》中的。)而仅是侧面叙说,从《山海经》整体上看,炎帝与巴蜀人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炎帝应当是楚(夏)人的祖先,如果是楚人写的《山海经》,他们为什么不大肆颂扬自己的祖先,而要去歌颂与他们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蜀人创世之神帝俊呢?而楚人一直在开疆拓土,并企图灭亡巴国,兼并蜀国,在这种情况下,楚人绝不可能去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颂扬巴蜀的历史神话,去造对自己进行军事扩张不利的舆论。所以,楚地楚国人绝不会翻译、编写《山海经》的。但楚国的斗氏、杨氏、樊氏、昭氏等,皆在蜀国活动,其中一些家族,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巴蜀文化的发展曾起到了重大作用。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斗氏在楚国为执政大臣[7]。樊氏、杨氏(杨雄的祖先)都是晋国贵族,因内部权力之争,不得不投奔楚国,再转辗迁入蜀地定居[7](311—455)。《汉书?杨雄传》记载:“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会晋六乡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偪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杨氏溯江上处巴江洲[25](251—P64)”。杨雄先祖在中原称侯失败后,避于巫山,溯江而上,居于江洲(重庆)。昭氏为楚昭王后裔,成为楚国三大贵族之一。昭氏世为楚大臣,其亲族完全可能成为岷山庄王(先设云南楚雄,后迁四川荥经)的人选,驻守蜀地。1980年新都战国早期大墓出土一件铜鼎盖内有“邵之食鼎”铭文,器形与文字风格与江陵望山楚墓“邵”字相同,而且还和寿县出土的“昭”字相通;荥经墓葬、成都羊子山172号墓、青川墓群,均有相当浓厚的楚文化因素[26](231—236)。这些地下文物足以证明楚人在蜀的活动,楚人与《山海经》的关系。

周王室文化官苌弘就是蜀人,他精于天文、占卜,(周敬王)二十八年,“晋人执杀苌弘”。时为公元前492年[26](9)。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四霸时代,苌弘死于晋人之手,是因尊从周王室,维护中央王权。《淮南子?汜论》说:“昔者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律历之数,无所不通。然而不能自知,车裂而死[19](848—P657)”。从中亦可知:苌宏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从蜀地去中原做官,肯定会把蜀地流传的《山海经》带往中原。但《山海经》主要内容写的是边缘地理、历史文化,并没有引起周王朝的过多关注。所以,《孔子家语?执辔篇》有“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27](695—P61)。”可见在《家语》成书前中原人已承

93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下) 第4期

认《山海经》是一部地理书了。但它既不是中原地理书,也不是记载的中原神话,所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山海经》中的历史地理采取漠视的态度,并对其神话进行了消解。

文献记载楚人尸佼在蜀地著书,死后又葬于蜀地。尸子在蜀著书的字数是《山海经》的两倍,他即使不是《山海经》华文本的作者,也应该参与、指导了《山海经》的编译、修改。蜀国在春秋战国之际,正处于最强盛时期,“盛世编史”,也就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背景)和丰厚的物资基础。中华民族最早对外开放的国家是蜀国,古蜀商人的民间丝绸贸易,也就为《山海经》的作者们提供了海外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山海经》中对世界各国的虚幻描绘,应是古蜀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记忆。然而,蜀人语言文字相对中原华夏语言文字滞后,因而,自身是无法完成这一重任的。蜀王开明氏原本就来自于荆楚,其与楚国贵族后裔本来就是同一个种族,《水经?江水》卷三十三有载:“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岷山下复生,起见望帝……帝使令凿巫山,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为德不若,以国禅,号曰开明[28](573—P500)。”所以,蜀王开明氏能适时地利用这些楚国贵族后裔(文化精英)来为自己服务,在前人编写的《山海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翻译、加工、润色。“开明氏”作为蜀国称谓来源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9](497)”。经中开明是一种为帝之下都守卫宫门的神兽,开明作为神兽在《海内西经》中出现过两次,接着对开明兽的外貌特征作了勾勒:“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兽就作为最后一代蜀王开明氏的图腾。而作为确定方位修饰词,《海内西经》中出现4次,如:“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9](297)”。经中接着又描绘了开明东、南、北3处的地理和风物,而这里的开明实际上有可能指的就是开明氏都城──金沙(都广之野),以此为中来观察东南西北的。那么,“开明”为什么会出现在《山海经》中呢?楚国那些文化精英在蜀王都城金沙编译《山海经》之时,把自己所定居国及语言添入前人所写经中这是完全可能的。使用巴蜀语言,在当时中原文人那种排斥异邦的文化氛围下,只有在蜀地才有可能,所以,华文本《山海经》中出现了“氏”、“寻”、“苴”等上古蜀语。这在先秦中原文献里是绝对没有的现象。

《山海经》由口头流传了漫长的时间,大禹时代又经过益的口头整理和加工后,后来又把“山川神鬼”铸在了九鼎之上。清人毕沅、吉洪亮等人断定《山海经》源自九鼎图文,但根据何在?在蜀地成书的《山海经》与九鼎上“山川神鬼”没有直接的关系,“九鼎毁于秦”,主要是九鼎上铸的不是中原之“山川神鬼”,被毁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追溯历史,约600年的商王朝,由于对羌人的残暴统治,必然殃及到氐、羌人的巴蜀,《山海经》在商王朝统治时期,必然要遭到禁绝。但是,一当巴蜀图语产生后,《大荒经》、《山经》个别篇什大约由巴人在鄂西巫山下完成(即蒙文通先生推论的西周前期,亦即鱼凫王朝时期。蒙文通先生说:“巴和中原语言也是相同的[15](250)”。),因此,便刻下了故事梗概。所以《山经》开篇即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郭璞注云:“在蜀伏山山南之西头滨西海也[29](1)”。郝懿行《山海经箋疏》云:“懿行案‘伏’疑‘汶’字之讠为,《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也’。《蜀志?秦宓传》云’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皆是山也’[30](1)。”“伏山”即“汶(蜀)山”,“西海”,即还没有干涸的四川内陆海。开明氏蜀国编译的华文本《山海经》开篇已经为后人奠定了其地理位置,使得后世“河洛中心论者”、“齐鲁论者”等永远无法越雷池一步!《海经》部分大约在鱼凫氏(即蒙文通先生推断的西周中叶)时期,完成于岷江流域的都广之野。这样,便开创了文本与口头文学同时传布,又相互影响的时期。直到战国初、中期(即袁珂先生推断的时间,也就是开明氏王国最强盛时期),华文本《山海经》便由巴蜀图语文本和口头文学,再潺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经历数年编译而成。因而,华文本《山海经》作者,并非一人,不仅有既识华夏文字又懂巴蜀图语移居蜀地的楚人──楚国贵族斗氏、杨氏、樊氏、昭氏等家族的后裔,而且还有像尸子那样的中原文人参与,共同协作在蜀地由蜀国官府主持下完成的。所以,《山海经》体现了上古巴蜀人之“五山”“四海”为一家的崇“九”神化

04

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4期

第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下) 第4期

思想。(本文是攀枝花学院社科课题:《山海经与

份,请参见《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巴蜀文化?<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下半部

参考文献

[1]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C].燕京学报,1930(7).

[2]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M].台北广东出版社,1978.

[3]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山海经新探[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4]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M].佛教与中国文学[C].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

[5]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C].求索,1989(6).

[6]张步天.山海经解[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7](汉)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5.

[8](吴)韦昭注.国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10](清)李光地撰.《尚书七篇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王善才.〈山海经〉与中华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

[12]何幼琦.海经新探[C].历史研究,1985.2.

[13]侯仁之,周一良.燕京学报第1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

[14]袁珂.神话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

[15]蒙文通.古族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83.

[16]刘起釪.古史续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

[17]闻一多.廖季平论离骚[C].闻一多全集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1994.

[18]考古资料来源于“历史考古文献网”;中央电视台4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

[19](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何定生.〈山海经〉成书时代[C].语历所周刊第2卷第20期,1928.

[21]陆侃如.论〈山海经〉著作年代[C].新月第1卷第5期,1928.

[22]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C].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M].1962.

[23]翁银纯.〈山海经〉作于楚怀王末年考[C].求索,1987.5.

[24]段瑜.中国〈山海经〉讨论会争议的问题[C].新华文摘,1985.4.

[25]班固.前汉书卷八十七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6]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

[27]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

[28](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9](清)汪绂.山海经存[M].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4.8.

[30](清)郝懿行.山海经箋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6.

Q ue sti o ns on the Autho r of the Book of

Mounta i ns and O ceans(Ⅱ)

Tang Shi-gui

(Panzihua I nstitute,Panzhihua617000,Sichuan)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 revi ous researches and the vari ous vie ws of the Book ofMountains and oceans p r oposed by different scholars in different ti m es this article give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er m s of its content(mountains and rivers,paradise,l ord)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comes t o the conclusi on that itwas firstwritten in the W estern Zhou dynasty and later comp leted in the earlier and m iddle peri od of the W arri or States Peri od,the patrician descendants of Chu Kingdom integrated the diagra m and chart book,orally s p read legends,mythol ogies,hist 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s both in China and abr oad.

Key words:the myth;archaeol ogy;descendant;questi on

14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内容介绍山海经《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也有人认为这5篇是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所增加的。全书内容,以《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 《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特点。 《山海经》的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马昌仪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

解析《山海经》(1

解析《山海经》(1 《山海经》本身透着迷人的魅力,虽然记载着上古的事情,但不难读,关于它的文言文,只要有初中的水平便可以读懂。但是人们容易,理解背后的东西确难,没有强大的综合知识范围作后盾,要通过表面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却很难。若干年来,对此“书”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西汉刘秀删改《山海经》以来,所有对此书感兴趣的人都是在单枪匹马的奋斗,限于所处的时代、限于个人的水平、限于知识的范围,多数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有甚者,埋头于故纸堆中,引经据典,不厌其烦的为本经作注、作解,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的十分复杂。简单事情复杂化,这是某些吃皇粮的“历史学家”的本事。 近年来,一些对《山海经》感兴趣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此书解析,引起了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的不满,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贴子,将其他人斥责为“民间历史学家”。正是众多的爱好者的介入,引起了学术界的恐慌,如果承认了爱好者的结论,只能证明他们是一群吃着“皇粮”的饭桶。都已经威胁到人家的饭碗了,跳出来骂两句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庆幸处在现在的年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历史学家”们想垄断的发言权,垄断不住了。我们不象以前写点什么,非得在他们掌握的学术会议、学术

讨论会是发表,非得经过他们的首肯才能发表。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发表我们的意见,用不着受别人的干涉。本文也是一样,我不需要通过研究《山海经》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兴趣而已,图一个乐!不说那些废话了,言归正传。 《山海经》准确的说,不是书,是上古时代的图。《山经》是大禹在洪水后期,开始命人进行资源普查后,绘制的“全球地理资源分布图”。里面包括了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同时标明了这些分布地点的名称、距离及水系情况。《海经》部分,以《荒经四篇》与《海内经》为洪水之前的“全球行政区域图”。《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为洪水后的“全球行政区域图”。这中间有近千年以上的事情搅在一起,《山海经》又经过脱、删、加、失等种种磨难,今天能见到已经是幸事了。现在我们见到的书,是这几张图的注解和简要说明。下面是我的研究结果。 二、氏族谱系 《山海经》人物纷繁,中间还有错讹,有一团乱麻的感觉。为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先理出“氏族谱系”这根主线,其他的问题便有了归属。以下是根据《荒经》四篇及《海内经》排出: 大皞——咸鸟——乘厘——后照 ---------------------------------------------------------------------------- 炎帝——?——灵恝——互人

山海经资料

山海经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1-3]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4],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名人读山海经的感受: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山海经》的评价是:盖古之巫书. 《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有画的《二十四孝图》被他厌恶),不只是知识(他没有成为地理学家或医药学家,或专门研究古典文化的学问家),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 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包隐含着荒谬,旧理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已经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整篇文章,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要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因为还有深入的余地。许多教师即使会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原因是方法单一。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 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二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三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

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那你知道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蚩尤大战天神蚩尤是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听说,蚩尤的军队是由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组成的,一个个都铜头铁臂,非常厉害,简直就是人间中的精英。天神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非常不公平,万一哪一天,蚩尤他们觉得想欺负老百姓,就算老百姓要反抗,也不是蚩尤他们的对手,所以,只有我们有实力去解决他,不解决他简直就是给人间,给人民的一个接一个的灾难! 所以,天神就写了挑战书给了蚩尤,因为天神觉得他们肯定敌不过我的军队,所以在给他三天时候准备,蚩尤接到挑战书后,就召集了他的兄弟,商量对策。三天过后,天神就带着军队来了,蚩尤也带着军队来了,天神一开始就先派了雨神,雨神下起大雨让蚩尤的军队被淋成落汤鸡,可是,蚩尤的军队却没有退缩,还是直接冲上去,使雨神大败,第二次,天神派来了雾神,天神愿以为让蚩尤的军队看不见就可以赢取胜利,可是,蚩尤却使用了指南针,让雾神也大败。天神见此情景,大怒,自己亲自出马,蚩尤看到,就让他们放火箭,天神刚想撤退,却被蚩尤的军队所拦截,幸好天神的军队来了,天神顺利的撤退,可是,这次战争,天神损兵损将,损失很多。天神的部下对他说:“虽然我们兵力多,又强,而且我们也有绝对的优势取胜,但是,就

因为陛下太骄傲,太低估他们了所以我们才大败!”天神听完以后,虚心的接受了。天神后面再也没有跟蚩尤发起挑战了! 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太阳鸟当人类第一次被毁灭之后,茫茫大地上只剩下一对男女,他们生活孤苦寂寞,而且没有下半身。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超人兄弟,大的叫奥珂,小的叫奥琪。 奥珂知道男人有一只篮子,篮子里有一只太阳鸟,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这只神秘的篮子。奥珂说他愿意给他们两人下半身来交换这只奇妙的篮子,他们最终同意了。奥珂用泥巴给这对男女做成了腿和脚。从此,他们就有腿和脚了。奥珂得到了装鸟的篮子。那男人对他说:“你千万不可打开篮子!否则,太阳鸟就会一去无踪,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奥珂在路上遇到了弟弟,同他一起朝家中走去…… 路上,他们看到一棵长满果实的大树,奥珂上树采果充饥。 上树前,奥珂一再叮嘱弟弟只能听声音,不能打开篮子。哥哥刚爬到树上,弟弟好奇,就把篮子打开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太阳鸟突然中断了悦耳的歌声,凄厉骇人地咯咯叫着朝天上飞去。转瞬之间,乌云密布,太阳也消失了,大地就像突然跌进了无边的深渊。一会儿狂风暴雨倾盆而下,大地被淹没在乌黑的洪水里…… 那对男女也陷落在地下,被大山吞没了。奥珂变成一只蝙蝠,去追寻他的太阳鸟去了。奥琪用石头垒起一张睡床。为了填饱肚子,他在山顶上做了许多小动物。而奥珂却没有找到失踪的太阳鸟。 原来,太阳鸟从原先被拘禁的篮子里逃出来之后,再也不愿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一.文本综述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中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妇女。她粗鲁、迷信、没文化,爱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顾孩子,然而她质朴,善良,热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和对“我”的真诚关爱。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充满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怀念。她的善良,她对我的关爱,特别是她对“我”的精神需求的尽力满足,让成年后的我充满感激,久久难忘。 二.目标设置 1.认识阿长。 2.品读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语言,阿长的表现背后的隐藏的秘 密。 3.梳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读懂并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深 怀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解读 (一)走进阿长认识阿长

1.阿长是谁 这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长在这里无名无姓,可见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问题出来了: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3.写了阿长什么 她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是我最讨厌的。喜欢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山海经·北山一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月雚]疏,可以辟火。《山海经·南山一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中凤凰猼訑(bòshī)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从从:《山海经·东山一经》: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帝江《山海经·西山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

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蛊雕《山海经·南山二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讙[huān]《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举父《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蝘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狸力《山海经·南山二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犰狳qiúyú《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_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 刘艺佳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重要人物,鲁迅特地留出一篇文章写她。 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也就是保姆。她无名无姓,到死也没人知道她的真名,只是一直沿用他人的名“阿长”,可见她的身份之卑微,不被人所重视。 长妈妈是从乡下聘来的,没什么文化,总喜欢在背后对人指指点点,睡觉时还把小主人挤下了床去,可谓十分粗俗不堪。 她还十分迷信,“长毛”的胡话被她当了真,还称之为“神力”,这便是乡村妇女的无知。 但同时,长妈妈也是爱着鲁迅的。她在正月初一清晨,就让鲁迅拜年,还将福橘塞给鲁迅吃,可见她的真诚以及对小主人的关爱。她还将鲁迅牢骚时的话记下,明不识字,还是大老远地把《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突出写明长妈妈待鲁迅的好。 这就是长妈妈,一个没文化、粗俗却又真诚、爱孩子的女人。 通过鲁迅先生看封建社会底层妇女代表——长妈妈 周雨琪 结合文章第3段来看,可以知道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嚼人舌根,喜欢“切切察察”。 结合文章第7段,可以发现长妈妈虽然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没有十足的地位,但自己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伤心或者是卑

微,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单纯的渴望得到幸福。所以,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淳厚的人。 结合鲁迅先生所写的事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知道,虽然长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曾读过什么含有人生哲理的书,但却拥有伟大的神力、大义凛然的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她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结合文章26-29段可以看出长妈妈关怀他人、关心孩子和善良。 总结: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会专门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纪念她。在我看来,长妈妈虽喜欢“切切察察”、虽然封建迷信、爱告状、大大咧咧、满肚子烦琐的礼节,但她这种善良、质朴、乐观、无私奉献的生活或者是生命的态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这是一个内心纯净、质朴善良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与这个混沌、黑暗的社会形成的一个鲜明对比。 长妈妈是个怎么样的人 刘昱辰 我认为长妈妈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她地位很卑微,原因是现在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以及她生于哪年。她对家中的人并没有很浓厚的情感,因为自从她到鲁迅家里做保姆后,一直都没回家,直至临死时,才回家看最后一眼。她有许多缺点,但也有不少美德。通过她常背地里说人坏话与喜欢切切察察,还有她夜晚不雅的睡相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的人;通过她在元旦时的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本文插图,除特别说明外,均由知名画家黄箫老师提供,特此感谢!】有很多喜欢怪物的朋友经常问我:道长你干嘛不聊聊《山海经》?我其实很喜欢《山海经》,但只限于通读过几遍,深入研究做不到。而且《山海经》看似几万字,比《西游记》少得多,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西游记》复杂得多得多,要真聊起来,少不得又要开一百讲。然而绝大多数内容,因为涉及到上古文献,会非常枯燥乏味。除非有经济上的支持,或者改写成小说,如果只追求阅读量,贫道是不会聊《山海经》的。所以只能从浮皮表面聊一聊。一、《山海经》是个混合体在聊《山海经》之前,有必要列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山海经》写的山和海,是不是真的?《山海经》写的是中国大陆吗?《山海经》写的是日本吗?《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吗?……其实,只要您看过贫道《西游记》的解读就会有一个认识: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由一个作家花个一年半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来源,叠加而成的。而《山海经》正是如此。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这是上古文献的共同规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是真实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所以,不能笼统的问《山海经》到底靠不靠谱,只能这样回答:1)《山经》和《海经》原来很可能

是分开的。只是汉代以后才合起来叫《山海经》。2)总的来说,越是靠中原地区的,记载就越靠谱;越是靠外围的,记载就越瞎编乱造。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山海经》从开始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甚至《山经》和《海经》就是两拨人写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写的完全是两回事。就像麻辣锅底和清汤锅底既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合起来叫“鸳鸯锅底”;相声《文章会》和《大保镖》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起来说一个《文武双全》。但麻辣锅和清汤锅,并不存在谁包容谁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想给《山海经》整体画一幅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离自己越近的越熟悉,认识越贴近真实;离自己越远的越模糊,越掺杂着想象。现在有个时尚名词,叫“异域想象”。我的老家是河北,小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飞机也没那么发达,所以不要说对外国,就是对黑龙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满了“异域想象”。我10岁时,心目中的黑龙江到处出没着东北虎,四川到处能看见大熊猫,所有的新疆人每顿饭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干。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义感爆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么会有的这个印象,好像我小时候河南闹过几次水灾。即便是今天,我身边一些不太出门的人,“异域想象”也是空前的发达,比如认为陕西人不管是汉中人、西安人还是延安人,一定是

山海经内容流程

流程 一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基本属性内容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

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二重要的四点 1.上古时代,洪荒时代,远古时代的定义。B.c4000年。 2. 成书时间,战国中期到汉国中期,B.c400~B.c200,距今大概有两千年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时间,在当时的时代有了儒家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巫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或神。在有相对完整正式的社会体制之前是作为领袖的存在。并且巫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与山海经的失传有一定关系。 4.明清时代,小说这种载体发达,山海经图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一):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惟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而,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东洋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明白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貌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洁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乌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子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鲁迅“用这期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鲁迅《期望》),无数志士为理想而在无望之中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他们都是精卫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二): 【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

30个上古神话故事

30个上古神话故事,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哦!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2021春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 学案及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 ) ③烦suǒ() 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 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 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 ⒀诘()问⒁pī雳()⒂掳()掠 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 薄: 帖: 空: 3.初读课文,全方位感知人物,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 4.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5.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由此看出,本文是以为线索,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6.从中你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朗读19~29段。思考: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尹国兴 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正史看待,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人形山和人头山,是史前人物的聚会,也有大量的瑞兽形象。漓江百里画廊,峰丛之中不时出现的人像,有头像和全身像。其中还有孕妇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桂林山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园林山水工程的遗址,其设计和修凿与《山海经》有直接的关系,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的作品。桂林山水是上古历史和神话的雕像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阳朔是桂林山水的核心区,史有“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谓,现主要以阳朔县黄布滩一带的山峦为例,试述桂林山水与《山海经》的关系。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史前地理名胜,出自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北部,属建平县。其地表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是一个人持戈(或手杖)奋力奔跑的状态(图1)。在黄布滩,夸父是一个拄臂而眠的男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图2)。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一: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二:西圣王母《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

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四:北溟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五:千年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