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

社会2009 4Soc i e t y 第29卷

市场转型与 单位!变迁

再论 单位!研究

李路路 苗大雷 王修晓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苗大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王修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城市社会的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尤其是 单位!和 单位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本文对在市场转型的制度背景下的 单位!变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文章从概念辨析入手,分为 单位!体制及其变迁、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单位与社会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作者认为,采用细致的个案调查方法来研究不同类型 单位!的内部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挖掘 单位!社会分层效应的具体微观机制,进而探讨 单位!和 单位体制!的变迁,并且,以此为参照来理解中国社会组织的新特点、新功能,将是 单位!研究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市场转型 单位 组织制度 基层秩序 个案调查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中国社会中的基层组织制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课题。应该承认,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的社会层次上,在组织层次上的研究分析明显不足;而基层秩序的研究大多以社区为对象,而组织则是最主要的社会结构要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 单位!重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参见田毅鹏、漆思,2005;汪和建,2006;刘平、王汉生、刘笑会,2008;李汉林,2008)。

长期以来, 单位!被视作极富中国特色的基层组织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 单位!吸引了国内外一批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学者的目光。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将 单位!

社会 2009 4

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单元的研究热潮,使得单位!研究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对此,已有学者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述评(周雪光,1999;李路路,2002)。与上述学者的认识相类似,本文认为,为了切实理解中国城市社会基层的组织制度与社会秩序问题及其变迁,单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因而有必要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在更高的分析层次上,再论单位!的研究,以推进中国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研究的深入。

一、何为单位!

单位!研究,就其研究旨趣而言,主要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再分配体制下的制度结构,尤其是基层组织制度的社会秩序的研究。正如单位!研究的开启者魏昂德(1996)1在其代表作中所说的那样,他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工作场所(即单位!)中的权力关系,来透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别是政治关系。这一研究旨趣在后来被单位!研究者所继承,单位!的意义与使用范围也由此在研究中基本得以确定。研究者通常认为,城市中居于再分配体制中心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属于典型的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和非国有组织则不属于单位!的范围(路风,1989;李猛等,1996;刘建军,2000a、2000b)。不过,研究者并没有对单位!概念的界定与具体表述达成共识,而是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采用了不同语汇,例如,单位!、单位组织!、单位体制!、单位制度!、单位现象!等,并对它们作出了自己的界定。虽然这对于完成各自的研究、拓展单位!研究有利,但核心概念的不统一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从而影响到单位!研究的深入发展,尤其制约了对单位!变迁的研究。

总的说来,既有研究对单位!的界定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侧重于从政治学视角来考查政治体制特征与社会控制的需要,主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出发,强调单位!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与调控、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控制的基本功能(路风,1989、1993;王沪宁,1990、1995;刘建军,2000a、2000b)。另一角度偏向于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社会运行与

1AndreaW al der,国内社会学界又译作华尔德或沃尔德,本文统一为魏昂德。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社会整合的组织机制,主要强调单位!是社会主义再分配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化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承担着多元化的功能,包括社会控制、权力分配、资源和地位分配以及单位成员的合法性等(李汉林, 1993;李猛、周飞舟、李康,1996)。

仔细辨析可以发现,虽然上述两个角度的单位!定义侧重点不同,但实际上都无法脱离单位!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再分配体制。正是因为这一点,单位!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作组织有着明显区别。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尝试给出一个单位!的综合性定义,即单位!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其典型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构(行政单位)、国有管理及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

以此单位!定义为基础,我们发现已有的单位!研究中存在着三个明确的研究论题。第一,偏重于从宏观社会体制和微观组织的社会功效出发,对由一个个单位!构成的单位体制及其变迁进行研究;第二,倾向于从微观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入手,对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进行研究;第三,侧重于将单位!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分层机制,对它所产生的社会分层效应展开研究。

二、单位!体制及其变迁

如前所述,单位!研究的旨趣主要在于通过单位!来理解中国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为此,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单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单元,将由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称之为单位体制!(路风,1989、1993),着重关注其特征、功能与历史演变,从而透视中国社会中的资源分配、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问题。我们可将这一取向的研究统称为单位!体制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受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制度学派的影响,关注制度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制度对人们如何组织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周雪光,1999)。根据研究侧重的不同,可以大致区分出两个基本方向,一个偏重于从宏观制度出发探讨单位!体制,关注其形成和演变;另一个则偏重于单位体制入手,关注它对单位成员的影

社会 2009 4

响。显然,这与上文提及的概念界定的两种基本取向一致。

(一)单位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在制度分析中,新制度学派主张从整体上分析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尤其强调历史的依赖性以及演变过程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制度演变的不同过程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而不了解演变过程就无法解释演变的结果(参见同上)。受这一学派观点的影响,在单位体制研究中,单位体制的历史演变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以此来透视中国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1.传统单位体制的典型特征及其成因

学术界对于传统单位体制的经典形态有着基本共识,注重从基本内涵和典型特征两个角度加以理解。路风(1993)对此的论述被广泛接受,他提出,单位体制的基本内涵是:一切微观社会组织都是单位!,即它们与处于中枢位置的党和国家结构紧密结合,构成了控制和调节整个社会运转的体系。具体而言,单位体制具有4个典型特征: (1)单位职员完全依赖于单位组织,(2)单位组织是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组织手段,(3)单位组织是单位职员进入政治生活的主要领域, (4)单位中的党组织和行政机构不仅是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机构,同时也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代表着党和政府。这些特征决定了单位具有功能合一性、非契约性、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等内在性质。

不过,对于传统单位体制的成因,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已有研究都注重从历史与社会环境入手加以剖析,形成了两种比较有影响的解释,一种强调制度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另一种则强调制度形成中所受到的资源约束因素。

新制度主义学派曾经详细讨论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效应。路风(1989、1993)在对单位体制的形成过程做非常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后提出,单位体制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形成的一套特有的制度安排,它基本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模式,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而后在十多年的体制变化之下不断变化,直到文革!时期才得以稳定并延续下来。之后,田毅鹏(2007)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种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形成及其推广过程的研究,可以视为对此的一种确证与补充。

与此对应,在另一些学者看来,路径依赖效应虽然突出了中国现代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革命历史演变的延续性,却没有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严酷的资源约束环境。为此,他们从资源约束角度对单位体制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并提出,单位体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资源总量不足,即可用来实现社会有效调控的因素(包括物质性资源和文化资源、价值资源、智力资源、权力资源等社会资源)不足这一状态下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要(王沪宁,1990、1995;刘建军,2000a、2000b)。在社会资源总量处于明显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国家对各种资源的强提取和再分配来满足现代化的要求,单位体制的形成正是这一战略设计的一种组织化手段(李汉林,1993)。

显然,这是对传统单位体制成因分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逻辑。不过,无论是强调路径依赖或突出资源约束,它们都无法将单位体制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环境相互区隔开来。正是在这个制度环境下,由于国家同时具有强大的制度设计和资源分配的权力,所以路径依赖和资源约束两种逻辑就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位体制的形成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偏重其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了单位体制形成与演变的基本逻辑,对单位体制的后续研究清楚地凸显出这一点。

2.单位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迅猛发展的时期,伴随市场化的改革,社会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单位体制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基层组织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具体状况如何,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关注的问题,单位!及其变化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产生出一大批关注单位体制变化的作品。以制度环境的变化为背景分析单位体制的变化是这些研究的共同基点,其结论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即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单位体制在整体上出现了松动,单位组织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在孙立平等人的研究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孙立平、王汉生等(1994)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整合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之外出现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市场和社会因素,二者并存。这种状况给单位带给了相应的影响,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1)单位的角色职能化,即其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分工的功能强化,而行政功能和社会功能弱化;

(2)单位利益独立化;(3)单位责任具体和内向化,即企业从完全向国

社会 2009 4

家负责转为主要对其职工负责;(4)单位的家长角色强化,这是单位责任内向化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

如果说孙立平等人主要是基于宏观判断而作出此类结论的话,其他一些学者对与单位体制相伴生的具体制度的实证研究则为检验这种论断提供了现实依据。吴晓刚(1994)通过对人们的择业、单位间流动以及单位内生活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从原来被动的行政式依附向契约性关系转变,个人形成了对单位的利益依赖!。边燕杰等(1996)通过对住房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的住房改革是以单位为中介的,单位在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继续通过和政府的联系获得资源,仍然发挥了再分配的作用,而大多数居民尚无能力进入到房屋市场。Barr y N aughton(1997)分析了单位体制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后发现,随着去中央化!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此背景下,加上单位内部实行退休工人由其子女顶替的政策,以及单位在职工住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单位对个人的意义得到了强化。与此类似,C ori n na B arbara Francis(1996)在对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出于留住人才等多种需要以及企业面临制度环境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私营企业也像国有单位一样,为其成员提供包括住房在内的多项福利。

20世纪90年代,在众多关于单位体制的变化的分析中,我们依然可以明显地发现路径依赖与资源约束两种解释机制的存在。首先,正是因为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效应,这才造成单位体制与市场、社会因素两种体制并存的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资源约束的限制,才使得单位表现出责任内向化、家长角色强化的特征。单位体制的变迁是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如果注意到上述研究所阐述的仅仅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的深入程度尚不如今天深刻的话,值得追问的问题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机制的作用是否会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导致单位体制解体呢?对此的探讨可以从关注单位体制在当前的新变化入手。

3.单位体制在当前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新制度学派的观点,制度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组织制度的相应变化。在此情况下,单位研究的一个基本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问题是,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制度的单位体制仍然存在吗?虽然目前对此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两种不尽相同的判断,一种是刘平、王汉生等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企作为主要关注对象所提出的新单位制!判断,另一种则是李汉林以传统单位体制为参照所作出的单位与非单位将长期并存的的判断。

刘平、王汉生等(2008)提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传统单位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构成单位体制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占有自然性资源和制度性资源的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在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和治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单位体制相比,这些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管理从外部化控制转变为内部化控制,即国有企业经营主体获得的自主权使得它们拥有了巨大内部运作空间;(2)国家资源从社会化占有变成单位化所有,单位内部福利不断增加并日益成为一个利益整体;(3)个人从对国家的依赖转变为对单位的依赖,企业具有了一种新社会共同体!的特征。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企业称为非单位组织!,而是继续沿用单位!这一概念,将其称之为新单位制!,是因为限制介入性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组织仍存在质的差别,它不像后者那样处于市场竞争之中和所有者的监控之下,而是产权归国家所有,这样它就既可以与市场接轨,又可以避免市场的冲击,同时凭借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权限把优势资源的效率转化成内部福利。由此,新单位制的实质,就是使传统单位体制中由外部化管理的、以再分配为主的全民所有制,转变为以内部化管理为主的特定的行业集团所有制。这是当下国有垄断行业高福利现象的制度基础,也是新单位制!下组织成员对新单位!依附关系的利益基础。

无疑,新单位制!的论述对于认识当前中国城市的企业组织制度和基层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不过,就单位体制研究而言,这一论述仅仅把目光集中于限制介入性国有企业,若以此来阐述原本有着丰富内涵的单位体制!在当下的新特征、新含义,则显得有点失之偏颇,因而也不能切实完整地回答单位体制!是否依然构成当前中国社会一项基本组织制度这一关键问题。在这一点上,李汉林的研究作出了有别于上述研究的判断。

同样地,李汉林(2008)从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入手提出,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到今天之后,随着非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

社会 2009 4

和社会资源急剧扩张和迅速成长,资源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单位!原有的多样化功能越来越收缩为个人的职位和工作场所,单位内部利益矛盾和冲突解决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逐渐弱化,国家与单位两极所构造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也出现松动。但是,以单位组织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还不会彻底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延续性,它使得单位!的一些根本性特征仍未发生明显改变。这主要包括,首先,这类组织在法权上仍然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其次,这类组织依然被纳入正式的行政序列之中,必须接受上级单位!的领导;再者,这类组织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无法彻底消除,任何这类组织中都必须有党组织存在,都必须努力贯彻党的指示。因此,单位组织与非单位组织并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显然,与刘平等人提出的新单位制!判断不同,李汉林并不认为传统单位体制在当前已经瓦解,并形成一种新单位制!,而是认为它在当下保持了基本的延续性,只不过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回到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逻辑来看,刘平等人的研究实际上更强调资源约束,因此他们选择了资源分配最为明显的限制介入性国企作为分析对象;而李汉林则更强调路径依赖,所以他的分析倾向于以传统单位体制作为基本参照。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如果说资源约束和路径依赖是中国社会中制度变迁的两种具体机制的话,就很有必要从二者结合的角度来回答当前是否还存在单位体制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偏重其一。当然,进行这样的探讨,就很有必要详细关注具体的制度改革过程???尤其是1998年以来全面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以及当下逐步深入展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聘用制改革和医保改革等等???从而分析它们对于单位体制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理解单位体制的演变,从而厘清它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和未来走向。

(二)单位!的社会整合功效及其机制

除了对社会结构状况进行持续关注与探讨外,社会学研究还有一个基本兴趣在于探讨社会的不同结构要素和社会群体是如何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整合的。出于这一目的,在众多研究者关注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单位体制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同时,也有一批学者注重在单位体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下讨论单位!的社会整合效应,探究单位!影响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机制。分析的路径和层次可以区分为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以及宏观制度和具体(单位)组织。

前者对单位体制社会整合效应的分析,是沿着国家(政府)-单位组织-单位组织成员的思路进行。在单位体制下,单位对上级单位(国家)、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存在高度依赖性,且承担经济、政治、生活等多种功能,所以,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单位实际上是国家实现社会整合的中介机构(李汉林,1993)。后者则注重从单位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出发,探讨单位的社会整合功效。张静(2004:316;2001)通过对一家国企职代会案例的深入研究(案例研究的资料截至1995年)发现,单位及单位制是分散利益集结和组合并负责!传输它们的社会机制,从而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她倾向于用#国家-单位-个人?的三级结构及#行政(管制)与政治(利益传输)合一?的机制,来理解中国大陆城市社会的冲突、压力和秩序问题!。除此,冯仕政(2006)利用CGSS200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单位与其成员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时也发现,单位是一种抑制集体行动的有效方式。两类研究共同确证了在传统体制下,单位确实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形式,不过,两者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单位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具体机制探讨不够。

李汉林、李路路(1999a;1999b;2000a;2000b)通过对19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次单位制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将单位社会整合机制的具体分析向前推进了一步,政治统治和资源依赖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他们指出,单位体制就是将两种机制和两种统治合为一体,国家行政机构同时也成为了占有财产和资源的经济组织,而经济组织也由于和国家行政机构相结合,从而具有了国家行政机构的功能。单位组织的实质就是维持国家统治的手段,政治权力在单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就是证明。谭深(1991)关于单位的社会保障作用,于显洋(1991)关于单位意识的研究,以及边燕杰等(1996)关于住房制度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从不同侧面确证了单位通过资源分配与政治统治两种机制的结合实现了社会整合。

人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以上对单位的社会整合功效及其机制的

社会 2009 4

研究基本都进行于20世纪中后期,它们所揭示的内容也更适合于传统单位体制下的单位,而对发生重大改变之后,也就是21世纪以来的单位的社会整合问题关注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把对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的关注从单位!转向了社区(参见李汉林,2008;何艳玲,2006;田毅鹏,2005;何海兵,2003;陈伟东, 2000;朱健刚,2000),即所谓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不少学者提出,从城市的社会整合来看,后单位制!已经来临(这一点在何艳玲的研究中尤为突出)。不可否认,社区在当下中国城市的社会整合中的确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但这是否就同时意味着单位!、新单位!或(非单位)组织!的社会整合效应已经彻底消失呢?这又回到了本文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单位组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城市社会的基层秩序是如何建立或维持的?这些对于认识中国城市社会的运行和变迁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认真思考。在笔者看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应当是探讨单位体制命运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三、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

如果以组织理论作为参照分析单位研究,可以发现,单位体制研究关注的是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属于超组织层面的探讨。不过,在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中,20世纪40年代以前组织研究的基本论题都局限在组织内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论题的凸显只是19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对组织从内到外的考察,这也奠定了主流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使得各种理论能以此为平台,从组织或环境的角度选择组织内外的不同变量(参见邱泽奇,1999)。可以说,从超组织的层面探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和从组织的层面探讨组织的结构、技术、文化、权力等构成了组织研究成熟期的两种基本视角,尽管两者的界限在目前已经不再十分明确。

与组织研究的两种视角相对应,在单位研究中,除了从超组织层面进行单位体制研究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注重从组织层面来探讨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在这些研究者看来,理解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单位成员的实际行为方式,将有助于认识单位对其成员的影响,也将有助于理解单位的未来走向。此层面上的研究可从新制度主义和文化决定论两种理论取向进行分析。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一)传统单位体制下单位内部的权力与行为

庇护主义和派系结构共存的格局,构成了传统单位体制下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并影响到行为方式的基本模式,这是新制度主义视角的核心概念(魏昂德,1996;李猛等,1996;汪和建,2006;王星,2007;刘平等,2008)。研究者都承认,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对单位内部的权力格局与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同的是,魏昂德基于外部制度环境的一致性预设,采取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首先把重点放在了单位领导上,进而关注积极分子,强调领导-积极分子之间纵向的庇护主义关系;而李猛等人则基于德治!的制度原则和制度的意外后果!,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关注的重点是普通成员在制度约束下的行动策略,强调上下延伸、平行断裂的派系结构。尽管两者的逻辑起点和所形成的分析模式有所不同,但作为后续研究,仍然可以在李猛等人的研究中清楚地看到与魏昂德观点的衔接。

在魏昂德(1996)看来,传统体制下工厂中的权力结构表现为,在车间中存在着一个由领导和少数积极分子建立的施恩回报关系网络(patron client net w or k),即庇护关系网络。它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经济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而是既包含着忠诚回报的个人情感性因素,又夹杂着非个人化道德信念。这种权力结构有两个特征,一方面,在这一网络里,垂直的效忠关系将工人队伍的整体从社会和政治层面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一种以实用性的私人关系为特征的亚文化成为工人以个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渠道。对于这种权力结构的形成,魏昂德认为有两种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制度化依附!(organ ized dependence),二是有原则的特殊主义!(pri n cipled particularis m)。所谓制度化依附!是指,由于工厂掌握了个人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机会,迫使工人不得不形成对工厂的全面依附,亦即工人在经济上依附于企业、在政治上依附于工厂党政领导,以及在个人关系上依附于车间直接领导的程度和方式。所谓有原则的特殊主义!指,在制度化依附下,为了对工厂进行控制,本来决策者意欲在工厂建立一套以激励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为目标的非个人化的政治激励体系!,但在单位实践中,领导却从追求自我利益出发,将其变换成一种以鼓励工人与领导建立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为目标的个人化的奖励制度。这正是魏昂德将其称为新传统主义!的原因所在。

社会 2009 4

庇护主义模式的提出,特别是应用于中国工厂组织内部权威形成机制的研究,转换了单位研究的视角,将单位日常的运行过程引入学术研究视野,代表了中国研究范式的转移???分析的焦点从重要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过渡到实际社会的微观运行过程,从政党和意识形态到有理性选择能力的个人(参见黄宗智,1986;赵文词,1999)。单位内部权力结构研究的旨趣不仅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也引发了更多的问题,正如后来者对于魏昂德的一些批评所显示的那样,一方面,他所分析的庇护关系集中于领导和积极分子之间,并且强调由此所引起的积极分子与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但并未考虑普通群众的利益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庇护主义视角主要以领导为分析的出发点,并假定领导是一个意见一致的行动整体,忽视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行动对领导的限制。李猛等的研究正是在后一个问题上,从对单位内部的权力格局与普通群众的行为方式推进了相关研究。

李猛等(1996)提出,在德治!再分配制度的环境下,使得单位组织中的资源分配形成了一致性政治学!和幕后解决!并存的基本特征。单位内部的权力关系作为一种纵向关系网络,不仅以单位内某一级别的某个领导为枢纽呈分散状上下延伸出去,而且在同一级别内领导又分裂为几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上下延伸、平行断裂的关系网络,即所谓派系结构!。单位中的行动者在派系结构下追求各自的利益,他们对利益的计算、权力分布的认识、派系力量的估计及其实际的行为方式总在发生变成,从而使得派系结构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这种关于单位内部成员行为方式的论断后来被李路路、李汉林(1999b; 2000b)关于单位内部资源获得方式的研究所证实。他们发现,在单位内部,那些倾向于通过与单位领导和单位上级领导搞好关系,或者通过单位内有影响、有权势的朋友获得资源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在我们看来,李猛等人研究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揭示出一种新的模式,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对单位研究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问题。他们认为,如果接受新制度主义的观点,那么当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单位体制以及单位内部的情况都必将发生改变。由此,就很有必要对单位和单位制!进行长期动态学!的研究,探讨它们在改革中的变化。这实际上也为探讨市场转型下单位内部的权力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与行为提供了方向。

(二)市场转型下单位内部的权力与行为

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意味着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在政企分开!和培育独立市场主体的基本目标下,典型单位组织???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扩大自主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制度环境发生了众多改变,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单位!(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

一种秉承新制度主义视角的研究认为,制度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单位内部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的变化,研究者使用个案研究资料,分别提出了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政体!(Lee,1999)和层化结构!(刘平、王汉生,2008)的解释,强调了单位组织的解体或单位组织的改变。另一种则秉承了当初批评魏昂德的历史-文化视角(D ickson,1992),认为基于中国人自我行动的逻辑,虽然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庇护主义和派系结构并存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汪和建,2006)。为了厘清两种视角的内在逻辑以及存在的问题,这里稍作分析。

秉持着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在汪和建(2006)看来,单位组织中的庇护关系和派系结构是中国人自我行动逻辑的结果和体现,即中国人特有的以关系理性为约束的自我主义的行动!的结果和体现,因此,它们不会随着组织形式、组织制度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这种自我行动的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和塑造的结果,因而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由此形成的庇护关系和派系结构也就具有延续性。但是,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基于文化延续论的推演,大多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推演,而一些实证研究并未支持这一推演,尽管有些研究并不是以单位!(组织)为对象的。

新的实证研究延续了强调制度环境的重要性,但更强调制度环境的变化,它们揭示了:由于原有再分配的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单位组织!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在有些领域中,组织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单位组织,单位组织已经解体。Lee(1999)在对广州的中小国有企业的研究中发现,市场化改

1之所以表达为单位!(组织),是因为在转型的背景下,单位!是否还存在,其实也成了一个问题。

社会 2009 4

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导致这些工厂政体由新传统主义!政体转向了一种新的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政体(d isorgan ized despo tis m),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工厂对工人实行公开强制性的劳动控制、经济处罚和严格的管理。而去组织化!不再是过去的庇护关系和派系结构,而是以性别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工厂内部的权力结构是经理层与工人之间的普遍对立(类似的观点可参见Zhao&N ic ho ls,1996)。与之相应,工人们的行动策略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日益专制的工厂管理体制,他们更多地采取出工不出力、偷懒、自发停工、准静坐示威、旷工、热衷于兼职搞第二职业等方式来表示抗争,这被称为集体懈怠! (co llecti v e i n action,此译法来自游正林,由此展开的争论参见lee, 1998;刘爱玉,2003;游正林,2005)。

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工厂政体概念,基本上已经否定了庇护主义和派系结构将在单位!经历市场改革后仍将延续的观点。不过,正如Lee注意到的那样,她所揭示的主要是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情况,这些企业处于相对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必须注意到的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后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分化,在那些利润高、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国企中可能存在不同于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的情形,它们很有可能保留了新传统主义!下的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Lee,1999:70)。刘平等(同上)对限制介入性大型国企的研究发展了这样的认识。

面对限制介入型大型国有企业,刘平等(2008)虽然使用新单位!的概念来概况,但毕竟传统单位!已经转变成了新单位!,其内部结构已经由原先那种新传统主义!特征(庇护关系,派系结构)向层化关系!模式转变:业绩导向使得原来的以政治忠诚为基础的庇护关系转变为以效率差别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多级层化结构,厂长负责制!使得任命者和被任命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瓦解了派系结构!存在的基础。

(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中小型国企和限制介入性大型国企在研究者笔下呈现出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和层化结构!两种差别极大的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类型,这种差异究竟是因研究者关注角度的不同,进而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由国有企业自身之间的区别与分化导致的?如果说是由国企之间的分化所致,那么其背后的机制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何在?是由于体制的内外有别,还是市场力量的型塑?或者,是由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市场地位不同,还是因为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引起的?虽说几位研究者在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均未对此作出充分的回答。

其次,人们应该注意到,在庇护主义、派系结构共同揭示的权力结构中,存在着领导与积极分子、群众之间的互动。而在去组织化的专制主义!和层化结构!的概念下,管理层和工人群体基本上相互隔绝,他们之间的互动被忽略!。事实上,在任何组织中,管理层和一般职工之间的互动不可避免,甚至相当重要。比如,陈佩华夫妇对一家国有酒厂的研究显示,在涉及利益分配,如住房(该厂在2004年仍有福利分房)问题上,工人基于生存伦理和道义经济!原则,也可能迫使管理层在制定分配规则时考虑到工人的利益(U nger&Chan,2004)。显然,管理层与工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应该成为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探讨中的一个重要面向,通过它更能够真实地看到单位(组织)中的权力结构。早期研究者对庇护主义的单向度权力结构的批评,今天对于理解单位组织及其变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再者,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魏昂德和李猛等的研究中,他们都明确地指出,自己所揭示的权力结构和行为方式适用于所有单位!,也就是说,除了国有企业,也适用于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而在Lee和刘平等的研究中,他们都没有显示出将结论推广到国企以外的单位的意图。这种变化意味着,在市场化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制度环境与国有企业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位组织???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已经明显分化(参见冯仕政,2006)。如此,也就产生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说单位组织还存在的话,就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而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别或相似之处,其原因又何在?这些对于认识单位及单位体制的变迁,进而认识基层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变迁,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与李猛等(1996)曾提出的要注意研究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张相一致。然而,这在目前的单位研究中还几近空白,自然也就该成为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社会 2009 4

四、单位!与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自社会学产生以来,社会分层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有大批的社会学家持续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如马克思、M.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吉登斯、布迪厄等都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参见李春玲、吕鹏,2008)。在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传统中,1980年代以来, Baron和B ielby(1980)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倡导把公司组织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到社会地位获得的研究中来,他们和其他人共同开辟出一个连接组织结构和社会分层两大领域的新领域(Baron&B ielby, 1984;H edstro m,1991;Spiler m an&Lunde,1991;D i P rete,1993)。这些学者的基本共识在于,组织是宏观制度和个人之间关键的中介层次,是资源分配和个人获得最主要的场所之一。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对于中国单位!的研究也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组织领域,被纳入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视野,关注它对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1因此,本文把单位与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独立主题专门论之。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比较清晰的以改革为界的时间线索贯穿其中,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在改革前后以及改革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特征。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即以时间线索作为依据加以论述。

(一)改革以前的单位与社会分层

对于改革以前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认为单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种特殊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个人所在单位的性质、级别、地位也基本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研究者从资源分配、地位获得和代际传承、产权归属三个不同的角度共同确证了这一点。

李路路、王奋宇(1992:83 131)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揭示了单位与社

1在有关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中,涉及单位并将其作为变量的研究数量巨大,本文不可能一一涉及。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梳理已有的单位研究成果,探寻将其深化的路径,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那些将单位作为关注焦点所开展的研究。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会分层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有效地控制资源、动员资源以服务于国家的目的,建立起单位体制作为分配和利用资源的组织化体制。国家根据单位!在资源分配体制中的地位高低,将资源有差别地分配到了各种各样的单位当中,然后再由单位分配给其成员。因而,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单位的差异。

林南和边燕杰(2002)从地位获得与代际传承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同样的机制。他们指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享有和使用资源的不是个人,而是通常所说的工作单位。在这个体系内,不但财、物等一般经济资源被单位占有、使用,连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也被单位支配。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只说明了工作性质不同,职业也不再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由此,单位之间的分化经常性地表现为单位成员地位的不同。他们利用天津1985年户卷调查资料,测量了中国城市社会中单位组织在代际流动中的影响,揭示了父代单位地位对子代单位地位的显著影响十分显著。

应该说,上述这些研究已经基本上足以表明单位!是一种社会分层机制。不过,在魏昂德认为,其中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他们都把单位按类型、按级别的层化当作既定事实,并用它来解释其他问题,却没有意识到单位层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魏昂德从产权归属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在魏昂德(2002)看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单位、特别是企业的层化现象,并不像资本主义经济那样以盈利与否来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单位并没有被赋予明确的产权,由此,它们的地位并不是由生产的利润决定,而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政府组织的行政层次决定的,这种行政层次被称为预算级别!。魏昂德通过分析1986年天津户卷调查资料对此加以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职工的住房、工资、集体福利确实是按单位的预算级别!排列的,单位层化理论得到证实。

由于上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改革前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加以揭示,所以它们并没有试图对单位与社会分层关系的未来走向作出探讨,也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加以推演的理论尝试。由此,对于改革后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的变化,只有放入到具体情境中加以理解。

社会 2009 4

(二)改革以后的单位与社会分层

对于改革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围绕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展开的争论被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间。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此做了很好的梳理(边燕杰, 2002;陈那波,2006;边燕杰等,2008)。就本文关注的主题而言,我们提及的这场争论主要在于,必须承认,这一争论对于把单位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推向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正是围绕着这一争论不断展开的讨论,使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对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具体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参见Zhou,2000a;2000b),而单位!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这里首先要提及的吴晓刚的研究即是这种具体制度分析!的一个尝试(Wu,2002:1094;边燕杰等,2008:6),他及其他的一些研究共同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并没有消失,它在人们的收入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吴晓刚(W u,2002)之所以选择从单位组织入手来关注中国城市中的收入分配,是因为在他看来,单位是传统再分配体制下的一项重要制度,且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后仍然延续,造成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劳动流动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化改革对个人收入分配发生影响的中介机制仍然主要是工作单位。例如,他的分析表明,教育的回报率并没有随着所在单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扩大,这是因为那些即使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有企业,也保留着很多再分配体制的特征,教育的回报率并不因此而提升。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资料的结论,又被他与谢宇近期基于90年代后期资料所完成的另一项研究所证实(X ie&W u,2008)。同样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王天夫、王丰(2005)得出了与吴晓刚相似的结论???改革之后,在单位外部收入差距加剧的同时,单位内部却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平等。这些研究共同表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并未随改革的进行而消失,却以一种单位内外有别的方式延续了下来(参见余红、刘欣,2004)。

这里应该注意到,前文所述的单位体制研究已经清楚地揭示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单位!呈现出了责任化和内向化的情况,这里关于单位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无疑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当今,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市场化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是怎样的呢?

(三)单位与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未来

由于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目前对于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在本世纪以来变化的研究还非常稀缺,不过已经有研究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揭示。

边燕杰、李路路等(2006)延续了林南和边燕杰(2002)的研究,从地位获得入手对本世纪以来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展开了初步探讨。他们将2003年CGSS数据与1985年天津户卷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1985年,单位对地位获得的影响是深刻的,单位地位比职业地位更凸显,父代职业对子代地位没有影响,而父代的单位地位却影响着子代的地位获得;而到了2003年,父代单位对子代地位获得影响大大下降了,代之而起的是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含义迅速上升,这表现为,每提高一个职业地位而得到的收入资源,体制外(非国有的工作组织)比体制内(国有单位)高出一倍多。他们的结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弱化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无疑,边燕杰等人的研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单位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变化。然而,与先前这一主题下的诸多细致研究相比,这一研究在目前尚显粗糙,也无法较为系统地回答单位的社会分层效应的弱化程度以及具体机制,从这个意义来说,沿着先前的思路,从资源分配、地位获得与代际传承以及产权归属等角度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将是有益的。

不过,在沿着先前的思路进行探讨的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它们的基本关注点主要是单位!(组织)属性的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不平等,因而侧重于从单位!(组织)的规模、性质、行业、等级或地位等宏观因素入手来探讨它的社会分层效应。就社会分层的组织视角而言,这样的探讨在强调组织属性这些宏观因素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组织将员工配置到一定工作职位上的组织程序。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组织挑选员工、安排员工的具体程序与方法都会对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报酬、机会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地位等,并因此产生社会分层效应(参见Baron,1984)。从这一点出发,对于单位!(组织)的社会分层效应的探讨,也很有必要从单位!(组织)的内在分配机制入手加以探讨。或许是由于大规模问卷调查难以搜集到这些资料的缘故,目前对于单位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几乎完全

社会 2009 4

没有这方面的直接探讨,多是用例如单位性质这样的特征来近似地代表某种特定的内在机制,或是用个人特征近似地代表组织机制。由此,寻找恰当的研究方法来弥补这一缺憾,也成为进一步的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

更进一步,如果跳出单位与社会分层!这一主题,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上述单位体制及其变迁!、单位内部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两个领域的研究加以对照,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分析。首先,就单位!变迁而言,不同的研究在结论上存在很大差异。如前所述,Lee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小企业所做的研究,从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的角度上,基本上否定了单位组织的存在。但吴晓刚、王天夫等的研究,则强调了单位组织对于收入分配和教育收益的重要影响。边燕杰等的研究则认为,单位组织的社会分层效应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而弱化,而刘平和王汉生等的最新研究则使用了新单位制!这样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与边燕杰等的结论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我们知道,上述很多不同的结论,都源于单位!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时间、地点和范围、特征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上述看起来繁杂和混乱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当年魏昂德的著作刚刚出版时,相当一部分批评就是针对新传统主义!的适用性所作,而今天的单位!研究所面对的现实与20多年前相比,无疑更加复杂,但也因此更具挑战性。

读者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的一个用词问题!,即作者有时使用单位!,有时使用单位(组织)!,这一用词上的差异是作者在面对现实和分析其他研究成果时特别作出的考虑。单位!、新单位(后单位)!和组织!是本文使用的三个概念,但是在本文所涉及的很多文献作者那里,特别是那些不是专门以单位组织为对象的研究者那里,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分,他们所使用的单位!概念,或是典型单位,或是新单位,或实际上已经是非单位!了。因此,单位(组织)!实际上指称的是这种包含多种对象的现实。但是,这也说明,无论对于单位研究还是分层研究来说,概念的不清晰都是一个值得注意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把在上述分析中所发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加以总结,并就此提出研究方法选用方面的主张。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第二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一) 第二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1 金融体系的定义 ?2 资金流动 ?3 金融制度的功能 ?4 金融创新 ?5 金融市场 ?6 金融市场中的比率 第一部分 金融体系介绍 金融系统(金融体系) ?被用于订立金融合约和交换资产及风险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中介)的集合 ?金融机构担当投资者的代理人和帮助资本(金)的流动等 ?金融市场是所有金融交易的核心 ?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实施其金融决策离不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第一节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和分类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之所以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场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与市场的一般含义相吻合; ?之所以同时又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机制,是因为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进行,也可以不在固定场所进行,如果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融资机制。 ?按有无固定场所进行分,金融产品市场可分为两类: ?交易所交易市场(Exchange traded) ?场外市场(Over-the-counter ,OTC) 交易所交易市场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上海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 ?大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 ?郑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 ?……

?交易所的主要职责: ?定义交易合约 ?组织交易 ?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得到保护 ?交易规则:由组织化的证券交易所制定,对交易程序进行标准化。 ?传统上,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相见并通过特定手语达成交易,而现在交易更多的是采用电子交易系统。 场外市场 ?由电话和计算机将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交易员以及基金经理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扮演做市商的角色。 ?场外交易的最大优点是合约内容不受交易所限制。 ?场外市场用于交易的电话通常都是被录音的。 ?场外市场与交易所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信用风险的大小。 ?场外市场交易额远远大于交易所交易市场。 ?最简单的交易,例如: ?买入100股IMB股票 ?卖出100万英镑 ?买入1000盎司黄金 ?卖出价值100万美元的通用汽车公司债券 ?第一个交易往往发生在交易所内,而其它三个交易更可能是场外交易,但四种均属现货交易。(二)分类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主体: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2.金融市场客体:金融市场的交易载体——货币资金。 3.金融市场交易工具: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指的是金融工具,也称信用工具,它是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4.金融市场价格: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对象的价格就是用货币资金表示的价格。 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按到期期限划分 ?货币市场,期限短于一年,强调流动性 ?短期债务市场:比如美国的短期国库券,企业的商业票据等。 ?资本市场,期限长于一年,强调收益性 ?包括长期债务市场和权益性证券市场。 金融资产 三种基本的金融资产类型:债务、股权和衍生工具 ?债券(固定收益证券,Fixed Income Securities):承诺未来支付固定数量现金的借款合约。 ?公司债券、政府债券、住宅性和商业性按揭贷款、消费贷款。 股票(普通股):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 ?每份股票代表对企业所有权的等同份额; ?通常还代表对公司治理事务的投票权; ?股票代表对一家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 ?普通股同时具备有限责任的特征,即如果资不抵债,债权人无法向股票所有者索取更多 资金来弥补缺口,债权人的索取权被限定在该企业资产的范围之内。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 建筑行业是国家支柱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筑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发展。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与此同时,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逐渐缩小,整个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过去建筑施工企业单纯依靠设备、劳力就能获取利润,,而当前形势对企业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了施工企业领导共同关注的问题。 过去建筑市场混乱,行业内价格恶性竞争,潜规则层出不穷。施工企业为了获取项目只能依靠低价中标、幕后交易等灰色手段。企业市场经营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1、市场开发具有盲目性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市场开发具有盲目性。没有根据自身企业基本情况确定主营业务与业务开发区域,开发策略。往往是看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将自身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陷入竞争红海。 2、市场开发缺少组织支撑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开发市场往往是领导个人单打独斗,依靠私人关系和人格魅力获取市场信息。项目信息来源渠道贫乏,使得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市场部门、高素质专业的经营队伍。 3、市场开发缺乏制度流程 企业内部没有进行业务总结,制定科学的制度流程。市场开发经常是一个项目一个样,一个人一个样。项目投标匆忙上阵,投标效果不尽理想。缺少市场开发相关的奖惩机制,员工热情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4、市场开发忽视客户关系管理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项目前期开发比较重视,一旦项目中标后,忽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无法及时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造成项目工期延误,甚至无法及时回收工程款项。 5、缺乏市场宣传、品牌推广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施工队伍建设,工程技术培育,总是认为专业技术强了,项目单子自然就 多了。殊不知,酒香也也怕巷子深,缺乏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仅靠老客户口碑称颂,公司影响度远远不 能达到市场开发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可以从市场开发策略、市场开发组织、市场开发制度流程、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 理、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几个维度,对建筑施工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中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控制,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 2、市场开发策略与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 制定市场开发经营开发策略,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企业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进行调整和重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经营开发策略也要随着企业需求发生改变:企业追求占领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开发大项目。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开发精品项目。企业为了进入新的区域或业务领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发联营项目。制定市场开发策略首先要对公司自身实力进行整体把握。公司人员配置、技术力量、项目管理、材料设备情况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场开发策略的制定还要建立在对竞争对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在日常工作中搜集竞争对手资料,认真分析他们的经营开发策略、背景关系、市场行为。了解他们的销售团队的人员构成,历史成绩,为将来同台竞技做好准备。此外,制定市场开发策略对建筑市场进行分析判断。施工企业要对区域市场规模、企业集中度、拥有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数量。工业建筑、住宅、公共建筑等分支市场业务量,进入退出壁垒、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出现的工程项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会影响企业市场开发决策。

金融市场与机构课后习题答案.doc

Chapter 1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Questions 1.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urplus units and deficit units. Provide an example of each. ANSWER: Surplus units provide funds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while deficit units obtain funds from the financial markets. Surplus units include households with savings, while deficit units include firms or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borrow funds. 2. Distinguish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ANSWER: Primary markets are used for the issuance of new securities while secondary markets are used for the trading of existing securities. 3. Distinguish between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ANSWER: Money markets facilitate the trading of short-term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while capital markets facilitate the trading of long-term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4. Distinguish between perfect and imperfect security markets. ANSWER: With perfect financial markets, all information about any securities for sale would be freely available to investors, information about surplus and deficit units would be freely available, and all securities could be unbundled into any size desired. In reality, markets are imperfect, so that surplus and deficit units do not have fre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ecurities can not be unbundled as desired. 5. Explain why the existence of imperfect markets creates a need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SW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re needed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funds between surplus and deficit units. They have the information to provide this service and can even repackage deposits to provide the amount of funds borrowers desire. 6. Explain the meaning of efficient markets. Why might we expect markets to be efficient most of the time? ANSWER: If markets are efficient then prices of securities available in these markets properly reflect all information. We should expect markets to be efficient because if they weren't, investors would capitalize o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what prices are and what they should be. This action would force market prices to represent the appropriate prices as perceived by the market. 7.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securities firms have been guilty of using inside information when purchasing securities, thereby achieving returns well above the norm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risk). Does this suggest that the security markets are not efficient? Explain. ANSWER: Efficiency is often defined with regard to public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In this case, markets can be efficient, but investors with inside information could possibly outperform the market on a consistent basis. A stronger version of efficiency would hypothesize that even access to inside information will not consistently outperform the market. 1

市场开发计划书范文[1]

市场开发计划书范文 关键字: 网站类市场开发计划书范文,市场定位及特点(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特定受众等. 目录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摘要(整个计划的概括) 主要做一个电子电器行业市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等、以销售、售后、服务一体服务、主要供应筠连县及周边地区、共计130个批发网点、25个乡镇连锁店、 (文字在2-3页以内) 一. 项目简单描述(目的、意义、内容、运作方式) 所有乡镇及客户统一批发、购买产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 行程专业的电器市场、以批发零售、连锁供应、等、在电子电器市场占优势、项目管理、售后服务、 二. 市场目标概述、 筠连县及周边地区、高县、珙县、云南省盐井县、等等。零售、连锁销售、批发销售、共计165个家电销售网点、项目目标、各品牌、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共计11个项目、42个厂家 三. 项目优势及特点简介. 优势、各个项目都和厂家直接出货、减少中间环节、不会存在价格差异、等等、 特点、集中进出货、便于各个环节管理、给客户选择大、 四. 利润来源简析

利润、批发按5%计算、零售按15%结算、连锁供价按3% 方案批发商每年每个项目30万*5%*130(批发网点) 零售 60万*15% 连锁 10万*3%*25(连锁店) 五. 投资和预算 每个项目分、大中小 大项目投资90万中项目30万、小项目15万 每个大中项目平均纯利润按6.5%除开销计算小项目小家电(15%计算) 六. 融资方案(资金筹措及投资方式) 1大中小项目共计16个每个项目需投资30万、共计480万 资金筹措以每个项目负责人承担 七. 财务分析(预算及投资报酬) 项目预算 1大项目投资50万、按月、50万*6.5%(除开销)获利3.25万元 2 中项目投资20万.按月、20万*6.5%(除开销)获利1.3万元 3小项目投资10万.按月、10万*6.5%(除开销)获利0.65万第二部分综述 此市场16个项目占地门面16间、面积30平方、每平方25一平方每个项目每月开销(水+电+员工工资+其他费用)(租房费用) 300+1500+500+750 共计3050元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 项目的提出原因

最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期末试卷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一、填空题 1.A债券价格为2000美元,永久性的年偿付100美元,则到期收益率为() 2.面值为1000美元的3年期零息债到期收益率为8%,则其当前价格为() 3.如果美国与英国的利率分别为2%和3%,那么英镑相当于美元的预期升值率为() 4.如果当前1年期利率水平为7%,2年期利率水平为8%,则预期一年后的1年期利率水平为() 5.假设当期利率水平为7%,如果利率升至9%。某久期为3年的债券其价值为() 6.假定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以10.95%的固定比率增长,刚分配的股利为每股1美元,假定必要回报率为13%,则其股票的理论价格为()美元。 7.某德国产汽车售价为70000美元,如果汇率为1美元兑换1.1欧元,则该汽车的美元价格应当为()美元。 二、单项选择 1. 如果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则一下()是市场细分理论的结论。 A.短期利润将会上升 B.短期利率将会下降 C.短期利率不会变化 D.无法确定 2.随机游走行为认为股价变动是()的,因此()有效市场假说。 A.可预测,支持 B.可预测,不支持 C.不可预测,支持 D.不可预测,不支持 3.垃圾债券是指() A.处理垃圾业务的公司所发的债券 B.熊猫债券 C.低信用等级债券 D.扬基债券 4.穆迪公司评级为Baa等级的公司债券风险收益一般会()评级为C等级的公司债券。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5.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必须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目的是为了规避() A.逆向选择 B.道德风险 C.交易成本 D.政府管制 6.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包括() A.鼓励私人企业生产并销售信息 B.政府管制以增加信息披露 C.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 D.企业更多依赖债券融资而非银行融资 7. 30年期住房抵押贷款的等额本金分期还款方式第一年还款额主要是偿还()部分,第30年主要是偿还()部分。 A.本金;利息 B.本金;本金 C.利息;本金 D.利息;利息 8.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未来20年中国的生产率水平相对于美国持续上升,则人民币将会() A.升值 B.贬值 C.不变 D.不确定 9.保险公司在确定保费时,一般需要借助于() A.大数定律 B.货币中性 C.保险利益 D.以上都不对 10.下列有关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纯预期理论假设长短期债券之间不能完全替代 B.市场细分理论不能解释长短期利率之间变动的相关性 C.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未来短期利率水平将会上升 D.以上结论都不对 11.冲销式干预中需对外汇干预导致的()变动 A.货币供应量 B.汇率 C.外汇储备 D.以上都不对

建筑公司发展计划

建筑公司发展计划 一、公司主要经营理念 公司以"顾客所想的,是我们所做的"为基本经营理念,以"质量为本、争创一流、服务社会"为企业经营方针,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安全文明的施工,建设一流的工程、创建一流的企业,在为服务客户的同时壮大自己, 实现全体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全体员工的价值最优化。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 (一)市场开拓战略 1、"立足华东、西进北上"华东地区作为我国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其基本建设规模总量历年来居全国之首,市场总量和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将继续加大华东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公司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扩大该地区市场占有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北京申奥的成功,为西北、华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公司将以北京、西安、重庆为华北、西北、西南市场的桥头堡,率先进入这三大城市的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市场,并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为公司更好的实施西进北上战略奠定基础。 2、"以点带面、向下延伸"中心城市业务是公司主业的重心,能够在信息、技术、市场、施工等方面均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在城镇设施由中心城市延伸至中

小城市时取得经验优势和市场信誉优势。因此,公司确立了"从大城市到中小"的发展思路,以大城市为点,以中小城市为面,稳固中心城市业务,并利用在中心城市积聚的施工经验和信誉, 积极拓展中小城市市场。中小城市市场的开拓既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 也可以为公司带来较大业务,保持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 (二)产业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公司在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保持的行业先进水平,在主要市场拥有较大的业务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几年内,公司将根据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采取包括积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装备水平等举措,提升公司竞争实力,进一步稳固和扩大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建设主业,并适时发展房屋建筑、建筑装饰装修、轨道交通等工程,并且以路桥-泽国一级公司项目为契机,以BOT、BOOT、BLT等多种方式更加深入的进入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领域,将公司建成以工程施工为主,其他建筑产业及其投资相得益彰的大型建设企业。 (三)产品开发战略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选择产品市场, 在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主要施工技术并不断提高、完善和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居先进水平,建立了公司独特的产品优势。 未来产品开发中,公司仍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集中力量开发市政工程产品、交通工程产品,力争再建成一批具有大规模、高难度、高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的代表性、标志性的市政、交通工程产品, 并形成独特的产品优势,提高公司的产品

fabozzi_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基础课后答案.doc

CHAPTER 4 THE U.S.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CREATION OF MONEY CENTRAL BANKS AND THEIR PURPOSE The primary role of a central bank i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urrency and money supply for a country or a group of countries. The role of central banks can be categorized as: (1) risk assessment, (2) risk reduction, (3) oversight of payment systems, (4) crisis management. One of the major ways a central bank accomplishes its goals is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For this reason, central banks are sometimes called monetary authority. In implementing monetary policy, central banks, acting as a reserve bank, require private banks to maintain and deposit the required reserves with the central bank. In times of financial crisis, central banks perform the role of lender of last resort for the banking system.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may have central banks. Additionall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is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re is widespread agreement that central banks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government so that decisions of the central bank will not be influenced for short-term political purposes such as pursuing a monetary policy to expand the economy but at the expense of inflation. In implementing monetary and economic policies, the United States is a member of an informal network of nations. This group started in 1976 as the Group of 6, or G6: US, France, Germany, UK, Italy, and Japan. Thereafter, Canada joined to for the G7. In 1998, Russia joined to form the G8.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onsists of 12 banking districts covering the entire country. Created in 1913, the Federal Reserve is the government agency responsi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 monetary and banking systems. It is independent of the politica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The Fed is managed by a seven-member Board of Governors, who are appointed by the President and approved by Congress. The Fed's tools for monetary management have been made more difficult by financial innovations. The public's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has funneled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into what are essentially interest-bearing checking accounts. Securitization permits commercial banks to change what once were illiquid consumer loans of several varieties into securities. Selling these securities gives the banks a source of funding that is outside the Fed's influence.

开拓建筑市场的有效措施

开拓建筑市场的有效措施

开拓建筑市场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企业通过优良的质量、诚信的经营赢得用户的信任,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持久稳定地占据着市场的份额。 面对剧烈竞争如何稳定有效的占领市场,这是我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建筑行业是外向型行业,而建筑商品又具有相对固定性,使用周期性长、价值高的特点,建筑工程项目是相对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学会和掌握竞争的策略的方法。企业发展必须依赖市场开拓才能增大经营空间,获得发展机遇。我们将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开拓市场,有效的占领市场份额: 1、政策推动。公司领导通过拿出一定的政策,制定市场开拓奖励办法,给予市场开拓有功人员提拔重用或物质奖励。以此激励员工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为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献计献策。 2、关系融通。市场开拓需要人脉,公司加强了与外部市场的联系(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等),每年至少进行一到二次互访,组织社会各有关人士征求意见,加深感情,了解信息。对内每年年底定期采用各种方式召开项目经理及员工联谊会,沟通感情,疏通人脉,加强联系,以情感开拓市场,借助企业的实力和招牌实行渗透性占领市场策略来开拓

新市场。 3、诚信驱动。诚信是企业市场开拓的丰碑。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做好广告宣传工作,用自身信誉影响人,用诚实信用感召人,树立企业品牌意识,狠抓安全、质量,严格执行合同,加强信用建设,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体现企业的诚信,赢得业主和社会的信任,使企业牢固地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信息沟通。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可以说信息就是一种重要生产力,是推动市场开拓的催化剂,信息迟滞,最终导致企业效率利润降低。 我公司将采取一切手段收集信息,一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我们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报纸、规划局、设计院、勘察院及政府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再通过地市辐县市,从而能在较早的时间内获得工程信息;二是加强了员工的市场教育,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大力调动员工市场开发积极性,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经营氛围和快建敏捷反馈机制来收集信息,得到信息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对信息的来源加以分析、分类,对于有价值的工程信息派专人进行跟踪,有效的把握机遇,抢占市场。

第一章 为何学习金融市场与机构(英文习题及答案)

Chapter 1 Why Study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1.1 Single Choice 1)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A)involve the movement of huge quantities of money. B)affect the profits of businesses. C)affect the typ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n economy. D)do all of the above. E)do only A and B of the above. 2)Financial market activities affect A) personal wealth. B) spending decisions by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 firms. C) the economy's location in the business cycle. D) all of the above. 3) Markets in which funds are transferred from those who have excess funds available to those who have a shortage of available funds are called A) commodity markets. B) funds markets. C) derivative exchange markets. D) financial markets. 4) The price paid for the rental of borrowed fund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rental of $100 per year)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A) inflation rate. B) exchange rate. C) interest rate. D) aggregate price level. 5) The bond marke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A) they are easily the most widely followed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 they are the markets where interest rates are determined. C) they are the markets where foreign exchange rates are determined. D) all of the above. 6) Interest rates are important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nce an interest rate increase _________ the cost of acquiring funds and _________ the income from assets. A) decreases; decreases B) increases; increases C) decreases; increases D) increases; decreases 7) Typically,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s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练习题及答案一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练习题及答案一 1、()是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主体。 a.政府 b.家庭 c.机构投资者 d.企业 正确答案是:企业 2、在经济系统中引导资金流向、使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移的市场是()。 a.资本市场 b.要素市场 c.产品市场 d.金融市场 正确答案是:金融市场 3、()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的短期金融市场。 a.债券市场 b.货币市场 c.股票市场 d.资本市场 正确答案是:货币市场 4、()又称柜台市场,是指未上市的证券或不足一个成交批量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店头市场以“柜台”和店内交易为特征。 a.议价市场 b.店头市场 c.公开市场 d.第四市场 正确答案是:店头市场 5、金融工具的重要特性为期限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关于金融工具四个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正是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相互间的不同组合导致了金融工具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之能够满足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和对“四性”的不同偏好。 c.一般来说,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成反向相关,安全性、流动性越高的金融工具其收益性越低。 d.一般来说,期限性与收益性正向相关,即期限越长,收益越高。 正确答案是:一般来说,期限性与收益性负向相关,即期限越长,收益越低。 6、家庭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活动领域是()。 a.黄金市场 b.资本市场 c.货币市场 d.外汇市场 正确答案是:资本市场 7、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经纪人有() a.货币经纪人 b.证券承销人 c.证券经纪人 d.黄金经纪人 e.外汇经纪人 正确答案是:货币经纪人,证券经纪人,黄金经纪人,外汇经纪人 8、证券公司具有以下职能() a.管理金融工具交易价格 b.充当证券市场重要的投资人 c.充当证券市场中介人 d.充当证券市场资金供给者 e.提高证券市场运行效率 正确答案是:充当证券市场中介人,充当证券市场重要的投资人,提高证券市场运行效率 9、金融工具交易或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是金融市场的深刻内涵和自然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是价格机制,金融工具的价格成为金融市场的要素。() 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在世界大部分经济体系中,政府执行着分配资源、生产商品与劳务这一复杂的任务。()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较详细)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一、名词解释 1.金融创新p35 金融创新是一个包括金融业多方面的创新的总概括。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方面的创新,如在国外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市场共同基金和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金融期货市场;还包括在金融工具、服务、融资方式、管理技术以及支付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2.总分行制p33 总分行制就是说,在首都或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各地区设立级别不同的分支机构。比如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在北京设立总行,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省设立一级分行,在各地市设立二级分行,在各县设立支行。 3.货币市场(课件) 在广义上,货币市场可以定义为任何能够迅速转换成狭义货币(M0或M1)的短期(一年以内)金融工具的市场。这些金融工具通常包括政府短期债券、中央银行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以及外汇掉期或远期等。(货币市场是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金融工具(通常是债务证券)发行和交易流通的市场,实质为短期资金市场。) 4.远期交易p171 不同国家间的银行存款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预先约定的价格进行兑换称为远期交易。远期交易的重要作用是可以防范汇率风险。(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是预约购买与预约出卖的外汇业务,亦即买卖双方先行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和将来交割的时间,到规定的交割日期,再按照合同规定,卖方交汇,买方付款的外汇业务。) 5.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

如何做好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工作

如何做好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与经营工作 一、关于建筑经营 对建筑企业而言,经营管理是企业增效益、上水平的关键。加强建筑经营管理,说到底,就是加强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则是企业经营的着眼点;其落脚点就是研究如何更大的增加企业效益,为企业赚钱,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能力。 建筑经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人工费的控制。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都是靠人的劳动去实现的。所以,人是生产要素中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的重点。在项目施工管理中,项目经理按施工计划组织均衡的施工,减少赶工或窝工浪费,并不断进行劳动力平衡、调整。解决施工中工人数量、工种、技术相互配合等问题,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同时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工作技能及劳动生产率,实现工程一次成功,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因返工造成人工、材料浪费,机械台班及工期延长等计划外支出而加大现场施工的成本。此外,还可采取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实行人工费包干等措施控制人工费。 二是材料费的控制。工程材料的费用通常占工程造价的三分之二。主要通过量、价两方面控制:

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项目经理可以以施工预算为依据,正确核算材料消耗,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余料回收;推广采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零星材料实行包干控制,超用自负,节约归己;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造成的损耗等。对材料价格的控制。材料采购要在目前建筑工程材料品种规格繁多、优劣混杂、价格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做到及时,准确大量地掌握材料市场信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争取最低买价。对于造价大的分项工程,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往往能获得质量好和价格合理的材料。合理组织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工程进度及需要,由技术人员编制材料使用计划按需购进,减少资金占用。 三是机械费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加强机械租用计划管理,杜绝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此外,要定期对现场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 四是附件加工和分包工程费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门窗、木制成品.砼件、金属构件和成型钢筋的加工,以及打桩、土方,吊装、安装、装饰和其他专项工程的分包,都要通过经济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这些经济合同的时候,特别要坚持“以施工图预算控制合同金额”的原则.绝不允许合同金额超过施工图预算。根据部分工程的历史资料综合测算,上述各种合同金额的总和约占全

(完整版)建筑公司如何开发市场

建筑公司如何开发市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充分调动市场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确保市场开发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市场开发工作应以建筑招投标市场为导向,以详尽完整的内业资料为基础,以培育高素质的市场开发队伍为目标,以建立完善的市场开发工作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工作的快速化、标准化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市场开发工作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工程信息管理 第三条充分利用信息、人际网络,积极建立与各级政府部门、各地建委、铁路局、设计院、大型企业集团的关系,广泛收集有跟踪价值的工程信息。各级市场开发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工程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上报工作。 第四条一、二级市场开发单位每年3月20日前,将本单位经过筛选、评审后的工程信息和每月20日更新补充的工程信息,通过集团公司“投标管理系统”上报集团公司市场开发部登记,并由集团公司市场开发部每月30日前在“投标管理系统”上发布一次。 第五条各单位要对收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对信息的真实性加以核实,具体看项目是否列入建设计划、是否批准立项、资金是否落实、业主组织机构及办公地点是否翔实。核实无误后,落实专人负责承揽工作的全过程跟踪;对有中介人的项目信息,要为其出谋划策,协助跟踪,但应杜绝前期大额费用的发生。 第六条信息跟踪人员要及时与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工程特点、标段划分、业主的招标动态和日程安排,全面搜集有关标书编制及报标决策的信息资料并及时反馈。 第三章资格审查 第七条根据信息跟踪人员提供的工程概况、参与投标的对手情况选择标段,按业主的日程安排,指定专人按时购买及递交资格预审文件,提前办完相关的一切手续。 第八条要熟读资审文件内容,领会文件精神,充分理解业主的意图,按文件要求精心编制。在满足人员、设备、业绩等方面强制要求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富余量,并在人员选定上要尽量符合单位实际。所有编制的资料要前后一致,工程合同与业绩证明、审计报告与财务状况表、机械设备表与设备发票、人员经历表与相关证件要相互对应,并具有真实性。提供的业绩资料要结合工程特点,具有代表性。 第四章投标书的编制 第九条在项目投标前期,根据资格预审通过的标段数量、工程特点,挑选有相关经验的人员成立编标组织机构,由编标总体负责人安排投标进程,进行详细分工,分配具体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第十条指派专人持相关证明按时到业主指定的地点购买招标文件,并负责对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等资料的数量进行清查、核实,以免遗漏。参加标前会议人员和现场考察人员及时向编标人员反馈业主的日程安排。 第十一条购买招标文件后,按业主的安排准时参加标前会议,详细记录会议内容,并向编标人员及时反馈。 第十二条由编标总体负责人带领方案、预算人员,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施工环境、人文地理、施工材料进行详细考察,并及时向编标人员反馈。 第十三条施工现场考察结束后,编标人员要及时上报需要澄清的问题,并要有专人负责答疑、补遗资料的接收及回函确认,并及时复印,下发到编标组。编标人员要仔细领会补遗资料的精神,并完全彻底地贯穿到标书编写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