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2006-09-23 21:26:40)转载▼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历史性共振下的国家地缘与货币战略

由2003年所写旧帖整理而成

一、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相似性看中华民族可能面临的重大机遇

历史总有一种神秘的惊人相似性,例如上世纪中国几乎所有最关键的大事都和9有关。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上,有一个特别的相似性,就是大乱后经过一个短的统一朝代(都是只有两世)紧接就是一个很长的强盛朝代,而出现真正的高峰前都有所谓的“女祸”。如春秋战国后有秦(只有两世),后有汉、吕后,然后文景直至武帝大盛;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有隋(只有两世),后有唐、武则天,然后到玄宗大盛。而从1840年后一个大乱,民国统一,也是两世(孙和蒋),后共和国成立、江青,然后就是一个真正的强盛时期的出现,显然,中华民族正处在这个向上冲击中华民族继汉武帝、唐开元以来第三个高峰的历史大趋势中。

二、从马克思的五阶段学说看全球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

1、老马的五阶段论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完全分类

这个统一分类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现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的一个分类:1、社会中不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但全社会必须整体性地依附于自然界,就是原始社会;2、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存在以人身为前提的依附关系,就是做奴隶社会。3、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不再以人身为前提,而是换成身外之物,如:土地、官爵等等,就叫做封建社会;4、社会

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就叫做资本主义社会;5、把4中最后那个依附也给去掉,达成现实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完全和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2、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基于民族主义的策略性误读,是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过程。

老列大概有意无意地误解了“共产党宣言”里面“消灭私有制”的话,把公私有制之类的东西作为了区分的标准(这里就可以看出其黑格尔的特色);但老马是站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重现实关系中分析这个问题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公私标准只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推论,只有必要性而没有充分性。社会主义必然是公有制,但公有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如果把推论变成前提甚至是唯一的前提,将变成瘸脚的名言,最终掩盖真实。

列宁式的社会主义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跳过来的,最终都有转向斯大林式的倾向。只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中的资本换成权力或权力资本,就成了斯大林式的最好定义。由此就不难明白下面这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的话: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只是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由此更可以明白下面这一句更触目惊心的话: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列宁式社会主义革命,从本质上只是一个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过程。从苏东突变后权力或权力资本迅速变成资本的过程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同源性。

列宁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当时一种最好的民族主义的策略,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民族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按照通常的策略,必然将面对灭顶之灾,而列宁有意无意的策略挽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多数的落后民族,给了他们一个喘息追赶的机会。从本质上说, 列宁式社会主义是一个民族主义的过程,是一个落后民族为避免被先进入资本主义的民族吞食的反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运动。在这一点上,列宁是不朽的,是全世界弱小民族的导师。

3、对列宁式必然导致斯大林式的宿命的反抗,构成了毛泽东文革思路的最基本逻辑。

文革是毛泽东力图摆脱列宁式必将导致斯大林式这一历史宿命的伟大尝试,而其失败却有着一种残酷的历史必然性。清醒往往是痛苦的,毛泽东文革的反抗在清醒中注定着失

败的宿命。对抗斯大林化,其实也是在对抗一个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但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重现实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无疑有着反作用,但力图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对抗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现实趋势,其不可能性就构成了所有文革型活动失败的必然性,任何偶然因素在这种必然性面前都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无疑是悲剧的,但却是英雄的悲剧。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关键的变化就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原来的依存关系被打破了,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X。这个X有多少现实的可能性,就有多少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从17世纪到目前为止,所以的变化、斗争都只是不同类型资本主义发生、强大以及互相之间通过斗争取得最后统治地位的过程。所有现实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之争,从根本的意义上说都是在资本主义前提下进行的。二十世纪下半期冷战的实质意义就不难明白:就是英美式资本主义和斯大林式资本主义之间为争夺最终统治权的斗争。毛泽东看穿了这一切,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但这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民族主义的策略,和社会主义无关。

4、文革失败的必然性使得面对资本全球化成了无可逃避的现实。

老马意义上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在一国单独实现的,它只能是资本全球化后的一个全球性的事件。列宁的策略就是民族主义的策略,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策略同样也应该是一个民族主义的策略。

资本全球化是一个不容逃避、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资本主义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趋势面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去主导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的问题。

三、中国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共振产生了历史性的大机遇。

资本主义经济循环中其总体饱和度和人口关系存在类似电子轨道量子化般5倍递增的

结构。1000万和5000万人口在中古和近代是完成所谓强国的两个基本人口数量。在大不列颠王国以5000万数量级别完成其霸业后,美国和苏联在2亿5千万级别完成了它们的历史表演,而下一个级别就是12亿5千万级别,目前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盟是为资本全球化12亿5千万级别的竞争储备力量。

1929年,英德老的5千万级别主导循环结束,美苏2亿5千万级别主导循环开始;这个90年的循环在一半1974年形成了石油危机的中型调整,美苏这两个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同级别竞争以美国的胜利结束;但该循环的高点已经在2000年出现,下面面临的巨大调整将在2019年达到如1929年般惨烈的程度,从而宣布该级别的结束,12亿5千万级别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的开始。(为了文章不太长,这里的经济分析从略,只给出相应的结论)

1949年后,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是毛泽东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中国因此自动进入12亿5千万级别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的有力竞争者。中国民族复兴周期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综合产生了历史性的大机遇,如何把握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四、历史性大机遇下的中国地缘与货币战略。

目前以长江流域为中轴,华北、华南为两翼的战略是和所谓的韬光养晦、消气外交相配合的,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隐藏着极大的危险。从长期的角度,应以环渤海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秦川地区建构大的战略三角。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起点打通东南亚一线,以秦川地区为起点沿原丝绸之路打通中西亚一线,两者构成对印度的双线钳制。以环渤海湾地区为起点打通东北亚一线,抑制日本和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中国以这个大三角的为基础将逐步成为亚洲之王,其领土(或附庸性质的影响)应该从乌拉尔山往东直到大海与美洲对望,从北冰洋直到太平洋俯视澳洲,形成世界的中轴,让欧洲和美洲成为其两翼。

但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国家的货币战略。所有的现代战争,从根本意义上就是货币战争,这是由现代社会的高度资本化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一个高度资本化的社会来说,任何脱离资本的活动从根本上都是无意义的,战争也不例外。

从12亿5千万级别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的看,最有竞争力的货币将是美元、欧元、卢比和人民币。人民币在这场货币战争中最终胜出,就像用长跑中的贴跑技术,在目前阶段一定要坚持对美元采取一种不挂钩的挂钩政策,坚决长期地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币值稳定。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对亚洲区的影响,使之潜移默化地取代日元的地位,逐步成为实质亚洲货币。然后利用第一个阶段形成的对美元的极大落差,配合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选择时机释放,将美元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战役中一次性击毁。最后在一个长期反复、拉锯的过程中,利用新的12亿5千万级别世界经济大循环周期确立中国对美国的领先地位,成为12

亿5千万级别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真正领头羊,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附本ID老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解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美国的货币战略

有一些书呆子一说起汇率,就会背一大堆定义,但那没用。就象在股票市场说市赢率一样,都是一些无聊的把戏。汇率说白了就是大国间的游戏,和庄家坐庄没有什么区别。有人可能说,货币每天交易量那么大,怎么操纵?你以为坐庄都一定要靠钱去拉抬,那是最笨的方法,操纵最终只是操纵人心,只要有人就能操纵,在金融市场不明白这个,不亏钱就怪了。

美国是汇率操纵的高手,但汇率的操纵还是为了其总体利益服务的。美国经济目前面对的最大危机就是泡沫化,而美国目前0以下的储蓄率使得其经济的危险性达到空前的地步。从某种程度说,美国这只庄股已经玩得高处不胜寒了。和庄股一样,目前的关键是不能让资本大量逃离,否则就会连续崩盘跳水。由于2000年的下跌速度极快,大多数游资都不能有效离场,所以大规模的资本逃离还没有出现。而目前的大级别反弹正构成资本逃离的机会,一旦反弹到位,预期中的大规模资本逃离才会真正出现。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美国唯一可行的货币战略就是在该大反弹到位前把货币贬值到一个相应的地位,这样才使得美圆资本套现后不能以一个较高的汇率出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货币层面为美圆资本加了一个套,这样套现出来的美圆资本逃离的决心和力度将大幅度减少。这是美国阻止美国经济这个大庄股崩盘的唯一非战争的可行办法。

但是这个办法唯一的罩门就在,如果有一个容量极大的货币紧贴美圆,则美圆贬值的所有如意算盘将打不响,而人民币正好就是这种货币。人民币与美圆的挂钩使得美圆资产变现以后有了一个顺畅的逃跑渠道。人民币经济比美圆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泡沫化极低,储蓄率极高,这对于美国经济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只要人民币战略得到坚持,把池子挖好,则美圆的贬值战略将彻底破灭,一旦该战略破灭,美国经济将面临最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以前帖子里面预测2019年90年大周期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现实基础,正确的人民币战略将加快、加深这个进程。

经济师《经济理论与实务》货币率考试资料

经济师《经济理论与实务》货币率考试资料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一、概念题:你认为以下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1、实施财政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都可以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手 段,政府可以随意选择采用其中之一以求实现其自定的经济目标。答:该观点不完全正确。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来实现其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采取调整其收入与支出,以达到影响总体经济活动的措施。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采取控制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体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降低失业率、增加产出与减轻物价起伏波动的幅度。当总产出增加带动货币需求增加,货币市场出现超额需求,利率因而上升,导致投资需求下降,对原来总产出有抑制作用,即政府投资具有“排挤效应”;财政政策往往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发挥作用。所以其具有“时滞性”;由于财政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也需要较长时间来实现,所以该政策也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落后性。 实施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高速法定准备率、贴现率、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影响总体经济的效果。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下图所示,通过IS—LM曲线就不难分析出,必须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控制总体经济的目的。

LM LM‘ r e e‘ r e IS 0 y e y e, 总产生(y)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要同时达到 降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这两个目标是不可能的。 答:该观点基本正确。 我们可以通过菲利普曲线来分析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长期 通胀率(r) B

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周期理论在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不断更迭着,扮演着“一代王朝”的命运角色。“经济大气候”,即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仅l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间,两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每一种经济周期理论都是以前一种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对实际经济周期的解释出现了功能障碍后兴起。而2O世纪8O年代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和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实际的理论预警,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释了97金融危机和近年备受瞩目的次贷危机。 一、主要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理论的解释功能 (一)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无危机沦 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在工业革命初期,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虔诚地相信资本丰义足最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因此而得出结论是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即使可能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危机,但从长期看来绝对不会发生全面过剩的危机。萨伊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的市场制度可以解决自身的需求,政策主张宣扬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对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大力发展起着理论基础,使资产阶级彻底摆脱封建残势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政府的经济干预。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无危机论给市场经济以肯定的自发运行、自我调节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早期,无危机理论赋予其活力和生命力。但应该注意到萨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萨伊定律时,资本主义经济中还没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正统主流思想——无危机论,即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幻想在3O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中破灭了。此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现象并且在理论上提不出任何的政策见解。1936年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是从心理因素角度来论证它。心理因素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预期的资本边

经济周期

几个关于周期的话题讨论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1.1.定义 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 1.2.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3)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交替组成 (5)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1.3.阶段划分: 1.3.1两阶段法 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展阶段和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

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1.3.2四阶段法 经济周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 D-E为繁荣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Financi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编辑]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概述 金融体系显著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后的一系列研究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并建立了一般理论框架。金融经济周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法国中央银行专家组将金融经济周期作了如下定义,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度量的经济实质性、持续性波动。因此,金融经济周期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金融变量对真实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因素不会对真实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强调实物因素在经济周期生成和传导中的作用。然而,历次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证明,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运行的影响十分显著。1890年,巴林危机不但令阿根廷陷身囹圄,而且波及奥地利和土耳其;1914年,美国的金融恐慌导致经济衰退;1931年,中欧货币危机波及全世界,并引发大规模国际债务违约;发生在1980年前后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使拉美经济增长在随后十几年里持续萎靡;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再现了拉美债务危机的阴影;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消极效应至今犹忆。金融因素决定着现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国际游资、汇率和货币危机、外债清偿问题等无不对经济周期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金融管制放松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改变了经济周期的运行特征。现代金融周期表现出与真实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完全不同的特征事实,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而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周期理论已无法解释短期经济剧烈波动的现象。对于如何解释货币冲击或股市崩盘导致的短期经济剧烈波动,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委托一代理问题切人,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现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凸显其研究现代经济周期的主流理论地位。 [编辑]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脉络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8986336.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2.1.1外生论 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 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1。 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2。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1.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 2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有1荣俱荣、1损俱损之势。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其自第1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领袖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别国,这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8986336.html,尚存很大的疑问。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1个霸主能保证其地位永世不变。中国《易经》中就特别提醒注意“盛极而衰”的规律,提示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透过外表抓住事物变化的实质。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极有可能已步入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不到30%。由于美国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综合“调控”,近些年,美国经济增增减减,也许不会大起大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博弈激烈,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大国正确应对,美国潜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遇到大麻烦。日本3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在《展望2002年》1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多数日本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潮流的认识是,美国成了唯1的超级大国,发源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将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然而,深层次的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1国称霸的局面,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必须在相互认同各自价值的基础上生存,并向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共生’、‘共创’的方向发展。”(日本《世界周刊》,2002年新年合并号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1次演讲中所说:“面对欧洲和亚洲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结束。”(埃菲社悉尼2月23日电)美国知名金融学家索罗斯所说:“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硬着陆’。” 《1位有哲学头脑的商人》,刊英国《泰晤士报》,2000年12月8日笔者赞成上述这些观点。最近,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国内外经济学家越来越多。 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基于几方面判断: 1是美国金融垄断规模已经达到峰巅。自1976年以来,美国1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截至2000年,美国股市共筹资18万亿美元,发行长期国债6万多亿美元;目前世界储蓄总额为8万亿美元,每年大体有10%流入美国。2004年流入美国的外资就达1.1万亿美元。再加上2/3的美元在境外流通等,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在全球化时代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已没有更多的钱供美国利用。 2是美国金融垄断泡沫的破灭已经显现。美国目前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达60万亿美元之多。美国股市总体上不会有大量新的资金注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研究总结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及政策的观察、解释、分析和运用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基于此背景,全面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优缺点做出了相关的评述,并研究总结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适用性。 标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中国宏观经济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代 表人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即《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选择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和《构建时间与汇总波动》(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其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两位学者作为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成员,不仅参加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而且作为新生力量,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政策主张做了一定程度的扬弃。为此,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回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此时西方国家惯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已经失灵:用其治理通货膨胀,则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用其刺激经济增长,则通货膨胀加剧。因此,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已无力解决当时的难题。有些学者甚至将滞胀归结于凯恩斯主义赤字政策的结果,认为赤字的增加刺激了需求扩大,从而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升又会使成本升高,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这样又使得供给减少,产量下降,同时价格又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效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其他派别纷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抨击和责难,而真正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它在这一过程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

世界经济学答案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文献。不同的理论对技术、劳动、资本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周期有不同的理解。实证经验证明有些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有些理论无法解释某些波动——虽然这些理论都涉及到了资本,劳动和技术手头没有参考文献,细节错误还请各位同仁指出。 对“经济周期”这个术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早的一批人搞过什么5年短周期,10-20年中周期和50年长周期(具体数字不是很确定,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说法,指经济指标真的先上升后下降,做一种周期性变动。我不大了解实证方面有没有发现这一理论的证据,但是现在这一说法慢慢没人提了。现在所说的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叫economic fluctuation)指的是短期内变量受外生冲击之后的波动(不一定是周期性波动)。假设经济变量和外生冲击,那么研究经济周期指的就是找到下面的函数 这一函数俗称冲击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我利用V AR和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所计算的几个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IRF., data source: U.S. NIPA table 和St. Louis Fed Reserve)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实已经有这一概念了:一个简单的例子: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函数组:央行提高利率导致投资下降。在这里,央行提高利率是外生冲击,投资是经济变量y,而下降就是我们想要的。在这里,只取1这个值,即我们不关注的在二期以后的变化。同样,新古典经济学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世界经济试题带答案

一、判断 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对) 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错,反了) 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对) 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错第三次) 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错) 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对) 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对)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错 1976年) 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错) 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对) 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对) 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对)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对) 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对) 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对) 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对)? 17.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依次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5种形式。(第195页)(对) 18.“北北合作型”、“南南合作型”与“南北合作型”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模式。(第197-198)(对)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摘要: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至今已经两年多,但世界经济的复苏状况依然严峻,并呈现新型的多元失衡结构。2010年11 月 12日,G20 首尔峰会闭幕。会议虽提出了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参考性指南”,回避了“货币贬值竞争”,但在全球经济的多元结构下,如何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的均衡发展,依然不为市场看好。会议闭幕的当天,全球股市下挫,堪称市场对美元体制的担忧信号。2010年12月初,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纽约总部提前发表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世界经济前景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严重的下行风险继续困扰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漫长和曲折。 关键词: 全球经济,G20,失衡,复苏,货币贬值,美国 正文: 当今世界整处在旧的世界格局尚未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性世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其实行适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整救起经济,却导致世界正陷入一场国际性的‘货币战争’,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在美国拟定的G20匹兹堡峰会九大议题中,“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颇为引人注目,这个议题矛头直指中德等出口型经济体。美国企图把全球经济失衡作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以此为名向中德等国转嫁危机责任,大有赤裸裸地转移国际视角、混淆视听的嫌疑,中国对此表示了严重质疑。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巨大调整,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至5年的调整期。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就已开始,尽量避免削弱自身地位,继续主导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当是美国本次行动的重要目的。美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议题,迫使中国大幅缩减贸易盈余,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外部压力,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如果中国不能顺其所愿,就将通过贸易保护等一系列手段打压,开展“贸易战”。最近的轮胎特保案已经为我们提了醒,如果不能坚决制止这种行为,披着“平衡全球经济外衣”的贸易保护主义就将甚嚣尘上。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骤升,美国政府持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