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采浆人群中HIV_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_曹瑞华

单采浆人群中HIV_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_曹瑞华

单采浆人群中HIV_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_曹瑞华
单采浆人群中HIV_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_曹瑞华

单采浆人群中HIV、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曹瑞华1,郑媛2,程国金3,魏熹4,叶冬青2

【摘要】 目的 了解既往单采浆人群中HIV/HCV共感染的流行特征;HCV合并感染对HIV感染者的影响;评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既往单采浆献血员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检测HIV抗体、HCV抗体。并用χ2检验比较病死率和生存率。结果 HIV/HCV共感染与单独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 V/HCV共感染与HIV单独感染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 V/HCV共感染可能增加HIV感染者发病的危险。对HIV/HCV共感染者给予更多关注。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应对艾滋病患者积极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关键词】 队列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肝炎,丙型,慢性

【中图分类号】R512.91;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79(2008)05-0431-03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on the HIV/HCV co-infectio ns in formal plasma donors CAO Rui-hua1, ZHENG Yuan2,CHENG Guo-jin3,W EI Xi4,YE Dong-qing2. 1.T 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yang,Fuyang 236015,China;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 fei 230032,China;3.Fuy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Fuyang 236000,China;4.Chinses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investiga te the prevalence of HI V/HCV co-infections in fo rmal plasma donors(FPD),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HIV/HCV co-infectio ns in HI V infected individuals and the effects of HAART.Metho ds F PD and those close to them were und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ested for anti-HI V and anti-HCV.Sig nificance was determined byχ2test using SPSS13.0.Results T he incidence rate in HIV/HCV co-infection was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HCV seroneg ativity individu-als(P<0.001),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1)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HAA RT and those without.T he fatality rate in HIV/HCV co-infection w as no t significantly hig her than HCV seronegativity individuals(P>0.05).Conclusions HCV could be an impor tant factor in the morbidity and mo rtality among HI V infected individuals.But the probability o f progressio n to death is not associated with HCV seropo sitivity.M 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IV/HCV co-infection indi-viduals.T 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HAA RT are confirmed.Effective interference has very impor tant sig-nificance in HI V-infected patients.HAA R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tively in HI V-infected patients.【Key words】 Coho rt studie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epatitis C,chronic

(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08,12(5):431-433)

艾滋病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顽疾,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而有大量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研究显

【作者单位】1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阜阳 236015

2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3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阜阳 

236000

4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作者简介】曹瑞华(1956-),女,安徽蒙城人,主管检验师。

主要研究方向:临床输血。示,约有1/4~1/3的H 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2]。HIV与HCV混合感染对于疾病进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国内报道较少。1995年前阜阳地区血站对供血者H IV/HCV的检测不严格,导致HIV/HCV在部分地区流行,为此笔者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单采浆人群开展调查。以了解H IV/HCV共感染及HIV单独感染情况,探讨H IV与HCV感染的相互影响,并随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

1 研究对象

阜阳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2921例单采

·

431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10月第12卷第5期

浆供血员及与HIV阳性者有密切接触史的1436人(即与其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父母,配偶,子女)为调查对象。所有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进入队列时均

为HCV阴性,至观察终点2007年11月底用免疫印迹法(WBHIV-1/2混合型)确认为HIV阳性。

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观察终点为2007年11月31日。H IV感染者队列用于估计潜伏期,进入队列时间为感染时间,艾滋病发病为结局事件;感染时间为首次献血时间。艾滋病病例队列用于估计生存时间,进入队列时间为艾滋病发病时间,结局事件为因艾滋病死亡。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H IV/AIDS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临床部分。HCV感染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献血时间、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及静脉吸毒史等相关情况。

3 统计学分析

资料录入采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截止2007年11月底,共确认H IV 感染者436人。男201人,占46.1%(201/436),女235人,占53.9%(235/436)。年龄分布除4名15岁以下儿童外,其余均在27~67岁之间,其中27~49岁337人,占77.3%,50~67岁95人,占21.78%。目前存活307人,其中207名艾滋病患者,100名携带者。死亡123人,失访6人,失访时均为HIV感染者。436例HIV感染者中,410人有单采血浆史,26人无单采血浆史。调查中共有艾滋病患者330人。

4.2 HIV/HC V共感染情况 有单采血浆史的410名感染者中,404人随访至观察终点,404人均合并HCV感染,无单采血浆史的26名感染者中无一人合并HCV感染。

4.3 单采浆供血员感染情况 410例单采血浆者感染年限均在1989~1995年,其感染人数分别为1989~1990年55例(13.41%),1991年为78例(19.02%),1992年141例(34.40%),1993年为101例(24.63%),1994年为31例(7.56%),1995年为4例(0.98%)。

4

.4 HIV患者死亡情况 1997~2007年11月,艾滋病患者共死亡123人。2000年前死亡人数较低, 2001~2003年为死亡高峰,2004年后死亡人数降低(图1)。

图1 1997~2007年11月HIV患者的病死率

Figure1 Fatality rate in H IV infected

individuals between1997and2007

4.5 HIV单独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发病率 随访至终点的HIV感染者共430人,330人为艾滋病患者。H IV单独感染者发病率为30.77%, HIV/HCV共感染者发病率为79.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74,P<0.001),见表1。

表1 H IV单独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发病率比较

Table1 Incidence rate in H CV s eronegativity in divi du als

and HIV/HCV co-infection individuals

Incidence N u mber of in fection s Inciden ce rate HCV seronegativity individuals 82630.77

HIV/HCV co-infection ind ivid uals32240479.70 Note:χ2=32.774,P<0.001

4.6 HIV单独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病死率 HIV单独感染者病死率为37.50%,HIV/HCV 共感染者病死率为37.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H IV单独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病死率比较

Table2 Fatality rate in HCV seronegativity individuals

and HIV/HCV co-infection individuals

Number of deaths Numb er of patients Fatality rate(%) HCV seronegativity individuals 3 837.50

HIV/HCV co-infection ind ivid uals12032237.27 Note:P>0.05

4.7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病死率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艾滋病患者病死率为48.57%,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病死率为20.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79,P<0.001),见表3。

·

432

·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08 Oct;12(5)

表3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病死率的比较

Table3 Fatality rate before an d after treatment

Number of deaths Number of p atients Fatality r ate(%) Befor e treatment6814048.57

After treatment5526220.99

Note:χ2=16.479,P<0.001

5 讨论

调查发现,随访至终点的有单采血浆史的404例H IV感染者中,均为HIV/HCV共感染。而无单采血浆史的H IV感染者,均为单独感染,提示经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HCV病毒更易经血液传播有关。

H IV与HC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故常发生H IV/HCV的混合感染,单采浆献血感染的HIV/ AIDS人群中存在严重的HCV混合感染。本研究中的394例混合感染者均为单采浆献血者,共感染率为13.49%(394/2921),远高于我国人群HCV和H IV的感染率,也高于山东省单采血浆者HIV感染率(7.24%)[4]。1990~1994年献血者感染率远高于1989年前和1995年后的献血者,可能由于1989年前及1995年后的献血方式是献全血,而1990~1994年主要献血方式为单采血浆和混合献血。不同的献血方式导致H IV感染状况不同,单采血浆H IV感染率为14.04%(410/2921),高于其他两种献血方式。经血传播的HIV/HCV在当地流行,主要与当时供血员大多未做HIV/HCV抗体检测,部分采浆站灭菌消毒措施不严,采浆、分浆加液、还输血球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有关。

1995年后,国家对血站进行管理整顿,经血液传播的HIV/HCV被切断,HIV/HCV感染流行得到控制。且调查中未发现吸毒者,故考虑H IV的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提示非血液传播(性传播及母婴传播)的HIV病毒感染已经存在,并可能成为该地区H IV传播的主要途径。

Greub等[5]对1593名HIV/HCV混合感染者的跟踪调查显示,H IV/HCV共感染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单独HIV感染者增加。Bica等[6]在美国、法国等多个地区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H IV感染亦可加速HCV相关肝脏疾病的发展,特别是免疫系统功能已严重受损的患者[7],混合感染成为制约HIV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HCV感染可能加速H IV感染者的发病,与Greub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未显示HIV/HCV的混合感染者的病死率上升,主要原因可能与本次调查中单独感染H IV的艾滋病患者样本量不足有关,需以后更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研究,以明确HCV感染对艾滋病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Schneider等[8]在1984~2004年间对近2000例艾滋病患者生存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HAART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可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且临床实验显示HAART在短期内安全、有效,但其长期效果还待进一步确认。2003年10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示范村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随访发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死亡人数减少。本次调查支持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说明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加强大范围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同时,应着重对既往有偿献血史者提供医学咨询与指导,关注HIV/HCV共感染者,并积极开展HIV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 蔡季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代的艾滋病患者眼部并发

症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720.

[2] Clanon KA.Strategies for managing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 ts[J].Top HIV Med,2003,11(2):50-54.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

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3): 210-215.

[4] 张晓菲,刘学真,陶小润,等.山东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

滋病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

26(5):314-316.

[5] Greub G,Ledergerber B,Battegay M,et al.C l inical prog res-

s ion,s u rvival,and immune recovery dur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 ith HIV-1and 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ion:the

Sw iss HIV C ohort S tudy[J].Lancet,2000,356(9244):1800-

1805.

[6] Bica I,M cGovern B,Dhar R,et al.Increas ing mortality due to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 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Clin In fect Dis,2001,32(3):492-497. [7] Sherman KE,Rouster SD,Hor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9092619.html, paris on of methodolo-

gies for quan tif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HCV)RNA in patients

coinfected with HCV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

Clin In fect Dis,2002,35(4):482-487.

[8] S chneider M F,Gange S J,Williams CM,et al.Patterns of the

hazard of death after AID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1984-2004[J].A IDS,2005,19(17):2009-2018.

(收稿日期:2008-08-24)

(李静校)

·

433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10月第12卷第5期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第三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念 (一)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群组研究、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及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是按是否不同程度地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分析和推断该暴露因素是否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关键词 1、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无害的。 2、结局(outcome):是指疾病(包括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或是某种健康状态或是死亡。

3、队列(cohort):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群(群组)。它是一组在特定时期出生的人群,或是一组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人群。 固定队列(fixed cohort)——对象入队出队自始自终。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新对象随时加入,原成员不断退出。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种疾病或不良健康状态发生或发生率增加的各种环境、行为、社会和遗传等因素。 二、基本原理: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判定:假使暴露组(或高剂量暴露组)预期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或低剂量组)。可推测该暴露因子可能是所预期结局的危险因素或两者之间存在病因学联系。

第六章 队列研究

第六章队列研究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人时的概念。 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克服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学大纲精要 (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菲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 2.队列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发生,而且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

3.队列研究是发病率研究,所关心的是某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累计发病率)和发生速度(发病率)。因此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不应当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在队列研究开始之前,常进行一次横断面研究。 4.队列研究的人群一方面开始时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同时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所研究疾病的病人。 5.队列研究资料可直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计发病率和归因危险度。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也可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反映了疾病预防中的意义。 6.队列研究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RR的本质是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RR的大小反映的是病因学联系的大小。 7.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能比较明确地提出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 8.队列研究尤其适用于暴露率低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9.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应注意克服。 (二)三类队列研究 1.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始研究所关心的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研究者不需要等待疾病或死亡的发生,而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以及各成员的死亡和疾病情况。回顾性队列研究完全取决于是否存在完整的暴露与疾病资料。同时,该类研究无法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2.前瞻性队列研究最适宜做因果关系的推论,但观察时间长,耗资大,失访等问题值得注意。 3.双向性队列研究最适宜于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

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2008-11-13 8:21【大中小】 前瞻性队列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在加入研究时的暴露情况分组,以后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信息渠道确定其中在某段时间内(对慢性病通常为10年至二三十年)发生的病例或死亡,最后比较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1、研究队列的选择 (1)特别暴露组: 因为队列研究通常用于验证经过病例对照研究建立起来的假设,已有关于可疑病因的足够知识供选择暴露组之用。可选择超额暴露于可疑病因或生活习惯或职业可能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人,建立暴露组。另外设一个未暴露组(对照组),用于估计暴露组尚未暴露于该因素时可能的发病或死亡水平。有时可不设对照组,而是把暴露组的率与全人群的率作比较,因为对特殊暴露(例如职业、医药)而言,暴露者在人群内总是少数或极少数,所以可把全人群的率视作未暴露者的率。 (2)某人群的一个样本: 某个人群(例如工厂)内的成员对可疑病因的暴露状况不同时,可分作不同的组并互相比较(又称内部比较)。 不论哪种队列,都应选择暴露情况易查明,便于随访又较稳定的人群。如果从全人群(例如某地)抽取样本建立队列,应限于从暴露者比例高的范围内(例如某年龄段)或严重暴露者(即高危人群)之中抽样,这样可使所需样本较小,随访期较短。 2、基线资料的收集: 首先,暴露必须有明确定义。其次,根据资料或特别检查结果,评定队列成员的暴露状况,剔除其中已患或疑似已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和对之不易感的人。原则是只能以受危者,即有可能患这种病但并未患这种病的人,作为观察对象。除所研究的暴露之外,还要收集与患病危险度有关系的其他暴露的资料。资料来源有医疗记录、劳动记录、劳保资料、访问、医疗检查、环境测定等。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应用匹配之比较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应用匹配之比较 队列研究中的匹配 在队列研究中,匹配也是控制混杂因素的一种方法。如果在设计时进行了匹配,就无需再分析时控制匹配因素。因为队列研究中匹配因素不再与暴露有关,均衡了暴露与非暴露组中混杂因素的分布,即在比较组之间均衡了除暴露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混杂因素),保证了比较组间仅有待研究因素(暴露因素)的差异,这样就消除了混杂,提高了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设计时匹配了,就无需在分析时分层分析了。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队列研究中应用匹配可以控制混杂因素,但是由于失访的存在,往往得不偿失;并且匹配仅在最初入选的研究对象中防止了暴露与匹配间的联系,但在随访过程中,可能会非随机的发生一些事件,导致在实际观察的人群或人时中,二者仍可能产生关联;在加上队列研究中匹配的花费较大,使得匹配在队列研究中并不常用。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匹配因素确实是一个混杂因素,那么将引入一个极似混杂的选择偏倚,引入的偏倚可以通过分层分析加以控制,即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本身未直接起到控制混杂的作用,控制混杂是靠分层分析实现的。也就是说,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因素只能保证病例和对照组中混杂分布的均衡性,并不能保证其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的均衡性,而在分层分析时,在每一层内基本上保证了匹配因素(混杂因素)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分布的均衡(当然,绝对保证了其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均衡)。这样使得分层分析的效率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结果(OR)的精度。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强制的要求对照与病例相似,则使得对照并不是源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造成了一个极似混杂的选择偏倚。这样,匹配的最大不足就是提高了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却降低了研究的外部真实性。 2011.11.17上午整理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概述 设计原理 特点 目的 种类 选择指针 步骤 常见偏倚 优缺点 队列研究(cohort 定群或群组研究。 study)概述 观察性研究,观察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暴露,也称 将研究对象按暴露因素的有无或多少分组,前瞻性观 察疾病的结局,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是否有关联及关联强度。 队列研究不进行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研究性质 )(方向)是前瞻性,从因果关系推断角度来说,是由“因”及“果”的研究。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检验、验证病因假设,较病例 对照研究能更直接、有力地检验因果关系假说。 但队列研究需要长期随访相当数量的研究对象,

因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可 形成失访,使研究实施困难。失访率大,可降低研究 价值甚至失败。 基本概念 队列泛指共同接触某因素(如吸烟或从事医 院放射科工作等)或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 如居住在 北京地区或血清胆固醇和血脂水平较高等) 的一组 人群。 简单地说,队列即具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人群。 ? 固定队列:人群都在某一个短时期内进入(1991)1991年进入) ,整个研究过程只对队列( 例如1991 该人群进行随访,不再加入新成员,直到观(2001)察期终止(2001(2001年止) 。 ? 动态人群:在某一时期确定队列后,在随访过程中,可以增加或减少新观察对象,直 到观察期终止。 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设计模式 前瞻性 暴露组 研究 人群 非暴露组 未发病

图1 队列研究的一般模式图 未发病 发病 发病(死亡) 统 计 分 析 结 论 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法研究对象的暴露非人为给予,而是客 观存在,有别于实验性研究。 设立对照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研究者观察两组疾病结局,与描述性研究区别。“”“”观察方向由“因”及“果”研究疾病与暴露的关系,是先有暴露,后纵向观察疾病结局,研究方向 是前瞻性的。 能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可以观察到由“暴露疾病”的“因果”的发展过程,在 病因推断基础上,可以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联。队列研究的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暴露因素对疾病结 局的影响,也可同时观察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

青年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青年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裴勇;宁杰辉;张岚;吴晓明;宁观华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探讨青年特定的生活方式、膳食类型与血脂异常类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对我院年龄18-44岁健康体检者和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及膳食调查,并根据膳食热量及营养构成划分膳食类型:热量超标组分为高饱和脂肪型( S1)、高动物蛋白型( S2)、高碳水化合物型(S3)、混合型(S4),热量正常或偏低组分为高饱和脂肪型(S5)、高动物蛋白型(S6)、高碳水化合物型(S7)、正低标准型(S8),同时观察血脂变化。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2300例,血脂异常者588例,总发生率达25.6%,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发生率依次为16.1%、14.1%、11.7%、12.9%。(2)单因素分析:血脂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吸烟、饮酒、运动、BMI及S1、S2、S3、S4、S5五个膳食类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 (3)多因素分析:肥胖是各型血脂异常的共同危险因素,热量超标是膳食因素导致血脂异常的基础,而富含不饱和脂肪及动物蛋白食物易导致TC、LDL-C升高,高脂、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及酗酒导致TG升高,吸烟与TG、TC、HDL-C异常相关;运动锻炼则防止HDL-C降低。结论:(1)青年人群血脂异常仍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他各型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2)肥胖和膳食热量超标是各型血脂异常的基础,膳食类型和不良生活习惯与血脂异常类型相关。 【总页数】2页(7-8)

习题队列研究

习题队列研究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队列研究习题 1.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 ) A 相对危险度 B 统计学检验的x2值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D 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E 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2相对危险度是( C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3特异危险度是( D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4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A ) A.较适用于少见病 B. 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5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

A.OR B.RR C.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6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可以研究人群某疾病的自然史( C ) A 现况研究 B 实验研究 C 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队列研究是( A )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8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 A ) A 志愿者 B 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 C 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 D 某地区某年龄组的全部人口 E 以上都不是 9 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D ) A 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B 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C 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D 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E 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习题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习题 1.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 ) A 相对危险度 B 统计学检验的x2值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D 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E 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2相对危险度是( C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3特异危险度是( D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4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A ) A.较适用于少见病 B. 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5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

A.OR B.RR C.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6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可以研究人群某疾病的自然史( C ) A 现况研究 B 实验研究 C 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队列研究是( A )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8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 A ) A 志愿者 B 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 C 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 D 某地区某年龄组的全部人口 E 以上都不是 9 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D ) A 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B 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C 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D 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E 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 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队列研究第四章队列研究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To know the incidence rates o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due to the size of exposed parts, which indicator is frequently used: A. RR B. AR C. AR% or etiologic fraction D.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E. OR 2. Which characteristic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ohort study: A. Observation B. Need control C.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osure and the outcome D. Causation study E. Saving time, labour and money 3. 下列哪项不是队列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相同点 A. 均需给予人为的干预措施 B. 均需设立对照组 C. 均是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 D. 均可能产生失访偏倚 E. 花费较大 4.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错误的说法是 A. 均是分析性研究方法

B. 均属于观察法 C. 均可以计算发病密度 D. 队列研究验证病因假设的能力较病例对照研究强 E. 队列研究适用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因的研究,而病例对照研究则可 用于罕见病病因的研究 5. 有关队列研究暴露人群的选择,下列哪条是不对的 A. 职业人群 B. 特殊暴露人群 C. 一般人群 D.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E. 患有某欲研究疾病的人群 6. 反映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好的指标是 A. 人群归因危险度 B. 全人群该病的发病率 C. 该因素的流行率 D. 相对危险度 E. 归因危险度 7. 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A. 发病率 B. 发病密度 C. 病死率 C. 现患率 E. 死亡率 8. 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选择 A. 在患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 在患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 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C. 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该暴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18T14:41:35.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战晶晶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对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重要疾病。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 266400 摘要:目的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1000名大于20岁的若干社区的居民进行为期8年的随访,将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作为随访结局事件。以死亡、冠心病和脑卒中等作为多结局事件对多结局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对该人群进行8年的随访之后,结果显示,其中共计有18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对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重要疾病,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发生率会受到代谢综合征的极大影响,也就是说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所谓的代谢综合征主要是指血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高血糖、中心性肥胖等在同一个体的聚集状态,其属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是其主要的结局。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有20%到25%的人群患有代谢综合征,相对于没有代谢综合征的人而言,其具有高出一倍的死亡率以及高出两倍的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危险[1]。相关的报道显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代谢综合征属于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了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次研究选择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1000名大于20岁的若干社区的居民进行为期8年的随访,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5年5月—2007年6月,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某城市5个社区作为研究现场,将该社区大于20岁的100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患者排除掉。其中男性有420人,占42%的比例,女性有580人,占58%的比例;男性的年龄在2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1±12.27)岁;女性的年龄在20—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7±13.52)岁。 1.2方法 ①基线调查: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进行基线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实施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史、肾脏疾病既往史、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高血压家族史、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资料等[2]。 ②生化指标测定:对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对血清进行现场分离,然后运到实验室进行测定。采用罗氏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进行测定。 ③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研究对象在调查以来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采用医院病历记录、查阅监测资料和入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地调查每一位研究对象,并且对其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对研究对象在调查以来发生的死亡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采用医院病历记录、查阅监测资料、公安局的死亡证明书和入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地调查每一位研究对象,并且对其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3]。 1.3判断标准 将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根据1996 年NINcDS的诊断标准判断心脑血管事件[4]。 2.结果 对该人群进行8年的随访之后,结果显示,其中共计有18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其中6例脑卒中,4例冠心病,8例死亡;在脑卒中患者中有4例男性,2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中有2例男性,2例女性,死亡人员中有5例男性,3例女性。 其中,脑卒中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饮酒者、吸烟者、男性等具有较高的比例;冠心病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家族史、较高腰围水平的人具有较高的比例;脑卒中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饮酒者、吸烟者、男性、较低体质水平者等具有较高的比例。 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 3.讨论 很多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代谢综合征中具有很多能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危险因素,而且这些危险因素具有多重、高水平聚集状态的特点,因此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但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晰,而且在很多研究中只是将其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工具,并未真正的成为详细的风险预测工具[5]。 因为由于存在着上述的因素,所以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代谢综合征能够使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的概率得以增加,因此,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由于本次研究具有较小的样本量以及较短的随访时间,因此在研究结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发生率会受到代谢综合征的极大影响,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参考文献: [1]李昭,张京梅,黄觊,等.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164-1167.

队列研究

第五章队列研究★ ?第一节概述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也称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等。 暴露结局(疾病) 一、基本概念 ?队列研究的重要概念 ?队列cohort ?暴露exposure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 1、队列的概念:拥有同一属性的某一组人。 a)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 b)2010年到2014年南医大注册的所有学生 c)出生队列birth cohort:出生于同一时期的人组成的特殊队列 1)队列可以是流动(有人员出入)的,也可以是固定的(相对固定,没有人员流动,成员不可以同时是非成员) 2、暴露的概念:研究对象接触过的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理解)物质:病原体、毒物。。。 特征:年龄、性别、血压、血糖。。。 行为:吸烟、饮酒、工作类型。。。 二、基本原理 ?选定一组研究人群,根据过去或目前的暴露情况进行分组 ?有无暴露因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暴露因素的水平:低、中、高剂量组 ?随访观察各组的观察结局(发病或死亡) ?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 小 队列研究的特点: 1susceptible population)需设立纳入及排除标准 ?剔除已生病个体或明确不会生病的个体 ?在进行传染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时,需考虑个体被感染的几率 2、属于观察性研究,根据暴露的自然存在状态分组,无人为控制,也不存在随机分组 3、时间顺序:从“因”到“果”,可确定因果关系(疾病发生之前已经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 4、前瞻性研究,可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率的指标 三、队列研究的用途 ? ?评价预防效果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学习要点: 队列研究的原理、定义、特点和类型 队列研究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 队列研究样本人群的确定 CI、ID的计算及其意义 RR、AR、AR%、PAR、PAR%、SMR的计算及其意义 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第一节:概述 1、队列:具有某种暴露经历或特征的一组人(一组出生队列有相同的出生年代,一组吸烟队列有共同的吸烟经历)且该人群须能被随访一定的时间。 根据特定条件的不同队列可分为: 1)出生队列---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 暴露队列---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 2)固定队列---在观察期内保持队列的相对固定 动态人群---某队列确定后,原有的队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随时加入 2、观察结局:与暴露因子可能有关的结局 3、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泛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发生,或是结局发生概率增加的因子第二节: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研究的人群是没有得病的人分组的依据是有暴露或者没有暴露与描述性研究不同,分析性研究事先设立暴露组和对照组从因到果的研究过程只能选择一种原因进行研究但可有多种结果追踪观察要有阶段性报告研究时间长工作量大出现的病例是新病例可得到发病率两组率可进行比较RR相对危险度,说明暴露组的发病时对照组的多少倍 可以验证病因假设

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病因研究的逻辑顺序应该是现有病因的存在后有疾病的发生 队列研究的定义: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待研究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或死亡结局的差异,从而检验暴露因子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以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1)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观察 2)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 3)从因求果,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 4)能准确地计算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能确证暴露于疾病的因果关系 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预防效果 3)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4)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暴露分组需要随访结局将来某时刻出现优点:增强了病因推断的可信度直接获得暴露于结局资料能获得发病率 缺点:所需样本量大(常研究的是慢性病)花费大,时间长影响可行性 2)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 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分组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是结局已出现 优点:短期内完成资料收集分析时间顺序由因到果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点: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研究对象既往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较难完善3)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过去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需要随访 部分结局可能已出现(同时具有短期或长期结局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