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节痛多发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小板减少

关节痛多发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小板减少

关节痛多发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小板减少
关节痛多发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小板减少

关节痛-多发淋巴结肿大-发热-血小板减少孙芳芳沈敏

患者男,57岁,因“关节痛1年,发热5个月,皮肤出血

点1个月”于2011年2月12日入院。1年前患者无诱因出

现全身多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肩、肘、腕、膝、踝度双手小关

节,伴右踝关节肿胀,夜间为著,无晨僵。5个月前开始间断

发热,最高体温38℃,多于夜间达峰,伴乏力、盗汗、纳差、消

瘦,近1年体重下降11 kg,无畏寒、寒战、咳嗽。血常规:白

细胞7 7×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189×109/L;肝

功能:乳酸脱氢酶(LDH) 512 U/L,余正常;血肌酐

201 μmol/L;C反应蛋白(CRP) 3.2 mg/L,血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115 mm/1 h;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肿瘤

标志物(-);巨细胞病毒(CMV)抗体(-);胸部CT(图1):

右肺中下叶炎性病变,右侧胸腔积液伴右肺下叶膨胀不全,

纵隔淋巴结及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骨扫描(-)。正电子

发射断层显像(PET):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双肾体积增

大,淋巴结、鼻咽部软组织、肝、脾及双肾氟脱氧葡萄糖

(FDG)代谢异常增高,标准摄取值(SUV)最高达11,符合恶

性病变特征,考虑恶性淋巴瘤。外院针对“肺炎”予抗感染

治疗无效。

10. 3760/cma. j. issn. 1671-7368. 2011. 11. 016

北京协和医院院内青年基金( 1605300)

作者单位:10003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04级

(孙芳芳),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沈敏)

万方数据

2011-05-04万方数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法 导语:前一段时间感冒了伴随咽炎,实在是难受,好了以后没有多久就感觉脖子不知道是落枕了还是睡姿不正确,脖子开始痛,然后就发现脖子后面有个淋 前一段时间感冒了伴随咽炎,实在是难受,好了以后没有多久就感觉脖子不知道是落枕了还是睡姿不正确,脖子开始痛,然后就发现脖子后面有个淋巴结肿大了,最后医生确诊为进步淋巴结肿大,治疗了一段时间才好,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法。 淋巴结分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如耳后、乳突区的淋巴结收集头皮范围内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黏膜、牙龈等处的淋巴液;颈部淋巴结收集鼻、咽、喉、气管、甲状腺等处的淋巴液;锁骨上淋巴结群左侧收集食管、胃等器官的淋巴液,右侧收集气管、胸膜、肺等处的淋巴液;腋窝淋巴结群收集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等处的淋巴液;腹股沟淋巴结群收集下肢及会阴部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方法:1. 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称局限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肿瘤转移,应按淋巴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病灶。两个区域以上淋巴结肿大,要考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鲁菌病、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2.伴随症状可以对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84.6%,CD19+ 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前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 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WBC 3.9×10 9/L 中性粒细胞0.35 淋巴0.62 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血沉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AST225u/L(0-40),LDH965u/L(71-570)CK-MB37u/L(0-15),HBD406u/L(70-220),其他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讨论:1本病例特点? 2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 3鉴别诊断? 答案:1病例特点--8岁男孩,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出现发热,37.5-39度,肝大,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可见异林血沉加快,其他正常,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淋巴结组织检查.本病例进一步做淋巴活检示:淋巴结弥漫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现象,病变符合坏死性淋巴结炎. 它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年长儿,女性多见.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常伴白血球减少.诊断依据主要为淋巴结活检.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瘤 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9版)〉-26页word资料

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防治指南 (2010版)〉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以及我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转发给你们。请根据本指南切实加强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件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济南市卫生局应急办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431929.html, 2010-10-09 15:39:06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 X 109/L, 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 X 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川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84.6%,CD19+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 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 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前 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 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 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WBC 3.9X10 9/L中性粒细胞0.35淋巴0.62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血沉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 心肌酶AST225u/L(0-40) ,L DH965u/L (71-570)CK-MB37u/L(0-15),HBD406u/L(70-220), 其他检查正常. 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讨论:1本病例特点? 2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 3鉴别诊断? 答案:1病例特点--8岁男孩,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出现发热,37.5-39度,肝大,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可见异林血沉加快,其他正常,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淋巴结组织检查.本病例进一步做淋巴活检示:淋巴结弥漫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现象,病变符合坏死性淋巴结炎. 它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年长儿,女性多见.为自 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常伴白血球减少?诊断依据主要为淋巴结活检.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瘤 结核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480? 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王照明孙柯王艳丽姚洪田 1.病例简介:患者男,60岁,因“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0余天咽痛1周”于2009年5月7日入院。无HIV感染史及器官移植史。体检:体温37.9℃,神清,颈部、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大者约1.2cm×1.0cm×0.5cm,活动度尚好,质中。B超检查肝脾及后腹膜淋巴结未见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7×109/L,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15,单核细胞0.06。血红蛋白132∥L。血小板260x109/L。肝功能检查:球蛋白37.1g/L、碱性磷酸酶22U/L。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IgM3840m∥L,IgG1660mg/L,C3为1.53∥L。血沉60mm/lh。C反应蛋白513mg/L。血清学检测:HIV、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巨细胞病毒(CMV)阴性。临床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左颈部淋巴结活检。 2.病理检查:淋巴结一枚,1.1cnl×1.0cm×0.5cm。包膜尚完整,质地中等,切面灰红色。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偶见淋巴滤泡残留。淋巴结内见大小不一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副皮质区扩大,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被膜下窦区及副皮质区内可见大量的大淋巴样细胞,部分大细胞核大,核仁嗜酸性明显,似免疫母细胞。部分大细胞核内含有一个,偶见多个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且见周围空晕(图1,2)。淋巴结周围脂肪组织内可见淋巴样细胞浸润。 圈1左颈部淋巴瘤HHV-6相关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构部 分破坏,副皮质区扩大,其内有大小不等、不典型淋巴样细胞 HE低倍放大圈2不典型淋巴样细胞核内含有大的嗜酸性 包涵体,其周围有空晕(t)HE高倍放大 3.讨论意见:患者60岁,有低热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镜检: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并见大量核大且有大嗜酸 IX)l:10.3760/cma.j.iaan.0529-580"/.2010.07. 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通信作者:王照明,E-mail:wangzhaoming@sina.oom .读片讨论. 性核仁样的淋巴细胞,当地病理医师疑为霍奇金淋巴瘤(HL)或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故患者家属携蜡块及切片来会诊。镜下可见大多数大淋巴样细胞核内包涵体样物较免疫母细胞的核仁嗜酸性更明显,且其周围大多有空晕,初步考虑为病毒性淋巴结炎,但需与HL、NHL及问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以及巨细胞病毒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残留的生发中心细胞及副皮质区内部分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CD20、CD79a和CD30阳性,含有嗜酸性包涵体的大淋巴样细胞CD3、CIM阳性。CD8阴性(图3—5),CD20、CD79a、CD30、问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K、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抗原(LMP)、CD56均阴性。在香港伊丽莎白医院病理科做人类疱疹病毒(HHV)-6包膜糖蛋白染色,含包涵体大细胞胞质及高尔基区阳性,呈点状及颗粒状分布(图6)。 5.最后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HHV_6相关急性淋巴结炎。 6.讨论:HHV-6感染多见于儿童,可引起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幼儿急疹。HHV击有HHV石A及B两种变型。与人类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原发感染后HHV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呈潜伏状态…。成人HHV石感染少见,但在人体免疫系统受抑制如AIDS及器官移植等状态下,潜伏的HHV石可激活,引起咽喉干燥、疲乏、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酶系升高等症状及体征,并可持续数周弭J。HHV-6A感染多见于HIV感染患者,而HHV一6B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pj。HHV缶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具有诊断特征:在感染细胞的胞核内核衣壳无包膜,大小约108Rnl,而在感染细胞胞质内,核衣壳包裹一层厚的膜,且许多膜上有突起,大小为139llm【4]。HHV一6相关急性淋巴结炎文献报道极少见,Akashi等幅1报道了l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样原发性HHV-6相关急性淋巴结炎。Maric等"1报道了3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HHV_6相关急性淋巴结炎。临床上呈发热,疲乏,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肝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测HIV、EBV及CMV均阴性。淋巴结活检,副皮质区扩大,其内见大量免疫母细胞样大的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增生,胞核内及胞质内可见大量的嗜酸性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为CD3及CD4阳性、CD8阴性的T淋巴细胞。HHV--6包膜糖蛋白染色呈胞质及高尔基区阳性,呈点状及颗粒状分布。电镜发现胞核内及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病毒颗粒。PCR检测也证实存在HHV击B型感染。 HHV石相关急性淋巴结炎因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副 皮质区及窦内存在大量核大的不典型淋巴样细胞,且胞核内万方数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病毒,该科还包括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共有300多个病毒成员。布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完整版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 例讨论分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 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 84.6%,CD19+ 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 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 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 天前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 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 医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 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辅助检查:WBC 3.9×10 9/L 中性粒细胞 0.35淋巴0.62 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 血沉 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 AST225u/L(0-40),LDH965u/L(7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

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淋巴结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大都是从亲朋好友耳中或就医时听到过这个词,下面学习啦给大家介绍淋巴结常见原因和治 疗方法吧。 1、炎症: 急性者有红,痛,热的特点,起病快,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退。慢性者病程长,活动,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2、结核: 可原发性或继发于,腹腔的结核病灶,病程长,肿大淋巴结呈串状,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可互相粘连成团,若干酪样坏死, 溃破则形成瘘管。 3、转移性恶性肿瘤: 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之一,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鼻 咽癌,扁桃体癌,喉癌多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鼻,鼻窦,口,面 部癌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结,食管,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4、恶性淋巴瘤: 为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5、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所致,病程长,淋巴结逐渐增大,常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乏力和白细胞减少等。 1、西医疗法:

西医疗法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西医治疗周期较短,见效快,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并疾病。 2、民间疗法: (1)鲜菊花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换。 (2)藤黄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盖紧,摇荡之,用棉球蘸液涂患处3~4次,用于未化脓时。 1.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称局限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肿瘤转移,应按淋巴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病灶。两个区域以上淋巴结肿大,要考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鲁菌病、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2.伴随症状可以对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亦需警惕淋巴瘤。 猜你感兴趣: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疾病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疾病 1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常引起淋巴结肿大,多为全身性,大小不一,可有压痛,淋巴结无破坏。外周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髓符合白血病诊断。淋巴结内为白血病细胞浸润。2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肿大,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触之韧硬。常伴有发热、出汗、皮肤瘙痒。饮酒后可诱发淋巴结疼痛。使用激素后,淋巴结可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病理检查具有特异性。3恶性组织细胞病:病变多累及肝脾和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呈弥散性,较少有局限性肿块。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临床常伴有发热,进行性衰竭,白细胞降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血片和骨髓或肝脾淋巴结活检中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4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具有三大特征,发热(热型不定)、咽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发生在颈部。淋巴结大小不一,可有压痛。病理特点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常引起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急 性单核性白血病以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见。白血病性淋巴结肿大特点是;淋巴结肿 大多为全身性,大小不一,可有压痛,淋巴结无破坏。外周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 髓符合白血病诊断。淋巴结内为白血病细胞浸润。 淋巴瘤:是淋巴系统的肿瘤。也可播散到血液及骨髓,可发生浅表或深部淋巴 结肿大,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特点是:淋巴结呈进行性肿大,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触之 韧硬。 常伴有发热、出汗、皮肤瘙痒。饮酒后可诱发淋巴结疼痛。使用激素后,淋巴结可 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病理检查具有特异性。 恶性组织细胞病:属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病变多累及肝脾 和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呈弥散性,较少有局限性肿块。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临床常伴 有发热,进行性衰竭,白细胞降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血片和骨髓或肝脾淋巴结活 检中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典型的临床表 现具有三大特征,发热(热型不定)、咽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发生 在颈部。淋巴结大小不一,可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凝集试 验:以上,抗的抗体阳性病理特点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知识介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知识介绍 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如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可能还有个别病人会出现出血症状。这类疾病可以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起病(体温≥38℃),大多数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表现明显。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意识改变、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状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多数患者有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总数明显降低;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明显升高。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蜱传疾病流行规律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特点,是常见疾病,具有地域性,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感染多在5—10月份。人群均易感,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现在国内已经很明确存在的几种蜱传疾病,如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都在进行疫情监测与报告,这

些蜱传疾病多见于丘陵和森林地带。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流行趋势是什么? 蜱叮咬疾病将趋于减少。每年4月份到8月份是发生病例比较集中的时间,这个可能和媒介活动本身有关,现在已是秋冬季节,这些媒介活动少了,发病将会减少。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原则是什么? 在治疗上,无特效药,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慌。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或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在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在个人防护方面,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等。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8. 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疾病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疾病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疾病1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常引起淋巴结肿大,多为全身性,大小不一,可有压痛,淋巴结无破坏。外周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髓符合白血病诊断。淋巴结内为白血病细胞浸润。2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肿大,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触之韧硬。常伴有发热、出汗、皮肤瘙痒。饮酒后可诱发淋巴结疼痛。使用激素后,淋巴结可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病理检查具有特异性。3恶性组织细胞病:病变多累及肝脾和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呈弥散性,较少有局限性肿块。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临床常伴有发热,进行性衰竭,白细胞降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血片和骨髓或肝脾淋巴结活检中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4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具有三大特征,发热(热型不定)、咽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发生在颈部。淋巴结大小不一,可有压痛。病理特点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常引起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急 性单核性白血病以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见。白血病性淋巴结肿大特点是;淋巴结肿 大多为全身性,大小不一,可有压痛,淋巴结无破坏。外周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 髓符合白血病诊断。淋巴结内为白血病细胞浸润。 淋巴瘤:是淋巴系统的肿瘤。也可播散到血液及骨髓,可发生浅表或深部淋巴 结肿大,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特点是:淋巴结呈进行性肿大,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触之

韧硬。 常伴有发热、出汗、皮肤瘙痒。饮酒后可诱发淋巴结疼痛。使用激素后,淋巴结可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病理检查具有特异性。 恶性组织细胞病:属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病变多累及肝脾 和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呈弥散性,较少有局限性肿块。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临床常伴 有发热,进行性衰竭,白细胞降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血片和骨髓或肝脾淋巴结活 检中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典型的临床表 现具有三大特征,发热(热型不定)、咽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发生 在颈部。淋巴结大小不一,可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凝集试 验:以上,抗的抗体阳性病理特点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 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是一种异常的非肿瘤性免疫增殖性疾病。临床多 见于女性,表现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有皮疹及皮肤瘙痒。辅助检查白细胞增多, 血沉增快,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可改善症状。淋巴结病理表现为淋巴结破坏,毛细血 管壁增生,为免疫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阳性,无定形物质沉积,细胞间有嗜伊红,无结构物质沉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