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

1、作者、积累字词(全品46)

2、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地理知识。

二、学习过程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4、找出《恐龙无处不在》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的作用。

5、《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6、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什么问题? 这两篇短文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全品47四文本探究1、2)

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拓展学习

8、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注意哪些?

四、小结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答案

3、——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5、“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2.检查预习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交流后明确: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交流后明确:能解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 带 2、解释词语劫 难追溯 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致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 鸟臀目()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 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 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快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2)说明文并不陌生,上学期学过一个单元,回顾下说明文主要掌握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等) 2、出示恐龙图片,与学生交流恐龙作为世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在6500年前灭绝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 二、教学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2、快速浏览《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理清文章思路)。(1)思路: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 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凤州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略主备人:邢长安审核: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2分钟) 二、预习导学:(导语:阅读课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看注释或查字词典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遗骸.( ) 蟾蜍 ..( ) 褶.皱( ) 劫.( )难陨.( ) 石骨gé( ) z hě( ) 皱追sù( ) xi..é.( ) 带遗h.á.i.( ) 2、解释词语(可看书或查资料,理解识记)。 劫难: 天衣无缝: 致密: 追溯: 3、两篇短文的内容分别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18分钟)(导语: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弄清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教学-共5页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9年10月28 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NO:18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追溯 天衣无缝:致密: 二、整体阅读: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四、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与答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李陈妍审核:林剑波学校:班级:学生: 一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 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 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 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追溯 天衣无缝:致密: 二、整体阅读: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四、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导读: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话,你发现了什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导学案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总编号:NO.18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导语: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2、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本文选自《新疆域》。 二、自读课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骸.(h.á.i. ) 蟾蜍 ..(chán chú ) 褶.皱(z hě) 劫.(jié)难陨.(yǔn) 石

骨gé( 骼 ) z hě( 褶 ) 皱追sù( 溯 ) xi..é.( 携 )带遗h.á.i. (骸. ) 2、解释词语。 劫难:灾难。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下列各题并写下要点,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并做好记录。)(一)研读第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因为: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二)研读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思考: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掌握并学会运用“潮汐、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等词。 2.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3.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生字词,理解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的推理思路。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18岁时,就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自由朗读两篇短文3遍,勾画出不会读或难理解的语句。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 两栖()彗星()潮汐()劫难()致密() 追溯()陨石()膨胀()衍射() 天衣无缝()不解之谜() 【答案】gǔgépiāo yíliúshìzhězhòu xiédài liǎng qīhuì xīng cháo xījiénàn zhìmì zhuīsùyǔn shípéng zhàng yǎn shè tiān yīwúfèng bùjiězhīmí 3.按要求填上词语或解释。

⑴__________:课文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⑵__________:细而密;细致精密。 ⑶__________: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⑷__________: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⑸__________:灾难;灾祸。 ⑹__________: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 【答案】⑴褶皱;⑵致密;⑶追溯;⑷天衣无缝;⑸劫难;⑹膨胀 4.整体感知 ⑴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恐龙无处不有》根据在__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_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理论。 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提到,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说法, 一种是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 _。在这两种原因中,作者更倾向于___________。【答案】①南极恐龙化石板块构造;②撞击说火山说撞击说;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任务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下面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________ (“是”或“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板块构造理论 2.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案】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3.本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作者是怎样由南极的恐龙化石一步步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