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远谋.(móu)昳.丽(yǐ) 行.阵(háng)

B.旗靡.(mí) 恢弘.(hóng) 驽.钝(nú)

C.窥.镜(kuī) 长.史(zhǎng) 间.进(jiān)

D.幕寝.(qǐn) 卑鄙.(bǐ) 舂.谷(chō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B.公将鼓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故.克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可以.一战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旧传该书由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唐睢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此书。

C.《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D.《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在写法上,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5.古诗文默写(8分)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书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借曹操的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坚贞的气节。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世事巨变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4分)

简·爱的舅妈一家为什么不喜欢简·爱?年幼的简·爱有一次被舅妈关入红房子是因为什么?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8分)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材料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表

【注】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分)

(2)小明拿到语文书,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我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3分)

(3)西楚中学将聘请丁立梅老师担任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请你今天(2018年11月15日)以该校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4分)

二、阅读(42分)

(一)(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敗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论战》)【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①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

..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__

(3)门官歼.焉__________________ (4)公伤股.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二)(12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à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

..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3分)

4.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

(三)(11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補、允等之慢,以彰其谷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逄知已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躬耕于南阳躬:亲身,亲自

B.后值倾覆值:遇,遇到

C.夙夜忧叹夙:早,早晨

D.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好处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语段【甲】中,作者为什么要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3分)

4.结合语段【甲】和语段【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的诸葛亮、魏徵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4分)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望西都,意踌躇”呈现的画面。(2分)

2.请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怒"的表达效果。(2分)

三、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课堂上,讲解情韵深长,诵读激越铿锵……生活中,嘱咐温暖亲切,告诫严肃真诚……天地间,雨声淅淅沥沥,笛声婉转悠扬……

请你以“那声音在耳畔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东汉时,范式读书时同家在千里外的张劭有深交。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于是约定了日子。约定之日快到时,张劭催母亲准备饭菜迎接范式。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到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六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A.“昳”应读作yì;B.“靡”应读作mǐ;C.“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作jiàn。

2.【答案】C

【解析】C项中两个“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A.在/比。B.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D.凭、靠/来,表目的。

3.【答案】A

【解析】“孰”同“熟”,仔细。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B.刘向是西汉末年人。

5.【答案】(1)雉从梁上飞(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生子当如孙仲谋(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答案】舅妈看不起降低身份结婚的简·爱的母亲;不满舅舅收留简·爱;不喜欢简·爱的性格。和表哥打架。

7.【答案】(1)示例:2017版较2013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增加近一倍,学生年平均阅读篇数增加近一倍,其中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量增长率比小学高。

(2)示例:小明同学,古诗文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一些难度。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走进古诗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你会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阅读古诗文还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内涵。(围绕劝说,言之有理即可)

(3)聘请书

兹聘请丁立梅老师为我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三年。

西楚中学

2018年11月15日【解析】第(1)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要找出比较对象进行横纵比较,观察最大和最小数字,确定增减规律。第(2)题考查口语交际。要注意该同学有对学习的渴望,只是基础较差,较难入门,据此对该同学进行劝说鼓励,消除同学的顾虑,提升他学习古文的信心和兴趣即可。注意言之有物,可从前两则材料中提取学习古诗文经典对中学生和国家的意义。第(3)题考查应用文写作中的“聘请书”的书写。首先确定聘请书的书写要求,聘请书一般由“标题、正文、结语和落款”组成,其中正文要交代清楚聘请人姓名、职位及任期,结语可省略,落款要写清楚聘请方及日期。阅读题目可知,聘请方为“西楚中学”,聘请人为丁立梅老师,职位是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为三年。还要注意日期。注意语言要简略。

二、

(一)

1.【答案】(1)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的内容,要注意识记。(3)中的“歼”是动词,但属于被动用法。(4)中的“股”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2.【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宋公及楚人战于泓”的意思是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边作战。根据这句话的句子成分,“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不难划分朗读停顿;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只标一处”。

3.【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准确。(1)“鼓”是动词,翻译为“击鼓”;(2)注意“济”“击”等词语。

4.【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第(1)题要先分析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找到“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然后分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可知,第三次对话是“可以战”的理由,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2)题要抓住子鱼的两处劝告,第一次是“及其未既济也”,第二次是“既济而未成列”,这是子鱼认为的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5.【答案】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边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请求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地势的。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也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二)

1.【答案】(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所受的蒙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地方”是古今异义词。

2.【答案】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面”“刺”“过”等词语的意思。

3.【答案】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怎样”上下功夫,即理解和概括邹忌“讽喻”的技巧和特点:先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然后推至齐威王治国的大事。

4.【答案】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细读【甲】文不难看出,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一是因为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二是因为齐威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乙】文中齐威王在“誉言日至”的情况下还“使人视阿”,足见其不偏听偏信,注重实情;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齐威王采取“烹”的手段,可谓惩治有力。

【乙】文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 ,称赞你的好话每天都有传来。我派人察看阿(城),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去救援;卫国夺取薛陵,你不闻不问;这是你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来替你说好话啊!当天,齐威王下令煮死阿大夫及曾经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齐国上下官员都受到震动,恐惧不已,谁都不敢再(像阿大夫那样买通齐威王的亲信)搞欺上瞒下、掩饰过失的事情,(人人)都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做实事。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在当时)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

(三)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D项,“益”的意思是兴办、增加。

2.【答案】(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急患难的关头接受任命。

3.【答案】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为国尽忠,在诸葛亮身上体现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国家鞠躬尽瘁;在魏徵身上体现为向唐太宗直言进谏。(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太宗刚即位,致力于治理国家,多次将魏徵召进卧室内,询问得失。魏徵素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无所畏惧。太宗和他谈话,未尝不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魏徵也很高兴遇见知己的君主,想着竭尽自己的智慧能力,知无不言。太宗曾经慰劳他说:“你所陈述劝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件,不是你竭尽忠诚地侍奉国家,怎么能做到这样?”这一年,升任尚书左丞。

(四)

1.【答案】示例:站在潼关驻足远望,古都长安,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却是断壁残垣、满目萧索,唉……(意思对即可)

2.【答案】“聚”字,将峰峦化静为动,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动感;“怒”字,将河水人格化,烘托了作者因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三、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