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8年10月 耐磨材料会议讲稿-张立国

2008年10月 耐磨材料会议讲稿-张立国

2008年10月 耐磨材料会议讲稿-张立国
2008年10月 耐磨材料会议讲稿-张立国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目录 目录 (1) 第01 讲绪言 (4) 第02 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中药学的发展(一) (10) 第03 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6) 第04 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3) 第05 讲中药材的储存中药的炮制:含义、目的 (29) 第06 讲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 (36) 第07 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42) 第08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7) 第09 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五味(一) (52) 第10 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归经(一) (59) 第11 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浮沉(一) (65) 第12 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毒性(一) (71) 第13 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77) 第14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84) 第15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中药的禁忌(一) (90) 第16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中药的剂量 (96) 第17 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各论概述 (102) 第18 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110) 第19 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17) 第20 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24) 第21 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30) 第22 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热药:薄荷、 牛蒡子 (137) 第23 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 (145) 第24 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151) 第25 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158) 第26 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概述 (163) 第27 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170) 第28 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176 第29 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 草 (184) 第30 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 (191) 第31 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98) 第32 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05) 第33 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211) 第34 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217) 第35 讲攻下药:番泻叶、芦荟润下药概述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概述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224) 第36 讲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 (231) 第37 讲祛风湿药概述祛风湿散寒药概述 (237) 第38 讲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木瓜 (242)

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论文流程及撰写规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与流程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切实做好我校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特制定本工作规范。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严格按此规范执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参照此规范执行。 一教学要求与操作流程 第一条毕业论文(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选题及初稿阶段、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答辩阶段。所有阶段均在教学管理平台上完成。 第二条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定为:第4学期初各学习中心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聘请指导教师,填报指导教师电子表。第4学期末开始选题及初稿阶段,第5学期完成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和答辩阶段。 第三条毕业论文(设计)的资格要求: 1.凡所修课程不达相应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2/3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2.在规定时间内毕业论文(设计)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并推迟毕业。 第四条毕业论文(设计)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由地大管理员给学生选课“毕业论文”并设置论文各阶段开始及截止时间。 二、由学习中心管理员给学生“分配论文指导教师”,进入选题及初稿阶段。 三、在选题及初稿阶段由指导教师给分配到自己名下的学生“设置论文题目” 注意:1.指导教师要按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分别出选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选择。 2.学生也可自行选题,但必须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且由指导教师认可上传平台。 3.选题不得使用“XX”或“某”一定要有具体项目及内容。 四、学生选题后,在选题及初稿阶段的有效时间内可多次提交毕业论文(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指导合格后,由指导教师在选题及初稿阶段的截止时间前在平台的“评阅交互”处上传指导合格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至此选题及初稿阶段结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 注意:1.指导教师在上传指导合格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时一定要认真填写指导意见表。若没有填写或胡乱填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按不及格处理。 2.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字数不得低于8000字。调查报告、生产报告、工作总结及项目说明书等各类非毕业论文(设计)的文章不能代替作为毕业论文(设计)。 3.每个指导老师在“评阅交互”处只有两次上传的权限,一次是在选题及初稿阶段,另一次是在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所以请指导老师一定要上传正确的文件,以免延误学生毕业。 五、进入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后,第一次评阅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评阅交互及终稿阶段的截止时间前有一次重新循环进入选题及初稿阶段的机会。学生应按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认真修改毕业论文(设计),不得擅自另选题目重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应按评阅教师意见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上科版张廷模主编《临床中药学》功效速记汇总

发散风寒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荆芥,祛风解表,止痒,透疹,止痛。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 紫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细辛,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散风寒,宣通阳气。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疏散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 浮萍,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祛痰,排脓,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缓下通便。 谷精草,清肝热,疏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手机游戏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终稿

手机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山东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专业:年级: 答辩成绩(40%)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第 1 章绪论 (5) 1.1手机游戏 (5) 1.2手机游戏的分类 (5) 1.3技术简介 (7) 1.3.1Android简介 (7) 1.3.2Eclipse/IBM-Eclipse简介 (8) 1.3.3Android SDK简介 (8) 1.3.4SQLite简介 (9) 1.3.5数据库的设计 (10) 第 2 章需求分析 (12) 2.1需求分析 (12) 2.1.1基本功能需求 (12) 2.1.2具体功能需求 (13) 2.1.3运行环境 (13) 2.1.4性能需求 (14) 2.2系统结构化分析 (14) 2.3目标系统要求 (18) 第 3 章总体设计 (19) 3.1系统界面总体设计 (19) 3.2总体流程设计 (20) 3.3游戏程序结构 (20) 3.4后台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21) 第 4 章详细设计 (22) 4.1主菜单详细设置 (22) 4.2游戏关卡详细设置 (23)

4.3闯关过程详细设置 (24) 4.4道具系统详细设置 (26) 4.5剧情详细设置 (28) 4.6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实现 (32) 4.6.1概念模型设计 (33) 4.6.2逻辑模型设计 (33) 4.6.3物理模型设计 (34) 4.7数据库链接设置 (35) 第 5 章系统测试 (37) 5.1系统测试模型选择介绍 (37) 5.2系统测试运行结果 (38) 第 6 章结束语 (42) 致谢 (43) 参考文献 (44) 附录一英文原文 (45) 附录二译文 (52)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 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 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 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促使学生热爱中 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 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 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 队合作精神。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 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 “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 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了解中 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 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熟悉约 70 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 解约 74 味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初步了解中药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及相关的行业 需求。 3. 技能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同类药物间的 异同比较以及重要配伍等知识,了解临床辨证用药特点,具有一定的中药学知识应用能力;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观摩见习中药材饮片标本,了解中 药饮片的性状特征及传统辨识经验,对常用中药饮片初步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课程重点是讲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的功效主治, 包括一些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同类药物间的异同比较、重要配伍等基础理论知识;使 学生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学习临床辨证用药的特点, 培养其遣方处药的准确性与灵活性;难点是对中药性能,配伍和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重点章节药物功效主治 等知识的掌握。重点章节主要有第1~ 4 章、第 10~ 18 章、第 20~ 29 章。难点章节是第6~8 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药学》教学以结合PPT 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法为主,其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 教学,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运用 PBL 教学法,在教学中 要多开展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并强化、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毕业论文正文定稿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定型的价值观念体系,心理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其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不到数年,企业文化便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的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一个关键决定兴衰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学习、使用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要创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战略管理,最持久的平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有着深厚的沉淀自己的文化。但是,企业文化是最不起眼的企业管理领域,也是企业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反映了价值观,士气和方式的企业沟通,而且还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密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构建企业文化,自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实践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所有员工承认和愿意遵守的、带有团体组织特点的愿景、宗旨、精神、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之间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应用程序的管理工具,因此,企业文化是不仅符合文化现象,而且还具有管理工具的内涵。 首先,企业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管理意识,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而不是企业所有人员的观念和思想的文化形态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和相适应的组织制度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其他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通常是企业团体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再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和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和企业员工生产过程中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它包括的内容有: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 (二)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是任何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分为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功能。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就是对所有成员的影响力和指导值,使会员企业自愿与业务对齐的首要任务。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成功可以成为价值观的员工,巧妙地改变员工的态度来指导员工的行为。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如何的员工应采取更详细的指导,具体层面,还是从细节体现在独特的企业文化。行为守则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也可以让员工从行动实现企业文化。 2.激励作用 积极的思想能形成很强的使命感和持久的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自我激励,通过它控制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一种动力,提高了工作。同时,共同

中药学CAI教学分析

中药学CAI教学分析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规律,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由此可见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药学药物种类较多,为了从感官上加深学生对中药的印象以及激发其学习兴趣,故应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中药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课堂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除了演示教材本身的内容外,CAI教学中还可添加大量的相关基础学科内容、临床病案病症以及现代中药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1-2]。如中药学中活血化瘀药、祛湿药、祛痰药、消食药、补益药等都常配伍行气药,为方便学生理解可在相应章节的CAI教学中添加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知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湿邪重浊粘腻,易于阻碍气机;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食积内停,易致气机不畅,气滞则食积难消。再如学习清热燥湿药时,可用超链接或音频的方式复习六淫中火、热、湿的致病特点,从而明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意义;也可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肺热、心火、胃火、胃肠湿热、肝胆湿热等具体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讲述相应药物的主治奠定基础。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加入到CAI教学中,使表现形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加深其对每一味中药的记忆,对于具体中药能够达到知其名、识其物、治何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同样是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羌活和藁本善治太阳经头痛,疼痛部位多是后头痛牵连项部,巅顶头痛甚者更是多用藁本;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疼痛部位多是前额头痛以及伴随牙龈肿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疼痛部位多为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如果仅凭教师口头描述这些疼痛部位,学生的印象不深也不容易记住,CAI教学中加入相应的经络走向图,辅以动画的形式,把以上药物治疗头痛的具体部位与脉络走向结合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 2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兴趣 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图片、动画、讲解的方式,情景呈现中药学中的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药学总论中介绍的用量,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描述中药剂量的词,如估量词匕、勺、盏、撮、溢、束、握等和拟量词麻子大、小豆大、枣大、蛋黄大等。CAI教学能直观地呈现药物分量的多少,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古籍时,对古医籍中的一些中药剂量特殊的描述方法有一个准确的量化认识。再如中药的煎药方法涉及许多的实验物品和实验条件。对于学习中药学课时较少的班级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能让他们对每一种煎煮方法都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CAI教学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通过模拟仿真,将汤剂的煎煮过程、特殊药物的煎煮处理过程和机器煎药模式完整地呈现出来。 3使中药术语及难点易记易懂 中药学中涉及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中的内容,而且药物本身具有多重功效,学生在学习时经常觉得理解和记忆困难[3]。因此在课堂上要适当运用合适的比喻,再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说明,辅以一些直观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止血药这一章中有一节是化瘀止血药,在学习这节药物时,学生们会提问:这些药物为什么会同时具有止血和活血化瘀看似相矛盾的两个功效呢?首先,给学生说明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阻经脉,血不循经而妄行外溢所致的出血证及其他出血而兼瘀者。然后,在课堂CAI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瘀阻经脉所致出血证的形成过程,可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模拟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运行,当血管壁上有沉着物时(似中医的血瘀)势必影响血液的运行,造成血管壁的压力增大,最终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化瘀止血药可消除血管内的瘀滞,使血液恢复正常运行,减缓血管壁上的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再如中药有许多有毒的药物,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

古代剂量考证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

中药学(张廷模)讲稿

目录 目录 (1) 第一讲绪言 (3) 第二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9) 第三讲中药学的发展(二) (14) 第四讲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 (20) 第五讲中药材的储存 (25) 第六讲中药的炮制:方法 (31)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概述 (37) 第八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一) (42) 第九讲中药的性能:四气(二) (46) 第十讲中药的性能:五味(二) (53) 第十一讲中药的性能:归经(二) (58) 第十二讲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二) (63) 第十三讲中药的性能:毒性(二)、小结 (68) 第十四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一) (74) 第十五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二) (79) 第十六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禁忌(二) (84) 第十七讲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89) 第十八讲解表药的概述发散风寒药概述 (96) 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102) 第二十讲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108) 第二十一讲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 (113) 第二十二讲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发散风热药概述发散风 热药:薄荷、牛蒡子 (120) 第二十三讲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蝉蜕、蔓荆子、葛根(一) (126) 第二十四讲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淡豆豉清热药概述 . 131 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概述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138) 第二十六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 热燥湿药概述 (142) 第二十七讲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148) 第二十八讲清热解毒药概述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 黛、贯众 (153) 第二十九讲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 (160) 第三十讲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 热凉血药概述 (165) 第三十一讲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171) 第三十二讲清虚热药概述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 连 (177) 第三十三讲泻下药概述攻下药概述攻下药:大黄(一) (182) 第三十四讲攻下药:大黄(二)、芒硝 (187)

大专函授中药学(张廷模)

总论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中药的出现年代比较久远,现在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中药的使用的确切时间,但是中药的最初使用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药的种类也就不断得到增加,中药的使用方式也就不断得到深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为中药学的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 一、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东汉末年(也有说西汉末年),作者不详,像集体著作,后人整理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容比较完整。不但记载了365种中药,并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且在其“序例”中总结了中药的采造时月、真伪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药学理论知识,为中药学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药学发展的典和基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梁弘景730)、《雷公炮炙论》(宋雷斅) 三、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作者敬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官修本草,也称为第一部药典。本书共记载药物844种,里面增加了部分外来药物(例如胡椒)、动物的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在编写方式上采用了先进的图文并重的方法。本书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平。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作者唐慎微。共记载药物1558种,本书除沿袭了图文并重的编写方法,同时还附列了3000余首方剂。为后世《本草纲目》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作者时珍。本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作者又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本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52卷,载方11000多首。书中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目,是十六世纪最先进的生物分类方法。该书编写严谨,容广泛,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学敏921) 七、民国时期 八、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国药典》:是由中华人民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记载中国药品的标准、规格的法典,是中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管理部门检验药品的共同依据。药典的第一部收载品种为中药,第二部收载为化学药品,2005年版新增第三部为生物制品。至今为止,中国药典共出版了8部,分别是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另从1985年开始,中国药典同时发行英文版本。中国药典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中国官方药典。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及加工合理,生产

临床中药学复习整

临床中药学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有效性:指病人用药后最终获得其预期的疗效。 2.药物警戒:有关不良反应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 的发现、评估、理解与防范的科学与活动。 3.药物经济学: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 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等研究成果,全方位的分析评价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不同种药物治疗方案、及不同医疗社会服务的成本效益或效果,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 4.药品不良反应:为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 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时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5.中药功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用药后症状与体 征、症候与病情的变化对重要防病治病的高度概括。 二:填空题 1.药物安全性影响因素概括为(药物自身因素)(临床用药因 素)(患者机体因素)三方面。 2.中医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标本缓急)(调整阴阳)(扶正 祛邪)(正治反治)(三因制宜)等。 3.中药的性效理论有(气味理论)(定向理论)(形象理论) (功效主治)等。

4.药物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适当性) 5.中药临床有效性与(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因素) 三方面。 6.中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给药(直肠给药)(粘 膜表面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舌下给药) 三简答题 1.泻下药的应用告知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在使用泻下药时,特别是使用峻下逐水药和攻下药,以“得泻”为则,重兵即止。不可过剂,免伤正气,甚至造成虚脱。需要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的配伍。里实兼表邪着,应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以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攻邪而不伤正:有因为这类药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较强,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小儿、老人、体虚或脾胃虚者慎用;孕妇妊娠期禁用,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2.简述三七的功效和使用注意 答:功效: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都有作用。化瘀而消肿止痛,为治疗瘀血之佳品,可治跌打损伤,筋骨折伤此外三七还能补虚强壮,治疗虚劳损伤。使用注意:不可自行加大剂量或

张廷模主编上科版《临床中药学》考研复习资料

发散风寒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荆芥,祛风解表,止痒,透疹,止血,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破伤风)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 紫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与中,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细辛,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散风寒,宣通阳气。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宣肺祛痰。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疏散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另: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祛痰,排脓,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清泻肝火,解毒散结,明目(目赤肿痛)。 决明子,清肝,明目,缓下通便。 谷精草,清肝热,疏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穿心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张廷模中药学笔记

中药学复习 一.本草著作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虚。中品120,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祛邪治病,介于有毒无毒之间。下品125种,有毒,祛邪除病,不能长期服用。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南北朝时期,载药:730种365*2。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确立的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44种或851 853;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 宋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 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 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米集:植物药米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米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米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 (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 (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 3.中药的贮存 (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 (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 (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 六.陈药“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三炮制 一,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 3.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

张廷模中药学笔记

中药学复习 一.本草著作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虚。中品120,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祛邪治病,介于有毒无毒之间。下品125种,有毒,祛邪除病,不能长期服用。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南北朝时期,载药:730种365*2。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确立的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44种或851 853;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 (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 (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 3.中药的贮存 (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 (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 (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 六.陈药“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三.炮制 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 3.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

中药学目录功效

五、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风寒表证、巅顶头痛,风湿寒痹。 藁本: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止痉、止泻/ 外感表证,皮肤搔痒,风湿痹痛,息内风止痉。 荆芥: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外感表证,皮肤搔痒、麻疹不透,出血证,风邪上扰清窍诸证。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发散风寒/ 风寒表实无汗证,喘咳证,水肿,皮肤搔痒。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 风寒表证,寒凝血瘀证、风湿寒痹证,阳虚证。 紫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风寒表证,脾胃气滞、呕吐,鱼蟹中毒。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风寒表证、湿阻中焦证,水肿。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风寒表证,胃寒及呕吐证,肺寒咳嗽,脱发,生半夏、生南星、鱼蟹中毒。(呕家圣药)。细辛: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塞不通、鼻渊头痛,肺寒咳喘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痹痛等,鼻塞不通,带下证,祛风止痒(光毒性)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风寒表证,鼻塞不通,祛风湿、止痹痛。(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苍耳子苷)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风寒表证,鼻塞不通。(毛刺咽喉,易包煎/ 花蕾)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风热表证、温病卫分证,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皮肤搔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芳香化湿和中(叶长发汗解表,梗偏行气和中)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风热表证、温病卫分证,麻疹不透,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痄腮、丹毒,滑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风热表证、温病卫分证初起、咽痛间哑,麻疹不透、皮肤搔痒,目赤翳障,肝风内动证,小儿夜啼不安,镇静作用(现)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风热表证、温病卫分症,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上亢证,目赤涩痛、目暗不明,凉血止血。(多蜜制增强润肺止咳) 菊花:疏散风热(黄、杭菊)、平抑肝阳(白、滁)、清肝明目(白、滁)、清热解毒(野菊花)/ 风热表证、温病卫分证,肝阳上亢证,目赤肿痛、目暗不明,疮痈肿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息风)止痛/ 风热表证、头昏头痛,目赤肿痛,风湿痹痛。 柴胡:疏散风、疏肝解虑、升举肝阳,截虐/ 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截疟。 升麻:疏散退热、透疹(生、清热解毒(生、升举阳气(炙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中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中气下陷证。葛根:(疏散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升举止泻(煨)/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消渴证,脾虚泄泻证,透邪解热治痢疾。 淡豆豉:疏散表邪,解表、除烦/ 外感表证,护胃和中。(同青蒿、桑叶发酵,辛凉解表;同麻黄、苏叶发酵,辛温解表) 六、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生,内服,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外用收湿敛疮。/温病气分证,肺热喘咳证,胃火上炎证,疮疡不敛或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等。 知母: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温病气分证,肺热咳嗽、阴虚燥咳,胃热口渴、消渴证,肾阴不足、虚火亢旺。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祛痰、排脓、利尿/ 温热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胃热口渴、呕逆,肺热咳嗽痰多、肺痈咳叶脓痰,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咳、润燥化痰。/温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胃热口渴、消渴,肺热燥咳,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除烦、清胃利尿/ 温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心火亢盛证、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温热病气分热盛烦燥不安,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血热出血证,热毒证、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夏枯草:清泻肝火、解毒散结、降血压、抗癌。 决明子:清肝、明目、缓下通便。 谷精草:清肝热、疏风热、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上焦)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目赤肿痛穿心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杀虫、利尿。泰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