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文档资料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

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

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

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

步深人钻研。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

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讲课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音乐美 美建筑美寻梦---彩梦--梦醒绘画美 再别康桥 徐志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

蕴含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主要学法与教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法 课前准备PPT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 上学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就是离别。当然就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就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就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 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自由,一个就是美。她的作品就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与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就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就是人,就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就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您们眼中所瞧到会就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瞧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就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就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就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就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就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就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她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瞧瞧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瞧瞧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