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师版2014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西师版2014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西师版2014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西师版2014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三年级

姓名____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2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

课前,老师请大家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启发学生说出: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分组活动: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也可以就用天平称)

例如: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

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引导学生感受: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

6

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三、课堂活动

1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简易天平。以2分、5角、1元的硬币作砝码,称一些轻的物品。(注:5角的硬币重约4克,1元的硬币重约6克。)

克、千克、吨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简单换算。

3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台秤、电子秤、体重秤、两袋500克的盐、大米、水果糖、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次的体检中,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教师: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我的体重是50 000克。

板书:50 000克

教师: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出的数大,同时启发学生说出老师用的单位和同学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教师: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两袋是1 000克,500克+500克=1 000克。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将学生说到的一些物品放到台秤上称一称。(每组至少一种)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

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克是1千克,2 000克就是2千克。

2 000 g=2 kg(板书)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填一填。(教科书第3页)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点评:对于克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师既考虑到将千克换算成克,同时又将克换算成千克。这样的设计更能让学生真切把握克和千克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

(1)填一填。(教科书第4页:第2,3,5题)

(2)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用台秤、电子秤、体重秤等,与同学合作,称出物品有多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出什么物品有多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克、千克、吨的认识(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5,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

3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21桶水、1袋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教科书第5页:第6题)

(3)解决问题。

①看图(教科书第4页算一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有5吨橘子,运走2 000 kg,还剩多少吨橘子?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1:5吨与2 000千克的单位不同,必须把单位变成一样的。都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2 000千克=2吨,5-2=3(吨)。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第8题。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称体重(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一、调查汇报

最近我们认识了新的计量单位——千克和克。

昨天大家到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用“千克”做单位,哪些商品用“克”做单位,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一)称体重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你们小组中,谁最重,谁最轻?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称体重的活动。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秤面。

师:观察秤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千克,刻度线,数字,指针。

师:看到KG,表示什么?这个秤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介绍:在我们称体重之前,请检查指针有没有对准0刻度。如果没有就必须借助一小旋钮来调整。要不然就称不准。

3、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4、下面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称好后每人把自己的体重汇报给组长,组长把组员称出的体重记录在表格里。

5、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体重。

师:你们小组谁最轻?谁最重?

(二)教学你知道吗?

1、师:你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想不想知道你的体重比一般人重还是轻呢?

课件:

2、师:查看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1)计算自己年龄,用今年的年份减去你出生的年份就可以算出你的实足年龄。

(2)再和自己的体重比一比。

(3)你称得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的体重和一般体重差不多,你的身材很匀称。

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得很多,你就要注意多吃蔬菜,少吃鸡蛋,肥肉加强锻炼;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说明你太瘦了,就要不挑食,加强营养和锻炼让身体长的更壮些。

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

4×5=4+()+()+()+()=()

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 2×3= 8×4= 5×2= 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看,图中有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属性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使学生意识到用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也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但计算不出结果。

教师:对了,大森林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用我们原来学习的连加的知识可以解决,但是太麻烦。同学们也知道求相同加法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但是同学们只能列出算式,不知道怎样计算。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一位数承两位、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将情景图中母鸡与蛋的情景放大,特定三个动物端着的三盒鸡蛋,把屏幕上的主题图变成例1的情景图。

2.教学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

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其主要的方法是:

(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2)因为:2个一×3=6个一,所以:2个十×3=6个十。也就是20×3=60。

如果学生两种方法都能思考出来,则和学生一起重点探讨后一种方法是怎样解的;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第一种解法,则教师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

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问题都能用2×3=6来解答,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两道题所带的单位。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教师: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学生:是指2个一,6个一。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得更清楚一些。

板书:2个一×3=6个一。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学生:一盒是10个鸡蛋。

教师: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学生:一盒就是一个十。

教师: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板书:2个十×3=6个十。

教师: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让学生理解是一样的。

教师: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来算,不同的是,两道题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2个一乘3得6个一,2个十乘3得6个十。

教师:同学们这个发现很有意义。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样,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不同的是,要注意计数单位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用多少个十去乘一位数,它的结果是多少个十。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计算:30×4,40×8,5×60。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如计算30×4时,想三四十二,三个十乘四得十二个十,也就是120,所以30×4=120。

如有学生这样想:三四十二,就在十二的后面添上一个零,教师要给予鼓励。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想乘法口诀,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13+13,也可以列成13×2。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2个13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2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则进一步追问13×2的算理;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来思考怎样解答13×2,你认为前面掌握的哪些知识与计算13×2有关呢?

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起前面所学的连加算式、乘法口诀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都与13×2的计算方法有关。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3=10=3 10×2=20 3×2=6 20+6=26

教师:也就是说,你在计算13×2时,还可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十位时,要想口诀一二得二,二个十,然后想到个位二三得六,六个一,所以乘出的结果是2个十和6个一,也就是26。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3×2=26。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完成9页试一试。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练习二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4、5题右图及填空,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5=4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果园丰收情景图。

教师:瞧,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爸爸、妈妈的对话框。

教师:爸爸正在称梨呢,他们家的这6筐梨大约多少千克梨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的对话框。

妈妈建议:“估算大概的产量”。

教师: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30×6=。

教师: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启发学生将32看成30,计算30×6就可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32千克看做30千克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90和32相差了2,所以32千克最接近30。

教师:这里说的“最接近”对估算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回答:把32看成30算出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产量。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越接近于32,误差便越小。

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计算,从而得到它的估算结果。

教师: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2. 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怎样估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8千克比较接近50,把48看做50来算,所以:50×3=150(千克)

教师:既然掌握了,那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完成课堂活动5题。

集体订正,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2页第6题。

(1)教师:求大约走多少米?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把62看做60,所以6228×5=300(米)

(2)教师:求这辆车3时大约行多少米?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答:每时行87千米,87接近90,3小时是3个90,列式:90×3=270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其实,估算在我们生活中用得很多,有时我们需要把它看大进行估算,有时我们又需要把它看小进行估算,不管选用哪种估算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好、更快地进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用估算时,我们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9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 10×4= 12×4=

3×2=20×2=23×2=

教师: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汇报,学生普遍会计算的算式有2×4=8,10×4=40,3×2=6,20×2=40。

教师: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12×4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这种计算以前还没有学过。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茶杯图。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有4堆茶杯,每堆有12个,一共有4个12,所以用12×4。

教师: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引导学生这样想:每堆有十多个,4堆一共有40多个。

教师: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

教师用纸块盖住十位上的“1”,现出2×4。

要求学生算出2×4=8。

教师: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学生会指出,是盒子外的8个茶杯。

教师: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学生:盒子里的茶杯。

教师: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学生:一个盒子10个,4个盒子是10×4=40(个)。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

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启发学生思考:这个4该写在哪一位上?

引导学生凭借前面的知识理解,这个4应该写在十位上,因为它表示4个十。

教师: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讨论后回答:计算12×4时,先用2×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个位写;再用10×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十位写。

教师: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

学生:48。

教师: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学生:是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

教师:说明我们这道题做对了。看看书上是怎样做的?(主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竖式写法)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教师板书)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34×2。

教师: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组织学生一边说算理,一边计算。重点要求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第三道题的计算就是综合了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发现的基础上,通过下面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每竖列中三道题的关系。

32×3=96先算2×3=6

再算30×3=90

最后算90+6=96

22×4=88先算2×4=8

再算20×4=80

最后算80+8=88

教师: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组织学生说算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教师: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导学生说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就是综合前面学习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两种题的计算方法。

教师:这样一对比,同学们应该对今天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5、6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21×4=33×2=23×3=14×2=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这些题的计算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5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5玩具图。

教师:看图,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算式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列出24×3的算式,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教师:用前面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这道题,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学生计算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与上道题的最大不同是这道题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一十,要解决进位的问题。

教师: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进位的吗?

如果学生能够介绍,则鼓励学生描述进位的过程。如果学生叙述有困难,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教师:同学们先算个位上的4×3=12,在屏幕的玩具图上是指哪些玩具?

学生指出是每个盒子外的4个玩具后,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把这些玩具合起来变成12个玩具的过程。

教师:这12个玩具又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呢?

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玩具回答:可以装1盒,还剩2个。

教师:在竖式上怎样表示1盒零2个。

让学生结合玩具图理解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2。

教师:现在明白怎样进位的问题了吧。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理解下一步应该算十位上的2乘3,乘出来的积要写在十位上。

教师: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乘出来的6个十与刚才进上来的1个十加起来,一共是7个十。

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4×3,47×2 2教学例6

教师:图中有什么信息,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35×9=315,重点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教师:通过我们的又一次研究,你觉得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还要注意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教师:把我们两次总结起来的计算方法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抽问学生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你是怎样理解的?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抽学生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3题,计算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第5题,学生判断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5)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一位数乘三位数

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想乘法口诀,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既然是想乘法口诀来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乘法口诀就非常重要了,同学们能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抽学生用对口令的方式背乘法口诀。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300+300+300+300,也可以列成300×4。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4个30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300×4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则进一步追问300×4的算理;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来思考怎样解答300×4,你认为前面掌握的哪些知识与计算300×4有关呢?

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起前面所学的连加算式、乘法口诀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都与300×4的计算方法有关。

教师:连加算式与300×4有什么关联?

让学生理解300×4可以用300+300+300+300=1 200来算出结果,也就是通过连加算式知道300×4=1 200。

教师: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300×4又有什么关联?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助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来推想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如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

教师:怎样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呢?

引导学生回忆30×4是3个十乘4得12个十,300×4是3个百乘4得12个百。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个十×4=12个十3个百×4=12个百

教师:也就是说,你在计算300×4时,可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300×4时,要想口诀三四十二,然后想到300是3个百,所以乘出的结果是12个百,也就是1 200。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300×4=1 200。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也要想乘法口诀来计算,但是要联系因数的计数单位来考虑结果是多少。

教师: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

100×8400×56×600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二第1、2题

(1)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口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这道题都要想乘法口诀来口算。

(2)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要求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进行口算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3)让学生独立口算练习二第2题,强调计算的顺序是一竖列一竖列地进行口算。

让学生比较每竖列的三道题,从中能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每竖列的三道题中有一个因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另一个因数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比如第一竖列第1小题是7个一,第2小题是7个十,第3小题是7个百,由于另一个因数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它们的结果也不一样。由此得到“口算结果与积的计数单位有关”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出小东3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出示:情景图,小东平均每分钟能跑296米,小兰平均每分钟能跑204米。

学生用300×3=900估算出小东3分钟大约能跑900米。因为296接近300,所以估算是300×3=900.

教师:你能很快算小兰3分钟大约跑多少米吗?

在教师提出此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问题的要求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最关键?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得出:“很快”这两个字比较关键。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可能会想到“估算”。因为估算比精确计算要快得多。

分析至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00×3=600(米)

3.练习巩固

完成课堂活动的3题。引导学生讨论出:它们都是要先找到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哪个整百数,然后把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转化成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出结果。

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估算得更快,而且也同样可以达到估算的目的。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引导学生主要讨论出:一、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运用;二、都是把不是整百的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来进行估算;三、本来就是乘法的就直接按照以上的方法来估算;是求几个同时接近某个整百数的数的和时,要先找出它们都同时接近哪个整百数,再用乘法来估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4、5、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

43×2=12×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买三个微波炉要多少元?怎样列式?列出算式:758×3。(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求3个758是多少。

教师: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所以多数学生可能会回答“不会算”或“没有学过”。

教师:那你们会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师:好,既然你们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那我们就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师用一张纸片把758中百位上的7遮住,如下图:

58×3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完成后,抽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先用3乘个位上的8,得到24,因此把4写到个位上,进2个十;然后用3乘十位上的5,得到15个十,加进的2个十是17个十,所以把7写到十位上向百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如右图所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学习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学习过程: 一、自己学 《认识升》自主学习单 1.认识容量: (1)右面两个茶杯,()号茶杯能盛的水多。 (2)读一读:(1) (3 (4) 要知道 2.认识容量单位: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3)读一读下面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各有多少升。 (4)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分别是多少升,记下来。

3.体验“1升”有多少 (1)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如下图) 二、交流学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 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实践学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西师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西师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总第50课时教学设计 余朝友 执教 余朝友 课题 总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任课教师自主意见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4)小组汇报出示小组汇报要求: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

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80÷8=200×5=4×25=65÷8=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2.复习笔算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1.认识分数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教学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 【教学要求】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3、5、6题 第二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019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 学 设 计 2019年7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一单元教学设计者: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

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完整)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5班,共有学生47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并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发言不积极。我本学期需要较多地关注同学们业已形成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与复习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执教肖国成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的例1、想一想及第58页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用列表法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班班通准备例题情境图、例题问题纸条、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经常听盛老师夸奖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上课听讲很专心,发言很积极,所以呀,我就很想认识大家,今天终于有了机会,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现在在教室里的有男生()人,女生有()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教室里的同学有()行,每行()人,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指名汇报后,小结复习:求两个部分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谈话:了解了我们班现在的人数情况,老师还想识道同学们的喜好,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水果是一种好习惯,因为水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每天都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作用。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抬起你们的双手,看看十指指甲根这里有没有起倒欠,如果起倒欠了,就说明你蔬菜水果吃少了,身体缺维生素。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指名说) 谈话:要有水果吃,就得先栽什么?对,得先栽果树。有一位学习认真、热情好客的女孩,名叫小芳,她们家就栽了很多果树,同学们想去她们家的果园参观参观吗?好,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小芳家的果园看看。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例1 1.班班通显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问:从小芳家的果园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上?(指名说已知条件)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已知信息整理一下,好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小芳家

最新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识分数”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PPT出示) 1.听算

3×4 = 5×6= 3×9 = 4×20= 6×40= 3×90= 80×5= 800×6= 40×8= 2.游戏:用击掌表示出计算的结果(PPT 出示) (1)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像(3)这种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结果的可用分数来表示。 师板书:分数 二.新课 1. 师板书给出 ,这就是一个分数。对着 你有什么问题要说? (1) 表示什么意思? (2) 的读法? (3) 的写法? 2.师讲解(PPT 出示)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2)折一折(PPT 出示)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用画斜线的方法涂上 颜色。 (3)读一读。读作:二分之一。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4)怎么写 呢? 请孩子们认真观察,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把它叫做分数线;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分数线下面,把它叫做分母,21212121212121211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2017年用

一升和毫升 认识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相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容量的含义和认识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升的空间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和两个冷水壶,两种玻璃杯各若干个,完全相同的纸杯若干个,1升的量杯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2.每个小组准备1升的量杯,一个比1升大(2?3升)的容器,若干个相同的纸杯;实验用的染色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容量 1.问题引人。 引导:暑假很快过去了,我们又回到校园一起生活、学习。暑假天气真热,同学们每天都要喝好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呢?大家来说一说。 想一想,喝水的杯数多喝的水就一定就多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杯子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大杯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小杯盛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 引导:你发现老师刚才用了一个什么词儿?(板书:容量)让学生—起说两遍:容量。 那究竟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内容——认识升。(板书课题) 2.情境感悟。 (1)初步体验。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说明像这样能盛水的杯子、水壶、瓶子、锅等都是容器。(板书:容器)让学生说两遍:容器。 比较:比较这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的水多,谁的容量大?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这个大杯子能盛的水多,大杯子的容量就比较大;小杯子能盛的水少,小杯子的容量就小。 (2)比较感悟。 出示两个直观上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壶。 引导:同学们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呢?(让多个同学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 结合交流出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①把两个冷水壶装满水,倒在同样大的杯子里,比较哪个冷水壶里倒出的水杯数多。 ②把其中一个冷水壶倒满,再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根据结果比出哪个容量大一些。 演示:先把一个冷水壶倒满水,再往另一个冷水壶里倒,看哪个能盛的水多。 提问:哪个冷水壶容量大?为什么? 追问:如果把这个冷水壶和杯子比,哪个容量大、哪个容量小? 你觉得说冷水壶的容量大、杯子的容量小,是说什么的大小?(它能盛水的多和少,就是杯子、冷水壶里面的大小)

2018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2018年8月

一、克、千克、吨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 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秤、1 角硬币、白砂糖、鸡蛋等物品。 学生准备:1袋500g的盐、梨、1 角硬币、大米、黄豆、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在超市购物时称重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称物品轻重的工具———秤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 教师:想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呢? (用秤称)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就要用到计量物品轻重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秤吗? 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结合实物秤或用图片做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2.认识克 (1)称一称。 教师:我们认识了各种秤,你们想用秤称一称物品有多重吗? 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砂糖中,分别称出1g、2g、3g、4g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 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各份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糖,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g、2g、3g、4g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g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 角硬币,介绍1角硬币重1g),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g有多重。 教师:把小组的所有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教师: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活动,你们对1g或几克有什么感觉? (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

2019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单元)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

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高效课堂模式】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2015~2016年)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的周期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课题:认识容量和升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2.学生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操作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升”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3分钟) 1.出示两个茶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茶杯里盛水多?说明:哪一个杯子盛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2.明确学习内容。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量。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进一步探究容量。 自主学习导学单1:(时间:8分钟) (1)说说你对容量的理解。 (2)想想看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 (3)思考怎样量出水壶的容量,再按自己的想法量一量。 提问:你发现哪个水壶的容量大,哪个水壶的容量小?你是怎样想的? 演示:把其中一个水壶装满水,倒入另一个水壶。 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理解:为了准确测量和计量容量的多少,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容量的单位“升” 自主学习导学单2:(时间:6分钟) (1)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容器里盛的分别是什么,各有多少,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苏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2016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非表格式)2013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 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 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 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 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克、千克、吨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 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 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 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1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数学 四 年 级 上 册 教 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找出计算规律,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同上)。(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页的内容,想一想: 1、两位数乘整十数一般应怎样口算? 2、两位数乘整十与一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类似之处? 三、先学 过渡:请同学们自学例1回答自学指导1比谁看书最认真 1、看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睛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 过渡:请同学们自学例2回答自学指导2……(步骤同上)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算一算(课本第3页的算一算) (1)指3名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书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 (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四、后教 1、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2、议一议 五、练一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课本第5页1、2题,第6页5、7题填书上。 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同上)。(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页例1的内容,想一想: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一起看看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 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 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 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 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48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 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