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让阅读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激活个性参与,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培养思维,发展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发言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如学习《古井》的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他们理解了“陶冶”,懂得了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

的品格的,明白了要从古井身上吸取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人。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和鉴别,给富有个性的解答予以赞赏,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二、以质疑引发个性探究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质疑问难。比如,我在教学《世纪宝鼎》时,分三步:第一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当时我班学生提出了4个问题:①这座鼎有多高,多重?②这座鼎为什么叫世纪宝鼎?③世纪宝鼎有的外形是怎样的?④中国人为什么送世纪宝鼎,而不送别的,其它的礼物?第二步,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于第①、②,这些探讨价值不大的问题边梳理边解决;对③、④这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就引导学生把它们列为探究的重点问题,围绕这2个问题精读课文。第三步:放手让学生围绕③、④问题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互相评议。我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三、引导尊重学生的体验,进行个性化的交流

个性化学习尤其强调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和创造。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尊重学生的体验,进行个性化的交流。

强调个性化,我们老师要成为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个性。教师要从有利于个性化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材料所包含的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我在教学《草原》这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美丽景色,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有的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但多生看到了,也想到了,可是表达的效果并不佳。于是,我告诉学生,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想通过感情朗读的也可以。根据草原风光录像,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来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甚至不算诗的小诗,画一幅比课文描写更美的草原风景图,我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拓的空间,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

四、让学生选择自由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一项口头的读的活动,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也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我班孩子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我在教《高大皂荚树》这篇文章,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做读书笔记,同学们在笔记上画下了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通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棵皂荚树,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里特征并受到了心灵震撼。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托着小孩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彩图画好之后,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图画的不足,并且在脑海中又把图画变成了文字,于是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儿,并创造机会让他们

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心灵自由。

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 放飞心灵

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放飞心灵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放飞心灵,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感悟心灵的成长:青春与奋斗。 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驰过,天空才会闪耀着美丽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实的脚印。 青春过于美好,于是我们尽情享乐,尽情挥霍.但生命也过于短暂,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头翻看着时光,我们将发现,年轻没有留下脚印.于是,一股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缺少了完整的书页,我们无能为力,光阴的沉淀使我们不再年轻.朋友,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年轻的书页留下些什么吗?哪怕只是浅浅的脚印? 事实上,我们可能尝试着为目标奋斗过。眼前的路,那样虚幻,那样黯淡。我们奋力前行,去触摸周围一切能带给我们现实与光明的东西,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摔得粉身碎骨。因为吝惜青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停止奋斗的脚步。于是,刚刚踏出的脚印又被我们磨平。 今天,当我再一次站到镜子前,发现自己,额头上的道道又变多了,眼睛里不再有儿童时代的那种纯真。我感到,我的青春已经逝去。脑海中又浮现那句话:“几乎没有人能感觉到青春正在逝去,而几乎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青春已经逝去。” 也许,我们还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也许,我们以为明天会更好,也许我们相信会出现奇迹。于是,我们选择无谓的等待。可是,我们的青春,却没有时间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的青春只剩下今天。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等待。“不屑今天,等待明天,”的观望态度,会像一条肆无忌惮的蛀虫一样,吞噬我们的心灵,吞噬我们头脑中的时间紧迫感,蛀

让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

让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中学语文论文

让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 王立水王兆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09-02 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阅读是一种丰富的安静,除了获取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心灵和思想得到成长。教育的根本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教育,才能理解怎样做人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素质。但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束缚在三点一线之间,学生起早贪黑,不停地奔波劳碌,为的是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分数。对分数的重视剥夺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提高人的人文素养非一日之功,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走进文学,亲近阅读,让学生倘佯于文学中自由地呼吸,在文学的侵润中滋养性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智。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走进书世界,与好书对话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推而言之,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班级,是一个沉闷、枯燥的班级。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笔者首先从布置教室、营造氛围入手。 1.教师要以身作则。笔者经常带着一些好的图书或者杂志进教室,一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杂志,二来是向学生读优美的文段,三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书可以书不离手。 2.每节课前的十分钟为好书推荐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阅读过的作品,说出推荐的理由即读书心得,推荐图书的目的是让平庸者、无所事事者主动走进书中。 3.组建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图书已成为一种可能。如果能把全班学生各个家庭的藏书利用起来,全班同学互通有无,就可丰富学生的阅读书目。笔者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的图书馆,即每个学生每月提供不同的书至少3~4本带到学校,全班同学互相借阅,一个月之后再更换新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营造了很好的读书氛围。 4.营造浓郁、富有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浓郁的文学气息能实时感染学生,让他们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书香扑鼻。笔者在班级墙上定期贴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格言警句,随时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都可以成为图书角、教室里的常见标语。然后,再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制作的书签作品,等等,这不但美化了教室环境,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斯迈而斯这样说过,“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这关系永远不会变,因为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罗曼曾劝导女人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读书能改变我们的心情,让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读书能改变我们的每一天,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走进书中,你每天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灿烂,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走进书中,使你远离烦恼,用睿智理性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来洞察这个世界,笑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一种充满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光辉的互动和交流。 一、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要实行学生个体的大解放,让学生充分享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课堂世界是动态的、活生生的,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作文课上适当组织一些游戏,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将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乐此不疲地感受带来的欢愉。 二、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感受和追求学习的乐趣。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广,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学生自己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会、自主发展,愉快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既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班集体中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21世纪是关爱生命的世纪。关爱学生,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

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读后感

《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读后感《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是李镇西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刊登在《班主任之友》2014年第10期上,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与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李老师提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高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李老师说的真好!很多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总有着太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这不会,担心学生那不懂,老师们恨不得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殊不知这反而束缚了学生,磨灭了他们心里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如语文课上,赏析课文时,老师总这样想:这句话我要是不讲,学生能明白吗?数学课上,例题讲解时,老师总这样想:这个例题我要是不讲清楚,他们类似的题目不会做怎么办?物理课上,讲解物理定理时,老师总这样想,这个定理我要是不讲清楚,他们能够理解吗?本着这样的好心,赏析课文时,教师包讲,学生被动的写,结果便是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赏析;数学例题,学生们就会那一种,稍一变动就不会;物理定理的理解,变成了老师的理解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被动的接收了,一点不思考为什么。都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老师这种做法,学生们读完文章后,就成了“一万个读者只会有一个哈姆莱特。”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时间去想,也没时间去领悟,只有被动的去接受。接受的结果就只有老师所给与的理解,即标准答案。被动的去接受,学生不再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的泉水不会无拘无束的奔涌,而有的只是一潭死水。对于老师的职责,我觉得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师说》中的解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甚为恰当。我们可以领略到学生走在前,老师在后,解答学生的疑惑这样的场面,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现在老师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力求讲解详尽,做到细枝末节清清楚楚换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师们历经“呕心沥血”的批改完作业之后,因为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叫过来细心的指导一番。学生拿过作文本,顶多看一下分数,就把它抛在一旁,学生对自己的付出只关心分数,而对于作文中的批改,是不会在意的。同样,认真讲解每一道数学例题,换来的却是学生只会做那一种题型;对于物理定理的理解,永远都停留在老师理解的基础水平,这样,物理还怎么发展,理论还怎么完善。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到了学生那里,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样

让阅读点亮精彩人生

让阅读点亮精彩人生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激发兴趣;推荐内容;指导方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具体可以用如下方法: 1.巧用故事悬念 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能吸引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作品讲述,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 2.介绍读物梗概 老师可以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以《水浒传》为例,我拿出其中经典的篇

章《武松打虎》,在课堂上配上不同的语调,加上得当的体态语言,把学生吸引到故事情景当中。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3.巧借课文延伸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生动、有趣的文章。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稍作延伸,借机把学生引到课外阅读中去。比如,在指导学习《猪八戒吃西瓜》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你想知道更多猪八戒的故事吗?利用课外时间读读《西游记》这本书。”再向学生简介四大名著,逐渐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4.开展读书活动 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书刊的过程中,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的课外阅读故事会,让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内容编成故事讲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和参赛的兴趣,每次故事会还可设立一定的奖项,全班同学都来做评委,评选出“读书大王”加以奖励,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推荐内容,让学生选读 1.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能力的限制,尽量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 对初入学者选择拼音读物最好。低年级学生善于想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摘自《致教师》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 ——如何寻找人师? 朱老师: 前段时间,我读了《曼德拉传》,多次泪流满面。曼德拉的一生,可谓光芒万丈又跌宕起伏:曾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入狱27年,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曾担任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不仅如此,曼德拉还对教育非常重视。自他1999年主动卸任后,就致力于两件事:在南非大力兴办学校,为南非防治艾滋病。我觉得,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您同意我的看法吗? 老师: 的确,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其实,无论出身于哪个民族,身处于哪个国家,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人类共同的英雄。这样的人,职业不同,身份各异,相同的是他们用时光锻造生命,用行动把自己的人生书写为一个传奇。他们的一生就像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言传身教地为人们指引出一种更有价值的活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纳尔逊·曼德拉,就是一位这样伟大的教师。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享年95岁,安然离世。曼德拉的所行所言,如老师一般将世事、将人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深受启迪。 对受过27年牢狱之灾的曼德拉来说,最令人震撼的或许是他对自由的诠释:“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是他的睿智之语,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当选总统的那天,邀请狱警参加典礼并真诚致谢,他认为自己曾经是个急性子,而且脾气暴躁,是狱中生活让他逐渐学会反思与处理痛苦,从而给了自己战胜苦难的能力。他用行动证明,他并没有让仇恨侵蚀自己的内心,而是为自己赢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实,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曼德拉面对困境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痛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这样强大的心灵就会无所阻碍。而且越是得知自由的可贵,我们越是要像曼德拉说的那样为了自由行动:“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因为,永远有人无法靠自己挣脱自身枷锁。当我们为这些人的自由而奋斗,我们的心将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有了这样的心,自然就可以像曼德拉说的那样把敌人变成伙伴:“要想与敌人求和平,就需与敌人合作,然后他就会变成你的伙伴。”这句话不仅是政治家的谋略,换个角度理解,也是凡人的处世箴言。生活中99%的对立因为沟通不畅。

在阅读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2019年文档

在阅读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个性化的感受、体悟给予关注和尊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何让阅读教学开展得自然、流畅,若习习春风、潺潺溪水,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自由飞扬,小学语文教师是要费一番心力的。基于此, 本文结合笔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自主阅读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化的情感特征较多,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在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比如,笔者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节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了捡一片树叶带到课堂上的任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捡到的树叶,并展开小组讨论:树叶长得一样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笔者接着导入:同学们,你感觉你手中的叶子是 不是很美?你愿意成为一片美丽的叶子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样的激趣方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课文的动力,让美好的情感随着课文阅读的深入不断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比赛”“有奖朗

读” “读书知识竞答”等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创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后,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由此阅读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如绽开的花蕾,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二、激发内心情感,提升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在教 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情思,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增强阅读的效果, 提升阅读的素养,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美好的陶冶。 如在《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朗 读课文第一段后,笔者请学生来朗读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大多数学生都读的是“夜深了……”,因为他们的眼前出现的是深夜 母亲为远行的儿子千针万线缝补衣服的情景。他们内心的情感被 这样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短短十几个字 中蕴含的伟大母爱在这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最后,笔者讲到文中的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寸草,把母爱比喻成太阳的光辉,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可以把你的母亲对你的爱比喻成什么呢?请读一读《游子吟》这首诗,对照一下《母亲的恩情》,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会到了课文的情感,阅读也得到了有效延伸。 三、关注个体感悟,引导“说演”课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

如何让阅读点亮心灯

让阅读点亮心灯 摘要 阅读是一种情怀,阅读是一种幸福,阅读更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 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因此现代 教育不停地呼唤语文教学,从语文课堂入手,借助讲故事诱读;借助 制作手抄报和写读后感引读;努力创设读书氛围促读;用丰富的情 感体验激读,在充分的语文阅读中激活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进入 丰富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予儿童精神层面的提升,用真善美 的优秀文学作品点亮每一颗善良的心。 阅读中,儿童心中的文字已经放着异彩,童话带着他们走进欢乐的天堂,天上的月儿和星星和他们聊天,小动物们和他一起游玩,大自然的奇妙正一点一点的拉近了,情和感交融。有多少智慧在阅读中生成,有多少心灯在阅读中点亮。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导演下,理性的认识排挤了感性的体验,教学方式压抑了儿童的个性自由,认知的过程就象一把解剖刀,精细地肢解了孩子们美丽的通话。题海、训练、演练、把丰富的“语文”简化成了技艺之学,天性的智慧退化成不停运转的机器。 有人说:“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中,我们首要工作就是让孩子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的人。为此,我们应该让阅读去点亮“心灯”。 一、从语文课堂入手,借助讲故事诱读。

五年级第二学期有一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上课伊始,我没有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把《城南旧事》这篇这本书中其它的故事片断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读出来。把学生们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来,了解主人公童年时期的天真快乐。课下,学生们纷纷去借阅《城南旧事》来读一读;在教学《三味书屋》时,笔者找来一幅鲁迅的肖像,拿着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走进教室,为学生们饶有趣味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师高超的叙事本领和俏皮的语言深深打动了孩子,这不仅为学习《三味书屋》打好了基础,而且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印下了这位文学巨匠的身影。第二天就有很多孩子拿来了许多鲁迅的书。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学生们想读课外书了,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常常去图书馆借书……这样,崇尚书、热爱书的“火苗”逐渐照亮了孩子们心田。 二、借助制作手抄报,写读后感来引读。 读书同时,我班又开展了办手抄报活动,还通过开展“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图书拍卖会”等活动,增大孩子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从无目的看书,变成有目的读书,并且做到边读边思考,并将有用可积累词、句记录下来,并配以合适插图,还可以在读报过程中将感兴趣内容剪下来,制成手抄报。这些手抄报都是自编、自写、自画,而且紧跟形势,报纸可称五花八门。孩子们在读读、记记、画画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审美情趣,同时也能表现孩子们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及树雄心、立大志、向先进人物学习信心和心愿。

给学生以自由的阅读时间

给学生以自由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这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但仅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把握学生阅读的时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笔者认为,建立“引领—阅读—交流—再阅读”的循环阅读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自由阅读的状态。如,在每节阅读课中,教师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提出阅读的核心问题,然后介绍阅读的理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长短,核心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理解水平的高低,可以对阅读时间进行弹性调控,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阅读时间,最少不低于15分钟。这样,有了阅读时间和阅读氛围的整体保证,学生对文本就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感知、体会,甚至会形成一定的见解。教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里提问题、谈体会、说收获。学生的交流充分了,体会才能深刻。如果有些阅读篇目过难或者有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仍然没有弄明白,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交流。这样既有教师针对性的引领,又有学生自由、广泛的阅读,整个阅读课堂就活跃了。 对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似乎只有学生在阅读后才能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对文本也会有深入的体验。其实,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有些体验很明确,有些体验就比较模糊(如揣摩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而这些潜在和蒙眬的东西,是许多学生内心隐约感知和体会的,它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觉。在一些阅读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谈体会时,学生站起来只是默不作声,或者说的文不对题。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这种内在体验的敏感和心灵的秘密。如古诗中的送别诗,一些学生对离愁别恨并没有直接的、真实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而形成的间接体会,细微之处学生又常常无法言说。但是,学生的这种极为独特的个体体验,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得以丰富和积淀,并逐渐内化成为个体生命和精神上的一种财富。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自己要有深厚的阅读功底之外,还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打造师生与文本交流的三维空间,这样,在阅读课堂上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 一本好书往往凝聚着一个人思想的精华,蕴藏着作者的灵魂。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同你交谈,和善温雅地开导你。林语堂说,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身为师长,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 这本书,2 3 4.读书,从意境出发。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然的心绪以及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们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之美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泡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 研习课上,全班同学站好队伍,我们来到了学校的扫云廊,东侧是操场,伙伴们在快乐地上体育课。扫云廊的两侧栽满了花草,这里的空气清新、凉爽,还夹杂着一些淡淡的水气,将花草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扑送到人的鼻孔里,一瞬间你就只觉得神清气爽,耳边间或会传来两声悦耳的鸟叫,师生每人捧起一本书,体验到的不仅是文字的空灵,还有生活的情趣。试问,此情此景,有谁不愿意在此细细品味纸页间散发的油墨香呢? 曾经和一个男同学聊天,我知道了他把自己喜欢的书安放在枕下,月华似水,捻亮床畔一盏 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这样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意境中去,而自己竟然

还浑然不觉。给孩子创造一个幽静、文雅的境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让他置身其中,与书为伴,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历程,渐渐地,这将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甚至成为孩子的生活的方式。 5.读书,从封面读起。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与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我手捧一本本精美的儿童文学,和同学们一读封面,二读内折,三读目录,四读故事,五读插图,六读后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也了解了书本体例,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6 有趣的、3.诵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放飞心灵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自由飞翔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自由飞翔 发表时间:2019-12-09T09:57:02.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作者:周霓[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师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快乐地成长。 周霓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师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快乐地成长。【关键词】自主;兴趣;实践;探究;发展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036-01传统的教学曾有人戏称:我们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步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长期以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课堂的枯燥单调让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构建有生命的课堂”是现代教育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使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去展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一、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科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自然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事情,生活就是我们科学的“活教材”。科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感受科学的趣味,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的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使科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冬天从我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冬天玻璃窗上美丽的冰花又是从何而来?通过这几个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出新课《物质的状态变化》,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又如,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在学习摩擦的知识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生活中走路、拿东西、穿衣等许多生活场景,并结合知识分析如果进行拔河比赛应该怎样做可以更有利,让学生的思维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了学以致用,学习劲头从而大大增加。 二、以主动探究为中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尽量多提供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1.以玩激趣,玩中探究,获取新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玩”贯穿课堂,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将科学教学中出现的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也化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科学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利用课前休息的间隙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比力气,分别请一个大个子同学和一个小个子同学,让两人分别握住架起的竹竿的两端(让小个的同学握住离支点较远的一端)。让两人同时向下压,看谁赢。学生们都认为小个子必输无疑,那个大个子没开始比也已经觉得胜券在握。结果比赛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小个子获胜。游戏在学生闹哄哄中结束了,但学生都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故意卖关子说,想知道原因那就要认真听这节课,听好了你们自然就懂得这个游戏的玄机了。可想而知这节新课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都拿出了十足的精神参与到了课堂中,最终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解开了游戏的谜底,更对杠杆的知识熟练掌握。 2.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科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科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科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我在教学有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除了教材中实验,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跳舞”。我让学生在大烧杯里放入大半杯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高度高几厘米,然后把一个完好的新鲜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入水底。再让学生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学生就惊喜地发现蛋壳表面出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过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且上下浮沉或不断翻转,犹如“跳舞”一般,妙趣横生。做完实验我再让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神奇的一幕,学生自然就想到是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CO2气体引起的,也能进一步与以前学过的浮力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再从中得出知识点,使学生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让他们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从而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让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其实在课堂中,一声“你讲得很好”、“你做得很棒”能让学生们开心;而一声微笑着的“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不好意思,你得回答不够确切”也足以让犯了错误的同学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这样才更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让阅读点亮童年

让阅读点亮童年 ——小学低段课内外阅读指导 青溪小学余飘 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勤奋读书、充实自己的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由兴趣入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喜欢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作为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的目标。老师需要按照心理特征让孩子喜欢上书,并且用各种方法刺激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师为榜样,激情范读 由于低段孩子的识字量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让他们读书很容易疲倦,因此应该提倡教师读书给学生听,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在一年级时每天第二课时笔者总要抽十五分钟给孩子们读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在二年级我利用每天的课堂十五分钟,给孩子们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讲述,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这样一天天的坚持下去,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书里会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们,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去阅读。有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书本中来,尝试在关键处戛然而止,然后向孩子推荐合适的图书。这时孩子急于了解故事的下文,很容易产生读书的兴趣。当孩子读完以后,还可以请孩子讲讲故事的内容并加以鼓励,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兴趣。 二、为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1、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2 、家校、亲子共读一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求学生能自主读书,教师自己得率先垂范。如我班从一年级起每月向学生推荐一本书,师生共读。每周一在读书课堂上师生共谈感想、体会。并给那些读书认真、发言积极的孩子以“阅读之星”的称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家庭中,一年级时,除

让学生在课堂自由飞翔

让学生在课堂自由飞翔 发表时间:2017-02-15T13:49:51.5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作者:冯振彬[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用 “只听见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来形容课堂的安静,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来赞美课堂教学的热烈。 山东省宁阳第二实验中学271400 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用 “只听见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来形容课堂的安静,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来赞美课堂教学的热烈。但这样的课堂里,坐着的只是些读书的机器而绝非是有血有肉、有棱角的学子。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新的课程改革将教育本质定位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性的凸现,带着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 现在的许多教师在做着费力而不受学生欢迎的事,有的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生学习的需要,只要按照教师的原意组织教学,学生处于服从地位,造成了耗时多、情绪底、效果差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包办代替,教师没有把学生内心渴望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说:“在人的心灵处,都有种根深底厚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要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事想请老师做、有困难想老师帮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解放学生双眼,不要只盯住课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学生大脑,点燃思维的火花;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解放学生嘴巴,使学生谈天谈地谈真理;解放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里寻觅丰富的食粮。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地激发出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得知识、形成思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阐述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未来的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要以学习的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就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不仅要阐明“有什么”、“是什么”,更应该说明“为什么”和“怎样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语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四、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新的历史课程中注重图片的使用和制作,我曾在视频中留意到: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我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所以通过眼、手、脑同步运动,在参与画图实践中,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训练了历史能力。

语文(心得)之让阅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语文论文之让阅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刘艳 阅读犹如一盏灯,可以点亮孩子生命的天空。为了让这盏灯明亮起来,我在班上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 一,童话引路,打开阅读之门 童话是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它引着孩子们在梦幻的森林里穿行;童话是一条美人鱼,它带着孩子们在浩瀚的大海里遨游;童话是孩子脸上最美的那朵玫瑰花,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是童年最真的摇篮。于是,从学生入学和那天起,“童话故事会”也就开讲了。每天的早自习,我便带着童话书走进教室,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起童话故事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传神的语言让孩子们陶醉:他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泪,被皇帝的新装逗得前俯后抑……短短四十分钟的读讲,我已经是口干舌燥,可这群小家伙围着我仍不肯休,“老师,再讲一个嘛!”“就讲一个!”这时,我想到了学生。于是,我每天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并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更高涨了。 二,师生共读,铺开阅读之路 这个童话故事会开了整整一学期,一下的孩子学会拼拼音了,也认识了不少汉字,课外阅读也正式启动了。对于这刚刚起步的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荷花》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完后我就:“老师这儿也有一首与《荷花》一样美妙的儿歌,你们也能美美地读出来吗?老师和你们比赛读书!”话音刚落,孩子们就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这样的拓展阅读,既巩固了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又使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 接下来的日子,我常常利用晨会课讲一两个的故事,然后用抖“包袱”、卖“关子”的形式“抛”给孩子,或让他们猜猜能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对阅读的期待。对于那些不爱读书上的孩子,我没有批评、训斥,而是自己捧起了

阳光就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阳光就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演奏一件走音的乐器,或是与那些没有好声调的人一起演唱,更能迅速地破坏听觉的敏感性,更能迅速地降低一个人的乐感和音乐水准的了。一旦这样做以后,他就不会潜心地去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差异了,他就会很快地去模仿和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他的耳朵就会失灵。要不了多久,这位歌手就会形成一种唱歌走调的习惯。 在人生这支大交响乐中,你使用的是哪种专门的乐器,无论它是提琴、钢琴,还是你在文学、法律、医学或任何其他职业中表现的思想、才能,这些都无关宏旨,但是,在没有使“乐器”定调的情况下,你不能在你的听众——世人面前开始演奏你的人生交响乐。 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都不要玩的走样,都不要唱的走调或工作失衡,更不要让你走音的乐器弄坏了耳朵和鉴赏力。即使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帕代莱夫斯基那样的人,也不可能在一架走音的钢琴上奏出和谐、精妙的乐章。而一个阳光的人就如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善用生命中的各种“乐器”,奏出心中自由与和谐的乐章。

心灵的自由与和谐相当重要,心理失调时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是致命的威胁。那些极具毁灭性的情感,比如担忧、焦虑、仇恨、嫉妒、愤怒、贪婪、自私等都是生活的致命敌人。 任何一个人受到这些情感的困扰时,都不可能将他的生活处理好,这就好像具有精密机械装置的一块手表,如果其轴承发生摩擦走不准一样。而要使这块表走得很准,那就必须精心地调理它。每一个齿轮,每一根石英轴承都必须运转良好,因为任何一个缺陷,任何一个麻烦,任何地方出现了摩擦,都将无法使手表走得很准时。 人体这架机器要比最精密的手表精密得多。在开始一天的生活之前,人这架机器也需要调整,也需要保持心灵非常和谐的状态。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失衡,我们陷入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惶恐之中。因为现代人已经再也找不到哪怕是片刻的宁静和从容,而且,伴随着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人类社会也出现了我们人类看上去都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惶恐和不安,人们在努力寻找,企图找到答案! 但是,对于生活,不同的人从来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理解。同样的境遇,有些人觉得是天堂,而有些人却觉的不是。 一个农夫躺在麦草垛里呼呼大睡,一个读书人见了,可能会觉得那个农夫非常不幸,家里没有地方躺,只好将就在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