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考试

马原考试

马原考试
马原考试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 地理环境

B. 社会意识

C. 生产方式

D. 人口因素

25.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C)

)A. 逻辑学 B. 自然科学 C. 艺术 D. 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B )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I(v+m)+Ⅱ(v+m)

D.I(c+v+m)=I(v+△v)+Ⅱ(v+△v)

3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A. 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B.C∶V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 )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D )

A. 国际卡特尔

B. 国际托拉斯

C. 国际辛迪加

D. 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C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BCD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 剩余价值 (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 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考试题库 马原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 )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 )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 )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 5.“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历年马原考试真题加答案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D.深入调查研究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 A.客观性B.相对性 C.绝对性D.全面性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马原专题考试题及答案

1.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阐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如何贯彻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人格心理与咨询,介于本人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贯彻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界定和意义 问题指的是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法,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为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增加新的知识。首先,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其次,也可以是指采用新的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予以新的诠释,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问题还表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问题、社会现象。 二)知识结构和问题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把握能力或者洞察力。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质量和研究结果。三)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研究主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缩,但是它和“研究问题”还是有差别的。研究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 四)“问题意识”和思维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理论。理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 )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 )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 ( ) B.唯心论 ( )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 ) B.结构性 ( ) C.运动 (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 )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 )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 )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 )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 ) B.动物心理的形成 ( ) C.语言的产生 ( ) D.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 ) B.各种实物的总和 ( )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 ) B.绝对性 ( )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 )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

考试题库马原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 )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 地位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 说明( 4 、 A 、 )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 、 生产力 )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11、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 )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社会革命根源于 (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 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B 、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2018年11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 核分人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 物质: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分)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15分)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0分)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四、简述(共20分) 五、论述(2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 复查人————核分人———— 题号一二三四五 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得分评卷人 1.哲学是(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c )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 ?哲学是(A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d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种观点 (d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c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C 矛盾 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C 反映的观点 D (a ) 主体性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c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a )。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冋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冋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 核分人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 物质: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分)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5分)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30分) 四、简述(共20分) 五、论述(20分)

复查人———— 核分人————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D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A B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第五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B.资本家的联合 ( ) C.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 D.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 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实现了自我否定 ( ) B.发生了根本变化 ( ) C.仍无任何变化 ( )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 C.垄断(√) D.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 4.金融资本是:()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5.垄断利润是通过:() A.操纵市场获得的(√) B.改进技术获得的 ( ) C.扩大投资获得的 ( ) D.增加贷款获得的 ( )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 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 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 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多选题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