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数学出题说明双向细目表

五年级数学出题说明双向细目表

五年级数学出题说明双向细目表
五年级数学出题说明双向细目表

2010年联校小学五年级数学检测试卷双向细目表

【出题说明】

1.本次考试涵盖六个部分,总分是100分:

基础知识(26分)

选择(5分)

判断(5分)

计算部分(30分),

解决问题(29分)

综合运用 (5 分)

考试命题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应用题和实际操作六项。命题紧紧围绕人教版六年制数学教材的教学范围进行。它立足教材,立足基础,立足全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检测,同时注重双基考查,增大知识覆盖面,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能力几何知识等都做了考查,试题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将几个知识点揉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最后的探索与实践操作题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命题难度:易中难7:2:1

3、测试方式和时间

(一)测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

90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

100分。

小学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7页)

题项题 号 题目 分 值 题 型 试题 来源(参 考、创 作) 本册或本学段对应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点、情感点等) 识 记 √ 理 解 √ 分 析 √ 运 用 √ 评 价 √ 考查意图说明 一、 口算直通车8 × 7 = 67 + 7 = 5 × 1 = 38–4–34 = 63–40 = 1 × 1 = 9 × 6 = 5 ×7 + 6 = 2 × 9 = 9 + 41= 7 × 4 = 4 ×5 + 5 = 8 + 48 = 4 × 6 = 52 –7 = 9 ×9–60 = 20 计 算 创 作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对100以 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 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 二、用心思考,认真填空1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树高12()铅笔长13() 3 填 空 参 考 长度单位 √ 考查学生对长度单 位的理解 2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二十一五八() 6 填 空 参 考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乘法表的 识记 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者XXX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3 4个5相加的和是(),4和5相加的和是(),4和5相乘的积是()。3 填 空 创 作 表内乘法√ 考查学生对乘法的 理解 4 4、()里最大能填几? 3×()<20 34>5×()()<8×8 3 填 空参 考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会运用乘 法表解决计算问题 5 左图中有()个角。 1 填 空创 作 角的初步认识√ 考查学生对角的理 解。 6 用1、0、7三张卡片能组成()个两位数,其 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 填 空参 考 数学广角 √考查学生排列组合 的理解和运用。 三、明辨是非1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1 判 断 参 考 观察物体√ 考查学生对对称轴 的理解 2 小明的身高是128米。………………() 1 判 断 参 考 长度单位 √考查学生对长度单 位的理解与运用 3 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1 判 断 参 考 角的初步认识 √考查学生对角的理 解

二年级数学双向细目表-许

二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双向细目表 e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 试卷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为命题依据。命题范围: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测查的内容是《数学(低段)课

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相关内容。 命题原则: (一)、注重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试卷中无疑要占绝对大的份量. 但在编拟试卷时,对单纯的再现性、记忆性的基础则尽量少考或不考,对数学“双基”的评价则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强化对学生应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命题改革实践中我们重视《课标》基本理念的实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索能力的评价。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 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藩篱,而换之以图像、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这样命题有收、有放,体现了命题形式的多样化、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放的思维活动,能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内容、形式的人文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考试评价改革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制定了数学课程目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双向细目表及练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3课时)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 一、教学目标分解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识记,B理解,C再现性情景应用,D生成性情景应用。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计算,e操作,f解决问题。 二、单元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生活中的比 创设系列情境,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化简比 比的化简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会运用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什么没有给出“按比例分配”的名称) 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本学期主要研究同类量的比。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3、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一种形式。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不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目的是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教学中,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不作为基本要求。 4、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两个数相比的“结果”,是个数;化简比是前项和后项互质(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的最简单的整数比,仍然是比的形式,结果是一个比。 5、教材“比的认识”单元“生活中的比”一课,为什么要安排三个情境?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首先创设了观察图片、图形分类的探索活动(如图),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研究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五张有趣的淘气的图片(其中两张长与宽的比与图片A 是相同的,另外两张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观察四张图片,与图片A 进行比较哪几张比较像,并用“像”“不像”“变形了”等自己语言的叙述,使学生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直观感受。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当把图形A ,B ,D 分成一类时,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或宽,而是考虑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 3 1 ,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在学生研究得出长、宽关系的基础上,再引导每一个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加深体验。 教材还运用“路程、时间、速度”和“总量、单价、数量”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引导学生结合数量关系的理解,丰富对比的认识。在通过这样三个情境引出比的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在“说一说”“练一练”等内容中又增加了“头长与身高的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斜坡中的比”等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写出比并解释比的意义,促进对比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

题项题号题目 分值题 型试题 来源(参 考、创作) 本册或本学段对应的教学目标(知 识能力点、情感点等) 识 记 √ 理 解 √ 分 析 √ 运 用 √ 评 价 √ 考查意图说明 一、口算 直通车8 × 7 = 67 + 7 = 5 × 1 = 38–4–34 = 63–40 = 1 × 1 = 9 × 6 = 5 ×7 + 6 = 2 × 9 = 9 + 41= 7 × 4 = 4 ×5 + 5 = 8 + 48 = 4 × 6 = 52 –7 = 9 ×9–60 = 20 计 算 创 作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对100以内 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计算 能力和计算习惯 二、用心思考,认真填空1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树高12()铅笔长13() 3 填 空 参 考 长度单位 √ 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 的理解 2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二十一五八() 6 填 空 参 考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乘法表的识 记 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者庄玉春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5 右图中,( )是②号照相机拍摄的图案。 1 选择 参 考 观察物体 √ 考察学生对物体的观察 五、列式计算 57 + 24 = 80–43 = 42–28 + 69 = 8 + 52–35 = 12 计算 创 作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 考查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 六、看图列式计算 1 = 3 看图列式 创 作 表内乘法 √ 考查学生乘法的认识与理解 2 8枝 ?枝 = 3 看图列式 创 作 表内乘法 √ 考察学生对被的认识与理解。

小学数学(六下)命题双向细目表样题

二、仔细推敲,准确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共5分) 16.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17. 一种彩票的中奖率为1%,明明买了100张这种彩票,他一定会中奖。 ( ) 18. 生产的90个零件中,有10个是废品,合格率是90%。 ( ) 19.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 ) 20.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一格只能够用来表示一个单位。 (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21. 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圆柱的体积和削去部分的体积比是( ) A 、2:3 B 、1:3 C 、2:1 D 、3:2 22. 下面的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 、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C 、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D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 1 。 24. 下列三杯糖水,( )杯中的水最甜。 A .糖20克,水100克 B .糖10克,水30克 C .糖30克,水120克 25. 小明去年体重增加了10%,今年加强了体育锻炼,体重减轻了10%,与去年相比他的体重( )。 A .轻了 B.重了 C.一样重 四、认真审题,熟练计算。(共35分) 26.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8分) 0.8×0.6= 0.125÷ 18= 3.3-0.7= 11 23 += 7.2÷8×4= 516825?= 0.9+99×0.9= 1313 2424 ?÷?= 27.计算,写出必要的运算过程。(每题3分,共12分) ① 2.3×1.5+4.5÷0.75 ②35×102-684÷38 ③(1+ 31 )÷(1-3 1 ) ④ 34÷[17×(52+31)] 小六数(期末)4—2

(完整word版)中考数学试题双向细目表.doc

中考数学试题双向细目表 考察 水平了解理解掌握题型分值题号难度内容 有理数有理数的意义 比较有理数大小 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 简单的混合运算 较大数字★ ★ ★ ★ ★ ★ 数与代数 ·平(立)方根、算术平方根 无理数、实数 近似数、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 ★ ★ ★ ★ 代数式代数式的意义及表示 求代数式的值 整数指数幂及基本性质★ ★ ★

科学记数法★ 整式与分式整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乘法★ 乘法公式★ 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因式分解★ 分式及基本性质★ 简单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注: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乘法公式指: a+b))(a-b)=a 2 -b 2 ,(a+b) 2 =a 2 +2ab+b 2 ; 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数与代数 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法★ 方程、方程组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注: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组) 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实际运用★ 函数 函数的概念及三种表示方法★

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函数值 一次函数及表达式、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正比例函数★ 数与代数函数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及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对称轴(公 式不要求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 ★ ★ ★ ★ ★ 注:加强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的考查,其难易程度不超过教材上例、习题的难度点、线、面★ 角、比较角的大小★ 角度的简单换算★ 空间与图 角平分线及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补(余)角及性质、对顶角及性质★ 形 垂线,垂线段及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及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平行线间的距离★

考试命题原则及双向细目表

试卷作业命题原则及双向细目表 一、衡量试题(卷)质量的标准。 衡量考试的质量通常有四个重要的指标:即考试的效度、信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考试的效度是指通过考试能够确实测量到的所欲测量内容的程度。 2、信度。考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学生答题情况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程度。 3、难度。试题的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或得分率来表示。一般来说,试题的难度以适中为宜,试题太难或太易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其信度也会降低。 4、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被测试者鉴别其能力的程度。 二、教师组编试卷的前提是研究。 教师组编试卷有对知识点分布、能力要求和学生基础的针对性,与套题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教师在新课教学和高三复习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试题组编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组编试题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认真研究: 1、研究课标或考纲。 任何测试都是针对具体的学科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科教学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测试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课标或大纲。 2、研究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众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新课程强调对课本的使用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通过研究教材清楚教学内容在学科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合理分配题量、分值比重。 3、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进而清楚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命题时考察点的选择和试卷难度控制提供指导。 对于高三年级的模拟试卷,命题时还要研究社会热点、历年高考试题,预测命题方向。 三、试卷组编程序。 1、命题教师在研究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作试题双向细目表。 2、以试题双向细目表为命题框架,进行试题的筛选、组编。 3、命题人进行试卷试答,并对试题作适当调整或修改。 4、完成卷头设计,包括科目、测试名称、答题时间、满分、命题人和审题人。 5、制作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年级数学双向细目表

二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 单元课 题 教学要点 学习目标检测方法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操 作 兴 趣 a b b c c d d e e 数据收集整理1 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能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 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 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 2 统计数据的方法,学会用简 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双向细目表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目标检测方法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操 作 兴 趣 a b b c c d d e e 表内除除法 的初 步认 识 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 方法 √√√√√√√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 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 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 分的名称。

法2~6 的乘 法口 诀求 商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 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 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双向细目表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目标检测方法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操 作 兴 趣 a b b c c d d e e 图形的运动学会 辨认 轴对 称图 形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 本特征。使学生理解对称 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 图形的对称轴。 √√√√√√√√ 初步 感知 平移、 旋转 现象 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 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正确 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 √√√√√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

201601(双向细目表)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双向细目表) 题型题号考点考点要求分 值预测 难度 实际 难度 一、填空题(25分) 1 分数、比、除法、百分数互化 a 4 a 2 圆周率的历史 a 1 a 3 比的化简 a 1 a 4 轴对称图形 a 3 a 5 比赛场次 a 1 a 6 搭积木比赛 a 2 a 7 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的应用(二) b 2 b 8 圆的周长和面积 a 2 a 9 百分数的应用(一)、比的化简 a 3 a 10 百分数的应用(二) a 1 a 11 百分数的应用(三) a 1 a 1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 2 a 13 圆的面积 c 2 c 二、判断题(5分)1 圆的周长 a 1 a 2 百分数的应用(一) a 1 b 3 比的化简 a 1 b 4 圆的周长和面积 a 1 a 5 观察的范围 a 1 a 三、选择题(5分)1 复式条形统计图 a 1 a 2 比的化简 a 1 b 3 百分数的应用(一) a 1 a 4 起跑线 b 1 b 5 百分数的应用(一) c 1 c 四、计算题(29分)1(1)小数加法 a 1 a 1(2)分数除法 a 1 a 1(3)分数乘法 a 1 a 1(4)分数减法 a 1 a 1(5)分数不清除法 a 1 a 1(6)分数混合运算 a 1 b 2(1)解方程(百分数) a 3 a 2(2)解方程(比) a 3 a 2(3)解方程(分数混合运算) b 3 b 3(1)分数混合运算 a 3 a 3(2)分数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a 3 a 3(3)分数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b 3 b 4 组合图形的面积 b 5 b 五、我会画(6分)1 画圆 a 2 a 2 画圆的内接正方形 a 2 a 3 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面积 c 2 c 特别:说明这样的细目表是一种便于我们数据统计的细目表,不是试卷参评的细目表,其中考点要求可以是难度要求,如容易、中等难度、较高难度等。内容一列可以没有,分值指的是该小题的总分。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命题双向细目表及模拟卷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人:陈云雷

命题说明 1、在数与式、几何图形、函数及图象、概率与统计等方面力求都有突出重点,并能做到覆盖面广,避免知识点重复。 2、结合考纲考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原理,重视知识点原理简单的迁移,不出偏繁和太难的题目。 3、在不同题型的最后一题设置迁移性较大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和熟练程度。 4、第21、22、23题中坡度设置问题,从基础开始进行拓展,保证学生的得分率。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说明:1、全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6页。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 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3、本卷选择题1—10,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 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11—24,答案(含作辅助线)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 的) 1化简的结果是 ( ) A.2 B.- D.± 2、如果a 与1互为相反数,则|2|a +等于( ) A .2 B .2- C .1 D .1-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514.3( 20 2=)π-+- B.8 27233=)(- C.532x x x =? D.3322b a b a ab =+

4、如图所示,AB ∥CD ,∠E =37°,∠C =20°,则∠EAB 的度数为( ) A.57° B.60° C.63° D.123 (第4题) 5、在下列四种图形变换中,本题图案不包含的变换是( ) A .位似 B .旋转 C .轴对称 D .平移 6、数据3、1、x 、-1、-3的平均数是0,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 A.1 B.2 C.3 D.4 7、化简 2 244xy y x x --+的结果是( ) A .2x x + B .2x x - C .2y x + D .2y x - 8、如图,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六边形ABCDEF ,一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着A →B →C →D →E 方向匀速运动,最后到达点E .运动过程中PEF ?的面积(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 9、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经过点(23)-,,则该反比例函数图象在( ) A .第一、三象限 B .第二、四象限 C .第二、三象限 D .第一、二象限 10、如图已知一商场自动扶梯的长L 为10米,该自动扶梯到达的高度h 为6米,自动扶梯与地面所成的角为θ,则tan θ的值等于 ( ) A 、4 3 B 、 34 C 、5 3 D 、 5 4 (第10题) (第11题)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 如图1已知扇形AOB 的半径为6cm ,圆心角的度数为120,若将此扇形围成一个圆锥,则围成的圆锥的侧面积为 12、如图,填在四个田字格内的数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则C 所表示的数值为▲. θ h L (第5s t A .O s t B O s D O s t C O t (第6题) A B C D E . F . P . · 120?B O A 6cm 1 3 3 5 5 7 7 A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双向细目表及练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3课时)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 一、教学目标分解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识记,B理解,C再现性情景应用,D生成性情景应用。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计算,e操作,f解决问题。 二、单元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生活中的比 创设系列情境,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化简比 比的化简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会运用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什么没有给出“按比例分配”的名称) 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本学期主要研究同类量的比。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

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一种形式。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不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目的是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教学中,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不作为基本要求。 4、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两个数相比的“结果”,是个数;化简比是前项和后项互质(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的最简单的整数比,仍然是比的形式,结果是一个比。 5、教材“比的认识”单元“生活中的比”一课,为什么要安排三个情境?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首先创设了观察图片、图形分类的探索活动(如图),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研究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五张有趣的淘气的图片(其中两张长与宽的比与图片A是相同的,另外两张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观察四张图片,与图片A进行比较哪几张比较像,并用“像”“不像”“变形了”等自己语言的叙述,使学生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直观感受。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当把图形A,B,D分成一类时,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

二年级数学双向细目表-朱

二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双向细目表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 试卷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为命题依据。命题范围: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测查的内容是《数学(低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相关内容。 命题原则: (一)、注重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

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试卷中无疑要占绝对大的份量. 但在编拟试卷时,对单纯的再现性、记忆性的基础则尽量少考或不考,对数学“双基”的评价则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强化对学生应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命题改革实践中我们重视《课标》基本理念的实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索能力的评价。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 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藩篱,而换之以图像、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这样命题有收、有放,体现了命题形式的多样化、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放的思维活动,能综合评价学生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数学卷含命题双向细目表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数学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考试设计说明 本试卷设计是在认真研读《2018年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以下从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在选题上: (1)遵循“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2)试卷保持相对稳定,适度创新,逐步形成“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的特色。 二、命题原则: (1)强化主干知识,从学科整体意义上设计试题. (2)注重通性通法,强调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3)注重基础的同时强调以能力立意,突出对能力的全面考查. (4)考查数学应用意识,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 (5)结合运动、开放、探究类试题考查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6)体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合理控制试卷难度。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数学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24πS R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34π3 V R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棱柱体积公式:V Sh =,其中S 为棱柱的底面面积,h 为棱柱的高; 棱锥体积公式:1 3 V Sh = ,其中S 为棱柱的底面面积,h 为棱柱的高; 台体的体积公式:() 1213 V h S S = 其中12,S S 分别表示台体的上底、下底面积,h 表示台体的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创)设集合}11{ 2,{ 22x A x N x B x ??? =∈≤=≤? ???? ,则A∩B =( ) A. }{ 1x x ≥ B. }{0 ,1 C. }{1 ,2 D. }{ 1x x ≤ 2.(改编)已知221(32)z m m m i =-+-+(,m R i ∈为虚数单位),则“1m =-”是“z 为纯虚数”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摘录)下列函数中周期为π且为奇函数的是 ( ) A.)2 2sin(π -=x y B )2 2cos(π - =x y C.)2 sin(π + =x y D.)2 cos(π + =x y 4.(改编)若直线l 不平行于平面a ,且a l ?则 ( ) A.a 内所有直线与l 异面 B.a 内只存在有限条直线与l 共面 C.a 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l 平行 D.a 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l 相交 5.(改编)已知函数()y f x =的导函数()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 )

二年级数学双向细目表-辛

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双向细目表 e 说明:检测方法: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 试卷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为命题依据。命题范围: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测查的内容是《数学(低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相关内容。 命题原则: (一)、注重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小

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试卷中无疑要占绝对大的份量. 但在编拟试卷时,对单纯的再现性、记忆性的基础则尽量少考或不考,对数学“双基”的评价则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强化对学生应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命题改革实践中我们重视《课标》基本理念的实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索能力的评价。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 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藩篱,而换之以图像、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这样命题有收、有放,体现了命题形式的多样化、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放的思维活动,能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内容、形式的人文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考试评价改革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制定了数学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发展”. 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试卷命题时重视把数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评价功能. 首先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和人文性,同时命题力求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教育性,注重让

四年级数学上册双向细目表 2

海南东坡学校小学部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双向细目表学科:________年级:________制表人:________制表时间:________________ 题 号检测知识要点 目标层次 分值 题型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综 合 合计 分数 亿以内数的读法 填空2 0 0 0 2 亿以内数的写法 2 0 0 0 2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 0 0 0 2 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选择 2 0 0 0 2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判断 1 0 0 0 1 口算乘法 填空 1 0 0 0 1 速度的表示法和写法 1 0 0 0 1 乘法估算选择 1 0 0 0 1 笔算乘法竖式计算 8 5 2 0 15 积的变化规律判断 1 0 0 0 1 解决问题列式解答 6 3 1 0 10 口算除法 填空 2 0 0 0 2 商的变化规律 2 2 1 0 5 除法估算判断 1 0 0 0 1 笔算除法竖式计算 8 5 2 0 15 解决问题列式解答 8 5 2 0 15 直线、射线、和角的定义 填空 1 0 0 0 1 角的度量 2 0 0 0 2

角的分类 判断1 0 0 0 1 平行四边行和梯形的概念及特 征 1 0 0 0 1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选择 1 1 0 0 2 画垂线 画一画1 0 0 1 画平行线 1 0 0 1 画角 3 2 0 0 5 画平行四边行和梯形的高 2 1 0 0 3 统计(复式条行统计图) 画统计图0 2 0 0 2 解决问题0 1 0 0 1 数学广角(统筹安排时间)填空 1 0 0 0 1 选择 1 0 0 0 1 合计分数60 30 100 目标层次

高中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介绍及填写要求(讲稿)教学教材

高中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介绍及填写要求(讲稿)

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介绍及填写要求 一、试卷的编制程序 试卷的编制程序主要分为:确定考试目标、制定命题细目表、编选试题、组配成卷、试卷难度猜测、试答全部试题、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七个步骤。 考试目标包括考试内容、考查目的和各种量化指标(例如,试卷难度比例、考试时间、分值分配等)。 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和教科书中涉及的各项知识所要求把握的程度来确定试题的分布范围、难易程度、重点、难点,要全面反映考试内容,保证试卷对考试内容的覆盖率,对试题的数量以及难度比例的确定要适当,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考试成绩达标,又要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成绩能拉开距离。 编选试题要依据命题原则,紧扣命题内容,围绕命题双向细目表,严格选择材料,进行编选试题。同时要在编制试题过程中同步写出每一道试题的答案,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编选试题还应留意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题目内容、考试水平、试题难度应符合细目表;②、题目叙述简练、清楚、内容正确无误,符合科学性;③、编选试题的数量要比最后确定的试题数量多一些,以备筛选。 组配试卷试题拟好或选取好后要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的顺序排列,每大题又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编排,形成梯度,组配成卷,并编拟好指导语。 猜测难度组卷完成后,根据前面猜测的试题的难度,估算学生各题的得分,从而估得全卷得分,由此估算全卷难度。再结合考试目的,适当调整若干试题的难度、试题类型、试卷结构,使全卷试题的难度系数达到与考试目的的难度系数相符。 试答试题命题结束后,命题教师必须对试题进行试答,并记录答题时间。一般情况下,用于实际考试的时间,为命题教师试答时间的三倍。根据试答试题的情况和答题的实际时间,对试题内容做最后一次调整。 制定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参考答案应具体明确,正确无误,各层次的分值要标明。试题赋分根据试题难度和答题时间进行分配,试题难度较大,需花较长时间解答的,分值应大些。 二、如何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