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新会区三江镇八堡小学赵玉庆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课桌的长度。“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讨论:

(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4、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子有哪些?

生:直尺、卷尺……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建构新知。

1、认识尺子:

师:小朋友们都有学生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为了让小朋友们观察得更仔细,老师把这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了,仔细观察尺子,尺子上都有什么?(以下顺序可以互换)

①认识刻度线

师:尺子上有什么?(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

师:竖线一样吗?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在每条长刻度的下面都对着一个数,这是刻度0,这时刻度1,这是刻度2……尺子上还有什么?

②认识数字

师:把尺子上的数按顺序读一读。

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但无论尺子是长还是短,数是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以前认识过0,你们知道尺子上的刻度0表示什么?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板书:刻度0表示起点。)

③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师: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厘米用汉字表示就是这样,用字母表示就是“cm”。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④揭示课题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 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比一比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②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

(3)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3、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6页第一题。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位交流方法,最后全班演评。

4、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

5、尺子坏掉如何测量物品。

①延伸2厘米、3厘米的意义

②还有什么方法?

4-2=2(厘米)5-2=3(厘米)

③练习:测量线段的长度

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评讲。

四、巩固提升,灵活运用

1、完成课本第六页第3题

2、量铅笔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判断同学们量铅笔的方法是否正确。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儿歌记忆法: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七、课后实践

1、找一找,家里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在家里找2件你喜欢的物体,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_0

---------------------------------------------------------------范文最新推荐------------------------------------------------------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 / 8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

---------------------------------------------------------------范文最新推荐------------------------------------------------------ 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3 / 8

作业2: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练习题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练习题(1)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我会填 (1)________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2)厘米可以用()表示。 (3)我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暂没用过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2()。 二、看一看,填一填。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铅笔( )厘米 橡皮( )厘米 回形针( )厘米 5. 图钉()厘米铅笔()厘米 三、算一算。 13厘米-9 厘米=()厘米20厘米+9 厘米=()厘米 38厘米-7 厘米=()厘米8厘米+7 厘米=()厘米

四、我的眼力最棒。(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五、辨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尺子上,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2.尺子上,刻度线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3.尺子上,只有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补充练习: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一) 2+17= 2+18= 3+3= 3+4= 3+5= 19-10= 18-1= 18-2= 18-3= 18-4= 3+16= 3+17= 4+4= 4+5= 4+6= 13-5= 13-6= 13-7= 13-8= 13-9= 4+7= 4+8= 4+9= 4+10= 4+11= 13-10= 12-1= 12-2= 12-4= 12-5= 4+12= 4+13= 4+14= 4+15= 4+16= 11-1= 11-2= 11-3= 11-4= 11-5= 7+5= 14-6= 15-7= 6+7= 8+9= 3+8= 11-7= 13-6= 14-7= 6+9=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案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 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 (一)出示教具(米尺)。 (二)知道米用m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 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 (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 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100cm(厘米) 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 (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 四、巩固新知: (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 (二)量一量: 说说你测量的方法 (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借助实物直观感知1厘米。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 米确实很短。

ukt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小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学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1.教学设想: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主要是再创造,依托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上必要的实践和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情景——操作与探索——实践与应用”的学习过程,体现“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现代教学观,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达到统一。 2.教法和学法的处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学方法做了如下处理: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

配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为了便于学生抽象概括,我设计了“观察、比画、测量、画一画、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学生动脑、动手、体验感知,学会有序的数学思考。 设计思路: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观察感知,认识厘米 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综合训练,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课桌是我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么?好,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量一量桌面的长度? 生动手测量 1、用手量 2、用书本两 3、用铅笔量 4、用文具盒量 汇报结果 师: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我们通常用直尺去量。 二、观察感知,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厘米: 1)学生认识直尺,感知厘米: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直尺,仔细的看一看,尺上有什么? 生观察。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 谁还愿意补充? 师小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 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 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孙勇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学讲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学讲稿 班级姓名 预习内容:数学书第2、3页的内容。预习准备:直尺1把、新铅笔1根(没削过的)。 一、新知分解: 1、学习例1 (1)孩子们:打开书先把第2页的内容读一遍,好吗? (2)思考:图上的小朋友和叔叔用同一种方法量的是同一张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到底谁量得对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家长听) 2、学习例2:观察课本第3页例2图中的刻度尺 ①我发现:刻度尺上有:数字();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为1小格,每小格间的距离都____(“相等”或“不相等”);每小格又被分成了()份。 ②在刻度尺上找到“0”,它在尺子的最()端,它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 ③我们用的直尺是以()为单位,用字母表示是“()”。 ④认识刻度尺上的1厘米: 在刻度尺上0到1之间的长度是()厘米;1到2之间的长度与0到1之间的长度(),所以1到2间的长度也是()厘米;那么2到3是()厘米;5到6是()厘米;8到()是1厘米;( )到11是1厘米。 ⑤读书第3页中间的内容,从书中我们知道了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接近1厘米,也可以说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量一量,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⑥你在身边再来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说给家长听。(课上和同学们交流,比比谁的发言更精彩!) 3、学习例3: ①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0到2之间有()个1厘米,所以0到2是()厘米; 0到3之间有()个1厘米,所以0到3是()厘米。 根据上面的思路完成下列各题,明天要与同学交流哦! 0到6是()厘米; 0到9是()厘米; 1到4是()厘米; 4到9是()厘米; ②用厘米量:看书第3页的例3,图中的纸条长()厘米,是怎样测量的呢? 测量方法:先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纸条的最()端,再看纸条的最()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就是几厘米。 ③用刚刚总结的测量方法量一量你准备的新铅笔,铅笔的长大约是()厘米,然后再给爸爸妈妈讲一讲你是怎样量的,明天讲给老师听好吗?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DOC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doc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学会画线段。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 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人教版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提高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直尺、钉子、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和老师比个子,谁高?谁矮?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就是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1)观察尺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 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 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同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测量时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步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以前的教材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米、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更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对直尺和厘米的认识。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1、采用“故事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熟悉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没有如教材呈现的情景那样用各种物品进行测量,但此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 2、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动脑,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课书第三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修订稿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3页例2,例3、练习一4、5。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直尺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任务评价: 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准备: 尺子、纸条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为了测量的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出示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尺子—厘米尺。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厘米尺 1.投影出示厘米尺,仔细观察:提问尺子上都有什么? 预设:刻度线、数字、单位。

2.根据回答课件演示,师做补充说明 (1)刻度线:这一条一条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很均匀。 (2)数字、单位: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子的顶端开始测量;其他的数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二)认识1厘米 1.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并展示(0-1之间、1-2之间、2-3之间、4-5之间......) 2.小结: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师分步提出要求,生活动。 (1)同桌两人以厘米尺上的1厘米为标准,互相比画1厘米。 (2)闭上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4.举例说一说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指明回答。 (三)用厘米量 1.课件演示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量一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1)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2)交流反馈。 (3)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注意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课件出示:这样测量橡皮可以吗?指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见课件(找一找、量一量) 2、见课件(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 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 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 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 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 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 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 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 三、说学法: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 四、教学思路: ;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理解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至第3页例1、例2、例3及相对应的“做一做”题; 练习一中的第1至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水平及估测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一张宽为1厘米的纸条。 学具:学生尺,剪刀,宽为1厘米白纸若干条,1角硬币若干枚, 小刀,棱长1厘米小方格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和短。 2、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有多长? 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能够用你带来的学具分别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 3、分组实行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有的学生可能说:“数学课本短边有7枚1角硬币那么长,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有14个小方格木连在一起那么长……. 教师指出: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5、组织学生实行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因为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我们测量出的长度就不一样,导致我们测量的不方便。只有使用相同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是相同的。 提问:有谁知道在数学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理解厘米 (1)观察直尺。教师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时同学们用的尺,它时米尺的一部分。 (2)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生尺,边观察边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plan of using met er in centimeter in the second class of mathe matics length unit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中xxx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单元开发小组黄丽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