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较长期的疾病过程,是我国肝炎病人中最主要的一型,发病率高,迁延不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要遵守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和按疗程用药的原则。自2001年4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2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8~50岁,男130例,女120例。诊断符合第十次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拟定的试行标准。

1.2治疗方法

2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联合用药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采用保护肝细胞、抗病毒、调整免疫、抗纤维化治疗。联合用药组即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方剂,遵循祖国医学的“同病异治”的原则,分三期五法治疗,三期即初期、中期、后期,五法即清热利湿养肝法、疏肝健脾养血法、益气健脾柔肝法、滋阴补肾养肝法、补气活血软坚法[1]。组方是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一贯煎、鳖甲煎丸和当归补血汤的基础上变通。疗程均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2)肝功能的变化(3)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

2结果

中西医结合读后感

《中西医结合科研实验方法导读》读后感 中医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诊疗手段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比较中医、西医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穿件新的医学理论体系,探索新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实验方法、诊疗手段,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个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应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类比、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源于临床实践,逐渐演进为有明确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

系,有别于单纯中医、西医这两种医学的交叉领域,它反映临床各科发张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并代表着医学科学发展先进的、前瞻的思想和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临床医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对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和危重重症画着的诊治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西或者单纯西医的临床效果,所以,许多临床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和推广。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贫血的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贫血的治疗,其他对肿瘤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6692.html,提供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班级:姓名:学号: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不管是新旧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中医和西医也是如此,在讨论中西医结合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中西医的优缺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对于中医很多人有去多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赞同,也有人极力反对。当然,我觉得什么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无论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就应该客观的认识中医和西医,避开其缺点,利用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对于中医,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点自然有很多。首先是可以养生,防止未病。现在重视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很多人都会去开一些中医药方,在生活中也同样采用各自中医养生的方法。另外,中医治疗首先就是望闻问切,注重对症治疗。通常通过医生的四诊疗法,不需要什么专业的辅助检查就可以判断病情的。即使一样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各自的症状也是可以随时增减药物剂量来对症治疗的,这和西医相比就是完全的优势。相比西医单纯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中药有很多治疗方法,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等方法。最后,通过很多实际中的例子,我们能发现很多西医都不能治疗的疾病,通过中医的各种治疗,可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中医的优点是: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

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个位臵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当然,中医还有不足的。虽然中医现在已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中医中的穴位、经络目前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中医的很对治疗方法都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另外一方面,中医治疗时间很长,所以一般人在一段时间后看不到效果也就放弃治疗了,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医不能应用与临床的急救上。 西医虽然没有中医的时间悠久,但是发展迅速,也成为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西医主要有治疗效果快,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对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点。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下面让我们分别从内外科这两个方面来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发展。 一、内科 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36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分析

36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 36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性别分组探讨男性和女性白塞 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最为多见(66.7%)。白塞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94%),外阴生殖器溃 疡(81%),毛囊炎(61%),结节性红斑(53%),内脏受累并不少见,依次为消化道、眼、中大血管、心脏等。眼部受累男性多于女性,而且较重,其他临床表现 无性别差异。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明显的疗效。结论白 塞病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易被误诊。除眼部受累外,其他临床表现 无性别差异。应对所有病例筛查结核感染的可能。治疗上对活动期、病情重者应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关键词】白塞病诊断治疗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 常见临床表现的风湿免疫病,可以引起多脏器受累,经常被忽略诊断。本文通过 对36例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男性和女性BD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异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检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我院风湿科住院诊断BD的患者,取资 料完整的3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4~47岁,平 均发病年龄26.72+11.9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依据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织制 定的白塞病诊断标准[1]。 1.2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36例BD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男性:女性0.636:1。首发症状以口 腔溃疡最为多见,有14例,另有10例患者首发症状包括口腔溃疡。以外阴生殖 器溃疡为首发表现者14例(38.8%)。其他首发临床表现还有发热、扁桃体炎、 肺栓塞、皮肤痤疮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肢痛等。他们从发病至确诊BD的时间 差数月至数年、数十年不等。最短的1例病史3月。最长的1例为25岁男性, 因发热,腹痛就诊,仔细询问病史,4岁起反复口腔、外阴溃疡发作,并有结节 性红斑,间断眼部充血,针刺试验阳性,进而诊断BD。分析男性和女性两组BD 患者临床特点的不同(如表一)。可见,除眼部受累外,两组在皮肤及内脏受累 方面无明显差异。这组资料,1例男性出现心脏受累,无1例神经系统受累。 表一:男女BD肤黏膜及脏器受累阳性率比较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者21例(58.3%),血沉增快者27例(75%),C反 应蛋白增高者31例(86.1%),ANA阳性2例,均为弱阳性,滴度1:40,抗ENA多肽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增高11例(30.5%),肝肾功能基 本正常。 2.3 治疗及疗效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6692.html, 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调查问卷分析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3、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 4、“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心得 6、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 7、试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 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 10、中西医结合内科“痿病”篇教学方法探讨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黄疸 12、江苏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优势病种调查研究 13、中西医结合内科毕业实习临床带教之我见 14、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 15、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诊治初探 16、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17、《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反思问题 1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情况介绍 2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6692.html,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论文题目大全 1、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改革调查问卷的研制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4、案例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肝病教学使用效果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5、从执业医师考试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7、多媒体技术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8、勤奋、博学、不断进取的医学事业开拓者——记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裴正学 9、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模式的的反思与改革探索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案例教学的尝试 13、浅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4、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实践初探 15、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见习的应用 1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17、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阑尾炎的体会 18、20例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 19、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20、对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6692.html, 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作者:刘晓天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一例典型白塞病伴眼部损害病例共同分析学习。结果患者有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等白塞病典型表现,经激素、免 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有效。结论积极治疗白塞病,预防其眼部病变导致的不可逆视力下降。 【关键词】白塞病眼炎病例 白塞病,也称贝赫切特病(Behcet disease,BD),以口腔和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部分患者因眼炎而有视力障碍。现就我院收治的一例白塞病患者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0岁,工人,主因“反复结节红斑,多发溃疡6年,双眼视物模糊4月,加重一周”入院。 1.1 现病史: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结节红斑,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后间断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及双下肢结节红斑,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白塞病”。规律服用强的松及免疫抑制剂,效佳。2015年12 月20日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后,上述症状加重。4月22日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考虑“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颞上方静脉阻塞”。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病程中无口干、眼干、牙齿块状脱落,无面部红斑、脱发、光过敏及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无腰背痛、足跟痛及腹股沟区痛,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对“来氟米特”过敏。 1.3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未到过疫区,无有害及放射物接触史,吸烟2年,1包/天,无冶游史;23岁结婚,生育1子,配偶体健;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无家族遗传倾向疾病。 1.4 体格检查 T:36.5℃ P:72次/分 R:20次/分 Bp:111/70mm 皮肤黏膜:色泽正常,双下肢皮肤黏膜粗糙,散在多处片状紫黑色皮疹,无皮下出血点,无瘢痕,无肿胀,无蜘蛛痣及肝掌。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1年版)

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1年版) 前言 自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医院管理和业务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了系统总结两批共22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工作经验,提炼规律性、规范性做法,指导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好地开展医院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发…2003?52号)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编制分为资料收集、素材整理、实地调研、分类编写、修改完善、专家论证等几个阶段,历经2年多的时间。期间,广泛听取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西医结合医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核心要素进行归纳提炼,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科室设臵、专科建设、临床研究、药事管理、护理、文化建设、预防保健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院自身工作特点的要求,力求突出《指南》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中西医结合医院。由于中西医结合在概念内涵、学科发展方向、医院运行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因此希望各地结合《指南》,加强实践,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我局将在各地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指南》,逐步提高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管理水平。 第一部分医院管理

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当今中医、西医、中西医是三个独立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中医、西医都已有明确的含义,中西医却是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都选择病情危急是用西医诊治,而在病情稳定以后选择用中医诊治。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也算是中西医结合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也在飞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使得西医需要从传统中医中获得补救。而中医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注重实体器官组织的规律治疗见效慢。这就要求了两者的结合,相互渗透和吸收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我们就会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但由于中医西医的着眼点和依据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疾病分型中中医和西医的证型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祝世讷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提到: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在于,不是把‘证’与‘病’一一对应得合并起来,而是要科学的阐述各自特定的内容与特点,客观的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交叉的就是交叉的,想关的就是相关的,无关的就是无关的;进一步还应理清‘证’、‘病’与现在尚未认识清楚的、将来会认识清楚的那些新病的关系;把所有这些都融合到新的疾病概念和疾病谱系中,走向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统一。 中西医医学结合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有某个人单独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逐渐的完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辩证分型的方法分析疾病,并开展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八十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总之,中西医结合40多年的进展是重大的,成就是显著的,无论是在中国医学史还是世界医学史,都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是有限的,但其学术意义、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许多方面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那些价值。 作为一名中西医临床的医学生。我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明显的幼稚性伴随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一起显露出来。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pdf

公务员之家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依法从事国内所有合法期刊征订及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本站不是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官网,直投稿件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编辑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刊名: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主编:熊墨年 地址:南昌市 周期:双月刊 中文开本:16开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4040 国内统一刊号:CN36-1251/R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信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ISSN1671-4040,CN36-1251/R)。由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本刊以弘扬中西医学术、贴近临床、注重实用、鼓励创新、中西并重为宗旨,及时反映中西医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力求办成特色鲜明的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人员所喜爱的专业期刊。杂志辟有临床报道、专题研究、学术探讨、新法新药、病例报告、临床药学、方药研究、失误评谈、经验交流、临证心得、专家论坛、乡医园地、护理园地、信息撷萃、综述讲座、医院风彩、读者作者等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级医师咸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稿件要求: 1.稿件要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内容新颖,真实可信。文字力求精练,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有可重复性,病例观察应做统计学处理,诊断和疗效标准应注明出处。用16开每行20字方格稿纸正楷书写,标点符号占一格,外文字母均打字,每篇字数以1500~3000字为宜。欢迎用软盘或电子邮件形式投寄稿件(文件为.txt形式)。 2.文题应恰当、简明,一般不超过20字。3000字以上研究性文章,要有摘要和关键词(3~8个)。摘要以简洁、精练词语简述论文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字数200字左右。 3.文章内容层次一般按3级,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左顶格书写,不同层次序号之间用下圆点相隔(如1.1、1.1.1)。夹在段内的序号用(1)、(2)……书写。 4.文中图、表要清晰明了。表格内容不与文字、插图重复,均采用三线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文中凡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5.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专业期刊所载文献,如属内部资料、转摘、保密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文中出现的次序号,在引文末右上角方括号内注明,如[4-7],一般不超过10篇(综述文章不超过30篇)。参考文献目录、著录书写按标准格式: 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起~止页注:如无卷,即年与期之间不用逗号。 书籍: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起~止页 李世昌,范金凤,李世平,等.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8(11):376~377或2001(11):376~377 陈贵延,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423~425 6.现代医学名词术语应以中国科学院审定的各学科名词为准,不常用或新兴学科中的新术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加中文说明。中西医药物名称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二部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英汉、汉英药名词汇》书写。 7.投稿除理论稿件外,其他稿件特别是临床观察、实验报告等稿件须加盖单位公章。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 8.关于作者署名,请自行排序。第一作者可附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院系及时间、最高学历、职务、职称、重点科研成果等。如不便,也可不附。 9.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10.来稿写明作者详细地址和所在城市、邮政编码。可附联系电话,来稿经审核通过后,即发给录用通知。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稿底。如3个月内未接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时间空间概念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空间概念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的运用 目的运用时间空间概念指导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方法分别从时间序列、空间序列及以时间换空间等方面进行典型临床病例的中西医结合考量。结果正确应用时间空间概念对临床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往往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结论时间空间概念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时间;空间;中西医结合临床 时间与空间都是物质的存在属性,属于哲学范畴[1]。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错综复杂的病例,如能正确运用时间空间概念指导中西医结合临诊,每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2]。 1 时间序列考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持续性是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 或短的过程;顺序性是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当患者病情呈现漫长、复杂、起伏等特点时,要求我们在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治疗方略,若干阶段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若干阶段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若干阶段以中西医结合并重,以求取时间序列上的中西医结合。如恶性肿瘤的治疗,一旦确诊,绝大多数患者已然先期接受了手术、化疗(静脉或口服)、靶向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免疫治療等西医治疗手段,期间部分患者会同时求助于中医治疗。我的体会,这个阶段中医要甘当配角,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消除或减轻西医治疗带来的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或皮肤粘膜毛发损伤、内脏毒性等不良反应,顺利过渡到下一疗程的西医治疗。如西医常用的“化疗”,主要是用药物抑制DNA合成,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控制病人病情恶化的目的,这也是西医静脉化疗疗程多数定为3~4周的依据。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患者的免疫力越来越弱,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等副反应越来越大,恢复间期明显延迟。此时如若再用大量抗肿瘤甚至带有毒性的中草药,恐怕会加重其毒副反应,阻滞其走出低谷。当其完成西医疗程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而终止或退出西医疗程时,中医应走向前台,勇于担当主角,发挥其扶正、抗癌、防复发的优势。某患者,女性,78岁,2012年7月29日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左侧大脑胶质瘤,并确定了口服(替莫唑胺)化疗方案,四周为一个疗程,共8个疗程。2012年09月19日入住我科中西医结合病区(住院号:049216),我科实施方略为,化疗期间以西医手段为主,每次化疗结束,针对其出现的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心脏毒性频繁插入性早搏等毒副反应,结合其体质状况,因时制宜,给予中药治疗。整个化疗疗程结束,以扶正固本、散结抑瘤的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西药对症处理。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影像学检查提示原有病灶曾两度消失,生存期达两年余(大脑胶质瘤中位数生存期为8个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投稿须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投稿须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由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系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ISSN1671-4040,CN36-1251/R,邮发代号44-126),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入选期刊,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弘扬中西医结合学术、贴近临床、注重实用、鼓励创新、中西医并重为宗旨,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西药、西医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和基层医护人员订阅。 投稿要求: 1.稿件要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内容新颖,真实可信。文字力求精练,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有可重复性,病例观察应做统计学处理,诊断和疗效标准应注明出处。用16开每行20字方格稿纸正楷书写,标点符号占一格,外文字母均打字,每篇字数以1500~3000字为宜。欢迎用软盘或电子邮件形式投寄稿件(文件为.txt形式)。 2.文题应恰当、简明,一般不超过20字,研究性文章,要有摘要(200字左右)和关键词(3~8个)。 3.文章内容层次一般按3级,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左顶格书写,不同层次序号之间用下圆点相隔(如1.1、1.1.1)。夹在段内的序号用(1)、(2)……书写。

4.文中图、表要清晰明了。表格内容不与文字、插图重复,均采用三线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文中凡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5.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专业期刊所载文献,如属内部资料、转摘、保密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文中出现的次序号,在引文末右上角方括内注明,如[4-7],一般不超过10篇(综述文章不超过30篇)。参考文献目录、著录书写格式、间隔符号必须按温哥华格式。 6.现代医学名词术语应以中国科学院审定的各学科名词为准,不常用或新兴学科中的新术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加中文说明。中西医药物名称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二部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英汉、汉英药名词汇》书写。 7.投稿请投:syzxyjhlcqk@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6692.html,。《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对来稿有删改权。 8.关于作者署名,请自行排序。第一作者可附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院系及时间、最高学历、职务、职称、重点科研成果等。如不便,也可不附。 9.来稿写明作者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来稿经审核通过后,即发给录用通知。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 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 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 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1]。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决策[1],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2]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一般说来,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性改变和功能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许多特长。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4.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作出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及辨证治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4.1.1 病证诊断的结合简言之是双辨诊断,是对同一患者的疾病状况作出中医病、当时证的诊断,同时又作出西医疾病诊断——这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的诊断模式。所谓“双辨诊断”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要反映出中、西医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又要体现证候进退的变化规律,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模式,双辨诊断模式适应临床复杂多态的情况,应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结合形式。

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相关措施

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 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相关措施 (2009年度) 为了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弘扬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中西医的治疗新途径,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努力推进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和谐共进,创造医学奇迹。为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效应,推进我院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长远发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措施实施保障: (一)在中西医结合服务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1、坚持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向,集中主要力量,在医疗服务、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不断强化特色优势的主题。 2、提高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支持力度,开始实施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制度,并从各等方面加强引导。 3、注重加强员工技术文化素质培养。要求各科室建立内部学习培训制度。 4、要求医护人员挂牌上岗,工作牌上印制院徽,所有医师对外讲学和宣传医药知识时必须穿戴医院工作服,形成团队精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沉淀及其管理特色。 (二)具有特殊优势的中医科室建设 1、根据我院周边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结合本院的自身条件,遴选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专科进行重点建设。 2、初步建立中医骨伤科为重点专科的建设,做大做强中医传统推拿针灸等治疗手段,更方便的服务周边群众。

3、临床各科初步制定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初步应用于临床,并做好记录,以便后期分析总结与提高。 4、重点培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并引进部分相关专科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和专科团队建设。 (三)提高中医药专业队伍的技术实力 1、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各科室制定并实施学习中医计划,积极开展西学中,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全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院里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夯实中医药基本理论,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 3、初步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强化中医特色 1、提髙中草药的使用,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保证中草药的应用比例,提高中草药应用能力。 2、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在各科室逐步开展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如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医热磁疗等。 (五)加大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宣传力度 1、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及组织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医药基本知识,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社会民众对中医药科学性、实用性的认同。

近五年国内外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山东 271000 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张光明 耿平 张学伟 张继 鹏 王征 梁婷)近五年国内外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光明 耿平 张学伟 张继鹏 王征 梁婷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pubmed为主要平台,通过检索2009~2012年间有关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的临床报道,归纳整理并概述了近五年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表明,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研究极大的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模式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增强放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疗效,减少转移及复发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关键词] 中医药;药理;中西医结合;肿瘤 中药较西药相比,虽然杀灭癌细胞的能力较弱,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辅助抗肿瘤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在中国已经被肿瘤患者广泛接受,得到了我国肿瘤学界的认可,并受到国际上的关注。本文就近五年来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Jiang Y等[1]进行的一项纳入了50例晚期NSCLC患者前瞻性随即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组EORTC QLQ-LC43(P <0.05)及TTP (87d vs 64d,P =0.063)显著好于西医治疗组。Guo L等研究显示[2],相比于单用NP方案治疗组,黄芪多糖注射液联合NP 方案治疗组虽不能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提高中位生存时间及1年生存率,但却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厌食、疼痛、焦虑的发生率。一项入组了371例生存期超过10年的乳腺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3],应用中医药作为补充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总的生存质量。2 减少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Nishioka M等研究发现[4],济生肾气丸能够显著减少复发或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应用FOLFOX6方案化疗所引起的2~3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两者合用并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Dou YQ等[5]研究显示地芎汤能够减少放射治疗相关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减轻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Loo WT等[6]研究显示红景天能够提高乳腺癌患者免疫力,并减少化疗相关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3 增强放化疗及手术等抗肿瘤治疗疗效Sagar SM [7]认为,放化疗增敏剂和保护剂在达到临床有效剂量时会对人体产生很大毒性,而许多中草药将会是有效的放化疗增敏剂和保护剂。一项囊括了29个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8],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提高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 NSCLC患者的缓解率,并减少治疗相关的骨髓抑制发生率。Wu GL等[9]研究显示金龙胶囊联合TACE (经皮动脉灌注化疗)能够 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患者的卡氏评分。 4 减少转移及复发 Liu YX研究[10]显示相比于单纯化疗,益气补肾口服液联合 化疗能够有效减少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Yang YF [11] 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222例根治性手术后的Ⅱ~Ⅲ期直肠癌 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3、4年复发/ 转移率显著少于西医治疗组(χ2=12.117,P =0.000),中位复发/转 移时间也显著延长(26.5个月 vs 16.0个月)。Liu S等[12]研究显示乳癌术后方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显著减少5年复发率,预后影响因子包括阳性淋巴结数目、初治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患者身体状态以及雌激素/孕激素表达水平。5 延长生存期Ouyang H等[13]研究显示,加服中草药对延长伴肝转移或肝外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临床数据总结。Yen Y等[14]进行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显示,PHY906联合化疗有可能提高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9.2个月,亚洲患者疗效好于非亚洲患者 (16.5vs 6.2个月,P =0.03) 。Yu Y等[15]进行的一项非随机对照研究显示,TACE联合中药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较单用TACE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9.2个月(95% CI:6.94~11.46)vs 5.87个月(95% CI:4.21~7.52)],联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为41.2%,18.4%及9.6%。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验及临床实践,中医在抗肿瘤治疗中取 得长足发展,随着临床上中药联合化疗药物同时应用不断增多, 在相互促进抗肿瘤疗效的同时,一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效应,药物之间的交叉作 用尚未明确阐明,中药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是否会增加原有药物 的不良反应或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因此,一方面要加大中医药基 础研究的投入,进一步阐明中医药抗肿瘤的生物机制以及与化疗 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临床应用中药抗肿瘤 治疗具有随意性,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特点,对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开展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并制定标准化用药方案级疗效评价体系,促进中医药参考文献[1] Jiang Y,Liu LS,Li CJ.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regimen as the maintenance therapy on time to prog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2011,31(10):1311-1316.[2] Guo L,Bai SP,Zhao L,et al.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injection integrated with vinorelbine and cisplatin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f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J].Med Oncol, 2012,29(3):1656-1662.[3] Ma H,Carpenter CL,Sullivan-Halley J,et al.The roles of herbal remedies in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BMC Cancer,2011,11(6):222.[4] Nishioka M,Shimada M,Kurita N,et al.The Kampo medicin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