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史题库

科学史题库

科学史题库
科学史题库

科学史题库

【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1.(选择题)以下关于两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河指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B.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C.两河全在埃及境内 D.两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2.古埃及三种主要的绘画样式中不包括

A、线刻

B、雕刻

C、象形文字

D、墓壁画

3.金字塔的功用和外形意义不包括

A、宣扬君主权威和对太阳神的崇拜

B、追求自由

C、对永恒生命的追求

D、登天的通道

4.下列不属于古埃及建筑的是

A、狮身人面像

B、卡纳克神庙

C、帕特农神庙

D、亚历山大灯塔

5.2001年,“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在伊拉克举行,两河流域的人们为其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这种文字是______

A.象形文字B.印章文字C.楔形文字D.甲骨文

6.古埃及艺术的内容另类独特,完全以古埃及人自己的生活和______为发展的源泉。

7.在古埃及法老的象征物中,象征着法老保护神的是______

8.公元前18世纪,______王国国王汉穆拉比,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统治,下令用______文字将法典镌刻于石柱之上。此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9.简要回答古埃及雕塑艺术的特点?

10.简述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一.选择题

1. 阿拉伯数字是起源于哪个文明?()

A.阿拉伯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巴比伦

2. 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棉花的是哪个国家?()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中国

D.古巴比伦

3. 在吠陀时代,古印度把一年分为多少天?()

A.360

B.361

C.362

D.636

4. 哪个种姓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等级最低的?()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5.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二.填空题

1.古印度起源于______和 ______流域;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的______ 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

2.古代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和 ______

3.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这一早期文明______

三.简答题

1.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言,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就降为较低种姓。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宗教为中介的分工制度,这种制度是世袭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世袭的,这种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种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尔在家中做做的话,不像专业那么有污染性。种姓制度规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等。受种姓制度影响,有的部落实行内婚制。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

2. 印度是一个充满神话、充满差异的国家。她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民族、种族、宗教、语言、人口众多。世俗主义的追求、教派主义的根深蒂固所带给印度社会的影响惟印度独有。而她如今又义无返顾地走在现代化征程上,实现着民族与国家崛起的梦想,由此,她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印度教几乎主宰了印度两千年的历史,虽然在其后的1000多年里,印度的文化逐渐变成了一个熔不同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影响于一炉的综合体,印度文化已经不能单纯由印度教文化体现,但不了解印度教文化的特征,就无法了解印度文化和印度社会的变化。

印度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科技(唐之前)

1.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

A、移居

B、定居

C、穴居

D、缺水

2.下列哪个不是唐代之前的医学理论著作()

A、伤寒论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3.早期的指南针被命名为什么()

A.指北针 B、磁针 C、司南 D、指南石

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就发明了蕴涵杠杆原理的()

A、桔槔

B、水磨

C、筒车

D、翻车

5.下列哪个不是古代人们磨磨使用的动力()

A、人力

B、畜力

C、水力

D、热力

1.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会使用“”采集矿石。

2.数千年来,以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3.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之称

1.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局限性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四】中国古代科技(宋-清)

一、选择题:

1、()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A、张衡

B、沈括

C、邵雍

D、朱熹

2、北宋时期,杨忠辅制定(),以365.2425为一年。

A、《大衍历》

B、《统天历》

C、《太阴历》

D、《授时历》

3、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四部医典》

C、《千金方》

D、《神农本草经》

4、以下指南针的称呼中,哪个不是宋朝以后的?()

A、罗盘

B、司南

C、指南龟

D、指南鱼

5、宋元数学四大家不包括()。

A、杨辉

B、朱世杰

C、贾宪

D、秦九韶

二、填空题:

1、珠算是以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方法。

2、水运仪象台由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演示天象

的、计量时间的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

仪器。

3、活字印刷术是由在11世纪发明的。

三、问答题:

1、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印

刷技术的伟大革命,极大提高了制版效率,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请

简单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

【五】两弹一星

1 空间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2008年9月.“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我国宇航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2 201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A.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B.为新的世界大战作准备

C.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的军事实力

D.使美国对台政策破产

填空题

1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2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问答题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2“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是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⑵他的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六】阿拉伯科学考题

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A.耶稣

B.默罕默德

C.犹大

D.圣母玛利亚

2.下列属于阿拉伯医学方面成就的代表人物的是

A. 阿维森纳

B.拉瓦锡

C.爱德华七世

D.希帕提娅

3.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年”指的是

A.公元300-1300

B.公元前300-1300

C.公元400-1400

D.公元前400-140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阿拉伯科学衰亡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2世纪。

B.最终灭亡阿拉伯帝国的是东罗马帝国。

C.在元朝统治的鼎盛时期,并未与阿拉伯帝国的国土相接壤。

D.“哈里发”的中译文是“救赎者,救世主”。

5.下列文明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科学的是

A.迈锡尼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中国文明

1.伊斯兰教起源于______,它的创始人是______,阿拉伯文明灭亡的时间大约是在______世纪。

2.阿拉伯科学的主要成就集中于数学和医学两个方面,其中__是数学方面的代表,__是医学方面的代表。((请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填在相应的位置:1. 阿尔·花拉子米2.哈梅内伊

3. 阿维森纳

4.希帕提娅)

3.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所跨了众多的大洲与大洋(海)。请列举三个。

1.辨析:阿拉伯科学的衰败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导致东西方陆路交通被阻断,

政治经济发展受阻,才最终走向灭亡的。请指出对错,并说明理由。

2.简述阿拉伯科学的国际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文艺复兴

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是达芬奇的作品()

A.《最后的晚餐》

B.《蒙娜丽莎》

C.《花园中的圣母》

D.《岩间圣母》

2.文艺复兴的心脏是以下哪个城市()

A.罗马

B.米兰

C. 博洛尼亚

D. 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是下面哪位()

A.达芬奇

B.彼特拉克

C.但丁

D.乔万尼·薄伽丘

4.下列哪个作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A.《神曲》

B.《十日谈》

C.《巨人传》

D.《利维坦》

5.以下哪个不是达芬奇的畅想()

A.利用太阳能

B.设计机器人

C.预知原子能

D.预知电能

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

2、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内有一个装着醋液的容器,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题

1、请简述文艺复兴的主要作用与社会影响。

2、简述麦哲伦环球航线。

【八】炼金术长生药与化学的开端

一、选择题

1、埃及人留给炼金术最重要的东西是()

A、《七十论》

B、《秘密中的秘密》

C、《翠玉录》

D、《中和论》

2、从公元1世纪起,炼金术在亚历山大里亚流行了大约三百来年,是()皇

帝戴克里先下令将其禁止的。

A、希腊

B、罗马

C、埃及

D、阿拉伯

3、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到蓬莱仙岛寻求仙人不死之药

A、徐福

B、淳于越

C、李斯

D、赵高

4、以下哪个方面是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近代化学所作的贡献()

A、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推翻燃素说

B、促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C、提出了新的化学概念

D、统一化学术语的命名方法

5、古代中国炼丹术最早起源于哪个时期()

A、春秋

B、周

C、战国

D、秦

二、填空题

1、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即世间万物由四种元素

组成,这四种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化学开端的两位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

3、著名炼丹家葛洪在其____________中记载了多种黄白之法,并论证了炼

造黄金之可能。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比波义耳是化学学科的奠基人。

2、简述炼金术与炼丹术如何推动近代化学的发展。

【九】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与天文学革命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观点是由哥白尼提出的()

A、等分点理论

B、偏心圆理论

C、地球的周年运动

D、环形山

2、哥白尼认为天文学性质的本质是()

A、物理性

B、数学性

C、科学性

D、自然性

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促使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原因()

A、托勒密的等分点不美观

B、等分点和本轮过于繁琐

C、对于基督教的反抗

D、坚信古希腊哲学

4、以下哪一位天文学家发明了四分仪()

A、开普勒

B、哥白尼

C、第谷

D、伽利略

5、第谷的精确观测资料是关于什么的位置资料()

A、土星

B、火星

C、水星

D、地球

二.填空题

1、在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中》他认为:天球的运动是______的圆周运动。

2、第谷在汶岛上坚持了______的天文观测。

3、开普勒不仅是一名天文学家,还是一名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

2、简述开普勒的行星三大定律

【十】伽利略的新物理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太空的是()

A.哥白尼 B.布鲁诺 C.伽利略 D.牛顿

2.最早提出“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阿基米德 C.伽利略 D.牛顿

3.关于伽利略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B.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斜面实验,就能使实验成功

C.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

D.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4. 以下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方法”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发现问题: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B.提出假设: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

C.实验验证:在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时,由于实验仪器不能精确测量快速下落物体所需的时间,所以他设想通过斜面落体来“冲淡重力”

D.合理外推:伽利略将他在斜面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做了合理的外推,从而确定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所有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相同

5.下列哪个定律不是伽利略发现的?()

A.自由落体定律 B.抛体运动规律 C.万有引力定律 D.相对性原理

二、简答题

1、伽利略科学实验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和相结合.

2、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金星有现象。

3、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激怒了教会,次年被判终身监禁。

三、大题

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钢珠,如果不存在摩擦力,钢珠将上升到与原来的释放高度相同的点。若将倾斜角减小,钢珠也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通过的路程更长。假设轨道为水平,钢珠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将永远运动下去。

由此推断,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2、伽利略在近代科学史上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请根据伽利略的一项成就简单的谈一下你的看法?(自由论述……)

【十一】牛顿和科学革命

一、选择题

1、牛顿这位科学巨人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有关牛顿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用扭秤装置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

B.牛顿通过斜面实验得出白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牛顿认为站在足够高的山顶上无论以多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D.牛顿的“月——地检验”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行星所受太阳的引力服从相同规律

2、以下有关牛顿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牛顿经典力学是在伽利略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

③牛顿是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

④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下列有关牛顿的成就,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

B.他在18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他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D.他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其中“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4、《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的最重大意义是()

A.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B.建立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

C.标志着近代物理学正式诞生

D.推翻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5、牛顿临终遗言:“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子”“贝壳”是量子理论和电磁学说

B.其理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C.牛顿的理论开辟了工业革命时代

D.牛顿尚未踏入自然科学的“真理之海”

二、填空题

1、1687年,牛顿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_》。19世纪50年代末,此书传入中国,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合作,在上海墨海书馆开始此书的译述工作,直到1867年才译成了此书的第一卷。

2、牛顿是万有引力公式。引力常数G是卡文迪许测出的

3、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其中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分别是: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评价牛顿是百科全书式“全才?例举几项牛顿著名的成就。

答案:

2、材料: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伽利略主要关心的是地球的运动,牛顿则发现了有关宇宙本身的定律。

材料: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因而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且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十二】微积分的创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

1.谁提出了微分三角形的方法求曲线的切线?()

A.巴罗 B.费马 C.卡瓦列里 D.开普勒

2.下列不是微积分在18世纪发展的事件是()

A.泰勒级数被欧拉广泛应用于微分学

B.泰勒奠定有限差分方法的基础

C.笛卡尔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坐标系

D.拉格朗日提出变分法

3.下列不是笛卡尔的成就的是()

A.提出《方法论》

B.提出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C.出版《哲学原理》

D.提出不可分量原理

4.哪项成就不是诞生在中国的微积分萌芽时期()

A.穷竭法求圆面积

B.刘徽提出圆周率概念

C.祖冲之提出祖氏原理

D.“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5.牛顿在哪一年提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1664年

B. 1687年

C.1666年

D. 1669年

二:填空题

1.变量数学的里程碑是的发明。

2.牛顿学说的孤独继承者是和。

3.牛顿对于微积分的探讨祭奠于。

三:简答题

1.简述费马大定理的表达式。

2.简述卡瓦列利不可分量原理。

【十三】近代化学的建立和波义耳

1、“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是我国化学家()提出的。

A 徐寿

B 侯德榜 C傅鹰 D 范旭东

2、下列不属于波义耳的贡献有()

A、石蕊试纸

B、黑墨水

B、C、《怀疑派化学家》D、三元素

3、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是()

A 吉布斯B波义耳 C 戴维 D 道尔顿

4、谁真正发现了氧气()

A 拉瓦锡

B 普利斯特里

C 门捷列夫

D 舍勒

5、发现元素最多的化学家是()

A 戴维

B 门捷列夫

C 拉瓦锡 D范特霍夫

填空题:

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叫做。

2、1777年,法国发表《燃烧概论》推翻了燃素说。

3、黑火药的主要成分包括、、。

简答题:

1、中国近现代化学涌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化学家,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三位化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成就。

2、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都是化学符号,它们是化学科学中所特有的语言。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国际语言,化学符号在不同国家中都是通用的,但其形成与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请简述化学符号的发展简史,并列举其中涉及的化学家。

【十四】近代化学之父

选择题

1.拉瓦锡认为()

A.空气是一种纯净物

B.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C.按体积比,空气中约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和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

D.在通常状况下,空气中氮气约占体积,氧气约占体积

2.拉瓦锡几岁获得科学院院士()

A.22

B.25

C.29

D.40

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拉瓦锡有过的身份?()

A.科学家

B.包税人

C.医生

D.法国科学院院士

4.关于道尔顿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他的原子论仅继承了牛顿微粒说的观点

B.他患有色盲症

C.焦耳是他学生

D.恩格斯认为的近代化学之父

5.以下哪个气体不是普利斯特里发现的?()

A.二氧化氮

B.氨气

C.二氧化硫

D.三氧化硫

填空题

普利斯特里是______学说的忠实信徒

拉瓦锡提出的______推翻了当时盛行的______

简答题

1.简述拉瓦锡的五大成就

2.简述拉瓦锡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十五】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一、选择题

1、1807年起开始,奥斯特从事长达()年的统一电与磁的研究。

A、13

B、14

C、15

D、16

2、1825年法拉第当上了实验室主任,同年他发现了()

A、氮气

B、甲烷

C、笨

D、乙醚

3、()的发现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创了把“电学”和“磁学”统一起来的“电磁学”

A、法拉第

B、富兰克林

C、安培

D、奥斯特

4、吉尔伯特在1600年出版的(),标志着电磁研究的新纪元开始。

A、《关于虚空空间的新的马德堡实验》

B、《论磁》

C、《关于电冲突对磁针的作用的一些实验》

D、《论物理力线》

5、法拉第提出了论文《论磁力线》,类比于()现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对场的物理图象作了直观的描述

A、流体

B、铁屑

C、磁力线

D、木屑

二、填空题

杜菲从实验中得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电, ______ ;同种电相斥,异种电想吸。为解释两种电,他提出______。

1、为找寻储藏电荷的方法, ______ 和 ______ 在1745-1746年间几乎同时

独立发明了莱顿瓶。

2、1822年,法拉第考虑到奥斯特发现的逆效应问题,在日记本上写下了

( ______)的大胆猜想。

三、简答题

1、麦克斯韦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请列举他的3个成就、2本著作。

2、吉尔伯特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做了比较,他得出了什么

【十六】爱迪生和特斯拉

一、选择题

1、爱迪生在改进白炽灯的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电压大小是()

A、110V

B、220V

C、380V

D、500V

2、交流电之父是()

A、爱迪生

B、特斯拉

C、爱因斯坦

D、法拉第

3、交直之战是哪两位科学家之间的战争()

A牛顿和爱迪生 B牛顿和胡可 C胡可和爱迪生 D爱迪生和特斯拉

4、以下属于爱迪生的发明的是()

A电灯 B煤油灯 C 白炽灯 D 节能灯的

5、发明电椅的是谁()

A特斯拉 B法拉第 C 爱迪生 D 牛顿

二、填空题

1、爱迪生效应是指冷、热电极之间有通过。

2、爱迪生给A.G.贝尔发明的电话加装了,提高了受话的声响。

3、特斯拉发明了系统。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爱迪生在与特斯拉的交直之战中落败,交流电成为工业生产标准用电

的趋势?

2、为什么尼古拉特斯拉这么一位伟人会被历史所淹没?

【十七】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发展

1、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者是______

2、卡诺循环的提出者是______

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______

4、《初等化学概论》这本书是谁写的

A拉瓦锡 B伦福德 C卡诺 D迈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迈尔斯能量守恒定律的主要奠基人

B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者是迈尔

C赫姆霍兹是英国的生理和物理学家

D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等价的被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存在的

6.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 )

(A) 可以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同一终态

(B) 从同一始态出发,不可能达到同一终态

(C) 不能断定 (A)、(B) 中哪一种正确

(D) 可以达到同一终态,视绝热膨胀还是绝热压缩而定

7伦福德的生死年月是

A1753-1814 B1730-1814 C1719-1814 D1720-1813

8下列是法国人的是

A卡诺 B迈尔 C焦耳 D伦福德

9、在18世纪对于热的本质的两种见解是什么?

10、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形势是什么?

【十八】

1、以下哪一个观点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

A.共同祖先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 C.渐变论 D.突变论

2、以下关于自然选择的观点正确的是

A. 物种是不可变的

B.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

c. 一个物种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

D. 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

3、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

A.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C.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

D.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基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A.孟德尔

B.约翰森

C.摩尔根

D.沃森

5. 下图为1831年达尔文随同英国“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科学考察的路线图。下列表述符合历史史实是()

A.达尔文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B.“贝格尔”号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完全相同

C.“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动力

D.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孟德尔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_______________。

2、达尔文第一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动力。

3. 最早的一个有条理的、合乎逻辑的进化学说是的学说

简答:

1. 写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2、孟德尔的研究成果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从几个角度回答。

科学史的教学策略探究

科学史的教学策略探究 ——兼谈小学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浙江省宁海县教研室薛英怀 俗话说,读史明理,以史为鉴。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不少科学史的教育素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一“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这说明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其二“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我们不但要探究学习科学教学的内容,而且我们还要了解科学的历史,为我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服务。因此,科学史既是科学教学的内容,也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那么什么是科学史?科学史有什么教育价值?其教学策略是什么? 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史应该是人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对后人来说,是感受先者的探究过程、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体会他们的科学精神。 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其自身精神魅力和科学方法。其教学策略有: 一、领略国外科学史事,培养坚毅的科学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极不重视科学技术,把科学科学教育视为“奇技淫巧”。古代科学的发展和辉煌主要在中世纪的欧洲,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把望远镜伸向了太空、胡克兄弟发现了细胞结构……,诸多的科学史实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题材,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全面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培养他们坚持科学真理,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的,科学的认识具有时效性和局限性。如人类对光的认识。如光是什么?现在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于是有了微粒说,还有波动说,更有波粒二像性。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坚持真理,与宗教和迷信作斗争,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在小学科学教材的《地球和宇宙》单元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教育,让他们领略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坚持科学真理,不怕邪教的压迫和迫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人类认识世界,揭示科学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付出,科学家的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学习且是应该学习的。在现行的教材中,蕴含着有许多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法布尔,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对自然环境中昆虫进行细致观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 一、教材科学史 1、人教版必修一册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页)细胞核的功能探究(52页)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65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81页)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01页) 2、人教版必修二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42页) 3、人教版必修三册 促胰液素的发现(23页)生长素的发现历程(46页) 二、重要概念 1、人教版必修一册 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的少数种类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加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人教版必修二册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可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的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转绿: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加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3、人教版必修三册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自生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 育种方法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应用 质壁分离的应用信息传递的应用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卉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科教学专业金华321000 摘要:文章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向按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叙述。科学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史教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的唐太宗说“以史为鉴”。讲述、分析人类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过程的科学史在基础教育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新课程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从三个层面展开叙述。 一、知识方面 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理解知识的本质,帮助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新课教学时用科学史导入新课是最直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富有趣味、富有人文气息的科学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乐于主动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大气压的学习,先介绍1965年马德堡市市长盖利克是如何进行这个实验,需要十几匹烈马才能将两个半球分开的事实折服了包括皇帝和国会议员在内的观众。接着再做这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就会与直接做这个实验有明显的不同。 但在知识层面上的应用不仅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多迷思与科学史是相平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所犯的错误,与这个概念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科学家们所犯的错误有相类似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刚接触生物时把所有生物简单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正和林奈曾提出的两界系统有相类似之处。再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就运动,不受力物体就不运动。即使学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后,分析具体问题时仍频繁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历史上亚里士多德也曾犯过同样错误,且此后很长时间人们都如此认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就直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然后介绍伽利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两个斜面对接的理想实验,如果没有摩擦,从一个斜面滚下的小球可以上升到对接斜面的同样高度。如果将对接斜面的角度减小到零,那么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将可以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然后再介绍笛卡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科学论文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王平中 小学科学涉及了许多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充分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科学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这一部分的教学。 一、当前科学史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在许多课堂中,教师往往关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环节的教学,对于如何处理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内容,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1.把科学史等同于科学故事 科学史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故事可以诱发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够诱发儿童热爱科学、向往科学事业的故事,对于他们的科学学习并不见得有很大的帮助,相反,某些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有些故事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使人们忽略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2.把科学史作为知识点传授并加以考查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史像对待科学课程中其他知识一样应试化,忽视科学史的人文价值。教师认真讲述科学家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迹、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让学生阅读、划出重要内容并记住,然后在考试时以题目形式出现,用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

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科学史教育更应是如此。 3.把科学史作为科学教学的附属品或泛化 在教学科学史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科学史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种倾向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牵强附会地与科学史教育联系起来,为兴趣而兴趣,喧宾夺主,淡化了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末倒置,从而削弱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融入科学史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张红霞博士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阐述过科学史学习的意义,她认为学生学习科学史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解科学自身的特点,包括科学发展的过程性、积累性和可修正性;二是理解科学的人文性,能够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后者具有更基本、更普遍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对培养他们实证意识、不浮躁、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一定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中那些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如此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正确的科学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巨大,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重视学习科学技术,逐渐强化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师应从三个维度去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达成三维目标: 知识: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史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 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

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高中生物科学史明细

高考生物冲刺抓手之--科学史 有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高考会不会考教材内出现的科学史。从高考命题来看,这部分内容要做一定了解,以备考试,现在把高中生物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内容整理如下,特别关注一下红字部分。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

自然科学史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史(一)教学大纲 (2011年9月修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自然科学史(一)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1)) 课程编号:(五号、宋体)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适用专业:适合本科所有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8学时0.5学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课程是本学院通识教学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自然科学中最早成熟的一个分支-天文学从古代到近代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学生可以学到一点天文学发展的历史,一点天文学常识,悟到一点科学方法论。 使用教材:自编讲义《自然科学史(一) -天文学及科学方法论》,和同名的PPT课件。教学时数及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引言(0.25学时) 1、释题 2、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托勒密的“地心说”─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1.25学时) 1、天文学常识 (0.25学时) 2、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0.25学时) 3、集古代天文学之大成之托勒密 (0.25学时) 4、古代天文学和科学方法论述评 (0.5学时) 本章重点:托勒密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主要内容;托勒密体系形成过程反映的科学方法论。 难点:联系当时科学发展阶段,理解托勒密体系的形成;理解尽管其主要结论是错误的,但在科学早期还是成果伟大;领悟古代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二章哥白尼的“日心说”─天文学的伟大革命(1.5学时) 1、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天文学研究沉寂和天文学在东方的发展 (0.5学时) 2、哥白尼的青年时代 (0.35学时) 3、天文学的伟大革命─哥白尼创建“日心说” (0.4学时) 4、哥白尼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 (0.25学时) 本章重点:哥白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托勒密体系的致命缺陷;哥白尼体系的内容以及对天文学的意义;哥白尼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 难点:哥白尼体系既然是正确的,为什么它的产生如此困难?哥白尼体系产生过程对科学方法论的启示。 第三章第谷和开普勒(2.0学时) 1、第谷的生平 (0.5学时) 2、第谷的天文学成就 (0.5学时) 3、开普勒的早期生涯 (0.2学时) 4、开普勒与第谷的合作 (0.25学时) 5、天文学理论的突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0.35学时)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归纳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 史总结归纳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着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内容简介 本章分为两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回顾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本章内容从前瞻性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以及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的学习等问题。本章主要的活动有:“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和“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两个“积极思维”活动;“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的“放眼社会”活动;“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边做边学”活动。 内容地位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教科书首先通过对癌症发病率和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章第二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挑战“自然发生说”的生物学史实,强调了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特点 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列举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某一方面,对其应用前景作出预测,并以辩证的思维对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学生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章第二节安排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精彩片段回放、点评,可以让学生思考、领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家是如何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的本质为“绪论”,因而两节均无“关键词”,即无知识目标要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关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本节地位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doc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

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二 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