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敖的子孙们_试论_中国佬_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唐敖的子孙们_试论_中国佬_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唐敖的子孙们_试论_中国佬_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唐敖的子孙们_试论_中国佬_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唐敖的子孙们

———试论《中国佬》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

潘志明

内容提要 语言作为《中国佬》的主题之一把作品中各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映照的叙事整体。同时,小说借助改编、互文等手段,追溯和调拨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突显其语言能力,以语言勇士的形象消解主流话语对他们的文化消音,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打下基础。

主题词 语言 文化属性 华裔文学

赵健秀等人早在1974年出版的《唉咿》一书中就注意到华裔美国文化所面临的来自白人主流文化和华裔美国文学本身的双重女性化趋势,并且强调要用男性话语替代女性话语,建立华裔美国属性。在他们看来,“在像这个国家[指美国]这样的语言社会中,对语言的剥夺使本已匮乏的公认的亚裔美国文化完整性……和公认的亚裔美国男性风格雪上加霜。”①与之相呼应,《中国佬》用华裔男性的英雄话语抵制主流文化的消音力量,彰显华裔美国男性的语言传统,前置的也正是语言与华裔美国男性属性之间的关系,与亚裔美国文坛对男性化情感的呼吁不谋而合。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主要关注汤亭亭作品中的华裔女性话语,对其中华裔男性话语的建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佬》第一篇故事《论发现》的解读为基础,就语言对华裔男性属性建构的作用及其对叙事结构性含义的影响这两方面做一些修正和补遗。

《中国佬》由七部分,十八篇体裁各异,长短不一,形式上相互独立,主题上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第一部分包括《论发现》和《论父亲们》两篇故事。其余六部分各由两到三篇故事组成,每部分的第一篇都是直接描写华裔男性的生活。这六篇金山勇士的故事以父亲、曾祖父、祖父、弟弟等家庭成员的中国或美国生活为线索,记述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裔美国史的主要事件。其它十二篇故事则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西方文学故事、新闻报导以及美国排华法改编而成。

《论发现》和《论父亲们》是书中六篇华裔男性故事的引子。前者讲述了唐敖为寻找金山而落难女人国,被迫裹足穿耳,沦为女王奴婢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唐敖的男子为了寻找金山,飘洋过海,来到了女人国。由于他没有防备女子,立即被女人们抓

?

4

2

?

住了。唐敖听从她们的吩咐,随她们而去。当时如果有男伴在场,他一定会回过头去朝他们挤眉弄眼。”(3)②这是故事的开头,而在故事的结尾作者明确地把女人国的发现与美洲的发现联系起来,在唐敖落难女人国和华裔的美国经历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有学者说那个国家是在武则天女皇在位期间(公元694年-705年)发现的,而有的学者则说比那要早一些,那是公元441年,地点是北美。”

(5)后者篇幅很短,不足一页,内容也很简单,仅讲述了孩子们在门口等父亲下班回家,结果却把另一个穿着与父亲相同衣服的男子错认为自己的父亲。

多数学者从双重批评的视角分析《论发现》的意义。史书美认为它“叙述唐敖女儿国被迫装扮成女人的故事”,把发生在林之洋身上的故事挪用到唐敖身上,借此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实施了双重批评。③黄桂友认为“唐敖的经历是亚裔男性女性化的缩影,他们移民到北美,因找不到其它工作,不得已在厨房和洗衣房这样女人的天地里工作,因而被象征性地阉割了。”④类似地,张敬珏把这一改编看作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指向新世界的华人男子的坏疽,也指向旧中国以及美国对女性的压制。”⑤哥尔尼希认为,像《女勇士》中的花木兰一样,“唐敖也陷进了性别角色转换,不过这一转换代表着性别等级的‘降级’”,“唐敖的女性化在转喻意义上代表着中国佬在白人美国[社会]的阉割。”⑥以上学者的观点无疑都很有见地,但对故事以唐敖置换《镜花缘》原作中林之洋的原因却都没有做出说明。如果我们把《论发现》与《论父亲们》联系起来考虑,则会发现这些观点无法解释两则故事之间在情节、内容和主题上的脱节。为了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镜花缘》的相关情节。

在《镜花缘》中,唐敖因受徐敬业的牵连从探花降为秀才,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跟随林之洋出洋经商。他们远涉重洋来到女儿国,不料林之洋被女儿国女王看中,并封为妾,幸亏唐敖相救才得以逃脱。后来,林之洋一行来到小蓬莱,唐敖食过仙草之后不肯复出。从以上简述中不难看出,唐/林置换是以学者置换商人。如果说商人以谋取利润多少为身份的标志,那么学者则以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因而,《论发现》以学者替代商人实质上是以语言取代了金钱,以话语权力置换基于财富权力。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一再把语言能力作为个人属性和权力的标志。《鬼伴》把语言与权力联系起来:“如果他考上了,那么就会功成名就———官职和美女,一系列的成功会随之而来。”(77)《中国来的父亲》则进一步把语言、读书人和治家、治国联系在一起:“金榜及第,读书人就会跻身于哲人的行列,统治中国,就会闻名于世,就会人皆攀附,学而优则仕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可以光宗耀祖。”(28)汤亭亭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不失为对语言和传统中国文化的合理解读。中国古代是一个诗的国度,言说能力作为诗的物质基础是传统中国男性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讲,唐/林置换说明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学者借助语言而介入权力并实现自身价值,语言自然地成为男性权力和自我的标识。

其二,唐/林置换还隐含着父亲和女儿之间语言传统的继承。《镜花缘》中唐敖之女唐小山为百花仙子投胎,唐敖没迹小蓬莱之后,唐小山第一次寻父,但唐敖不愿相见,只请人带了一封信给唐小山,命她改名闺臣,并相约等她中才女之后相聚。唐闺臣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在女试中榜上有名,名列一等十一名。其后,唐闺臣第二次寻父来到小蓬莱,结果与父亲一样不肯复出。虽然《中国佬》没有直接提到这一情节,但它却隐含着唐敖与《中国佬》父亲之间以及唐闺臣与汤亭亭/叙事人之间的两个类比关系,而两个类比关系的核心都是语言。

?

5

2

?

唐敖和父亲的类比关系中,语言呈现出由强而弱的趋势。唐敖由探花被降为秀才,并因此自我流放,结果身陷女儿国。《中国佬》叙事人的父亲也是秀才,同样也自我放逐,进入了美国这个女人国。而且,两者都从话语的中心走进女人国的边缘话语,并寄希望于依赖女儿的语言能力重新进入话语的中心。与父辈的类比关系相反,女儿之间的类比关系中,语言呈现出由弱而强的趋势。她们继承了父辈的语言传统,取代父辈成为语言强者。唐闺臣在武则天统治下的“女人国”的女试中脱颖而出,而汤亭亭通过写作成为享誉美国的作家/诗人。⑦

以上两个类比在语言上汇聚。语言搭起父女之间文化传承的桥梁,成为女儿寻父之旅的必经之路和先决条件,使女儿沿着语言这一维系走近和认识父亲。如果说唐闺臣中了才女才能与父亲团聚,汤亭亭则借写作(虚构的故事)对抗父亲的沉默,迫使他说出真实的故事,从而达到替父立言的目的。“我来告诉你我对你的沉默和寡言所做的猜测,我讲错了你尽管告诉我。如果我搞错了,你就得大声说出真实的故事。”(15)这段经常被学者们引用的话中,女儿实际上是父亲故事的代言人,只有通过“讲”父亲沉默背后的故事才能让父亲“说出真实的故事”,“讲”和“说”的语言交流是女儿走进父亲真实自我的途径。引文中女儿对父亲言说的邀请和《女勇士》中妈妈对女儿的言说禁忌(“你不得对任何人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⑧

冲出言说的禁忌也即打破沉默,并用语言对主流话语实施报复。唐敖要求唐小山改名唐闺臣以表达自己及女儿(“闺”)对李氏“唐”朝的“臣”服和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同时也借女儿语言的成功,对武则天对自己语言和权力的贬谪进行报复,象征性地回归语言家园。类似地,作者的父亲依据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诗句,为女儿起名亭亭,同样把回归家园的希望寄托在

女儿身上。虽然汤亭亭没有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回归家园,但“报导就是复仇,不是砍头破膛,而是用词”⑨。用写作追寻父亲的语言传统,恢复父亲的声音。在此意义上说,《中国佬》所重建的正是父亲/辈的语言家园。

《论发现》与《镜花缘》互文关系所隐含的语言对认识男性属性的作用为我们理解《论父亲们》的内容、形式以及标题提供了线索。从内容上讲,以《论发现》潜在的语言与寻父的关系为阐释框架,《论父亲们》展示的是由于父亲语言的失落而造成的子女对父亲的无知,认错父亲象征着女儿对父亲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无知。从形式上讲,对父亲的无知使父亲之论无从展开,因而导致了《论父亲们》故事篇幅的短小,使标题中的“论”字与故事篇幅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更重要的是,从全书叙事结构上来说,《论发现》潜在的寻父主题和《论父亲们》的无言的主题使得追溯父辈的语言传统成为必要,因此两篇故事也就成为全书叙事的切入点和结构的开端。

1980年汤亭亭在访谈中对《中国佬》中的称呼做了如下说明:“我决定直截了当使用‘祖父’这一称呼,因为我认为我们都把他们当作祖先。”⑩张敬珏则进一步认为:“由于使用‘父亲’、

‘祖父’以及‘曾祖父’这些敬称,而不是使用各个人的名字,叙事人把个体家庭成员变成了原型。” λ?其实,无论是“祖先”、“原型”,还是书名中复数形式的男人(men),或者《论父亲们》标题中复数形式的父亲(fa2 thers),他们都代表华裔男性。因此,女儿的寻父之旅即是对以父亲为代表的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的追寻。进一步说,语言是文化属性的体现,华裔男性的语言状态即是他们生存状态的文化标志。正如林英敏所说:“《中国佬》与《女勇士》一样,其中的言说、语言以及故事是历史、属性和自我的载体。” λω因而,

?

6

2

?

讲述华裔男性的故事就是从语言的角度重新认识其文化属性。

《中国佬》中华裔男性的语言可以分为过去的言说和现时的沉默两种状态。《中国来的父亲》和《美国父亲》分别展示了父亲言说和沉默两种语言状态下的生活。由于现实中的父亲“寡言少语,沉默不语:没有故事。没有过去。没有中国”(14),女儿只能通过想象重建父亲过去的语言状态。在女儿的逻辑中,父亲沉默的症结是语言问题,是语言的丧失导致了他既没有自我(故事)也没有历史(中国)的现实。为此,女儿用复调叙事来打破父亲的沉默,用不同版本的故事对抗美国移民政策对华裔的消音,变父亲的无言为复声。父亲可能是从纽约入境,也可能是从旧金山下船的,或者就出生在旧金山,甚至于父亲的出生时间也有多种说法:“我父亲生于兔年,1891年或者1903年或者1915年。”(15)汤亭亭在访谈中曾对此作过说明:

现在父亲已经去世了,我可以告诉你:其实,他是从古巴搭船偷渡到美国的,而且前后不止一次,而是三次;他被移民局警察逮捕两次,遣返两次。对于父亲入境之事,我当然得有合法入境和奇怪入境的许多不同版本,以免移民局官员读了我的书,再次把我父亲连同母亲逮捕、遣送出境。父亲对我的写作引以为荣,并以评论和诗作响应。 λξ

汤亭亭的说明透露出另一事实:沉默不是父亲的本质,他不仅以女儿的写作为荣,而且还能“以评论和诗作响应。”此外,由于父亲入境美国的不同版本概括了华裔来美的主要方式,因而也把父亲的故事赋值给了所有华裔男性,使父亲的语言经历成为他们共同的经历。

在女儿的想象中,言说能力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父亲最显著的特征。他与哥哥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正如阿婆说:“你们的小弟弟与你们都不同……看看他的手和手指多长……这是生就握笔的手。我们要培养他参加科举考试。”(16)父亲果然成为秀才,当了村上的私塾先生。即使在被关押在天使岛的时候,他还能以诗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并用李白的故事鼓励同伴们:

父亲吟唱李白进城被哨兵挡住的故事。李白照常喝得醉醺醺的骑在骡背上。他拒绝告诉哨兵自己的名字,写了一首气度非凡的诗,称皇上曾为他擦口水,皇上的宠姬为他调墨。哨兵深受感动,放他进了城。(57)

通过李白的故事,作者把父亲比作像李白一样的诗人和语言的强者。

然而,父亲与李白在语言上的类比没有使他享有李白的特权,天使岛把守美国国门的“哨兵”并不赏识他的诗才。虽然他说自己会读书写字,“但白鬼书记员已经在写‘不’,因为他需要翻译,显然就不会读写。”(58)这样,父亲从言说的国度“来到了世上一个不讲荣誉的地方,在这里‘英雄无用武之地’。”

(55)由于语境的错置,父亲由语言的英雄沦为无言的困兽,陷入了沉默的现实。

与《中国来的父亲》相反,《美国父亲》中女儿所了解的现实中的父亲失去了语言的优势,经历了由唐敖到林之洋,由学者到商人的转变。而且,语言上的沉默与职业的变化、性别优势的丧失相伴而行。美国生活使他丢失了诗人的语境,由合法的话语陷入非法的行业(经营赌场),由男性中心话语进入女性化的边缘职业(开洗衣店)。与父亲的沉默一致,叙事的中心也从父亲转移到女儿和妈妈一边,女性话语喧宾夺主替代男性话语成为叙事的中心,男性的故事和语言优势则在女儿对男性沉默的迷惑不解和妈妈对父亲的数落声中丧失殆尽:“你诗人。你读书人。金山上诗人和读书人有什么用?”(248)

为了进一步强化语言对父亲生活的影

?

7

2

?

响,突出语言在属性建构中的作用,作者用《鬼伴》和《离骚:一曲挽歌》两个楔子分别与《中国来的父亲》和《美国父亲》相对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男性话语的在场(言说)与缺场(沉默)进行剖析。《鬼伴》套用《聊斋志异》中狐仙故事的常见叙事结构,讲述一名年轻男子雨中误入豪宅,迷恋年轻寡妇。当年轻人最终因思家而摆脱寡妇时,才发现豪宅原来只是一座坟茔。就故事背景而言,《鬼伴》与《中国来的父亲》有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年轻人离乡背井、身入豪宅直接与父亲的金山之行相对应。然而,两则故事在情节上却大相径庭。正如张敬珏所说,年轻人得到了艺术和性的满足,而父亲在这两方面都受挫。 λψ虽然我们无法从故事中得知年轻人是不是得到了性的满足,但两则故事的主人公在男女关系上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鬼伴》中年轻寡妇主动用食、色、性诱惑年轻人,甚至“跪在他跟前,求他别走”。但是,年轻人心里却惦记着家人、妻子、学业或收成,,当寡妇最终用胴体挽留他时,“他从她怀里挣脱而去。”(77-80)故事结尾的评论明显表明作者把年轻人当作成功者:“年轻的丈夫回到了家人身边。英雄之家不无自身的魔力。”

(81)与之不同,父亲却是失败者。虽然他主动花钱买衣服,请金发女郎跳舞,并还隐瞒自己为夫为父的身份,但他问金发女郎是否愿意跟自己回家时,却遭到她的拒绝:“不行,亲爱的。”(66)

年轻人和父亲经历结局的不同也同样源自语言。究其原因,《鬼伴》与《中国来的父亲》都采用了开放式的复调叙事,让同一个故事情节发生在读书人、农夫或手工艺人身上,使读者容易忽略语言对主人公身份的定义作用。其实,正像父亲入境美国的不同版本概括了华裔赴美的共同经历一样,《鬼伴》的复调叙事也同样把读书人的语言属性赋值给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不管他是读书人、农夫,还是手工艺人,他/他们与寡妇间的关系可以

归结为语言关系。事实上,年轻人正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才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给我讲一个你的故事”,她说。他一边讲着令她惊叹不已的故事,一边却懂得了自己也不是一般人。从前,他闲不了的手里抓的总是自己地里最贫瘠的泥土。他制作陶器,而她却称他艺术家。如果他是科举失意的读书人,他会给她吟诗。她给他的安慰几乎让他为考场的失利而高兴。(76-77)

通过使用复调叙事,作者给了语言对属性的定义作用以共时的普遍意义。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叙事时态的调整给语言对属性的定义作用以历时价值,赋予年轻人的经历以历史的普遍性。与《论发现》所用的过去时态不同,《鬼伴》主要以一般现在时叙述,给故事以超时空的价值和真理的特征。故事开端通过时态的巧妙使用,把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过去的个案强扭到现时中来:“这是已经发生了多少次的事,一位年轻人远在它乡,走在山路上”(Many times it has hap2 pened that a y oung man walks along a m ountain road far from home)。(74)这句话把现时的事件(a y oung man walks)和现在完成时的已然性(it has happened)结合起来,并通过“多少次”的强化,给年轻人故事以可复现性,使语言对属性的建构作用具有共时和历时的价值特征。

与《鬼伴》相反,《离骚:一曲挽歌》以屈原的见逐影射了《美国父亲》的失语状态。屈原的失宠象征着诗和诗人语言的去中心,诗人从话语的中心落入边缘。类似地,父亲作为诗人从中国来到美国也从中心话语进入了边缘话语。在叙事上,讲述屈原的故事对女儿的寻父之旅也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使讲述者走出沉默,而且也标志着父女之间的文化传承。从故事的来源看,父亲是第一叙事人,屈原的故事是通过他传给女儿的:

?

8

2

?

“‘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父亲说。如果你是真正的中国人,不要教你就知道其语言及其故事,天生就会讲故事。”(256)父亲的话不仅把故事、语言和讲故事等价,而且还把讲述屈原的故事作为衡量中国人属性的尺度。从父亲角度讲,父亲讲述的屈原故事不仅证明了父亲自身的语言属性,也考验了女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属性。从女儿角度来讲,女儿用英语复述父亲所讲的屈原故事,说明了她对父亲语言和属性等价逻辑的继承和认同,其行为本身已经证明女儿通过了父亲的文化考验。

以语言为属性的衡量标准,《中国佬》六篇华裔男性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金山/美国勇士,因为他们都具有言说能力和言说欲望。《檀香山的曾祖父》中的伯公是一个讲话上瘾的人,虽然农场规定在甘蔗地里劳动时不许讲话,但他还能设法借着咳嗽声发泄心中的不满。《内华达山中的祖父》中的阿公被比作远征美国的“战争和文学之神”关公(149),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美国之行。《更多美国人的由来》中的宾叔很健谈:“事实上,他几乎讲个不停”。(190)《越战中的弟弟》中弟弟加入美国海军后不仅像阿公和宾叔一样“从早到晚咕哝不停”(287),而且还继承了父亲的语言天赋,当了教师。入伍前他教一帮愚笨的学生,入伍后又教一群文盲一般的新兵。金山勇士故事以弟弟重操父亲旧业结束象征着新一代华裔男性语言强势的回归。

言说欲望最强的是伯公。在作者的想象中,伯公英雄创业者的语言特征使他无异于史诗英雄。“他像故事中漫游和被流放的英雄、出游的诗人、行僧和猴子、王子和国王一样唱歌。他的歌声像长了翅膀一样向四周、向高处飞翔,飞翔。”(98)在他看来,劳动时不许讲话的规定太荒谬,还不如去当和尚。伯公把禁言与削发为僧联系起来,触及了语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说上帝借语言创造天地而成为圣父,男性则把语言作为专利来维

持自己作为丈夫、父亲和家长的地位。根据桑德拉和苏姗的观点,“男性的性征……不仅仅可类比于文学能力,而且事实上就是文学能力。诗人的笔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超越比喻层次上的)阴茎。” λζ虽然伯公并不是依赖笔头表达能力生存的文人,但他是最原始意义上的“出游诗人”。禁言就是禁欲,所以,伯公视禁言为一切男性疾病的根源:“叔伯兄弟们,我已经找到了我们的病根。它由说话梗阻所致。我们只要说,不停地说就行了。”(115)第二天,他们在地上挖了一个大洞,围着洞口开了一个喊叫聚会,把对家的思念和渴望喊进洞里。

喊叫聚会不仅是语言的发泄,也是男性语言形式的性仪礼和开辟家园的创举。如果说大地犹如女性,而容纳他们喊叫的洞就是女性的性器,那么他们通过喊叫把语言作为文化传统的种子,植入了大地的子宫,“埋了起来,种了下去”,重新开创了华裔男性的言说传统。因此,喊叫聚会作为性仪礼把华裔男性的言说传统植入了当地文化,象征着华裔男性的言说传统在美国繁殖。由此,他们成了语言传统的创造者和男性家园的创业先驱:“我们能够创造风俗,那是因为我们是此地的创业先驱。”(118)从这一意义上讲,开创言说的传统就是恢复男性的文化繁殖能力,回到语言家园,成为开天辟地的上帝、播种的丈夫、创建家园的父亲和金山勇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权力和自我的体现。布尔丢曾说:“言说的能力就是言说的权力。” λ{《唉咿》的编者们则更直接地认为:“没有自己的语言,男人也就不成其为男人。” λ|语言与权力和自我的关系正是汤亭亭作品把语言看作华裔美国属性建构核心的基础。无论是《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说故事还是《孙行者》中新一代华裔的文学抱负,或者《中国佬》中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都依赖言说能力的张扬来展示华裔的自我和文化。此

?

9

2

?

外,华裔的语言传统在构建华裔美国性的同时,还具有颠覆力量,起到消解主流话语合法性的作用。在此意义上说,语言作为《中国佬》故事的主线和叙事纽带,不仅是解读作品内容和叙事结构的线索,更是颠覆主流话语和重构华裔男性文化属性的本质力量。作者借助精心安排的叙事结构,用华裔的英雄话语和故事包围象征着白人话语中心的《法律》一章,消解其作为历史话语的中心地位和合法性,颠覆主流话语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刻板形象,并通过故事再现他们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从而为华裔美国性找回语言和历史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对汤亭亭来说,言说的能力也即写作的能力,追溯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也就是继承他们的言说欲望和诗的传统,实现由言说人生到写作人生的转变,使其成为唐敖的继承者和金山上的唐闺臣。

注:

λ| Frank Chin et al.,eds.,Aiiieeeee!:An Antholo2

gy o f Asian-American Writer s,Washington,D.C.:

H oward UP,1974,p.xxxviii,p.xlviii.

② Maxine H ong K ingston,China Men,New Y ork:

K nopf,1980.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在引文后

注页码,引文参照中文版《中国佬》(肖锁章译,

译林出版社,2000)的译文,有适当修改。

③ 史书美:《放逐与互涉:汤亭亭之<中国男子

>》”,载《中外文学》第20卷第1期,第153页。

④ G uiy ou Huang,“Maxine H ong K ingston,”in Em2

manuel S.Nels on ed.,Asian American Novelists:A

Bio-Bibliographical Critical Sourcebook,Westport:

G reenw ood,2000,p.143.

⑤ K ing-K ok Cheung,“The W oman Warrior versus the

Chinaman Pacific:Must a Chinese American Critic

Choose between Feminism and Heroism?”in Mari2

anne Hirsch and Evelyn F ox K eller eds.,Conflicts in Feminism,New Y ork:R outledge,1990,p.240.

⑥ D onald C.G oellnicht,“T ang A o in America:Male

Subject P ositions in China Men,”in Laura E.Skan2 dera-T rombley ed.,Critical E ssays on Maxine Hong K ingston,New Y ork:G.K.Hall&C o., 1998,pp.230-1.

⑦ 汤亭亭把2002年的新作起名为《做诗人》(To Be

the Poet),把诗人、诗和生活相提并论,而且“T o Be the P oet”标题的右侧都有中文“女勇士”的印章。见Maxine H ong K ingston,To Be the Poet, Cambridge:Harvard UP,2002.

⑧⑨ Maxine H ong K ingston,The Woman Warrior:

Memoir s o f a G 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 ork: K nopf,1976,p.3,p.53.

⑩ Arturo Aslas,“Interview with Maxine H ong K ingston,”in.Paul Skenazy and T era Martin eds., Conver sations with Maxine Hong K ingston,Jacks on: UP of M ississippi,1998,p.27.

λ? λψ K ing-K ok Cheung,Articulate Silences:Hisaye Yamamoto,Maxine Hong K ingston,Joy K ogawa,

I thaca:C ornell UP,1993,p.123,p.106.

λω Amy Ling,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 s o f Chi2 nese Ancestry,New Y ork:Pergam on,1990,p.145. λξ 单德兴:《亭亭访谈录》,载何敬文、单德兴主编《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第217页。

λζ Sandra M.G ildbert and Susan G ubar,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2 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2nd ed.), New Haven:Y ale UP,2000,p. 4.

λ{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 f the Judgment o f Taste,trans.Richard Nice,Cam2 bridge:Harvard UP,1984,p.409.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赵文书)

?

3

?

中国传统文化之语言的艺术-精

中国传统文化之语言的艺术-精 2020-12-12 【关键字】传统、发展、建立、关键、稳定、准则、格局、思想、地位、基础、制度、方式、差距、作用、主体、秩序、关系、宽容、塑造、凝聚、倡导、调节、形成、制约、尊重、丰富、鼓励、教育、完善、方向、促进、统领、规范、多方面、核心、关心 小玉 (福建福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其中,中国人说话的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一是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语言艺术的影响。三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说话有艺术的具体体现。四是在中国人与人交际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说话的艺术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其中,中国人说话的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中。 在中国人与人交流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一、简述中国传统文化。 其一,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其二,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如具有代表性传统文化有:中国民间艺术、中式饮食文化(烹饪技术)、中国茶文化(清茶)、中国酒文化(花雕黄酒)、中国武术、中国道教文化、中国园林及建筑文化、中国儒教礼节文化、中国画及书法和中国音乐文化(乐器和戏曲)等等。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语言艺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即三教(儒、佛、道三教)和九种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受三教九流思想的影响,本文在此主要阐述三点: 其一,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在中国比较忌讳谈性,性如果乱了套,等级和辈分也会跟着乱了套,这在中国人眼里是天理不容的事。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发表时间:2020-04-10T08:26:41.12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梁婷 [导读] 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中心小学713600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有的教师则不然,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有时还很紧张呢?这里虽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技能的运用不无关系。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1.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要性。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教学语言的严密、准确,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性。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生动、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利用幽默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容易堵塞学生的思路,而风趣文雅的谈吐,却能“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给学生一种亲切之感,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性、统一性。教学语言应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的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语言。它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不同的课使用的课堂语言也应像不同的文章一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据课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议论性语言,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没有教师的教,或者没有学生的学,都不能构成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能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才构成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再优美,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这都是一节失败的课。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我们的一些小学生,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觉得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语言美,语言的准确、精要、通俗、幽默便于提高语文的课堂艺术;注重课堂提问艺术,让提问成为一种身心的愉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说的人;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它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其中甘苦犹如游鱼饮水,冷暖自知。积极投身教改之中,自有一翻乐趣。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异同

传统媒体报道和自行媒体报道的异同 ——以库里出车祸事件为例 近日NBA球星库里发生车祸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新闻直播间,和以自媒体为代表微博等纷纷就此事件发表了新闻。 接下来我们将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此事的报道,和一些微博博主对此事的看法分析当下传统媒体,和自行媒体报道的异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两种新闻的传播方式都讲库里车祸的原因、结果表达了出来,都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直播间对此事报道,详细的说明了库里发生车祸的原因和发生车祸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专业术语应用较多,且语言较为官方,多为正式场合用语,而微博中的自媒体人发表言论看法并未着重描写,库里出车祸的原因结果,而更多地是抓住库里车祸竟上央视新闻的点来叙述此事,语言更显风趣幽默,偏向于大众化,以新闻标题举例更为明显,如新闻直播间对此新闻的标题为“库里在遇车祸,幸无大碍”,而在微博对此事标题更多“库里车祸上央视新闻了,一个从CCTV5到CCTV13的男人”。 从这两个新闻标题的对比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显得死板,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这样一个场合,以直观的传达出新闻的要点为主,而像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则更倾向于娱乐化,在传递出新闻核心的同时,还不忘调侃,有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像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在博主表达看法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以参与进来,并与博主形成互动,而在新闻直播间中直播此新闻时采用的电视直播的形式,很难让民众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逻辑构架上,新闻直播间,所播报的新闻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新闻稿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写,有标题和导语,而微博,博主发表新闻,则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新闻语言相对自由,新闻内容格式无局限性,可以转发直播间的视频加以论述,也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个点展开叙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综上看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当下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共存的现状也自由他的道理。两个微妙的结合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我喜欢的李清照 茫茫人海,千年一瞥,难以忘怀的是你的回眸。“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一个特定的镜头,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少女的你,无拘无束,踏遍济南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滋养了你的个性,如水之清澈。身为苏轼弟子的你父亲,捧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串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眼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无忧无虑的日子啊,造就了你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破口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艳羡得济南城的达官公子注目,望歪了头。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总有一阵阵香醇酒的气息扑鼻而来。有阮籍不与世事的酣饮,有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畅饮,有李白淋漓尽致的豪饮,酒似乎与作家结下不解之缘,但我们不难看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多是男性作家。酒代表着阳刚,男性借着它的化学催化作用,可以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借以消愁。在封建社会男性的饮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丈夫气概的体现。而对于女性,虽然古籍中没有禁止女性饮酒的记载,但女性像男性般开怀畅饮岂是封建礼教所能容忍?然而宋代的一名女词人李清照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她一如众多男性作家,借着酒这一媒介,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这些词作折射出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是异于男性的思维模式,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去审视客观现实,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相对于古典文学作家群体的男性化及中国正统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出现了男性作家为女性作代言人的现象。使词有了“男子作闺音”的传统,他们拟女儿腔,作女儿态,试图写出女儿真实的精神状态。但由于思维模式和视角的不同,在这些用男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子闺怨作品中,总让人感到有男性影子的存在。然而李清照的作品中,犹其是与酒有关的词作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自我意识,超越了男性作家。也就是说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发自己对生活、情感、时政等的切身体验。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大胆坦露,对魏晋风流的追求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宋代众多的女作家中,李清照仿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着历代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看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而文化对语言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相应变化则更为显著。 著名语言家叶蜚声曾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正是了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一个窗口”。 外语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亦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因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反之,一旦熟谙这些共性和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成为“外语+宽厚知识”型人才:外语

能力只占25%,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占75%。所以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者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训练翻译和实际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下面就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对外语言教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 一、思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索绪尔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什么样的语言。”确实,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老人是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美国的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老了的悲哀,尤其是女性。所以当你问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的答案永远都是:I’m twenty-nine years old. 假如对这种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场面。又如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差异的。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和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而英语则完全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的差异。外语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发表时间:2011-09-27T09:14:31.8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瑜[导读]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根本就不了解的。 张瑜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643000 摘要汉字是目前为止全世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经其逐渐发展成书法艺术。如何在当今社会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个性鲜明,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设计风格与方法论,本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进行探讨与挖掘。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语言形式书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即有了思维便开始了设计,中国的设计史其实上也是一部远古到现代的编年史。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设计同时也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代代相传,不断的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设计风格。汉字的创造与演变,无疑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设计观与方法论。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得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熟。当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书法,书法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独立出来是在于两汉。中国书法中的间架结构,横撇竖捺的摆放都是很有讲究的。在满足可识别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书法的意境与形式的美感。这种美感的形成都是需要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设计的。设计,应该像是中国汉字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虽然只是随心所欲的一划,但却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语意或者其他的载体,它甚至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着。人类将文字出现以前的文明归类于“史前文明”,如果说“史前文明”尚处于文明的混沌状态,那在文字出现以后,文明便日趋明朗起来。关于文字的产生,说法有三:一是文字由伏羲发明;二是汉字的产生起源于结绳记事,而相传结绳即使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是由神农氏创造;三是认为汉字的创造者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无论哪种学说,都不是完不可懈的。因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从文字的产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没有哪个人可以生活这么长的时间。因此,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层次,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必然需要在共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某种共通的视觉符号来记录一些重大的事件,处于这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文字便产生了。文字的产生,其实本生就是一种设计。南非的CROSS COLOURS设计公司曾提出:“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装饰。”汉字中“一”的设计,应该是最为伟大的。它仿佛一座桥梁,链接了史前文明与以后的文明。 “一”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禅家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如果说这大千世界是一块有形的面的话,那么“一”便是构成这个面的点元素。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以点代面”的美学观点,石涛在其“一画论”中明确指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一”也是不变的,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现代汉字,“一”始终是“一”,在结构和字意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人家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在中国,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拿来主义”,盲目追求“包容性”,片面的理解“万物归一”。因而在设计中出现多元素而又得不到到统一。仿佛努力想把一件事情表述明白却反而越说越没有头绪。“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绘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苏轼的这些美学都道出了以点代面的学术思想。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意味。点到为止,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它启发了思维。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个性化”如出一辙,石涛的美学观中强调“有我”,强调与众不同,便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一”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老子在解释“道”为何物时说:“道为之物,惟恍惟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解释也是十分抽象的,模棱两可的。给人的思维空间也是很广阔的。这正适合于中国民众的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向来都不愿意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讲究凡是总是在“规矩”之内。以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命题,由于读者自身的修养和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的不同,便会做出千百种的答案。这大概就是“一生万物”的道理了。而这千百种的答案都是始终围绕着那个抽象的命题所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于是就有了“万物归一”这个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最丰富的东西,是做设计最基本的道理。中国人向来讲究“游刃有余”。 “美”之所以为“美”,从中国传统美学上讲,它讲究左右对称和力的均衡,因为中国向来主张“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故宫的极端对称就是一例。从现代构成学上讲,“美”是一个点与线、直线与曲线经过形式美法则而构成的。由此可见,在局限的九宫格中也孕育了如此丰富的学问。其实本生做设计,就是在局限中求空间,“载者镣铐跳舞,正是设计的基本功。” 正所谓“有容乃大”,在“大设计”的今天,做设计的学问,就应该像汉字“一”,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根本就不了解的。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感觉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设计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四大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体的优缺点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最为经常运用的媒体,通常被称为四大广告媒体。 (一)报纸 1、报纸的类型 从报纸容分,有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 从报纸出版时间分,有日报、早报、午报、晚报、夜报。 从发行围分,有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从报纸的风格分,有严肃性较强的报纸、通俗化报纸。 2、报纸读者 所有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背景不同的人都是报纸的读者。他们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小镇、旅游胜地和农村地区。所有的人口统计指标都表明,报纸是一种坚实的大众传播媒体,大约68%的成年人都受其影响。 3、报纸广告 报纸上的广告大致分为三类:分类广告、展示广告和增刊广告。 分类广告。分类广告通常包含所有形式的商业信息,这些信息根据读者的兴趣被分成若干类。这类广告大约占全部广告收入的40%。 展示广告。这是报纸广告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增刊广告。所谓增刊广告,是在一个星期,尤其是在报纸的周日版出现的广告插页。 4、报纸广告的优势

传播围大,读者众多且相对稳定。通常情况下,报纸的发行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报纸,而且这些读者是相对稳定的。 读者对象选择性强。许多报纸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 可信度高,印象深刻。一般来说,报纸在读者的心目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它所发布的新闻消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借助报纸刊登广告,能赢得读者信任。 灵活性。这往往是报纸能吸引广告主的另一重要原因。报纸广告不需要复杂的制作程序,从稿件处理到制版印刷时间很短。同时广告版面的大小、颜色和有关细节可灵活掌握,广告主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市场对产品、对广告的反应随时对广告讯息进行修改。 报纸广告不像电视、广播广告那样转瞬即逝,不可追踪,它以“白纸黑字”的书面语言把广告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便于消费者收集有关资料,事后可进行保存、查阅。 5、报纸广告的劣势 生命周期短。人们读报时倾向于快速浏览,而且是一次性的。一份日报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24小时,因此,其生命周期是很短的。 干扰度高。很多报纸因为刊登广告而显得杂乱不堪,过量的信息削弱了任何单个广告的作用。即使是增刊广告,现在也因为太厚而显得更加混乱。 产品类型限制。报纸和所有的印刷媒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缺陷。有些产品不能在报纸上做广告,例如要演示的产品。 印刷质量欠佳。印刷质量欠佳是各种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广告讯息以图片形式出现时为甚。报纸通常印刷不够精美,且多数是黑白报纸,难以造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但近年来,随着报纸彩印化趋势的加强,报纸的美感正在加强。

传统媒体广告的优缺点

传统媒体广告优缺点 一、报纸广告 1、优势: ①传播范围大,读者众多且相对稳定。通常情况下,报纸的发行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报纸,而且这些读者是相对稳定的。 ②读者对象选择性强。许多报纸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 ③可信度高,印象深刻。一般来说,报纸在读者的心目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它所发布的新闻消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借助报纸刊登广告,能赢得读者信任。 ④灵活性。这往往是报纸能吸引广告主的另一重要原因。报纸广告不需要复杂的制作程序,从稿件处理到制版印刷时间很短。同时广告版面的大小、颜色和有关细节可灵活掌握,广告主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市场对产品、对广告的反应随时对广告讯息进行修改。 ⑤易保存、可重复。报纸广告不像电视、广播广告那样转瞬即逝,不可追踪,它以“白纸黑字”的书面语言把广告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便于消费者收集有关资料,事后可进行保存、查阅。 ⑥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⑦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⑧阅读主动性。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2、劣势 ①生命周期短。人们读报时倾向于快速浏览,而且是一次性的。一份日报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24小时,因此,其生命周期是很短的。 ②干扰度高。很多报纸因为刊登广告而显得杂乱不堪,过量的信息削弱了任何单个广告的作用。即使是增刊广告,现在也因为太厚而显得更加混乱。除非广告信息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否则读者在主观上是不会为阅读广告花费很多精力的。 ③产品类型限制。报纸和所有的印刷媒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缺陷。有些产品不能在报纸上做广告,例如要演示的产品。 ④印刷质量欠佳。印刷质量欠佳是各种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广告讯息以图片形式出现时

语言艺术

领导者的语言艺术 朱立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领导者通过语言开展工作。语言能力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也是领导者任职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社会,选拔官员的标准,历来有身、言、书、判四个字。身,五官端正,否则难立官威;言,言语明晰,否则有碍治事;书,字要写得工整漂亮,这也是领导者的形象;判,思维敏捷,审断明确。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在讨论干部任免事项的时候,都要求相关者递交声像资料,包括干部的站姿、蹲姿、坐姿、演讲、口才,来考察领导者的语言能力。所以,领导者的语言艺术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过去我们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人不能说、不能道,这样的人老实、厚道、可靠,这种看法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一个人,能不能说,会不会道,和老实、厚道,尤其是可靠不可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当工作需要一个人能说会道的时候,不能说,不能道,这反而是一种缺陷。当前,群众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话题越来越丰富,如果领导者只能说一些官话、套话就没有感染力,影响领导能力的发挥。当前,很多群众特别注重领导者的讲话,对领导的讲话给予各种评论,打分、甚至排出名次。所以,成熟的领导者要格外重视每次重要的讲话,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功力,提高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功能 简单说,语言有三项功能:信息功能,激励功能,塑造自身形象的功能。 1. 信息功能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表达信息来开展领导工作。古罗马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2. 激励功能 孙子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俗话说:一句良言三冬暖,半句恶语六月寒。舌头底下压死人,更何况是领导者的舌头。所以,领导者通过语言激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抗洪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文研究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文研究 连州市第二中学 组员:黄鑫*,黄启斌,李志建,成嘉敏,成卫鹏,黄吉龙。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注重礼貌待人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

传统广告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的特点

传统广告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的特点 广告媒体众多,既有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性传播媒体,又有路牌,灯箱,交通工具等户外媒体,以及POP,包装物,电话黄页,产品目录等其它媒体,甚至也包括人体,厕所墙壁等一切可资利用的"新"媒体,当然还有日益兴起的INTERNET媒体。其中,报纸,广播,电视是公认的三大传统广告媒体。通过这三大媒体发布的广告是主要的传统媒体广告。 分析传统广告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其特点表现在: 1、覆盖域 任何媒体都有特定的传播范围与对象,如地区性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应该注意的是,泛泛的传播范围实际上是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媒体传播范围的分布及分布范围内的主要对象。 覆盖域是在制定媒体战略,具体选择媒体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在地域分布上是相对集中的,而广告媒体的传播对象也有一定的确定性。如果其覆盖域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分布范围完全不吻合,那选择的媒体就不适用。如果所选择的媒体覆盖区域根本不覆盖或者只覆盖一小部分或者大大超过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就都不适用。只有当媒体的覆盖域基本覆盖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或与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完全吻合时,媒体的选择才是最合适的。 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电视跨入太空传播时代更是如此。从世界范围看,电视传播所到之处,也就是广告所到之处。但就某一具体的电视台或某一具体的电视栏目或电视广告而言,其传播范围又是相对狭窄的。电视媒体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的同时也就衍生出传播对象构成的复杂性。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修养等,只要看电视都会成为电视媒体的传播对象,但有些受众不可能成为广告主的顾客。因此,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虽然广泛,但是电视广告对象针对性不强,诉求对象不准确。 广播媒体的覆盖面大,传播对象广泛。现在几乎家家户户有收音机。只要收音机在无线电广播发射功率范围之内,家家户户可以收到电台节目。由于广播是用声音和语言做媒介,而不是用文字作为载体传播信息,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受众,任何有听力的人都可以接受广告信息。因而广播广告的传播对象广泛,几乎是全民性的。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无阅读能力,但可以借助广播获得信息。这是任何其它媒体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报纸的传播范围比较明确,既有国际性的,又有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业性的,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发行区域,即不同种类的报纸的覆盖范围各有不同。这种明显的区域划分,给广告主选择媒体提供了方便,因而可以提高广告效果,并避免广告费用的浪费。 2、到达率 到达率是衡量一种媒体的广告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向某一市场进行广告信息传播活动后接受广告信息的人数占特定消费群体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消费群体总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接触广告信息的人数越多,广告到达率越高。 电视,广播,报纸的媒体覆盖域都很广泛,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广告主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广告,其到达率是比较高的。 但是由于广告过多过滥和广告媒体中广告的随意插播,镶嵌行为导致受众对广告的厌烦心理而躲避广告,造成广告信息到达受众的比率严重下降。传统媒体的到达率已大幅降低。 3、并读性 并读性是指同一媒体被更多的人阅读或收看(听)。电视,广播,报纸都是并读性较高的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英格玛告诉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英格玛小提示:文章中提出了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与营销的分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及参考价值,希望各位小伙伴们能一起分析出更多的适合我们英格玛的网络运营方式(本文重点分享一种网络运营的思路) 早晨,看到有传统行业的朋友在网上抱怨:传统纸媒每年单版广告价格不停上涨,这也是要终结自己的节奏吗?而另外一则热门消息便是海尔正式宣布不再投放任何杂志的硬广,成为媒体圈竞相讨论的话题,似乎一夜之间,传统媒体的危机又风雨欲来。实际上,不仅仅是杂志,也不仅仅是海尔,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在传统媒体的份额上,越来越小了,广告主的预算并没有削减,而更多的是应用到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互联网媒体上了。 不知道何年起,报纸广告每年到了岁末,便开始涨价,广告业务员也会到客户那边散播要涨价的消息,一方面是让客户有心理准备,另外一方面是逼单,比如,年底签订个年度框架,对于大客户而言,这种合作是最好的。 传统媒体好日子过的太习惯了,但当穷日子来临之时,就跟小学时曾经学过的课文《寒号鸟》一样,面对温暖阳光,不去准备过冬的巢穴,寒冬来临,只好冻死。虽然传统媒体最坏的日子没有到来,但显而易见,快了。 传统媒体行业,是个庞大的体系,从国家级媒体,到省会城市的报业集团下的都市报,广播电视集团下的电台和电视台,乃至全国三千多个县市的电视台、本地报刊杂志、电台等,从业者甚多,多如牛毛。除了日常的报道宣传任务,也得为自己的生存进行市场化营销,表面上,目前比较发达的城市,传统媒体收入虽然下滑明显,但日子还算过得去,而三四线城市则两极分化明显,有的电视台因为受到网络电视的冲击,有线电视费都收不全了,更不要谈经营力量薄弱的硬广方面了,而传统报纸有背负着印刷、物流、发行、退休工人等看不到的庞大成本。

网络语言冲击还是丰富了传统语言文化

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 再次问候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开篇名义,定义先行。网络语言是指由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时而产生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交际符号,其形式包括文字,数字,表情以及符号等。传统语言指的是传承自历史,具有规范体系的语言,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过程当中所创造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冲击即撞击,比喻使其受到严重影响或者干扰。丰富指的是充足,使其数量多。首先,需要和对方辩友明确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无论是丰富还是冲击,受作用体都是传统语言文化,而非语言或者传统语言,那什么才叫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呢?我方觉得网络语言唯有达到具有广泛的受众、规范的体系以及普遍的大众认可度时,才能算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网络语言冲击还是丰富了传统语言文化标准为:看其是否影响传统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 下面我方将从一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的规范性。从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语言是由网民采用天马行空的创作手法,通过谐音、缩写、标点符号、表情符号以及数字等的运用组合而成的,其本身缺乏完整地语言结构,没有成形的句式,没有严谨的措辞,没有自身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是依附于传统语言这个成熟的语言作为传播的载体。而在这个依附于共存的过程当中,网络语言就像一个发展迅猛的外来物种,肆意的冲击着原有的规范体系的稳定性,对传统语言文化产生严重影响。 第二: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从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来看,网络语言在生活当中泛滥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语言基础教育和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以讯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我们正在蹒跚学语的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教育,是我们向下一代传承传统语言文化的最佳途径,但如今的校园,作文里随处可见的火星文文字,班级板报,校园宣传报当中奇形怪状的表情符号,数字符号和英文缩写都在无情地吞噬着辨别能力还未成熟的孩子们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求知与探索的热情,传统语言文化所特有的美学价值被杂糅的网络语言攻击得遍体鳞伤。 第三: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语言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从语言的社会价值来看,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所在。传统语言文化教给我们的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含蓄、内敛、深刻的精神财富,然而,如今的网络语言带给我们的却是张扬、低俗、肤浅的思想。其以反叛传统、解构权威、消解中心、自我膨胀、彰显个性标榜其优点。他们通过戏谑、反讽、随意化的手段悠悠然地结构着、颠覆着传统语言文化。以此而往,我不禁要问,若干年后,还有谁,曾记得象征着东方古国的文明与昌盛的汉语文字呢?

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具有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它与空间界面的同构能将其社会约定语意比附于空间,形成语意场,实现当代空间寓意的营建和文脉的延展,使单纯功能意义上的空间变为有意蕴、有精神的文化空间。由此,基于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本文就其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方式和语意场的营建展开讨论,为当代空间设计如何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建空间寓意提供符号学的思考维度。 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 传统装饰语言通常是“形”和“意”的结合体,它不但具有能被视知觉感知的形式,而且负载着在民族文化圈落中可以被共同理解和认知的意义。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装饰语言包含能指(符号的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约定确立了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定的能指形态与一定的所指内容依照我们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有的约定方式,它大致可归纳为谐音性语意约定、关联性语意约定、非逻辑性语意约定三种类型。 第一,谐音性语意约定。它是传统装饰语言意指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表述中,相同读音的两个字、两种形态在意义上虽毫无关联,但具体的形态与抽象的含义通过相同或近似读音能联系起来,由此约定出特有的语意,达到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目地,增强了人们对装饰语言符号语意的理解力,同时也使受众获得审美欣赏的趣味性。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鲤鱼;喜上眉(梅)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只画戟等等。这些传统装饰形态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以简单、易懂的具象形构置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约定出多样丰富的语意,其中以吉祥的语意传达最为多见。 第二,关联性语意约定。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能通过意义的关联性加以约定,它的能指与所指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能引起相似的联想,由“此物”象征“彼意”,从而实现语意传达的目的。其语意的生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以物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来传达语意。如“岁寒三友”(由松、竹、梅组合成的装饰形态)在天寒地冻,花木凋零之季,仍独傲风雪,一派生机,象征坚毅、果敢、高雅之意。这是由松、竹、梅所抽象出的生物内在属性与装饰形态产生关联,由此形成语意的传达。其二,以物象所具有的积极实用功能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实现语意的传达。如在自然界中,公鸡可以啄食蜈蚣、蝎子等虫害,人们将公鸡的这一生物本能强化后赋予这个形象,公鸡就成为可以镇宅驱邪的象征,“鸡食五毒”的装饰语言也就应运而生,并特别使用于端午这一虫害泛滥的岁时节令。“镇宅神虎”、“蚕猫避鼠”等装饰语言符号也均属此类语意约定。 第三,非逻辑性语意约定。指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而是依照人们的某种思想观念,使能指和所指间通过隐喻或象征的组合方式实现语意的约定,传达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信息。如传统云纹装饰语言所传达出的“祥瑞”语意与它的视觉形态虽无直接关联,但语意的生成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非逻辑象征的约定实现语意的传达。此类传统装饰语言多具有专指的意味,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态上追求整体、概括的造型样式,具有意象美或抽象美的特征。其中很多还包括一些古代神话、宗教哲学方面的深层含义,如“万”字符号原本来源于佛教,有轮回长生之意,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对其能指与所指通过隐喻的组合方式加以关联,传达出“连绵不断,富贵绵长”的吉祥语意。这类装饰图形大多以抽象的符号出现,其语意虽不如具象形那样通俗直观,但是作为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通过语意的广泛传播,它的所指就更加唯一化和固定化,内涵也更加丰富。由于上述装饰语言具有简洁鲜明的视觉特点,同时也具有明晰的、特定性的语意内涵,它的构成形式和语意传达更易实现与当代空间界面的契合。

(完整版)传统媒体如何转型

传统媒体:to be or not to be? 财经眼腾讯财经[微博] 2013-10-13 07:34 我要分享 37 有个段子是这么讲的。“报纸会消亡吗?不会的,没有报纸,你拿什么包油条。”但现在,连包油条的活也轮不到报纸做了,因为容易铅中毒。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纸媒将在今年经历生死攸关的大考,明年电视可能会很苦”,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新媒体研究学者魏武挥对腾讯财经做出如上判断。 10月8日,来自非官方但已经被多方证实的消息称,上海两大报业传媒巨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即将展开合并。而近年来,传统媒体裁员、停刊,资深媒体人退出舞台的故事不绝于耳。 “作为安全边界极高的体制内媒体,解放和文新都需要抱团取暖,商业媒体的日子可想而知。” 中国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们现在恨不得能够堵住耳朵。因为,如果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么在今后恐怕很难会有安神之日。 中国传统媒体的雪崩时刻 抱团取暖,这是不少业内人士听闻这一合并传闻后的第一反应,因为摆在解放和文新面前的,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报业寒冬。这一点,在新华传媒的财报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 根据新华传媒的半年报,其上半年主营收入8.1亿,同比减少0.23%,这其中,2012年广告报刊则是重灾区同比大幅缩水31.54%,到2013年,下跌之势未减,继续同比锐减32%。 此并非个案,有业内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近年广告收入每年降幅可达20%—30%。另外一位《南方周末》的负责人则表示,在今年年初的全体大会上,就有领导称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一表述还是首次出现。 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上半财年净利润320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400万元人民币,大幅下滑78.4%。西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成都商报》广告代理和印刷业务公司博瑞传播同时出现大幅下滑,该公司2012年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27.44%,其中博瑞广告利润下滑8.7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