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复习1B

生物复习1B

生物复习1B
生物复习1B

生物复习

1 理解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内容以及运用(运用指的是计算题、推断题)

答:分离定律: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

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的、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上,非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上,非等位基因随机组合在一起进入同一子代中。

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后,非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注意:不是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实质: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自由组合

连锁和交换定律: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倾向于联系在一起共同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

同一连锁群的基因,亲本型在后代中的频率大于重组型的频率,重组型的出现时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局部交换的结果。重组型频率的大小与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关。

2 不完全显性及其应用

答: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

3 染色体异常的类型

答: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

缺失:染色体断裂后断片的丢失引起。1 2 3 4 5 → 1 2 4 5

重复:染色体断片连接到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区段重复。 1 2 3 4 5 3 4 5

倒位:染色体断片调换位置后重接到原来位置上。1 2 4 3 5

易位:染色体断片连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1 2 3 4 5 1 2 3 8 9

6 7 8 9 → 6 7 4 5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整倍体变异: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以二倍体配子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的单位的增减。

非整倍体变异:体细胞染色体枢密院增减个别染色体的变异。

1、单体(2n-1)

2、缺体(2n-2)

3、三体(2n+1)

4、四体(2n+2)

4 性别决定的方式及举例

答:1)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子代性别

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人类,全部哺乳动物,部分两栖动物及部分鱼类);

XO型:XX为雌性;X为雄性。(蝗虫等昆虫类);

2)卵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子代性别(蝴蝶、鸟类)

ZW型:ZW型为雌性;ZZ为雄性;

3)染色体数决定性别(蚂蚁、蜜蜂)

二倍体:受精卵发育为雌性;单倍体:未受精卵发育成雄性

4)雌雄同体(株)(玉米、蚯蚓等)

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染色体。

5伴性遗传及其应用

答: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称之为伴性遗传。

人类的伴性遗传:

1、伴X显性

A、抗维生素D佝偻病

B、女性多于男性

2、伴X隐性

A、红绿色盲、血友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B、男性多于女性

3、Y连锁遗传

A、外耳道多毛症

B、男性后代均有,女性后代均没有

6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答: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S型:菌体包有多糖类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R型:不具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不致病

一、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二、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三、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四、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这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美国的埃弗雷(O.Avery)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脂类、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以及“用DNA酶处理的DNA”分别和RⅡ型活菌在体外混合,然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实验证明:基因就在DNA上。

7 DNA的结构分子是怎样的?说明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答: 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有两条反向平行组成并成向右螺旋状的多核苷酸链

外侧由磷酸、脱氧核糖交替连结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内侧由碱基按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

DNA的一级结构:由数量极其庞大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直线或环形多聚体,由相间排列的戊糖和磷酸构成核酸大分子的主链,而代表其特性的碱基则可以看成是有次序地连接在其主链上的侧链基团。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DNA双螺旋在某些蛋白质的作用下解旋,2条链中间的碱基对分开,成为2条单链;每一条单链都作为模板;

每条链上暴露出来的碱基各自与一个游离于核中的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T、G、A、C)按照碱基配对原则配对,形成与之互补的核苷酸;

在与单链上配对的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链条新的互补链(子链),其中DNA聚合酶只能使核苷酸按5’3’方向连接。

最终形成各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的2个双链DNA分子。

8 从转录到转译主要涉及哪几种RNA ?各有什么功能。

答:mRNA信使RNA——携带并传递DNA中的遗传信息,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rRNA核糖体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tRNA转运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运氨基酸

9 简要说明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答:遗传密码: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与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之间的对应关系。遗传密码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因此叫三联体密码,64个,其中61个负责氨基酸的翻译。特点:具有连续可读性和不重叠性

简并现象

专一性

具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起始密码子:AUG;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普遍通用性(线粒体DNA除外)

10 用图示表现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并对各环节加以简要说明

答: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这一过程称为翻译。这就是经典的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的传递方向,可概括为:

①DNA复制:DNA双链打开,以每条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原则合成一条新的DNA 单链。

②转录:以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互补合成

mRNA。

③逆转录:遗传信息由RNA转录成DNA

④翻译:(以3个核苷酸决定1个氨基酸的方式)根

据mRNA的核苷酸顺序(在细胞质中)合成多肽链。

11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P124

答:乳糖操控子是大肠杆菌中控制β半乳糖苷酶诱

导合成的操纵子。包括调控元件P(启动子)和O(操纵

基因),以及结构基因lacZ(编码半乳糖苷酶)、lacY(编码通透酶)和lacA(编码硫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

1、无乳糖时,调节基因lacI 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 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不产生代谢乳糖的酶。

2、只有乳糖存在时,乳糖可与lac阻遏蛋白结合,而使阻遏蛋白不与操纵基因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代谢乳糖的酶产生以代谢乳糖。

3、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的降解产物能降低cAMP含量,影响CAP与启动基因结合,抑制结构基因转录,抑制代谢乳糖的酶产生。

补充:CAP:降解物基因活性蛋白,又称cAMP受体蛋白,这个蛋白先与cAMP结合,再与启动基因结合。它与启动基因结合时能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结合,促进结构基因转录。

12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答: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分子机制: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DNA分子单一位点上所发生的碱基对改变。主要形式为碱基对置换,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

嘌呤→嘌呤

转换——嘧啶→嘧啶

嘌呤→嘧啶

颠换——

嘧啶→嘌呤

当DNA分子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替代时,称为转换;而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称为颠换。碱基替换改变了原有DNA核苷酸的顺序,对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产生影响。

移码突变:在DNA分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到数个(非3的倍数)碱基时,将会使插入或缺失点以后的所有密码内容改变,从而在翻译水平上引起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也完全改变,这种突变叫做移码突变。

13 概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答:1、获得目的基因

①化学合成法②限制性内切酶法(鸟枪法,散弹法)③逆转录法获得真核生物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的扩增

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是一项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3、构造重组DNA 分子

首先要用克隆载体。

质粒--环状双链小分子DNA,适于做小片断基因的载体。

噬菌体DNA--线状双链DNA,适于做大片断基因的载体。

其次要把目的基因“装”到载体中去。“安装”的过程,需要限制性内切酶。

4、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①CaCl2处理的细菌转化法

②物理学法——电穿孔法

基因枪法

③中间介导法——农杆菌介导

④微注射法

5、重组体的筛选

14 PCR反应体系及步骤

答:反应体系的要求:引物、具有热稳定的酶、dNTP、目的DNA序列。

PCR 反应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90 0 C 高温下,使混合物的DNA 片断因变性而成单链。

第二步——50 0 C 温度下,引物DNA结合在适于配对的DNA片断上。

第三步——70 0 C 温度下,由合成酶(DNA 高温聚合酶)催化,从引物开始合成目的基因DNA。PCR 的三个步骤为一次循环,约需5-10 分钟。每经一次循环,所找到的目的基因扩充一倍。经过20 次循环,即可扩增106 倍,总共只需几个小时。

15 转基因植物

答:通过将目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园艺作物中,改变它们的遗传特性,使植物免受病虫的危害,或获得抗除草剂的特性,或改变种子种淀粉、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或改变花的形状和颜色,或改变植物的育性及改变植物的抗逆性等。

16 转基因动物

答: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使之经过各种发育途径得到能把外源目的基因传给子代的个体,即转基因动物。

17 基因治疗

答: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中以弥补靶细胞所缺失或突变的基因、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

人类基因治疗中,将治疗基因导入靶细胞有两种途径。

①直接体内疗法:即,将治疗基因直接导入体内有关组织细胞;

②间接体内疗法:即,在体外先将治疗基因导入培养的靶细胞内,再将已获得表达外源基因的遗传修饰细胞回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18 人类基因组计划

答:1990年正式启动。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作图、精确测序,基因鉴定和功能分析,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19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

答:1)耐性定律

每种生物只能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即生物在其生存范围内,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都有其上限与下限,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物种对该因子的耐性限度。

2)限制因子

任何生物生存和繁衍都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即限制因子。

3)最小因子定律

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受它所需的环境因素中最低量因素的限制。

20 种群及种群生态学

答:生物种群: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演化单位。

任何种群在自然界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物种的种群一起组成群落。

种群可理解为个体组成的集合群,但不同于个体特性的相加,其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结构和机能。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种群的时空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种群的调节机制。

21 种群的基本特征P324

答:一、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反映的是种群内个体的数量分布状况,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是表示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表示方法有两种:种群粗密度和种群生态密度。

(二)种群大小

种群大小是一定地区个体的数量,常用种群密度作为指标。与种群增长有关的种群参数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量等。

二、空间特征

(一)概念

种群都有一定的分布区,组成种群的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生长繁殖,不同有机体所需的空间性质和大小,即空间特征不同。

(二)分布类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有三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三、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四、统计特征

(一)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结构:指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2、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二)种群的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1、生命表: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2、存活曲线:描述种群中的一批同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率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曲线。

22 种群增长的模型

23 生态位

答: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

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也越强。

24 种间的关系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列举典型例证

答:⒈捕食: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的现象。

关系:捕食者-被捕食者。进行捕食的多为动物,也有真菌和植物。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大鱼-小鱼-虾;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互为消长,维持动态平衡。

例:加拿大兔-山猫;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同种之间的自相残食,维系种族的生存。

捕食者的存在可能使所在地区的物种多样化。

⒉竞争:不同生物争夺同一食物或同一栖息地的现象。

可以发生在种间,也可以发生在种内。

例:有尾鞭毛虫-双小核鞭毛虫(种间竞争排斥)

⒊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者-寄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协同进化(寄生者为害寄主,寄主则发展了抵抗能力)

例:兔-粘液瘤病毒

⒋共栖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受益,一种无影响。

例:海葵-小鱼

⒌合作与互利共生

合作:2种生物共同生活,互相有利,若分开也都能独立生活。

例:寄居蟹-海葵

互利共生:2种生物共同生活,互相有利,彼此依赖,分开后双方都受影响,甚至不能生活。例:豆科根-根瘤菌;白蚁-鞭毛虫;地衣(藻-菌)

⒍化学互助和拮抗

化学互助:一种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促进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生长繁殖,例:生长素、维生素;土壤微生物使土壤活化。

化学拮抗:一种生物产生并释放某些物质,抑制另一些生物或同种生物的生长繁殖,例:抗生素。

25 群落及群落生态学

答:群落: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生态学:集中研究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物群落的科学。

主要研究: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的性质与功能;群落的发展及演替;群落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等。

26 群落的结构类型

答:(一)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有上下层次的现象。

草原群落:地下层、地表层、草被层

森林群落:地下层、地表层、草被层、灌丛、下木层、树冠层等

水生群落:表水层、水层、水底层

(二)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具有复杂的镶嵌性。

(三)时间分布:生物的分布随昼夜、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例: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晓暮行性动物

时辰节律或日节律:生物的分布规律和地球自转相适应。

例:浮游甲壳类

27 群落的演替类型

答:演替: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是群落动态的重要特征。

一、初级演替:从一个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原始裸地或湖泊开始的演替。

例:裸露岩石、河流三角洲、冰川、火山迹地等。

演替阶段(以原始岩石区为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树林阶段

二、次级演替:在原来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后重新发生演替的过程。

例:火烧迹地、森林砍伐迹地、草原放牧退化地、废耕地等。

三、水生演替——淡水池塘或湖泊可以演替而成森林。

包括多个植物演替阶段的次级演替。

四、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最终稳定状态的群落。

多顶极群落:由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各部分镶嵌而成的群落。

28 从一个原始的岩石区形成一个顶级群落的阔叶林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树林阶段

1.壳状地衣首先出现在坚硬的岩石表面,而且从假根上分泌有机酸的腐蚀岩石表面并

逐渐形成少量土壤。

2.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会有苔藓植物出现,这类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可以

在干旱的状况下停止生长,而在温和多雨的季节显著生长,转移较多的土壤。

3.草本植物中的蕨类及一些被子植物中的一年或两年生植物首先出现在苔藓植物群落

中,并大量繁殖进而取代了苔藓植物,土壤继续增加,多年生植物也开始出现。

4.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一些喜光灌木出现形成灌木群落,继而喜光的乔

木开始生长,发展成树林。

29 地球上主要的群落类型

答:一、热带雨林——“地球之肺”:占据地球上湿热气候区,具有多层次、多物种的森林被称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等地区。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1、雨量充沛: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夜间约20摄氏度。

2、物种丰富:①植物:雨林中的树林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优势植物是高大的常绿乔木。②动物:种类很多,个体数较少。

二、红树林——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沿海泥滩上地主要由红树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群落

三、萨瓦纳——稀树草原。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

四、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

五、荒漠——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

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七、温带落叶阔叶林——指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八、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九、北方针叶林——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

十、热带落叶林——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十一、苔原——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包括北冰洋中的岛屿。

30 生态系统

答: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31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

答: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储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32 营养水平和生态金字塔

答:1. 营养水平:在能流过程中,各类生物所处的地位。

同一条食物链上各营养水平之间能量转化的效率平均为10%。(美生态学家林德曼)

2. 生态金字塔:把能量的这种递减趋势绘成图表就成了底部很宽,越往上越窄的锥体形。

3种类型: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金字塔

33 生物地化循环

答:生态系统无机物质的循环既涉及各营养水平的生物,也涉及大气圈、地圈和水圈,称为生物地化循环。3种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淀循环。

34 生态平衡和生态平衡失调

答:生态平衡的概念: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的现象。

35 几种典型的环境问题危害如酸雨温室效应赤潮生物入侵等

答:1、“天堂的眼泪”——酸雨

1)定义: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

2)来源:主要来自工业燃煤和燃油生成的SO2 和NO2

3)危害:酸雨不仅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又使土壤酸化,并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2、臭氧空洞:

1)臭氧层吸收掉太阳光中紫外线的99%,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

2)氟氯烃和含溴氟烃等化学物质极快地破坏臭氧层。

3)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直接结果是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严重损害生物,特别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4)蒙特利尔协议签字国承诺逐年减少氟氯烃等化学物的产量,直至完全停产。

3、荒漠化

1)定义: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沙漠化进程:过度地放牧与垦殖—植物减少—水分减少—强烈的风蚀—沙漠的扩展

3)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

4、温室效应

1)定义: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CO2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2)危害:大气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5、赤潮

1)定义: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2)危害: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毒害和杀死海洋中的动植物。

3)起因:海水的污染

6、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1)定义: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原因:a. 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 b. 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 环境污染

d. 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7、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例: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食人鲳。

36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答:达尔文的两个重要贡献:提出共同由来学说;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1、共同由来学说

内容:所有的生物有一个单一的起源。

多重证据支持共同由来学说

例:加拉柏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都是来自南美洲大陆的地雀的后裔。

2、自然选择学说

遗传

变异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

繁殖过剩家蝇:1000卵/代,10d/代,一年将地球覆盖2.54cm

生存竞争种内、种间、环境

适者生存

生存下来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性,适应性是在选择中形成的。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7 哈迪-温伯格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答:2、Hardy-Weinberg (哈迪-温伯格)定律

定律的内容: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下列五个条件的情况下:①种群大;

②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将在世代遗传中保持稳定不变。(不进化)

38 根据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2)自然选择的类型

定向性选择——选择种群某一极端类型

例:灰白色椒花蛾——暗黑色椒花蛾

稳定性选择——选择种群中间类型

例:新生儿体重(3Kg)

中断性选择——选择种群两极端类型

例:美洲白足鼠(选长尾、短尾)

39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

(1)地理隔离:山川、沙漠或海洋等地理障碍。

(2)生殖隔离:指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

生殖隔离包括:

交配前生殖隔离:a、空间隔离;b、时间隔离:;c、行为隔离;d、形态隔离

交配后生殖隔离:a、配子隔离:不能受精;b、发育隔离:未出生就死亡;c、杂种不活:未生殖前死亡;d、杂种不育:马、驴→骡;e、杂种淘汰:通过选择淘汰

40 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

答:趋同进化——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中产生相似的形态结构

例:鲨鱼、企鹅和海豚;仙人掌科和大戟科植物

趋异进化——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进化成不同类型。例:北极熊与棕熊

41 中性学说

答:1968年,日本,木村资生

主要内容:

1、绝大多数是中性突变。

2、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

3、分子进化速率取决于蛋白质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时间内的替换率,每一种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进化速度都是一样的。

42 有关生命起源有哪几个假说简述其内容

答:1、生命起源的早期学说

(1)神创论——上帝创造万物,最后造成人。

(2)自然发生说——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腐草化为萤”; “鹅树学说”

(3)生源论——生命来自生命。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4)宇生论——生命来自宇宙间其他星球。

(5)新自然发生说—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物质发生的进化。

与“自然发生说”的区别:生命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43 化学进化的全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要说明之

答:从无机分子生成有机分子→从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⑴溶液聚合(海相起源):吸附聚合、⑵浓缩聚合(陆相起源):加热聚合→分子体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的出现

化学进化阶段:无机小分子→原始生命(细胞的产生)

化学进化的全过程:

1)从无机分子生成有机分子

2)从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

⑴溶液聚合(海相起源):吸附聚合

⑵浓缩聚合(陆相起源):加热聚合

多聚磷酸脂

嘌呤、嘧啶、核糖—→核苷———→核苷酸——→多核苷酸

50℃~65℃50℃~65℃

44 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内部:一定的物理化学结构

→保持体系的稳定性

★主要组成:蛋白质和核酸

→有遗传信息转录翻译体系

★形成原始膜

→以便分隔、选择性吸收

45 真核生物的起源目前普遍接受哪几种学说简述其内容

答:★内共生学说:

厌氧原核细胞吞食其它原核生物

→形成细胞器

→真核生物

?线粒体——需氧的原核生物

(紫色光合细菌)

?叶绿体——蓝藻(现代共生种)

?证据:

自主性

DNA环状

70S核糖体( =细菌、蓝藻)

?缺陷:该学说不能解释核的起源

★另有主张:真核生物和原核细胞同起源于原始生命

46 简述人类的进化过程

答:人类的进化过程经历了两大阶段:南方古猿阶段和人属阶段,后者又包括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1、南方古猿(400万~100万年前)

能直立行走,但脑量还处于猿的水平,犬齿变小。

2种主要类型:纤细型南猿、粗壮型南猿

较早的类型:阿法南猿

2、能人或早期猿人(200万年~175万年前)

能人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人属成员。

直立行走是人科的重要特征,脑的扩大和石器的制造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纤细南猿→粗壮南猿

阿法南猿

能人→直立人→智人

3、直立人(200万年~20万年前)

直立行走的姿势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大量使用石器,开始使用火,可能有了语言,是更进步、具文化的类群。

代表: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等。

4、智人(25万年)

?早期智人(古人):统称为尼安德特人

眉脊很突出,额明显后倾;能制造较进步的工具,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新人):统称为克罗马农人

牙齿和颜面较小,眉脊降低,颅高增大;能制造复合工具,有原始绘画、雕刻技术。

47 人种分为哪几种

答:人种(race)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划分的人群

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种人)高加索人(白种人)

尼格罗人(黑种人)澳大利亚人(棕种人)

快乐的生物课堂

快乐的生物课堂 北京市育才学校初二五班蔡林利 升入初中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最让我们班感到荣幸的就是可以到自然博物馆由专家给我们上生物课。这个机会十分难得,因此我们更加珍惜这个机会,力争把每节课都上的丰富多彩,从中收获知识。 我们班45人分成5个小组,由每组的专家带领学生研究不同领域的问题,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昆虫小组在夏天之际到天坛公园亲自动手捕捉昆虫,观察他们的特征;恐龙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到内蒙古探寻恐龙足迹;环境小组在种植室亲手种植各类农作物、植物……,从中体验了探究的快乐。 1.团结——内蒙古科考之旅 活动之前,通过老师讲解,我们在博物馆里学会了识别恐龙、认识其骨骼结构并尝试拼装恐龙化石;了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地区、环境、习性。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在XX年7月中旬,我们踏上

了内蒙古之旅。 活动其中,同学们克服了恶劣的环境,炎炎的烈日下一呆就是一天,有人腿都被晒得脱掉了一层皮,但没有一个退缩。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学会了野外考察最基本的方法——打样方,有点同学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化石,兴致勃勃地请老师鉴赏。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恐龙有简单的认识了——恐龙 (Dinosaur) 这个字字面上的意义是「可怕的蜥蜴」。这个词是由英国解剖学家理查欧恩爵士(1804-1892)所创造,用来描述不符合现今生物的化石遗骸曼特尔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 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 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 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现代类人猿(四种: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 3. 人和猿的区别:运动方式;制造工具的能力;脑发育程度 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男性结扎避孕部位)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长尾,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受精卵 细胞分裂 胚泡(在输卵管中),胚泡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38周)。 (2)营养: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于卵黄。 三、青春期——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身体发育:(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3)男孩和女孩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 人猿分界的标志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易错点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1)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 2)古猿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古猿进行集体劳动和生活。 3)人与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①身体重心下移②下肢骨更粗壮③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4)语言的发展对大脑进一步进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脑容量的增加使早期人类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同时大脑增加了新功能,能够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合作,总结经验,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开始出现分离的时间大概是距今约600万年前,而目前它们数量急剧减少原因是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原因,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生物高效课堂

提高生物高效课堂 南排河中学王宗昆 如今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明确规定每科每周的课时,相信我们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现实——课时紧张,迫使我们生物教师一定要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否则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可能就完成不了,是一线生物教师所反映的普遍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成了首要问题,怎样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生物组实施了教学合一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的设计必须确立以学生主体、教学互动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目标导学,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自主构建 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篇一:年高三生物复习精品教案】 绪论 考纲要求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教学难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3.教学疑点:植物也具有应激性吗,有反射活动吗?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工程方面 绪论生态学方面 目的要求 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方法 【注解】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b) (一)共同的基础 1.物质(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 2.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二)新陈代谢

1.概念: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2.实质: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与非生物最 本质的区别;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三)应激性 1.概念: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2.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向光性(单侧光) 3.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应激性是指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反应,它更多地强调刺激?反应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刺激消失后反应也在不久后消失。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它更多地强调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稳定。即使刺激 消失,这种适应环境的结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的具体形式,不同生物对同 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生物的遗传性所 决定的。生物体所表现的应激性、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例析】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这一现象被称为?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决定含羞草具有这一现象是因为? (四)生长、发育和生殖 1.生长:生物体由小?大结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原因代谢: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2.发育: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系列变化?成熟个体 3.生殖:成熟个体?产生后代 使种族得以延续。该特征对种族有重要意义,而对生物个体而言 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特征。 (五)遗传和变异 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相对) 2.变异:使物种不断进化(绝对) (六)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1.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 2.生物影响环境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24973

页眉内容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 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生活在森林进化现代类人猿 (3)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完成受精怀孕八周左 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 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 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三、青春期(了解) 1.青春期身体发育: 功能特点:大脑、心脏、肺功能结构、功能完善化。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 2)月经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 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 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四、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 量; 能源物质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 用 无机盐的作用:

让初中生物课堂彰显出生命快乐

让初中生物课堂彰显出生命快乐 摘要】:生物教学是生物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 发展的过程。生物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 发展,兴趣的培养等等。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个 人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 效率,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课堂教学、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生物课教学。现在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离县城很远的乡镇 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自主 学习”积累了一些心得,分享给各位生物老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些帮助。 一、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 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1.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让学生探究奥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心理学研究 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 度注意。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 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我们在鱼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放海 洋鱼和淡水鱼视频。观察鱼是怎样运动,呼吸。学生对动手能力感兴趣,也可以实际观察鱼,对鱼的特征掌握得更好。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 学生对自己成功很高兴,越成功越努力。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 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上八年 级生物上册“植物的生殖”课时,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二是亲自带学生到附近苹果园, 教会学生怎样嫁接苹果树,怎样扦插,压条。学生亲自动手,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一门 技术。 3.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 世界上没有完人,成年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得到表扬,何况学生。我班有个学生,学 习不行,基础差,学生也不和他交往,但是我会寻找他的闪光点,随时在班上表扬,今年生 物检测还考出80多分的优异成绩。 二、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 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 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1.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选 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1)分组学习。(2)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③全班交流,小组内每次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结论。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而且对教师减轻负担,避免满堂灌。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 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可以调查周边环境污染实例。如水土,土 壤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生物复习题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废物、有应激性、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又依赖环境,生物也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影响生物的生存。 3、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4、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5、水圈中,几乎到处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里。 6、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还有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7、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 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设置了两组实验,这叫做对照实验。两组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这条件是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9、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10、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1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13、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中没 有分解者。 14、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生物富集越多。 15、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6、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8、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9、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 20、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1、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弱,应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光线强则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复习课

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复习课 眼下,生物学科已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如何提高生物复习课的实效性,一直是广大生物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也做了不同的尝试。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到底该如何操作呢?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而教师的“导”又是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导的好,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到未雨绸缪,深谋远虑,尤其对复习课。在复习前,教师首先要做好下面工作: 一、做好细致的复习计划 生物复习课实际上是很紧张的,我们的时间主要在课上。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好周密的复习计划,既有远期计划,又有近期计划。我在复习时先大体上确定几轮复习,第一轮,教材梳理,阶段测评;第二轮,专题突破,强化训练;第三轮,模拟冲刺,实战演练。每一轮复习都明确了具体时间和复习方法。同时,在每一轮复习中,还要对每一单元、每章的复习时间尽量细化,精确到某天、某课时。当然,我会随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有了计划,就合理地安排了复习时间,不会出现前松后紧、囫囵吞枣的情况。 二、注重基础,回归教材 我们在复习时,课标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又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我们在复习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课标,另一方面要重视双基训练,回归教材。最好根据课标把每各章节做个双向细目表,再根据细目表进行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不一定做的很规范,可以做个简

洁的自己能看懂的就行。复习时要杜绝选题随意,题海战术,超出课标的现象,这样就真正做到回归教材,突出重点,关注细节,且主要会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每章时,我们也可以把涉及这册书的试题全部整理出来,对学生重点训练。总之,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教材是有编写体系的,各单元、章、节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对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零碎的、支离破碎的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记忆,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进而有效地应用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尽量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我在复习七年级下册时,就抓住循环系统这一主干知识,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揭示出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两节课连上的方式,就可把这一部分系统地复习完了,经学生的反馈在其脑海中能呈现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课上,我又注意根据课标要求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在复习七年级下册时,我就把汶川地震中遇到的具体情境、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的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将符合中考的要求吧。关于传染病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当前流行或影响较大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甲型 H7N9型流感等,依据课标设计成试题。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可持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生活在草地进化 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现代人类 森林古猿生活在森林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 育分娩 受精卵胚泡胚 胎胎儿婴儿 卵细胞完成受精形成组织和器官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激活初中生物课堂,彰显生命快乐

激活初中生物课堂,彰显生命快乐 发表时间:2019-04-28T10:12:55.6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0期作者:龚永强 [导读]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自主学习”?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四川省筠连县镇舟初级中学64526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自主学习”?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1.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让学生探究奥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我们在鱼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放海洋鱼和淡水鱼视频。观察鱼是怎样运动,呼吸。学生对动物感兴趣,也可以实际观察鱼,对鱼的特征掌握得更好。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学生对自己成功很高兴,越成功越努力。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上八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生殖”课时,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二是亲自带学生到附近苹果园,教会学生怎样嫁接苹果树,怎样扦插,压条。学生亲自动手,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一门技术。 3.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世界上没有完人,成年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得到表扬,何况学生。我班有个学生,学习不行,基础差,学生也不和他交往,但是我会寻找他的闪光点,随时在班上表扬,今年生物检测还考出80多分的优异成绩。 4.利用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等这些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很容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1.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1)分组学习。(2)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3)全班交流,小组内每次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结论。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减轻负担,避免满堂灌。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调查周边环境污染实例,如水土、土壤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做好作业批改,及时反馈信息。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解决生物问题,学会交流,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我的心得对同行教学有帮助。

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完整版

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基本思路: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课以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综合应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型。它与新授课的区别之处在于,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设计应注意从归纳、联系、理解及拓展的角度做文章,应把教材中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整合,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复习课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 二.生物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构建框架 ------ 建立联系 ----- 深化理解 ----- 拓展应用。 三.具体流程 1. 构建框架:从整体上建立章节内相关联的知识网络 在章节复习过程中 , 首先建立简单明了的整体框架 ,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 础上 , 使头脑中孤立、 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 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 起了认识其他知识的桥梁。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步骤:教学实施的前期,采取其一的方法,为学生做好引导;逐步的让学 生尝试进行其二的方法。 其一:老师将不完整的知识框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进行完善补充 其二:学生将知识框架板演到黑板上,进行交流,共同完善( 5 — 10 分钟) 2. 建立联系:系统的掌握各个知识点,建立横向知识联系。 整体框架相当于建立了知识的纵向联系,在纵向联系的基础上,再掌握各 个部分知识点及相关知识间联系,实质上相当于建立知识内容的横向联系,从而使所学知识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主要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进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受精的场所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结业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无机盐 水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消化道 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有机物 无机物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胰液、肠液最终流到小肠中,在小肠中完成消化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等各种消化液 利于消化的特点 长,5-6米,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利于吸收的特点 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 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 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鼻腔:鼻毛:过滤空气;黏液:润湿空气;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咽: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喉:有会厌软骨和声带。会厌软骨,呼吸时打开,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食道;声带通过振动可发音。 气管和支气管:内部有纤毛,纤毛上面覆盖着黏液,黏液可以粘附灰尘和细菌,随着纤毛 的摆动,将粘着灰尘和细菌黏液推向咽部,形成痰。 呼吸道: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呼吸系统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高浓度 低浓度) 外界空气 肺泡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氧气 氧气 呼 吸 道 位于消化道内

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是赵德坤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通过观课,我感觉要上好生物复习课,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潜心设计,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才能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 生物复习课,与新课是有明显区别。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考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强调以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本地实际和环境问题,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信息量大。因此,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才能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中,复习课却显得枯燥无味,令教师头痛,也令学生厌烦。俗话说,回炉的烧饼不香。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生物复习课来说,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潜心设计,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我曾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课题,尝试了一节的复习研究课。这节复习课《被子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流程图如下:

下面我就这节《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谈一谈复习课教学的策: 一、教学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1)抓准复习的起点。 抓复习的起点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研究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研 究这具体目标在教材中的呈现,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使学生能通过复习既牢固 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被子植物的一生》一课与生活和农业生产联系非常密切,教学设计时设计“链接生活”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生物基础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抓复习的起点要依据学生实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 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复习前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和 能力要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了解,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 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 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得。 (2)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 师越俎代庖梳理知识,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新型复习课则让学生 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 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 到培养和发展。我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一节复习课教学的课前,就要 求学生在自我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出自己的复习提纲,并 且就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变学生“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 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主动、积。同时教师也提供章节的整理情况给 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更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 师根据学生列出的纲要和问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是肤 浅还是深刻,是简单的识记还是灵活应用,而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反 思自我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突出复习方法的渗透 复习课中要重视让学生说“学”,即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 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在《被子 植物的一生》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交流平台”这一环节,让 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复习方法,同学们非常活跃,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有提纲式地梳理知识,有列表式的总结,还有生物简图式复习,充分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上完,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巩固,收效甚佳。布鲁纳曾经说过,教某人学习材料,主要的不是要他记住那 些成果,

七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1、第一性征:由生殖系统结构决定的 第二性征:由性激素决定的 2、男性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前列腺、阴茎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 3、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的部位:输卵管 受精卵开始分裂的场所:输卵管 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 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胎盘 胚胎发育时间:280天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 新生命的开始起始于受精卵 4、人的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5、青春期开始时间:男生:10-14岁,女:10-12岁,男生比女生晚 6、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 7、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骨髓(造血功能) 骨的生长:软骨层使骨长长,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使骨长粗 8、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和无机物(只要是钙盐) 9、骨的煅烧实验 现象:先变黑色,再变灰白色粉末。 去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结论:无机物使骨脆硬 10、骨的脱钙实验 现象:有气泡产生,易打结 去掉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结论:有机物使骨柔韧 骨的成分中,有机物:无机物=1:2 有机物无机物 少年大于1/3小于2/3 成年约等于1/3约等于2/3 老年小于1/3大于2/3 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于环境 一、人体的营养物质

1、人体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 2、蛋白质、糖类、脂肪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供能物质。 3、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为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肪为供能物质。 4、糖类:细胞的组成成分,人体主要供能物质。 5、蛋白质: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6、脂肪: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通水保持体温和防止机械损伤。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B神经炎 维生素C坏血病、牙龈出血 维生素D少:佝偻病成:骨质疏松促进钙的吸收 无机盐缺乏症 铁缺铁性贫血 钙少:佝偻病成:骨质疏松 碘少:呆小症成:甲状腺肿大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2、消化道的组成及功能(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淀粉的初级消化场所,消化不吸收 牙齿的结构由外到内:牙釉质、牙本质、牙髓 由上到下:牙冠、牙颈、牙根 2)咽:食物和空气的双重通道,不消化不吸收 3)食道: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位,运输食物,不消化不吸收 4)胃:消化道最膨大的部位,蛋白质的初级消化场所,消化吸收 5)小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6)大肠:不消化可吸收 7)肛门: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3、消化酶:在一定条件下,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4、消化腺的组成及功能 1)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4)胰:分泌胰液,含多种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5)肝: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三、食物的消化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蠕动 2、化学性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唾液淀粉酶肠、胰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