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解读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解读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解读
经济生活新教材修订解读

2013年《经济生活》教材修订情况说明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启动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修订工作,其中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的修订工作到2013年4月底基本完成,历时五个月,这是《经济生活》教材继2008年“大修”后的又一次重大修订。为了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把握修订后的教材,本文拟对本次《经济生活》教材的修订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与总结。

本轮《经济生活》教材修订工作遵循的最基本的修订原则或理念有以下四点: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二是总结2008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不足;

三是及时更新材料及图片,保持教材的鲜活性;

四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党的十八大精神,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四个最基本的修订原则突出地反映了本次教材修改的特点。下面围绕这四个原则,介绍本次教材修订的具体情况。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了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经济生活》教材进行了以下修改: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结合教材第三课第二框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的内容,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做了重新表述,调整了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关的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舌尖上的浪费”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消费观念。在第十课第二框第二目,我们结合“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其中基本要求之二就是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修改了第四课的导语,并修改了第四课第一框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更换了相关探究活动中基本国情的最新资料,引导学生领会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3)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据上述精神,我们调整了第四课第二框的相应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毫不动摇”,强调指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经济生活》的很多学习内容与十八大的这一精神相关。我们调整了教材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以及第二单元综合探究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领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理解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了解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认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修改了教材第八课“国家财政”的内容,运用经济

发展的最新数据,帮助学生懂得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了解国家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针和重点,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修改了社会保障的相关链接,提出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5)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基本要求之五是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据这一精神完善了教材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表述,强调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帮助学生理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个人收入的分配”,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6)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此,修改了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的相应内容,加入了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的内容。对于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也做了修改,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此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7)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明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关要求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可引导学生思考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变化,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可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确“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O一O年翻一番”的目标,理解其可行性;运用事例和数据,让学生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新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运用相关材料,让学生探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意义。(8)“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的精神,第十课做了大量的修改,包括导语、框题和具体内容。框题分别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其他模块中有进一步的具体阐述,在第一框中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要求做了概要介绍,使学生对全面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框则明确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重新编写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内容,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增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词点击和“城镇化”的相关链接。(9)十八大对“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教材的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第二目运用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的事例,提高要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第二框第二目做了调整,更换了活动框的内容,调整了文字,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引导学生领会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总结、反思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经验和不足;

《经济生活》教材是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的,到本次修订时,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实验。有关专家、广大中学教师对实验教材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对这些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缺陷,专家和编写人员在本轮修订时对教材进行了多次集体“会诊”,反复查找问题,并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对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进行修订。具体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文字表述做进一步的锤炼,以使得教材的表述更加准确、精炼、精细。文字表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教材的文字的“打磨”永无止境。力求语言表述的尽可能完美是指导委员会、出版社以及编写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二是对个别表述不妥的观点进行了修订,以免导致知识的错误传递与理解。受制于各种因素,教材难免出现一些不妥的、不准确的表述,我们也一直欢迎有关专家及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观点以及观点的表述多提意见,以使得教材能够尽可能的完美。

例如,在第一课第二框的框题原来是“信用工具和外汇”。但信用工具的外延十分广泛,信用卡和支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像教材第六课的“股票、债券”也都属于信用工具,为了避免误解,采用了更为直接的表述“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中,“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更换为更符合现代经济学表述习惯的说法;第二框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由三个方面改为两个方面:调节产量和调节生产要素投入,同时明确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第一框删去了“消费结构”这一目,“恩格尔系数”作为名词点击出现在第一目。因为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这一调整更符合经济学的逻辑。

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修改了关于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表述,删去了第五课第一框题中公司股东权利的内容,避免与第六课内容重叠。第五课第一框第二目的目题改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企业经营,增加了“利润”的概念。

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中的“最低工资的规定”调整为第五课第二框第二目的相关链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中公平的含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经过文字打磨,更加科学严谨。

第十一课第一框中“相对优势”改为“比较优势”,第二框第一目“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与选修《经济学常识》中的有关表述保持一致。还有一些类似的修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三、及时更新材料及图片,保持教材的鲜活性。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教材编写者在学习内容的选取、教材呈现方式两个方面的重要追求。为了进一步贯彻“三贴近”原则,保持教材的鲜活性,首先,修订后的教材尽可能使用最新的材料,以保持教材与实际、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保持教材在学生面前的鲜活感。如人民币汇率、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我国主要产品居世界的位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都进行了更换。

其次,按照经济生活的发展逻辑调整写法,贴近现实。例如原来我们需要知道集体经济包括各种形式的合作社、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形式,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的形式更有现实意义。原来我们需要知道“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有现实意义。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删去了“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因为这实际上也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的情况,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没有对此再做单独说明。

第三,对教材文字、尤其是探究活动的表述、探究问题的设问方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饼状图、柱状图的数量,丰富了素材呈现方式。更换了很多活动框的设计,更换了综合探究的素材。如“贷款买车的对话”、“筷子革命”、“白芳礼老人的故事”、“商务部的广告”等,力求使得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反映时代的变化。

四、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十八大报告精神减轻学生负担。

根据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贯彻十八大精神,应按照十八大精神讲解教材的现有内容,采用新提法、新概括,有详有略地调整教学侧重点,同时应避免总体上增加教学容量和难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兴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对知识点和概念进行了精简。

(1)直接删掉了一些非主干的概念。如删去了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的“观念货币”和“现实货币”;第二课第一框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第三课第一框第二目的“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这也是对一线教师反映的第一单元教学任务过重问题的回应。(2)对于一些凭借性、支撑性概念进行了技术处理,减少知识密度,使教材内容与逻辑更加合理。如删去了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仅留下文字表述;删去了第一课第二框的“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改为描述性语言;删去了第三课第一框第三目“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改为名词点击。

(3)精简了一些过于复杂或是现实意义不大的知识点。如删去了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删去了第三课第一框第一目的“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删去了第五课第一框中非公司制可以改为公司制企业的内容;第六课第二框第二目相关链接中的“基金的优势”;第七课第一框第二目“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等。

以上是对这次修订工作的一个基本说明。教材的编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广大教师朋友为我们的教材多提宝贵意见。

附录:具体修改内容情况

1、P5:“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修改为“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

2、P6:删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这两个自然段。

3、P8:“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修改变“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4、P8:删除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5、P8:“名词点击”内容修改为:“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6、P8:框标题“信用工具和外汇”修改为“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7、P9:使用信用卡的优点,删除了“增强消费安全”的说法。

8、P9:信用卡的解释有微调:“……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删除了“部分或全部”;支票的解释删除了“受款人或者”的字样。

9、P1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

过剩时”。删除教材“名词点击”中的全部内容。

10、P15:目标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修改为“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1、P16:“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一目下面的内容修改为:(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律,减少道题;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是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但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12、P17:“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13、P18:“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这一自然段删除。

14、P19:“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这一自然段删除。

15、P19:删除“消费结构”这一目的所有内容。

16、P28:第四课导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修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17、P30:“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18、P31:第一段最前面加一句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P32:第一段第三句修改为“它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P35:“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1、P36:“微观基础”修改为“微观主体”。

22、P39:“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23、P42:第三段第一句修改为“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24、P45:“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改为“储蓄存款”。

25、P47:“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改为“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26、P48:“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改为“股票”。

27、P49:“稳健的投资——债券”改为“债券”。

28、P50:删除:“作为投资工具,基金的优势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29、P51:“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改为“保险”。

30、P59:“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目下面的内容修改为: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31、P60:“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后一句话修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2、P61:最后一段改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

33、P62:第一段改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

34、P62:目标题修改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修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页最后一句话“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修改为“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5、P63:在“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后边增加了一句话:“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6、P65:“相关链接”社会保障的叙述和原教材完全不同。修改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7、P6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中的“组织”改为“筹集”。

38、P70:增值税的作用删除了“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一句。

39、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40、P8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好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修改为“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1、P85框标题修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2、P86:目标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目下面的内容全部换掉,改为:(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3、P87:这一框题正文部分全新内容如下: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框题、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44、P96、97:目题“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改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5、P96、97:删除“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自然段。换成(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46、P98:删除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修改为“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各位老师,新教材《经济生活》一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及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我们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第一课的第二框叫“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结算。于是第一目“信用工具”集中介绍两种常见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我们教材所说的信用卡是从广义上说的,而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加粗部分为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启示:①消费者:维权 ②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 2.货币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表现其它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 其它职能: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赊账买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4)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纸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5)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 (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发行: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抑制通货膨胀 ①控制纸币流通量 ②国家宏观调控 ③发展生产力 ④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信用卡、支票、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3)支票 ①含义: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②类型:现金支票转账支票 (4)外汇 ①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2019届高三《经济生活》最新复习提纲(含教材最新修改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经济生活教材编写思路

经济生活教材编写思路 必修1《经济生活》总体介绍 一、《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依据 2004年3月2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 称《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于当年9月进入实验区。为此,教育部成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 指导委员会,领导并主抓这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依据新课标编写,了解这本教科书,有必要了解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所强调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把握和使用这本教材的前提。 1. 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 础。曲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U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2. 基本理念和追求

(1) 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少而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 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 展,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主活、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 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 (5)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 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H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 新理念。 二、《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讣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丄M绷"产m 画斗如如 *^asr =r . . _ _ 一? 一?———— 突出的思够敢治麦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丧"16妾思想为播导 ?认识中国从产党出终代熬仲他血I严力的发屣知R.社会匕义同

经济和社会生活.doc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

“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34 2019-07-18

《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各位老师,新教材《经济生活》一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及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教材整合

经济生活教材整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高频考点呈现】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的含义和关系 2、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含义 4、商品流通含义 5、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货币的流通规律 6、货币的贬值率、物价上涨率 7、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 8本币升值、贬值的影响 【基础知识构建】 【重点知识解读、记忆】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关系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注意:货币只有在执行价值尺度时需要观念中的货币;其他都为现实的货币 特别提示判断货币的常用职能 ①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

②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等词语。 ③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 ④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词语。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速度 ?发行的货币量- 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的贬值率 = 发行的货币量 发行的货币量 - 所需要的货币量 物价上涨率= 所需要的货币量 ④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 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⑤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 伴随着经济衰退。 ⑥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①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当前,在国 际市场上用于国际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 外汇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外汇资产等。 ②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 加;③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 ⑤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 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 加。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250张) 【高频考点呈现】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基础知识构建】 供求影响价格(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

2014年《经济生活》教材修订表格

《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人教社2014年版)教科书修订一览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人教社2014年版)教科书修订一览表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序号页码位置修订 方式 修订内容 旧新 1 P4 第一个 材料框 增加两 段材料 人们购买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 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这些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 2 修改 设问 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 什么共同特征? 你能够从上述材料中 归纳出商品的基本属 性吗? 3 删除 设问 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4 第一段修改 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 品,就是商品。 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 产品,就成为商品。 5 增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6 修改从“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处另起一段。 7 P5 第一个 材料框 全部 删除 略 8 P10 最后 一段 修改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对世界金融的稳 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9 P12 最后 一段 修改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 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 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虽然商品价格的变动 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但商品价格最终是由 其价值决定的。 10 P19 第一段修改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 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 人来说 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 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 人来说 11 P20 第三个 材料框 删除MP3 12 P22 第一段修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 化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 退化的严峻形势

《经济生活》常用知识点(2018新教材)

《经济生活》常用知识点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直接因素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决定因素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生活(价格影响需求) 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3、价格上涨时,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反之减少; 价格上涨时,其互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增加。 4、影响消费水平,居民购买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二)对生产(价格影响供给)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 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3、人们的消费不仅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预期收入。 4、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关,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物价总体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低,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7、生产决定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四、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反作用)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五、为什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间资本、小微企业) 1、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表现,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5、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6、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7、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和支柱作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提升企业竞争力。 七、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竟争力。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 4、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7、“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走出去”战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8、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本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9、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10、善于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节国家经济运行。 11、调整分配关系,增加职工工资,优化分配结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就业使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4、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怎样解决就业问题?(答题注意主体) 国家:1、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 4、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6、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企业: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肩负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劳动者:1、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坚持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2、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发扬创业精神,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十、为什么收入分配公平?(意义) 1、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3、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 4、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5、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能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

高中政治人教版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一、《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依据 3月2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于当年9月进入实验区。为此,教育部成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领导并主抓 这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依据新课标编写,了解这本教科书,有必要了解《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课程性质、所强调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把握和使用这本教材的前提。 1.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 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2.基本理念和追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 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 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 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 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二、《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课本归纳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课本归纳 经济:关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 基本的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 经济活动的目的:国家: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企业:盈利 个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⒈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缺一不可):①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⒉货币 ⑴货币的产生过程 ⑵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⑶货币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固定一般等价物 ⑷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其他职能:①贮藏手段: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暂时退出流通) ②支付手段:货币在赊销赊购中被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等(讲究信用,诚信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 (与流通手段的异同:异:在时间、空间的异同同:都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③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 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⒊纸币 ⑴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⑵纸币的发行:①发行的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②发行超出限度的后果: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发行低于限度的后果: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③人民币(打击假币) 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⒈信用卡和支票 ⑴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账结算 ⑵常用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中国速度”;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2.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难点】 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人们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外出旅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 一、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 1.申奥成功 (1)时间:2001年7月13日。 (2)地位: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2.三大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3.成功举办 (1)时间: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成就:中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荣登奥运金牌榜榜首。 (3)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中国速度”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含义: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 3.代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体验阶段: 三、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这是网络上曾风靡一时的句子,调侃了落后的经济状况,其实,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大多如此。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 2.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人们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外出旅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导行阶段: 【问题1】我国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第十课经济生活(新教材)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经济和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