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

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

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
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

第23卷 第1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23 No.1 2004年2月 JOURNAL OF ANHU I TCM COLL EGE Feb.2004 

功能性胃肠病及针灸对其防治的机制

许冠荪,申国明,方正清,刘自兵,徐颖,张荣军

(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安徽合肥 230038)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针刺疗法;灸法;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

中图分类号:R573.5;R5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4)01-0030-03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2 ders,F GID)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运动功能紊乱为主。F GID表现多种症状,情况复杂。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整作用更是关注的热点之一。

1 从RomeⅡ标准统一规范F GID诊断标准1999年国际罗马会议,胃肠病学者经过4年的严格程序对1990年提出的Rome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确立了普遍认同的RomeⅡ标准[1]。F GID患者的症状有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食物

作者简介:许冠荪(1940-),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困难、排便困难等,显示有胃肠道分泌和动力协调失衡。根据所累及胃肠道的部位不同,将F GID 归为5类21病种,而不是将它们仅当作某个症状,从而使医患双方、研究人员、流行病学者、生理、病理学者有共同的认识。在以症状群为依据时,首先必须排除与各疾病相似的器质性病变,尤其对胃肠道肿瘤当排除,但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可同时存在,对此应有所认识。其次,F GID不同类型有时症状可以重叠,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最后,过去一年中至少有12周出现或间断出现症状,有一年的随访,有足够时间观察患者作鉴别诊断。

剂,它通过增强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生理反应,使过高的血糖下降。因其疗效肯定,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口服达美康作为对照组,目的就在于将耳针疗法与之相比较,以观察它们的降糖效果。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

本研究表明,耳穴疗法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P <0.01),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经济安全,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患者的各种应激状态如情绪抑郁、焦虑、疲劳过度、严重失眠、感染、便秘等都会影响降糖效果,成为“血糖难控因素”[9]。因此,在耳针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和治疗导致血糖升高的各种因素,以及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应适时有效地进行糖尿病教育,求得患者的密切合作,促使患者进行成功的自我护理,这也是耳针疗法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陈向华.耳针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家兔血糖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2):88~89.

[2]陈向华.耳针对四氧嘧啶致兔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34~35.

[3]衡先培,张朝春.实用糖尿病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7~408.

[4]魏群利,刘志诚.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型)67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34~37.

[5]陈向华.耳针对动物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反应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7,22(1):20.

[6]尚蓉,吕明庄,贺志光.耳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CGRP、ET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1,21(9):555~557.

[7]石淑贤,白丽敏,高永珍,等.耳针用于妊娠晚期引产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1):27~28.

[8]吴琛.针灸治疗糖尿病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 1997,16(5):40.

[9]仝小林,杜兆民,周水平,等.辨治血糖难控因素的临证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5):38~40.

(收稿日期:2003-09-21)

03

表1 FGID分类

代号疾病代号疾病

A食管病C2功能性腹胀

A1癔球病C3功能性便秘

A2反刍C4功能性腹泻

A3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C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A4功能性烧心D功能性腹痛

A5功能性吞咽困难D1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A6非特异性功能性食管病D2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

B胃十二指肠病E胆病

B1功能性消化不良(FD)E1胆囊功能失调

B1a溃疡性消化不良(UFD)E2Oddis括约肌功能失调

B1b运动障碍性消化不良(MFD)F肛门直肠病

B1c非特异性消化不良F1功能性大便失禁

B2吞气症F2功能性肛门直肠病

B3功能性呕吐F2a提肛肌综合征

C肠 病F2b痉挛性肛痛

C1肠易激综合征(IBS)F3盆底协调不良

以上各病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和各自的处理干预方法。其中B1、C1引起国内胃肠病学者的广泛重视,临床研究报告日益增多,涌现了不少新的思路。2 循证医学对F GID的认识和针灸治疗近况20年来,采用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方法研究F GID,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四点:①食管2胃2肠协调运动失常。胃肠作为运动功能单位,其调节机制包括神经(CNS2ANS2 ENS)、体液、肌源性、食物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复杂网络调控系统。②感觉改变。其症状是腹部疼痛,表现为胃、直肠胀满,感到明显疼痛,即感觉过敏,其机制与CNS感觉整合,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关联。③社会、心理、精神应激因素是F GID高发因素,如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患者发病率高,抗抑郁剂治疗和心理疏导可改善症状。④随着神经2胃肠2免疫理论的建立,认识到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体液途径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从而影响胃肠动力和/或感觉功能,肥大细胞可能在两者间起关键的介导作用。

由于F GID症状复杂,在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下,应选择具有一定疗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针灸疗法明显的优点是有效、安全、简便、经济。从1990年至2003年,关于针灸治疗F GID的临床报道有100多篇[2],归纳如下:①诊断标准: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根据证候进行辨证分型;②取穴方法:循经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选穴原则,尤以足阳明胃经为特定穴;③针灸刺激的方法:体针、耳针、头针、电针、穴位注射、氦氖激光、毫米波、微波、声波穴位照射和艾灸、穴位灸刺、隔姜灸(温和灸);④疗程:7~15d,1次/d或隔日1次;⑤疗效:有效率为86%~97%,治愈率为60%~73%。针灸调整胃肠功能机制的研究:①研究脾虚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②从胃肠黏膜保护作用探讨防御机制;

③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的机制。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胃肠疾病具有良好疗效,针灸对胃肠功能有调整和保护作用。其作用规律有:①整体性和综合性,是对人体多个系统的综合效应;②双向调节作用;③经脉腧穴的相对特异性,某些穴位间配伍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④针灸效应具有即时性和持续性;⑤针灸疗效与刺激强度、频率、时间和频度有关。

3 针灸治疗的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调控机制近年来,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调控途径在针灸调整胃肠作用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针灸治疗F GID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针灸治疗F GID的机制如下(见图1)。

3.1 神经通路 胃肠道功能的神经调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ENS)[4]。①外周神经系统或低级中枢。针灸刺激腧穴产生的针感(如酸、麻、重、胀、温热等)传入信号,通过感觉传导神经网络在脊髓前交感链或副交感链发生联系的“短反射”,还可通过脊髓间或邻近节段来传递信息。②高级中枢的介导效应。业已证实中枢许多核团,甚至皮质都参与了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5]。如延脑的最后区(AP)、迷走神经背核(DMN)、孤束核(N TS)、疑核、下丘脑腹侧内侧核(VMH)、尾核、额前皮质(PFC)等有既对针灸又对胃肠扩张刺激产生反应的会聚神经元,针灸传入信息可通过神经通路刺激内源性神经递质(52HT)神经肽的释放,特别是内源性阿片肽(EOP)、脑肠肽中的胃泌素(G AS)、胃动素(M TL)等物质介导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③ENS。ENS是存在于胃肠壁内一个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完整神经网络,由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组成,由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Cajal间质细胞(ICC)组成多种突触联系的神经网络及相关递质按规律组成局部反射回路。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起着感知、启动和调控胃肠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因此被称作胃肠道的“微型脑”。ENS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为乙酰胆碱、速激肽、52HT、A TP等,主要的抑制性递质为血管活性肠肽(V IP)和一氧化氮(NO)。研究证实,消化道不同节段NOS分布密度不同,在模拟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上,观察到ENS中NO能神经元nNOS mRNA表达上调,针刺

13

足三里穴可使胃内NOS 活性恢复至正常,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而且是通过NO 2c GMP 途径实现的。针刺还可提高血管活性肠肽在胃壁和迷走背核复合体中的表达,借助中枢和外周两条途径,舒张胃肠道平滑肌,调整胃动力。3.2 内分泌通路 当针灸信息到达下丘脑时,可以进一步经下丘脑2垂体2肾上腺轴(HPA )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调节,这可能是针灸持续效应的重要机制。3.3 免疫途径 针灸刺激躯体感觉神经的游离末梢所释放的神经肽如P 物质(SP )、生长抑素(SS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等能增强或抑制各种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功能,诱导或抑制炎性介质体液成分产生,从而参与局部免疫功能的调节。这种局部神经2免疫调制微环路,乃至细胞和分子水平也组成调制网络。因此,可以设想针灸治疗F GID 是通过对神经2内分泌2免疫网络整体调节实现的。见图1

图1 胃肠运动、分泌的神经体液调制网络4 针刺与胃肠道感觉异常

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过敏)是由于胃肠道强烈

不规则长期刺激(机械、化学、炎性因子)使其伤害感受器敏感化,诱发脊髓中内脏2躯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这种伤害性感受性冲动可引起CNS 深刻变化[6]。疼痛通路的敏感性增强及突触可塑性变化与形成长时程增强(L TP )关系密切。最新资料显示,L TP 与L TD (长时程抑制)可以相互转化,且有一定的频率响应特性,高频刺激(20~100H z )诱导L TP ,低频刺激(1~5Hz )即诱导L TD [7]。与激活CNS 网络性质(如脊髓及其以上结构的正反馈环路实现)和释放一些递质、神经肽(兴奋性氨基酸、CGRP 、P 物质)的突触后作用(如NMDA 受体)有

关。近20年来证实,胃肠机械、化学、温热的感受器兴奋性增强是胃肠功能失调的病因。胃肠伤害感受器的伤害性刺激,使C 纤维兴奋,引起脊髓后角中快速递质(谷氨酸)及感觉肽(P 物质、CGRP )释放,作用于上皮、黏膜、平滑肌及血管。感觉传导系统也可受免疫细胞、损伤组织产物、神经营养因子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外源性或局部产生的化学信使,以肥大细胞脱粒产生组胺、前列腺素等致敏物质,激活胃肠感觉纤维释放神经肽(P 物质),刺激肥大细胞和免疫细胞,再通过细胞因子改变神经活动和肌紧张度,最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C 纤维还可通过募集,继发性使外周痛觉过敏,增强向中冲动,改变二级神经元膜性质,可能再通过NMDA 受体、NO 、神经营养因子等作用,使后角突触环路出现持续性变化,出现中枢长时程痛觉过敏和中枢敏感化[9]。已有研究显示,NMDA 受体2蛋白激酶C 2一氧化氮通路是参与痛觉过敏的中枢机制,因而速激肽激动剂、吗啡κ受体激动剂(非多托秦)、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 抑制剂(神经节苷脂、GM1)有望成为治疗胃肠感觉过敏的较好药物。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对胃肠动力紊乱所致感觉异常有良好的疗效。实验表明,各中枢神经元对针刺的频率响应不同[8,9]。弓状核是低频电针镇痛的主要中枢部位,臂旁核是介导高频核团电针镇痛的主要部位,不同针刺频率激活相应核团递质和神经肽释放。如针刺可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κ受体,达到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胃肠疼痛过敏。

针灸防治功能性胃肠病的机制未完全被揭示,其物质基础(受体、信号转导、蛋白表达)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要以基因组学为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发掘和发展针灸学的理论,并将研究成果运

用于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再创针灸学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Ⅱprocess [J ].Gut ,1999,45(suppl Ⅱ

):1.[2]庞海燕.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和基

础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

[4]侯晓华.消化道运动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1.

2

3

第23卷 第1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23 No.1 2004年2月 JOURNAL OF ANHU I TCM COLL EGE Feb.2004 

电针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白良川,许冠荪,张荣军,柳 刚

(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安徽合肥 23003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后两组复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治疗组选用环跳、髀关、悬钟等穴位电针治疗。测定股骨头局部组织血流量,了解即时效应和2周后效应。结果:针刺后局部组织血流量即时效应显著减少(P<0.01),而经过2周治疗后局部组织血流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电针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与调整局部微循环有关。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局部组织血流量;电针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4)01-0033-02

近年来,由于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steroid2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成为临床常见的医源性疾病,发病率居股骨头坏死之首位。中医将其归属于骨痹、骨蚀、骨痿、血痹、阴疽、髋骨痹等范畴[1]。在临床上,针刺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针刺的作用机制鲜见报道。我们采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观察电针治疗对股骨头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影响,以了解针刺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为

2.5~

3.0kg,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

1.2 模型复制 采用Matsui W等[2]、李子荣等[3]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每次每只兔予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共2次,前后间隔2周。第2次注射马血清2周后,连续3d,每次腹腔注射甲

作者简介:白良川(1967-),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基强的松龙40mg/kg,同时每周肌肉注射青霉素4万u/kg1次以预防感染;对照组腹腔注射9.0g/L 氯化钠注射液。在最后一次注射激素后第6周模型复制成功。

1.3 观察指标 用中国合肥机械电子工业部第43所生产的X J Y21组织血流量微机检测仪,在兔腹股沟中点安放参考电极,将铂黑氢电极(D100μm)探头插入股四头肌上段。

1.4 治疗方法 取穴:悬钟、环跳、髀关(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4]),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研制生产的1400301程控电子针灸治疗仪,频率为2~100Hz,波幅为1~2mV的疏密波,用导线连接环跳、髀关两穴,以后肢轻微抖动为度,针刺15 min。于针刺后即刻及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局部组织血流量。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模型组局部组织血流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1),针刺后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即时效应出现显

[5]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

[6]关新民.医学神经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4.

[7]Lee HK,Barbarosie M,K ameyama K,et al.Regula2 tion of distinct AMPA receptor phosphorylation sites during bi2 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J].Nature,2000,405:955.

[8]Han J S,Wang Q.Mobillization of specific neuropep2 tides by peripheral stimulation of identified frequencies[J]. New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1992,7:196.

[9]郭惠夫.低、高频电针诱导原癌基因c2f os/c2jun阿片肽基因表达及其关系的比较研究[J].生理科学进展, 1996,27(2):135.

(收稿日期:2003-09-09)

33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0.5cm、直径约1.5cm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0.5cm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 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罗马IV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word文档

罗马IV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 1、最近3个月内,您是否感到咽喉部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 ?从不(跳到问题5)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2、您的咽喉部哽咽或有东西黏附的感觉饿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3、在您餐间不进食的时候,觉得咽喉部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有多频繁?(您有这种感觉的时间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4、咽喉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的感觉影响您的哽咽有多频繁?(您有这种感觉的时间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5、最近3个月内,您觉得胸骨后疼痛有多频繁(与心脏问题无关?) ?从不(跳到问题9)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6、您的胸骨后疼痛感觉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7、当您有胸痛时,您感觉疼痛像烧灼样有多频繁?(占胸痛次数的百分比)?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8、您感觉到胸痛症状时,伴有吞咽后食物黏附的感觉有多频繁?(占胸痛次数

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9、最近3个月,您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有多频繁)? ?从不(跳到问题12)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10、在您按照推荐的标准剂量每日2尺服用治疗反流的药物时,您是否仍持续有这种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是①否 11、这种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12、最近3个月内,您在吞咽后是否觉得食物或饮料黏附在胸部或通过胸部时很缓慢? ?从不(跳到问题14)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13、您觉得食物黏附在胸部或通过胸部时很缓慢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是①否 14、最近3个月内,您在进食平常餐量后(您正常时吃的食物量)觉得饱胀不适以致影响您的日常活动有多频繁? ?从不(跳到问题16)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多种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异性且有重叠现象,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过肝、心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功能。目前,精神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公认的精神因素可能相关机制有脑肠轴功能紊乱、肥大细胞活化、肠道菌群失调等。本文从上述机制分别进行阐述,并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干预进展。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因素;情志;脑肠轴;中药;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33 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28-06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nd TCM Intervention DUAN Yuan-zhi,TANG Xu-dong,WANG Feng-yun,YIN Xiao-lan,TIAN Ya-xin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 of non-organic disease. Its various clinical symptoms have a certain specificity and overlap phenomenon,and the mechanism is not clear. TCM believes thatphychological factorsare an important cause. Emotion failurecan effect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through liver and he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At present,the ph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re getting attentiongradually.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phychological factorsmay be related to brain axis dysfunction,mast cell activation,intestinal flora and so on.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above-mentioned mechanism and reviewed the detailed TCM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psychological facors;emotion;brain gut axis;TCM;review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的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上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无器质性病变且缺乏实验室检查依据[1-2]。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FGIDs包括的疾病种类繁多,涵盖了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功能性肠道疾病、功能性腹痛等多类疾病。一般伴有反酸、嘈杂、烧心、早饱、胃痛胃胀、便秘或腹泻等表现,各种疾病症状有各自特异性同时症状间重叠现象也多见,重叠机制不明。 该病患病率高,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欧美国家FGIDs患病率达21%~41%,德国13.1%人群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4-5]。但目前国内尚无FGIDs的总体患病率的准确数据,依据近年门诊情况来看中国人群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09)通讯作者:唐旭东,E-mail:txdly@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2869056.html, 针对重叠现象,国外有研究显示,在反流性食管炎(NERD)患者中45.8%有FD的症状;而胃食管返流(GERD)患者中8.1~17%与FD症状重叠[7]。由于其症状的迁延难愈和复发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诊治疗效不明显,诊治费用较高,给社会造成了经济负担,因此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中扮演的角

探索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结局评价方法

探索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结局评价方法 目的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状况量表、报告结局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具体疗效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报告结局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患者接受中华医药方法进行治疗之后,与治疗之前相比,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健康状况量表和报告结局量表的中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效果安全显著,使用报告结局量表,可以更加清晰明确的反映和评价这种治疗效果,具有可信度和可推广性。 标签:中医药;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 To explore perfect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outcome assess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MO Ya-bing (Guangxi yi spectrum detection technology co,LTD,Guangxi Xining 530007,China) 功能性胃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是缺乏器质性改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1]。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但是临床中使用解剖、生化、组织学解释等常规方法无法直接显示或者是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或者是治疗情况,这可能会给治疗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解决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十分重要,文中对报告结局量表评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解决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5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3±7.2)岁;功能性消化不良67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9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自愿选择接受中医药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患者进行病情分型,以便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腹泻症状,则其药物基本组方为:合欢、当归、陈皮、木香、元胡、防风、甘草、百合、白术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病科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 (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 (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

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摘要 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150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中药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组,比较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结论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有效。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而且产生较少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标签:功能性肠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是指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消化系统系列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和呕吐。由于FGIDs诊断比较困难,需要通过生化常规、钡餐造影等诊断检测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其容易反复复发、预后较差的特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阶段较为复杂,通常使用促胃动力药、抑酸、胃粘膜保护剂之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现阶段本院采取15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进行对照实验,通过中药组、西药组以及中 西医治疗结合治疗组进行调查,已经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排除了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并确保通知每一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西医组,中医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50例。其中,西药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3±2.5)岁,病程2个月~3.6年,平均病程(1.3±0.4)年;中药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5.2±3.8)岁,病程2个月~2.8年,平均病程(1.1±0.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9.3±2.2)岁,病程1个月~4.2年,平均病程(1.8±0.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患者采用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黛力新每天早晨服用一片。莫沙必利片每天口服三次,5 mg/次,治疗周期为一个月。中药组主要从脾胃入手,使用补脾、温胃、和降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药方为香砂养胃片,党参,枸杞,陈皮,厚朴,白术,香附,木香,白术,神曲,麦芽,半夏,光藿香等

功能性肠病

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 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 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a 排便后症状改善; 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 (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 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疼痛,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多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定义(FD): 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胃肠动力障碍 2.内脏感觉过敏 3.胃底对食物的性舒张功能下降:常见于有早饱症状者。 4.精神和社会因素 5.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多变。起病缓,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常与饮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灼热感。 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6.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至) 3.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两型可重叠): 1.上腹痛综合征:上腹和/或上腹灼热感 2.餐后不知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 诊断程序: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 1.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2.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要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 3.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五、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⑴抑制胃酸药: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质剂。 ⑵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分别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 ⑶助消化药:辅助用药,改善症状。 ⑷抗抑郁药:上述症状欠佳且伴精神症状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如帕罗西林。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症状:在服药过量后,主要表现为美利曲辛中毒症状,特别是抗胆碱能的症状较突出。氟哌噻吨所致的锥体外副作用则极少发生。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尽早洗胃,可以服用活性碳。可用安定抗惊厥治疗,锥体外系症状可用二环已丙醇治疗。采用必要措施维护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此时禁忌使用肾上腺素。3.其他:针灸、理疗 六、生活护理: 1.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2.心理障碍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病症或恐癌症者,要使患者明白本病是功能性疾病,绝对不会危及生命,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饮食保健: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七、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特征包括: 1.处置得当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 2.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3.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简介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 1.1 功能性烧心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 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必须包括 1. 以下1条或多条: a.餐后饱胀不适 b.早饱感 c.上腹痛 d.上腹烧灼感 并且 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分型论治

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分型论治 朱晓 甘肃省金昌市中医院(737100)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法;医话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类胃肠运动及内脏感觉异常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关。其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部分临床症状与胃肠道对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刺激呈高反应性有关,其临床表现更具有个体化特征,个体差异较大。并且具有多样性及反复性,导致诊治较为困难。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纠正内脏感觉异常及改善中枢情感与痛觉的药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完全有效。祖国传统医学从宏观方面认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理,认为是七情内伤所致。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采用现代检查手段确诊后依其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可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现总结如下: 1 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们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状态时,大脑皮层对周围神经的反射不敏感,对周围神经的控制、调节能力下降,使胃肠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产生胃肠道疾病。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七情内伤在致病中的作用。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认为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引起胃肠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怒伤肝所致,思虑过度,情绪抑郁则伤脾,脾伤则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出现胸脘胀满、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导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 2 分型施治 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 ①溃疡型:症见上腹部疼痛,烧心,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辨证:肝胃郁热。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选方: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处方:陈皮10g,青皮10g,牡丹皮10g,白芍10g,山栀子10g,黄连10g,吴茱萸5g,桑螵蛸10g,煅瓦楞10g,柴胡10g,香橼10g,佛手10g,甘草6g。 ②动力障碍型:症见腹胀疼痛,饱胀感,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呃逆,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辨证: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选方:丁沉透膈散加减。处方:人参10g,白术10g,木香6g,丁香10g,砂仁6g,沉香6g (研末,冲服),神曲10g,麦芽10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甘草6g。 212 肠易激综合征 ①腹泻型:症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泄泻,舌质淡红,脉弦。辨证:肝气乘脾。治法:抑肝扶脾。选方:痛泻要方加减。处方:白术10g,白芍10g,陈皮10g,防风10g,柴胡10g,当归10g,乌梅15g,石榴皮15g,茯苓15g,车前子10g(包煎),桔梗10g,生姜6g,甘草6g。 ②便秘型:症见胸胁痞满,腹中胀痛,嗳气频作,大便秘结,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辨证:肝气郁结。治法:调肝理脾,通便导滞。选方:六磨汤加减。处方:木香10g,乌药10g,沉香5g(研末,冲服),大黄10g,槟榔10g,枳实10g,黄芩10g,山栀子10g,生白术15g,陈皮10g,厚朴10g,杏仁10g,火麻仁15g。 ③腹泻便秘交替型:症见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大便干结与泄泻互见,泻下不消化食物,泻后腹胀腹痛暂时缓解,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辨证:饮食积滞。治法:健运脾胃,消食导滞。选方:枳实导滞丸加减。处方:大黄10g,枳实10g,神曲10g,黄芩10g,黄连10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5g,连翘10g,厚朴10g,槟榔10g,乌药10g,山楂10g,陈皮10g,莱菔子10g,半夏10g。 213 功能性便秘 症见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自发性排便次数不超过2次,排便困难,便后有不尽或不畅感,神疲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辨证:肺脾气虚。治法:补脾益肺,润肠通便。选方:黄芪汤加减。处方:黄芪15g,火麻仁10g,陈皮10g,党参15g,白术10g,升麻6g,当归10g,柴胡10g,肉苁蓉15g,甘草6g。3 典型病例 黄某某,女,42岁,本市公安干警,由于提拔受挫而情绪郁闷,出现上腹部饱胀,不思饮食,大便时而干结难解,使用开塞露两支后方解便,时而便意频频,日4—5次之多,便后仍有不尽感,经胃镜和肠镜检查均 ? 1 8 7 1 ? 光明中医2008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C J G MC M N ovember2008.V ol23.11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 疗方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黄穗平1 ,孟立娜2 ,唐旭东3 ,王静1 ,叶振昊1 ,钟子劭1 ,温艳东4 ,王凤云4 ,吕林4 (1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广州510000;2 浙江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杭州31000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4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关键词: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功能性腹胀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发因素,因而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腹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医药传承的特殊性及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等特点,使得中医药治疗腹胀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得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然而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是肯定的。由于既往尚无功能性腹胀相关的中医诊治指南,为此,我们在收集文献,评价证据的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并结合专家共识意见,对功能性腹胀的汤剂、

中成药、外治法等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出相应的推荐,形成本病中医诊疗指南,以期规范医生医疗行为、提高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本指南适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使用。 范围 本指南对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本指南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一部;《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21709.20- 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术语及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的辩证施治

一. 单选题 1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检查手段是: AA.胃镜 2 .中虚气逆型胃食管返流病的治法用方是:BB.四逆散合六君子汤 3 .下列哪个不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证候: BB.脾虚气滞证 4 .消化性溃疡病变损害的部位常常达到: DD.黏膜肌层 5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什么范畴: AA.胃痛、嘈杂 6 .脾胃湿热证用哪个方剂治疗: DD.连朴饮 7 .肝胃气滞证的主症是:AA.胁肋胀痛 8 .胆热犯胃型胃食管返流病的治法用方是: DD.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 9 .下列哪项不是CAG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DD.精神症状 10 .脾胃虚寒证治疗法则是: AA.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11.中医认为消化不良的中心病理环节是:CC.脾虚气滞 12 .下列哪项不是CAG的基本病机:A A.湿滞 13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是:AA.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14 .脾胃湿热证的治法是:D D.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15.肝胃郁热治疗当选何方为主:B B.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16.消化不良在西医上可分为以下哪几类: AA.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17.胃食管返流病实证体针疗法应选择哪些穴位:D D.内关、足三里,中脘 18 .当随症出现胃脘锋冷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者当加:B B.桂枝、白芍 19 .脾胃不合症主症包括:B B、两胁胀满 20 .下列哪项是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圈的主要表现:B B、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21 .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并的主症是:A A、烧心、反酸 22 .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取穴是:A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 23 .CAG的诊断以哪项价值最大:答案不确定A临床表现或者病理或B病理检查 24 .下列关于CAG病理活检取材,哪项是不正确的:C不同部位的标本不需要分瓶装。 25 .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法则是:B 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26 .肝胃不和证主症包括:B两胁胀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