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前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2925305.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2925305.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內功經第一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 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 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折天柱以下氣,瞻合骨以立門。橫勁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

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 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 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 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夹脊,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納卦經第二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襠胯又宜措緊, 須現兌澤之情。胸欲練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動莫測。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火濟水。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神運經第三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前言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 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 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 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 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 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 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 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 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 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 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 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 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 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 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 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第 1 页 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 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 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 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 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 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 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

脊正筋柔百病消, 如何做到脊柱之正

脊正筋柔百病消,如何做到脊柱之正 意拳廉花的博客 只有通过站桩换劲,将后天拙劲换为先天灵劲(心意拳:灵劲上身天地翻),通过放松肩胯四块,解放脊柱,一动即从脊柱发动。历经二十多年的学习、思考与体认,终于有所得,总结如下,给自己和同好留做参考:站桩第一要肌肉松沉。肌肉如玉树挂宝衣般,皆垂挂于筋膜之上;肌肉受地心引力,沉坠抻拉筋膜,时日既久,肩胯四块处本已粘连之筋膜,得以伸展放长,肩胯活动自如,有脱肩松臂之感;髋胯放松,坐胯泛臀,尾椎得以松活。脊柱如发动机,肩胯四块悬挂于脊柱,如汽车四轮悬挂于车身。脊柱伸缩旋转,四轮松紧虚实搭配,则身动如巨浪翻腾,动力滔滔不绝。八极拳的入门桩叫犀利桩,其实原传的真名叫“稀泥桩”,生动形象,遍体松静力如泥的意思。站桩第二要脊柱垂挂。站桩为了撤开锁住脊柱的二六连环锁,肩胯四块要松沉,芗老拳论中所言的松紧,正是太极拳中“松沉”的意思。脊柱松垂如猫,伸缩自如;腰脊骨垂线似,尾闾垂放;脊柱童子挂画,起拔高吊,大椎如绳吊起;上挂下垂,上下互争,此即芗老所言“上下之力为周身共引之力”;颌骨微合,如吞虹咬筋,似开非开,似合非合,此即太极拳之虚灵顶紧,也是内功真经所言,耳后高骨如绳吊立;命门后靠,坐胯泛臀,

尾椎骨如袋鼠之尾,向后斜插如地,要忌挺胯,尤忌折腰突臀,股沟挤合,小腹要与大腿合住。站桩第三要精神内敛。中医认为,人体以水火立极。心火为离,肾水为坎,神光内敛,温照丹田,水火既济,气足神旺。所以站桩一定心静神收,才有化育气血、充实骨髓之效。识神收藏,元神做功。以前总觉得芗老有意无意地隐藏了练拳的秘诀,希望从各种秘传抄本中找到;现在再读芗老的站桩歌,才真正明白,大道本夷而民好径,我们一定要守平庸、莫好奇,按照芗老的话去做,体认站桩里面的真金和美玉!“......注意头顶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醉如迷,如疯如痴,虚灵独存,悠扬相依,......"语言生动,道理深刻,芗老真不我欺也!王芗斋站桩歌 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此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天生妙趣,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

六合心意拳内功

六合心意拳,乃内家拳之鼻祖,传系南宋岳飞首创.此六合心意拳内功系根据山西省戴文俊家传拳谱纂编而成。若能日积月累,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 能进能退,能刚能柔,充实如太仓,浩渺似沧海。习此艺者,必温文儒 雅,肃穆端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心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意六合, 就是以心意指导行动,行动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 功法如下, 一、练丹田: 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之精髓,即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练丹田分为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逞丹田五步,彼此互为靖合,不可绝然分开。 练功开始,先练运气。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宽,入静,两眼轻闭,视力集中于祖窃(眼与心合)片刻,向上意视卤门,以意引气,向后猛下 降气,经玉枕、大椎下行,同时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内收,两手随之 下按,两膝微屈下蹲,气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达涌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体随起,意气行至两胯环跳时,两胯内缩,意气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两肋上行至璇玑,再经两耳至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至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后,从体内直抵夹脊,走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尾闾、提肛, 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再下降至上 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气管 至中丹田,达下丹田,复提肛;经

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往中丹田回吸,将气集中于中丹田伏气(不是闭气),静守丹田,准备练丹田功。 1 .竖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至上丹田,双手随之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图1),至不能再升时,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用抓劲下抓(图 2 ),身体也随之下蹲,如骑马势。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反复练习,次数不限。 2.搂丹田:当意气回至中丹田时,手随之而回,同时钩手用搂劲,或从上往下搂,身随下蹲,成骑马势(图3 ),或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图4 ),或从前往回搂(图5 )均可,身皆取骑马势,交替反复多练。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身为骑马势,意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或两侧向下按,身体下蹲.气至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下按时,意气与身、手即起,意气升至中丹田,双手抓力提起,身体还原为骑马势。一上一下以备导气带劲,反复多练。 4.闸丹田、开丹田,为内功,运气完毕,意气回收丹田,只收不放,如关水闸;再将闸伏之气,意向四肢百骸散发。这样以意运气充满全身,即会产生自发劲。 5.5.逞丹田:练上述功夫后,丹田气越足,周身气力也越大.内功发动起来,如同 生龙活虎,体力日増,体魄自健。 6.二、四把式: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的基本姿势.凡出手如鹰抓, 迈步如鸡行,膀力如熊膀。 1.鹰抓:分上下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四平势,皆用内功。 练上势,双掌齐出或单掌独上,脚踏实地,脚尖虚悬,身下坐而手上、 面微仰视,意气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似上有一“环”欲抓之势(图

[VIP专享]马国兴老师系列著作名录

马国兴老师系列著作名录[ 马国兴著作《中华拳术明镜录》系列书籍·目录龙涎集一册、龙涎集续一、龙涎集续二、龙涎集续三、龙涎集续四、龙涎集续五、古拳论阐释、古拳论阐释续编 古拳论阐释 一功贵得传而自珍 二越女论剑道 三庄子论手搏之道 四人间训·心欲小而志欲大 五易筋经·贯气诀 六九要论 七唐顺之论拳 八心意拳诀 九交手法 十六合十大要序 十一“健顺参半”精义解 十二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内功真经 古拳论阐释续编 1.孔子论强 2.旁门无功章 3.行气玉佩铭 4.形为命之舍,气为命之根 5.“师”卦论拳 6.少林《拳经》 7.太极拳经 8.内家拳法 9.峨眉道人拳歌 10.《剑经》序 11.古剑诀 12.枪法三奇 13.太极连环刀总论 14.“得真法”诀 15.纳卦经 16.神运经 (龙涎集?一册)目录...

(龙涎集?一册) 目录 1. 漫谈笔录 2. 授秘歌 3. 内圣外王拳意解 4. 论拳术三性之修 5.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6. 论拳 7. 拳法解 8. 论站桩 9. 莫向枯桩境里寻 10. “抻筋拔骨”论 11. 如何修炼骨响齐鸣功夫 12. “身弓”的制造 13. 论推手 14. 论套路 15. 论“练招” 16. 论单操 17. 震脚论 18. 常操五手说 19. 腿法练用之浅谈 20. 拳术拳道“中枢”论 21. 论双重 22. “十六处练法”解 23. 怎样读拳谱 24. 以谱为师论“顶头悬吐气开声发劲法” 25. 从“意气要分得清”说起 26. “明了三心多一力”之阐释 27. “三回九转是一势”精义解 28. 《郭氏锦囊》精华析解 29. “肩撑肘横”解析漫谈 30. “气沉丹田”精义解 31. 形意拳“校二十四法”小议 32. 小谈“鬼拉钻”及“鬼”说种种 33. 读《易筋经》以文观法 34. 传统拳术功法概论 35. 《五字要言》 龙涎集)续一目录1.... 龙涎集)续一 目录 1. 随笔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

强化训练各单式动作

强化训练各单式动作 强化训练是快速出功夫的一条捷径。 一、胯部缠丝:通常称打胯 动作一:开右步重心在右腿,左仆步状,左膝掤起,立身中正,腰向左转,然后重心移至左腿,在移重心的过程中右腿由屈变伸,呈右仆步状,但右膝顺缠掤起。 动作二:重心在左腿不变,腰向右转,然后重心移至右腿,在移重心的过程中左腿由屈变伸,呈左仆步状,但左膝顺缠掤起,循环至动作一。 要点:在转腰移重心的过程中呈仆步的一腿一定要顺缠掤起,胯部缠丝是太极拳基本功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功底的好坏,有如下好处:1、可以替代正、侧踢腿练习和压腿练习; 2、可以增加腿部承重力量,从而使盘架子时,动作标准到位; 3、可以活动腰、胯使腰部与胯部间隙加大,身法灵活。当打胯至100个来回时,为合格。 二、掩手肱拳: 动作一、开右步,重心在右腿,呈右半马步。两手交叉于右胸前,手心向下。 动作二、重心移至左腿,同时两手从胸前分开,腰向左转,两手随腰左转而开至左前方,两侧。 动作三、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顺缠合向左胸前,左手稍

前,右手稍后,两手前后相距约一尺远,手心相对。 动作四、重心不变,腰向右转,同时左手随腰右转向右划弧,而右手变拳握于右腰际。 动作五、重心移至左腿,蓄劲,然后腰迅速左转(发劲),同时左手顺缠随腰左转而迅速向身后方打肘;右拳逆缠迅速向左前方打出,两臂左后右前成对拉劲。 要点:在转(拧)腰出拳的同时,右肩要顺出去使劲贯拳轮,否则将有相当一部分劲留在肩上而威力顿减。当拳发出至顶点时,肩已收回,即弹簧劲,以肘窝为集聚点瞬间向拳轮和肩部弹出。也就是说;当拳发出时,拳与肩呈对拉状之感觉。 三、海底翻花: 动作一、开右步重心在左腿不动,左脚里扣,然后腰向左转,两手握拳随腰左转交叉于左腹前,左拳在里右拳在外。 动作二、重心不变,腰迅速向右转,两拳随腰右转顺时针,顺缠。左拳迅速由下向外向左向上向里方向划弧发劲至左耳前;右拳由左下方向左上方经正前方,再向右下方发劲至右胯大腿跟外侧,与此同时,右脚随腰右转,而迅速带回于左脚内侧约10-20公分处,成丁子步。回带时,脚尖擦地,脚跟抬起至左脚侧时震(顿)脚发劲。 动作三、右脚脚跟为轴,脚尖外摆约90°,身体转体90度,然后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向正前方开步。与动作一、二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根据个人素质每天可围绕操场或武馆大厅反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形意拳《内功经》图 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序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

传统保健功法养生七星功中医新论

传统保健功法养生七星功中医新论 摘要】养生七星功以其架式为七个动作,如星运而得名。它吸收了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和各式体操的精华,结合多年实践编成。它有动作简单、姿势优美的特点,能使全身关节柔软灵活、气血调和,起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本文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学说,动作联系五脏,试述各动作对五脏的作用。【关键词】保健养生七星功中医 1 从中医学古籍中解释 何曰七星?乃腰、肩、胯、肘、膝、腕、踝也。 今时之人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喜怒无节也。故七星为功,而永享天年也。 七星功者,易筋也。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人之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属阳而静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形形相息,动静而疏通五脏六腑之气机而流溢精气,化气化神,而润养皮毛、四肢肌肉、百骸。故易筋而清虚脱换。 此功皆可行。《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故调形、精、气、神,而祛邪延年益寿。行此功,必先明五脏六腑脉络为真,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内功真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既明脉络,须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之首,收纳甚妙。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2 从五脏六腑解释心应南方盛火,通于夏气,为阳中之太阳。内合小肠,其经手少阴,心主血,为生之本;心藏神,为君主之官;心位于胸中,外应虚里;心充脉华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及耳,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其色赤,其音徵,其臭焦,其数七,其在味为苦,其变动为忧。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 肝应东方风木,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内合于胆,其经足厥阴。肝藏血,为罢极之本,将军之官,藏魂主谋虑;肝为敷和,其气主升,能疏泄,性喜条达;位居胁下,充筋华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为语,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其色青,其音角,其臭臊,其数八,其在味为酸,其变动为握。胆藏精汁,为中正之官,为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脾应中央湿土,通于长夏,为阴中之至阴。内合胃,其经足太阴。脾藏营,为仓禀之本;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气主升,脾舍意,在志为思,脾不主时,孤脏以灌四旁;脾位于腹中,充肌华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色黄,其音宫,其臭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前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内功真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1) ●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 原传武学传播文化中心供稿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马国兴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马国兴 (2010-10-23 14:05:19) 转载▼ 分类:太极武学 标签: 王宗岳 无极 太极 拳术 懂劲 杂谈 此文摘自拙著《古拳论阐释》再版书稿,《太极拳论》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读的经典文件之一。我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便于习拳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系躬身自厚的系统工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使之修炼不至于迷途。后面提出了很多问题,乃是再版书稿中的一种尝试,欢迎大家对其中内容展开热情讨论、评论,有利于共同提高。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