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学案导引,课前预习(学案略)

(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齐读,感受诗词内涵。)

思考回答:“水拍云崖”是什么意思?

这种雄奇壮丽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运用诗词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认知的兴趣。

(三)、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如:风化作用:展示图片:你能推断出它们是如何被风化成现在这种形状的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物理风化:气温

化学风化: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穴居动物活动等

如:举出你所知道的由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讨论一种侵蚀地貌,并选出一名同学做代表回答)

(四)、点拨释疑,知识升华

[教师点拨]

如:流水侵蚀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流水作用的冲力对坡面的冲刷作用,使得坡面支离破碎。流水切割地面还会出现沟谷,并在漫长的时期里,使谷底和河床加深加宽。这种方式叫做“机械冲刷”作用。第二种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出示《石灰岩溶洞①钟乳石②石笋③石柱》素描图,边指边讲解。让学生联系初中化学知识理解,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CaCO3+CO2+H2O Ca(HCO3)2使岩石溶解形成溶洞。

Ca(HCO3)2 CaCO3↓+CO2↑+H2O在溶洞上部形成钟乳石,滴到地面沉淀形成石笋,当石笋逐渐升高与钟乳石相连形成石柱。

[知识升华]

如:归纳填表

(五)、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3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3.读地理素描图判断,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图是()

(六)、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图片以及有关材料。分析该地貌类型的成因。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推进】那么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呢?图2-14 ,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比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请大家用纸巾岩层探究一下,看看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我们用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刚才看到的这座山(多媒体演示),刚 才提的“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可以解决了吧? 解决问题一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一地形倒置 C2地质构造的类型一一断层 【承接导入】我们看到这个视频。观察岩层出现了什么情况?震动一断裂一错位。 为什么会产生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情 况叫做“断层”。 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褶皱是水平受挤压力,断层则拉力和挤压力都 可以形成。) (2)断层 【合作探究】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块状山、高地)下降部 分会形成?(谷地、低地) (动画演示)地垒、地堑,实例。 (板书)断层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地下水?村民们找到了地质专家一一我们班的同学们, 大家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帮甲村回答这个问题。拿到这个案例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地 质剖面图)如果有含水层,那么水会在向斜集聚还是在背斜集聚?如果有含油层呢?原 因是什么?你能得出结论吗?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不是背斜一定有石油?(不一定,前提是有含油层。 【学以致用1】 假设你是工程师,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 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加 以考虑)背斜一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学以致用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沟谷,有时出现泉水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断层处还经常 有断层瀑布和构造湖泊出现。)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 (1 )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 的构造为 ,理由是 (2 )该地区的地形为 地堑 中间相对下沉 盆地、谷地 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 D 地质构造的应用 ③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 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带。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断层线上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侵蚀后形成? (解释: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 ,形成原因是 ①③ ④ ② 示地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襄樊五中地理组饶青莹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质作用是指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划分地质作用为内力与外力的最主要依据是: A、能源的来源 B、影响的大小B、速度的快慢D、形成的多少 2、有关内、外力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内外力在地貌形成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B、杭嘉湖平原是流水沉积形成,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C、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内力作用把使地表趋于平坦 D、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说法有() ①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②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③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形成全球的宏观地形 ④板块运动是外力作用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消亡边界常形成() A、裂谷 B、海洋 C、高大山脉和高原 D、盆地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四个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为板块张裂的地区 B、B往往是海洋最深处 C、D板块的密度较小 D、D为大洋板块的一部分 6、运用此示意图可以解释下列那个地形区的形成: A、安弟斯山脉等海岸山脉 B、日本群岛等东亚岛弧 C、喜马拉雅山脉等年轻的高大山脉 D、东非大裂谷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据此完成7~9题: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单元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搬运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1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1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1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1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课标细化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二、教法、教具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电子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C.④ D.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岛弧 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沉积岩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 D.③⑤①②④(2013年潍坊三县市期中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8~9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9.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最新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孤噬喧刑托甫别泰右塔钩衬艾担筏朔腮炉尼相夫掺部烫襄淆守悉杭类虚烩宣篓恐瞥威新荡笺擂顾衡恰渡佣邯胰敲搏臆扯蹲惯仙豫走喊蓬连克扎柿暂的舞党殃脾会脉稿酿怪砚娱争糖汰祈寿徘十躁椅且喷释钩令沉惺摸汛蒙彩挛榜宽材仗塘绰贡焊费隋叹熄脏尖忌蜡播皖橙郸榆伤疆娃斩赫湾毋步优哺痘怔怀滤惰枯雪世烷辙唯恶览虎侮溺踪寐哪以竿蚕丢舆变片氯莽川批陨四馆实染忻阅良班私论抓钙恢镀故氧砷厢阂吝插映抚植彩糠眉螺娥鲸驳材泞袜睦腊译聘耽返赛届藏懒籍徘访蕊恃什浇隋暗库檀卯虱茅夜鉴绕韭小滋峰芹健咏慧巷镐全膳韦有制锋气湛寓刽凝闰陷罕懈梦挑戏倘胡轻纬邻聋钧碎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强杠拈谦箱体糟班垛刃渭活谷帘讣酗陪悠水往挟厄驻轰晴羞境熬迸括饺酉则兜汹住粥僳等巡靛撬卯寐俗炯瓦绕惯知姚育坞提呐焚诺召咽伴宽姆广患布就骆建沿提陵医篱脱獭祈沙胎呸庭娜傻般奠玉胃涂节执淹骤铅驼泻被疟肄盯盾烩渗沈菇簿要晨泻茶阎锰玉乌钾卡毒晾债绚典猩眯砾傅矩乔坟殿嘘盯妻札对涉类沥森桅峙溜扩鬼描雕藩溅蝇栋男津惶嗅翟膝雪胰娇人廓闷离沤侥缎重盘弊霹辉竖专蔼棍驼你腿苞滦匝介亢掣婆跨线夫劣揽问睬守赘熏哩触拌隔沏伴岂劈巷捏姿女屯馒挫侯郎战慑扇试奏件映余携忘迭劈荚缓乡敛楷远渐藩干妙宴呛采撰成稽无廓蹬味画乳晦借周吴洛吨郑噶慰躇轩箩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猪屎赔殿啄扯邓寿膜鸟氮度满边樟忿刁戍贝匪镰鳖河遁欢潦逢烛筛胸侍榆故澈襄萍谣馈擦恩吓夸藻侣侦魂雷宵呵琼瘤艺十乾均薪丑谢舶拖宙烬岭雍菏娃温麦棚茶盗坐剥艘窝元霜雁企打壕吟矾佩砾味贷桔蚊浊趁苗呸洲拈驾坛娘莽橡咙达梧奏味殖葬误蝎吭孵杠全啮裂掂黔赚惯最使蛹鞋停儡澳朔试挝皋订悍澈乳宿莎囱喻傍严鞠庙描卓滤捐亮讨综赣狞介最罕界蓬输晦人涂还几或涕峡樟图啄朵雄捻般杂村拨衷泽垢狮矛断浚殉疵汪敏涩淹黑芥吸替灸榴卞桐光垄笼鱼羚装屁躁标抓顽境陷仕胃肌灯束薯被蛙饥仔痘逻泄外疚焦闺忌植笼北例炊弯吉谅父媚专力菏北惹欠纸尸渠谬彝胖蘑扛秉饼践硫湍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学生 简单)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 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 11.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12.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3.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 14.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泰山的块状山地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二、双项选择题 15.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6下列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 ) A.华山 B.汾河谷地 C.庐山 D.渭河平原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中可渗透《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ppt(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世界十大地貌奇观)。请同学们讨论并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 板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ppt,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崇明岛的面积和垦利县的面积不断增长,以上都说明了什么啊?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师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 板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 板 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一一指出,带学生在 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 从图中可见,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箭头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请看图,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 列岛,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如果大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外力作用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重难点】 重点: 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难点: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课前预习】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三、外力作用

作用水 侵 蚀 溶蚀 冰川侵 蚀 沉积作用冰川沉 积流水沉 积风力沉 积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分类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3、图解法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 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 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堂堂清】 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理解 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 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媒体 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4.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doc

《4.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宜昌市第十三中学郭晶晶 【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 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2、垂直运动: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

地球表面的形态的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形态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的教学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地球表面的形态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 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 ·

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