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第、课时教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先秦 1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福州质检)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解析:选C。根据材料“‘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可知甲骨文卜辞在商代末期淡化了“天神”的地位,强化了人的地位,故C项正确。 2.(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周朝初年营建东都的直接原因是( ) A.控制殷商遗民B.平定贵族叛乱 C.掌控东方财富D.扩大统治疆域 解析:选A。由材料“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结合已亡商朝的中心集中在洛阳附近可知,建东都的目的是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贵族叛乱”的相关史实,B项错误;“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不能体现东方财富的发展情况,C项错误;西周是在灭亡商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统治区域为西周所有,不能体现“疆域扩大”的效果,D项错误。 3.(2019·上饶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 B.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 C.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 D.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 解析:选D。燕国是王室召公奭及其后代的封国,故A项错误;宋国是殷商后代微子及其后代的封国,故B项错误;齐国是功臣姜尚及其后代的封国,故C项错误;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及其后代的封国,故D项正确。 4.(2019·承德联校期末)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

先秦时期政治文化经济

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 三朝先秦: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4)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 3、宗法制:(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时期各种礼制崩溃 二、经济: 1、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 (2)、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 (3)、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 2、手工业:(1)、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3)、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1)、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重要考点 (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3)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理。 2.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2)目的:为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 (3)概况 ①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②内容:授土、授民、授职。 ③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纳贡、服役,带兵随从作战。 ④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实行再分封。 (4)影响 ①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②后期:因受封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衰弱,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理解概念] “封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是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易混易错]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善 1.含义: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依托。 2.历程:夏代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3.特点: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小宗绝对服从大宗。 [解读与点拨]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解析版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先秦时期习题

板块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惠州期中)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王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解析:B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血缘相近的被称为“子”可见宗法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2.(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 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 解析:B据材料可知,周人无法灭掉“耕稼城郭之国”,只能分封这些国家为诸侯,而“耕稼城郭之国”也不敌周人,只能以周王为“共主”,西周通过分封这些“耕稼城郭之国”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B项正确。A、D两项出现于西周后期,C项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形成。 3.(2017·湖南株洲一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解析:A材料中“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使权力平稳过渡,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是秦朝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是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表明西周实行血缘政治,故D项错误。 4.(2018·北京朝阳区期中)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尊卑有序 D.代远情疏 解析:D分封以同姓王族为主体,宗法按照血缘亲疏来划分政治等级、维系统治,随着代际传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训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 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课后限时集训(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C[根据题干“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可以看出,由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到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故选C项。] 2.(2019·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化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贵族专权 C.维护统治秩序D.增进文化认同 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强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 3.(2019·衡阳联考)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南充三模)《左传》记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周代( )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1-1a 先秦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等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

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3.[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5.[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 (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 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 重要根源。 5.演变 (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 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 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 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 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 【重点难点】宗法制、分封制、礼制及其相互关系和深远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阶段特征】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集权逐渐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 1. 概念:。 2. 目的:。 3.内容: ①受封对象:;②诸侯国的义务:; ③诸侯国的权利:;④形成的统治秩序:。 4. 积极作用:。 5. 弊端:诸侯国力量过强,易引起诸侯争霸,造成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2. 特点:。 3. 影响:。 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礼乐制度 1. 目的:。 2.实质:。 3. 作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1、政治变动的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上; 2、政治变动的表现:(1)地方行政制度上制度建立;(2)官僚制度上由政治

向政治转变;(3)选官制度上由向转变;(4)阶级关系上阶层壮大;(5)治国方式上由向转变。 【重点突破】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这种制度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2)根据以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 材料三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义》 (3)材料二反映宗法制的重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3.《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 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王位继承传子制度,由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点政治关系。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实行内外服制,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②内容:a.分封内容:授土授民,建立诸侯国 b.分封对象:王侯、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c.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d.初期封国:燕、齐、鲁、卫、晋、宋 e.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体现诸侯国的独立性 ③作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并且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b.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c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④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较大的独立性 b.分封对象的多元化,但以同姓贵族为主 c.周天子为大宗,层层授封 d责任与义务是周天子之间的纽带 ⑤局限:a.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为了支配其他诸侯国,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c.王室衰微,血缘关系疏远 ⑥瓦解:诸侯权利过大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市里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 走向崩溃 2.宗法制 ①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渊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度直接演变而来 ③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因为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 地位,以保皇权 ④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b.“家”“国”合二为一;c.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d.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⑤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⑥作用:a.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 形成了中国几千年宗法关系的基础。 ⑦宗法制对当时及其后世的影响: 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B.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 现代和平法治相违背 D.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等习俗 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人民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⑩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右图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其中就包括先秦时代光彩夺目的军事文化。先秦时代留下的多种兵书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兵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状况。同时, 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古代战争观念的变化和演进的信息, 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讨。 先秦战争观大约经历了四种形态: 天命战争观、民本战争观、功利战争观和战争观的初步融合。天命战争观盛行于三代, 衰落于春秋。民本战争观形成于春秋; 春秋以后, 为一些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更多地成为一种现实战争的批判理论。功利战争观起源很早, 但其取下面罩, 大张旗鼓地登上战争舞台是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战国后期, 出现了战争观初步融合趋势。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这一时期, 天命观盛行, 延伸到战争领

域, 即为天命战争观。人们认为: “天”是发动战争的依据, 制导着战争的进程, 安排着战争的结局。甚至连战役的部署、将帅的选择、进攻还是防御、前进还是后撤、是否驰援救守等等战争进程中的诸多重大问题, 都要通过祭祀和占卜的方式向天帝请示, 求得指引和帮助。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春秋以后, 社会立体动荡: 政治上, 王权解纽; 文化上, 礼崩乐坏; 经济上, 私有土地出现。在政治思想领域里, 天命观念衰微, 现实理性萌芽; 神本思想隐退, 民本思想勃兴。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动摇, 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枷锁被冲破。。战争观念由天命神鬼为主导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民本战争观兴起;二是功利理性觉醒导致功利战争观勃兴。 民本战争观渐成潮流, 对战争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 春秋时期, 流行于战争活动中的民本战争观, 其立足点是要在战争中取胜, “抚民”只是手段, 为己所用才是目的。民是因为在战争中有使用价值而被重视、被“抚”的。春秋末期以后, 道、儒、墨家的诸子们继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

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 (1)积极:加强了对□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03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04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5.实质:按□05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6.宗法制度的瓦解 (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问题探究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易错易误]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