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3

高中数学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3

高中数学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3
高中数学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3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新课程中增加了有关统计学初步的内容,先后出现在必修3和选修12(文科)、选修23(理科)中.《数学3(必修)》中的“统计”一章,给出了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线性回归分析”是其介绍的一种分析、整理数据的方法.在这一部分中,学习了如何画散点图、利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利用计算器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报等内容.然而在大量的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不一定都呈线性相关关系,它们可能呈指数关系或对数关系等非线性关系,本节就是在学习了如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非线性关系的回归模型.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明确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学会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时划分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的教学分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解释随机误差项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回归方程的预报结果;第二课时:从相关系数、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角度探讨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第三课时:介绍两个变量非线性相关关系;第四课时:回归分析的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体会统计方法的特点,认识统计方法的应用;通过使用转化后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求相关指数,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激发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寻求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转化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回归分析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取之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步骤以及对随机误差e 的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利用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随机误差的来源和对预报变量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名师出高徒”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说“有名气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情预测: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即名师也不一定出高徒,二者之间是相关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分析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上面所提的“名师”与“高徒”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那么,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是什么关系?试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析某大学女大学生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来预报身高172 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活动结果: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在校女大学生中抽取样本,记录其身高和体重,然后通过所得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所得模型来预报身高为172 cm 女生的体重.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设计目的: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整理数据、进行预测或决策.

探究新知

若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究,查阅课本中的计算公式. 活动结果:1.画散点图

选取身高为自变量x ,体重为因变量y ,画出散点图形象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判断二者是否具有线性关系.

由散点图可以发现,样本点呈条状分布,身高和体重有比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线性回归直线近似刻画它们之间的关系.

2.建立回归方程

由计算器可得a ^

=-85.712,b ^

=0.849.

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y ^

=0.849x -85.712. 3.预报和决策

当x =172时,y ^

=0.849×172-85.712=60.316(kg).

即一名身高为172 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预报值为60.316 kg.

设计目的:进一步熟悉线性回归分析的具体步骤.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让学生

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公式的应用.

理解新知

提出问题:散点图可以直观地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线性相关性的强弱?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

活动结果:还可以通过必修3中的相关系数r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强弱.

提出问题:如何根据相关系数r描述线性相关性的强弱?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查阅课本.

活动结果:其具体计算公式是

r=∑

i=1

n

(x i-x)(y i-y)

i=1

n

(x i-x)2∑

j=1

n

(y j-y)2

当r>0时,表示两个变量正相关;当r<0时,表示两个变量负相关.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当|r|>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提出问题:在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线性相关系数是多少?我们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是否有实际意义?

学生活动:独立计算,求解相关系数.

活动结果:利用计算器可求得r=0.798,这表明体重与身高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表明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

设计目的:复习判断变量线性相关的方法,进一步熟悉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提出问题:身高为172 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 kg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也可相互讨论.

学情预测: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 kg左右.

提出问题:为什么根据得到的一次函数求出的结论不一定是实际值?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也可相互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示.

活动结果: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次函数y=bx+a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 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 kg、57 kg和61 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 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应相同.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因素、饮食锻炼、测量工具等其他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刻画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可用下列线性回归模型来表示:y=bx+a+e.我们把自变量x称作解释变量,因变量y称作预报变量,e称为随机误差.提出问题:函数模型y=bx+a与线性回归模型y=bx+a+e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也可相互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示.

活动结果:线性回归模型:y=bx+a+e当理想化时,即所有人的遗传因素都一样、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一样、所有测量都没有误差等等,此时e=0,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函数模型了.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

应用统计学案例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应用统计学案例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案例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撰写: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依据调查的任务和目的,确定本次调查的范围及需要调查的那些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所组成的个体,也就是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即我们在调查中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个具体的承担者。 3、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表 (1)调查课题如何转化为调查内容 调查课题转化为调查内容是把已经确定了的调查课题进行概念化和具体化。 (2)调查内容如何转化为调查表 如何把调查内容设计为调查表,这一问题会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 4、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5、调查项目定价与预算 6、统计数据分析方案 7、其它内容

包括确定调查时间,安排调查进度,确定提交报告的方式,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等。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撰写 1、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 包括摘要、前言、统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统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调查采用方式和方法、调查进度安排和有关经费开支预算、附件等部分。 2、撰写统计调查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上述1—7部分的内容均应涉及,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对调查课题的背景的深刻认识上。 (3)统计调查方案要尽量做到科学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4)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方面能够灵活,不一定要采用固定格式。 (5)统计调查方案的书面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统计调查方案的起草与撰写应由课题的负责人来完成。三、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指从逻辑的层面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把关,考察其是否符合逻辑和情理。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excel2010应用统计数据案例回归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回归分析

专业班级:333 姓名:#### 学号:#####实验日期: 33### 一、实验目的: 掌握相关系数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回归分析工具进行一元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工具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相关系数的计算 (2)单因素方差分析 (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实验过程: 1、利用图表进行回归分析 ①打开“饭店”工作表 ②插入“图表”,选择XY散点图。 ③在数据区域中输入B2:C11,选择“系列产生在——列”,单击“下一步”按钮。 ④打开“图例”页面,取消图例,省略标题。 ⑤单击“完成”按钮。 ⑥点击“趋势线”选项,选择“线性”选项,Excel将显示一条拟合数据点的直线。 ⑦打开“选项”页面,在对话框下部选择“显示公式”与“显示R平方根”选项,单击“确定”按钮,便得到趋势回归图。

⑦打开“选项”页面,在对话框下部选择“显示公式”与“显示R平方根”选项,单击“确定”按钮,便得到趋势回归图。

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 #### 实验日期:##### 2、利用工作表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①打开“简单线性回归、xls”工作簿,选择“成本产 量”工作表。 ②在单元格A19、A20、A21与A22中分别输入“截距 b0”、“斜率b1”、“估计标准误差”与“测定系 数” 。 ③在单元格B19中输入公 式:“=INTERCEPT(C2:C15,B2:B15)” ,单击回车键。 ④在单元格B20中输入公式: “=SLOPE(C2:C15,B2:B15)”,单击回车键。 ⑤在单元格B21中输入公式: “=STEYX(C2:C15,B2:B15)”,单击回车键。 ⑥在单元格B22中输入公式: “=RSQ(C2:C15,B2:B15)”,单击回车键。 3、Excel 回归分析工具 ①打开“简单线性回归、xls”工作簿,选择“住房”工作表。 ②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数据分析”选项,打开“数据分析”对话框。 ③在“分析工具”列表中选择“回归”选项,单击“确定”按钮,打开“回归”对话框。

概率与数理统计典型例题

《概率与数理统计》 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典型例题 一、利用概率的性质、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律进行求解 1.设,,A B C 为三个事件,且()0.9,()0.97P A B P A B C ==U U U ,则()________.P AB C -= 2.设,A B 为两个任意事件,证明:1|()()()|.4 P AB P A P B -≤ 二、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 1.袋中有a 个红球,b 个白球,现从袋中每次任取一球,取后不放回,试求第k 次 取到红球的概率.(a a b +) 2.从数字1,2,,9L 中可重复地任取n 次,试求所取的n 个数的乘积能被10整除的 概率.(58419n n n n +--) 3.50只铆钉随机地取来用在10个部件上,其中有3个铆钉强度太弱,每个部件用3只铆钉,若将3只强度太弱的铆钉都装在一个部件上,则这个部件强度就太 弱,从而成为不合格品,试求10个部件都是合格品的概率.(19591960 ) 4.掷n 颗骰子,求出现最大的点数为5的概率. 5.(配对问题)某人写了n 封信给不同的n 个人,并在n 个信封上写好了各人的地址,现在每个信封里随意地塞进一封信,试求至少有一封信放对了信封的概率. (01(1)! n k k k =-∑)

6.在线段AD上任取两点,B C,在,B C处折断而得三条线段,求“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0.25) 7.从(0,1)中任取两个数,试求这两个数之和小于1,且其积小于 3 16 的概率. (13 ln3 416 +) 三、事件独立性 1.设事件A与B独立,且两个事件仅发生一个的概率都是 3 16 ,试求() P A. 2.甲、乙两人轮流投篮,甲先投,且甲每轮只投一次,而乙每轮可投两次,先投 中者为胜.已知甲、乙每次投篮的命中率分别为p和1 3 .(1)求甲取胜的概率; (2)p求何值时,甲、乙两人的胜负概率相同?( 95 ; 5414 p p p = + ) 四、条件概率与积事件概率的计算 1.已知10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现从中取产品两次,每次取一件,去后不放回,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两次均取到正品;(2)在第一次取到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正品;(3)第二次取到正品;(4)两次中恰有一次取到正品;(5)两次中 至少有一次取到正品.(28741644 ;;;; 45954545 ) 2.某人忘记了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个数字,因而他随意地拨号,假设拨过了的数字不再重复,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拨号不超过3次而接通电话;(2)第3次拨号才接通电话.(0.3;0.1) 五、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概型 1.假设有两箱同种零件:第一箱内装50件,其中10件为一等品;第二箱内装30件,其中18件为一等品,现从两箱中随意挑选出一箱,然后从该箱中先后随机取出两个零件(取出的零件均不放回),试求:(1)先取出的零件是一等品的概率;(2)在先取出的零件是一等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出的零件仍然是一等品 的概率.(2690 ; 51421 ) 2.有100个零件,其中90个一等品,10个二等品,随机地取2个,安装在一台设备上,若2个零件中有i个(0,1,2 i=)二等品,则该设备的使用寿命服从参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应用统计学案例——市场调查分析

市场调查分析案例 市场调查分析是市场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是处于一种零散、模糊、浅显的状态,只有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才能使零散变为系统、模糊走向清晰、浅显发展为深刻,分析研究其规律性,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目的,为准确的市场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为调查者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市场调查分析的原则:从全部事实出发,坚持事实求实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必须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分析问题; 市场调查分析方法:单变量统计量分析、单变量频数分析、多变量统计量分析、多变量频数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 案例:某市家用汽车消费情况调查分析案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车消费人群的职业层次正在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向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转移,汽车正从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转变为能够被更多普通家庭所接受的交通工具。了解该市家用汽车消费者的构成、消费者购买时对汽车的关注因素、消费者对汽车市场的满意程度等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活动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根据整理资料分析如下。 一、消费者构成分析 1 、有车用户家庭月收入分析

5000元以上8.69 100.00 目前该市有车用户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间的最多;有车用户平均月收入为2914.55元,与该市民平均月收入相比,有车用户普遍属于收入较高人群。61.96%的有车用户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属于高收入人群中的中低收入档次。因此,目前该市用户的需求一般是每辆10?15万元的经济车型。 2、有车用户家庭结构分析 表2: 有车用户家庭结构 Di nk家庭(double in come no kid ),即夫妻二人无小孩的家庭,占有车家 庭的比重大,为36.96%。其家庭收入较高,负担较轻、支付能力较强,文化层次高、观念前卫,因此Dink家庭成为有车族中最为重要的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即夫妻二人加上小孩的家庭,比重为34.78%。核心家庭是当前社会中最普遍的家庭结构模式,因此比重较高不足为奇。联合家庭,即与父母同住的家庭, 仅有8.70%。单身族占17.39%,这部分人个人收入高,且时尚前卫,在有车用户中占据一定比重。另外已婚用户比重达到了81.5%,而未婚用户仅为18.5%。 3、有车用户职业分析 调查显示有29%勺消费者在企业工作,20%勺消费者是公务员,另外还有自由职业者、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等。目前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包括私营业主、高级主管、白领阶层仍是最主要的汽车使用者。而自由职业者由于收入较高及其工作性质,也在有车族中占据了较 高比重。详见图1。

数理统计复习题第五章

第五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一、 典型题解 例1设随机变量X 的数学期望()(){}2,3E X u D X X u σσ==-≥方差,求P 的大小区间。 解 令3εσ=,则有切比雪夫不等式有: ()() ()22 221 ,339D X P X E X P X E X σεσεσ????-≥≤ -≥≤=????有 例2在n 次独立试验中,设事件A 在第i 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1,2,....i p i n = 试证明:A 发生的频率稳定于概率的平均值。 证 设X 表示n 次试验中A 发生的次数,引入新的随机变量0i A X A ?=??1,发生? ,不发生 ()12,...i n =, ,则X 服从()01-分布,故 ()()(),1i i i i i i i E X p D X p p p q ==-=, 又因为 () ()2 2 4140i i i i i i i i p q p q p q p q -=+-=-≥, 所以 ()()1 1,2, (4) i i i D X p q i n =≤ = 由切比雪夫大数定理,对,o ε?>有()11lim 1n i i n i p X E X n ε→∞ =?? -<=???????? ∑ 即 11lim 1n i n i X p p n n ε→∞ =?? -<=???? ∑ 例 3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人数是一个随机变量,设一个学 生无家长,1名家长、2名家长来参加会议的概率分别为。若学校共有400名学生,设各学生参加会议的家长数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分布。(1)求参加会议的家长数X 超过450的概率;(2)求有1名家长来参加会议的学生数不多于340的概率。 解(1)以()400,,2,1 =k X k 记第k 个学生来参加会议的家长数,则k X 的分布律为 k X 0 1 2 k P 0.05 0.8 0.15

数理统计复习题第八章

第七章 假设检验 三、典型题解 例1:某车间用一台包装机包装葡萄糖, 包得的袋装糖重是一个随机变量, 它服从正态分布.当机器正常时, 其均值为0.5千克, 标准差为0.015千克.某日开工后为检验包装机是否正常, 随机地抽取它所包装的糖9袋, 称得净重为(千克): 0.498 0.506 0.518 0.524 0.498 0.511 0.520 0.515 0.512, 问机器是否正常? 解: 根据样本值判断5.05.0≠=μμ还是.提出两个对立假设 0100:5.0:μμμμ≠==H H 和 选择统计量:)1,0(~/0 N n X Z σμ-= 取定0.05a =,则/20.025 1.96,z z a ==又已知 9, 0.015, n s ==由样本计算得0.511x =, 2.2 1.96=>,于是拒绝假设 0H , 认为包装机工作不正常. 例2:某工厂生产的固体燃料推进器的燃烧率服从正态分布),(2 σμN , s cm s cm /2,/40==σμ,现用新方法生产了一批推进器,从中随机取25n =只,测得燃 烧率的样本均值为s cm x /25.41=.设在新方法下总体均方差仍为s cm /2,问这批推进器的燃烧率是否较以往生产的推进器的燃烧率有显著的提高?(取显著性水平05.0=α) 解:根据题意需要检验假设 00 :40H m m ?(即假设新方法没有提高了燃烧率), 10 :H m m >(即假设新方法提高了燃烧率), 这是右边检验问题,拒绝域为 0.05 1.645x z z = ?,由 3.125 1.645 x z = =>可得z 值落到拒绝域中故在显著性水平0.05 a =下拒绝0 H . 即认为这批推进器的燃烧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 例3:某切割机在正常工作时, 切割每段金属棒的平均长度为10.5cm, 标准差是0.15cm, 今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案例】应用统计学案例

应用统计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建筑施工业是目前国内的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群体。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项目利润率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影响项目利润率的因素有很多,人员、机械、材料、管理等等。随着建筑施工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施工以及电脑辅助应用软件的应用在建筑施工业中逐渐普及开来。 某市就机械化施工以及电脑辅助应用软件对本市各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进行了调研,供采集了50家建筑施工企业的数据,反馈的有效数据为48组。本案例就电脑计提工程量、施工人员数量和大型施工机械数量与项目利润率等数据进行展开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关联。 案例数据:

二、描述及分析 1、首先制作使用电脑计提工程量的项目部比例的图表:

数值和图示的概述: 如果设使用电脑计提工程量的项目部比例为x ,则755.7291666=x 。 从图表(条形图)中可以看出,使用电脑计提工程量的项目部比例都很高,平均水平在50%以上,约等于55.73%,最高达到了77%,最小值为29%,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在积极推行电脑计提工程量工作,并卓有成效。 2、其次制作施工人员数量与大型施工机械数量比例的图表: 数值和图示的概述: 如果设施工人员数量与大型施工机械数量比例为x ,则711.5416666=x 。 从图表(饼图)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施工人员数量与大型施工机械数量比例平均在11倍左右,而且各企业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很大(最大值为23,最小值为3)。

3、最后制作完成利润在10%以上的项目部比例的图表: 数值和图示的概述: 如果设完成利润在10%以上的项目部比例的比例为x ,则329.2708333 x 。 从图表(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各学校之间的完成利润情况差异很大,最大值为67%,最小值为7%。

最新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精品版

2020年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 案例精品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平面ABC,AB⊥BC,D为直线BS上一点,求证:BC⊥AD 证明:∵SA⊥平面ABC ∵BC?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平面SAB ∵点D在直线BS上 ∴AD?平面SAB ∴BC⊥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 证明思路和方法。 思路分析: 要证BC⊥AD 只需证BC⊥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平面ABC知上式成立 ∴BC⊥AD成立

应用统计学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案例解析_SPSS操作分析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问题概述 现希望对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八项指标进行分析。具体采用的指标只有:GDP、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货物周转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这是一个综合分析问题,八项指标较多,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因子分析 打开数据后,在SPSS中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如下: 选择“分析---降维---因子分析”,在弹出的对话框里 (1)描述---系数、KMO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2)抽取---碎石图、未旋转的因子解 (3)旋转---最大方差法、旋转解、载荷图 (4)得分---保存为变量、显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5)选项---按大小排序 点击确定得到如下各图: 图3-1 图3-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620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231.285 df 28 Sig. .000 图3-3 公因子方差

图3-6 成份矩阵a

图3-9

(2)因子模型中各统计量的意义 A)因子载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子载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实际上就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相关系数,表示变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依赖因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程度,反应了第i个变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于第j个因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重要性。 B)变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变量共同度:k个公因子对第i个变量方差的贡献,也称为公因子方差比,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公式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j=1,2,….,k)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独立性检验)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 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生活的统计方面的信息,因此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已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二理科15班(重二班)。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变量回归分析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性检验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方法?通过课前的新闻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性。独立性检验相当于建立一个判别“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这一结论是否成立的规则,并且给出该规则把“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有关系”错判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的概率。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了解并初步理解这个规则,而后才是会用这个规则解决问题。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归纳能力;能够进行小组活动。 但学生缺少深入探究问题的方法;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通过适时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来解决。

数理统计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分别从方差为20和35的正态总抽取容量为8和10的两个样本,求第一个样本方差是第二个样本方差两倍的概率的范围。 解 以21 S 和22 S 分别表示两个(修正)样本方差。由22 22 12σσy x S S F =知统计量 22 2 1222175.13520S S S S F == 服从F 分布,自由度为(7,9)。 1) 事件{}2 2 212S S =的概率 {}{}05.32035235 20222221222122 2 1 ===??? ????==??????===F P S S P S S P S S P 因为F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而任何连续型随机变量取任一给定值的概率都等于0。 2) 现在我们求事件{}二样本方差两倍第一样本方差不小于第=A 的概率: {} {}5.322 221≥=≥=F P S S P p 。 由附表可见,自由度9,721==f f 的F 分布水平α上侧分位数),(21f f F α有如下数值: )9,7(20.45.329.3)9,7(025.005.0F F =<<=。 由此可见,事件A 的概率p 介于0.025与0.05之间;05.0025.0<

解 由随机变量2χ分布知,随机变量σ/12S n )(-服从2χ分布,自由度 1-=n v ,于是,有 {}{}95.0)1(5.1)1(5.1)1(2,05.0222 2=≤≥-≤=? ?????-≤-=v v v P n P n S n P χχχσ 其中2v χ表示自由度1-=n v 的2χ分布随机变量,2 ,05.0v χ是自由度为1-=n v 的水 平05.0=α的2χ分布上侧分位数(见附表)。我们欲求满足 2,05.015.1v n χ≥-)( 的最小1+=v n 值,由附表可见 2 26,05.0885.3839)127(5.1χ=>=-, 22505.0652.375.401265.1,)(χ=<=-。 于是,所求27=n 。 例3.假设随机变量X 在区间[]1,+θθ上有均匀分布,其中θ未知: )(1n X X ,, 是来自X 的简单随机样本,X 是样本的均值,{} n X X X ,,min 1)1( =是最小观察值。证明 21?1-=X θ 和 11?12+-=n X ) (θ 都是θ的无偏估计量。 解 由X 在[]1,+θθ上均匀分布,知2/)12(+==θEX EX i 。 1) 由 θθθθ=-+=-+=-=∑∑==2 121212221211?111n i n i i n EX n E , 可见1?θ是θ的无偏估计量。 2) 为证明2?θ是θ的无偏估计。我们先求统计量)1(X 的概率分布。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 ---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中山市第二中学 王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 (-2,0), B (2,0)动点M 满足|MA|+|MB|=2,则点M 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线段 (D )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 (x ,y )满足|43|)2()1(22y x y x +=-+-,则点M 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精选】应用统计学案例——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精心整理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案例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撰写: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依据调查的任务和目的,确定本次调查的范围及需要调查的那些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所组成的个体,也就是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即我们在调查中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个具体的承担者。 3、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表 (1)调查课题如何转化为调查内容 调查课题转化为调查内容是把已经确定了的调查课题进行概念化和具体化。 (2)调查内容如何转化为调查表 如何把调查内容设计为调查表,这一问题会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 4、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5、调查项目定价与预算 6、统计数据分析方案 7、其他内容 包括确定调查时间,安排调查进度,确定提交报告的方式,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等。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撰写 1、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 包括摘要、前言、统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统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调查采用方式和方法、调查进度安排和有关经费开支预算、附件等部分。 2、撰写统计调查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上述1—7部分的内容均应涉及,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对调查课题的背景的深刻认识上。

(3)统计调查方案要尽量做到科学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4)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方面可以灵活,不一定要采用固定格式。 (5)统计调查方案的书面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统计调查方案的起草与撰写应由课题的负责人来完成。 三、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指从逻辑的层面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把关,考察其是否符合逻辑和情理。 2、经验判断法 经验判断法是指通过组织一些具有丰富市场调查经验的人士,对设计出来的统计调查方案进行初步研究和判断,以说明统计调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试点调查法 试点调查法是通过在小范围内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试点调查,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实地检验,以说明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的方法。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模拟实施 统计调查方案的模拟实施是只对那些调查内容很重要,调查规模又很大的调查项目才采用模拟调查,并不是所有的统计调查方案都需要进模拟调查。模拟调查的形式很多,如客户论证会和专家评审会等形式。 (三)统计调查方案的总体评价 统计调查方案的总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衡量。但是,一般情况下,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评价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统计调查方案是否体现调查目的和要求;统计调查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统计调查方案是否科学和完整;统计调查方案是否具有调查质量高、效果好。 ▲案例:湘潭大学单放机市场调查计划书 一、前言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教学案例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

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应用统计学案例梳理-最新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撰写: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定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依据调查的任务和目的,确定本次调查的范围及需要调查的那些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所组成的个体,也就是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即我们在调查中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个具体的承担者。 3、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表 (1)调查课题如何转化为调查内容 调查课题转化为调查内容是把已经确定了的调查课题进行概念化和具体化。 (2)调查内容如何转化为调查表 如何把调查内容设计为调查表,这一问题会在下一章中专门介绍。 4、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5、调查项目定价与预算 6、统计数据分析方案 7、其他内容 包括确定调查时间,安排调查进度,确定提交报告的方式,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等。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撰写 1、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

包括摘要、前言、统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统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调查采用方式和方法、调查进度安排和有关经费开支预算、附件等部分。 2、撰写统计调查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上述1—7部分的内容均应涉及,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对调查课题的背景的深刻认识上。 (3)统计调查方案要尽量做到科学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4)统计调查方案的格式方面可以灵活,不一定要采用固定格式。 (5)统计调查方案的书面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统计调查方案的起草与撰写应由课题的负责人来完成。 三、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一)统计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指从逻辑的层面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把关,考察其是否符合逻辑和情理。 2、经验判断法 经验判断法是指通过组织一些具有丰富市场调查经验的人士,对设计出来的统计调查方案进行初步研究和判断,以说明统计调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试点调查法 试点调查法是通过在小范围内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试点调查,对统计调查方案进行实地检验,以说明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的方法。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模拟实施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孙世纪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 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 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