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心亭看雪》优质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优质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优质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优质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

【教材简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因此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但我们以为,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细读课文,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后半篇写人事的才是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一浇胸中块垒。而不是相反。本文平常的教学欣赏完美景即为大功告成,其实是浅尝辄止,可谓另一种误读。

本课例尝试深度解读,进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立体教学,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具体如下:

景——痴迷——奇——天人合一

人——痴情——雅——特立独行

情——痴心——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为此紧紧扣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学习,三个主问题一线贯穿: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2.“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3.“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

紧紧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如此设计,由集中到精练,巧妙而有趣有效,让课堂绽放精彩。

王尚文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本课例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方法指津】

主要运用关键词句教学法。本课例的整体思路: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痴”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言文合一,让生命的河流在语言中徜徉,直达人的心灵。

其次是朗读训练,王尚文大力倡导“读”,“美读”、“烂读”、“精读”和“泛读”等,因为“要感受言语,最基本的是必须感受到言语的存在。”涵咏,品味,感悟,结合文本互证、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

【课堂再现】

教学流程:

一、吟诵——美的感受

师: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张岱之文极精彩,“语

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来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一两个词语说出你的感受。

一生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入情入境。

生依次回答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的美等。

师:很好,看来张岱此行不虚,那么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何评价?

生: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请找出文眼。

生:痴。

师:(板书“痴”)什么意思呢?

生: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精神失常。

师:请组词。

生:痴迷、痴呆、痴情、痴人说梦、痴想、痴心。

师:很好,痴的含义很丰富。看来,对湖心亭雪景,

张岱是相当的——痴迷。

“痴”字既是课文文眼又是案例的课眼,关键词提炼得好。

二、奇景——痴迷

师: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请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

乃景”回答。

生:朦胧之景,从“雾凇沆砀”中可以读出。冰花一片弥漫,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而朦胧。

还有多人回答:奇妙之景、美景、如梦如幻之景、有趣之景……

师:好,可是文中有段文字,一不简练,二是用词不准确,我大胆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投影显示改后文字: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课文的好。掉,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的“与”字是说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上下一白,难以分辨的。

师:很好,你能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一气呵成读原句,一字一顿读改句,很到位。

生: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

师:你也彻悟了张岱的用词,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生:芥,人成了景,眼睛飞到了空中,不,是心灵飞到了空中,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张岱呆了,痴了。

师:很好,你已身临其境了。张岱的好友邓豸佳在《西湖梦寻序》中如此评论:“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这一股空灵晶映之气,是的,已经弥漫在我们的教室中!真是痴迷。

师: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生: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还要在晚上外出赏雪,可见张岱的痴迷。

生: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更可见作者的痴迷。

生: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师:请学生痴迷、陶醉地读第一段。

生自由朗诵课文。

师:好,张岱不仅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

投影显示材料: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

惬。(《西湖七月半》张岱)生齐读,重点欣赏黑体词句的意境。

师: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

“芥”,人成了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异曲同工。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经典,就要诵读。

通过丰富文学例证加深情感体验,课内外结合很自然。

真是痴迷于山水。(板书“迷”“景”)

三、痴情——知己

师: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请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我有新的发现。“似”——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生:看来他们是陌生的知己。

师:很好,请联系课文围绕“知己”说说你的发现。

生:更定,独往。同赏一雪景,都是特立独行的人。

生:湖心亭奇遇,茫茫六合,偏于此时此地此景相逢,是真知己。

生: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的不只是湖中两人,余亦大喜。反客为主,张岱用笔善变,是谓知音互赏。

师:很好。请学生把惊喜之情送进去,在读出来。

生惊喜地读: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客此,可见湖中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生:强饮三大白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清雅脱俗、任性放达之人。

师:很好。此时此地此景,同赏一雪景,同饮一杯酒。

要想引导学生用“心”读书,首先教师要用“心”读书,这是引导的资本和前提。

这样,文本解读才会有深度。

“会心处不必在远”,注重感悟,注重体验,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以情为本;就是要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去,读出来。这样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情兴趣爱好。他们是一群清雅脱俗的人,一群任性放达的人,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一群痴情的雅人——痴情(板书人3情)。

四、痴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师:莫怪乎凡夫俗子如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有”——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

学生沉思。

师:有点难是吧,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句子牛头不对马嘴,问他的姓名,怎么回答是南京人呢?张岱写错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张岱没写错,而是故意这样写。

师:为什么呢?

生:金陵是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

祖朱棣迁都北京。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客此——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对故国往事的淡淡的怀恋之情。因为课文写于1644年,已过12年,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张岱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师: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纪昔游之作,纪年大多如

此,以示不忘故国。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话也有故国之思。因为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绝”是景绝、境绝,更是心绝。

提问指向欠明确,问题有深度和难度,因此学生很难思考回答。

这一环节预设太强。这样读出本文的深层意蕴——故国之思,就显得很生硬,如果能自然生成会更好。这时给个台阶,很及时。

探究“故国之思的学习”掀起了高潮。孩子们的思维之门打开了。

师:说得太好了。

(听课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显示课件: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陶庵梦忆序》

师:是的,景绝——心决,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张岱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迁。这样的明末忠贞爱国之士不只张岱一个。还有(显示课件):

明末清初,张岱好友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师:以死明志,志趣相投。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深情地):一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板书心)师(停顿):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种悲凉,一种感伤,

齐读全文。

孩子们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

师: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

这个“绝”字的品味表现出学生敏锐的语感。绝,景绝,境绝,心绝,读得细腻巧妙。出自孩子的口中,令人惊喜,格外的精彩。这样的时刻,无论师生,上课都很享受。

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朱光潜先生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抓住语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张岱,我想对你说。

(五分钟后学生展示。)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你行走在苍茫天地间,你栖息在大雪纷飞的西湖中,有西湖的江南,是你一生的爱恋,魂牵梦绕。你的文字,不只是风花雪夜,你的文字,用生

命书写历史。

(掌声。)

师:很好,读懂了张岱的西湖,读懂了张岱心中湖心亭那一场永不融化的大雪。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你是纨绔子弟,你更是热血男儿爱国志士。你的名字值得我一生铭记。

(掌声。)

师:好,你们读懂了张岱。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国破家亡,沧桑巨变,四海飘零,心如死灰,何处是家?你的文字是你的最后的家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是你永恒的精神家园。

(掌声。)

师:你是张岱的知音。

生……

师:很好,想知道老师心中的张岱,请看大屏幕:

(字幕配埙乐《哀郢》呈现,投影逐行逐句显示。)

好一个张岱,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心于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在你心中,有个永远的西湖情结。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

好的课堂以生为本,展现的是学生的精彩,生命的狂欢。

他们,都在探索张岱的灵魂。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师:下课。

好的语文课,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老师,成就了未来。

好的语文课,师生共解放,共创造,共成长。

【专家评析】

言文合一有效教学

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朱昌元特级教师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言文合一,有效教学呢?以本课例为例,我谈三点:

一.文本解读有深度。

课堂要有深度,首先是对课文的理解要有深度。要有深度,语文教师要阅读,这是颠扑不倒的要义。因为学生以何种阅读方式阅读,是被我们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平时专注阅读的仅仅是教参,甚至把教参当作神灵,阅读教学所授内容从不逾越它的圭臬。这种看起来似乎合理其实本末倒置的做法的结果,让许多的语文教师养成了依赖心理,阅读能力逐渐退化,阅读视野愈显狭隘。倒不是说教参毫无价值,而是因为教参的作用更多的是帮助教师能准备好一个合格教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最低的合格标准;更何况由于编辑、出版周期的缘故,教参所提供的最新材料,往往要滞后2至3年。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文本阅读。

《湖心亭看雪》一文,通常的解读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本课例解读“故国之思,离黍之悲”是有深度的,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思考,甚至带动听课老师思考,把他们也带入课的场中。

二.教学设计有创意。

深度解读之后,要充分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新颖的,但还要打通一条言语的道路,从文本中的细节、句子和词语中来。否则你再好的立意也要被架空,支离于文本。

《湖心亭看雪》一文,怎样找到这条通道?“痴”作为文眼,也作为课眼,这许多老师都能发现。而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痴”“似”“更有”,以这句话作为关键句主旋律,进行强调对比,把“痴迷于山水之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往事”三个板块的结合起来了,则是本课例巧妙有创意的独特设计了。

由此明晰我们的语文教学思路:文本细读、“文”“言”结合,板块推进,曲折起伏,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

用关键词教学法,能达到“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最高境界。

三.以生为本,培养语感,课堂风光无限。

王尚文认为,人文性是就言语本身来立论的;人文性不仅来自于言语表达的内容,更是来自于言语本身。因此,以生为本,学生的心胸是需要老师去开启的,良好的语感是需要我们催生的。本课例中,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紧扣:由景到人,由人到心,最后由心到景时。其中“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字有何深意时,一生说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时,台下老师掌声一片。我想教者已成功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了一个来回,即由文字——文学——文化,又由文化回归文字,建构了学生的言语意义。最后学生的自由表达“张岱我想对你说时”,精彩的思想伴随着精彩的诗意的文字,学生已走进了张岱的心灵。台下掌声多次响起。

何以有如此之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生为本,培养语感,语文课堂就会天光云影,意思无限。

【操作建议】

本课例值得借鉴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解读文本有新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根据文本特质,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设计有创意,要以生为本,大的环节要少而精,留给学生的思考发言时间要多。第三,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来设计教学,是本课例最突出的一个亮点。通过“痴”“似”“更有”“绝”等的关键词言语意味把握,很好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的灵魂的目的。可以这样说,言文合一的关键词词句教学法,是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四,自然的引入精选的课外阅读材料,让本课例收放自如,教学厚重而不失灵动。

要注意的一点:本课例侧重欣赏,教学容量较大,要求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做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设计]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 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⑦ ⑩ (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严沁雯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自主研学】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着有和等。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铺毡.() 强. ()饮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 ..相公痴 (11)及.下船(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纪年,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⑧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①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③拏:通“桡”,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强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⑨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拓展延伸: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毳( ) 衣雾凇( ) 沆( )砀( )铺毡( )更( ) 定.. 崇( )祯( )更( )有此人强( )饮Ch óng zh ēn cuìs ōng hàng dàng g ēng zh ān gèng qi ǎng 比一比 1、余挐一小舟(撑,划)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咬文嚼字品痴行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枝城余家桥中学邓俊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生版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附属景泰中学语文科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Array年级:初二编写:黄欣华审定:初二备课组日期:2010-11-23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背诵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领悟“痴人”、“痴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学习难点】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尝试背诵全文。 二、预习检测 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更.()定毳.()衣崇祯.()雾凇.()沆砀 ..()()余舟一芥.()铺毡.()对坐余拏.()一小舟强.()饮2、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 (4)强.饮三大白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一、导入,走进文本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杭,”天堂般的有美丽的西湖。大家去过西湖吗?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组有关西湖的图片,请用心欣赏。(本组图片由三晴湖、两雨湖、两月湖、两雪湖图片组成,配《雪之梦》音乐。教师深情朗诵:“古人云:‘西湖之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的景色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那冬日雪湖的美景。(学生齐读题目、作者两遍。) 二、诵读文本 师:大家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也是有要求的,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能否达到这两个要求,。(屏幕显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挐”应该读“ráo”。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他读的语速有点快。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文言文语速要稍慢,能够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们很积极,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又读得怎样呢? 生:我认为她读得字音很准确,节奏把握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的点评也能很全面。下面就让我们齐读全文,力求读准读畅。 (生齐读) 师:看来看着课本朗读对大家来说已经很容易了。那你能不能根据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进行无句读朗读呢?(屏幕显示无句读课文原文。)先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并有学生主动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段? (一生准确无误的读下来。) 师:你读得既准确又流利。让我们把精彩继续! (一生读。) 师:你和他一样出色! 三、译读文本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杭锦旗城镇中学语文组白鲜桃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加之我班大部分学生有工具书,所以疏通字词方面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描写西湖写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五、教法学法:自学法、讨论分析法、朗读法、比较法。 六、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有大量的诗词盛赞西湖景色。请欣赏西湖画面,说出有关西湖的诗文。(教师投影西湖画面,学生说诗文)

(教师讲述)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春的娇,夏的艳。对于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我们就随着张岱的笔触去《湖心亭看雪》吧。进入本课教学。 2.资料助读:(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湖心亭简介: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走近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对张岱的经力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的淡淡哀愁,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突破难点。 追溯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3.听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重点句的节奏。 4.齐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意思并翻译课文。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补充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宾语等.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 5.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其目的是要学生体味写景语句,学习白描手法) (1).学生活动: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教师活动:介绍白描。边讲解边投影显示: 本文的两句写景,第一句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第二句从眼前落笔,写西湖的近景。作者只用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白描”。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一一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淸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左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shd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淸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四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館岀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淸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盏衣()雾淞沆砺()0()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宦()(4)余拏一小舟() (5)拥盏衣炉火()(6)上下一白() (7)雾淞沆肠()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泄()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嫌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xx看雪》教 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xx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湖心亭看雪》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160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都是描山摹水的古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淀。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义的最好工具,要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从把握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开始。 单元教学要求“一是朗读背诵;二是积累字词;三是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注意体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寄托的那份情思”。据此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单列作者为知识目标,是为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复杂感情作铺垫,为突破本文难点作准备)。 2、过程和方法:学会阅读、赏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文章 的写 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理解文章意蕴;品味雪后西湖奇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积累字词;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最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更有此人( ) 喃喃( )长堤( )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 (7)雾凇沆砀 (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大喜( )三大白( ) (4)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案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 ...(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讲课稿 [创意讲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 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与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讲过如此一句 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只是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与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因此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与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楚、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伙儿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与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

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 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断句、停顿、重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雾凇(sōng)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⑴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