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辞简意丰

——《醉翁亭记》句意解析

合水县西华池初中文军红所谓互文,即相互为文,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或表达需要有意的将它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子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运用了互文修辞法,其意思并不是“将军身经百战都牺牲了,壮士征战十年都回来了。”而是“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千百次的战斗,征战多年后,有的牺牲了,有的回来了。”又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中也用了互文修辞法,上半句“主人下马”后省略了“客下马”,下半句“客在船”前省略了“主人在船”,其句意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其他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等等。

《醉翁亭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富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笔者在授课时,学生对“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的译文提出疑问:“为什么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而行走的人在却树下休息?”为什么只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答应”?究其实,文中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用了互文修辞法。人教版教科书的注释未注明,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按字面意思直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查阅其他译文书,也多是如此翻译。笔者认为,这句应该按互文解释为“有的人背着东西走,有的人空手而行,有的人边走边唱,有的人在树下休息,有的人呼喊,有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这样解释更符合实际情况,一幅“滁人游乐图”便展现在眼前,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意境: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男女老少,其乐融融。

其次,教科书中对“伛偻提携”解释也不够确切,教科书注释为“老年人弯着要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为什么老人要弯着要走,小孩要由大人领着呢”?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伛,驼背。偻,驼背。提,携带。携,提;引申为携带。”由此可知:“伛”、“偻”意同,为“驼背”,借指老年人;“提”、“携”意同,为“携带”,借指小孩子。“伛偻提携”应解释为“老人和小孩(或者老老少少的人)”。同样,“泉香而酒洌”应该解释为“泉水清香,酒也清香”更好些,而不是“泉水香甜,酒水清澈”。

互文修辞方法在古诗文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尤其在骈体文中更为常见。它既可以节省笔墨,避免句子重复,做到辞简意丰,又可以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我们在阅读和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辨析,不可断章取义。

古汉复习

三、辨析题:(2分/个,共10个,总分20分) 5个修辞。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互文) 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1.引用2、譬喻3、代称(借代)4、并提(合叙)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6、倒置(倒文)7、委婉8、连文9、省略10、藏词11、移就12、连文 思考:借喻和借代有何不同?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和“黄”指的是什么? 借喻是意在喻,借代是意在代。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的时候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王安石《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意思是缲成白雪一样的丝,桑叶又绿了;割完了黄云一样的麦子,稻田正是青青的时候。 诗中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在后面隐有“白丝”和“麦子”的本体;“雪”和“云”不是“丝”和“麦”的特色,因此是借喻而不是借代。而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和“黄”是未成熟和已成熟庄稼的特色,它们的后面没有隐去本体,只是用“青”代替未成熟的庄稼,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 5个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合叙句、省略句、习惯句式 四、简答题:1个: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类型(例如: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等的类型有哪些?) 判断句的类型:是指由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南冥者,天池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今臣亡国贱俘。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用“是”“为”表示判断。如:(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被动句的类型: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1)吾属今为之虏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如:(1)文王拘而演《周易》。(2)而刘夙婴疾病。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的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例:“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否定句中含有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否定动词“无”,或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都要宾语前置。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修辞手法互文专题讲解

修辞手法互文专题讲解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 一、(同)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合而见义,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1、朝晖夕阴。《岳阳楼记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2、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6、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7、“东犬西吠” 二、邻句互文(对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就是因为它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一句是说:“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很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应该翻译成“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互文大多由两个分勾组成,也有由一个句于或四个分句组成的。“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互文 修辞重点规纳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用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紧密联系的几个句子来表达一个具体完整的意思。凡互文句,乍一看,好几个句子,每句各说一件事,可是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几个句子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交错补充的,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同一个意思用互文的几个句子来表述,就显得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从形式上着眼,互文可以分成联对式互文句、铺陈式互文句、紧缩式互文句和互文短语四类。无论哪一种互文句,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部分同一语法位置上的词语(有时是短语)可以互换,二是前后内容互相补充。 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互文句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 联对式互文句。这类互文由两个相对的句子构成,而且两个句子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有的还形成对偶。 例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东西”与“左右”可以互换,意思是说坟地四周种满了常青的松柏和吉祥的梧桐。 例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枝枝”与“叶叶”可以互换,意思是说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交错连接。 例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开了东阁的门,却坐到西阁的床上,那么开东阁门干什么?西阁门没有开,怎么能坐到床上?显然,两句中的“东阁”“西阁”可以互换,意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也就是说,木兰回到家里,到每个房间都去看一看,坐一坐。 例4.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理云鬓”需要光线,要“当窗”;那么“贴花黄”就不需要对着窗子吗?“贴花黄”要“对镜”,“理云鬓”就不需要照镜子吗?因此,原句是说木兰面对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发式,还在脸上贴上吉祥的图案。 例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 实际上,雄兔和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正因为如此,“两兔傍地走”,才“安能辨我是雄雌”? 例6.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施施(yìyì)”“漫漫”都是形容悠闲、随意地漫步的样子。写成“漫漫而行,施施而游”,意思也没有什么变化。此处互文,更能表现柳宗元远贬永州后心中抑郁不满而寄情山水时的思想感情。 例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因为所处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或喜或悲。如果把原句拆开,说成“不因为所处的环境好了就欢喜,不因为自己怀才不遇就悲伤”,那就只能理解到范仲淹先生教诲的一半而已。 二. 铺陈式互文句 这种互文句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意分成三个以上交错互补的句子来表达,意在渲染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句中的“东”“西”“南”“北”可以互换,“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也可以互换。就是说,骏马不一定在东市上买,东市上也可以买其它的东西。因此,全句的意思是:木兰在东西南北市场上到处跑,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例8.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这几个句子不能当履历表来读,而应从整体上去理解,意思是说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六岁这几年间就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而且这些技能是综合交错学习并掌握的。这样铺陈表述,就突出了她的聪明勤奋和多才多艺。例9.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近义,可以互换;“天下”“宇内”“四海”“八荒”近义,可以互换; “意”“心”同义,也可以互换。全句是说秦 孝公怀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八方的雄心。 例10.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 “燕赵”“韩魏”“齐楚”可以互换,“收藏”“经营”“精英”也可以互 换。全句是说六国历代君主从天下掠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珍宝。 三. 紧缩式互文句 这种互文句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单句,而实际上是由互文的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 例11.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语法与文章(三)

高中语文读本系列 高一语文 语法与文章(三) 目录 一、文言文同义复词(40例) 二、文言文偏义复词(50例) 三、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 四、对联的起源及种类 五、对联创作手法及对联格律 六、对联中的种种“精警” 七、华夏神话常识 八、高考作文精彩结尾20例 一、文言文同义复词(40例) 两词并列共同表达一个意义叫同义复词。请解释下列同义复词: 1.庠序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田猎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曰以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沮遏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5.扶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仕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7.危笃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 8.室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9.馈遗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10.耿介造诣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1.盟誓申之以盟誓。 12.脂膏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13.此若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14.何谁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15.踰越门不容车,而不可踰越。 16.崔嵬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猝遽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8.宾客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19.仇雠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20.民氓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1.寂寥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27.劳勤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35.藉第令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6.追蹑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 37.秩俸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38.商估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 39.叛畔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40.惩艾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惩艾。” 文言文同义复词(40例)答案 1学校2打猎“田”通“畋”3说4阻止5扶持6官员7严重8房子9送赠10正直11盟约12喻财富 13这样,这种情况14谁15超越16高大17仓猝突然18随从人员19仇敌20劳动者,民众21寂静22只 23过去24非常美丽25喂牲口用的食器26渍染,沾染27辛勤,不辞劳苦地28尊贵,显贵29辱骂30坟墓31偷看;效仿32高33谦虚34制作35假使36追赶,跟踪37俸禄,俸薪38商人“估”通“贾”39反叛“畔”通“叛”40严惩,惩办;“艾”通“刈” 二、文言文偏义复词(50例) 所谓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结构上有两种情况:1.由词义相近的两个词构成。例如:①噌竑(hóng)如钟鼓不绝。②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③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例句中“钟鼓”“公姥”“父兄”“园圃”四个词,其词义分别偏向“钟”“姥”“兄”“园。(种树为园,种花为圃)”。2.由词义相反的两个词构成的。例如:①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③世有饥穰,天之行也。例句中“缓急”“作息”“饥穰”三个词,其词义分别偏向“急”“作”“饥”。给下列偏义复词的偏指义项加点并解释。 1.崩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2.存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异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作息昼夜勤作息。 5.出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少长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7.公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8.父母弟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9.往来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10.虚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11.死生死生,昼夜事也。 12.休祲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 13.远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4.缓急冀缓急而可救助。 15.车骑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首领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7.饥穰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18.耳目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9.动静牢城里都没动静。/ 却不见孔明动静。 20.国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1.利害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2.浅深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23.园圃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24.成败得失大凡忧之所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25.寒暖饥饱得同寒暖饥饱。 26.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互文与并提地区分

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 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是两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古典文学中重要的修辞之一,须要予以注意。 一、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简称互文。"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贾公彦《仪礼注疏》)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 从语法角度,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多句互文和重章互文5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短语互文。 ①山清水秀→山水清秀(明白是互文,就不会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 ②南征北战→南北征战 ③手忙脚乱→手脚忙乱 ④奇山异水→奇异山水 ⑤去国怀乡→去怀国乡(去国去乡,怀国怀乡) ⑥朝歌夜弦(《阿房宫赋》)→朝夜歌弦(朝歌弦,夜弦歌:日日夜夜唱歌弹琴) ⑦泉香而酒冽→泉香冽,酒冽香(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人仰马翻、南来北往、红男绿女、东拼西凑等都是互文。 2.单句互文

①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汉"互文,意为:汉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淮》) "烟"、"月"互文,意为:烟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客"互文,意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④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山"互文,意为:水边山脚的村庄和城郭。 ⑤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 官贪吏虐→官吏贪虐(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 3.偶句互文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壮士"、"将军"互文,意为:(一些)壮士、将军百战死,(一些)壮士、将军十年归。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意为: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意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往来"互文。意为: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自丁(和

中文修辞中的“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屡见不鲜的句子,也叫“互文见义”。 什么是互文呢?互文是“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省下了下文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可见,互文属古文修辞方法之一,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之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一)、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二)、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所谓单句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例如: 3、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于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秘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言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 《春》——文本解读 朱自清的散文《春》已然是熟识不过了,可当我再次拿起文本进行教学前,回想自己以前的阅读,对于这篇文章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映象:一片生机、繁荣的春色。可能是自己喜爱春天的缘故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总能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再次读到《春》这篇文章时我似乎沐浴在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色中,对于朱自清喜爱春天,描绘春天的情趣何在,我却不曾推敲、细嚼。 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殷殷地期盼春天的来到,我不由地质问:是什么让作者如此急切的期待着春天?是这如诗如画的春景?是这勃勃喷发的生机?还是新生的一种希望?走进文本,驻足在字里行间不免有了惊喜的发现。作者一一向我们铺展了五幅情趣盎然的春色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的人们。 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春草从土里钻出来,喷发着绿色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的孩子们更是喜爱这片草地,软绵绵的,喜爱春天的馈赠。春花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人似的舒展花姿绽放花容也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那繁华的花丛里满眼都是明艳的色彩,其中有了蜜蜂的加入,这样的盛会就更有生趣了。 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笔的描写着春花的万紫千红、花香浓郁,但花丛中蜂飞蝶舞的妙笔与“踏花归来铁蹄香”的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轻柔的触觉足够让人沉醉在温柔乡里。风里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的香还混着青草味儿。这一触、一嗅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风的乐章,清风流水成了音乐的主旋律,鸟儿婉转的叫声以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此起彼伏地应和着,风声、笛声、鸟儿的鸣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了一曲大自然的春天的乐章。无形无影最难描写的春风,在作者的笔下借助了风中的景物刺激了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极其丰富的使读者感受到了春风的存在。 再看那绵绵的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在这安静、祥和的春雨图中同时又蕴藏着树叶和小草蓬勃的生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不也在播撒着生机和希望吗? 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互文又叫互辞,也称“互文见义”,经常是上文里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或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前后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彼此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互文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短语互文 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压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压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回”与“倒”,“清”与“影”,同义互释。可译为“江水素净青碧,倒映秀色清影”。 2. 单句互文 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句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句中的“主人”与“客”互文,“主人”一词包含了“客人”,“客人”一词又包含了“主人”。前后词语相互补充、照应,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并登上了船。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此句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晖”意“阳光灿烂”;“阴”意“天色阴沉”。“朝晖夕阴”实际上应理解为“朝晖夕阴,朝阴夕晖”,即“(有时)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有时)早晨天色阴晦,傍晚云霞灿烂”。 3. 对句互文 利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在诗文的上句隐含着下句的词语,下句又隐含着上句的词语,将意思较为复杂的事情分开来说,简洁明了。但它们在意义上却是一个整体。例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控”,“拉”;“都护”,“官名,负责征讨和安抚边邑”。上句中的“将军”与下句的“都护”互文,边塞天寒,将军和都护连弓都拉不开,连铠甲也因为天寒而难以披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写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来匡扶。 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司马迁《鸿门

并提和互文

并提 并提,又名合说,合叙或分承。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遣词造句中,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 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产生误解。 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在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搭配。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4)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汉书.魏豹传》) 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可以用公式表示:Aa+Bb——AB+ab 使用并提的句子中,一般是第一个词语和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和第四个词语搭配。但也有例外。如: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并提的作用:修辞效果,句子紧凑(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文辞简练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一罪,逃亡”。因此“并提”辞格,表述时虽用 一个句子,而阅读理解时则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互文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说甲就包括乙,道乙则兼容甲。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互文的分类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诗歌修辞互文

㈠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如:⒀东

西南古代汉语下参考答案

西南古代汉语下参考答案1:第一次 1:[单选题]10、《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指的是()。 A:汉代人的注释 B:南北朝人的注释 C:唐代人的注释 D:汉唐人的注释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9、《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并提 B:互文 C:倒置 D:代称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8、清代编词韵的人很多,最通行的是戈载的()。 A:《词律》 B:《钦定词谱》 C:《广韵》 D:《词林正韵》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7、近体诗押韵一般只用()。A:平声韵 B:仄声韵 C:阳声韵 D:入声韵 参考答案:A 5:[单选题]6、提出“古无轻唇音”的古音学家是()。 A:孔广森 B:钱大昕 C:章炳麟 D:入声韵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5、“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A:古无舌上音 B:喻四归定 C:古无轻唇音 D:娘日归泥 参考答案:C 7:[单选题]4、王力先生考订的古韵为29部,指的是()的韵。 A:《诗经》 B:《楚辞》 C:《切韵》 D:《广韵》 参考答案:A 8:[单选题]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A:古无舌上音 B:喻四归定 C:古无轻唇音 D:娘日归泥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2、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其中颔联指的是()。 A:第一联 B:第二联 C:第三联 D:第四联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1、上古音指一般指()。 A:先秦语音 B:两汉语音 C:先秦两汉语音 D:东汉语音 参考答案:C 2:第二次 1:[单选题]10、下面对声训的解释全面正确的是()。A:用声音相同的词来作注释的注释方法B:用声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关的词来作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一)、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二)、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所谓单句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例如: 3、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于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分析

《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分析 吕荣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几年,以著名小说为基础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荧屏主流,其商业利益与价值也十分可观。制作者利用畅销小说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的互文性,让观众对文本进行自主的独特的解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得到保证,也可以扩大小说原本的影响力,达到双赢的目的。近期,著名演员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正是利用以上的方式,获得了票房的成功。笔者通过对《致青春》小说与电影改编之间的文本分析,探讨“源文本”与“残留文本”的互文性,并且从这部电影成功中寻求其电影改编的可取之处。 【关键字】互文性文本分析源文本残留文本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So Young”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LV Ronghui (MA stud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adapted from the famous novel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screen, its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values is also very impressive. Producers use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best-selling novel and its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making the viewers have their own unique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can ensure good movie box office appeal, but also can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novel, to achieve a win-win goal. Recently, the famous actress Zhao Wei's film "So Young" got the high box office using above wa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residual text" by analyzing the novel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and seeks the merits of the film adaptation. KEYWORDS: Intertextuality Textual Analysis The Source Text The Residual Text

相关文档